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相声奇趣之能说能写的何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37:55

31相声奇趣之能说能写的何迟 

何迟(1920-1991),满族,原名赫裕昆,字柏岗,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1940年被分配到华北联大文工团,1943年并入“晋察冀边区抗敌剧社”。1945年,张家口解放,他领导了当地的戏曲、曲艺改革工作。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曾担任军管会第三宣传队副队长、文艺处旧剧科科长、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戏曲学校校长、天津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天津市文联秘书长、党组成员等职。  

何迟是一位“老革命”,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曲艺作家。不要以为他只能创作,他还会表演。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边区有一个“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这个团里,有一个名叫苏醒的同志,曾创作一段相声,就是何迟“逗哏”,苏醒给他“捧哏”。  

在“抗敌剧社”期间,何迟和王尊三同住一间屋,同睡一个炕。王尊三是演唱西河大鼓的专业艺人,曾编演过许多革命的、宣传抗日的鼓词。《保卫大武汉》是个非常优秀的作品,受到了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他也因此得了个“大武汉”的外号。何迟在和王尊三一起工作时,还向他学习西河大鼓的演唱,然后就编演西河大鼓。他还会唱单弦牌子曲。一次在“晋察冀边区工业群英会”上,他演唱了自己编写的一段单弦,其目的是为工业劳动模范王水山竞选。这段单弦用的曲牌是【太平年】,他把“太平年”唱成“王水山”三个字,很受边区军民的欢迎。  

但何迟演出最多的还是相声,和他搭档的是张惶。当时他和张惶都是二十几岁。张惶原是上海一家大医院里的药剂师,与他在“抗日军政大学工人大队”相识。通过聊天儿,原来张惶也喜欢相声,并且会说相声,弹弦子。于是二人结成了搭档,合说了多段相声。他们说的段子有《八大改行》、《对对子》、《八扇屏》、《拉洋片》……等,大约有30几段。然而,他们却不是按照老本子原封不动地说,而是用传统相声的演出形式,采取了“旧瓶装新酒”的方法,针对当时的抗日形势,临时改编所说的内容。比如说《八扇屏》、《拉洋片》这样的段子,就是根据当时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李殿冰、李勇等人的事迹,编成了“贯口”或是唱段进行表演。因为英雄不断出现,所以,他们就不断更新内容。尽管是“旧瓶装新酒”,但新酒也有很醇厚的味道,紧密地配合了当时的政治任务,迅速又及时地搞好了宣传工作。军区首长聂荣臻、程子华就听过他们表演的相声,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其间,他创作了一些相声作品,有《共产主义的工人学校》。内容是畅想到了共产主义后,工人学校将是什么样子的。意在说明,要想达到共产主义,必须要先建设社会主义;要想建设好社会主义,必须先完成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因此,必须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先巩固抗日根据地,必须先发展生产,保证军需民用。而最实际的则是第二天的早晨,必须要上山开荒。还创作了《纪念周》,这个作品通过写国民党县党部与县政府的摩擦倾轧,从侧面揭示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的丑态。《买毛驴》,主要说国民党军队骚扰老百姓,抢走老百姓的毛驴,同时由于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三条毛驴驮的中央币还买不了一头毛驴,以此来揭露当时国统区民不聊生的现实等。何迟在晋察冀边区还创作了一个“相声剧”《喜信》。这个“相声剧”很像是“化妆相声”,也是他和张惶二人合作演出,运用的是相声的语言,却有戏剧的结构。其内容讲述的是两个佃农去镇上,找一个地主的儿子卖羊皮。地主已经投靠日本人,成了汉奸,佃农便把此事告诉给地主的儿子,让他与汉奸父亲断绝关系。他还配合1942年的“整三风”运动(整顿学风,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写了一个“相声剧”,讽刺了小资产阶级夸夸其谈,不务实际,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语言无味,就像是个“憋三儿”。  

一次,他和张惶追赶已经先行的部队,由于走得匆忙,他二人没带粮票菜金,甚至连干粮袋都没带出来,也只能饿着肚子追赶部队。到了一个村子,他二人支起了鼓架子,张惶会弹弦子,他就唱起了西河大鼓,也引来了一些村民,之后,他二人又说了一段相声,也是很可笑,大多数村民认识他们,否则一定会把他们二人当成艺人的。因为正到了快过春节的时候,家家都蒸了粘豆包,就拿给他们。解决了饥饿问题,又带了一些村民给的干粮,使他们二人迅速赶上了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