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息肉的症状:林 格: 学校如何组织教师深度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9:54:40
林 格: 学校如何组织教师深度读书? 2010-02-02 20:51:38 林 格 养成教育总课题组 推荐

 

  近半年来,有10几个地区的教育局与上百所学校统一组织教师把笔者拙作《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当作教师必读书,并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心里暗喜,并心怀感激。但,同时也很不安,因为我写书的目的只是赚点稿费,不敢有那么伟大的承担。
以下是包头轻工业学校的老师自发创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讨论提纲,学校老师按照这个讨论提纲引导老师阅读深入阅读并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其引导读书的严谨态度和务实精神让我感动。

  1.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这段话中提到的“精神能量”是指什么?当孩子“心力”不足时怎么办?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能量,才能传递给孩子,教师首先应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教师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人。

  2.“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这段话中讲如何处理好“身教”与“言教”的关系。“灌输”过多,而教师以身作则少,教师是指挥者、命令者,而不是示范者、指导者。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身教”作用。

  3.社会还流行一个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道理很简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不重要。比如,没能在幼儿园时期进行有效的智力开发,难道孩子将来就一定没出息吗?小学升初中升不到好学校,就一定失败了吗?“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按照以上理念,应如何看待我校学生。

  4.除了释放孩子主动性的“紧箍咒”,激发孩子的兴趣,无非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快感。结合你所任教的课程,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5.学习的四种快感:1.充满发现的学习有快感。学习能让孩子发现新的事物、美的事物,学会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在不断的发现中,人很容易获得满足和快乐。  2.不断克服困难的学习有快感。真正的学习是对未知的探索。学习如同探险一般,既充满浪漫新奇的体验,也有意想不到的障碍。人只有不断探索攀登,克服重重障碍,才可能"修成正果"。每一次探险,都会留下难忘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仅是学习的成果,更成为快乐的源泉。3.激发求知欲、释放潜能的学习有快感。每个人的学习潜能都是巨大的。当孩子界定一个目标,专注而坚持地付出自己的努力,整个人都将充满愉悦和激情,如果能发掘出自己从未察觉的潜能,取得相当的成绩,成就感和骄傲感就会油然而生。4.为自己学习才有快感。学习是孩子的工作,需要发自内心,没有外力强迫的、为自己学习的人,才可能摒弃依赖心理去自觉、主动地学习,才可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你是否有体会,请举例说明。同样的道理,教学是否也能深入挖掘持久的快感,如何提高教学工作的主动性?

  6.我接触过的很多家长和老师对想象力本身有误解。其实想象力并不是只有发明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才有的特殊能力,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种职业,哪怕是最普通和基础的小事,要做得好,做得美,都需要想象力。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生意也将比别的生意走得更远。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中真正淘得金子的人是少数,但是卖牛仔裤的却成功了,没有别的,是因为他并没有直接认定只有淘金才是唯一成功的途径。他的生意虽然普通,但是普通中却蕴含了一点微妙的想象力,而这个想象力带给他的却是更广阔丰满的世界,他的名字就叫利维?斯特劳斯。你在工作中怎样发挥想象力?举例说明。

  7.“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为以学习状态为中心的学习质量阶梯体系,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以阶梯式学习法为例,结合你的教学工作,总结你所教课程的学习方法。
  (1).通过你所教课程,你是如何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2).通过你所教课程,你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
  (3).通过你所教课程,你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的?

  8.“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9.“内心柔弱者,流露出来的是高贵柔和的气息,这种柔和的气息,才能把精神的能力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柔弱以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示弱是教育工作者自信的表现,有自信才能示弱。你有向学生示弱的体会吗?请举例说明。

  10.“只要让孩子感应到你真正在乎他,他就不会让你太失望”。“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情感受到重视。我们可以做的最伟大的事情,莫过于让别人知道他们被爱着。在交流中,无声的行动有时能与话语一样重要,起到交流作用,更能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作为教师,你有什么渠道表达你对学生的爱?例如经常说哪些话语?有哪些无声行动?

  11.“只要教育者将自己的善意、沉着和关怀传递给孩子,孩子就能吸收并发挥这些伟大的力量,他会变得强大,有安全感,充满自信。而这些,比一个孩子某次考试的成绩,上了某个好学校要重要得多,也比任何知识和技能的传递都关键”。教育者的“善意、沉着和关爱”来自哪里?来自校领导的“善意、沉着和关爱”,来自“自信和安全感”。校领导有责任传达“善意、沉着和关爱”,有责任营造有安全感的环境的氛围。作为教师,如何以知识为载体,传达你的“善意、沉着和关爱”?

  12.平静而生动的气韵是培养孩子美德的大格局,“心情好,其实不需要理由,人与人之间修养的差距,有时候就是看如何解释不利事件。在一流的教育者眼睛里,每个孩子都是顺眼的,如果看到某个孩子某个方面不尽如人意,应该想到这样一句话:看孩子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好心情是天生还是后天培养的?怎样修炼好的心情?行为塑造法试过吗?

  13.引导孩子喊出“我为自己上学”这个心声的秘诀,就在于培养和巩固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萌芽于“拥有自己的秘密”,稳固于“在错误中受到惩罚,因而内疚”。你是如何理解责任心的?

  14.“对于娴熟的、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来说,学会装傻,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你怎样理解“学会装傻”?

  15.“理想是一枚深藏的火种,可以抵御黑暗,度过艰难。在见不到光的日子,人的心灵也有来自理想火光的照耀,更能在坦途中提供能量。20世纪的上山下乡运动,大量的孩子与书本隔绝,与正常的学习机会绝缘,但是在若干年之后,这其中依然出现了名震中外的教授、杰出的作家、成功的商人……他们各有禀赋,但是禀赋绝不是决定他们成功的根本,他们和其他聪明的同龄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心中有这枚火种,这团火可以让他们不放弃,让他们在有第一个机会的时候就被照亮,让他们在最晦暗的日子里也能学习和有所收获。不同层面的理想不分高低,都很好,但都有缺陷和不足。不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大理想,就没有气势;没有中理想,就会缺乏计划性;没有小理想,就不会勤奋。因此,理想牵引越早越好,教育者要尽早在孩子的内心装一个发动机”。结合理想教育的两个要求,谈谈教师如何树立理想?

  16.“每个孩子都是内心向善的,这是教育的主要依据之一,让每个孩子内心深入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那么,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巨人都将被唤醒”。你怎样看待善良?

  17.“在中国,‘关系’两字是所有应用学科的交集,好的关系胜过一切管理,一切教育,一切政治背景……”当孩子从来没有在一个自由、放松、信任的环境中成长,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周围变成一种他习惯的矛盾尖锐的环境。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将是事倍功半的”。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造一个自由、放松、信任的环境?

  18.“我们的孩子内心里都有永不熄灭的蜡烛,这根蜡烛有着无限的能量,而教育者的任务是做一根火柴,点亮孩子心中的光明。人类的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组重要的对称关系。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感教育》中说‘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在人的诸多天性中,有三个基本天性,那就是‘求知’、‘想好’、和‘爱美’。教育的真谛就在于顺应这三个基本天性。我们的学生心中有蜡烛吗?通过课程你是如何引发学生“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的?

  19.“在教育的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孩子的层次需求,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线索,为了便于教育者理解,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我把青少年时期的需求转化为如下层次:第一层次是食品(象征着物质上的需求),第二层次是赞美(象征着精神意义上的初步满足),第三层次是重要感(象征着自尊、自信两个方面),第四层次是学习上的成就感(指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后的满足感,需要教育者的及时反馈与评价),第五个层次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好人(是指自我概念的建立标准)。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想要上进的,想要获得深层满足的,但需要教育者一步一步给予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孩子的自我概念就能因此建立起来。你思考过试图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吗?根据不同的学生,第二层次到第四个层次的需求在教学中怎样得到满足?

  20.我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设计为四个阶段:一是普通教师,二是教学能手,三是学科教育专家,四是教育家。每个一线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你认为教师成为教育家的困难在哪里?
21.曾国藩创立的“五到”之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2.很多人认为聪明的人才会成功,其实恰恰相反,很多聪明的人做事情往往难以成功。人们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聪明人做事情不能成功,原因有二:一是不能下笨功夫,二是他们没有找到他们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却去做一些不怎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内心缺少全力以赴的动力。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和积累,但很多人在积累的过程中,忍受不住这种没有成功的煎熬,放弃了,最后剩下来的就是那些真正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最最需要的,不是有小聪明的智叟,而是有决心下笨功夫的愚公!你觉得下笨功夫的困难在哪里?

  23.我们的传统教育都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人为设计,如果把八种智能论当作理论基础的话,就落入了“我来控制你的发展”的俗套,漠视了人的发展必须依靠自己去提升精神生命。因为,只要儿童在合理的引领下自然生长,他们会呈现出丰富的生命图景,根本不用教育者依照八种智能去设计、培养他们的个性。“人的发展必须依靠自己去提升精神生命”和“我来控制你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哪里,你认为哪个观点更接近事实?

  24.假定最佳才能区,顾名思义,就是在孩子并未表现出对某方面的特殊兴趣和才能时,教育者有意识地将某个领域假定为孩子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并据此对孩子进行一系列培养、训练,最终目的是使这个假定的最佳才能区真正成为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你同意“假定最佳才能”的观点吗?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你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最佳才能区观点”。

  25.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难点在于评价,当前的分数评价指标并非无效,但过于单一化、表面化,值得进一步探讨。教育者应根据孩子的差异性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评价手段,巧妙发挥评价作用,让评价掷地有声、个性化、真实可信,让孩子们真正受益。每个孩子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都有丰富的潜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孩子都能成材,这是教育的本意和真义。你认为在你的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评价手段?

  26.自尊是人对自我评价的总概括,是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位,只有捍卫、保护每个孩子的这个部位,他们的心灵才有可能被唤醒。可以说,自尊是一切个性化教育的线索,教育者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每个孩子的自尊,有时可能是连自己都不注意的一句安慰或一声鼓励,却可以给予孩子莫大的关怀,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洗手间的晚宴”体现的是人与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和人性光辉的绽放,你认为在中国为什么不容易实施?为什么?

  27.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但父母的爱会使棵遣蝗绦娜ス几焊改傅暮裢?托湃巍H绻?娼咏掖┖⒆拥幕蜒裕?撕λ?淖宰穑?⒆右残泶哟司突崞乒拮悠扑ぃ?ご艘酝??蠊?豢吧柘搿=逃?咭?プ∶恳桓龌?幔?腔ず⒆又赡鄣男牧椋?蘼鬯?隽耸裁矗??虮鹨陨撕ψ宰鹦牡姆绞饺ソ?兴到蹋?茄?唤鑫藜糜谑拢?够崞鸱醋饔谩!扒?虮鹕撕ψ宰鸬姆绞饺ソ?兴到獭保?胩柑改愕奶寤帷?BR>
  28.对人的命运发生作用的,除了知识,还有人格和能力,三者协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在这三者中,知识是次要的,而人格和能力起主要作用,这是新时期对教育目标的新认识,当前探索教育改革道路,务必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知识是次要的,知识要转化成力量,要求所具备三个条件,结合教学谈谈你对三个条件的认识。

  29.我们的孩子就像发育不是很充分的植物,他们的潜能远远没有得到开发。人与人的区别不是智商,也不是学历,更不是社会地位,而在于是否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比较有效的开发而已。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自身如何开发潜能。

  30.教育的秘诀是“三分教,七分等”。这条规律既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的成长,你谈谈为什么学到了、想到了,但却做不到?

  31.理解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结合159?160页文中能力的一般特点和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谈谈教师自身应具备哪些能力,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32.审美能力对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才华有着重要作用,美育的根本性价值在于给人自由与解放,谈谈你对美育的理解。

  33.我们知道养鱼的关键在于养水,使水的温度、酸碱度适合鱼的生长,而相对应的是,养人养心,我们所倡导的新时期养成教育的起点,就是养心。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为正。结合袁了凡的故事,谈谈习惯与命运的关系。

  34.人的素质是逐步养成的,而不是教诲而来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幼儿期和童年期尤为关键。“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回忆自己不同时期的家庭、学校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结合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认知,谈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35.结合作者提出的“六大习惯”和习惯培养的“七步模型”,你准备率先强化自己哪个习惯的养成,为什么?反思在家庭教育中对自己孩子习惯培养存在哪个误区。

  36.训练法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对于一些大道理,青少年理解起来尚有困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也就理解了,这时的习惯就如同他们的第二天性一样自然了。谈谈你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7.运用“正强化”的方式,就是要在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孩子学会肯定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指导孩子进行“自我表扬”、“自我奖赏”、“自我鼓励”。你打算在教学中如何引用“正强化”的方式。

  38.“双方契约”是指在习惯养成中有效改善亲子关系的“润滑剂”。它反映了两个层面的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在教育地位上的平等关系,以及在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关系。你打算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双方契约法”?

  39.“六大习惯”中,你认为你做得最好的是哪个习惯?做得最差的是哪个习惯?结合实际,谈谈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那几个习惯?

  40.读林格教授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的理念哪些是不能接受的,如果都能接受的话,结合实际谈谈你过去在哪些观念和做法上存在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