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为主配合患者自我行针法治疗肩周炎640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18:28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为主配合患者自我行针法治疗肩周炎6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40例肩周炎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25例,女415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1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5年。2治疗方法取穴:中渚、三间、列缺。操作:用75酒精常规消毒,选用0.30IBm×25mm不锈钢毫针,以单手进针法快速刺入,中渚、列缺均向上斜刺,三间向手心方向透刺,得气后视病情虚实情况而施以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肩、腕及掌指关节以自我行针,保持针感并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临证加减;急性期疼痛剧烈者可加刺阳陵泉;兼有外感或局部冷痛者可在大椎穴处拔罐,并于局部加用TDP照射。3治疗效果经治1疗程后,痊愈为肩关节酸重疼痛感消失,活动自如,计417例,占65.2;显效为肩部酸重疼痛基本消失,惟天气突变时稍有不适,肩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计128例,占20.0;有效为肩部酸痛明显改善,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加大,计80例,占12.5;无效为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计15例,占2.3。总有效率97.7。无效的15例多为病程长且经治1疗程无效后而放弃治疗者。4典型病例郭某,男,55岁,已婚,医生。于2004年7月14日初诊。半月前因受凉而引起左肩关节酸痛,痛引项背,夜间加重,肩关节外展、外旋、抬高均受限,曾服西药芬必得及中药活血止痛之品治疗,效果不佳。△通讯作者:黄选玮(1952一),男,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中医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近日因天气变化而加重,并有向右侧肩关节及其附近发展之势,穿衣、脱衣困难,故前来乞诊于黄老。刻诊: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痛引项背,左肩痛甚,每遇劳累、天气变化及夜间加重。双肩关节外展、外旋、抬高均受限。舌淡、苔薄白,脉弦而紧。四诊合参,证属寒客经脉,气血闭阻所致之肩痹。治宜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乃施以上法,并于大椎穴处拔罐,肩部加TDP照射20分钟以驱散滞客于经脉中之寒邪。经治2次痛减,5次诸症基本消失。继续巩固治疗5次而告愈。后因他疾来诊,自诉未发。5体会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属中医“肩痹”的范畴。中渚、三间、列缺3穴乃黄师数十年来临床治疗肩周炎的效验穴。先生认为本病多伤及手太阴、手阳明及手少阳3经,《难经·六十八难》云:“输主体重节痛”,故分别取大肠、三焦两经之输穴三间、中渚;又因本病多累及颈部筋肉,而《四总穴歌》亦明言“头项寻列缺”,故于手太阴经上舍输取络而用列缺。3穴合伍,切合病机,针之可收舒筋活络、解痉止痛之效;配合患者自我行针保持针感,以利于引气达病所而收宏效。黄师自创的“患者自我行针法”充分地注意了患者的客观情况,真正解决了患者个体差异与刺激量的关系,把患者的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部分主动治疗,让患者于留针的过程中不断地有自身适应的刺激量直达病所,体现了“气至病所”这一针刺治疗原则。不单纯依靠医者主观地施以补泻手法,而是通过经穴的双向调节功能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可防患者于行针过程中有太过不及之嫌。本法选穴均在肘膝关节以下,且患者肢体活动的幅度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故不会引起滞针、弯针等意外情况。此法亦适用于其他疾病的远端穴位行针,据多年的临床疗效观察,它的确比单纯的医者行针补泻手法有更好的效果,广大针灸同道不妨参考采用。(收稿日期:2004—12—09,王晓红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