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作文素材:国土资源大调查水工环地质成果回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22:23

——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层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2003年12月)

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自199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2001年地质调查“野战军”队伍健全完善以来,在部党组领导下,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指示“要根据中央的要求,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推进地质工作的根本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总体要求,加快了水工环地质调查的战略调整,以主动和紧密服务国家需求,满足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为首要任务。

 一、水工环地质调查总体目标

1、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与评价

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来考虑水的问题,初步查明主要大型地下水盆地地下水资源总量,评价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潜力及其空间分布,全面更新我国地下水数据。为严重干旱缺水地区人蓄饮水和能源基地等重要基础设施,开展地下水勘查与利用示范。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开展全国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初步完成大江大河、东部沿海重点地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等重要经济区带和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地质调查,为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基础资料。主要进行了北方荒漠化区、环渤海地区、黄河源区、岩溶石山、长江中游、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的工作。

3、地质灾害预警工程——突发性地质灾害

实施保障人居安全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计划,计划在2005年前完成全国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程区划工作,目前已完成550个左右。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划分易发区,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和趋势预测。

4、地质灾害预警工程——缓变性地质灾害

以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地堑等地区为重点,调查评价地下水开发与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的关系,查明城市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开展地下水水质和污染调查、脆弱性评价;建成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5、新构造与重大工程安全调查与评价

结合重大工程和重点国土开发区建设,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进行地应力和地形变监测,提出重大工程建设与重点开发区规划布局地质安全战略。同时也对国家规划的重大工程提早做一些研究,如三峡引水工程。

 

二、1999年以来主要成果

自1999年大调查以来,已经完成华北平原、首都地区、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松辽西部、黑龙江三江平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等重点调查区的第一阶段调查任务,取得重要阶段成果:

鄂尔多斯盆地查清了盆地周边岩溶地下水的分布状况和深部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圈定出具备建立集中供水水源地的地段36处;评价盆地周边岩溶水的天然补给总量为13.45亿m3/年,可开采资源总量为9.98亿m3/年,其中有6处特大型水源地,4处大型水源地,26处中型水源地。

华北平原查明了17个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其中对城市供水影响较大是北京市漏斗和石家庄市漏斗。深层地下水华北平原环渤海复合大漏斗覆盖了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占华北平原总面积的60%。根据同位素分析,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具有阶段性和不等幅的特点;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初步成果显示,在平面和垂向上分布极不均匀。

由七省一市联合开展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对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和石漠化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经过为期4年的努力,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1)采用地下水流域系统概念,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有效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成果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2)充分利用遥感地质技术,首次解译调查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岩溶石漠化,初步查明全工作区的石漠化状况,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2.59万km2,中度石漠化3.92万km2,轻度石漠化4.0万km2;3)全区调查和收集资料确定地下河3066条,岩溶大泉7997个;4)岩溶地下水深循环研究获得重要成果,系统地总结岩溶地下水深循环的水文地质模式,揭示了岩溶地下水深循环的形成以及补给径流埋藏特征、水质变化,提出了古溶蚀在岩溶地下水深循环中的控制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水文地质学意义和地热打井的指导意义;5)探采结合解决贫困山区缺水问题,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本次工作采用探采结合的方法,有效指导了干旱岩溶石山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解决了部分贫困山区祖祖辈辈都未解决的饮水难问题。全区共施工钻探水井88眼,共获水量81000m3/天, 解决了25万人的饮用水困难。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2001年开始组织实施《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项目。截至2002年底,在严重缺水地区先后打成勘查示范深井110余眼、小口径浅井4500余眼,累计出水量12万m3/天,直接为40多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并解决了部分生产用水。今年上半年,内蒙地调院在地质条件复杂、找水难度大的棋盘井镇实施勘查示范工程,运用先进的浅层地震技术、综合物探技术,确认主要富水地段,终于在地下450m处找到了水量大、水质好的岩溶地下水。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在互助县台子乡白垩系盆缘完成一眼水量大水质优的探采结合井,井深175m,每日出水量1700m3,矿化度0.63g/l。可解决当地3.4万人的饮用水问题,缓解了当地缺水困难。

自1999年以来,开展了首都圈地区主要城市环境调查工作。其中北京市完成了地下水资源调查、地下水污染调查、地面沉降调查、有害废物和垃圾场地质环境调查等任务。并在国土资源部的部署下,完成了京津冀主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的论证工作,为确保首都圈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证。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工程建设是上海城区近年来新的沉降因素,对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初步评估。提出了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规划方案。

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显著,为长江中游防洪治水提供了区域地质依据。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文伏波院士认为:“长江中游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做得很好,对水患区地学问题的认识比水利部门进了一大步。这种学科交叉的做法也很好,提出了一个新的思维”。环渤海地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全面更新了该区的地质信息,并对近万年来,特别是数百年来的海岸带变迁、海水入侵、地面沉降,以及地下水库的开发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区地质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提供了地质依据。

自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了700个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至2002年完成了20多个省(区、市)的427个县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区的专项调查与防治区划工作,面积达108万km2。查明灾害隐患点5.4万处,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4万多处,对1,100余处隐患点制订了应急避让方案,初步构建我国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2002年成功预报703次,避免近2万人的伤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大大提高了地质工作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直接减轻了地质灾害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危害,开创了地质工作防灾减灾新局面。同时,将三峡工程库区、青藏铁路沿线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调查作为重要任务,1999年以来,完成了库区19个县(市、区)5.5万km2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发现灾害点6,200余处。在20个县(市、区)建立了17个地质环境监测站,库区监测预警系统初具规模。在重庆巫山、奉节、巴东等县初步建立以专业队伍为主的重大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报示范站。推广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滑坡和高边坡整治技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为三峡工程建设、库区移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参与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工程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研究工作,开展实时、实用的专项调查研究工作。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调查,完成了铁路两侧500m范围活动断层填图和铁路沿线活动断层调查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到2002年,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等16省(市)地面沉降面积达到64000km2,为此,在北京、天津、上海、苏锡常、杭嘉湖等重要城市和经济区开展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了一批成果,初步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GPS监测网络。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将于今年完成,为国家区域生产力布局、重大工程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黑龙江、江西等12个省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晋陕蒙能源基地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获取了大量地质环境资料,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上半年,完成了6个大区的水工环地质调查规划和战略部署研究,这些成果充分征求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需求,同时,开展了专题性的战略研究,如《京津冀地区应急水源地论证》、《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开发与石漠化治理可行性论证》等,为今后水工环地质大调查的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当前主要问题

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加强地调项目的原始创新,下大力气抓精品,加快成果转换;加强项目运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搞好前期论证和总体设计;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用现代科技推动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加强地调基地建设,注重水工环地质调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着重进行以下工作:

1、开展专题性战略研究,完善水工环地质调查部署

召开全国综合性水工环地质业务研讨会,分别组织地区水工环地质调查联席工作会议。广泛掌握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了解国家有关环境、水资源和防治灾害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和规划,了解不同地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部署水工环地质调查。开展水工环地质专题性战略研究,做好2004年的立项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专项。

2、抓好成果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批水工环地调重大成果审查

通过组织一批重大水环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审查与验收,系统总结五年来的水工环地调成果与经验,提炼并综合集成一批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和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水工环地调项目成果,及时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切实抓好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检查及项目成果的转化工作,使水工环地质调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就能够适时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进一步以家宝总理指示的两个“更加”为指导,切实抓好项目成果的转化工作,使水工环地质调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就能够适时地为社会提供服务。项目最终成果还要以多种方式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不断扩大水工环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实现地质工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提升水工环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首都圈地区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项目论证的应急水源地现在已在北京得到实施;《长江三角洲环境地质调查》为制定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规划提供了地质依据,上海市依据该项成果制定了限制高层建筑建设的市长令;《三峡库区19个县地质灾害调查》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滑坡等灾害发育分布资料。《全国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将成果转化为当地政府减灾防灾服务。

3、精心组织实施重大水工环地质调查项目

加强水工环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的制订,明确工作程序和成果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项目立项上,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促进国家水工环地质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结合,抓住重点,加强综合,高质量全面完成水工环地质调查任务。

4、加强项目管理,确保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顺利实施

根据项目的特点,针对性地加强调查质量的监控和管理,组织好项目的野外检查、验收、成果审查。水工环地质项目将按局统一部署,做好工作内容的落实和设计编制,体现调查与监测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水环部是地调局最年轻的部门,具有人员新、工作新的特点。今年以来,结合局转变作风和制度建设活动的开展,水环部强化了部内各处室的职能,既要职责明确,又要团结协作,战斗力显著增强。通过一年的努力,充分发挥了大区所和各研究院、所的作用,逐渐将水环部的工作精力放到“计划项目”层次上来,加强战略和规划研究,摆脱了终日忙碌的“办事员”境况。

5、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水工环地质调查“野战军”队伍的发展

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水工环地质项目,促进水工环地质调查队伍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研究新的运行模式,妥善处理好专业所与大区所的关系,以及地调院与监测总站的关系。发挥各专业和大区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综合作用。强化大区中心的项目管理和质量监督职能。充分发挥队伍的整体功能,保障全国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有效实施。结合水工环地调队伍的特点,充分探索有利于项目运行的管理模式。《全国地下水资源及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水文所作为技术支撑和全国综合集成单位,大区所作为地区质量监控和综合研究单位,有力地促进了地调队伍结构的调整。通过分级管理等方式,完成了鄂尔多斯地下水勘查等管理难度大的项目的管理方式的调整,确保了第一阶段项目的如期完成,并提交了优秀成果。通过几年的努力,以项目为纽带,培养了一批能打硬仗、打大仗的科研与调查相结合的“野战军”,如《鄂尔多斯地下水勘查》项目形成了西安所和陕、甘、宁、内蒙、晋等十多个地调队伍组成的团队,《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形成了以岩溶所、滇、黔、桂、川、渝、湘、鄂、粤等地调队伍组成的团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队伍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例如,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华北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等项目促进了一批高素质的“野战军”队伍的形成与壮大。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高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水平

引进国外贷款,与法国地调局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合作。继续执行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合作项目—同位素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与荷兰合作,开展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和上海地面沉降中心能力建设。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引进与吸收先进的技术方法,提高国内水工环地质调查科技水平和促进人才培养。

 

四、2004年工作部署重点

1、项目部署原则

(1)适应国家公共财政要求,合理划分水工环地质调查任务国家与地方事权范围;

(2)以服务国家需求为中心,突出重大地调项目部署;

(3)按照地调野战军队伍结构调整方案,促进水工环地质队伍的健全完善;

(4)保证调查项目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和科学性;

(5)按绩效考核调整项目承担单位,并兼顾区域性分布。

2、重点项目部署

(1)全国地下水资源及环境调查评价

继续在华北平原、山西六大盆地、松嫰平原、西辽河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开展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资源勘查及其环境问题评价。

(2)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

继续在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红层地区选择严重缺水的典型地区开展地下水勘查,推广高新技术方法,建立勘察示范工程。开展辽西干旱缺水严重地区地下水勘查。对干旱地区地下水示范工程进行回访调查,了解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

(3)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

完成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石漠化地质环境区划,开展重点小流域区大比例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继续在滇、黔、桂等省实施小流域地下河系开发和石漠化治理,建立示范工程,总结已有经验,并加以推广;在岩溶石山地区开展蓄水构造调查和地下水勘查示范。
以小流域为单元,系统开展14个片区岩溶石山地区1/5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

(4)重点地区(流域)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系统总结城市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成果,提出现阶段我国城市地质环境安全、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选择若干城市进行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试点工作,探索城市地质工作的工作方法,为全面开展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积累经验。建立重点城市水工环地质数字模型,对主要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实时监测;开展城市地下水污染调查和含水层易损性评价;开展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地热、建材资源等评价;进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地质环境功能区划,为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决策依据。继续进行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黄河下游、苏锡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等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开展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及重要经济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地区专题性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5)全国地面沉降调查及监测

继续开展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GPS监测网建设;开展汾渭内陆盆地等主要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与GPS监测网建设;初步建成以地面沉降为主的专业性全国缓变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网,为国家和地区减轻地质灾害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6)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

完成全国以省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摸清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基本状况,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开展以大区为单元的不同类型矿产开发利用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战略研究;选择不同矿产类型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和部分非金属重点矿山(区)和能源基地,进行专题环境地质调查和监测,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地质依据。

(7)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与治理工程

总结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完成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编制全国以省为单元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开展重大工程区、重要经济区带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行预测预报示范研究,为重大工程安全运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依据;开展不同类型,并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和示范治理,总结地质灾害勘查与工程治理示范经验,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进步;继续进行地质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区建设,提高重大地质灾害体监测技术水平。

(8)新构造运动与国家重大工程安全调查与评价

围绕西部重大工程建设和东部主要城市群开展地壳稳定性和第四纪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南水北调西线、西气东输、滇藏铁路、三峡引水(秦-巴段)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开展东部沿海城市地壳稳定性和第四纪地质调查评价,进行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演化规律,为城市布局、规划和城市工程建设提供地质决策依据。

(9)开展全国重点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和脆弱性评价

在东、中、西部选择三个省开展以省为单位的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示范;从2005年开始,通过2年的工作,系统查明近年来我国600多个城市的环境地质问题,并选择重点城市开展城市综合性环境地质勘查。

    (殷跃平博士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长期从事水工环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组织实施了多项水工环地质大调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