陌上花开可缓缓归txt:出书结构调整直面的几重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3:43:05
出书结构调整直面的几重关系谢清风

【专题名称】出版工作
【专 题 号】Z1
【复印期号】2002年05期
【原文出处】《出版科学》(武汉)2002年01期第25~26页
【作者简介】谢清风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书结构调整牵涉的问题很多,但究其根本是在处理着各种关系。对这些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是决定出书结构调整是否合理和到位的基础。在此,笔者就几个较基本的关系表述一己之见。
      基本的与非基本的
    出版经济学家陈昕说:“在出书的布局上首先考虑的不是大的与小的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大中小并举的概念,而是一个基本领域与非基本领域的概念。对于一家大出版社而言,在布局上应该是从基本领域到非基本领域。”这段话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劝诫出版社要重视出书结构中基本与非基本的区分,其次是提出出书结构的调整要从基本领域走向非基本领域。这两点对出版社调整出书结构是很重要的,是首先要考虑清楚的。
    中国的出版社在成立的时候就有着较为明确的专业分工,出版社所内定的专业应该是出版社发展的最基本的方向。以此细分下去,得到出书结构中次一级的基本领域和非基本领域。像教育出版社就应该围绕教育这个基本的方向细分下去,在教材和教辅等次一级的基本领域寻找出书结构的组合点。在教材和教辅这个领域,又要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本领域到美术、音乐等非基本领域逐步进行调整。如此下去,一级一级寻找,就可能建构和调整出最佳的结构状态。
    以少儿类出版社为例。
    中国少儿类出版社的专业分工是出版0~15岁的读者的读物,这是一个基本领域,也是国家对这类出版社的一种基本保护。有些少儿类出版社抱怨社名上有着少儿两个字,限制了出书领域。其实,这是对自己出版社大大的误解,也是对头顶上的保护伞的误解。许多出版社跻身少儿图书市场,求的就是这个基本领域的优越性。如果以经济指标来分析时下少儿类出版社的出书结构,不难看出文教读物是其基本经济点。显然,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放弃这一基本经济领域,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无论是建构还是调整出书结构,都应该把教辅读物的出版作为一个基本点加以优先考虑。而在构筑教辅读物的结构时,则先以语文、数学为基本领域加以考虑,再考虑自然、社会、英语等基本领域。在各学科的教辅读物中,近距离的、直接与教材挂钩的是基本领域,像练习册、同步训练,因为这方面的读物量大、利多。其他的教辅读物则根据情况,一层一层地细分,以寻找在小块领域中取得成功。
    有一点务必注意的是,出书结构中的基本领域与非基本领域是相对的,不能机械地理解和划分。在找到基本领域的调整点之后,就必须以核心构筑核心品种,再以核心品种向外扩散和辐射。这样,就可能形成一个个层级关系非常明晰的富于立体感的读物群。
      理想的和现实的
    出书是一种精神气息浓郁、富于理想色彩的事业。一般而言,从社会来说,出书是在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究其理想,当然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大局服务。从文化角度来看,出版是在传播、积累和建设文化。究其理想,当然就是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建设新文化。
    一个面向市场的、成熟的、富于影响的出版社,要有理想的图书,也要有现实的图书。理想的图书构筑起出版社无形的脊梁,现实的图书给出版社带来实在的经济利益。如果从出书结构的角度来考虑,就是理想的和现实的图书在出书结构中的比例问题。出版社不用讨论要不要理想的重头书这一问题,但是,一定要清楚理想的重头书在出书结构中应该占多大比例,每年到底要安排几套或者几本追求上富于理想而经济上富于牺牲精神的重头书。在确定重头书之后,出版社还要安排面向现实在市场上能够呼风唤雨的图书。事实上,对于一个出版人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对畅销类图书的组织,亦即对读者阅读热点的捕捉,这是真正体现出版人能力的。对畅销书的追求应该在出书结构上体现出来,这些畅销书项目应该具有和重头书同样的地位和价值,这种地位和价值不能只挂在嘴上,而应该在激励措施中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结构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下日益趋于合理。
    理想的和现实的运作在某种情况下是一致的,是可以相融的。先从出版人的角度来看。面对一个个出版项目,出版人的心理是矛盾的。出版人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症结点在于社会和文化与出版的交接点——读者。出版人从现实走向理想的桥梁在于读者。而以读者作为桥梁实现自己的理想,则要了解读者,尊重读者。读者在变化,在发展,他们在朝着社会和文化赋予的理想变化发展。我们常说,读者变得越来越理智了,越来越成熟了,这是观察到了读者变化、发展的结论。不过,读者的变化和发展是缓慢的,尤其是整体读者群的变化。因此,出版人的矛盾就成了想象中的读者概念和现实读者的矛盾。如果在为想象中的读者出书,那么就要忍受长期的寂寞。如果在为现实中的读者出书,就可能带来理想和现实的和谐,得到双丰收。
    一句话,理想是直面现实的理想,现实是饱蘸理想的现实。作为出版人,最好是心中不忘理想。
      大众化的和特色化的
    所谓大众化就是指出版社面向市场策划图书。出版大众化有其优势,那就是紧跟市场,可以避免风险。当然,所谓避免风险并非没有风险。像山东画报出版社因为老照片系列而获得双丰收,一些出版社紧跟,结果有的效益还好,有的则亏得不得了。由于出版社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紧跟在别人后面捡些残杯冷炙,一时间可能活下去,长此下去,必将难以为继。
    所谓特色化就是指出版社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立足某一二学科领域出版图书,突出出版个性。特色化经营的好处在于做到具有别人不能替代的东西,可以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特色化经营的难处在于难以明白自己的资源优势,找准寻求特色化的路子。特色化的不足在于其特色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长可短,长的则确实折磨人。
    在出版社调整出书结构时,大众化图书和特色化图书的比例一定要合理。同时,大众化图书的出版也应该围绕着特色化进行,也就是说,在追求特色化的过程中,发现与特色的某一方面相匹配的大众化图书浮出水面,于是紧跟这种图书,以特色化为依托做出大众化的品种。这样的大众化既不影响图书结构的整体布局,还可以为特色化品种边缘开发的大众化开辟道路。
      规模的和精品的
    面对市场,出版社都在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集约化经营需要一定的规模作为基础,没有一定的规模谈不上规模效益,没有规模效益不可能赢得可观的效果。出版社出书结构的调整是在一定的出书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调整出书结构,首先是围绕一定的核心重组以往的品种。在重组的时候,有两点一定要显示出创意:一是要灌注理想,没有理想的重组还是拼盘,还是没有灵魂的一堆原料;二是要培育新的品种,甚至是核心品种,没有别人一时半载还难以跟上的新品种,就没有高人一筹的风采和魅力,还是没有生命力的行为。这两点关乎事业的成败。上海远东出版社以“作文大全”系列红火了好多年,很多出版社都以为这样的系列已经做到头了,不会再有什么重大的商机。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却在重组自身作文版本资源基础的同时,也推出了一种“作文大全”系列,并跻身于“文教新六家”之一。该出版社在重组时,一是求全,二是求新。其全和新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国学生作文大全》一口气推出38本是一种重复意义上的全,但是,其《中学英语作文大全》、《中国学生阅读大全》就不是重组而是创新,这种创新使得“大全”更全,更有魅力。文教图书的出版要在真正意义上求新是很难的,但是毫无新意的重组,或者是贴上标签的重组,都是没有前景的重组,都是短命的重组。
    精品有着很多层次上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精品,指的是灌注理想和特色的精品,是一种全方位的精品。其要求立足于创造文化氛围,引导读者趋向。这种精品是可能带来畅销书的富于前卫意识的运作。全面地理解出版理想应该是市场形象和文化学术形象的完美结合。严格说来,“理想和现实”中所谈及的理想和现实是割裂了的理想和现实,还不是纯粹的理想和现实。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是精品的运作。任何一家出版社都需要“理想和现实”中的理想图书的运作,也企盼“规模和精品”意义上的理想图书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