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掌之上by李暮夕:道 (行政區劃) - 維基百科-66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10:25
道 (行政區劃)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為儒家文化圈國家行政區劃的一種。

目錄

  • 1 概說
  • 2 中國的使用情形
    • 2.1 唐朝政區
    • 2.2 遼朝政區
    • 2.3 明清道員
  • 3 日本的使用情形
  • 4 朝鮮/韓國的使用情形
  • 5 越南的使用情形

概說

「道」這種行政區劃始創於中國。「道」在漢朝開始出現,起初跟同級別,專門使用於少數民族聚居的偏遠地區,《漢書》地理志解釋為「有蠻夷曰」或者「縣主蠻夷曰」。

到了時代,出兵征戰經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為「某某道」,該方面軍主將稱「某某道行軍大總管」(相當於蘇聯的某地方面軍總司令),例如攻打高句麗時的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浿江道行軍大總管等等。後來在內務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詞,在撤併郡縣(或州縣)之初,一級行政區較少時僅作為監察和地理單位,在後來州縣增多之後逐漸成為實質性的一級行政區,由州-縣二級制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這種形式和演變過程,與20世紀法國相似,法國起初把80多個省份按歷史地理淵源劃分為10幾個「大區」,後來大區逐漸演變成為省份的上級單位。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僅為之上的一種監察區,之後迭有增加,至二十三道之多(唐睿宗景雲年間)。但節度使制掌握地方實權後,「道」日漸演變為對一個節度轄區的稱呼,和初唐盛唐時的意義有所不同。

宋代地方監察區不使用「道」而改用「路」,字不同義相通。而遼朝因循唐朝舊制仍使用「道」作為一級行政區劃元朝建立後,行省成為一級行政區劃,行省下設有道,道下有「」的行政區劃單位。至時期,「道」成為之下軍區的通稱,如「福建省台廈道」或「台灣道」,但明朝及清朝意義上稍有不同。其中,也有人把清朝的道與省、府、縣相提並論,稱之為四級地方行政機構。例如,《內政年鑒》。

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曾經在省下設「」為次級行政區劃單位,並曾計畫「廢省置道」,將全國劃分為70多個道,但之後並未採用此規劃,而之後「道」這個行政區劃也被廢除。

至今,朝鮮韓國仍在使用「道」,為一級行政區,等同於許多國家的行省 (Province),而範圍和規模則相當於中國的地區地級市日本明治時代前,各地也有「道」的設置,但目前只剩下一個:北海道,與都、府、縣同級,習慣上統稱為「都府道縣」。

中國的使用情形

唐朝政區

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10道:

  • 關內道
  • 河南道
  • 河東道
  • 河北道
  • 山南道
  • 隴右道
  • 淮南道
  • 江南道
  • 劍南道
  • 嶺南道
唐朝行政區劃·貞觀十道

關內道 | 河南道 | 河東道 | 河北道 | 山南道
隴右道 | 淮南道 | 江南道 | 劍南道 | 嶺南道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為15道,即將山南道、江南道各分為東、西道,又增設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此時全國設有:

  • 關內道
  • 河南道
  • 河東道
  • 河北道
  • 山南東道
  • 山南西道
  • 隴右道
  • 淮南道
  • 江南東道
  • 江南西道
  • 劍南道
  • 嶺南道
  • 京畿道
  • 都畿道
  • 黔中道
唐朝行政區劃·開元十五道

關內道 | 河南道 | 河東道 | 河北道 | 隴右道
淮南道 | 劍南道 | 嶺南道 | 京畿道 | 都畿道
江南東道 | 江南西道 | 黔中道 | 山南東道 | 山南西道

遼朝政區

遼朝的行政區劃大體為道、)、三級;遼全境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道下設府、州、、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 上京道
  • 中京道
  • 東京道
  • 南京道
  • 西京道

明清道員

顯示▼隱藏▲      清代分巡道、分守道 道 *霸昌道 · 通永道 · 清河道 · 通永道 · 天津道 · 大順廣道 · 熱河道 · 口北道 · 奉錦山海關道 · 雁平道 · 歸綏道 · 冀寧道 · 河東道 · 濟東泰武臨道 · 登萊青膠道 · 兗沂曹濟道 · 開歸陳許鄭道 · 河北道 · 河陝汝道 · 南汝光道 · 西乾鄜道(陝西糧儲道兼巡) · 潼商道 · 延榆綏道 · 鳳邠道 · 陝安道 · 蘭州道 · 寧夏道 · 平慶涇固化道 · 鞏秦階道 · 甘涼道 · 安肅道 · 西寧道 · 鎮迪道 · 伊塔道 · 阿克蘇道 · 喀喇噶爾道 · *安廬滁和道 · 鳳潁六泗道(皖北道) · 徽寧池太廣道(皖南道) · 江寧道 · 淮揚海道 · 徐州道 · 常鎮通海道 · 蘇松太道上海道) · 蘇州道 · 杭嘉湖道 · 金衢嚴道 · 寧紹台道 · 溫處道 · 福寧道(福建糧儲道兼巡) · 延建邵道 · 興泉永道 · *臺灣道 · 汀漳龍道 · 南撫建道(江西糧儲道兼巡) · · 饒廣九南道 · 吉南贛寧道 · 武昌道 · 漢黃德道 · 安襄鄖荊道 · 荊宜道 · 施鶴道 · 岳常澧道 · 長寶道 · 辰沅永靖道 · 衡永郴桂道 · 廣肇羅道 · 惠潮嘉道 · 南韶連道 · 高雷陽道 · 瓊崖道 · 廉欽道 · 桂平梧鬱道 · 右江道 · 左江道 · 太平思順道 · 雲武道 · 迤東道 · 迤西道 · 臨安開廣道 · 迤南道 · 貴州糧儲道 · 貴東道 · 貴西道 · *成綿龍茂道 · 川北道 · 川東道 · 川南永寧道 · 建昌道 · #康安道 · #邊北道 · #奉天洮昌道 · #臨長海道 · #錦新營口道 · #興鳳道 · #吉林西南路道 · #吉林西北路道 · #吉林東南路道 · #吉林東北路道 · #璦琿道 · #呼倫道 · #興東道 註釋1. 本模板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區劃。包括分巡道、分守道、兵備道。 註釋2. 加 *號者為光緒年間裁撤的道。 註釋3. 加 #號者為宣統年間新設的道。

日本的使用情形

奈良時代(約7世紀)開始,日本分為5畿7道,後於1869年增設北海道。1872年,日本開始進行地方政區改革,至1889年後廢除其他7道,只保留北海道。

  • 五畿(畿內)
  • 東山道
  • 東海道
  • 北陸道
  • 山陽道
  • 山陰道
  • 南海道
  • 西海道
  • 北海道
(請參見日本令制國列表
顯示▼隱藏▲      日本令制國列表 畿內 山城 | 大和芳野監)| 河內 | 和泉 | 攝津 東海道 伊賀 | 伊勢 | 志摩 | 尾張 | 三河 | 遠江 | 駿河 | 伊豆 | 甲斐 | 相模 | 武藏 | 安房 | 上總 | 下總 | 常陸 東山道 近江 | 美濃 | 飛驒 | 信濃諏方)| 上野 | 下野 | 陸奧石城石背 / 陸中陸前磐城岩代)| 出羽羽前羽後北陸道 若狹 | 越前 | 加賀 | 能登 | 越中 | 越後 | 佐渡 山陰道 丹波 | 丹後 | 但馬 | 因幡 | 伯耆 | 出雲 | 石見 | 隱岐 山陽道 播磨 | 美作 | 備前 | 備中 | 備後 | 安藝 | 周防 | 長門 南海道 紀伊 | 淡路 | 阿波 | 讚岐 | 伊予 | 土佐 西海道 筑前 | 筑後 | 豐前 | 豐後 | 肥前 | 肥後 | 日向 | 大隅多禰)| 薩摩 | 壹岐 | 對馬 | (琉球北海道 渡島 | 後志 | 膽振 | 石狩 | 天鹽 | 北見 | 日高 | 十勝 | 釧路 | 根室 | 千島

朝鮮/韓國的使用情形

10世紀開始,當時的高麗把全國分為八道。這些道的名稱隨著道府所在地的變化而跟著變遷。直到朝鮮王朝‎末年。這八道的名稱是:

  • 咸鏡道,後分為南、北兩道
  • 黃海道
  • 平安道,後分為南、北兩道
  • 江原道韓戰後被停火線切分屬於南北韓
  • 京畿道
  • 忠清道,後分為南、北兩道
  • 慶尚道,後分為南、北兩道
  • 全羅道,後分為南、北兩道

以上8個道稱為朝鮮八道,之後又把這八道再劃分為13道。這些名字沿用至今。

顯示▼隱藏▲      朝鮮八道 京畿道 | 忠清道 | 慶尚道 | 全羅道 | 江原道 | 平安道 | 黃海道 | 咸鏡道

越南的使用情形

越南在唐朝時屬於嶺南道,設安南都督府,後改安南都護府鎮南都護府,後又改回安南都護府。府下管轄12個州,交州刺史充任都護,為長官。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王國設置靜海節度使。

安南獨立之初多沿襲唐朝、南漢舊制,丁朝前黎朝將轄區劃分為十道,設將軍,道下置州、府、縣、社,而名稱多不可考。李朝時置24路,陳朝置12路或15路,胡朝改路為鎮。

之後,黎朝初期設東、西、南、北、海西等5道,後改為12道:

  • 清化道
  • 義安道
  • 順化道
  • 天長道
  • 南策道
  • 國威道
  • 北江道
  • 安邦道
  • 興化道
  • 宣光道
  • 太原道
  • 諒山道
  • 廣南道1471年吞併占城後設

阮朝改為23鎮、4營。法國吞併以及越南獨立後設省。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1%93_(%E8%A1%8C%E6%94%BF%E5%8C%BA%E5%88%92)"5個分類: 清朝的道 |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 日本行政區劃 | 韓國行政區劃 | 越南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