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辽宁肿瘤医院:中国外交要少一些“敌人”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0:36:01

中国外交要少一些“敌人”意识

李开盛 

毛泽东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句话不但影响了毛时代的中国,在毛泽东去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其中的思维仍然深深印在中国人的政治社会甚至是外交哲学中。

这种敌友二分的思维源于毛泽东一贯所主张的斗争哲学,其主要特征是夸大利益对立,强调强硬对抗,结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以中美关系为例,一旦有些摩擦出现,便形容对方“居心险恶”、“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相应地,便是主张强硬对决,甚至武力回应。这种认识虽非全部,也不一定是外交实践的主流,但确实是当前中国国民间一种相当普遍的情绪。

在中国对外交往比较少的时期,斗争思维或许还适用。但在中国已充分融入全球化的今天,再用这种思维判断问题就很危险。“敌人”思维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家之间进行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二是彼此利益界限分明,或敌或友,没有什么重合与交叉。在这种情况下,敌友二分不但可能,甚至必要。如果没有分清敌人是谁并进行有力的斗争,就可能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但是,在当前中国的对外关系中,这两个前提均已不存在。第一,历史上中国面临瓜分的危险已经过去,当前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侵略或瓜分中国。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西方仍然企图在中国搞和平演变,搞颜色革命,这很有可能,但颠覆政权与消灭国家是两码事。有时维护政权利益就是维护国家利益,有时则不是。第二,当前国家利益关系呈现出复合性特征,在有些领域对立,在另一些领域则可能一致。面对同一个国家,你可能很难用敌人或朋友来形容,而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关系中武力的使用越来越小,特别是在大国之间。由于核武器的相互遏制,也因为国家利益的错综复杂,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国家发展模式的竞争、外交政治博弈手段的竞争、对国际规则的利用与掌握的竞争,传统的国际政治逻辑已部分不适用,需要加以适当的修正。

在这种情况下,把任何一个国家简单地视为“敌人”或“朋友”都不妥当。在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中,其他国家的角色更多是一种中间的、复合的性质:竞争对手。而对待竞争对手的逻辑,当然不同于对待敌人的逻辑。竞争对手之间,既有利益交集,也有利益冲突。在竞争手段上,主要是政治外交而非武力手段,在结果上也是那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式博弈。国际关系学者温特把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分为三种:人人为战的霍布斯状态、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洛克状态以及互为朋友的康德状态。目前的国际关系就类似于一种洛克状态,虽然大家彼此竞争,但一般不再会危及其他国家的生存,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所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完全不必要再以一种恨大仇深、你死我活的心态对待那些与我有摩擦的国家。比如说美国,目前确实与中国存在诸多竞争之处,甚至在中国周边团团布局,试图控制中国的崛起。这确实对中国不利,但换一个角度看,这在美国看来也是正常的维护其国家利益的行为,对其这一目的没有必要“妖魔化”。另外,美国也没有下定决心要以武力挫败中国,而是采取了两面下注的方式,试图使发展的中国不要危及其作为世界霸权的利益。概而言之,中美之间是正常之间的国家竞争而非不共戴天的敌我博弈,是政治外交的竞争而武力的决对。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平常心,将美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不共戴天的险恶敌人。

抛弃敌人意识还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他国。敌友二分的思维从自我利益出发,往往把世界划分为黑白两个世界,相应地便以黑白两种态度对待之。善待我者,就把它说成天使,没有一丝瑕疵;不善待我者,必视之为如魔鬼,一定要把它全部描黑才罢休,从而失去对世界的客观判断。笔者深有印象的时,当2008年时欧盟通过对我的涉藏决议时,许多网民在评论与留言中对欧盟变得一下子全无好感,甚至讽刺其所代表的民主、人权、自由等普世价值来。这种只有好恶、没有对错的认识不但体现不出中国人应用的理性与胸怀,还会模糊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客观认识。

概而言之,多一些竞争意识,少一些敌人意识,不但是中国国民看待世界政治应有的一种情绪转换,也是在当前国际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前提。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总是被愤怒和仇恨左右自己的情绪,到头来受伤害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