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设计 转行:新材料十二五规划有望8月发布 A股市场掘金路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34:49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网综合报道 2011-05-18 08:40:02


个股掘金

  8只概念股投资价值解析

  新材料十二五规划有望8月发布

  记者昨日从工信部获悉,从去年开始编制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可能于今年8月份发布实施。据了解,今年年初工信部就已经完成了初稿,随后广泛征求了各界意见。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快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为新材料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强化创新驱动,努力突破制约新材料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着力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要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保障程度低的关键新材料。

  根据规划,新材料产业将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同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材料升级换代。力争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证券时报)

  第一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1年5月17日,第一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各省区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分中央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有关行业协会代表及国内3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出席发布会并致辞,黑龙江省副省长徐广国全面介绍了新材料博览会有关情况。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将于2011年9月6日-8日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举办。本届博览会以“新材料、新机遇、新发展”为主题,旨在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展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企业沟通信息,推动行业技术合作,加强地方工作交流,引导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本届博览会展览面积为20000余平方米,设置1200个国际标准展位及公共区域,布局按照国际展区、行业展区、企业(院校)展区和综合展区等4个分区设置。其中,国际展区按参展的国家和地区布展,行业展区按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6大类别布展,企业(院校)展区主要以央企和科研院校为主,综合展区重点招展融资担保、招商引资、咨询信贷等服务机构。届时,国家及有关部委领导、各国驻华经济参赞、国内外相关企业集团和机构领导将莅临大会并出席活动。展会将邀请50家以上国(境)外知名企业、1000家以上国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展,国内外专业观众、买家、采购团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关人士参会。预计,参会国家和地区达到30多个,国外客商3000余人,国内客商50000余人。同时博览会期间还将举办新材料产业发展院士报告会、政策解读、科技成果发布、经贸洽谈等一系列活动。本届博览会具有权威性强、水平高、参与广泛等特点,将为地方、行业、企业之间,研发、生产、用户之间,政府、产业、资本之间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是全方位展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凝聚各方力量共谋新材料产业发展大计的重要载体,将为进一步加强新材料产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新材料产业的主管部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要职责。去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预计今年8月发布实施。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一要坚持市场导向,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快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为新材料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要强化创新驱动,努力突破制约新材料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着力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四要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保障程度低的关键新材料,选择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和做大做强的领域予以重点推进。五要注重节能环保,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新材料研发、制备和使役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

  黑龙江作为中国能源原材料基地、商品粮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聚集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物质资源,材料工业实力雄厚,装备制造等下游产业优势明显,新材料研发创新平台初步形成。该省不仅把新材料产业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而且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国较早出台了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在引进外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快、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在黑龙江省举办博览会,具有地缘、资源、产业和科技优势,必将为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搭建一个理想的合作交流平台。(工信部网站 )

  建材业掘金从“新”开始

  用特种陶瓷制成的小刀,硬度仅次于钻石,切割不留污迹,但其重量仅为金属刀的1/3,耐磨性却是金属刀的60倍。

  用特种玻璃纤维制成的压缩天然气(CNG)瓶,比同规格传统钢瓶的重量减轻了57%,大大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荷载能力。

  被冠以“高耗能、高污染”帽子的水泥业,也可以吞食垃圾、污泥和固体废弃物,将废物变为原料,向生态环保产业变身。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材业“重点发展光伏玻璃、超薄基板玻璃、特种玻纤、特种陶瓷等新材料。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的建设”。

  建材业,行业发展新亮点与规划纲要明确的“十二五”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国家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材业也在开动脑筋谋新谋变!研发制造新产品,才能在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有市场,有利润;创造生产管理新方式,才能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中谋生存,谋发展。”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说。

  1.

  “旧产品”、“旧模式”遭遇瓶颈

  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利润较低,以目前增速发展,我国能源资源难以支撑

  “我们已不是简单的水泥大国,而是一个超级水泥生产大国。中国的水泥产量早已超过了全球其它国家产量的总和。”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介绍,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同比增加15.53%,第二十五年位居世界第一。

  产量大、增速快的水泥行业是我国建材业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特别是政府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后,建材行业的“好日子”前所未有。“十一五”时期,建材行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6.1%,比“十五”时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而“十二五”期间,多项长期重大工程项目将开工建设,如1000万套保障住房建设投资、每年近4000亿元的水利投资、每年约7000亿元的铁路投资等,向建材行业继续释放了利好信号。

  然而,风头正劲的建材业也有“大而不强”的一面。紧抓“旧产品”、沿用“旧模式”的发展之路,越来越难走。

  从产业投资态势看,传统建材产品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严重。由于产能过剩,一些地区在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的情况下,出现了行业亏损的现象。去年,辽宁省水泥行业就经历了有史以来亏损最严重的一年。短短两年多时间,13条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集中投产,使全省水泥总产能达7200万吨,超过辽宁“十一五”水泥产业规划目标近2000万吨。许多中小企业在中标大项目的同时,血本无归。

  从产业结构现状看,“旧产品”过剩、“新产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我国玻璃深加工率仅为32%,而世界平均水平约55%,发达国家高达85%。2010年我国新增平板玻璃生产线34条,使全国产能达8.9亿重量箱,但产能利用率却降至70%左右。而目前各地待释放产能还有1亿重量箱。与此同时,以超薄基板玻璃、特种玻璃纤维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亟需的深加工、高技术的玻璃产品则相对短缺,还需要依赖进口。

  从产业发展环境看,“旧”的生产模式正受到能源环境等日益严重的制约。今年一季度,行业能源成本同比上涨7.8%,劳动力成本上涨了20%,成本压力前所未有。如果“十二五”时期,我国水泥产量仍以“十一五”时期的平均增速增长,即便水泥业的单位能耗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年能耗总量也将达3亿吨标煤,将消耗煤炭4亿吨,消耗电力2800亿千瓦时。国内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

  即便忽视这些市场风险,投资“旧产品”的核准也越来越难了。目前,我国水泥人均拥有量已经超过1吨,而按照工信部2010年公布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产量超过人均900公斤的省份,将被停止新建扩大水泥产能的项目。这意味着一些省份已经丧失了依靠扩大产能谋发展的机会。此外,5月初,工信部下发通知,提醒各地方警惕盲目投资导致平板玻璃行业产能增长过快的现象。平板玻璃业新增产能的路也被严格限制了。

  “结构调整是建材业‘十二五’发展的一个大题目,但是如果我们光围绕传统产业做文章,没有新兴产业发展,将来结构调整很难,也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节能减排各种指标的推动。”乔龙德说,“市场现实、政策环境都在鞭策我们,依托新产业,研发新材料,增加新制品,时不我待!”

  2.

  “新”从何来?底气何在?

  应用新技术,延伸产业链,瞄准新兴产业,“十二五”末新材料、新制品的比重应超过50%

  “十二五”建材业谋“新”,“新”从何来呢?

  乔龙德介绍,建材业“谋新”兵分三路。

  开拓新原料,完善新工艺,提高“旧产品”的资源利用率。例如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的项目,在正常生产的同时,还可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城市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增加新制品,延伸“旧产业链”的市场空间。例如水泥属于传统建材,是原材料产品,产能大,利润空间小。但是将水泥的产业链延伸,发展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等,其生产成本几乎不变,利润却可以翻倍。

  研发新材料,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及的光伏玻璃、超薄基板玻璃、特种玻纤、特种陶瓷等,都属于新材料。与传统建材服务于基础建设不同,新材料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军事国防、电子信息以及新能源等领域,比如电脑液晶显示屏、手机屏幕采用的是超薄基板玻璃,大功率风力叶片的原材料则是特种玻纤。这些应用新领域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是国家重点扶持或积极引导的投资亮点、消费热点,建材业大有可为。

  “与传统建材相比,‘新’建材应用了新技术,延伸了产业链,跨越了行业界限,因此市场需求更广、利润更高、能耗更低、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乔龙德介绍,目前企业发展“新”建材不仅是由于感受到外部压力,紧迫感增强,更主要的是动力提升了。许多企业反映生产经营旧产品又累又不挣钱,例如一块大尺寸的平板玻璃价格大约100元,而小尺寸的超薄玻璃却可以卖到500至600元。“无利不起早,市场是企业转型升级最好的指挥棒。”

  实际上,我国建材业的发展势头也恰恰验证了“旧”不如“新”。

  “新”建材的市场需求更旺。近些年,新制品、新材料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建材。2010年,我国水泥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13.1%,而水泥制品为34.8%;平板玻璃业的增加值增速为16%,而技术玻璃为31.7%、玻璃纤维及制品为46.3%。

  “新”建材的行业贡献更高。2006年,技术玻璃制造业的增加值刚刚超过平板玻璃,而到了2008年,技术玻璃制造业增加值已经是平板玻璃的两倍。目前,新制品、新材料对建材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和传统建材相当。

  “新”建材的竞争力更强。2010年,由于新制品、新材料的出口比重提高,我国玻璃行业的出口数量下降了60%,但是出口额却增加了30%。

  “新”建材的单位能耗更低。2010年,新制品、新材料行业增加值比重占全行业的43.1%,其能源消耗仅占全行业的6.5%,大幅摊薄了建材工业单位能耗,为“十一五”末建材行业单位能耗比“十五”末下降52.6%,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十二五’末,我们希望新制品、新材料在全行业的比重超过50%。”乔龙德说,“建材业可以不仅靠‘量’赚钱,还可以以‘质’取胜。”

  3.

  “新”建材也有新烦恼

  产业链上下游标准不对接,高标产品遭到拒绝,起步阶段的“新”建材研发亟需政策支持

  尽管新型建材优点多,发展势头猛,但仍面临标准、使用习惯以及政策“瓶颈”。

  首当其冲的困难就是国内市场接受度低。

  低辐射中空玻璃是节能建筑的主要建材,其减辐射能力为普通单层玻璃的4倍。目前欧美国家对低辐射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的使用率达到50%,主要发达国家的使用率已高达80%,而我国的使用率不足10%。

  混凝土制品是“长寿建筑”的基石。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房屋建设就开始普及标号C40以上的混凝土,而目前中国大部分建筑使用的仍是标号C30的混凝土,即便这样会使前者的建筑寿命比后者高出几十年。

  “这不是建材技术的问题,而是标准问题。”乔龙德坦言,建材产业居于产业链上游,建筑业居于产业链下游,由于产业链上的标准不对接,建材业颇有种“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感受。

  根据国家颁布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普通房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仅为50年。标号越高的混凝土,寿命越长,价格越贵。许多建筑商认为在现有的国家标准下,没有必要使用高标准的混凝土。

  “我能设计制造出寿命100年甚至更长的建材产品,但是如果建材采购商不认可,他觉得30年就足够了,那就意味着市场不接受高标产品。”乔龙德说,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建筑垃圾已占垃圾总量的30%—40%,提高建筑设计标准不仅是建材行业发展的呼声,也是全社会节能降耗的需求。

  “建筑的设计标准对建筑材料影响极大。所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建材怎么发展已经不够了,要协调发展,协调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协调资源平衡,这是我们面对的新难题,也是要破解的新课题。”乔龙德说,还有一些建筑设计师在面对新材料时,出于使用习惯的原因,不愿意冒险使用新产品,而缩短这个接受过程也成为下一阶段新材料发展必须迈过的门槛。

  除了制定标准与赢得信任,“新”建材的发展还需要争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例如国家“十二五”规划支持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在“十一五”期间也有企业尝试。然而,由于处置过程中收垃圾、“吃”垃圾、“消化”垃圾都要花钱,企业在经济上是亏损的,因而积极性不高。

  “‘新’建材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企业相比,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优势。而这些项目启动资金数额大,研发周期长,因此亟需政策的支持,来打通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的链条。”乔龙德说。(人民日报)

  中证证券:新材料为建材增长提供后劲

  建筑低碳化将是未来安居生活追求的重要目标,新型智能建材的推广无疑将会改变行业高耗能、低效率的现状。未来新型建材的推广主要依靠整体节能材料的量产和市场化,主要包括内墙材料纸面石膏板、外墙材料聚氨酯板、聚苯乙烯板、断桥铝塑钢门窗、LOWE中空玻璃等。

  目前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大都采用的是高碳耗能的建筑材料,随着建材下乡的推广和新材料的市场推广,我们认为建材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在未来将进一步深化,玻璃、陶瓷、水泥等建材厂商将进一步加大新型生产线的投入和新技术的研发。目前产能过剩的建材行业在未来将走出一条低能耗、高科技、更轻便的发展路径。

  由于建筑建材行业对投资增长起着重要的基础推动作用,新材料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产能利用率。中西部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公司如果能抓住机遇,加大推广力度,这种区域集中化的优势将明显增强。我们看好泰豪科技、南玻A等已“初现小荷尖尖角”的有关公司。

  中原证券:锂电材料——高增长中孕育“火山爆发

  报告关键要素:

  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和比能量密度高、循环性好、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便携装置储能电池中,并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方面潜力巨大。本文对锂电产业及锂电池所属各类材料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梳理。预计2013年,锂电材料用量规模有望在2010年基础上翻倍。

  投资要点:
  
  锂电产业:高增长中孕育“火山爆发”。2010年全球锂电池总容量同比增长34.26%,锂电池各关键材料用量同比增长50%左右。鉴于新能源汽车的巨大市场,2013年锂电池所需总容量为58138MWh,与2010相比增长178%,届时对应的锂电材料有望翻倍。
  
  正极材料:三元和锰酸锂前景看好。正极材料中钴酸锂仍占据主要份额,三元、锰酸锂和磷酸铁锂已被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中,且三元增速靓丽。
  
  负极材料:高容量电池的基石。炭材料是负极市场主流,而天然石墨因成本优势逐步侵蚀其它负极材料。人造石墨和中间相炭微球在动力电池领域更具竞争力,合金负极材料是高储能锂电池的首选。
  
  电解液。电解液核心组分六氟磷酸锂国内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高,新型锂盐Li2B12F12具有优良的高温稳定性而受到重视。目前电解液领域的研究重点是添加剂选型与配比。
  
  隔膜。隔膜呈现三个梯队,国内三巨头星源材质、金辉高科和新乡格瑞恩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但动力电池用隔膜品质仍需提升。其它材料:中科英华下属的联合铜箔(惠州)占据铜箔主要市场。
  
  投资策略:综合政策、技术和产业链整合优势考虑,建议关注杉杉股份、中国宝安、当升科技、江苏国泰、佛塑股份、新宙邦、九九久、多氟多、江特电机、云天化、南洋科技。
  
  分析提示:技术开发风险以及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市场的不确定性。

  湘财证券:重点产业高端材料:工艺突破实现进口替代

  投资要点

  Ø 我国工业普遍大而不强,重点产业面临升级、转型压力。我国GDP已超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工业增加值率26.5%,低于发达国家和全球平均的40%、35%的水平。国内的重点产业包括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物流、纺织、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轻工、石化、船舶等,占到了工业增加值的80%、GDP的1/3,重点产业的升级、转型,提升高端产品的质量和比重,将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点。

  Ø 高端材料具有一定技术/工艺壁垒,但进口替代空间巨大。国内未来以市场、资金换取国外先进技术,将愈发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就需要实现关键高端材料的自主技术突破。高端材料的核心内容在于配方、处理工艺等参数,其技术/工艺壁垒往往只是一层“窗户纸”,并非不可逾越。国内的高端材料技术发展相对落后,进口依赖度很高,即使需求市场没有高增速,实现进口替代也可为企业提供发展蓝海。远期来看,进口替代以后还可进一步依托成本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Ø 人造金刚石是工业的牙齿,高端产品应用潜力巨大。我国人造金刚石产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0%,但高品级产品不足。随着国内高品级产品占比的提高、下游应用领域上的拓展,以及金刚石切割线、金刚石膜、宝石级人造金刚石等高端产品的逐步推出,我们认为国内金刚石产业将在几年内迎来产业升级。

  Ø 核电材料受益建设提速,国产化比例将继续提升。核电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控制驱动机构、核级泵阀、应急柴油机等主要设备的国内制造,将对核级材料(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镍基合金、钛及其合金、锆合金等)提出国产化要求,后期随着核电站建设的大规模进行,进口依赖度预计将逐步下降。

  Ø 高端电子信息材料空缺,尚处于起步阶段。以TFT-LCD 为例,材料成本占器件总成本的70%以上,其中玻璃基板和液晶材料毛利率可达30%,是非常关键的部分。但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空白和起步阶段,90%以上的材料需要进口。

  Ø 高铁领域需应用多种新材料,碳纤维材料具有战略重要性。目前高铁所用的轮、轴承、受点弓等零部件还要依赖进口;车体材料方面,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符合车身轻量化趋势。我国碳纤维原料及其复合材料一直严重依赖进口,比例在90%以上,提升T300 以上的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在军事、空天、汽车等领域均有巨大战略意义和进口替代潜力。

  Ø 投资思路和风险因素。重点产业高端材料具有潜在下游需求,研发有一定蛰伏期,而业绩爆发后成长惊人。短期适合做一定技术布局,需长期跟踪进展。

  风险在于企业层面,研发成功的不确定性、同行业公司率先突破等等。

  信达证券:新材料成为热点——石墨烯的启示
  2011 年2 月25 日

  摘要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0 年10 月5 日宣布,将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2010 年的石墨烯无疑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美国CVD 设备公司下属的First Nano 部提供有关石墨烯的一系列开始材料,生产石墨烯为基础的产品,CVD 石墨烯已批量生产。EPS(TTM)$0.06。2010
  年10 月4 日CVD 设备公司的收盘价为$6.17, 2011 年2 月18 日涨至$12.43,其中2 月14 日的收盘价为$8.00,2 月14 日至18 日涨幅达55.38%,显示市场对石墨烯的期望。

   我们认为,诺贝尔奖提升了石墨烯在全球的关注度,预计相关生产、应用的研发投入将大幅增加。石墨烯概念的扩散和辉钼矿等概念的兴起,显示市场仍对新材料有较大关注,存在较好的交易性机会。A 股建议重点关注:中国宝安、方大炭素、天富热电、新华锦等。给予行业“强于大市”评级,维持中国宝安、方大炭素“买入”评级。

  世纪证券:“掘金”高性能纤维—化工新材料研究系列

   中国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需求将日渐强劲,尤其是航天航空、汽车、风电等领域。根据JEC 集团研报显示,最近几年全球复合材料需求增长一半都在亚洲,亚洲尤其中国市场增长较快,预计到2013 年中国将占据全球复合材料市场增长43%的份额;目前国内复合材料用于交通运输的比例相对比较小,只占5%,低于全球24%平均水平;在工业设备领域比例为10%,也低于全球26%的平均水平。目前高性能纤维在飞机上的比例为50%-80%,波音公司预计到2025 年中国运输飞机数量将是原有的3 倍;国内风电和汽车领域需求旺盛,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先进的轻质高强材料,符合风力发电机组大容量发展趋势,迎合汽车安全、轻型化发展方向。

   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1)碳纤维:目前全球碳纤维产能已供过于求,虽然国内碳纤维进口依赖率高达83.9%,进口替代空间大,但国内碳纤维技术仍待突破,目前进口碳纤维产品价格已逼近国内生产成本。我们认为碳纤维价格若维持低位,将促进碳纤维在高端产业和工业领域中的普及应用,由于碳纤维每一级的深加工都有高幅度的增值,碳纤维下游复合材料企业将从中直接受益。

  2)芳纶纤维:目前全球芳纶纤维整体已出现供过于求局面,但其中芳纶1414 的供求形势依旧偏紧。国内芳纶纤维消费旺盛,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0%。我们认为,随着供给增加,国内高温滤料用芳纶1313 或将出现产能过剩,芳纶1313 在需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防护领域、芳纶纸高端产品应用领域市场潜力大;国内芳纶1414 主要依靠进口,供给是关键。3)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目前全球超
  高分子聚乙烯纤维供不应求,供给缺口为9 万吨以上;国内供给缺口为8000 吨左右,国内部分企业产品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供给是关键。

   投资策略及重点公司。由于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性能要求高、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是未来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建议投资者关注其中具有技术、规模优势的公司,如生产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产品,技术垄断优势明显的公司:博云新材(002297);具有生产芳纶纤维中间体技术优势的的供应商:浙江龙盛(600352);具备高端芳纶纤维产品生产技术和规模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烟台氨纶(002254);关注具有生产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技术与规模实力的上市公司:S 仪化(600871)。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低于预期;公司业绩受原材料、产品价格波
  动影响。

  博云新材:飞机与汽车刹车副、新能源装备是未来业务增长看点

  博云新材 002297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

  研究机构:中投证券 分析师:真怡 撰写日期:2011-03-23

  公司已经公告了2010年业绩情况:收入增长26%,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基本持平,10年EPS0.12元/股。尽管公司10年业绩表现一般,但我们认为公司未来将会有多个业务的增长点。

  飞机刹车副:公司10年飞机刹车副收入下滑约10%,我们分析认为一方面图系列飞机刹车副出口下滑,另一方面是波音737-800/900型飞机用粉末冶金刹车在国航、深航试用,A320/319型飞机用炭刹车在南航、深航试用,尚未批产。我们预计2011年完成试用验证后飞机用炭刹车副将逐步放量;国内第三代等各新型军用飞机将逐步成为我国军用飞机的主力,公司配套的飞机炭刹车副也将会受益。

  汽车刹车副:10年公司汽车刹车副收入增速超过60%。对于2011年,这部分业务最大的问题是产能不足,目前公司汽车刹车副的产能约为500万片,募投项目将在今年年底前增加2000-2500万片产能,今年内产能将逐步开始释放,这将有效缓解产能不足的问题。2010年公司与美国第2大刹车副售后服务商BrakesUSA,Ltd.签署了5年批量供货合同,替代原来日本供货商成为其中高端产品的独家供应商,这大大拓宽了公司汽车刹车副未来的配套领域。

  炭/炭热场材料:主要是大尺寸多晶硅炉用发热体、隔热桶/罩、底板和顶板产品等。虽然10年炭/炭热场材料收入并不多,但我们认为这类产品将成为公司未来一个重要的业务增长点。炭/炭复合材料较传统石墨材料使用寿命长、尺寸薄、抗热震性能好、大尺寸加工成型容易,多晶硅厂家已经开始使用炭/炭复合材料作为热场材料。公司炭/炭复合材料产能将由2吨扩为7吨,其中4吨将用于多晶硅炉热场材。这个扩产规模相对于多晶硅炉热场材料巨大的需求来说是非常谨慎的,我们认为这只是试探性扩产。

  给与“推荐”评级。暂不考虑公司去年公告过的拟增发事项,预计公司11-13年EPS为0.22、0.37、0.45元,未来3年EPS复合增长率约45%。尽管目前PE水平较高,但考虑到公司在新材料产业化的成长空间很大,特别是我们认为应该关注涉足新能源装备配套领域将为公司业务拓展出一片新天地,故给与推荐评级。

  风险因素:飞机刹车副试用后订单慢于预期;汽车刹车副达产情况慢于预期。

  浙江龙盛:各项业务齐头并进,持续成长前景可期

  浙江龙盛 600352 基础化工业

  研究机构:兴业证券 分析师:郑方镳 撰写日期:2011-04-11

  浙江龙盛公布2010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66.77亿元,营业利润9.9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5%、29.6%、20.0%。按14.68亿股的总股本计,实现EPS0.55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EPS为0.44元),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60元(剔除房地产业务后为0.23元)。公司拟以总股本14.68亿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00元(含税)。

  公司同时预计其2011年1-3月份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主要原因是公司计收东田控股支付的2010年度股权回购补偿款1.55亿元(税前)因审计调整计入2011年1-3月。

  浙江龙盛2010年业绩低于我们的预期(EPS0.66元),主要原因在于公司计收东田控股支付的2010年度股权回购补偿款1.55亿元因审计调整计入2011年1-3月(而非2010年10-12月),若考虑该因素则公司实际EPS与我们的预测大致相当。

  染料业务持续增长,各项业务齐头并进。报告期内,公司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收入分别增长20%、42%,我们估计分散染料价格和销量均有所增长,而活性染料收入增长更多地来源于销量提升。与此同时,公司中间体、减水剂和汽车配件等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29%、45%、211%,均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但染料及中间体业务仍为利润主体,其他业务比重提升。报告期内,伴随毛利率较低的汽车配件、减水剂和纯碱等无机化学品的收入占比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为23.1%,较去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公司染料及中间体业务的毛利率保持稳定,其毛利占比超过60%,仍为公司的利润主体。

  另一方面,公司收入结构的变化(适用25%所得税率的应税主体增加)、搬迁损失应纳税所得额增加及部分外商投资子公司所得税适用税率逐渐提高共同造成公司整体所得税率由去年同期的9.4%提升至14.5%。

  德司达整合有序进展,全球染料龙头蓝图初现。2010年2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桦盛有限公司于出资2200万欧元认购了新加坡KIRI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加坡KIRI”)定向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用于收购德国德司达纺织纤维股份公司的资产(包含德司达除美国以外的全球业务)。

  而在2010年11月,新加坡KIRI又与PlatinumEquityAdvisors,LLC(美国白金私募基金)签署《股份购买协议》,购买其持有的德司达美国公司100%股权。至此若桦盛公司将全部的可转换债券都转成股本,则其将持有新加坡KIRI62.4%的股权,浙江龙盛将由此获得德司达全球业务的控股权。

  2010年2月至12月,新加坡KIRI实现销售收入46,723万欧元,毛利10,518万欧元,经营性息税前利润105万欧元,息税前利润-4,736万欧元(包含重组费用等非经常性损益-4,842万欧元),税后利润-5,768万欧元。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可看出,德司达业务正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而根据公司的计划,2011年新加坡KIRI将尽快完成德国及欧洲的重组,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6亿欧元,实现税后利润1800万欧元(我们预期届时公司可能选择实施转股)。进一步地,公司有望通过德司达业务进军广阔的全球高端染料市场,获得广阔的成长空间。

  房地产业务风险总体可控。根据本次年报,公司房地产业务目前的在建项目包括:1)上海龙盛置业有限公司和上海晟宇置业有限公司的两处安置动迁房产项目,且均在2010年与政府签订回购协议,截止2010末,公司累计收到回购进度款共计8.6亿元;2)上海龙盛商业发展有限公司,属于商业酒店项目,但已与合作方签订协议,酒店建成后将由其购买;3)平湖市晟宇置业有限公司所建设的约90亩商品房开发项目,平湖地区整体房价不高,且不属于一、二线城市,销售压力不大。因此公司房地产业务的风险总体可控。

  维持“推荐”评级。我们暂不考虑德司达业务和房地产对浙江龙盛的潜在利润贡献,维持公司2011、2012年EPS分别为0.89、1.03元的预测,并引入2013年EPS为1.20元的预测。其中,2011年的增长点主要来自7万吨中间体技改项目的投产(届时间苯二胺、间苯二酚产能分别达到5万吨和2万吨),以及染料、减水剂、汽配等各项业务的持续增长。若桦盛公司于2011年将德司达可转债转股,则德司达业务可望对2012年起的盈利增长起到重要贡献。

  浙江龙盛立足于专用化学品领域,依托循环经济和规模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其在染料领域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并参与全球竞争,中间体业务竞争优势突出,减水剂、汽配等业务也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我们维持“推荐”的投资评级。

  烟台氨纶:芳纶业务是未来利润增长点

  烟台氨纶 002254 基础化工业

  研究机构:国都证券 分析师:王双 撰写日期:2011-05-06

  核心观点

  公司产品满负荷开工,致力于差别化生产

  目前公司拥有2.3万吨普通氨纶产能,处于满负荷运转,而行业基本在80%的开工率。公司致力于生产差别化产品,在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拥有医用氨纶7000吨的产能,2000吨的技改项目于2010年底投产,销售价格高于普通氨纶2000元/吨;7000吨舒适氨纶正在建设,预计年底建成,考虑到品牌价值等因素,国外舒适氨纶价格较普通氨纶价格高1万元/吨,国内全部依靠进口,属于相对高附加值产品。

  氨纶行业不景气,盈利空间或下滑:

  从行业情况看,下游需求疲软,推升氨纶生产商库存量,现各厂家普遍库存都在1各月以上,销售情况不客观。40D 氨纶价格在5.2-5.5万元/吨左右,并且有下滑的趋势。而原材料PTMEG 和MDI 价格盘整,氨纶盈利空间有缩窄的趋势。从产能投放情况来看,预计2011年会有10万吨左右的产能投放,产能过剩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剧。

  芳纶业务是未来业绩增长点:

  芳纶1313:是耐高温性能最佳的高科技新材料。主要消费领域包括阻燃防护服、阻燃装饰织物、绝缘纸和过滤材料等。公司采用低温溶液缩聚湿法纺丝工艺技术,完全区别于美国杜邦等生产商,公司的“纽士达”牌芳纶1313在国内高温过滤材料市场占有率达到60%。去年年底,公司几条特种线投产,产能达到5000吨,目前在扩建3000吨,预计明年4月份投产。

  芳纶1414: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主要用在防护服、阻燃用、防切割手套。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在3000吨左右,全部依靠进口。国内进行芳纶1414研究的企业较多,但是市场上流通的较少。公司中式已经稳定试验2年,公司放大至1000吨的生产线正在建设中,预计5月底投产, 将实现国内芳纶1414生产的规模化。

  盈利预测及评级:预计公司2011-2013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20元、1.65元和1.89元,最新股价29.79,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25倍、18倍和16倍,氨纶占公司收入的70%,行业处于低谷时期,估值优势不明显,考虑到芳纶产品订单充足,存在价格上涨预期,暂时给予“推荐-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持续低迷,MDI 等原料价格上涨

  方大炭素:一季度盈利能力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

  方大炭素 600516 非金属类建材业

  研究机构:天相投资 分析师:张雷 撰写日期:2011-04-29

  2011年1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3亿元,同比增长50.79%;营业利润2.16亿元,同比增长294.54%;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257.21%。实现每股收益0.135元。符合我们的预期。

  收入大增源于多业务共振。我们认为公司一季度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1、随着钢铁行业复苏,及对炭素厂的限电影响,公司石墨电极和碳砖销售回暖,虽然价格的变化并不明显,但销量尤其是出口量有明显恢复;2、公司莱河矿业在去年7月份完成扩产,铁精粉产能由60万吨,增至100万吨,一季度铁精粉的量价齐升也是一个原因。我们预计今年产量可达85万吨,同比增长27%;3、公司在2010年7月收购生产等静压石墨的成都炭素,今年是产销放量的一年,对一季度收入增长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单季盈利能力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从季度盈利指标来看,2011年一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为41.9%,同比上升14.4个百分点,环比也上升了6.9个百分点,净利率也提升至19.5%,单季盈利能力创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我们认为盈利能力的提升是公司石墨电极盈利能力触底回升以及高盈利业务:铁精粉、碳砖、等静压石墨放量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光伏产业上游扩张,等静压石墨景气向上。随着光伏产业的规模效应发挥,光伏成本在不断下降,加之核电危机的影响,光伏产业未来应用前景更大,全球的太阳能产业将摆脱欧洲补贴下降的影响,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在光伏产业链上,上游关键设备及材料景气度维持高涨,国内单晶硅炉企业的扩产以及多晶硅铸锭炉的进口替代必然使上游重要原材料:等静压石墨需求大幅增长,而在目前国内产等静压石墨存在产能瓶颈的背景下,等静压石墨盈利能力仍将维持高位。

  等静压石墨今年放量,期待更高成长。公司全资子公司成都炭素目前约80%的订单来自于单晶硅、多晶硅行业,其具备4000吨产能,2011年是放量年,预计产销3500吨左右,增幅100%以上。此外,公司拟在成都大幅扩产特种石墨产能,预计新增2万多吨,主要是等静压石墨,这将是公司未来几年最重要的业绩增长点。公司目前与成都市政府的协议暂未达成,我们猜测是谈判细节的问题使得进度低于预期,但考虑到公司采购设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并未受到过多干扰,我们仍维持成都炭素2011-2013年贡献净利润分别为1.47亿元、3亿元、6.65亿元,每股收益贡献分别为:0.11元、0.23元、0.52元的盈利预测。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维持公司2011-2013年EPS为0.60元、0.72元、1.00元的盈利预测,按照4月28日13.45元的收盘价计算,动态市盈率分别为22.5倍、18.6倍、13.5倍。我们认为公司目前股价被低估,公司未来在产能投放、新型碳材料研发生产上都存在超预期的可能,我们维持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天富热电:低煤价维持高毛利,碳化硅值得期待

  天富热电 600509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研究机构:华泰证券 分析师:程鹏 撰写日期:2011-04-12

  成本稳定,保持高毛利:公司是新疆石河子地区最大的热电联产企业,厂网一体,地区垄断优势明显,201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8.8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99%,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6.82%。由于燃煤成本低,公司电力业务保持着较高的毛利水平,2010年达到40.76%.

  产能规模2年内倍增:全年共完成发电量32.05亿千瓦时、供电量28.71亿千瓦时、售电量27.38亿千瓦时、供热量1516.86万吉焦、供气量2727万立方,分别较上年增长了18.61%、18.02%、19.08%、11.65%、16.90%,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均创造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公司6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预计2012年投产,届时公司产能规模翻倍。在原料采购方面,集团供应公司煤价仅164元/吨,集团塔西、南山煤矿技改扩产后,规模达到200万吨,能够满足公司扩产后的燃料需求。

  碳化硅项目前景无限:2010年公司加强了晶片销售力度,市场开拓取得一定成效,全年共实现晶片销售收入576.10万元,较上年增长了272.87%。碳化硅项目为公司与中科院物理所合作研发生产,碳化硅是新材料的重要代表,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LED、节能电器等方面,该技术国内唯一,打破了美国GREE公司的技术垄断,销售价格可比GREE低20-30%,该项目2寸、3寸晶片良品率可达到80%、50%,4寸晶片也将获得突破,产能规模可达到3万片,预计2012年贡献EPS0.1元。

  资金压力凸显,融资进行时:公司计划新建2×330MW热电联产项目需投资26亿元,公司另有其他电网、热网工程,2011年的资金需求十分庞大。公司拟定向增发2亿股,增发价不低于10.5元。目前增发工作进展顺利。

  投资评级:我们预计11-12年实现每股收益分别为0.28元、0.58元,目前厂网一体的电力公司PE在30-80倍之间,考虑到公司的较高的成长性以及碳化硅业务良好发展前景,我们认为公司合理股价应在15-16元,3个月目标价为15.5元,提升空间较大,给予“推荐”评级。

  新华锦2010年报及2011年1季报点评:BGA是胜负手

  新华锦 600735 纺织和服饰行业

  研究机构:华泰联合证券 分析师:王茜 撰写日期:2011-05-03

  公司公布2010年报及2011年1季报,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4.44亿元,同比滑落34.4%;1季度营收1.84亿元,同比进一步滑落57.9%。公司贸易主业的不振,及2010年中因业务调整,上市公司所持四家贸易子公司股权转移至控股集团,及子公司地产业务未能如计划推进,均削弱了公司的营收能力。

  201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14亿元,对应基本每股收益-0.065元/股;1季度仍小幅亏损71万元。但1季度公司贸易主业的整合已初见成效,毛利率由2010年的5.7%提升至11.1%,预计随全球经济体的进一步回暖,公司贸易业务2011年将扭亏转赢。

  公司于09年初涉的锡材加工业务有望为公司开启新天地。2011年公司继续将锡材加工的拓展作为战略发展核心,力争扩大锡材加工业务订单,通过部分核心客户的认证,进入其供应商体系。在全球主要封装企业中,公司目前已通过日月光、富士康、华硕、三星半导体等的认证,并已开始接受订单;Amkor、意法半导体、南通富士通微电子等企业的认证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2011年3月的日本地震严重损害了日本千住金属工业(占全球70%市场份额的BGA锡球最大供应商)的生产销售,我们判断这必将迫使各封装企业重新考量其关键材料供应系统的稳健性,多元化其供应商,加快推进对新华锦等潜在供应商的认证评估进程。BGA锡球材料当前采购体系过度集中的格局有望顺势改变,潜在进入者机遇凸显。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锡材加工业务将于2011年实现初步量产,为公司贡献约1.45亿元、10.8%占比的收入,及0.02元每股收益;于2012年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5%左右,逐步成长为公司业绩的主要来源。据此,预测公司2011-2013年整体EPS分别为0.06、0.43和0.57元/股,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封装材料新业务处于推广前期,具体进程较难估计,仍存在市场开拓进度低于预期的可能性。

  云天化:受累停车及费用大增,业绩同比下滑

  云天化 600096 基础化工业

  研究机构:华泰联合证券 分析师:肖晖 撰写日期:2011-05-04

  受累停车,业绩低于预期。公司11年一季度实现收入21.34亿,同比增长33.8%,净利润1592万元,同比下降77.18%,每股收益0.027元,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天然气供应短缺导致尿素持续停车,停工损失及财务等费用大幅增加近2亿,期间费用同比增加91.2%。

  费用持续高位,后续有望改善。一季度公司费用率同比大幅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18.6%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管理费用同比增加64%,主要原因是停车导致维护修理费大幅增加,同时东明矿业和珠海复材并表增加了管理费用,而这两个公司本期并未带来收入增加。受新子公司厂房和设备带来的资金需求,公司短期负债增加,导致财务费用同比增加164%,我们预计随着新项目建成和募集资金到位,公司各项费用将有所下降。

  现金紧张,资本结构有待优化。受累近年连续大额的资本开资和大幅上升的费用影响,资本负债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至72.2。公司现金流趋于紧张,流动和速动比例大幅下滑至0.83和0.65,现金流动负债比为-0.046。

  4月29日,公司非公开增发方案获得证监会核准,募集资金18.56亿,募集资金到位将有利于公司项目的及时完成,同时资产负债比将优化至67%,低于银行融资警戒线,有利于现金流压力的缓解。

  公司业务扩张将进入收获期。10年公司玻纤和聚甲醛产能分别增加8、6万吨,11年80万吨煤头尿素、24万吨煤制甲醇、珠海1亿平电子布搬迁、1500平米锂电池隔膜等项目均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投产。短期业绩受累停车和费用上升,我们下调公司11、12年EPS分别为0.64元、1.05元,对应11、12年PE34倍、20倍,估值基本合理。11年公司主营扩展进入收获期,有望将带来业绩提升。假设集团重组成功将大大增加公司业绩,合并后11-12每股收益分别为1.6元和1.8,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进展低于预期、重组面临不确定性。

  时代新材:关注新产品、新领域

  时代新材 600458 基础化工业

  研究机构:民族证券 分析师:符彩霞 撰写日期:2011-04-29

  公司盈利持续增长。2010年,公司实现收入23.2亿元,净利1.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45%和108.86%,每股收益0.85元,按最新股本摊薄后为0.38元。2011年1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1.91亿元,净利0.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45%和102.9%,每股收益按最新股本摊薄后为0.16元。

  公司收入和盈利已实现多个季度的快速增长。

  铁路板块有望持续增长。公司用于铁路系统的产品比较多,传统产品机车、货车弹性元件将随铁路建设增长,动车、重载货车弹性元件2011年有望放量,桥梁支座、超高耐磨板2011年增速在40%以上。

  风电板块增长主要来自绝缘电磁产品。风电板块是公司继铁路板块之后的又一主力板块,预计2011年用于风电的绝缘电磁产品收入将快速增长,风电叶片预计2011年有望交付600套,由于毛利率偏低,预计对盈利增长贡献不大。

  汽车板块将成为公司第三大业务板块。公司用于汽车领域的产品主要是工程塑料制品,随着公司与各大整车厂配套的深入,预计未来该板块业务有望获得快速发展。此外公司的桥梁支座等产品也正在向公路等领域渗透,扩大增长来源。

  评级与估值。结合相对估值法与绝对估值法,预计公司未来一年合理估值为29.1元,建议买入。风险在于未来铁路建设由于铁道部的人事变动存在不确定性,以及部分产品增长未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