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战后哪位开始称霸:《论语》简析.颜渊篇第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20:37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么做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不仁思想和行为,一切按礼去做,就做到了仁。有一天人们能够克制自己,一切按礼的要求去做,天下就回归到仁了。做到仁完全是自己的意愿,难道靠别人强迫吗?”颜渊问:“请问做到仁的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去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去听,不合乎礼的不要去说,不合礼的不要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一定按您的话去做。”
【简析】仁是礼的根本,礼是仁的具体行为表现。仁的思想,能保证行为有礼,有礼的行为又能滋养仁这种思想。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就是说一切行为都符合于礼,符合于仁。否则就违背于礼,违背于仁。这就是儒家的修炼方法。但是礼的制定一定要符合仁的要求,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么实践仁。孔子说:“在外见人象对待贵宾那样慎重、恭敬,使用民力,要象进行重大祭祀那样慎重(考虑是否对民有利)。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叫别人去做;为国为民无怨无悔,为家出力没有怨气。”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也要按您说的去做。”
【简析】孔子从为官的角度,来讲的行仁的具体做法。恭敬他人利他;慎重使用民力利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伤害人;为国、为民、为家尽心尽力而无怨尽义。这样的官员可以说仁了。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译文】司马牛问仁人的具体表现。孔子说:“仁人说话谨慎。”司马牛问:“说话谨慎,就是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简析】行仁是需要渐进的,司马牛口无遮拦,当务之急就是慎言。
【注】夫子因司马牛多言而躁,故告之以此。司马牛,孔子弟子,名犁。
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没有忧愁,没有恐惧。”司马牛又问:“不忧愁,不恐惧,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君子问心无愧,哪有忧愁和恐惧呢?”
【简析】人因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所以会有忧愁;人因做坏事伤及其他,怕引来报复而恐惧。如果君子做到了没有欲望,做事问心无愧自然无忧无惧。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尽心尽力做该做的事情,不出差错,与人相处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君子为何忧愁没有兄弟呢?”
【简析】爱家人,一家亲;爱国人,一国人都是你的亲人;爱天下人,普天之下皆兄弟。你有多么宽广的胸怀,就会有多大的依靠,还会感到孤独吗?你不去关心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不来关心你,孤立无依,因此产生了孤独。
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怎么做才算明智。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让人难以察觉的中伤和诬陷,像伤害肌肤那样的直接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就可以算是明智了。暗中的中伤和诬陷与直接的诽谤长期在你那行不通,那可以说你有远见了。”
【简析】知真理用真理去衡量一切,就会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会了解他人(什么样的人,什么情下做什么样的事,是有规律可循的),用是非标准去衡量事物、用对他人的了解去判断他的目的,就不会被谗言所迷惑,那你就是明智的。能长久地做到这一点,就是有远见了。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当权者。”子贡说:“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项,那么这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必不得已两项中再去掉一项,那去掉那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人自古以来总是要死的,百姓对统治者失去了信任,国家就不会存在。”
【简析】民富国强,这三样缺一不可。可是在孔子看来,最重要的不是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军队,甚至也不是人赖以生存的粮食,而是民心、百姓。由此看来儒家是民本思想。先有百姓而后才会有粮食,才会有军队。百姓是国家的根,民心不可违,根深才能蒂固。失去根基的大夏,随时会崩塌。
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品质好就行了,何必要那些表面形式呢?”子贡说:“可惜啊,先生这样谈论君子,但话已出口,不能收回。表面能体现出它的本质,本质能反映到它的表面。就像去掉毛的虎、豹皮犹如去掉毛的犬、羊皮一样。”
 【简析】品质好的人,行为一定是好的;品德坏的人,行为也有好的(装给别人看,这种人是最危险的,因为人们往往被他们的假象所迷惑),因此,行为好的,本质不一定好(这要看他做事的目的,是为己还是为他),也就是说:一般人看表面事物,并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本质。所谓品质好而不重行为的,是他的品质不够好,所以他这样说来掩盖他的不好。所以,棘子成和子贡说的都不全面。
 【注】棘子成,卫大夫。当时人注重文,故为此言。
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遭遇饥荒,国家财物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取一的田税呢?”鲁哀公说:“现在已经是十取二了,还是不够,怎么还说十取一呢?”有若说:“如果百姓富足,您怎会不富足?如果百姓贫困,您怎么能富足呢?”
【简析】俗话说: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道理是一样的。小河之水被抽干,大河之水将无以为继。
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译文】子张问怎样崇尚德和辨别疑惑。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与义,就是崇德了。对与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生活幸福,恨的时候,恨不得他立刻死掉。有时希望他生,有时候想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经》所说:‘诚实不足,也就只能有异样的标准看问题了。’”
【简析】忠信是仁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忠信做到,行为合乎于义,仁基本就做到了。人们对事物(包括道理)的不理解就是‘惑’。有时希望其生,有时希望其死,自己不知如何对待同一个人,就是惑。其原因是,衡量人好坏的标准不统一,如果你用私利、私情为标准(其实是没有标准,因为同一个人以前对你有利,现在可能对你有害。)去衡量他人,就会出现这种混乱的现象。如果你用仁(或德或道……)作为标准去衡量,好坏一目了然。
【注】子张问的是德,孔子回答的是仁。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做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做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对啊!就像你讲的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简析】君主爱护臣民;臣子上忠君主,下爱百姓;长辈爱护晚辈;晚辈孝顺长辈。国家就会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君、臣、百姓各得其所。(参照秦伯篇第八•14)
【注】那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把持国正。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文】孔子说:“只凭只言片语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承诺的事,没有过宿的。
【简析】子路鲁莽看来如此。案件判决,关乎社会公正,关系到善能不能扬,恶能不能惩,关系重大,如此玩忽职守,行恶无疑。其原因是子路信过而无义(没有忠于自己做人的道义,没有忠于自己的为官的职责)。
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同别人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使案件不会发生!”
【简析】案件得到公平、公正地审理,不是目的 ,目的是使善者安心行善,恶者因怕得到惩罚而不敢行恶,百姓安居乐业。
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子张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为官勤政,不可懈怠;忠于职责尽心尽力。”
【注】程子曰“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故告之以此。”是子张当时应该解决的问题。
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 广泛地学习文化经典,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做到不背离正道了。”
【简析】见雍也篇第六•27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做符合道义的好事;不帮人去做不合乎道义的坏事。小人恰恰相反。”
【简析】抑恶扬善,行善天下,人世间才会美好。反之天下行恶,人世间就是人间地狱。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政就是正的意思。你本人带头走正路,哪还有谁敢不走正路呢?”
 【简析】统治者是强力者,强者正行,弱者(百姓)效仿,天下岂能不正;天下行正,生活安定,百姓当然乐行。强者不正,弱者趋强效仿,天下行恶,国将不国,天下必乱。
 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季康子担心偷盗的人多,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也没有人去偷盗。”
 【简析】统治者不贪图财利,不过分搜刮百姓财物。带头行仁兴德,天下必然兴起仁德之风,人们以仁德为荣,不仁为耻,那谁还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处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掌握政权,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行善,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强者的品德就象风,弱者的品德就象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随风而倒。”
 【简析】孔夫子深刻地阐述了统治者品德对国家,对自己,对百姓的重要性,以及统治者品德与天下人品德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统治者品德关乎天下,官员品德关乎一方,难怪老子主张圣人治天下。
 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子张问“士怎么才叫做通达呢 。”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朝廷有名望,在家里有威望。”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通达,是品质正直,见义而行。善于察言观色,无原则的顺应他人的人,在朝廷和家里都会通达。这样的人,表面上好像是在行仁,而实际上是在违背仁,还以为自己是仁人而不去怀疑。在朝廷有名望的人,在家一定会有名望。”
 【简析】品质正直,见义而行的人,在仁义主导的社会,必然上下通达。在不仁的社会中也会得到尊重。而善于揣摩他人,利用他人(没有原则)八面玲珑的人,一定是个虚伪的人。子张仁心不够,孔子因此而教。
 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樊迟陪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仁德修养?修去自己的邪念?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去做事,然后才有相应的收获。这样做品德不就在提高了吗?抑制自己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而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自己的邪念不就修正了吗?因为一时的气愤,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以至于连累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简析】想要提高自己的品德,(如果你的目标是仁)那你就要知道什么是仁,然后在思想和行为上按仁的标准去做;抑制自己的不良思想和行为,邪念就会越来越少,正念就会越来越足;迷惑是智慧不够,对人和事物不了解。樊迟提的这三个问题非常深刻,因为这就是中国古代大志者们进行的修炼。说起来容易,没有明师指导,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会有大的收获的。
 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是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走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句话多么深刻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躲起来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了,不仁的人也躲起来了。”
 【简析】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上位的强者,是弱者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因为没有坚定信念的人,有一种很强的趋强心里。因此,当权者正,百姓正;当权者邪,百姓恶。
 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子贡问怎么对待朋友。孔子说:“真诚地劝告,使其走上正道,适可而止,不要自取其辱。”
 【简析】交友的目的是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品德与智慧,完善自我。真正的朋友是不断帮助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人。
 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用学问来结交朋友,通过学习朋友美好的言行,来培养自己的仁心。”
 【简析】有学问的人,都是具备一定的智慧。而具有智慧(不是所谓的聪明)的人都是品德较高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往,制造这样一良好的环境,对品德的修养是有益的。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henzzh.com)
详文参考:http://shenzzh.com/a/qianyuanwx/zhuanlan/zij/2011/0608/2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