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快板:新华视点:走出“职称越高、离讲台越远”的怪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4:15:52

——浙江大学“教学新政”引发的思考

        新华网杭州4月13日电(“新华视点”记者余靖静、王海鹰、万一)浙江大学近日设立了教学最高岗位--“求是特聘教学岗”。6位长期从事本科基础教学的高水平教师成为首批受聘者,他们将享受与国家“长江学者”一样的待遇,年津贴20万元。

        在国内一些高校,上课成为“副业”,教授离“三尺讲台”越来越远,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引人关注。浙大推出的“教学新政”,力图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授课的考核方式,引发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层思考。

        上课成教授“副业” 症结在考核导向

        近些年来,在各地争相建设“科研型大学”背景下,“名师不上讲台”已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指挥棒下,许多大学教师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堂教学。

        职称越高,离讲台就越远。浙大改革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全校3000多位老师,没有承担教学任务的约占20%。这其中除了身体等特殊原因外,大多数是科研任务较重的高层次人才。

        这项调查同时显示,浙大教师人均课程承担量为每年130课时左右,多的三四百个课时,少的仅几十个课时。“课时量多少当然会因学科不同而不同,但究其根本,教学量的多与少,教得好与不好,和晋升关系不大。”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说。

        “在原有的考核体系中,科研因子是‘显性’的,有论文、有基金等数据支撑,而教学因子是‘隐形’的,效果要长时间才能体现。”来茂德说,譬如一个“973”“863”项目汇报会,如果和上课冲突怎么办?现实中的解决方法就是请别人代课。

        因为重论文轻教学,导致一些高校“教学型”老师被边缘化。记者曾采访过一个典型案例: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一生致力于课堂教学,深受学生们喜爱,但是由于缺少科研成绩,58岁去世时连副教授也没评上。

        一些大学生在网上这样写道:“我不禁要问:究竟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授只是把授课当作副业,并未具备足够的认真程度,又或是讲得过于深奥难懂,上得学生们不知所措。”
“教书匠”津贴20万元 晋升与授课绩效挂钩

 为扭转“上课成副业”的局面,浙江大学推出一系列“教学新政”。其核心是加大教学在职称评聘、岗位聘任与津贴发放、评奖评优中的权重,力求改变以科研业绩主导的考核,建立“教学优先”的激励约束机制。

 记者采访发现,在首批6位“求是特聘教学岗”受聘者中,国家级教学名师即占5席。这些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担任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并获得学生好评。

 “应聘后,他们教学工作量饱满,同时须承担一定的教学改革项目,负责建设教学团队等。我们会跟踪考核,一旦未达要求,4年聘期满后即解聘。”浙江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朱晓芸说。

对“求是特聘教学岗”,浙大专门设立“教学岗”评审委员会,采取海内外公开招聘。由于条件较为严格,前来应聘者不到10位。

年过六十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杨启帆是受聘者之一,“培养学生,对我来说更有意义。”他说。在浙大任教40年,他一直在三尺讲台上尽着一个老师的天职,为本科生上数学建模等课程,并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每年教学量达几百课时。

浙江大学把教学的投入度作为教授职称晋升和薪酬发放的重要考核指标。今后副教授晋升教授时,如果教学工作量不达标或教学效果差将被“一票否决”;教授基础津贴的50%与教学量挂钩,若不达标,津贴不予发放。

 优秀“教书匠”年津贴20万元,待遇等同“长江学者”,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积极尝试。来茂德说:“大学最基本的使命是培养人,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大学教授能做到‘给学生上课是天大的事’,那么高等教育就有希望了。”

        “名师进课堂”能否提振高等教育?

 针对浙大“教学新政”,有关专家表示,设立名师教学岗愿望是好的,传递了校正“科研畸重”的积极信号,倡导了“教学为先”的办学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大学里“名师不上讲台”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出台规定要求“教授上讲台”,提出“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但从实际情况看,在许多高校加快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口号下,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在执行时明显走了样。

“没有教学,何谈大学?大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人才。名师应该走向课堂,让更多学生分享他们的才华、智慧。”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说。

但部分专家也认为,“名师不上讲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果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理念不变,只是把名师赶到本科课堂,那就是“拳头打跳蚤”,不能根本解决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史秋衡说,高校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后者传授的是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而大学教育则是前沿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内容。仅仅“我教你听”,不是大学理想的教学模式。

  “世界一流大学沿用的是研讨式、互动式教学,而我们的大学本科教学还是大兵团式的粗放教学。”史秋衡认为,像牛津大学、巴黎高师等学校的师生比为1:3,而我国研究型大学师生比一般为1:16。他们的学生是“熏”出来的,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值得强调的是,教学与科研不应是对立的“两张皮”。史秋衡认为,科研型大学理想的教学模式不是选几个教学名师,而应以科研引领教学,在科研活动里展开教学,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在体验中学习,在熏陶中学习,这才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路径。

        相关新闻:

        浙大老师教本科生最高可享长江学者待遇

   近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学岗”首批聘任的6位教授到岗。在未来4年聘期内,这些以给本科生教书为主业的教授将享受与长江学者及学校最高层次的“求是特聘教授”相同的待遇。 >>>详细

        沈阳师范大学出新规:教师晋职不靠论文靠教学

在沈阳师范大学刚刚结束的2010年职称评审中,安晓飞等4名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成功晋升为教授。这让很多长年奋战在教学一线,又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看到了希望。评教授,终于可以不再受科研课题以及高水平论文等硬杠杠的束缚了。这一切皆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出台的教师晋升职称新规:“教书教得好,深受学生喜爱,同样可以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砝码。” >>>详细 

·各取所需国家出钱?名教授违规兼职曝灰色利益链
    ·名教授违规兼职板子该打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