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变形计舞蹈视频:教师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35:45
教师读书的误解与破壁(图)

  作者:张妙文  来源:中国教育报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湖北省恩施市头道希望小学学生最近获得了一批捐赠的图书。章新俊 摄

 

  这几年,许多人都在倡导中小学教师要大量读书,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关于教师读书这件事,我们真的想清楚了吗?在我看来,关于读书有三大问题:“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除了“怎么读书”更多属于见仁见智的“开放题”外,在另外两大问题上,我们似乎都不无误解。


  常常见到这样的说法:“教师更多地读书,是为了做好教育工作。因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诚然,教师从事的是文化事业,只有更多地读书,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做好教育工作。但是,把教师的阅读仅仅定位为“为了做好教育工作”,似乎并不妥当。著名法国作家福楼拜有句名言——“阅读是为了活着”。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阅读史》中引用了这句话,继而写道:“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边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与所处。我们阅读以求了解或是开窍,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同呼吸一样,是我们的基本功能。”对于传道授业、化育人才的教师来说,读书不仅应该是生活中的一种行为,更应该是生命的一种形态。这样看来,福楼拜的话也可以倒过来说——“活着是为了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阅读本身不应该有什么功利化的目的,即使这个目的“很好、很崇高”。对于教师这一人群,应该用得上亚里士多德的名句——“所有人在本性上都愿求知”。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使人的气质高雅、文雅、脱俗,学习则是为了立身处世;读书是为了丰富心灵,研究则是为了取得成果。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在解决“不读书”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解决不读没用的书的问题。如果教师阅读的目的仅仅定位于“为了做好教育工作”,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教师阅读的窄化、浅化。教师可能会更加热衷于教育技巧的效仿、教育资源的累积,却忽视了其他对于教育更有价值的东西。在阅读的方向选择上,教师可能更倾向于读那些短期阅读便能见效,拿来就能管用的读物,而放弃对自己的整体素养有培元固本意义的书籍。想做好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技巧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更需要教师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多彩的精神世界。只有思想才能引发思想,只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只有“丰满”的教师,才能教出“立体”的学生。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广泛而高质量的阅读,那种定位于“为了做好教育工作”的阅读,即使做得再好,也很难承载这一使命。


  近日,在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博客上,看到了这位历史教师多年阅读康德著作的感受。这不禁引发了我的另一份思考——中小学教师需要读这样高深的著作吗?特别是这些著作根本与教育不相干,那么教师还有没有必要花费本已非常珍贵的时间去读它们?我想,有些人对此会抱否定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中小学教师即使需要广泛、非功利的阅读,也不必阅读过于高深的著作,而应以相对通俗易懂、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书籍为主。


  这种判断隐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要比大学教授的工作简单”。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在深度上或许比不上大学教授的课程,但是其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比起后者来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某种意义上讲,所教年龄段越低,教师的工作就越复杂。“授脚下知识,现顶上智慧”,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的活动,在它的“高精尖”程度上,中小学教师是绝不逊色于大学教授的。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小学教师也需要,或者说更需要阅读一些高深的著作,特别是一些具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头脑思考而创作出来的著作。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分享到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思想和真正的深刻;只有这样的著作,才能像卡尔维诺说的那样“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只有与这些著作的作者对话,甚至对他们发起挑战,我们才能真正通过阅读塑造自己。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历史教师,多年阅读康德,也许并不能为他的教学增添太多的素材和内容,却使他有了超越同侪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最终获得了成功。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哲学就是哲学史本身”。想要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上升为思想,就必须拥有化“技”为“道”的能力;想要拥有真正的思想,就必须与别人的思想交流碰撞。


  如此看来,当我们思考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的时候,不妨读一读卡尔·波普尔和殷海光;当我们求解教育公平的时候,当然要看一看约翰·罗尔斯的著作;当我们整天谈论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教育的时候,阿伦·布洛克和约翰·杜威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名字;当我们思考学校教育的时候,听听爱弥儿·涂尔干和张伯苓的意见非常必要;而当我们关注自身发展的时候,当然不能忽略苏霍姆林斯基和李·舒尔曼的思考……确实,如果能有一本书,以简短的篇幅提供给我们精选的思想财富,并提示我们进一步深入阅读的门径,那对于中小学教师和关注基础教育的人来说,就是一种真正的福音了。


  这就是我阅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引领》一书的思考。(安徽省黄山市委宣传部 张妙文 (《引领》,总主编曹志祥、付宜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