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要拍电视剧了吗:《论语》简析.卫灵公篇第十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04:17
 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的阵列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和礼仪方面的事,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简析】正所谓,道不同不以为谋。没有共同语言孔子只能离去。 【注】陈,谓军师行伍之列。俎豆,礼器。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随从有的得了病。子路见到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就是穷困,也会正言正行;小人穷困就会胡行乱为了。”  【简析】别说君子,就是圣人也有穷困的时候。困难对有志者的强者是意志的磨炼,是前进的阶梯;对无志的弱者却是真正的灾难。 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多、记住的多吗?”子贡回答:“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思想规律去分析、推理和认识的。” 【简析】要想明确是非,正确认识事物。人的思维就要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即认识事物的统一标准),并认识到它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你掌握了这些。事物是发展变化及其结果,这件事的是、非,对、错,你是一目了然。  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懂德的人太少了。” 【简析】正因为懂德的人太少,才更需要圣者出来传扬大道。 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无为而治的人,其中有舜吗?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端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简析】无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合乎真理的不做;顺应真理的事,你一定要尽力而为。 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子张问如何行事。孔子说:“说话要忠实守信,行为要恭敬,即使到了不懂礼仪的蛮、陌这些地方也行得通。说话不忠实守信,行为不恭敬,就是在家乡能行得通吗?站立,就仿佛忠信笃敬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刻在车前的衡量上,这样以后再去做事。”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带上。 【简析】人性是相通的,不管在蛮、陌,还是海内;人一定要时刻牢记做人的标准,这是人的根基,根基不牢,做人、做事的能力将大打折扣。 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话像射出的箭一样;国家无道,他的话也像射出的箭一样。蘧伯玉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的时候,就出来为官,国家无道,他就把自己的才能藏在心中。” 【简析】正直在心直,而不在嘴。国家有道无道,都要正言正行但都需讲求方式。开口如箭必定伤人,说的再对别人也不会接受;国家有道,为国为民弘扬大道,无道又无力改变,只能退隐。 【注】史,官名。鱼,卫大夫,伯玉出处,合于圣人之道,故曰君子。卷,收也。怀,藏。如矢,言直。史鱼自以不能进贤,不肖退却,既以死直谏,故夫子称其直。 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应该和他讲的道理,不与他讲,就是失人;不可以和他谈的话,却和他谈,这就是说了错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人,也不说错话。” 【简析】有一定智慧明理的人,有迷惑,你正确地去引导他,他就可能成为君子,即得人。不去引导,他可能会因疑惑而误入歧途,成为小人,即失人;不具有智慧不明事理的人,你讲道理给他听,他会因为不理解或者违背其心,而认为你在胡说,白费口舌甚至怨恨,即失言。 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为求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来保全仁的。” 【简析】志士仁人把仁看作生命,所以遇到危险时舍身,以保全生命(仁)。 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工匠要想把活做快干好,就必须先使工具锋利。居住在这个国家里,就要侍奉这个国家大夫中贤能的人,和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简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仁者要推行仁德,自己必需首先仁德和智慧,用行为来感召他人,宣扬仁德。因此,需要向贤能的人学习。 【注】夫子见子贡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所以这样告诉他。 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坐商朝的车子,戴周代的帽子,乐就听《韶》乐,不要听郑国的音乐,疏远奸佞小人;郑国的音乐淫荡,和奸佞小人相处危险。” 【简析】兴历朝的经验,牢记历朝的教训。兴正禁邪,是治国良方。 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做事只看眼前,不考虑长远,眼前就会有忧患。” 【简析】人生活的目的,无非是安定和幸福。但不同的人追求的方法却不相同,有的人认为利益能带来幸福,因此见利就不放过,并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因此,引起争斗带来忧患,而无法得到幸福;智慧的人目标长远,知道幸福的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因此,该得的不推,不该得的不去追求,不会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而背离目标,往往会得到幸福。 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简析】孔子哀叹世人的堕落,利欲满身。 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取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贤人,却不推举他一起为官。” 【简析】不仁的人,嫉贤妒能是不会推举贤能的。 【注】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字禽,食邑柳下,谥曰惠。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少遭别人怨恨了。” 【简析】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过错,知错改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别人有过应该善意的去劝导,别人才容易接受。责备只能叫人起逆反心,招致怨恨。  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对他怎么办了!” 【简析】遇事不说怎么办,并不一定做不好,如果他心里有数,为什么要说出来呢?如果确实不知怎么办,又不说出来向他人请教,那别人真的不知到对他怎么办了。  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是不义的话,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教啊!” 【简析】人人都应有事可做,这是当权者和个人的共同责任,无所事事没有目标的人群,是最容易堕落的人群;好卖弄小聪明的人,自己都以为自己最聪明,往往以诡辩来欺骗他人,同时也在欺骗自己,“最聪明”的人用得着别人教吗?  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仁义为根本,用礼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成和信用去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简析】君子以仁义为根本的出发点,用礼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恭敬的语言去让人接受,用忠诚和信用去做这一切,来实现仁的目标,来完成仁的推行,达到从仁中来到仁中去,始终不离仁的目的。  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 【注】参见学而篇第一·16 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怕的是死后他的名字不被人们所称颂。” 【简析】君子一生致力于行仁,死后,人不称颂一定是做的不够,君子担心的是自己做的不好,而非虚名。  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事求自己,小人有事求他人。” 【简析】君子不求、不争不义之利益,因此,不用求人;小人见利益即求而又无力取得,因此,去求他人。  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相争,与众人和睦相处而不结党营私。” 【简析】君子行为庄重,不看重利益。因此,不会与人相争;结交朋友是为了提高品德与能力,而不是为利益,所以,不会结伙谋取私利。  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好话而推崇那个人,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品行不好,而废弃他正确的话。” 【简析】判断一个人是否好坏,有无才能,需要看他在是、非,利益面前如何作为。只言片语是无法了解人的本质的;我们学习的是道理,而不是某个人。因此,不管是谁说的话,只要是有道理,我们就要去遵从。  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给他人。”  【简析】仁者终身奉行的是仁,恕只是仁的一方面。如果抛开仁这个根本,单方面强调任何一方面(末节),而不遵守其他方面,都会走上邪路。你宽恕恶人无休止地行恶,你就是对人不仁,你也是恶人。 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他人,诋毁过谁?赞誉过谁?如果有过赞誉,也是对他进行考验。这就是为什么夏、商、周三代能够直道而行的原因。” 【简析】有地位、有名望的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有无数双眼睛在看着。因此负责任的人,他的言行慎之又慎。这样的人诋毁人,会兴起诽谤之风,赞誉人,会引起人们的虚荣之心。 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孔子说:“我能看出史书中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先借给别人使用,这样的事现在没有了吧。” 【简析】古人心善,能为他人尽力,是自己的快乐,有马先借给他人,不足为奇。现今很多人心无善念,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别说先借给他人,借不借还不一定呢,除非他另有所图。 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不忍耐,会败坏大的事情。” 【简析】花言巧语的诡辩,会使智慧不到的人迷惑,而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人迷失方向而偏离正道;做大事就把精力用在大事上,要做大事却看重与这事无关的小事,把精力放在小事上,不去管大事,大事怎么会成呢?  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众人都厌恶的,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的说好的,我也会去考察一下。” 【简析】众人都厌恶的人,不一定真坏,大家都说好,也不一定真好。这是因为有时可能一定范围内的众人的思想标准,都偏离的人性正规,因此,只有用真理去衡量,才可能知道那人是真好真坏(仁者用仁去衡量)。 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大道真理,而不是用大道真理去宣扬某个人。” 【简析】仁人志士的责任就是弘扬大道真理,目的是使人类走正道路,为的是所有的人。利用大道真理为自己扬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的是私利,在败坏人的思想,是恶人所为。 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是真正的错。” 【简析】有了过错,改正过来,那就是正确了,那个过错只是做事过程中的弯路而已;做错了不改,那就是错啊!  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冥思苦想,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不如去学习。” 【简析】思考问题是否想通,是和自己的智慧、学识相辅相成的,没有那么高的智慧、学识,光想是没有用的。那你只能去用学习等方法提高你的智慧与学识,当你的智慧、学识达到了那样的程度,那个问题自然就想通了、解决了。  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君子注重谋求道义,而不注重谋求衣食。种地的人也有收成不好,饿肚子的时候;只要学习到好品德和学识,就可以为官拿俸了。君子只担心道能不能行,而不担忧是否贫穷。 【简析】种田也有歉收的时候,君子有好的品德学识可以为官,而做官却旱涝保收。然而君子想的不是俸禄,而是道能不能行通。  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凭借智巧所得到的利益,仁德不会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失去;凭借智慧得到的利益,仁德能够保持它。不用庄重的态度来对待百姓,百姓不会尊敬你。用智慧去取得,用仁德去守护,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如果与百姓交往不以礼相待,还是不够完善的。” 【简析】凭智巧得来的财物,一定是不义之财(属于别人的),一方面得来的容易不会去珍惜,另一方面,他人怎会善罢甘休?因此,难以保持;凭智慧得到的利益,一定是自己应得的、辛劳的成果,知道珍惜。因此,容易保持。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敬你,百姓是人,道理是同样的。 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让他们去做小事,而是应该让他们去做大事,小人不能让他去承担重大使命,只能让他们去做小事。” 【简析】君子德高智长,站的高看的远,有运筹帷幄的本领,所以专长是做大事,做小事反而做不了。小人目光短浅,不知如何去做大事,叫他去做,就会为私利而胡为,因此,只能让他去做具体的小事。 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孔子说:“百姓对于仁的需要 ,超过了对水、火的需要。我见过跳到水、火中死去的,却没见过行仁而死的。” 【简析】天下行仁,百姓安居乐业,当然是百姓所期盼和向往的。天下不仁,百姓流离失所,身不能安,心不能安,在生活和思想的双重压力下苦不堪言,因此,百姓迫切需要仁行天下。 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在仁面前,就是自己的老师,也不能谦让。” 【简析】仁者以仁为本,在做事符合仁的时候,即使是老师(不符合仁、错误)的话,也不能听。因为仁者做人做事的标准是仁,而不是哪个人的话。 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孔子说:“君子固守仁道,而不拘泥不合乎仁的信。” 【简析】不合乎仁的诺言一定是害人的恶行,君子怎么会知错(不仁的诺言)不改而去行恶呢? 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首先完成自己的责任、义务,然后去想得到俸禄。” 【简析】不光是侍奉君主,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这样,你首先做事(合乎仁的事)有了成果,而后才有相应的利益;不去创造财富,用强迫、欺骗获取利益(或少做多取),这样的人。就是人类的祸害。  39、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不分种族。” 【简析】不管那个民族都是人类的一部分,都有幸福的权利,仁是指对所有的人,而不是那个民族的专利。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它罪恶的目的,往往以维护民族利益为由,煽动民族仇视,那是人类的公敌。 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要配合做事。” 【简析】仁者做事讲仁义,小人做事讲私利。到底这事用那个标准去做?君子不会同流合污,小人见利不放,一定会是各不相让,事如何去做。因此,不是一条道路上走的人,不要配合做事。  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言辞能够把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 【简析】言辞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目的达到了,再有其它就是多余。  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某某在这。”师冕走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师冕讲的道吗?”孔子说:“对,这就是给师冕讲的道。” 【简析】孔子是在告诉乐师冕,做事要从最基本的事(认识事物)做起。 【注】师,乐师,瞽者。冕,名。再言某在斯,历举在坐之人以诏之。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henzzh.com)
详文参考:http://shenzzh.com/a/qianyuanwx/zhuanlan/zij/2011/0603/2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