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赢轩刘军解盘:中投1号屡战屡败,警惕 中投2号是其僵尸复活(原创,深度分析) —上善若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5:46

一、前言

    早在一个多月之前认清了中投一号卖国求荣本质的的前提之下,上善若海撰写有关中投问题的念头就已产生,因为选题重大,必须本着“对国有资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去深入研判之后才好定论”的理念之下,迟迟未能动笔;时值中投二号灰溜溜问世,如果我们不能以史为鉴,理清中投一号的本质及其卖国伎俩从而引以为戒,中投二号一定会重蹈覆辙,国家和人民辛辛苦苦打拼六十年来的血汗钱一定会付之东流,滔滔不绝地流向西方国家。

    二、从口含“金钥匙”到大口吐血—中投一号的前世今生

    (一)中投一号:先天畸形的“富二代”

    许多投资者还清晰地记得,早在2003年底,中央汇金投资管理公司成立。该公司先后用60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注资,助力国有银行股改上市。

    在当时,这一举动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实际上,动用事关国家命脉的外汇储备注资银行在世界各国都不常见,因此,各界争论扑面而至。但许多人不曾了解的是,正是这一举动刺激了中国如何运用巨额外汇储备的巨大想象空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投公司雏形开始显山露水。

    时至2007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定调成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公司),即中投1号。9月29日,中投正式揭牌,注册资本金2000亿美元。可用于境外投资的实际资金总额大约在730亿—930亿美元之间,目的是拓展外汇运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国家外汇资产经营收益。全部注册资本金来源于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向全国老百姓筹集的15500亿元人民币,这些特别国债分几批发行,为10年期和15年期的记账式国债;中投仅仅承担微乎其微的发债成本。

    由此,被业界成为成为口含金匙“出生”的畸形“富二代”中投公司来说,一直让人寄望极高。当初筹建中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投资实现外汇资产和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中投特有的“出生”背景,使得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投公司不同于普通的投资者,它承担着更多的使命与社会责任。

    就员工构成来说,中投2009年年报显示,其员工总数为246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199人,有海外工作经历的人达到115人,占比近半;此外,中投拥有31名外籍员工。

    据统计,中投另外至少还聘请了三位有资深外资金融机构背景的人士担任中层职位。中投私募投资部门主管胡冰就是其中之一。其在美国接受教育,曾效力于现已倒闭的雷曼兄弟。他于本世纪初回到中国,加盟证监会,担任证监会资产证券化工作组组长。另一位曾在纽约工作过的银行家是樊功生,现任中投相对收益投资部门主管。还有一位就是目前负责中投的策略投资部和专项投资部的周元,他在1994至1998年间担任瑞银(UBS)驻中国的高级银行家,中投对黑石集团、大摩的头寸正是由他负责管理。不愧为拥有令人惊叹的“全明星阵容”。

    今年7月8日,中投对外公布其国际咨询委员会名单。甚至于包括国务院前副总理曾培炎、巴西中央银行前行长阿米尼奥·弗拉加、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在内的14名成员,让人们看到了中投公司为其未来投资策略所作的努力。

    2007年,道琼斯通讯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在全球网罗人才,并聘请国际咨询机构帮助其规划全球资产配置方案。该报道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话说,中投公司其管理层仍为中管干部,在薪酬体系上将与汇金公司接近。汇金公司管理层的薪酬水平略高于国家部委,基本上不在市场化范围之内。

    (二)无奶也是娘—中投二号向美国投怀送抱

    中投公司的应运而生,表面上中国终于诞生了一家世界级的投资公司,似乎值得国人大为鼓舞;然而,在人们还未来得及反应之时,中投公司海外首笔投资即告失利的消息即高调见诸国内外各大媒体。

    一场灾难甚至从中投风风光光正式挂牌4个月前就开始了,2007年5月,中投以每股29.605美元的高价购买了美国第二大私募基金黑石10%无投票权的IPO股票。但黑石上市后没几天,股价就一路暴跌,到2008年12月5日,黑石报收于每股5.73美元。从29.605美元到5.73美元,中投30亿美元的投资缩水80%,账面损失24亿多美元。

    中投当初斥资约30亿美元购入美国黑石股份起,董事长楼继伟一直坚称“投资黑石是个很好的投资”,因为他预计美国政府会出台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增长。紧随此后的40天后、当年的12月3日,楼继伟突然改口:“如今我已经没有勇气投资外国金融机构,一旦这些机构不景气我会失去一切!”

    楼继伟发热的头脑似乎已经清醒了,因为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人们所料,屡战屡败的中投1号逐渐“失去了一切”。但为时已晚,因为2008年当年,他所率领的声称网罗了全球精英、所谓“精英荟萃”的中投,将中国老百姓省吃俭用、辛苦劳作赚来的外汇亏损了至少50多亿美金。很多人把中投斥为中国足球屡投屡败的一大翻版,如果说中国足球的失败最多让人垂头生气,而楼继伟和他中投1号的同事们不仅让国人生气,更让国人破财、大伤元气。 

    黑石带来的噩梦并没有让中投中止自以为是地投资美国金融机构急不可耐从“火中取栗”的步伐以致“引火烧身”可怕的步伐。

    2007年年底,就在人们以为中投公司应该“学聪明的时候”,中投公司购买了摩根士丹利56亿美元面值的到期强制转股债券,占摩根士丹利当时股本的约9.86%。随后,这笔投资因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大幅缩水。

    “从这两个中投典型的海外投资案来看,中投出手投资的时点恰恰选在了金融危机爆发前和危机初期的泡沫最高峰,事实上成了泡沫的‘接盘者’,也就是所谓的‘冤大头’。”安邦咨询分析师李旭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而这些投资又过于集中于美国,投资领域也过于集中于金融机构,这使得投资无法有效地分散风险。

    2007年12月,中投再一次大手笔斥资50亿美元入股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约9.9%的股权。按照双方公布的合约内容,中投每年收取摩根士丹利9%的利息,31个月之后强制转股,转股价格区间为每股48.07美元至57.684美元。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自中投购入股票之后,摩根士丹利的股价便接连重挫,从中投入股日起,呈45度角下切到2008年12月5日的15美元左右,中投账面已经折损2/3。这又是33亿多美元。

    坏消息不但没有出尽,而是接踵而至。 

    今年9月,尽管中投一再掩饰,还是被媒体爆出其在美国老牌货币市场基金Primary Fund投资超过50亿美元,而该基金因持有雷曼兄弟巨额债券宣布暂停赎回。这一役中投到底有无损失,损失多少,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至少这50亿美元惨遭冻结、血本无归至今。

    更为可怕的是,2010年8月17日,中投所持大摩可转换股权单位到期,一旦这部分可转换股权单位转换为普通股,中投这笔为期两年零七个月的投资账面损益也将出炉。SEC系列文件显示,2010年7月21日至8月9日,中投总共十次减持大摩共2545万股,录得收入6.9亿美元。另按照与大摩的协议,中投56亿美元的投资获得利息约13亿美元。

    而截至2010年8月17日,中投仍持有大摩约1.5亿股(含可转换股权单位),按大摩2010年8月来平均价格25.90美元计算,账面价值约为39亿美元。

    由此可以计算出,一旦可转换股权单位转换成普通股,中投对大摩的投资账面浮亏将达到约9.1亿美元。

    股民耳边最常想起的警告是“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果说投资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失手,尚可以归结为全球金融危机中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等等,还可以随便胡诌出来个理由搪塞老百姓的话,那么买货币基金也能亏,相比此前的投资失误显得尤其有些匪夷所思。而且,中投这第三次失误——导致其54亿美元资金出现巨亏风险的竟然是安全性仅次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的货币基金。那么中投在美国斥资54亿美元买入的一只货币基金也因为跌破净值而最终清盘,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2008年10月,SEC公布的一份关于货币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清盘的文件显示,中投在这只基金上54亿美元的投资出现问题。

    SEC文件显示,截止到2008年9月1日,中投旗下分支机构Stable Investment Corp是美国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的最大股东。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Reserve Primary Fund被迫核销其所持7.85亿美元雷曼兄弟债券,导致净值跌至0.97美元,引发大规模赎回潮。

    据路透社当时的报道,Reserve Primary Fund因此成为自1984年以来第一个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随后,该基金宣布暂停赎回,中投54亿美元资金遭冻结。

    《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记者查询的SEC系列文件显示,2010年7月21日至8月9日,中投总共十次减持大摩共2545万股,录得收入6.9亿美元。另按照与大摩的协议,中投56亿美元的投资获得利息约13亿美元。

     而截至2010年8月17日,中投仍持有大摩约1.5亿股(含可转换股权单位),按大摩2010年8月来平均价格25.90美元计算,账面价值约为39亿美元。

     由此可以计算出,一旦可转换股权单位转换成普通股,中投对大摩的投资账面浮亏将达到约9.1亿美元。

    当时国内有投资界人士对中投的举措仍表示质疑,“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投资者纷纷逃离市场导致美国信贷紧缩,整个货币市场基金业都面临危局,而中投竟然大量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

    更有业内人士在当时评价说,“货币基金能买到就实属不易,却能跌破净值,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少见。”

     (三)境内赚钱贴补境外投资的亏损

    成立于2007年9月的中投公司,注册资本金拥有2000亿美元,其中,用于境外投资的部分超过50%,其余部分则用于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来投资境内金融机构。

    据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中央汇金公司持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比例分别为48.7%、35.4%、50%、67.5%、48.2%。

    在中投海外重磅投资频频失手、出师未捷几乎“身”先死的同时,其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而来的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每年高达682亿元人民币的利息,主要由子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汇金”)来买单。而汇金的收入则完全来自于其控、参股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开行、中国再保险公司、建银投资以及银河、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三大券商的分红。

    随后,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表示,很高兴看到在全球经济环境极度恶化的2008年,中投公司的资本回报率仍达6.8%。

     然而,对于中投公司的乐观表态,一些分析人士却表示,中投公司的净利润主要来源自于其境内全资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在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收益。“从这一点上说明,中投公司的境外投资策略并不成功。”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对于这样的业绩,中投公司并没有沾沾自喜的资格,其境外投资业绩也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安邦咨询分析师李旭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年报中可以看出,中投之所以全年能够实现近7%的资本回报率,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持有国内多家金融机构股权、行使国家出资人的职责,获取了可观的分红。

  李旭明认为,这些对境内机构的投资,主要以此前国家的政策安排为主要原因。而中投在2008年的境外投资业绩中基本上无所作为。这种情况,多少给人一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感觉。

     8月17日,540亿元人民币汇金债即将登陆银行间市场的消息不胫而走。为配合除刚刚完成IPO的农行之外的工、中、建三大行再融资,汇金也缺钱了,过惯了“吃里扒外”日子的中投面临国内资金链断裂、奶水不足又怎么办呢?

     (四)中投陷入舆论唾骂、万夫所指的泥潭。

    理所当然,中投陷入舆论指责的泥潭。矛头首先指向了中投的出身,中投属主权财富基金管理机构,注册资金2000亿美元来源于1.55万亿元特别国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老百姓血汗钱。公司由国务院直接牵头组织,原国务院副秘书长楼继伟出任董事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高西庆任总经理,其规格之高堪称历史之最。业界人士对中投的身份感觉到模糊,因为看不出它是一个投资机构还是一个政府机构,中投所做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级别因素在起作用,而不是纯粹市场化的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估的结果。很多人指摘中投屡次失利的根源,就是它这种模糊的内在基因。

    而且,中投的投资过于集中在美国,并热衷于金融机构,风险关联度极高,中投没有判断清楚这类机构本身的资产情况,仅仅凭借所谓经验或者听信别有用心的掮客就贸然介入。、

    据中投年报显示,中投2009年营业成本为1.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800万美元,人均营业成本高达62.2万美元,按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平均6.83人民币/美元计算,达424.8万人民币。其中2009年投资费用为1.06亿美元,人均43万美元(或293.69万人民币);2009年管理费用则为4700万美元,人均19.1万美元(或130.45万)。

    就此,有专家针对中投的屡战屡败传递出了质疑声。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的专家曾刚公开表示,中投之所以屡战屡败,不可否认中投自身也存在问题。员工拿着国家高工资,公司把持着天量的国有资产,缺乏监管的中投公司,管理层不受约束、监督和质询的随意决策,完全可以成为祸害人民财富的机器。谁能保证管理层不出现里应外合的汉奸卖国贼?有什么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这种事情发生?出了这种败类用什么手段和方式来惩罚他们?这种显然的漏洞难道高层不知道,看不见?

    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巨额外汇掌握在少数管理层手里,人民却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监管管理层的行为,没有一个有效途径来参与决策!这种所有制的公有性质与决策管理私人行为之间的矛盾,是公有制经济备受蛀虫侵害的根本原因!如果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须同步推进人民民主,迅速壮大人民民主的力量,实行人民民主的大众政治制度,使得特权早日受到人民的监督管理和制约。否则这么下去,公有制,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这几面红旗早晚会有扛不住的那一天!

    《中华工商时报》发表文章明确质疑:事实上,从中投公司建立近三年来,针对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的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投方面几乎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应,也未就巨额投资亏损作说明中投公司再次面临亏损的局面以及大众的评判与质疑,恐怕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了。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难道中投公司在拥有国有财产进行投资权力的同时,就不用承担相应的投资责任?作为肩负着2000亿外汇储备保值增值任务的中投,屡战屡败的海外投资行为,到底有没有一个问责机制?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的指出:“肉包子打美国狗,有去无回!也许是受美国亲爹爹要挟,不得不去送钱吧!” “拿国人的血汗钱去救主子,经济卖国,大汉奸。”“谁知道呢,哪个屁股是干净的,可以站出来向百姓说一声!”

    业内人士指出,直到目前,中投公司还非常缺乏明确的投资思路。尤为关键的是,对于其海外投资的最终绩效,仍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今后中投公司该如何取信于民,这仍将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

    事实上,从中投公司建立近三年来,针对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的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投方面几乎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应,也真的并未就巨额投资亏损作说明。

    当然,这家级别太高的机构还是不屑于向普通老百姓承认这些错误的。但至始至终,中投公司没有任何一个人出面向被他们挥霍掉50多亿美元的国人道歉。

    三、中投一号的僵尸复活—中投二号

    (一)中投一号的屡战屡败,中投二号灰溜溜登场

    俗话说:“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还有一句俗话:“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如果爬不起来,不如索性就地躺下!”

    然而,中国似乎很容易忘记伤疤,在中投一号满身口水、“咸鱼翻身”无望而臭气熏天的情况之下,近期“中投二号”又低调挂牌,灰溜溜登场,并磨刀霍霍向央企。

    据《京华时报》报道,在获得国务院批文8个月之后,承担推进央企重组重任并被誉为“中投二号”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新公司)终将临盆。记者昨天(21日)从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处获得证实,今日(22日),筹备数年之久的国新公司将正式挂牌亮相。

     国资委相关负责人昨天未对外透露今日正式挂牌的时间地点,并一再强调要“低调”,希望媒体将关注重点放在国新今后的运作表现上。上述人士还表示,对于国新挂牌仪式上将公布哪些具体信息仍不确定,“包括首批哪些央企会被装进去,是否有确切信息公布,还不好说。”

     原本计划今年上半年挂牌的国新公司破壳时间一推再推,一直到眼看年关将近。对此,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很多问题难以理顺,“装什么企业进去,谁来管理,和国资委的关系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都很复杂。”

    早在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再次强调了今年的整合目标:年内要把央企数量调整到100家以内。李荣融同时表示,即将成立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将成为央企重组的加速器。

    目前,距离2010年结束只有不到10天,国资委管辖下央企数量仍有122家,而国资委对此却表现得并不着急。业内认为,国资委推进央企重组突然转入“慢车道”,与国资委新主任王勇的执政新思路不无关系。“王勇上任后,一直强调要注重质量和效果,所以目前在央企重组的工作上,不会一味地追求数量。”王志钢认为,年内100家,目前看来更多是个象征性的目标,“预计国新公司挂牌后,首批将装进去十多家企业。但年底前想将央企数量压缩到100家,目前看来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中投1号屡战屡败,警惕中投2号是其僵尸复活

    我们不希望的是中投二号真的就是中投一号的僵死复活,仅仅成为国内企业兼并联合以后卖身葬母式的简单变卖之后去为中投一号堵抢眼、填充巨额亏空;随后在一拍脑袋捣鼓出来的中投三号、四号… …全仆后继的把国有资产啃光卖净。

    我们希望的是,中投二号不会只是尽管把央企、国企象萝卜白菜一样装进框里的破篮子,更希望是装进国有资产后真正能够使其保值增值的“百宝箱”,否则,匆匆忙忙的“蛇吞象”一吞了之,待“屡战屡败” 之后“死无全尸”之时用三核桃俩枣向国内外资本家一买了之,然后向人民两手一拍屁股一摊肩膀,在人们 “败家子”、“卖国贼” 的一片无奈责骂声中,向地上死皮赖脸的一躺了之甚至是毁尸灭迹了无踪影,届时看国家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

     四、谁来问责—沉痛教训之后的深思

    国有资产是用来保值增值的,不是用来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向西方国家投怀送抱、卖国求荣的,当皮球向西方踢的。目前只所以形成这样覆水难收,典型投资成冤大头的难堪局面;如果不能引以为戒,加大问责制实施力度,中投二号最终的结果必然又是泥牛入海不见踪影,国家巨额国有资产必定又将肉包子打狗—又去无回。   

    (一) 屡战屡败的关键问题在哪里?

    业内人士表示,就已有的中投公司投资行为与结果看,不论是买进黑石,或是投资大摩与相关美国公司(雷曼)债券,都有许多常人看不懂的地方,也丝毫看不出任何投资高明之处。那么,中投海外投资屡屡失败,其中的问题在哪里?其中的关键又是什么?这无疑是中投公司及其监管部门应该、也有责任向社会与国民作出公开说明的公共问题。

    此外,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中投内部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来自政府部门,行政气息浓厚,工作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一个急等着签字的文件,可能会被拖上好几天。

    (二)大量浪费纳税人钱财,中投有责任、有义务向大众做出交代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长向松祚撰文指出,虽然中投不是上市公司,似乎没有必要向公公披露其投资策略、投资组合和协议内容。然而,中投是我国政府的主权财富基金,花的是人民的血汗钱,是财政资金。因此,中投有责任、有义务向大众做出交代。

    (三)监管严重缺失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对国企海外投资的控制和监管依然缺位,这方面的法律规定还比较粗糙,且国企海外投资的巨额亏损也普遍缺乏问责机制,这极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稳健投资和保值增值。

    (四)问责机制的缺乏

随着中投海外投资一个又一个失败的消息的扑面而来,人们不禁会问,中投公司所造成的投资损失,最终仍将是谁为之买单?为什么海外投资会屡战屡败,是不是该有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面对铺天盖地的民众质问,而中投之所以一直未有明确回应而遭市场各方频频猜测,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没有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

    如何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专家建议,今后,应加大对投资责任人的奖惩力度,做到权责分明。若投资获利,则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奖励;若在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上导致亏损,即使决策程序完全合法,至少要负领导责任,或者调离岗位,或者引咎辞职,而若决策程序违法,则要负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中投屡战屡败》

     《中投三年吃三大败仗, 2009年人均营业成本424万》

     《中投投资海外巨亏,典型投资成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