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回应无胡歌不仙剑:张晓晶:2010年经济政策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40:32
突破多重两难  成绩实属不易 张晓晶:2010年经济政策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张晓晶 2010年12月29日10: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晓晶:2010年经济政策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就国内外形势变化而言,2010年是相当复杂的一年。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多重两难,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挑战。总体上,2010年经济增长强劲;通胀虽超预期,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在全球复苏仍然步履艰难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四万亿”投资计划:要减弱政府性驱动

  2010年是“四万亿”投资计划完成的最后一年。根据2010年3月份发改委在“两会”期间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四万亿”投资的分布是:民生工程投资占44%;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占16%;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23%;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占14%;其他公共支出占3%。这个投资安排与计划刚刚推出时的设想有较大区别。按当时的计划,铁路、公路、机场、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45%,与民生相关的投资占17.25%,科技创新与环保投资占12.75%,灾后重建占25%。应该说,经过几度调整,投资分配格局才有了今天明显的改进,特别是减少了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了民生、创新与生态方面的投资。

  总体上,“四万亿”投资在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减少失业以及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包括关注低收入人群)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不过,这主要是政府驱动的。政府驱动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未来的政策取向要努力减弱政府性驱动。

  宏观调控政策:保增长与调结构拉锯

  保增长与调结构一直是中国宏观管理当局的两难。在现实中,二者之间一直也是拉锯战。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两防”(防止过热与防止通胀),这是调整的开始。但到2008年底,面对危机,政策重心就是保增长了。一直到2010年第一季度,增长都是最重要的主题,以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调结构似乎被淡忘了,尽管名义上还在提,但实际操作中有些顾不上。

  到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11.9%,经济显示过热迹象,有些指标(如能耗指标)也出了问题。政府这才开始了密集的政策调整,包括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实施房地产新政、强制节能减排、重启人民币汇改、调整出口退税以及提高地方最低工资水平等。应该说,这些政策调整总体上都属于政策正常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正确方向。

  但不期然的变化是,由于这些政策调整效应叠加,再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使得第二季度增长低于预期,于是政府又开始担心经济二次探底。这就是为什么第二季度政策收紧,第三季度又有所放松,从而很多宏观指标在2010年8月份结束了4月份以来的回落,止跌回升。

  进入第四季度后,随着通货膨胀率不断攀升,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等手段都用上,显示出政府在抑制通胀方面的决心。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政策走向。

“新三十六条”:应该成为亮点

  今年5月中旬颁布的“新三十六条”是既要保增长(现在提“稳增长”)又要调结构。随着政策正常化,政府驱动型的投资将有所回落,这需要民营投资及时跟进,“新三十六条”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这是保增长。“新三十六条”旨在打破国有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这些都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转型。

  总结2010年的宏观调控,更多地考虑了保增长,在把握调结构这条主线方面还做得不够,因此政策正常化的推进速度也较慢,特别是货币政策方面是过度放松了。这也导致未来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

  未来政策优先序:防通胀居首位

  首先,在政策着力点上,应考虑的排序是抑通胀、调结构、稳增长。通货膨胀在未来一段时间压力非常大。美国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全球流动性膨胀,美国真正复苏之时,恐怕是全球通货膨胀来临之日。有人说,全球复苏乏力,未来总需求会有所回落,因此不会有通胀,而是通缩。我想,这只是一个局部分析,并且没有考虑到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处在不同的周期。美国可以还是通缩,但不意味着我们不会通胀。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仍然强劲,并且我们的货币投放远远超过既定目标。还有,未来城市化推进与要素价格改革,都会带来价格上涨压力。综合到一起,稳定价格总水平要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结构调整是主线,而且刻不容缓。原因是,如果现在不调,机会就会丧失,矛盾积累并加剧,风险越来越大。稳增长放在最后,不表明增长不重要,而是总体上中国近期增长不会有太大问题,尽管外部仍有不确定性。

  其次,在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方面,要吸取日本扩大内需的教训。日本为了配合1985年广场协议,于1986年提出《前川报告》,意在扩大内需、转换经济结构,与我们的“十二五”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妙。《前川报告》的想法很好,但在政策上有失误,特别是同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而且过度倚重货币政策,这导致了后来的泡沫经济。鉴于此,中国在扩大内需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定要辅之以稳健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否则,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的压力就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