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一成公民具备基本健康素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50:54
《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显示
不足一成公民具备基本健康素养
专家指出,知识分子群体提升健康素养需要完成三大转化
本报记者 邢宇皓 发布时间: 2009-12-21 07:51 来源:光明日报
12月18日,卫生部公布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这项由卫生部组织,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的调查,于2008年6月到8月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展开。调查员对近8万位15岁至69岁的居民进行了访谈式问卷调查。
作为反映被调查者健康理念、认知、行
为、技能水平的健康指标,“健康素养”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独立于遗传与自然因素、社会与经济环境、医疗技术与服务等之外的“独立的健康决定因素”。“简单地说,我们常说的健康‘素质’,包括‘素养’和‘体质’两个方面,除了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外,‘体质’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而‘素养’更多是由人后天养成的能力。缺乏健康素养,人的健康素质不可能得到提高。”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解释说。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48%的被调查者具备基本健康素养。这表明,当前我国公众健康素养状况不容乐观。
只有7.16%的人对肥胖有正确认识;只有13.95%的人对镇静止痛药有正确理解;认识药品说明书的只有18.70%;只有17.28%的人能够正确作出对骨折伤员的处置——数据显示,我国公众健康素养不容乐观
从宏观层面来看,此次调查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等三个方面,具备上述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4.97%、6.93%和20.39%。
从涉及目前我国主要五个卫生问题(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的健康素养来看,我国居民中具备科学健康观素养的最多,但也只有29.97%;其他依次为具备安全与急救素养(18.70%)、传染病预防素养(15.86%)、基本医疗素养(7.43%);而具备慢性病预防素养的人最少,只有4.66%。
调查显示,在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饮食方面,能正确了解成人每日食用盐摄入量、牛奶摄入量、酒饮用量的比例分别只有34.73%、22.26%、18.79%,对肥胖的正确认识率更是低至7.16%。此外,只有13.95%的人对镇静止痛药有正确理解,认识药品说明书的只有18.70%,只有17.28%的人能够正确作出对骨折伤员的处置。在所有71项测评中,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识率最低,为3.28%。
科学健康观初步形成、计划免疫深入人心、慢性病预防素养不佳、安全合理用药能力较低,急救技能普遍缺乏——喜忧交织,为未来指明努力方向
由于此次调查对五个主要卫生问题进行了分类,有关专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仔细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其一,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对部分科学健康观的知晓率较高,如对健康内涵和外延的理解(71.10%)、对健康与环境关系的认识(66.50%)、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的重要性(88.02%)等,这说明科学健康观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但对心理健康、不歧视病残人员等问题的正确认知偏低,分别只有40.57%和31.62%,这表明关注精神心理健康,增强公众对此的认知应成为健康素养普及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二,在“国家规定给孩子打预防针能够预防的疾病”和“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患流感的机会”这两项中,被调查者的正确理解分别达到82.14%和80.70%,这表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普及计划免疫的宣传深入人心,折射出长期持续普及教育对于健康素养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其三,只有4.66%的人具备慢性病预防素养,表明这一问题应得到高度重视——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也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消耗国家巨大医疗卫生费用的重点问题。
其四,我国居民在包括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等在内的基本医疗素养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目前我国存在的现实问题相一致,反映出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相关普及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五,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采取正确合理的急救措施,是挽救生命的重要环节。但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在急救技能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把知识优势转化为实际能力、把知识素养转化为甄别能力、把正确观念转化为自身行动——提升健康素养,知识分子群体需要完成三大转化
调查显示,在我国居民中,在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中,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也越大——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为35.08%,拥有大专、本科学历的为23.88%,高中、职高、中专学历的为12.71%,初中文化的为5.37%、小学文化的为2.03%,不识字、少识字人群则只有0.83%。
但是,是不是知识水平越高、健康素养就一定越高呢?
对此,毛群安主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专门谈到了本报最为关心的知识分子群体健康素养问题。
“我们可以关注两个调查数字——我国居民中具有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的有14.97%,而具有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仅有6.93%,不到前者的一半。这说明,有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的人,不一定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毛群安说。
毛群安强调,这次调查的,只是人们的“基本”健康素养。“健康素养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毛群安说,“作为个体,他知道能在哪里获取权威的健康信息,能主动获取并正确理解它,并且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健康能力提升方案。这应该是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要求,而不仅仅限于会拨120。”
在毛群安看来,知识分子群体要提升健康素养,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转化。
——把知识优势转化为实际能力。“能答对健康问卷,只能说明你拥有健康知识,但‘知晓’只是第一步,与形成实际能力还有较大差距。”毛群安举例说,在此次调查中,有88.02%的人对每年作一次健康体检有正确认识,而知识分子群体大多都会有单位组织体检的便利条件,“但是,有多少人坚持每年参加了呢?”
——把知识素养转化为甄别能力。“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有健康问题,有些人喜欢上网检索,而面对说法不一的信息却无所适从。这也导致很多在专业人士看来是低级错误的健康观念反而大行其道。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分子群体要运用知识去判断:发布信息的是否是权威机构?发表观点的专家是不是医学专家、是不是该研究领域的医学专家?同时,能运用自己的科学素养去甄别那些根本荒诞不经的说法。”
——把正确观念转化为自身行动。“有些健康观念谁都知道,比如,吸烟、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都有害健康。但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不抽烟打不开写作思路’、‘应酬太多没办法顾及饮食健康’、‘这么忙,哪有时间运动’……”毛群安说,“这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将健康观念转化为行动的比率不高,是知识分子群体突出的表现之一。”
“我想,我们今后的健康素养调查,也会不断改进——少答题,多关注公众健康行为的转变。”毛群安说,“我们以往做健康传播,习惯从做了哪些工作的角度来考量——比如,做了多少场健康报告、有多少人参加了,做了多少宣传海报、发了多少宣传小册子……而现在,我们更注重的是考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实际效果。这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为今后的调查确立了一个基础性的指标。我们希望今后每3到5年就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将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监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加强健康教育,是这次新医改的一个亮点。主动保健、主动预防,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质量。”
“大家都应该牢记这一点——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毛群安说。本次调查对象健康素养题目正确回答率分布本次调查中不同性别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