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语文--百年语文思潮与作文演变――关于“百年高考作文”的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6:10:18

百年语文思潮与作文演变(节选)

――关于“百年高考作文”的对话

                                  ■李仁甫    □沈   中

■我们觉得,无论是从内容的层面,还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考察和思考百年作文的得失,上世纪末话题作文的出现,都是百年作文高考史上一次重要的飞跃。

□是的。然而在最近的思考中,我忽然隐隐觉得,仅从内容或者形式的两个方面来评判一个历史时期高考作文的优劣,严格意义上,不够实事求是,甚至是不科学的。

■当然。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不能完全立足于今天的高地作俯视,否则偏颇是必然的。所谓不苛求于古人,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判定高考作文命题的成败,首先得从高考的性质出发。众所周知,高考是一次甄别和选拔的考试,非常讲究区分度。一般说来,凡在试卷中出现却没能反映出学生水平差距的题目,是无效题目,作文亦如是。

■据我所知,在高考中语文就是一门最不能拉开分数距离的学科。语文不拉分,又首先表现在作文分数差距不大。钱梦龙先生五年前曾说过“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唯应试是图”的角度,语文学科的挣分性不强,导致了语文的边缘化,语文目前正沦为中学里一门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科目。

□作文不拉分,并不标志着考生的作文水平差距不大。正好相反,学生在现代表达方面的差别比任何学科都大。然而,因为语文是母语,基本的表达不经过学校教育也能实现;而在书面语方面,高考作文评判标准比较原则,加之老师主观色彩浓厚、批阅时因为时间紧张又执行不力,这种差距就在缺乏科学方法的一派和稀泥中被抹平了。

■这里确实存在着一对矛盾,如果作文的评改和判分不能严格执行标准,分出高低,讨论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目更好,应试体制下意义有限;而要用数字来准确量化出人们在写作能力上的差异,又属于泛科学化的做法,人们在常理上又难以接受。

□如果不能改变当前的考试制度,我倒主张通过量化的方法来拉开高考中作文分数的差距。要像数理化那样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即使让考生写一个请假条,也要一清二楚分清素质差距,让不擅长文字表达或根本不想进行文字表达的人如同不学数理化一样,损失惨重。

■事实上,由于社会对作文这一高考最大考题强烈的敏感,加之评判标准的含糊和评判老师主观眼力的差异,近来尽管每年高考后,各省均着力推出有限的几篇优秀作文,以证明本省阅卷的认真,但大多数考生最终的作文得分,还是在平均分附近窄幅波动。

□高考作文,某种程度上成了高考的命题者们调节高考语文平均分的一个工具,在选拔的角度讨论高考作文题目的优劣,就失去意义了。

■不能从区分度上评判题目的优劣,还可以将着眼点落在命题的公正、公平上。近年来,在高考作文命题中,能否让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不是特别有利于某个区域或者某个群体的考生发挥,这点得到命题者高度的重视。作文题目是能否有效杜绝抄袭和克隆现象,测试出考生现场的写作能力,这点也很重要。

□就命题的公平、公正而言,我们发现1949前的作文,如“衣服的功用”、“我最喜欢穿的鞋子”、“一个好风俗”一类,贴切生活,可以说给所有的考生都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发挥空间;高考制度恢复以后的作文,尤其是近几年的作文,考虑到众多的考生都能发表意见,以开放话题的形式出现,同时又兼顾到考查考生长期的语言和思想积淀,效果不错。

■你分析得很正确。强调作文命题的公正和公平,既呼应了教育公平这一时代主题,同时,又能从长远上激发学生正确认识母语、运用母语的热情。

□同时,很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性。

■是的。毋庸讳言,作文命题也应该有个指挥棒的功能。能否发挥出高考作文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题目发挥了怎样的指挥棒的作用,同样是衡量某年高考作文命题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至于这个指挥棒作用最终将作文教学导向何处,导向得正确与否,不在我们评判作文优劣的范畴之内。而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否完美地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语文功能的认识,是我们衡量其是否发挥出导向性的主要指标。二者结合的程度越高,命题就越成功。

□我完全同意你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正如今天我们不能要求历史人物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来发挥他的历史作用一样,我们也同样不能站在今天对语文认识的高度,来批评建国初期高考作文题目浓烈的政治性取向,从而否定它的成功。那是时代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它当时就充分地体现出今天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人文性和思辩性,倒是不正常的。恰恰相反,正因为它强烈地体现了“左”的风格,才完美地发挥了当时所需要的引导性。

■评判作文命题的优劣是一回事,评判某个历史阶段语文思潮的走向得失则是另一回事。如果说,某个阶段的高考作文出得比较生硬,偏离了语言习得的规律,我们首先得分析一下它是否对应了当年人们对语文的认识,并努力强化这种认识?如果它与思潮是合拍的,那就是引导正确的。一定要打板子,板子应该打在错误的语文思潮上。

□确实如此,任何题目其实都是特定思潮下的题目。百年高考作文完整地演绎了百年语文思潮的演进,深刻地反映了百年来人们对语文学科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反复

■我们就此不妨简单整理一下百年作文与百年思潮的对应情况。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实施癸卯学制,掀开了具有学科教育意义的中国现代语文序幕。现代语文教育的前驱们革故鼎新,艰苦求索,在改良“九分无用一分被歪曲”经书教育的基础上,确立了现代语文“务实育才”的目的观和“应世致用”的使命观。

□所以,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题目也涂抹上了浓厚的“供谋生应世之所需”的痕迹,题目有“衣服的功用”、“女衣和男衣的比较”、“烧饭法”、“怎样可以和邻人和睦”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时代大潮猛烈冲击着旧文化的堤坝。面对口语和书面语严重乖离的现状,在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提出了《国语统一进行方法》议案的同时,北洋政府教育部也深感“提倡国语教育实难再缓”,遂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将有关条文中的“国文”改为“国语”,规定国语要旨如下:“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教育部《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

□此际,出于对“读圣贤书、做圣贤文、说圣贤话”的封建传统语文教育的反叛,人们认识到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工具,遂将语文教育的功能定位在语言交际训练,主张语文教育“为人生、为生活、为交际”服务。反映在高考题中的作文就是“自满的害处”“我的爱惜光阴法”“益友和损友”“风和冷暖的关系”等。这时,或许只是白话文的起步阶段,因此在高考中同样出现了“我的书包”“椅子和凳子的分别”一类简单的题目。

从总体说来,1949年前的作文由于定性明确,体现出“繁华落尽见真淳”的特点,平实、朴素而又落地生根,不故弄玄虚,不故作深沉。

□建国以后,或许出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需要,语文紧密配合当时的革命形势,成了革命的重要工具之一。当时的课本就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性,选入了大量反映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的文章。应该说,这样的语文教育对于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反动思想,对青年学生进行新的思想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历史发展的“强行进入”,对持续有序的现代语文发展而言,形成了一种强势的“打断”。这股急迫性、功利性思潮越来越淡化语文教育为长远的、人的全面完善和生活服务的目标,逐步走向封闭、狭隘,不自觉与几千年“文以载道”教育接上了渊源。彼时的高考作文,自觉不自觉地强化了政治诱导的性质,出现了“记一件新人新事”、“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等题目。最可笑的是1965年的题目:“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语文要负责到优化全体青年对异国人民的感情份上吗!

□应该说,那个时候的作文仍然与当时语文为政治服务的思潮是合拍的,较好地体现了政治所需要的引导性。

■这一时间的语文在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左”的倾向。但值得指出的是,许多有识之士并没有完全放弃他们的声音:50年代,张志公先生著《说工具》,继续固守“文以交际”思想;在党的政策得以调整的六十年代初,上海《文汇报》开展了关于语文“文道之争”的和风细雨式的讨论。1961年12月3日《文汇报》为这场讨论所做的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不愧为一篇难得的有胆有识的学术性总结,其中一些精辟的名句和段落,如:“‘内容决定形式’、‘手段为目的服务’,是写作的一般原则;‘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原则;‘批判地继承’是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同语文科有相联系的一面;但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与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整理研究文化遗产的任务毕竟不同,机械地搬用上述原则,就会离开语文教学的特点,削弱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妨碍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正确贯彻”、“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主要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学会‘手段’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文字这个‘形式’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如此等等,迄今仍可启迪我们的深层思考。

□所以,1962年的高考作文是“说不怕鬼”,同时还出了个题目叫“雨后”。

■“文革”以后,因为“左”的余绪,仍然有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湖南试题:心中有话向党说)。但拨乱反正的号角毕竟已经吹响,语文的工具属性重新得到确认,高考作文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广大学生掌握运用语言,形式不断翻新:一会儿是续写,一会儿是改写,一会儿是报道,一会儿是写信,在要求考生写了三年读后感后,还写了看图作文。

□然而,1979年到1999年近二十年的语文教育,在纠正一种错误的同时,又走上了另一条逼仄的小道――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教育是不关涉人的精神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语言“形式”、“技能”的教育,因此全面实施纯工具化、纯技能化的语文训练。这种肢解文本的现象终于在上世纪末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中,得到了全面的清算。

■同期,高考作文十分热衷于写所谓偏重议论的材料作文,其直接后果是致使一种“引-议-联-结”八股模式的应运而生和学生満纸的假话、空话和官话,同样受到猛烈批判。

□应该说,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话题命题法,是伴随着语文人文性的确立而至的。当前的语文思潮是承认语文的工具属性,但尤其强调语文的人文属性。只是人文教育不等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强调语文学科对人精神生长所承担的使命。语文是个工具,同时还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促进每个人精神发育和人格完善的使命。

■因此,现在的高考作文不限文体、不限题材,重在努力拓展每个考生思想和思维的空间。

□所以,现在的话题式高考作文仍然应和着相应的语文思潮,努力发挥着它应有的引导性。至于历史如何评价我们今天对语文认识,我们还不知道。所以,我们说认可高考话题作文的立场,也只是站在现在的认识高度而已。话题作文的弊端同样存在,只是我们难以透视或者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而已。

■那就留给后人评说吧,呵呵,“后人一定比我们聪明”。

 

 

电子邮箱:yz-shzh@163.com

单位地址:江苏省盐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