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菩提子几瓣怎么看:毛泽东的文化定力:梅与雪的故事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9:52

毛泽东的文化定力:梅与雪的故事

 

毛泽东的诗词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而正是这些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彰显着毛泽东的文化定力,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胡乔木编《毛泽东诗词选》的时候,每条注释非常认真,他夫人问他,《毛泽东选集》都编过了,一个诗词选值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去做?胡乔木说,不要小看毛泽东诗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诗词对人们的影响可能会比《毛泽东选集》要深远

1935年12月,党中央在陕北的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会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庄严宣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指挥东征军迎风踏雪,开始抗日。最早在重庆《新民晚报晚刊》(1945年11月14日)转抄发表的《沁园春  雪》,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据说当时在重庆的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几分嫉妒几分惊恐,曾命令手下的文人骚客们写能压到毛词的东西发表,结果都杀羽而归。

对梅的描写和吟咏,也许与对月的描写和吟咏一样,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本人见识所限,不敢断言)但是被古代诗人反复吟咏过的梅花,或孤独清高,怀才不遇;或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因此,再写梅花,脱俗不易,超越更难。在毛泽东的笔下,终于以前所未有的格调和时代精神,为梅花创造一种空灵淡远而又热烈绚美的意境,豁然开了一个新生面。

冬天并非“穷阴杀节,急景雕年”。俗话说:“冬至一阳生”。也就是说最寒冷的时刻,也正是阳气初萌的时刻。《卜算子  咏梅》,写于196111月,可以说是毛泽东晚年诗词的代表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诗人毛泽东心目中,这梅魂梅骨,梅趣梅神,不正是在多事之秋,那些始终有骨气、有理想的人们应有的风采吗? 
   
梅与雪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依然是冬天的季节,19621226日毛泽东生日那天

诗人又作《七律  冬云》以言志: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这首《冬云》的意境,无疑是一年前的《卜算子  咏梅》的引申和发挥。这首诗借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在国际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严峻的形势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共克时艰的 英雄气概。

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交融的步伐正在加快。我们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弱势的一方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一种现代的、发达的、时髦的东西。如果我们一味地妄自菲薄、随波逐流,那么就可能在急切的文化焦虑中乱了自己的阵脚,在一片盲目的走出去的狂热中迷失了自我。     

我想,毛泽东的咏梅和咏雪诗词,不仅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显示出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也会让我们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一份健康的文化心态和足够的文化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