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廖聊吧2016:从和平崛起到文明崛起:兼论两岸文化协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6:10
中国崛起之说过去一度甚嚣尘上,引来各种不同的关切、评论,甚至是批评,后来大陆各界转以和平发展加以应对。和平是针对中国威胁而来,发展则是针对中国崩溃的说法。大陆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所积累的成果和财富已然使得中国的复兴腾飞成为部分事实,2010年底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学者预估到2030年中国部分经济实力可望超越美国。一百多年来,历代中国爱国志士所追求的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眼看得以实现,当然值得大家引以为傲。

  中国崛起须发扬中华文明软实力

  但是,与此同时,大家也深知,大陆内部问题仍然繁杂深重:贫富悬殊、社会安全保障、医疗、教养、住房、贪污腐败问题都亟待解决,民众的整体素质更是必须大力加以提升。因为唯有如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才有意义。一个王道、文明、理性、富足的中国,不但能让中国人民安居乐业,更要能对人类文明的成长做出贡献,让世人刮目相看。中国必须由和平崛起与发展,更进一步的迈向文明崛起,用发扬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来说服世界,争取一个近悦远来的和谐社会与世界。

  从台湾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此感受尤为深刻。过去的科学检验和历史知识都明确告诉大家,一个坚持维持自我发展特色,但又能融入国际社会、接受国际主流价值,温和、理性、改革、开放,具有自信的中国将是世人共同的财富。

  笔者常说,一个强大但不文明的中国,举世均将受害,但是一个衰弱崩溃的中国,这不但对大陆同胞并不公平,而台湾也将首当其冲,受害最大。为了中国、为了台湾,为了世界,两岸应该共同努力复兴中华文明,而台湾最能为此做出贡献。

  我们曾经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过去一年多两岸正面互动的过程中,胡锦涛、马英九虽然都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肯定中华文明,但大陆方面强调的是,要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或振兴中华,而台北方面所要凸显的则是,自己保留了中华文明的美好元素,台湾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达成了可观的成就。但是不管如何,如果两岸官方从此都能少些政治语言,多一些文化认同,期许两岸携手合作,共同复兴中华文明,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两岸文化合作应走向机制化

  虽然当前两岸互动各有优先顺序,台北主张先正视现实,北京强调要搁置争议,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时机仍然不够成熟,政治互信仍然有待加强,台湾的安全保障与国际活动空间仍未解决,但双方也都同意,至少应该透过多面向、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交流,由求同存异走向求同化异,双方可以尝试共同努力,由低政治的经济互利到振兴中华文明先行着手。复兴中华文化确实就是一个不错的构想,这对培养两岸命运共同体、相似的价值观应有极大助益。

  也正因为如此,两岸能否签署文化协议一事一时之间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2010年9月,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访台时指出,两岸经济、贸易往来固然重要,但却不能替代文化交流与思想沟通。由于因历史与现实原因,两岸仍存在壁垒和障碍。因此两岸应尽快扩大、加深双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2010年12月21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第六次江陈会上再度明确提出,两岸应该签署文化教育协议的要求。

  同样的,12月24日,台湾前行政院长、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在中枢庆祝行宪大会上,曾就“中华文化的文艺复兴”发表看法,表示台湾应和中国大陆谈文化议题,台湾在这方面有极大优势,可以扮演尖兵及催化剂的角色,主要是希望建构两岸王道论述,主张台湾应结合两岸学者、企业界、宗教界及有心人士来共同加以推动。刘会长不但所言甚是,具有前瞻性,而且有宣示性效果,难得的展现出台湾自信的一面,但未来如何落实仍是一个问题。

  为此,笔者提出一个具体可行的建议,在庆祝辛亥革命、建国百年的当下,马英九政府不妨以“复兴中华”为名(既可以是复兴中华文明、复兴中华民族,也可以是复兴中华民国,大家可以各取所需,避免民进党的制肘),聚合产、官、学、宗教、社会各界的力量,利用明年一整年的时间,来推动各式各样的演讲、表演、展览、学术、宗教活动,透过教育、宣传、考试、戏剧与日常生活,教导大家把政权、国家和民族、文化区别对待,务求逐渐改变部分台湾民众逢中必反的错误思维。北京是否想要配合由其自行作主。

  其实,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中国的崛起必须奠基在文明、王道的基础上,两岸关系的改善必须从民心的转变,文化的认同着手。两岸政治纷歧短期之内难以解决,经贸合作又多半偏向于利益的算计,终有穷尽之时,但文化层面的合作不但没有政治的敏感性,也有助于建构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如果双方民众能有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经验,长久以往,这对增加对彼此的理解与容忍将有极大正面的效果。

  不管两岸最后是分是合,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了区域的安全,为了增进彼此的理解,为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两岸当局确实应该严肃思考,把双方各种文化合作方案机制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