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走西口歌曲视频:心与脑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07:12

心与脑的研究



修改稿


关键词:心脑血管神经中枢  调节
主体需要
内驱力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如哲学、文学艺术、医学等对心的认识为问题的提出,主要用现代科学思想和理论,和内心体验,还有审美理论,从包括人与动物在内的生命体的生理和心理两大方面进行分析确认,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所认识的心,有他一定的正确性,并认为心与脑血管神经一体化,是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中枢。而且还认定心血管神经中枢是神经中枢的基础,是人的低级调节中枢;脑皮层血管神经中枢是人的高级调节中枢,它是由低级向高级中枢发展的结果。由低级到高级,两者是一脉相承,互为一体的,共同调节着人体生理机能的全部活动。

如从物质的层面来说,当代哲学已认识到意识的本质的另一个表现是人脑的机能。人的思维能力的产生;人的精神活动,都得益于人有大脑的独特作用,是大脑及其机能才使人具有意识活动。因此可以说,大脑及其机能是人的意识产生的物质原因。
但传统的中国哲学却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人的意识都是出自于心脏,心才是思维的器官。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虽然当前哲学将孟子评价为唯心主义的思想家,但并不因此就否认孟子不承认心器官的物质性,因为为此孟子同时也说及到耳目器官的问题,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由此可见,中国哲学认为心及其机能才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原因。
熟是熟非,究竟谁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原因?用当代的一般哲学和科学的观点来看,当然后者是“错误”的。但是,通过我初步的学习与研究,问题并非如此的简单,脑及其机能故然是人的意识产生的物质原因,同样心也应该是的。我现在的结论是:心与脑血管神经中枢的共同作用才是人类意识产生出来的真正的物质原因,而且心血管神经中枢是脑血管神经中枢产生的基础,脑血管神经中枢只是心血管神经中枢的更高级发展。这些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所认识到的心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仅是体现在孟子的这一句话上,而是渗透到整个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其中包括有哲学、科学、文化艺术,乃至人们最普通的生活语言文化交流中,而且这种认识始于很早。我们可从《诗经》开始,如国风·邶风》中就有“我心匪鉴,……我心匪石……忧心悄悄”的描述;《尚书·秦誓》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的表述;老子三章中说:“虚其心,实其腹。”孔子在《为政篇》中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些都是以心示思的意思。孟子的“心之官则思”的言论,只不过是从理性上作出的一定的抽象概括。后来的荀子也说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从理性上认识心,到了宋明理学的时候,就较彻底地向着唯心主义转向。从程朱理学到象山学派陆九渊,再到后期的王阳明由重理转向重心的哲学家们,他们认为人之所以对客观有理性的知,主要是由于心知理的原因,因为心与理相通,这就是所谓的“性即理”或“心即理”的说法。而到了王阳明的思想中,则更加夸大了心的能动作用,并由此创造出了他的“心学”理论系统。他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因此他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基于以上传统文化的根基,所以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思想中,心与思、想、情、意、志等字语是紧密相联系的,如心思、心想、心情、心意、心志等。于是心的活动就成了人们的各种精神和意识的活动,包括有人的思维、情感和意志等等。
一般而言,人的认识都是首先来源于实践,故然理论可能指导实践,但归根结底是:人们的认识源于实践。因此,中国的一些大思想家们如老子、孔子等对心的认识,孟子对心所作的结论等等,都应是处在中华大地上先民们长期劳动实践的结晶。而这个结晶的具体体现,从现有的古文献资料来看,唯有现已保存下来的《黄帝内经》,即现已出版的《素问》和《灵枢》经可以作证,因为医学理论是最直接来源于实践,更何况中国的医理更多的是直接经验的总结。
在谈《黄帝内经》这部书的相关内容之前,这里又首先必须要说清楚的一个问题,即是《黄帝内经》这部书的成书年代和作者,这是一个公认的难以考证的复杂问题。现在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考证和结论,但最终仍没能形成一定的定论。但有一点是较为趋向一致的,这就是对作者与成书的时间两个方面的总体看法,大家公认作者黄帝是个托古之词,成书年代判断是在先秦至汉代之间。有人用了两句话作了较好的概括:“非一时之言”,“非一人之手”,也就是说,这部书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众多的热心有识之士共同造就成的。
再由于《黄帝内经》中的学说思想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较为广泛,它不仅有以医学为主的主体结构,而且还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理哲学,还有其他人文的众多方面内容,所以这部书与我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文化知识都紧密相关,它有很深很广的文化历史背景,因此可以说,这部书是中华民族先民们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科学实践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长期中华文化流传和演变的结果。其中作为主体的医理部分,先民们在和疾病的抗争中,在看病和治病的过程中,包括扁鹊在内的一大批医家,他们不仅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疾病的病理、病象、治疗、用药等诸多方面的医学问题,而且对人体的基本生理构成、功能体系也有独到的见解,如经络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等。在藏象学说中就有对心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仅从心的功能来说,《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这两篇都以十分鲜明的语气告诉我们,心生理组织中的重要器官,是产生人的意识的主要功能器官。
要查《黄帝内经》中对心的认识,追根寻源究竟如何形成的,始于何时,何人?就目前的文献资料,是不可能有结论的,但可以这样肯定地说,这种认识一定早于老子、孔子、早于《诗经》、《尚书》;这种认识一定是来源于早期的医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因为对人体的认识,只有医学的科学实践更为需要,更为直接。

二、从生理上分析心与脑的产生和同功能关系

1、
从生物的进化理论上来看

心与脑是在生命进化至动物的阶段才有。如生命还处在植物阶段时,植物的运动是在某一地方相对固定地运动,它主要靠阳光的能量、空气、雨露和土地,在自身内部制造养份,自己养活自己。它不似动物那样需要遍地跑动,凭感觉到处觅食,是依靠它物来养活自己。因此植物就没有心与脑器官的必要。而动物生命的新陈代谢,必须通过身体的运动和感觉,到大自然中去觅食,并还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所以生物进化到动物阶段时,其机体中就应需要产生了感觉和运动器官,应环境差异和食物丰富性,又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内脏器官。这时的动物机体,生理的结构更为复杂化了,不仅有运动和感觉的器官系统,而且还有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诸多的内容。因此,对于每一个动物的机体而言,他们都存在着内外两种不同的环境需要应对和适应;同时也存在着内外两种不同的感觉和运动需要调节、指挥和控制,为此,机体的所有这些都必须有一个掌控管理的中心出现,而这个中心不仅仅是大脑,而且还有密不可分的心,应该是心与脑的结合,它们的全称应是心与脑血管神经中枢系统,它们才是人体最为基本的中枢调节系统。
由于动物的大脑与人类相比还很不发达。动物大脑的皮层区还很小很小,至高等级动物阶段的类人猿也不可与人类皮层相比。如果将脑神经系统划分高级神经中枢系统与低级神经中枢系统的话,上面说了,动物物高级神经中枢还很不发达,因此动物的大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指令会出现,即使类人猿有了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脑的低级神经中枢才是动物的心理调节主要的手段。所谓低等级的神经调节是指不具是有意识的,即无意识的、本能的反应和反射活动。
动物脑的低级神经中枢包括有那些方面呢?可以这样说,除了动物原有的古皮层和旧皮层,并在此基础上已出现的新皮层外,在动物脑中的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脑、脊髓等,以及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等等都是的。这里面有很多的神经中枢,很多的神经组织,如此复杂多样的属于低级的神经组织系统,它们的管理中心又是谁?也就是说,支配低级神经中枢的管理中心在哪?既然动物的皮层作用还不大,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指令,那么支配动物的神经中枢的,无疑就是现代神经组织概念中植物神经系统中的心血管神经系统。只有它配得上,适合做一个管理中心来调节动物的全部生理机能活动(后面还会详细分析)。心血管神经,作为一个中枢神经系统,它除心血管神经及其组织外,必然要和上面包括脊髓,由延脑直到间脑等一系列的脑和脊髓神经组织发生关系,由此才能形成一个神经系统的管理中枢,由它指挥着动物的全部生理机能活动。其指挥的指令自然不是大脑意识样的指令,而主要是由心脏所泵出的血液,血的流量、血压、血流速等信息组成。如果用心脑一体的概念来理解的话,在动物的神经中枢中,心的作用要比脑的作用大,脑的机能还是被动的,是心的附属组织,是为心服务的。心才是主体,是基础,是主要作用者,是动物生理的本能反应和反射活动的管理中心。
为什么由动物脑会进化成为人脑?为什么在动物的原有旧皮层和古皮层上会产生出新皮层?为什么动物已出现的新皮层会不断地扩大,因而产生人所特有的理性思维意识活动?现代进化论已较充分地认识到:人是由最高等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是一脉相承的,如动物感觉、运动、情感、意志、注意、记忆、个性等这些动物心理,发展到了人类是因有理性意识的发生,因而使得动物的心理现象也因此上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即人化了而已。人类只所以会有理性意识,那是因为在生命的进化途中,由于当时环境恶劣的变化,一批意志力强的类人猿,在内在需要的驱力推动下,即动物的心血管神经中枢的推动下,有一批具有顽强的毅力,又能忍受百般痛苦的类人猿,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逐渐地改变了自己,尤其是脑部的血管和神经组织结构产生巨大变化,即在动物大脑原有的旧皮层、古皮层和新皮层的基础之上,产生出了全新的皮层组织,而且还不断地扩大。这批全新的皮层组织,就是新产生出脑血管神经组织,即我们今天人类大脑两个半球,还包括前额部分的皮层组织。人类就是因为有了它,所以人类才有如此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力量。
生命进化到人类,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的大脑才成为神经中枢的主体,以皮层为首的脑部血管高级神经中枢,是人体生理调节的最高指挥部,在人的清醒时刻,人的一切生理机能活动,几乎都要受命于它。但是,这并不等于就否定在动物阶段就已生成的以心脏为首的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作用,可以这样说,人在非理性的时候,人的很多行为举动;人的情感、意志活动;人的本能的、情欲的活动等,都还是心血管神经中枢在支配,即所谓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起支配作用。即便是这样,人类的理性,任何时候也离不开感性这个基础;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活动,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心血管的最为基础的生理活动。
最后可以这样来概括总结:生物的进化,从动物开始最后进化到人类,就产生了心脑血管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过,在动物阶段,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神经系统是中枢的主体,脑血管神经系统仅是附属物,起辅助作用的。只有到了人类阶段,虽然心血管神经系统仍是整个中枢血管神经系统的基础,但已不是中枢血管神经系统的主体,它只能在低层次的心理活动上起作用,所以其属性为低级中枢。其主体让位于脑血管神经系统。在整个脑血管神经系统中,位于最顶层的大脑皮层的血管神经,是整个血管神经中枢的高级中枢,它是心血管神经中枢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是由它掌控着几乎人体的全部生理机能。尽管低级中枢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人的清醒时,也要受到高级中枢的支配。如从理性上来勉强划分,人的心血管神经中枢是人的感性心理活动的中枢,而大脑皮层血管神经中枢则是人的理性心理活动的中枢,前者为物质、能量的传递和交换运动,后者则是生物电子电讯号脉冲反应,两者各有侧重。其共同性就是都需要有神经系统的反射弧的作用,都需要有血管血液中源源不断物质和能量的补充和自控作用,也即心血管的反射作用,是心与脑两者反射系统的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才构成高级生命的机能管理者,换言之,是由心与脑血管神经中枢,共同调节整个机体的全部机能活动。

2、
从生物的发育进程来看。

据胚胎学上讲,胚胎形成的第三周,是胚胎快速发育的一个时期,据说这个时期与女性首次停经时间大约一致。众所周知,一般停经,通常都是妇女认定自己怀孕的最早信号。如果真是怀孕,这时在女性子宫中胚胎已有三个待分化的胚层,即外、中、内胚层等。在三周的后期,就在外和中胚层中,就会首先同时地产生出最早的原始类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所谓原始类的神经系统,就是在外胚层中产生出的脊索与神经管,而原始类的心血管系统,就是在中胚层所发生的原始血细胞、血浆、血管和心管等。这些都是胚胎组织中最早的功能性器官系统。为什么它们会同时地最早发生,就因为胚胎的发育需要在运动中、原始的感觉中,从母体中吸取营养物质,为今后的发育打下基础。其中神经的调节,心的动力,心血管的调节,血管的运输,就是早期胚胎重要的血管神经调节中枢的生理组织。它们是彼此相关联地应需要而最早地产生出来。因此可以这样说,生命的发育就如生命的进化一样,有着极相似的地方,心与脑是同时产生的,也是不可分割的。


3、
从人体生理组织机能活动来看。

人类对于自己包括动物在内的生理机能都有很深刻的认识,每本出版了的生理学理论,几乎都是从生命的最基本单位细胞说起,然后逐级地说到组织、器官和系统等等,而且每一部分的分析都是极其细微的,都可以独立地拿来出来成为单门独类的学科。如从微观的认识角度来说,人类已经从分子生物学,如大分子、小分子和基因等来分析认识生命的本质,因此可以说,在这方面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又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科学前景。尽管如此,人类对自己的生理机能的认识是不是就可以说接近到快要穷尽的地步?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终结,恐怕还需要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路程要走。
现在的现实是,从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生理学在内,还有许许多多现象弄不清,讲不明白的地方,还有许许多多奥秘待人去发现。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心与脑的问题,还有与此相关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生理机能中的调节问题等等。在神经系统中有自主神经和植物神经问题;在循环系统中有微循环问题;在内分泌中有各类激素问题等等。如果你仔细地去阅读一些生理学、医学的书籍,你就会发现还有许许多多的盲区。因此,我们认识自己就不能局限于现有的生理学的成就之上,应该以此为基础,大胆地向前开拓视野,勇于探索事物的真谛。
就以生理调节理论来说,一般的理论书籍都将其归纳成为两大类,有的归纳成为三大类。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按三大类的说法,就得加上一个自身调节。由许玉德主篇的《动物生理学引论》却归纳成为四类,即除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外,还加上了自身调节和经络调节两类。即在三大类基础上,加上了一个经络调节的假想。在《微循环障碍和相关疾病》一书中,该书从微循环角度又提出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代谢性调节、肌原性调节和自动调节等。其实该书后面的三种调节理论,实质上都是在讲自身调节。
我们从一些教科书和理论书籍上就调节问题论述的多义性,就充分说明我们科研还在不断地深入发展,人们对于生理调节问题还没有一定的定论,人们的认识还处于探索之中。
关于调节。人的生理为什么会有调节这一机能?综合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生命在于运动。人的生命体,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即使人处于休眠状态,生命也是在不停顿地运动着,其中最为基本的运动就是新陈代谢,如果没有运动,那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在生命运动中的新陈代谢,其中就有一个众多物质参与运动相对恒定的比例问题,如呼吸问题,人体中的O2CO2的含量是有相对恒定比例的;如消化问题,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和盐水等,也是有相对比例的。而这些比例的实现就必须有相应的生理调节手段来实现;
生命体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运动,包括人体内的组织和细胞的运动也同样是如此。所以人体中就有所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之说;细胞中有细胞内液与外液的区别。而这个环境就是一切生命个体运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讲新陈代谢,环境就是新陈代谢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来源和去地。离开了一定的环境,生命的新陈代谢就没有了物质基础。因此,就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一问题也同样需要生理调节这一手段参与,以求得生命与环境在物质和能量交换中的动态平衡
任何生命个体都是一个系统,而且还是整个大系统中的系统;另外,任何生命个体又都是一个个开放式的耗散结构组织系统,因此,生命的新陈代谢,在与环境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中,运动的平衡与不平衡;有序和无序;稳态和非稳态等,是生命矛盾运动最为基本的方式。生命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为了达到生命体远离平衡态,为了生命运动的有序化、稳态化,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就是生命处理这些基本矛盾的最为基本的方式或手段。
基于以上认识,所以生理调节在生命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来认识生命中的调节。现代的生理学理论讲调节,一般都是较孤立地从分析角度来认识调节的,如讲神经调节,其实就是讲脑生理的调节,主要讲的是以神经中枢和反射弧的至关重要作用,这一调节活动在神经生理学上一般都讲得较为透彻,问题是都仅在从神经的单一角度来认识的;讲体液调节,则主要讲的是机体中的血液和组织液中的一些具有活性的特有物质,在参与心血管的调节活动所显示的调节意义。而这些特有的具有活性的物质,其中有很多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激素,按我们现有的生理学知识,它们都属于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物质。但是,我们从内分泌系统的章节中却看不到有关生理调节的内容,一般生理学上讲有关体液调节也大都是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内描述,明明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相关,却硬要从中分离出来,单列一个所谓的体液调节理论;既于所谓的自身调节,其中所讲到的代谢式的调节,或者肌源性调节等,还包括自动调节,所有这些,其实都是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射内容,也是属于心脑血管神经调节的范畴,单列出来也是理论家们对问题分析的一种看法。
我就不解,生理上的调节,明明就是神经和心血管的调节,研究家却偏偏要独辟溪径,弄出今天这样一个个调节理论的诸多说法。其实质,就是人们还未能认清生命机体的整体结构及其机能。现代的生理学理论,分析大于综合。
其实讲“体液调节”,孤立来说,单一个体液的物质包括运输,由此而可能产生的物理的和化学能的作用,所有这些都在内,都是构成不了调节功能的,调节是要有一定的系统工程作为基础的。在人体的大小系统中,系统间的联系、控制和反馈等这些调节手段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同时也离不开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因为这两大系统在生理结构上来看是一体化的,形成了生理上的反射机制,它们本身就是机体作为一种可调节手段而存在的。因此要讲体液的调节,也只能是神经和血液组织支配下的体液的调节,绝没有什么孤立的体液调节。因此,要讲调节,以脑神经和心血管调节,这样的概念较为贴切。而所谓体液等,只能算作调节中的个别环节或必须条件。既于代谢、自主调节等概念的提出,这些都只能算作是调节的类型化的一种归纳说法。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有人提出的“经络调节”概念,这显然是从中医理论中提升出来的。中医讲究气血调节,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行,气止血止”。而气血的流行是通过全身的经脉管道来实现的。气为阳性物质,血为阴性物质,血液的流通多少,全凭气的推动,也即调节,以实现全身阴阳物质的平衡。中医所说的“气”,如用现代生理学知识来理解,其中就包含有神经生理中的生物电的粒子运动,还包括有血液生理中所出现的生化反应粒子运动。关于经络调节,我认为这个概念很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因为“经络”和神经一样,很可能就是人体生理调节的重要机能。如果说,神经调节是人体宏观的调节,那么经络调节很可能就是人体中的微观调节,属微循环系统中的调节,它们都是神经生理和心血管生理中的生物电和生化运动的生理现象。现在的问题是“经络”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虽然从临床的实验中,已为许多接触者所共识,但由于没有现代解剖学上的验证,也许是微循环中与血流相伴的经络,相当于神经样子,但就是无法为我们所看到,所以现在仍为许多人心存所疑。为此,对于经络问题,仍是我们中西医理论需要长期坚持深入研究的课题。
如果讲生理调节只讲神经和心血管调节这一结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神经和心血管调节在生理调节中又是如何来认识的呢?现代生理学认为:神经调节是在神经受到内外环境物剌激就会引起反应的基础上而发生的,其生理机能主要是神经系统中的反射弧的作用在支撑。而总的管理者为中枢神经。这就是说,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机体通过反射弧对内、外环境的剌激作出有规律性的反应,以适应内外环境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保证生命体的相对平衡、有序和稳态化。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中枢神经又可分为高级的中枢神经和低级的中枢神经两大类。所谓高级中枢神经是指在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下所进行的反射活动,即条件反射活动,它包括有人类的语言、思维等意识活动。由于意识思维性的特点,所以是属于在这类神经组织的反射调节,在现代生理学上被称之为随意性调节。而另一类低级的中枢神经,则是指属于皮层下的的各类神经中枢组织,它包括有脊髓、脑干、大的边缘系统、脑垂体、基底神经核和小脑等在内的全部本能的、自动反射的各类神经中枢组织。由于它们均不属于大脑皮层的直接管理与指挥,都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其神经反射为无条件反射,因而是无意识、非理性的,所以应该是无意识性的神经组织,而表现出的反射调节,现代生理学将其称之为非随意性调节。
高级中枢有大脑皮层作为管理者直接指挥神经反射,那么低级中枢,这么多的神经组织,它们除了要受高级中枢的管理接受其指挥外,自身有没有统一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如果有,它会是谁?我的认为当然是非心脏组织莫属。也可以这样概括地说,一切低级的神经活动,它们都是在以心脏为首的心血管神经中枢的指挥下进行反射活动的,我们暂且称之为心血管神经中枢。
总起来说,神经的调节可分以大脑皮层为主的高级脑血管神经中枢的调节,和以心脏为主的低级的心血管神经中枢的调节。这两者,前者为有意识的、理性的调节活动;后者为无意识的、非理性的调节活动,当然也包括某些本能的因情欲而产生的调节活动。
现在的问题是心脏有没有这个能力,能否担当起生理调节的机能?如能担当起,其调节的机能又表现在哪里?这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给予着重解决的问题。
从现在的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心脏只是一个由心肌、瓣膜等组织所构成的一个中空的腔体,心脏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完成其循环系统的泵血功能,是心脏的主要功能,而与其相联接的血管也只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就是由它们组成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以保证机体所需血液正常供应。这就现代人们对心血管系统机能的主要认识。其实这只是一种偏见,是人类认识的局限和还未能进一步深入地认识的结果。在有些较为深刻的生理学书籍中,虽然也有对心血管系统自动调节的论述,但就是没能将其提升到机体的一个整体功能来认识,只是作为循环系统的一种生理现象来一般描述的。本文就是要力图克服这一点,要将心血管的调节功能提升到与脑神经调节功能同等样的地位,并将一体化来认识生命机体的调节功能。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足够多的科学实验资料或数据来进行理论的证明,但我们可用现有的资料来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大胆的假设。
心脏究竟有没有资格或者说能力,能和大脑皮层一样成为一个有相对独立的生理调节中心,并和脑神经一并组成机体的调节中心。从现有的科研资料来说,它能够确认,我认为有以下几大方面理由:
第一,心的生理机能在地位上决定着它有这个能力。
其一,心脏有一大批独立自主的自律细胞,据说心脏离体后,有些自律细胞仍可以照常工作起搏,这就充分说明心脏有极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独立自主性极大的细胞就在窦房结。窦房结现在已确认它是心脏起搏的最为正常的机能组织,生命的起动首先就是从它开始,它就是机体生命动力的主心骨。在心脏的自律细胞中,除窦房结外,在房室束,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中也同样存在有。只不过这些自律细胞不似窦房结中的细胞那样总在起搏,而是在应机体某些时候需要而起搏的,以协助窦房结主动地搏动心脏,保证全身血液供应的需要的主体性作用。心脏不仅有自主起搏的功能,同时也有相关的传导功能,它能自动地将心脏起搏的动力,将身体营养物质和信息,通过神经、血管传遍全身,维持整个生命的存在与运动。由此可知,心脏在机体生命活力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它的地位重要性有以下几点:生命的主体地位;生命的动力、活力的决定者;生命的生与死的决定者。
其二、众所周知,心脏是泵血的器官,血管是输血的器官,心脉相连,连成为一体,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循环的吸收与排泄作用,完成新陈代谢,支撑生命的成长、发育和人类智慧的显现。同时,因血管的分布与生命体的感觉、运动等中枢神经调节的核和纤维束等的分布都是并行的,而且也是紧密相连为一体的,彼此不可分,哪里有血管,哪里就有神经,所谓的神经调节,其实都离不开心血管的调节,同样,心血管自身的调节,也离不开神经的调节。所以,心脏完全有条件成为机体的另一个次于大脑皮层的相对神经指挥中枢,并与神经调节连成一体(这一点,稍后还有补充分析)。
其三、医学上有所谓的“植物人”、“心死亡”、“脑死亡”的说法。所谓“植物人”是指脑组织受到严重损伤,完全失去知觉,但关键的脑组织部分并没有完全死亡,而心脏仍在跳动,相关的植物神经系统,即自主神经系统仍在有效运转,因而生命并没有死亡。“心死亡”,即心脏跳动停止,人的生命随即结束,这是众所周知之事。而“脑死亡”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所谓脑死亡,它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丧失功能为参照系而宣布死亡的一个标准。以上三个类型,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属于死亡,关键还在于“心死亡”与“脑死亡”两条。这就是说,只要心脏组织停止跳动,即使脑神经还完好无损,在极短的时间内,脑部组织也难逃死亡的命运;同样,脑已死亡,即使心脏还在跳动,心脏的神经功能失效,心脏也同样难逃厄运,因此现代医学已认定:脑已死亡,即使心脏还有跳动,也可宣布此人的死亡。
从以上三种情况来看,就可看出心脏对于人的生命意义是何等的重要,它与人脑可用“平分秋色”一词来评说,从生命的物质意义和启动力上来说,甚至它比脑还要显得更为卓越。
第二,心的生理功能现代新的发现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系统的泵血器官,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现已证明心脏中的心肌还能产生和分泌心钠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环素、抗心律失常肽、内源性洋地黄素和心肌生长因子等多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同时还有人发现心房壁内存在着心脏的容量感受器,由此可释放某些活性物质参与调节循环和其他器官的功能。在这众多的发现中,其中以心钠素最为引起人们的重视。因心钠素具有很强的利钠、利尿、扩张血管和降血压作用。心钠素亦称为心房肽;或叫心房利钠多肽。其最早发现于心房肌,后来在脑、肺、肾等内也发现心钠素样的物质,在脑中,包括下丘脑在内的边缘系统中就有大量存在,并起着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由此推断,心钠素莫非就是低级心脏中枢神经参与调节的重要激素。从生理学上讲,心肺系统的肺循环的调节,心肾系统的水液循环与排泄的调节等,在心脏中枢神经的支配下,通过心钠素或是其它心脏中所产生的活性物质等的作用,是否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胆的假设或猜想,是否真是这样,还需要相关的科学家去发现和证实。
第三、从心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来认定。
现代的生物神经理论将神经概括为两大类,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又将其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两大类。在脊神经中因功能的差异,又可分为内脏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等。所谓内脏神经就是我们上面曾提到过的植物神经,又叫自主神经。关于植物神经的提法,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此提法欠妥,认为自主神经较为贴切。我认为这样一个看法是正确的。那么以自主神经命名,这个“自主”的“主”指的是什么?内脏神经包括方面很多,有交感、副交感、迷走神经之分,从组织的角度来说,又有心、肝、肺、肾、脾胃等组织之分,难道这些神经机能活动都是各自为阵,都是独立自主地活动,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中心?从组织系统化来说,没有中心是不可能的。所谓自主神经,这个中心的主子又是谁?你从生理结构分析排比一下,当然只有心脏才能担此重任。
从生理学的所提供的资料来看,在整个内脏、血管和腺体的神经丛中,心与血管的神经丛是紧密相联为一体的,而且规模相对的大,几乎遍布全身,它是属于心血管系统的,同时也是为心血管系统服务的。因此,由心血管相连的神经系统组成一个可调节整个内脏功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神经中枢是完全可能的。
现代神经科学又告知我们,延髓是生命中枢,它是关系生命运动的最重要的枢纽,在这个中枢中,由它调节着机体心跳、血管、呼吸、消化等生命运动的关键机能,所以延髓是关系着生命存活的关键部位。而其中的心搏、血液的流动和血压的调节又更有突出的作用。这就是说,心与肺,心与胃肠系统,心血管神经中枢无疑在生命中枢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是生命中枢里的总开关。延髓位于脑干中,而脑干的中部有觉醒机能的网状结构通过,所以脑干还是一个关系着生命存在有否有知觉的神经组织。由此我认定,所谓的植物人,很可能就是这个部位损坏而被阻断,下面脊髓神经除与延髓的生命中枢保持功能联系外,与延髓上部的其它脑神经组织完全失去联系或被损坏所致。
延髓的生命中枢由于有网状结构的支持,所以生命中枢的调节就会有清醒的最初级最简单的知觉意识,通过神经网络和网状结构的通道与上面的小脑、中脑和间脑的联系,产生运动、视觉、情感等生理功能活动,再往上走至大脑皮层,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意识活动。现代生理学还较清楚地告知我们:一般把参与心血管反射调节活动有关的中枢结构.称为心血管中枢,而且还认定心血管中枢并不集中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某一个部位.而是涉及到脊髓.脑干、小脑、中脑和间脑中的下丘脑.边缘叶系统,乃至到大脑皮层等许许多多的有关部位。这就是说,与心血管反射活动相关的神经元、神经核或是神经节等,它和神经组织一样,是全身性布局,在全身的神经组织机能中都有它们的存在。各种各样的心血管神经元组织,它们虽然各自功能不同,但均属于心血管的反射体系,就是由于它们的作用,才使整个心血管系统的反射活动协调一致;才使整个自主神经活动有声有色地完成机体各种自主的机能活动.它们是通过心血管的反射活动,并与神经的反射活动一致,两者紧密地有机的结合,完成机体的低级中枢的整个调节活动。
从以上知识分析来看,我们就可以以间脑为区分界线,将上面的大脑皮层认定为人的理性意识产生的神经组织,是神经的高级中枢,而从间脑开始,则可认定为人的感性意识神经组织的发生的功能范围。就在这个范围内,延髓中的生命中枢,又特别是心血管神经中枢,很有可能就是人的神经组织的低级中枢的总开关。高级中枢管理人的理性意识活动,而低级中枢则管理人的感性意识活动,这包括有人的本能、无意识的各类肢体运动;包括人的本能欲望、需要和情感活动等。有人可能会问,人的运动神经的控制除大脑外,不是还有小脑吗?人的感情产生不是在间脑等中的边缘系统吗?是的,不错,但是要看到,在机体组织中,除大脑皮层外,小脑和间脑等,还只是代表神经组织反射调节的各个组织不同环节,还构不成机体整体的调节中枢。在除大脑皮层外,掌管人的运动、感觉、情感的发生的统一指挥者应是生命中枢中的心血管神经系统,调节的大手应只有在具有自主性的人的心脏,这就是说,是心脏主体性作用的结果。只有心脏主体性发挥作用,这时的小脑和间脑等神经组织才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是心与脑血管神经组织一体化的作用,通过来自心血管的血流量和脑神经的电信号流量,通过这些动态的血液和电信号的反应功能,才使感性人的人体产生运动、感觉和情感。
基于上面的一些分析认识,因此,我认为在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诸如间脑、中脑、小脑、桥脑,还包括延髓中的某些神经组织,它们都是通过网状结构组织受延髓中的生命中枢的指挥,由此形成自主神经系统,而心血管神经中枢是该神经系统的主管。所以现代神经生理学上有将这一神经系统统称之为“内脏脑”的说法,我认为应改为“心脑”更为恰当。
最后总结:如果心血管神经中枢就是调节的低级中枢这一假设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人体的生理调节,从整个机体系统来说,心与脑血管神经中枢就是人体生理的主要调节手段,心为调节的低级中枢,脑(指皮层)为调节的高级中枢,两者一体共同构成人体的心脑血管神经中枢,共同调节人体的全部生理机能。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力量,就靠从头到脚下的全部神经机能组织的生物电离活动和全身川流不息的血液的生化反应,神经和血液的共同作用,是心脑调节的主要物质基础。




[ 本帖最后由 王受仁 于 2009-1-6 10:09 编辑 ]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报告 道具 TOP

王受仁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王受仁 当前离线

UID
61774 
帖子
187 
精华
积分
582 
阅读权限
30 
在线时间
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2-9 
最后登录
2010-11-26 

书生

2# 发表于 2008-11-13 12:32 | 只看该作者 三、从心理上看心、脑、意三者间的关系

心、脑、意三者间的关系,只有人类才有,生命还处于动物阶段时还没有。在动物阶段还只有心与脑的关系。要说明人的心、脑、意三者间的关系,还必须用进化的观点,从动物阶段说起。

1、        从动物的心与脑看动物的心理

动物的脑与人脑相比,除了皮层区面积小,结构极简单,没有语言类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没有这样的高级神经中枢外,其余的,如新老皮层、皮层下的基底神经节、边缘系统、间脑、中脑、小脑、脑干、脊髓等,由此所形成的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都几乎和人类是一样的,差异不大。所以在动物的心与脑等生理基础上,也能形成动物的心理世界。
由于有几乎相同的生理基础,所以在动物的心理世界中,特别是哺乳类动物,除了没有人的以思维为主的意识活动外,人有的其它相类似的心理活动,如情感、意志、记忆、注意、个性等心理活动,也同样具备有,这些都是人类产生意识前的前意识。
当动物饥饿,或是对某一新的环境不适应的时候;当动物遇上新的对手,双方怀着敌意的时候;当动物遭遇到更强大敌人的迫害,或是处于病痛的时候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见到动物们各种如焦虑、恐惧、痛苦的表情。动物们为了觅食;为了克服眼前的困难;为了战胜敌对势力,它们同样需要勇敢和顽强的意志力去奋斗,去努力地做。同样动物们也有一定的记忆力,能记住一些它们周围的环境和同伴,还有食物等。动物为了适应各类环境而生存,它们的感觉能力和注意力随时都在协调地工作着,如集中地注视某一事物,或是对周围环境有异样感觉后的警觉等。既于个性问题,在不同的动物个体中,同样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如有温训的,也有凶猛爆躁的等等。动物的这些如人一样的心理活动,我们还可以从英国的类人猿专家珍妮•古道尔所写的《黑猩猩在召唤》一书中,可清楚地感受到黑猩猩的心理能力和行为能力,它们的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和我们人类是多么的相似。
动物的这些心理活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仅按传统的观点来分析,肯定是认为这只是由于动物有了脑的原因而产生的。在高等级动物脑中已有了支配调节动物感觉和行为的皮层区和联合区,即在原有古皮层和旧皮层中又增加了新皮层。这是动物有意志力和注意力,还有原始的感知能力的心理原因。在皮层下有包括有下丘脑在内的边缘系统等,这是动物具有产生情感因素,还有记忆力的原因。
这样的分析并不为错。但是,由脑而产生的这些心理活动有没有更深的根源?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又在哪?动物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情感和意志力的表现?难道真的都是只出自于纯粹的脑活动?动物脑是动物心理活动的唯一原因?
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的生理机能活动来看,动物的心理活动产生除有以脑为主的神经系统的调节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是以心脏为主的内脏神经系统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论断呢?这是因为内脏中的各级组织的本能活动,其实质就是身体内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时,如受到外部环境的剌激,或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由此而产生的身体内,内脏组织内的各种物质的生化平衡与不平衡的反应。当这种反应出现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时,这种反应就会表现在主体的心理中,它首先就是以心脏为主的内脏神经中枢,又特别是心血管神经中枢中,它们的感觉系统会有这种内在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的剌激的信号,会带给心脏,再由心脏的的起搏系统主动地调节心律、心率、血压等,并随机地改变血的流量和血液中物质能量的供应,就是这种本能感觉和反应而造成的生物的物理、化学反应,又通过神经系统中的脊髓、延髓、脑桥、中脑、间脑,乃至上传到动物的皮层区和联合神经组织中,从而形成一种综合的心理反应,这就是动物式的知觉,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外向性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并通过面部、内心和身体一一地表现出来,如对外部物质世界的需要、不需要;满足、不满足;喜欢或是害怕等的心理态度,这就是动物式的情感和意志等的心理现象,这些才是动物心理活动的更深的内在根源。
因此分析动物心理活动的内在根源时,应首先认识到它主要不在脑,而是在内脏为首的心。这是因为生命内在新陈代谢的本能需要;是心的主体性作用的本能表现;是因为心血管神经的调节,气血的流量的变化,才会有神经中枢的反射调节,然后才会有动物本能的行为和情感态度等。如气血流量大,充彻全身时,可以肯定这是动物们行为激烈的时候,或者是感情暴发的时候;如气血流量小,就是动物们平静休息的时候。气血流量等的变化,是动物表情的内在物质原因。
因此,可以这样结论:心是动物产生心理的根源和内在驱力和基础,大脑皮层只是动物产生心理活动的机能组织,是动物产生心理活动的另一种原因。总起来说,心与脑两者一体化才是动物心理活动的共同生理基础。没有心力的推动和本能的活动,仅有脑的机能,是不可能产生出任何心理活动的,因为脑失去了内在的驱力和基础,脑的机能是无能发挥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2、        从人的心与脑看人的心理

人的脑部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在原动物已出现的新皮层的基础上成倍扩大与更新,出现了更为高级的具有抽象思维的神经中枢,并改造了原动物中粗糙的具象思维心理能力,使人的心理能力中,在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的群体心理基础上,又有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思维体系,这样就使人的心理能力和现象与动物有了根本上质的区别。但是,由心与脑共同所形成的机能是发生心理现象的本质这一点并未发生变化,与动物一样,心与脑的共有机能也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生理基础。
人的心理现象和动物相比就要更加丰富复杂得多,因为在人类阶段,在人的心理内容中产生了意识这个无比美妙的东西。人类这种独有的意识现象,它不仅体现在人有动物所没有的高级的理性思维,就是在次一级的感性思维来说,也是动物无法相比拟的。如从分析的角度来说,人的纯感性思维和相对纯的感性思维,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有以下几类,即人的本能欲望与需要;人的本能意志和行为;与欲望和行为相关连的人的本能的情感活动;与本能情感相关的人对生活美和自然美的追求和实践;与本能情感、欲望又有理智感参与而形成的高级情感、动机和目的,并在这些基础上所产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活动等等。在这些感性思维里,又尤其是在各类高级和低级的审美或娱乐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人类这种独有的意识活动,它的产生、调控,就不是大脑皮层的所为,而更为主的是以心脏为主的心血管神经中枢在起作用。
动物还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的客观世界分开,而我们人类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意识的优势,自己从自己的躯体中跳将出来相对客观地来观察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体验、内省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心理现象。
首先人的欲望与需要,包括高一级别的动机与目的等,不可否认有大脑高级中枢神经的参与,如我们用脑在想些什么,要达到何种目的等,但是更为直接的需要动力是来自于内在的需求,如饥饿感、性感、许多本能的快感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心脏为主的心血管神经中枢直接相关。当这些欲望与需要,动机与目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由此所产生的满足与不满足感,包括行为过程中的满足与不满足感,你注意细心地体察一下,所有这些感觉都主要不在大脑皮层区,而是在以心脏为主的心血管区和内脏区。并且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舒心、愜意、焦急、烦躁、忧愁、痛苦等等,这些情绪或情感活动,你仔细体验一下,看看是不是在心区部位。想想在我们的日常词语中为什么会有耿耿于怀、心痛、心急、心烦等的语词,难道这些都是主观所赋予的吗?不是的,这些都是较客观的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的对自已身体认识和切身体会所赋予的。当你发生惊恐、慌乱、痛苦、高兴的情绪时,你可体验一个这种感觉会在什么部位,当然不在脑,而是在心区部位。如心恐、心急、心痛、心悦等词语都不是文学艺术语言,而是人体生理、心理的实际描绘。
凡是从事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家就更会有这方面的体会,一个有修养的艺术家,当他在如痴如醉的创作或表演阶段时,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语言,就是艺术家情感的流动,这个时候是容不得有半点逻辑的概念出现,否则艺术家已出现的形象思维、美的境界会当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这个时候的情感波动是随着艺术家的气血在起伏,其调节的手段当然主要是心而非是脑,如脑要强行界入,取代心的调节地位,这时的气血流动的力量与速度等,就会断然发生逆转,理智与冷静相伴,气血流动自然就平和了,这种生理状态又怎么会有形象思维的存在可能呢,现实就是这样的,这种体会艺术家最有发言权。可是当你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想问题时,这时候你再体验一下,心理活动区主要不在心,此时的心血管流是朝着平和冷静的方向发展,用的方面实实在在在脑,脑的血管神经在工作。如当你用脑过度,血流量在脑部皮层区也会变得无序起来,这时候你就会感到头昏脑胀的,脑的感觉就会十分明显,似乎与心无直接的关系,只是因血的流量变化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的不适应。

3、人的心、脑、意三者间的关系

心脑是人的心理的基础,也即意识的基础,反过说,意识是人的心脑的机能。三者之间又各有相互不同的关系。
首先心。它的突出机能并非是意识,而是主动地泵血。但它与脑和神经部分结合,如内脏神经中的心血管神经结合,就能形成生命的前意识,并还有产生意识的推动力。意识的起源离不开它,意识的发展也离不开它,因为它是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它包括生理上的启动力和心理上的内驱力。不仅如此,而且与脑皮层下的脑神经组织结合还可产生出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反映,而是由本能发展出来的欲念与需要,这就是说,主体的需要意识,它的产生根源,主要在心,而不全在脑,脑的高级神经组织的皮层部的作用仅是一个确认和能动化的力量。
其次是脑。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主要条件,但它离不开与心的结合。孤立的脑,没有心的结合,脑不过是一堆具有剌激反应的神经机能系统,没有内在动力的起动和推动,没有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供应,也没有内驱力,它就没有产生剌激反应的运动条件,也不会有发展的动力。所谓脑部神经的发展,完全来源于内驱力的结果。所谓内驱力,也就是主体的需要,没有主体的需要,就不可能自行产生出认知的意识活动来,因为人类的理性思维是产生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
再次是意。由于心脑结合产生出意识来之后,意识又会影响脑的结构变化;影响心脑结合机能的变化,由此产生出新的意识来。所谓新的意识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二是新的适应能力和需要。前者仅是一种认识,后者却是一种行为动机和欲望,还有可实践的能力。这种新的意识在生命的运动中又会继续影响脑的结构变化;影响心脑结构机能的变化,并由此又一次产生出新的意识来。因此,人的意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生命的运动中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它可推动脑不断地有新的认识;推动心不断产生新需要和欲望,并变成新的内在动力。
心、脑、意是一体,又互动,由此构成了人这个世界上所独有的生命体。他代表着物质世界的能动性。有他,既能认识物质世界,又能认识自己;既能改变物质世界,也能改变自己。
(建议读过此文的人,还可参阅我在网上以发过的《意识的起源》一文)



参考资料:
  1、《中国哲学中的心与物的问题》   北京大学 张岱年
        2、《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校释  人民卫生出版社
        3、《灵枢经校释》河北医学院校释              人民卫生出版社
    4、《黄帝内经文献研究 》   张灿钾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5、《气血论》              李德新著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6、人体发生学         K.L.穆尔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7、正常人体解剖学       朱培纯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8、现代神经生物学       万选才等主编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联合出版社
    9、生理学                      金秀吉等主编
   10、心理生理学              美.A.M.卡茨著

[ 本帖最后由 王受仁 于 2008-12-6 08:4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