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新华视点:走出“职称越高、离讲台越远”的怪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26 11:14:58

(新华视点)走出“职称越高、离讲台越远”的怪圈

——浙江大学“教学新政”引发的思考

    新华网杭州4月13日电(“新华视点”记者余靖静、王海鹰、万一)浙江大学近日设立了教学最高岗位--“求是特聘教学岗”。6位长期从事本科基础教学的高水平教师成为首批受聘者,他们将享受与国家“长江学者”一样的待遇,年津贴20万元。

    在国内一些高校,上课成为“副业”,教授离“三尺讲台”越来越远,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引人关注。浙大推出的“教学新政”,力图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授课的考核方式,引发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层思考。

    上课成教授“副业” 症结在考核导向

    近些年来,在各地争相建设“科研型大学”背景下,“名师不上讲台”已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指挥棒下,许多大学教师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堂教学。

    职称越高,离讲台就越远。浙大改革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全校3000多位老师,没有承担教学任务的约占20%。这其中除了身体等特殊原因外,大多数是科研任务较重的高层次人才。

    这项调查同时显示,浙大教师人均课程承担量为每年130课时左右,多的三四百个课时,少的仅几十个课时。“课时量多少当然会因学科不同而不同,但究其根本,教学量的多与少,教得好与不好,和晋升关系不大。”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说。

    “在原有的考核体系中,科研因子是‘显性’的,有论文、有基金等数据支撑,而教学因子是‘隐形’的,效果要长时间才能体现。”来茂德说,譬如一个“973”“863”项目汇报会,如果和上课冲突怎么办?现实中的解决方法就是请别人代课。

    因为重论文轻教学,导致一些高校“教学型”老师被边缘化。记者曾采访过一个典型案例: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一生致力于课堂教学,深受学生们喜爱,但是由于缺少科研成绩,58岁去世时连副教授也没评上。

    一些大学生在网上这样写道:“我不禁要问:究竟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授只是把授课当作副业,并未具备足够的认真程度,又或是讲得过于深奥难懂,上得学生们不知所措。”

    相关新闻:

    浙大老师教本科生最高可享长江学者待遇

    近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学岗”首批聘任的6位教授到岗。在未来4年聘期内,这些以给本科生教书为主业的教授将享受与长江学者及学校最高层次的“求是特聘教授”相同的待遇。 >>>详细

    沈阳师范大学出新规:教师晋职不靠论文靠教学

在沈阳师范大学刚刚结束的2010年职称评审中,安晓飞等4名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成功晋升为教授。这让很多长年奋战在教学一线,又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看到了希望。评教授,终于可以不再受科研课题以及高水平论文等硬杠杠的束缚了。这一切皆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出台的教师晋升职称新规:“教书教得好,深受学生喜爱,同样可以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砝码。” >>>详细

·各取所需国家出钱?名教授违规兼职曝灰色利益链
    ·名教授违规兼职板子该打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