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6:43:23
www.cnfol.com  2005年10月11日 12:48  上海证券报  邹平座  • 中金在线名家访谈 深度体现价值
• 中金在线战略合作伙伴招募中 

    编者按: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从总量到结构都已经出现了令世人惊讶的巨大变化,成绩斐然,而面临的挑战,尤其是环境和资源的约束也非常明显。下一步中国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经济已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科学发展观的适时提出,也引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课题,其中自然生态的维护问题是大家熟悉的话题,而看不见的金融生态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血液循环"。

    所谓金融生态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概括,它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金融生态理论提出的主要诱因是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已引起人们的警觉。这一状态如果不加以改变,将威胁金融业的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金融生态的概念自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后,引发了金融经济界广泛的讨论。将生态概念引伸到金融领域,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项创造性成果,同时也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金融领域引起的反响。本报今起开设"金融生态和科学发展观"专栏,将就"金融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作持续跟踪探讨。

    一、金融市场自发秩序是金融生态的基本特征和规律,金融业应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秩序是经济自发演进的结果,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关于人的经济行为的生态形式,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一个生态意义上的概念。金融生态理论从经济演化理论吸取了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形成自身特有的自发秩序。

    1、"自然选择"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在现行的金融系统中,非人格化的市场力量将保证那些实现正利润的金融企业存活下来,而亏损者将消失。那些能够获得正利润的金融企业将会想方设法兴旺和繁荣,而不能成功这样做的金融企业或迟或早将会被市场清除。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采取各种形式的适应性行为是相当理性的。其中一种就是模仿。行为规则,例如全成本定价规则,就是对所观察到的成功加以模仿的结果。模仿并不必然导致与现行行为模式的一致,当模仿其他人的努力失败时,新的模式就会出现,从而模仿可以导致创新。试错可以引致一个向完全的利润最大化的点的有限界域的收敛过程。但是,试错过程也会被锁定于一个次优的局部均衡,而且,当环境变化时,试错学习是困难的。因此,金融系统的成功,是由金融系统通过一个总括的离散过程发现的,而不是通过个体的收敛性搜寻发现的。

    在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中,由于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各种相应的救助和风险控制手段不配套,金融企业的退出机制失效,使市场的自发的力量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一方面阻挠了好的金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模仿创新消失。金融市场退出机制不灵的情况下,由于市场的一些排泄物得不到清除,市场被污染,信息失灵,市场效率低下。有效的金融市场存在一种外部力量。在金融企业"内部"作用的力量------商人的动机和盘算,可能会导致单个企业走入歧途,但这样的偏离将会被一种外部的力量及时地纠正。这种力量将促使努力追求最大化正利润的企业胜过那些不这样做的企业。而后者最终将会被消灭。从长期看,金融业中的微观企业的一般行为将接近于基于利润最大化假设对企业行为所做出的预测。市场的这种有机的自动协调和优化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金融生态必须具备这一能力。

    2、清晰的金融产权是金融生态的基础。不同的产权安排会导致不同的奖惩结构,从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单个产权越完备,越倾向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如果监督者是剩余索取者,也就是说,给予企业家一种新的产权,新的产权使得源于团队生产中的偷懒问题的"外部性"内部化了。结果,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就更有效率了。如果公司的经营还是低效率的,那么它就会被那些认为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公司的人所收购。经济组织有着节约交易费用的主要目的和效果。治理结构和交易之间以一种影响交易费用节约结果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3、金融生态中存在着双重机制,即适应性学习机制(也叫复制机制)和自然选择机制。"自然选择"中预设个体停滞,而适应性学习机制里,一个产业的主观欲望水平可能与企业一样多,而且,如果一个企业的行为规则产生了不满意的结果,它可以通过降低欲望水平来避免"死亡"。因此,欲望水平可能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如果企业确实被诱导去搜寻盈利性的惯性,而且它们确实在选择之前有充足的时间去寻找,那么适应性学习和自然选择机制将会彼此互相强化。在和谐的相互作用中,这两种机制将会使一个产业趋于一个新的"正统的"均衡。

    4、金融生态有三种不同稳定策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稳定策略、哈耶克的文化稳定策略、发展稳定策略。这三种策略的优化组合,对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要。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利润最大化的模式是自然稳定策略;通过"模仿和复制"的适应性学习实现的稳定状态叫文化稳定策略;当人类和动物通过试错法学习特定类型的行为时,叫发展稳定策略,中国改革开放的稳定策略显然是发展稳定策略。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以及与之相关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在演化时间里发生作用;文化演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稳定策略,在历史时间里发生作用;个体试错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发展稳定策略概念,在发展的时间里发生作用。中国的金融稳定策略要及时地由单一的发展稳定策略,向三种稳定策略搭配使用。

    二、金融系统生态平衡原则是金融生态的核心理论

    在自然界,所有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需要能量的,而且它们相互提供能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能量链断裂,生态失去平衡,危机就会发生。金融生态也有同样的状况。

    1、金融生态的均衡机制是价格系统,通过价格的变动和传导,经济体相互发生作用,在价值总量上实现总需求和总供求的平衡。金融生态平衡原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金融生态失衡表现在价格机制上,一是金融市场的发现功能失效,使价格背离价值,产生所谓泡沫经济;二是价格的人为管制使价值分配在各经济体上分布不均,影响自然选择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微观活力;三是价格的结构性失衡会引起金融生态的恶化,使金融发展出现结构性倾斜。因此,宏观调控要针对这三个方面的情况,有区别地进行调节。

    2、金融业一旦发生产权模糊,企业、市场、政府的边界不清,相应的就会出现经济体或者政府越过生态边界,占有其他经济体的功能或价值,原有的生态均衡就会被打破,这种越位的"物种"要么自身消失,要么灭掉其他经济体。物种的边界是被严格界定的,这种界定是生态平衡的基础,没有这种界定一切都将不存在,就像经济中的产权一样,没有产权的界定任何经济体将不存在。这一定义一旦打破,物种发生异化,原有的规则将失效,生态失衡,大系统发生连锁反应,混乱与不稳定将发生。例如食草动物异化为食肉动物,食肉动物异化为食草动物。如果狮子吃草,兔子将恐慌。因为兔子吃草,排他性使得狮子不容兔子再吃草了,杀死兔子不是为了食肉,而是为了使之灭亡。这就像政府经营企业一样,企业一定会恐慌,因为政府的企业不一定要吃掉企业,而是要占领他们的份额。

    农村信用社由于政府的多年扶持发生了异化,排他性使得它本能地排斥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新的金融机构的产生,即使是近几年不断推进的农村小额信贷也是十分困难的,原因就在于此。早期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农村信用社排斥的结果,不过,农村合作基金会自身的异化也是其自身灭亡的原因。而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长期的关系型融资,自然地形成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物种异化,将打破生态平衡。异化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创新式良性异化,一种是变种式恶性异化,要正确区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异化。金融生态平衡包括反垄断和个别物种内部的平衡,内部均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发生癌变。如新陈代谢是金融生态的一种动态的均衡机制,这种均衡被打破的结果,将阻碍创新,生态发生恶化。

    三、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要求理清市场、政府和法律的边界,防止金融生态不同系统的变异

    市场的边界在于市场失灵和市场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市场失灵主要指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内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等,在这些情况下,市场效率不是最优的,资源配置需要政府和法律的介入;市场固有的局限性是指市场与生俱来的信息不充分问题、交易成本、有效需求局限、"稀缺性幻觉"和机会价值,这些局限性的存在使市场本身就需要政府和法律的介入。金融生态系统不单是一个市场的秩序,它还是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的"子系统",因此,金融生态必须服从于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规律。

    法律的任务一是要明确金融生态的边界,对现有的金融生态平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如产权、市场规则等。法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市场存在的前提,因为它严格界定各种市场系统的边界;二是法律要完成市场不能完成的经济功能,消除市场失灵和市场有限性对金融业的影响。政府也有两个基本职能,一是在市场内部消除市场自身的局限性,从事监管和宏观调控职能,二是完全金融生态系统的社会功能和自然功能。从分工上讲,法律是针对稳定性的、系统性的"共同选择"、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而政府是针对临时的、短期的、非普遍性的、局部的市场边界以外的问题,两者是可以转化的。

    从金融生态的角度讲,市场、法律和政府是三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根据物种边界清晰的要求,各系统的职责一定要明确。如果三者的边界模糊,就可能使市场、政府和法律发生异化,在出现变种性恶性异化的情况下,金融的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引起金融生态系统的紊乱,出现金融不稳定。在金融改革中,凡是牵涉到权利和义务的改革都必须事先进行法律规范,否则就会出现系统性混乱,细胞异化,物种混淆,发生"癌变"。例如,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由于改革要改变原有的产权边界,牵涉到各方的经济利益,很多规则和程序必须由法律来界定,必须有法律的事先介入,实际操作中忽视了这一条,将给改革留下很多隐患,最终根据生态均衡的原则,改革还会回到原点。

    四、信息是金融生态系统的"阳光",它不但为金融生态提供生长的能量,还是金融生态系统的"照明工程",没有信息和信用,金融生态将归于黑暗,金融企业也将消失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信用就是有用的信息。信息能够发现价值并创造价值。只有有用的信息增加,信用才能增加,金融生态才会良性发展。

    在自发秩序下,信息主要是由市场发现的。哈耶克认为,在市场中,人们的认识是分散的,是通过市场自发的力量发现了这些认识,并通过价格表现出来。市场愈发达,信息愈充分。在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上,信息并不是充分的,加上市场本身会出现失灵和市场固有的局限性,金融市场呈现不明状态,市场发现信息的功能难以发挥,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差。

    因此,要改善金融生态的信用状况,需要金融生态系统的有机配合,一是要加强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强化会计准则管理,严格信息披露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信息发现功能;二是要加强立法,严格界定各种信用边界,加大对提供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三是金融机构要在金融生态中形成征信和授信的良性循环系统,形成自发的信用增强机制。四是政府部门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和监督。

    五、金融生态系统是经济生态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方面,金融生态的特征和规律服从于经济生态的规律的原则;另一方面金融生态为经济发展提供和输送各种价值要素

    经济体通过货币流动配置资源。货币对于经济体而言就如人体的血液一样把各种要素输入经济的各个环节和部位,使经济体健康发展。货币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总是从收益低的部分流向收益高的部分,货币从生产力高端流向生产力低端有利于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高。违反货币流动的资源配置规律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如中国农村的"二元"结构问题,由于在城乡之间出现了血液流动的梗阻,生产力要素无法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农村生产力呈"扁平状",无法提高。

    市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内部性、外部性等问题上,更进一步地讲,市场还会出现"效用失真"等问题,从而使资金流动出现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调度资金。因此,政府调度资金的多少不是衡量金融效率的标准,其标准是能否实现经济金融在市场、社会和自然三个空间中的最优目标。正因为我国金融一体化程度不高,才需要政府的介入来提高资金效率,解决市场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中国的中西部资金流动中,要对生产力状况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调查研究,提高政府的信息生产能力和识别能力,当政府的信息优于市场时,政府的调控才具有意义。

    从生态经济学到金融生态思想的演化历程

    寻求科学的金融生态思想的基础任务在于理清和证明金融生态的价值理论和经济理论基础,并以这些理论的原理和方法为出发点,探索金融生态理论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当然,结合当前的金融实践仍然是最重要的,离开这一点,金融生态理论没有价值。

    1、不断演进的生态经济学是金融生态理论的重要基础

    生态学是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首先提出的,比生态经济学的出现大约要早一个世纪。英国生态学家阿·乔·坦斯利提出的生态系统学,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基础。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齐首次把植物生态的概念与动物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词,主张经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过程。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奈丁在他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利用市场机制控制人口和调节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以及用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类福利的缺陷等作了有创见性的论述。

    在理论研究方面,自鲍尔丁创立生态经济学概念以来,出现了一大批生态经济学著作,如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报告《增长的极限》、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的《生存的蓝图》、法国学者加博的《跨越浪费的时代》、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编的《60亿人-人口困境与世界对策》,朱利安·西蒙的《最后的资源》等。

    莱斯特·R·布朗在《生态经济》一书中认为自然资本正在迅速成为制约因素,而人造资本却越来越雄厚,从破坏生态的经济转入持续发展的经济,而经济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只有调整经济使之与生态系统相适合才能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古今的自然论经济思想,从古希腊思想,中国的道、儒、佛思想,到法国自然论经济学派,后经过亚当·斯密改造为一种自发的市场秩序,从而脱离了自然法体系的影响,过渡为一种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而笔者通过对古今自然主义经济思想的梳理,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自然主义价值论;通过价值函数在市场、社会和自然三个不同空间的模型的定义,最终实现了经济分析从市场空间向社会空间和自然空间的拓展,把经济的市场分析方法、社会分析方法和生态分析方法有机统一起来,为金融生态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由此看来,与金融生态相对应的生态经济学,是把经济本身看作一种生态,这种生态既具有和其他生态一样的特征,也有其本身特殊的特征和规律。对于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不同的视角就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学研究科目。主流经济学主要是心理视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阶级分析视角、制度经济学是制度视角、信息经济学是信息视角。生态经济学就从生态视角研究经济学,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原理、技术,对经济进行研究,把经济的内在规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考虑,探索其特有的内在规律。因此生态经济学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

    2、关于金融生态概念和内涵的讨论

    国内最早提出金融生态理论的是周小川,他是在认识到中国金融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前提下提出改善金融生态的思想的。周小川认为,改善金融生态好比是"化学变化",不过不是金融机构内部的"化学变化"。这一"化学变化"发生得不会非常快,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来实现的。那么两家银行公司治理的变化可以认为是"化学变化"。他认为,金融生态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因此改善金融生态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在法律体系中,《破产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贷款人能否运用最后手段,使破产起诉成为制约借款人最终底线;二是要加快企业客户包括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三是要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信用数据的积累;四是要提高会计、审计和信息披露等标准;五是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等等。

    关于金融生态问题,其他研究者也有不同阐述。韩平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业、金融产品,通过资金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韩平说,金融生态是一个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和逐步完善的系统。

    清华大学教授宋逢明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能够有力地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良好的信用环境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公司治理的完善,另一个就是政府对于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不再采取强烈干预。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变不能靠银行来进行,银行只能解决自己的公司治理问题,只能解决自己的风险管理问题,只能解决自己的金融创新问题。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来推进。我们制定了很多严格严密的制度,但是执行得并不好。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制度有效运行,而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中国的银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王松奇认为,在自然科学中,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自然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产生的结果,而生命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一方面,每一个或一类生命主体有其自身的化学反应过程;另一方面,每一个或一类生命主体所处的生存环境也会以物理的和化学的方式对它或它们的生命进程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将自然科学中的生态思想和金融活动相联系,中国的学者们就创造了"金融生态"这一新词汇,它的通俗解释就是:金融结构和金融活动所面临的由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制条件、政策约束、微观基础、法律法规、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环境条件。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经营效果、绩效评价有着各种各样的牵制和影响。

    苏宁认为,"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不是指金融业内部的运作,而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穆怀鹏认为,对金融市场而言,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它包括了法律制度环境、公众风险意识、中介服务体系、市场信用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等内容。良好的金融生态,对于推动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金融生态的概念和内涵的讨论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是来源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经济学的思想。一种是"环境观",这一观点来自于早期的生态经济学观点;二是"结合观",认为金融生态是金融与生态的结合,这种观点来自于那种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边缘学科的观点;三是"仿生观",这一观点来自于生态经济学是借鉴生态学的观点;四是"经济生态观",这种观点认为金融本身就是一种生态,这种观点基于经济生态学,或者说经济演化理论。

    何为金融生态

    综合多家观点,结合金融生态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这里给出的金融生态定义是:金融生态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概括,它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

    首先,金融生态是一种价值关系,反映金融业运行的内在的价值规律。价值理论是一切经济理论的基础,离开价值理论,金融生态理论将成为无本之木。以价值关系定义的金融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价值关系定义的金融生态便于建立金融生态的系统分析模型。无论是金融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都是价值过程。金融企业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金融企业内、外部各种要素为自变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函数关系。

    以价值关系定义金融生态,为金融生态找到了价值理论基础。现存的价值理论主要有效有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要素价值论。自然主义价值论是分析金融生态较好的理论工具。因为它实现了市场、社会和自然空间价值分析的统一性,对于金融中的生态特征的分析上升到价值分析的层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金融生态内外部因素之间的价值关系,分析金融生态理论对于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理清市场和政府与法律的边界,提示金融生态的内在规律。

    以价值关系界定金融生态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金融的量化管理是以金融企业的资产平衡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为核算体系,宏观金融也是央行和各金融集团企业的汇总报表为依据。金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在的现金流量和追求利益最大化,还要计量未来的现金流量和收益,进行价值管理。以价值关系定义金融生态,有效地解决了金融生态的考核体系和传导机制,把金融生态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利于金融生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以价值关系定义金融生态,明确了金融生态系统的价值最大化目标。金融生态系统的目标一旦被界定,进一步分析金融生态改善的渠道和措施就有了依据,为改善金融生态的制度设计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其次,金融生态的价值关系是有机的,具有有机体所固有的生态特征。有机的价值关系,反映了金融生态的分析视角,分析价值关系可以从劳动的视角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实用的视角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成本要素的视角分析。但是金融生态恰恰要求从生态的视角进行分析,这就增加了分析的难度。这个难度就是金融生态理论的核心困难。

    金融生态的价值关系具有有机的特征,它揭示了金融业发展是一种"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的自发秩序,以自由市场的规律为基础的市场秩序是金融生态的基础秩序,而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对金融生态有很强的解释力。

    金融生态是有机的,强调自然法则和社会秩序对于金融的作用。这里法国学者魁奈的自然主义经济原理对金融生态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第三、金融生态理论揭示了金融业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自然空间表现为金融内外部要素的生态关系,在社会空间揭示信息欠缺的情况下,金融内外部要素的价值关系,在市场空间反映内外部要素的市场经济关系。而且这三个不同层次之间的转化关系显得更加重要。金融生态的价值关系不但包括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因素,金融生态的分析目标函数是价值最大化,因此,凡是能影响金融业价值的要素都应考虑在内。

    第四,金融生态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与规律的系统性抽象。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中的问题是当前各种金融问题的根本原因。对于当前的金融问题,人们经常从一些表面化的方面进行观察和研究,这种分析方法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金融领域暴露的很多问题是由于金融运行的生态机制被人为破坏,其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信用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作为金融市场运行的微观细胞的金融企业,存在产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从生态视角考察金融业的问题,探索解决金融业存在的弊端是治本之策。金融生态截面所观察的金融规律是金融业运行的本质规律,对于金融理论的研究和金融实践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的分析只有一种静态的均衡分析,生态经济学才是经济学分析的有利武器,生态金融分析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分析,是把金融视作一种活的生命体进行研究,有利于在运动中把握金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