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诗的意象(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05:57
1、什么是意象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属于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诗的意象手法的实际运用,则应该还在意象理论形成之前。相传舜禅位给禹之时,与群臣一起高唱《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1)这就是一首纯意象诗,它娴熟地运用着意象,以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象征国运昌盛,教化广远而久长,以寄讴歌与祝福之意。诗的意象理论,如果不是从《周易》的卦象理论借鉴而来,也会从诗的意象实践中归纳而来。
 诗对意象的推重,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2)用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3)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4)。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直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源于原始的近乎图画的符号,如“日”、“月”、“水”、“火”、“山”、“川”、“马”、“牛”。相对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与诗的意象表达手法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甚至有人据此提出“字思维”。不过,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逐渐抽象化。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式中,象形的比重越来越小。现代汉字已经成为一套趋于纯粹的语义符号。于是,诗的意象表达,主要是借助一个个代表物象的词汇,而不是依赖组成词汇的单字本身的形象性。尽管如此,汉字残存的象形特征,对于诗的意象表达,还是不无助益的。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人庞德(1885-1972)就曾感叹道:“用象形构成的中文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的是诗的,相反,一大行的英语字却不易成为诗。”
  据说,意象艺术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舶去”西方。作为意象派领袖,庞德就是通过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才领悟到意象艺术的。在西方,意象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虽属异类,不入主流,但广义的意象诗,则不妨说古已有之。“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5)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所谓喻象。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6)
  所谓中国诗人“通过意象表现一切”,这一判断只适合于立象尽意的诗(纯意象诗),不适合于直言其意的诗(点缀性意象诗)。立象尽意和直言其意,这是中国诗歌的两种基本表达方式,后者实际上是直抒胸臆,只点缀若干意象。庞德说:“意象主义的要点,就是不把意象用于装饰。”在直言其意的诗中,意象的作用恰恰在于点缀和装饰。庞德所推崇的,只是中国诗的表现方法之一,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西方主流诗学对此却是只知其二,不知其一。这也正是庞德的意象主义在西方被视为异类的原因。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2、意象的作用

  诗歌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前面说过,在以象寓意的纯意象诗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直抒胸臆的点缀性意象诗中,意象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那是分析诗的情思、意象和语言三要素的关系得出的判断。如果从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出发,则可能对意象的作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

  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如果诗意对于人生是一种精神的维生素,诗人想要把某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不必提供维生素的纯粹制剂,而可以用含有维生素的苹果、香蕉、橘子之类的水果方式提供,因为后者色香味形俱佳,口感好,可能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充满愉悦的过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诗人如果不是将一腔情思蕴涵于野草丛生、夕阳残照,尤其是燕子归巢不见故人故居这一意象组合之中,而是直抒胸臆,说“谢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诗史上怕就不会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杰作了。(7)

  希望──她是个薄情的女郎,
  她有时冷漠,有时失信,有时轻狂,
  我等了她许多年,许多年呀,
  她总依然罩着面纱,站在彼岸。
  每当我刚刚看到她的一丝微笑,
  转瞬间,一阵风又把她吹向远方。

  只有当她的姐妹──绝望,
  披头散发地向我猛扑过来的时候,
  她才会突然把我拥抱在怀里,
  紧紧地偎着我,吻着我,
  直到重新温暖了我冷却的心房。
           ──石天河《希望》

  石天河1957年因诗获罪,身陷炼狱22年。重获自由后,以其铁骨未销、才情不减的卓越风范赢得诗坛的普遍敬重,并赢得了姗姗来迟的美好爱情。人生希望的失而复得,命运遭遇的不公而公,在他无疑是感慨极深,而这“希望”与“绝望”的情怀一经意象化,化作一对性格乖张的女郎,诗人心中的那份感慨便得到了极具个性极具感染力的表达。

  兀立荒原/任漠风吹散长鬃/引颈怅望远方天地之交/那永远不可企及的地平线/三五成群/以空旷天地间的鼎足之势/组成一幅相依为命的画面
  同是马的一族/却与众马不同/那拖曳于灌丛之上的粗尾/披散胸颈额前的乱鬃/未经梳理和修饰/落满尘沙的背脊/不曾备过镶银的鞍具/强健的臀部/没有铁的烙印/在那桀骜不驯的野性的眼睛里/很难找到一点温顺/汗血马的后代/突厥铁骑的子孙/一次酷烈的战役中/侥幸生存下来的/古战场的遗民/荒凉土地的历史见证
  昔日马中的贵族/失去了华贵的马厩/沦为荒野中的流浪者/面临濒于灭绝的威胁/与狼群周旋/追逐水草于荒漠/躲避捕杀的枪口/但是,即使袭来旷世的风暴/它们也是不肯跪着求生的一群
  也有过/于暮色降临之时/悄悄地/接近牧人的帐篷/呼吸着人类温暖的气息/垂首静听那神秘的语言和笑声/潜藏于血液中的深情/从野性的灵魂里唤醒/一种浪子对故土的怀恋/使它们久久地/默然凝神/可是只需一声犬吠/又会使它们/消失得无踪无影
牧人循声而出/遥望那疾不可追的/隐匿于夜色之中的黑影/会轻轻地说:/哟嗬,野马群……/1982.5.24
                       ──周涛《野马群》

  周涛(1946-)此诗的主旨在于对自由的讴歌:在驯服从而温饱,与自由从而苦难之间,野马群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作为这自由魂的参照系的是牧场栅栏中的众生相:驯良,卑躬,萎靡,漠然。诗之笔墨一实一虚,一表一里,挥洒自如,对某种生存窘境的困惑和慨叹即寓其中。如果不将情思寄托于野马群这一客观物象之上,而让一个主题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自由是多么可贵啊!能够自由地活着,即便生存环境充满艰险,我也在所不辞;如果牺牲自由,被人奴役,在皮鞭下过日子,即便温饱能有保障,我也是决不干的。”诗可能就不成其为诗了。

  意同象异,各见其趣
  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二,是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如果诗人是要把同一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可能以苹果、香蕉、橘子、梨子、樱桃、芒果、草莓、荔枝等许许多多不同的水果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提供,而不至于有雷同之感。
  譬如爱情诗,其实古今中外所有的爱情诗都是同一个主题,无非是“我爱你”,“真的好想你”,“如果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爱情诗却永远也写不完。为什么?我想,主要是因为意象选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爱情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艺术魅力。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游。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唐]皇甫松《采莲子》

  采莲的少女春心萌动,只顾贪看年少的意中人,信马由缰,任船漂流,还忍不住主动抛莲子示爱(8)……当这一场景(意象)被诗笔速写下来,一首独特的爱情诗就产生了。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宋]李之仪《卜算子》

  长长一条江水,连接两地相思。这独特的意象创造,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长江,倒不见得是特指那条扬子江,痴男怨女一在渝州,一在上海。江水也未必真的很长,只是相思愈深,相思的人儿愈渴望朝夕厮守,则愈觉江水之长。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
         ──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9)

  这里,“槐”与情怀的“怀”、怀春的“怀”谐音。有此一束槐花掩映,一个美丽多情而聪敏机智的川妹子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正因为意象选择与组合的无限丰富性,使爱情诗这几千年唱滥了的题材,仍然可以不断地别出心裁。一个黄昏的邂逅,一个芳名铭刻于心,当一段情缘得而复失,无奈的主人公“忍痛将你的名字从心上剜去”,却发现“创痕却越剜越深”时,凄美的意象便成全了一首别致的情诗:

  我是地平线上一棵孤独的树
  错过了色彩缤纷的花季
  你偶然走进水墨濡染的黄昏
  来树下躲避风雨
  信手刻下你芬芳的名字

  渴望黄昏害怕黄昏偏又黄昏
  每个黄昏我翘望那幽幽小径
  再也听不见亲切的足音
  忍痛将你的名字从心上剜去
  谁知创痕却越剜越深……
        ──向明《黄昏的心事》(10)

  约会四月,约会星星和月亮,约会花香和蝶舞,约会欢乐和浪漫……拙作《四月之约》似乎也找到了一种不落俗套的表达:

  都说四月最多情
  每一天都是情人节
  都说四月人气旺
  我们得赶紧去预约

  预约一弯红月亮
  佩上四月别样的天
  预约一群海星星
  装点四月另类的夜

  预约夜来香一束
  预约仙家词一阕
  天上人间全约到
  还有两只翩舞的蝶

  别忘了给欢乐发请柬
  让它早早来筑巢
  别忘了对浪漫挤挤眼
  让它抽空来做客

  四月的梦寐不曾醒
  四月的情缘长相结
  四月来了快领回家呀
  我们与四月先有约

  主题朦胧,意绪无穷

  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三,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古人所谓“诗无达诂”(11),主要就是指这一类诗。这时,由于诗的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如果诗人是要把维生素提供给读者,而维生素多种多样,除了已知的,可能还有若干未知的,难以逐一辨析,诗人索性把一篮多维的水果奉献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

  一把锦瑟,五十弦柱,置于庄周梦蝶、杜宇化鹃、海月映珠、蓝烟笼玉的意象组合的背景上。拨弄锦瑟,抚思华年,诗人是在追忆一段恋情,追悼故去的爱妻,还是在追寻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追问已经淡远了的少年志向,抑或是以美人香草手法,追思政治上的失意和惆怅?读者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去解读。

  渔人
  你撒出的鱼网
  是河上最圆的朝日
  鱼群向你游来
  你年轻的身影
  漫江流淌
  年年桃花水
  桃林在岸
  桃花开在你船旁

  渔人
  你划桨的姿势与生俱来
  男左女右。篝火在左。酒碗在左
  右边的织网女
  是你永世的新娘

  渔人
  你藏起金子似的鱼卵
  一程又一程
  你护送想家的鱼
  回故乡

  渔人
  水域越来越少
  尘世口干舌燥
  你要留下最后的鱼
  衔住人类
  最后一片波浪
       ──张新泉《渔人》

  通篇就是一幅渔人的生活图景:渔人已不再是渔人,而是鱼儿及其家园的守护神;渔网不再是渔网,而是鱼群的游乐宫;那梦一般柔媚的波浪里游动的,怕是美人鱼吧。就这样,人与自然和平而友好地相处了,正如猎人与森林家族之间不再有任何暴力和敌意一样,朝日、桃江、篝火、金子似的鱼卵、永世的新娘……渔人守护的这个童话世界多么令人神往!诗人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乌托邦。诗的主题,可能是品味“人诗意地栖居”的真谛,可能是向往纯朴、从容的上古社会风情,诉说对于喧嚣、污浊、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的困惑和忧思……如果说,诗的主题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那么它不仅关乎我们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的环境保护,也关乎人类精神世界的环境保护。这样一首意象诗,就像是一尊趋于抽象的雕塑,意趣无穷,就像一道复杂的方程式,有着许许多多的“解”。

  文字有狱,取象而避
  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之四,是如《毛诗正义》所说,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取比类”就是取意象。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诗人想要倾诉对社会阴暗面的一腔义愤,又不致于以言获罪被割断喉管,一个可能的选择,就是借助意象,藏匿锋芒,作委婉的表达。如果某种维生素或别的什么药物是这个时代所忌讳的,有心匡时救世的你,无奈之中,只好出以一些隐含这些药剂成分的水果。其疗效虽然可疑,但总还是聊胜于无,至少也使诗人的良心稍安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毛诗序》就认为,《秦风•蒹葭》这首诗是秦人讽刺其国君未能任用贤能之士,诗中的“伊人”是指隐逸的贤人。(12)
  不过,今天的诗人们对这种闪烁其辞的表达方式已不大耐烦,今天的某些讽喻诗之于讽喻对象,即便运用意象手法,其讽刺锋芒也要犀利得多。试看台湾诗人李魁贤(1937-)这首《鹦鹉》:

  “主人对我好!”/主人只教我这一句话//“主人对我好!”/我从早到晚学会了这一句话//遇到客人来的时候/我就大声说:/“主人对我好!”/主人高兴了/给我好吃好喝/客人也很高兴/称赞我乖巧//主人有时也会/得意地对我说:/“有什么话你尽管说。”/我还是重复着:/“主人对我好!”

  不过,以象寓意,作为诗人顾虑以言获罪,不敢直述其怀,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委婉表达方式,其实也未必保险。清代有人咏紫牡丹,就曾因“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13)一联涉嫌讽刺满人入主中原而获死罪。《礁石》则不容分辩地成为艾青的右派罪证之一:“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大海……”因为,据说礁石是与他们的革命航船为敌的。(14)王辽生(1930-)被戴上右派荆冠,则是因为在《雨花》杂志1957年8月号发表了下面这首《碎片》:

  我在滚滚的涛上寻找我那碎了的船;
  临行之前,我要捞起一叶碎片。

  单纯的夜给了我许多单纯的梦,
  我把我的梦给了鼓风的白帆。

  而今,帆也碎了,梦也碎了,
  我才知道爱的海上也有这样的风险。

  我不怕风险,我要向前,
  我要留一叶碎片纪念这一次欺骗。

  这看上去像是一首情诗,或许是为纪念一次失意的恋爱而作,语含愤激,情多怨恨。时人是如何从中读出可恶的右派思想情愫的,待考。不过,一切爱情诗都可以当作政治抒情诗来读,应该是不错的,尽管可能误读。
  也正是由于意象的多解性,有时,无意曲喻嘲讽的一般景物诗、理趣诗,反倒可能被认为寄寓恶意从而祸及作者,如“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15)等诗句惹出的文字狱。

  不肯殉葬,寓意于象
  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之五,是与现实社会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因为当时对某一社会理想、社会力量、社会人物的判断上的天真,缺乏远见,后来在该理想幻灭,该力量、该人物走向反面时,使作者尴尬,使作品成为殉葬品。如果诗人是要把某种精神的维生素提供给读者,而当时曾被看好的某种维生素,后来却可能被认为是无益甚至有害的,而诗只是提供过含有这种成分的水果,则不必为之付出代价。意象表达可以给诗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
  例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过去许多论者都说它的一大缺点是“革命理想还比较朦胧”,殊不知,它在艺术上的成功,它的艺术魅力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流逝,正是有赖于它的意象化造成的这种朦胧。对于诗而言,向往光明、向往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也就够了。更为明确的对某一理念的阐释,对某一力量的鼓吹,则不是其职责。诗承担了它的职责以外的东西,就可能承担许多额外的风险,可能在时过境迁以后,黯然失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越是有时代特色的东西,就越可能是有时代局限的东西;越是红极一时的东西,就越可能是速朽的东西。
  艾青当年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长篇颂歌《吴满有》,发表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其中有“皱纹间也充满阳光”的名句。被歌颂者是当年陕甘宁边区的著名劳模,毛岸英从苏联回来,就曾奉父命去跟吴满有上“劳动大学”。然而,1947年胡宗南攻占延安,吴满有被俘变节了,殃及艾青的这篇大作也为之殉葬。1954年7月,艾青访问奥地利首都,写下了一首艺术品位不错的《维也纳》,其标题下却有这样一个小序:“我到维也纳的时候,住在苏军占领区;另外的地区,被美、英、法军所占领,在那些地区,充满恐怖。”这里对时世的认识,与他作为“归来的歌者”1979年出访柏林写下《墙》(柏林墙)时的认识截然相反。幸亏诗的正文全是意象化的句子,而小序可删,否则就成为《吴满有》第二了:

  维也纳,你虽然美丽
  却是痛苦的,
  象一个患了风湿症的少妇
  面貌清秀而四肢瘫痪。

  维也纳,象一架坏了的钢琴,
  一半的键盘发不出声音;
  维也纳,象一盘深红的樱桃,
  但有半盘是已经腐烂了的。

  星星不能只半边有光芒,
  歌曲不能只唱一半;
  自由应该象苹果一样──
  鲜红、浑圆是一个整体。

  我的心啊在疼痛,
  莫扎特铜像前的喷泉
  所喷射的不是水花
  而是奥地利人民的眼泪;
  再伟大的天才
  也谱不出今天维也纳的哀歌啊!

  天在下着雨,
  街上是灰白的水光,
  维也纳,坐在古旧的圈椅里,
  两眼呆钝地凝视着窗户,
  一秒钟,一秒钟地
  在捱受着阴冷的时间……

  维也纳,让我祝福你:
  愿明天是一个晴天,
  阳光能射进你的窗户,
  用温柔的手指抚触你的眼帘……
          ──艾青《维也纳》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意象入诗也不是万能的。人的丰富深邃微妙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不可能一一对应,人的情思不可能随时都找得到恰当的意象来表现。有时,意象表现也可能还没有“快人快语”的直抒胸臆来得痛快。因而,片段的甚至通篇的直言其意,包括直述其怀、直发其论,直赞其美,就成为必要。

  3、怎样营造诗的意象

  怎样营造诗的意象,这在前面《诗的构思》一章里已经谈到,此处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诗为之代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诗为之代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诗为之代说。(16)营造意象,就是诗人将自己感受感悟到的情思投射于客观物象,将自己获得的审美经验寄托于天地万物间所宜于寄托的客观物象。意象选取和布置的基本要求,是切合于情思和美的表达。
  除了十分罕见的无意象诗,一般诗歌都会借助意象表达。意象入诗大致有两种情形:要么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式的纯意象诗,诗不是以语言直接抒写情思,而要经过意象这么一个中介,意象的“夜光杯”,作为情思的载体;要么是“桃花流水鳜鱼肥”式的点缀性意象诗,意象的“桃花”,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在第一种情形里,诗人用语言材料制成意象的夜光杯,以承载情思;在第二种情形里,诗人用语言直抒情思,而随机地敷设意象,装点诗境。

  葡萄美酒,载于一只夜光杯
  意象营造的方式之一,是刻意寻找一个或一组意象,作为全部情思的载体,以完成一首以象寓意的纯意象诗。
  纯意象诗,可分为单一意象诗和复合意象诗。单一意象诗如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只有石灰这么一个中心意象。复合意象诗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则有月、乌、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多个意象,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意象群来承载诗的情思。
  单一意象诗要用单一意象承载情思,其意象的选取就显得特别重要。选取意象的基本要求是熨贴、传神。有时,可能会有几个物象可供选取。有时,则天造地设般存在着的某一物象,似乎就是专为表达这一情思而存在的“客观对应物”。例如“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志趣,除了“石灰”这一建筑涂料,在于谦的时代,可能真还找不到别的可供替换的物象。
单一意象诗的创作,可能是先有了某种情思,需要找一个物象来承载。例如,为表现身陷时俗难遂其志不得不随波逐流为稻梁谋的无奈,为浇愁之酒寻一只“夜光杯”,我找到了《鸭》:

  自从羽翼退化之后
  你已完全随波逐流
  随波逐流当然也无可厚非
  即便是一条小溪
  那流向又岂是你所能左右

  其实何止是春江水暖
  秋江水寒时
  你何尝不是先知
  先知先觉又待如何
  照例得起早贪黑在其中觅食

  有时也可能是先遇到某一物象,隐约感到其中有诗意浮动,于是窥探之,揣摩之,寄托之,向“夜光杯”中斟入自酿的浊酒。拙作《植物人》就是这样草成的:

  是醒来了,还是刚刚睡去?
  呼吸着日月的光华,倚着感伤的世纪
  你成为一株植物,不知仙乡何处
  你成为一种安详,不问今夕何夕

  这世界满是丑态,不看不烦
  这世界满是谎言,不听不气
  这世界不可理喻,不说也罢
  一只手捂着眼睛
  一只手捂着耳朵
  一只手捂着嘴巴
  躺在四季之外,给世人打一个哑谜

  所有的恩怨都已忘了
  所有的忧乐都已忘了
  你甚至记不得,那最后一次
  无缘无故的猝然打击
  大彻大悟的你呀
  恬淡得没有一句呓语
  堪笑世人,为一方权柄几吊铜钱
  年年岁岁依然争斗不息

  躺在天堂隔壁,你无忧无恼
  躺在红尘之外,你无求无欲
  这是人生的最佳境界吧
  痴心的亲人何必高一声低一声
  日夜呼唤,魂归来兮

  情思与物象的关系,可以是隐喻关系,也可以是明喻关系。明喻时,句句都在状物,也句句都在抒情。拙作《鸽子》就以明喻入诗,受到过石天河先生的鼓励:“这种‘托物寄情,借物寓意’的艺术蕴涵方式,是中国传统诗歌艺术中的一个灵活多变的法宝。它有明的一面,也有暗的一面,明以写物,暗以寓意。所谓‘明喻’实际上是以明言作隐喻,即‘隐于不隐,不隐而隐’,较之潜隐深晦的纯意象隐喻诗,它有易于为大众接受的好处。‘她们对生活不存奢望/十分失意时/也只是对天作些祈祷/或相互间悄悄诉说/她们从不想伤害别人/也不肯相信/哪一天会飞来横祸/即便横祸飞来/也奉行不抵抗主义/一阵惊愕之后/幸存者仍然宁静地生活’,借鸽子之秉性写出沉悲永痛,有启人思索的悠长余味。”(17)此篇并非苦吟之作,因为人与鸽子竟如此相似,包括其善良和天真,安详与平和,遭遇和痛苦,健忘和苟且偷生,一旦找到鸽子这一喻象,便不乏天成之趣了。
  复合意象诗则以多个物象组成一幅具有景深的画面,寄寓诗人的某种情怀。这种诗在古人那里比较常见。其“意”与“象”的关系,又大致可分三种情形。
  一、通篇铺陈意象,无一语点明题旨,诗人情怀完全寄寓于意象之中。例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一景,待“东吴万里船”出现,“青春结伴好回乡”的归思才隐约浮现于诗笺之上。斛律金《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通过对草原风光的描绘,透露出北国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二、通篇铺陈意象,偶有一语涉及题旨。例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罄音。”只“潭影空人心”一句,说潭中倒影使人心空阔,尘念尽消。张继《枫桥夜泊》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个“愁”字,也透漏着诗之主题,或乡愁,或人生怅惘和迷茫。
  三、大部分篇幅铺陈意象,篇末点明题旨。例如,白居易《春题湖上》:“湖上春来如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三联写景之后,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结束,题旨明确。
  新诗中也有这种以一系列物象组成具有景深的画面,以寄寓诗家情怀的作品。试看已故湖北诗人饶庆年(1946-1995)这首《多雨的江南》:

  江南多雨──呵!我多雨的江南
  多雨的江南的雨
    是无声的极细极细的雨
  多雨的江南的雨
  是不知不觉便湿了窗棂和花裙的雨

  多雨的江南有泥泞的小路
  有叼鱼郎掠过时滚动着水珠的团荷
  有散发着温热气息的水牛粗糙的皮肤
  有湿润的故作愁态的紫丁香和野百合
  有带点儿哑声的小花狗亲昵的嗓音
  有不肯上升而四处弥漫的柴草淡蓝色的烟气
  有平静的游鱼吐出一圈圈泡沫的池水
  哦,多雨的江南有恬静的积雨云般的思绪

  多雨的江南有好多好多湿漉漉的记忆
  有采莲船摇荡的记忆
  有地米菜清苦的记忆
  有桃花溪中洗衣的姐妹悄声说话的记忆
  有杨柳岸边忧愁惜别的记忆
  有河面上雨丝编织着火把和吆喝的记忆
  有纸伞斜撑跋涉于泥泞的记忆
  多雨的江南的记忆像山葡萄一样繁多
  多雨的江南的记忆像山葡萄一样酸涩而又甘甜

  江南是多雨的──我的多雨的江南
  多雨的江南的土地有好多好多的种子
  多雨的江南的雨总在细细密密地同种子议论着
     萌发的机缘……

  白居易《忆江南》小令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以晴日下如火的江花,和春天里如蓝的江水两组意象来概括江南美景,简洁明快却不免挂一漏万。也许为补此憾吧,饶庆年此诗调度了更多意象,尽情描绘江南景色。如果以《忆江南》原韵来分切《多雨的江南》,或许可以得到多首这样的小令: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窗外花裙款款湿,畈前小路雨中还。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翠鸟踏翻水莲叶,老牛歌绿春耕田,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故作愁思丁香紫,才学娇态小狗憨。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池里游鱼争戏水,村中柴垛竞绕烟。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岸桃花浣纱女,一溪柳色采莲船。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雨中火把明而灭,山里葡萄酸且甜。能不忆江南?
  …………
  江南水乡具有时空感的迷人景色中,透露着诗人委婉深致的情思,包括对今日农村改革开放的期许,和对“火把和吆喝”的狂热而清苦的年代的反思。

  几处桃花,掩映流水鳜鱼肥
  意象营造的方式之二,是直抒胸臆,即以语言直接抒写情思时,随机随缘地采撷若干意象,点缀于诗行之间,以装饰情思,点染意境。这一类诗,就是王国维所谓“有我之境”的“主观的诗”。(前一类以象寓意的诗,则应是所谓“无我之境”的“客观的诗”。)
  古诗以“咏怀”、“述怀”、“书愤”、“诉衷情”等为题的,大致上都属于这一类。如阮籍《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种表达方式,新诗里也很常见。叶文福(1944-)的《美学新论》就是很典型的一首:

  不知名的青年感激你
  把摔伤的美搀扶起来
  扶他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他美
  于是你的美便与他并蒂而开
  扶他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很美
  于是你的美便被记者美文刊载

  记者我感激你一半
  你只敢把一只眼睛睁开
  其实你只有一只眼睛
  一只眼睛的记者便是天才
  你才是最美的美丑对比鲜明
  且鼻梁中分美得何等和谐

  老教授你竟带伤上班去了
  额一花小红燃着美丽的悲哀
  国家太穷有一辆小车也该您坐
  但你美美须清贫须能忍能耐
  成全你无与伦比的美
  没有无与伦比的丑恶对比辨证何来
  雪地红花青年记者多美
  您的美学新论又该流光溢彩
            1988年

  诗前有小序:“报载:驰名中外的八十多岁的美学学者朱光潜教授,大雪后拄着拐杖上班,一跤将头摔出血了,在地上爬不起来。一位青年跑过来把他搀扶起来。这位青年受到了报纸表扬……”记者的新闻报道,需要诗人来作补充,这也算是敝国特色。其实这“只敢把一只眼睛睁开”的记者,未必不是“一目了然”,只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罢了。但诗人天真,天真的诗人会把心中的愤激之辞和盘托出:“国家太穷有一辆小车也该您坐”,还有“美须清贫”、“没有无与伦比的丑恶对比辨证何来”之类。摔伤的美学家──“摔伤的美”,则是诗中穿插的中心意象。

  不知道你在对面的阳台上
  读一本什么书
  我每天早晨都从我的窗口
  远远地读你……
  你是一片令人羡慕的
  带着露水的叶子……
  早安,朋友!
  早安,朋友!

  自己的年龄自己的梦想
  十四岁里充满着最清澈的记忆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它照耀着我也照耀着你
  我们共同的世界多么年轻而美丽
  让我们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
  爱惜这世界……
  早安,朋友!
  早安,朋友!

  你走下阳台时含着微笑
  你又像一朵迎着太阳的含笑花
  我知道你合上书本
  便是合上你自己
  你将自信地走向自己的学校和操场
  像鸟儿飞向晨光中的森林和大地
  早安啊,朋友!
  早安啊,朋友!

  这是徐鲁(1962-)的《早安,朋友》。直抒情怀的明丽诗句,洋溢着对青春的问候和礼赞,对世界的真诚祝福!而“你是一片令人羡慕的带着露水的叶子”、“你又像一朵迎着太阳的含笑花”、“像鸟儿飞向晨光中的森林和大地”等比拟性意象的即兴而得体的点缀,又凭添几分可人的诗美。

  诗贵创新,诗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象的创新,是创造出新奇的意象表达。这种创新的空间是广阔的,同时也是有限的,因为意象的选取和运用,必须顾及到文化传统的制约和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的弹性限度。譬如,你可以对你的恋人说:“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心肝宝贝”,如果你觉得这过于老套,你还可以说“你是我的眼珠子”、“你是我的魂”。说“你是我的肋骨”在某些场合也应该是可以的,因为夏娃就是亚当的一根肋骨生成。但是,你是中国人,就不能像印度人那样,说“你是我的肾”。如果翻译印度诗歌,遇到“你是我的肾”,恐怕还是只能译成“你是我的心”。

-----------------------------------------------------
  注释:
  (1)此诗原出《尚书大传》,不见于先秦文献,或疑为后人伪作。1922年,北洋政府曾将《卿云歌》定为国歌。卿云,即庆云,祥云。糺,同纠,曲折。缦缦,纡缓回旋。
  (2)《周易•系辞》借孔子之口,阐明了卦象(亦即意象)的性质:“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3)[明]王廷相语。
  (4)[北宋]梅尧臣语。
  (5)[英]伊丽莎白•朱《当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李力、余石屹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7)王导是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以致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谢安是东晋孝武帝的丞相,东山再起之后,曾以“淝水之战”大破符坚,挽救危局。王、谢又为艺术世家。王导即以书法见长,其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更登峰造极,世称“二王”。谢家则诗人辈出,谢灵运、谢惠连、谢脁并称“三谢”。故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句,我们能否作另一种理解,说世俗的权势和富贵都湮灭了,只有艺术,只有“王家书法谢家诗”长存于世呢?
  (8)莲子与“怜子”谐音:怜即爱,子即你,怜子意即“爱你”。抛莲子这一形体语言相当于现代人抛飞吻,无异于公开表示“我爱你”。
  (9)见清代《四川山歌》,编者不详。
  (10)原载香港《文学世界》第8期,1990年1月出版。作者向明(1928-)当时已年逾花甲,“黄昏”可能也是指人生的黄昏。
  (11)[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12)《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13)诗题《咏紫牡丹》或《咏黑牡丹》,仅见这两句,作者也不详,不同的出处将它列于不同的作者如吕留良、徐述夔、沈德潜、戴名世等名下。“朱”指红色,也可以是代指朱明皇朝。“异种”可以指牡丹的另类品种,也可以理解为辱骂满清王朝非出正统。
  (14)艾青被划为右派后,发配新疆石河子劳动改造近十六年。石河子因而诗风大盛。艾青逝世后,石河子建起一座艾青诗歌馆,1998年该馆落成,我应约写了一首小诗:“大堰河边艾,枉播天下名。不堪居上苑,流落到边庭。毒草平平仄,香花仄仄平。遗风满大漠,旷古一诗城。”
  (15)作者徐骏为清代翰林院庶吉士。
  (16)《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17)石天河《“雅俗共赏”的实验》,载《黄河文学》1997年第3期。这首习作的前面一段是:“蓝天下有一群弱者/她们的名字叫白鸽/洁美友善/天真快乐/翔集于云天时/哨中透着一种安详/徜徉于草坪时/步履迈出一派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