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55:38
拆分词条

2型糖尿病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II型糖尿病患者不需要依靠胰岛素,可以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又称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所谓的"2型糖尿病",是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病理过程而形成的。由于致病因子的存在,正常的血液结构平衡被破坏,血中胰岛素效力相对减弱,经过体内反馈系统的启动,首先累及胰岛,使之长期超负荷工作失去代偿能力。再继续下去,就像强迫一个带病的人干活一样,最终累死。

目录

1. 基本概述
  1. 1.1 概念
  2. 1.2 疾病概述
2.预防与研究
  1. 2.1 预防基本知识
  2. 2.2 相关研究进展
  3. 2.3预防保健知识
3. 发病机制
  1. 3.1 简述
  2. 3.2 相关研究进展
4. 诊断措施
  1. 4.1 诊断标准
  2. 4.2 研究进展
  3. 4.3 注意事项
5. 护理技巧
6. 血糖监测
  1. 6.1 如何自我检测血糖
  2. 6.2 自我血糖检测的必要性
  3. 6.3 常见的血糖仪品牌
7. 注意事项
  1. 7.1 饮食注意事项
  2. 7.2 运动注意事项
8. 药物治疗
  1. 8.1 控制血糖的药物
  2. 8.2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
  • 9.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区别
    1. 9.1 年龄的区别
    2. 9.2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3. 9.3 临床症状的区别
    4. 9.4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5. 9.5 临床治疗的区别
  • 10. 常用中药方剂
    1. 10.1 中药处方(一)
    2. 10.2 中药处方(二)
    3. 10.3 中药处方(三)
    4. 10.4 中药处方(四)
    5. 10.5 中药处方(五)
    6. 10.6 中药处方(六)
    7. 10.7 中药处方(七)
    8. 10.8 中药处方(八)
  • 并发症
  • 并发症前症状
  • 1型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 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哪些检查
展开

编辑本段1. 基本概述

1.1 概念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定义: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伴有因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病征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2 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至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WHO1999标准)。

1.2 疾病概述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1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总之,2型糖尿病治疗的短期目标是控制血糖,长期目标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其基础治疗方案主要由运动和饮食构成,但是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往往也非常关键。  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已经成为仅次于印度(4085万人)的糖尿病第二大国,患者3981万人,患病率4.3%;预计2025年达到5927万人,患病率达5.6%。  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以前对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叫法,由于这种叫法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现已被国际和国内的糖尿病界弃之不用。

编辑本段2.预防与研究

2.1 预防基本知识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尽早预防可有效减缓疾病的发展。有效的预防措施是要及时检测血糖,及早发现及早采取饮食加运动或服用药治疗,干预血糖异常升高,减缓疾病的发展进程。参考4.诊断措施,及时检查血糖,必要时要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水平的准确且精确的指标,不受急性血糖波动的影响,测定较方便,受试者既不需空腹,也不需做糖耐量检测)。

2.2 相关研究进展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桂皮能够重新激活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大大加快葡萄糖的新陈代谢。   桂皮为我国常用中药材,具有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之功效。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日常饮食中适量添加桂皮,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桂皮能够重新激活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大大加快葡萄糖的新陈代谢;进一步研究表明,桂皮中起作用的成分是甲基羟查尔铜聚合物。研究人员计划在一年内对桂皮提取物进行试验。他们推荐说,每天在饮料或流食中添加1/4~1匙桂皮,对2型糖尿病可能起到预防作用。

2.3预防保健知识

  硒缺乏将会引起胰岛的β细胞分泌功能改变,胰岛素分泌储备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硒均明显低于健康人。所以人体内的硒元素是不可缺乏的。硒能让胰岛步受到损害,补硒可保护胰岛,对糖尿病有帮助。2型糖尿病病人人体内存在自由基的升高,其抗氧化酶活性,尤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增高,而补硒可改善上述状态,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硒具有生理胰岛素作用,能促进靶组织利用葡萄糖,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不增加血中胰岛素水平,这为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机遇。硒除了产生胰岛素样作用以外,还有与胰岛素协同的作用,这使得硒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为引人注目。

编辑本段3. 发病机制

3.1 简述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一般认为,T2DM的发生是多源性的,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因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

3.2 相关研究进展

  6种MODY亚型中,除MODY 2与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有关外,其余均为调节胰岛素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变异。葡萄糖激酶是葡萄糖酵解的第一个限速酶,在胰岛β细胞和肝细胞中催化葡萄糖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胰岛β细胞中的葡萄糖激酶受血中葡萄糖浓度的调节,血糖升高可直接增强葡萄糖激酶活性,使葡萄糖代谢速度加快,进一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故胰岛β细胞中的葡萄糖激酶有“葡萄糖感受器”之称;肝脏中的葡萄糖激酶受胰岛素调节,进食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葡萄糖激酶活性增强,促进肝细胞中糖原的合成,该酶缺陷可以导致餐后血糖升高。研究表明,β细胞葡萄糖激酶活性的轻微下降将提高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的感受阈,这是MODY 2发生的主要机制。目前已发现130种以上与MODY 2相关的葡萄糖激酶突变,包括无义突变、错义突变、缺失突变等,这些突变通过改变酶活性及酶与葡萄糖或三磷酸腺苷的结合力,使葡萄糖激酶选择性地对血中葡萄糖浓度的“感受力”下降,胰岛素分泌的快速时相延迟或消失,分泌率下降,从而导致不适当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而β细胞对于其他促胰岛素分泌物如精氨酸的刺激反应正常。此外,肝脏葡萄糖激酶的活性降低可导致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及肝糖原合成的速度减慢,也是引起高血糖的原因。  另外5种与转录因子变异相关的MODY亚型均以原发性胰岛素分泌缺陷而非胰岛素抵抗为病理生理基础,但具体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清楚。这些转录因子主要在肝脏肾脏、胃肠道及胰腺细胞中表达,彼此之间形成相互调节的网络体系,共同对胚胎期胰腺发育、胰岛β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与葡萄糖及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起重要作用。例如HNF-1α主要由3个功能区组成,包括氨基端的二聚化区,羧基端的反式激活区,以及中间的核酸结合区,它主要以同二聚体或与HNF-1β以异二聚体形式与所调节的相应基因片断结合;而HNF-4α是HNF-1α的上游调控因子,由于HNF-4α基因突变所导致的HNF-1α表达下降是导致葡萄糖代谢紊乱的原因之一。关于这些转录因子变异引起糖尿病的机制,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及体外实验的结果提供了部分线索,如HNF-1α缺失的小鼠β细胞不能通过糖酵解生成还原型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e,NADH),进而使葡萄糖诱导的三磷酸腺苷生成减少,胰岛素分泌量降低;而功能性HNF-4α缺失的胚胎干细胞,由于受该转录因子调控的基因包括葡萄糖转运子-2、醛缩酶B、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及丙酮酸激酶等的表达缺陷,影响了葡萄糖的转运及酵解过程,结果使胰岛素分泌受损。另外,HNF-4α还调节脂代谢途径中载脂蛋白CⅢ(apoprotein CⅢ,Apo C Ⅲ)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某些MODY 1突变携带者其血三酰甘油和Apo C Ⅲ浓度明显低于其无突变的非糖尿病家系成员,这可能与HNF-4α突变引起Apo C Ⅲ表达量下降,进而导致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增加和三酰甘油水平降低有关。IPF1对胚胎期胰腺的发育以及成年期胰腺内分泌特异性基因的转录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胚胎期该蛋白的表达缺失,可导致胰腺发育不良,而其杂合子突变则通过下调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了胰岛素的分泌。  目前已发现至少120种与MODY 3相关的基因突变,而由HNF-4α变异引起的MODY 1相对少见,至今全球共报道了13个家系,MODY 4~6则更少,各1~2例左右。突变包括移码突变、缺失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等,一般认为,错义突变多发生在转录因子的DNA连接区及同源结构区,主要通过降低转录因子与靶基因片断的连接使下游基因表达减少;而无义突变及移码突变较少影响靶基因的连接,主要由于突变的存 在,改变了反式激活区的序列,从而使该蛋白的转录功能缺失,另外突变蛋白还可通过显性负效应与野生型蛋白竞争靶基因的连接位点,进而使靶基因表达减少。

编辑本段4. 诊断措施

4.1 诊断标准

  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或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或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或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跟过去相比有两个方面的进步:1.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指标,2.弱化了症状指标,更多人纳入糖尿病范畴,得到早期诊治。中国也将采用上述标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推荐诊断标准(即将废除)   糖尿病高危人群诊断标准  1.年龄≥45岁;体重指数(BMI)≥24者;以往有IGT或IFG者;或糖化血红蛋白Alc位于5.7~6.5%之间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3.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0.9mmol/L)和/或甘油三酯(>2.8mmol/L)者  4.有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5.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大婴儿(≥4kg);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6.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  7.使用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至少每年2次查胰岛功能(C肽分泌试验),早诊早治,并可以考虑使用ASTA虾青素之类超强抗氧化剂预防。

4.2 研究进展

  第69届ADA年会(2009年6月)中提出了糖尿病新的诊断标准,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联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共同建议,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新的诊断标准。将6.5%为诊断糖尿病的HbA1c切点,>6.0%时,就应考虑对患者进行干预。

4.3 注意事项

  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但相对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此类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可有效。另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临床上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编辑本段5. 护理技巧

  糖尿病护理技巧不仅有助于预防相关并发症,还能辅助糖尿病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学会下列基本护理技巧:  ·学会如何监测血糖和记录血糖值  ·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及进餐时间  ·必要时需懂得如何服用药物  ·懂得如何辨别和处理高血糖或低血糖  ·学会如何安度生病的日子  ·了解糖尿病药物及其他用品购买地点,并懂得如何储存这些用品  学会这些基本技巧可能需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并且还要不断学习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的知识,以便懂得如何控制糖尿病和改善生活质量。此外,还应该时常关注与自己病情相关的最新研究和治疗方法。

编辑本段6. 血糖监测

6.1 如何自我检测血糖

  自我监测指的是在家中进行的血糖检测,也叫自我血糖监测(SMGB)。经常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有助于让自己和医生了解自身的饮食、运动和药物使用情况。  用于监测血糖的仪器叫做血糖监测仪,简称血糖仪。使用血糖仪可以准确检测出患者当前的血糖水平。目前市场上的血糖仪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在进行血糖监测时,通常还需要用到采血针和血糖试纸。采血针针尖非常细小,用于刺指尖取血样,并将所取血样滴在血糖试纸规定区域内,然后把试纸插进血糖仪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时间一般为30-45秒。  在购买血糖仪之后,通常医生会帮助你设定一个在家血糖监测日程表,同时制定出血糖控制目标。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只需监测1-2次血糖。  ·如果你的血糖控制得还比较稳定,也可以只需一周检测几次。  ·血糖监测时间通常是早上起床(空腹)、三餐前及睡前。  ·如果是生病或压力较大期间,可能需要增加血糖监测频率。

6.2 自我血糖检测的必要性

  血糖监测结果对患者的意义重大,监测结果不仅可以用于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使得血糖能够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其次,血糖值还能够直观显示高血糖和低血糖,有助于提示和预防严重问题的出现。  此外,患者在进行监测血糖之后,还应该记录下每次检测的结果。一方面,血糖记录可以让自己综合了解一段时间内的血糖变化情况;另一方面,每次去医院检查或看病时都要带给医生看。这将对你的血糖控制及糖尿病治疗带来很大的帮助。

6.3 常见的血糖仪品牌

  罗氏,拜耳,强生,雅培,测利得,FreeStyle

编辑本段7. 注意事项

7.1 饮食注意事项

  一、饮食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身长-100)×0.9]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男性比女性每天所需热量要高约5%。而年龄大小不同所需热量也有差异,一般是每公斤体重需要热量千卡数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平均各高5%~10%每公斤体重/日。而不同体力劳动者每天消耗能量也不同。轻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日消耗30~35kcal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消耗35~40kcal热量;重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需40kcal以上热量。一般来说,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及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保持正常体重的5%左右,常可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  二、合理调整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主张:糖尿病病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摄入量不应超过每日总热量的15%。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1.2g为宜。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或特殊职业者及其它合并症的病人可酌加至1.5g左右;每日脂肪摄入总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6~1g为好,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过高或有动脉硬化者,脂肪摄入量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饮食计算及热量计算  供给机体热能的营养素有3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可供热能4kcal(1kcal=4.184kj),脂肪每克供热能9kcal(37.74kj)。糖尿病病人可据其劳动强度将每人每天需要的总热量(kcal)按照碳水化合物占69%、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的比例分配,求出各种成分供给的热能,再按每克脂肪产热9kcal,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每克产热4千卡换算出供给该病人不同营养成分需要的重量,可一日三餐或四餐。三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四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7,其余三餐各2/7。例如:一个体重60kg的中等体力劳动者,正常体型的成年糖尿病病人,按每日每公斤体重40kcal的热量计算,一天总热量为2400kcal,按以上比例分配即1440kcal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360kcal热量来自蛋白质,600kcal来自脂肪。提供这些热量需供给360g碳水化合物,90g蛋白质,66g脂肪。  我们强调通过饮食控制热量的方法,并不是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天一定要机械地去计算,而应在掌握这一计算方法后,每隔一段时间或体重有较大幅度改变时计算一下,制订出下一阶段饮食方案,而少食甜食, 油腻的食品,饮食选择既有原则但又要力求多样。

7.2 运动注意事项

  1.运动强度宜适中,一般来说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度。  2.运动宜每天坚持。每日坚持适量的运动,常可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运动需要消耗能量,既可减轻体重,又可加强糖的利用,从而减少血中葡萄糖的蓄积,达到降糖的目的。  3.运动宜餐后进行。运动宜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后进行。因为餐前锻炼身体有可能引起血糖波动,既会因延迟进餐造成血糖过低,又可因没有服药使血糖过高。而餐后血糖相对平稳,适合运动健身。  4.运动宜在户外进行。并不是任何运动都能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只有“有氧运动”才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运动方式。如氧气不足会增加心肺负担,对健康不利。  5.血糖控制欠佳时忌运动。  6.当出现较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时忌运动。此时要严格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因为稍有不当可能会造成血压升高以及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及下肢坏死等情况的发生。  7.患者有严重的糖尿病眼底病变时忌运动。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异常,运动不当可加重眼底病变。  8、有严重的糖尿病肾病时忌运动。运动过量会加大肾脏的血流量,增加尿蛋白的排出量,使糖尿病肾病加重。  9.出现感染等应激情况时忌运动。此时机体处于应激期间,血糖很不稳定,运动不当易使病情恶化。  当然,除了存在急症情况之外,糖尿病患者也没有必要完全卧床休息,而必须坚持一定量的运动。关键在于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需要适宜。如果坚持好以上原则,每日适量运动可以辅助降糖。

编辑本段8. 药物治疗

8.1 控制血糖的药物

  如果仅仅通过饮食和运动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或接近目标水平,通常医生会开一些降糖药。不过,由于不同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也不完全相同,医生可能给你开两种或多种药物。若有必要,也可能将降糖药与胰岛素注射一并使用。  8.1.1 口服降糖药  ①双胍类(如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具有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并能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②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苯脲妥拉磺脲)  这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释放更多胰岛素。  第二代: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奇特(达美康)  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  ③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此类药物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过罗格列酮可能会增加心脏病风险,去医院或药店拿药时一定要将自己的病史告诉医生或药剂师。  ④甲酸衍生物类(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磺脲类药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产生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⑤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这类降糖药能抑制人体消化道对糖类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后血糖。  8.1.2 注射用胰岛素类药物  若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药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药物会给你带来不良影响时,医生可能就会建议你使用胰岛素。目前,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等装置通过皮下注射入人体内。  不同胰岛素制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也不同。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自身当前病情的胰岛素类型,并制定适当的胰岛素注射时间。  为了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时也可能将多种胰岛素预混后进行注射。通常,胰岛素注射的频率为1-4次/天。一定要让医生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士教会你如何注射胰岛素。  通过减轻体重和加强运动锻炼,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可以不再需要药物。因为他们在体重达到理想范围时,通过自身的分泌胰岛素和饮食调节就能控制住血糖。  目前还不清楚孕妇口服低血糖药物是否安全。服用这些药物的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可能需要停止注射胰岛素。  附:市场上常见的注射用胰岛素品种:  双时相门冬胰岛素 诺和锐30  门冬胰岛素 诺和锐  地特胰岛素 诺和平  可溶性中性人胰岛素 诺和灵R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混悬液 诺和灵N  双时相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诺和灵30R  双时相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诺和灵50R  赖脯胰岛素注射液 优泌乐  8.1.3 新型降糖药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相关降糖药物  GLP-1受体激动剂 :依克那肽;艾塞那肽;利拉鲁肽  DDP-4抑制剂:磷酸西他列汀  注射型降糖药(如和普兰林肽)  这类药物通过注射器输入患者体内,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8.2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

  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脏病、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要比正常人高很多,因此他们可能需要服用某些其他药物来治疗并发症或者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是专家经常推荐用于治疗或预防下列两种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药物:  ·糖尿病患者治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  ·用于出现早期肾病症状的患者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包括:卡托普利(商品名开博通)、依那普利(Vasotec)、奎那普利(Accupril)、苯那普利(洛汀新)、雷米普利(Altace)、培哚普利(Aceon)和赖诺普利(Prinivil和Zestril)。  他汀类药物通常是调节血脂(胆固醇水平)异常的首选药物,人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水平应低于3.12mmol/L。  阿司匹林是用于预防心脏疾病的药物,常常推荐给以下糖尿病患者:  ·40岁以上患者  ·有心脏问题者  ·有心脏病家族史的患者  ·伴有高血压或胆固醇水平偏高的患者  ·吸烟者9. 病因新说(患者请遵医嘱,此处暂留,仅供参考)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不在胰岛,目前医学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模式大都参照2的来治,这样子根本没有办法治愈。而只有找到真正的患病原因,才能治愈,2型糖尿病发病原因在于血液循环系统和肝脏的代谢.只要把这个调好,糖尿病就能不治而愈。而目前所谓的糖尿病的一些并发症,大多是循环系统的并发症,而非糖尿病引起.更可以这么说,糖尿病是循环系统的并发症。

编辑本段9.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区别

9.1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9.2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9.3 临床症状的区别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9.4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9.5 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编辑本段10. 常用中药方剂

10.1 中药处方(一)

  【辨证】气阴两伤,血瘀于络。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名】活血降糖方。  【组成】生黄芪30克,山药15克,苍术15克,玄参3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丹参30克,葛根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毅方。

10.2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肾虚。  【治法】滋肾固本,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名】滋肾蓉精丸。  【组成】黄精20克,肉苁蓉15克,制首乌15克,金樱子15克,淮山15克,赤芍10克,山楂10克,五味子10克,佛手1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吴仕九方。

10.3 中药处方(三)

  【辨证】气虚阴亏。  【治法】益气滋阴。  【方名】制糖汤。  【组成】生地30克,黄芪30克,菟丝子30克,党参30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山萸肉12克,玄参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当归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锡武方。

10.4 中药处方(四)

  【辨证】血燥阴伤。  【治法】养血滋阴,生津降火。  【方名】蒺藜两地汤。  【组成】白蒺藜10克,沙蒺藜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绿豆衣12克,元参12克,黄芪30克,山药30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今墨方。

10.5 中药处方(五)

  【辨证】肺胃蕴热,气阴两伤。  【治法】益气、滋阴、清热。  【方名】消渴汤。  【组成】山药30克,生石膏30克,黄芪15克,天花粉15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怀牛膝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菟丝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董建华方。

10.6 中药处方(六)

  【辨证】脾阴不足。  【治法】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名】治消止渴汤。  【组成】生地30克,山药30克,天花粉20克,石斛20克,知母20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泽泻12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冠泽方。

10.7 中药处方(七)

  【辨证】阴虚阳亢,津涸热淫。  【治法】养阴生津止渴。  【方名】治消滋坎饮加减。  【组成】生地5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玉竹15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寸麦冬15克,天花分15克,制首乌15克,地骨皮30克,乌梅肉10克,缩砂仁5克(研末分冲),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靳文清方。

10.8 中药处方(八)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  【方名】降糖方。  【组成】生黄芪3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元参30克,葛根15克,丹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祝谌予方。

编辑本段并发症

  2型糖尿病并发症对许多器官系统有直接损害,尤其是长期并发症,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并发症分两类:  1.大血管病变: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  2.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肾病、神经病。

编辑本段并发症前症状

  1.口渴、咽干:提示血糖升高、血粘度增大。有些人由于口渴中枢不敏感,尽管血糖增高, 但无口渴症状。  2.疲乏无力:机体细胞内代谢产物堆积,故有严重疲乏无力。  3.血压上升:血糖上升,则血容量增多,出现血压高。  4.周身发胀:提示血糖降低过快,造成细胞内水肿。  5.腹胀便秘:可能是胃肠平滑肌无力、自主神经受损、双胍类药物服用过多。  6.头痛头晕:两种情况易发生头痛头晕:血压高和低血糖。  7. 皮肤脱屑:皮肤干燥、脱屑、奇痒,提示有皮肤症状。  8.双足麻木:双足刺痛,继之麻木,似袜套样知觉缺失,提示有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发生。  9.皮肤变色:双足苍白、发凉、不久变为暗紫、显示足部缺血。严重足部缺血是足部发生肢端坏疽的信号  10.视物不清:出现近视物体不清,而视物件尚好,提示眼调节功能降低,可能出现轻度白内障。  经常服用西药会导致以上症状的发生,而中药就能很好的控制疾病的发生如(恒济悦泰胶囊)。中药是纯天然药用植物提取而成的。

编辑本段1型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Ⅰ型糖尿病与Ⅱ型糖尿病是按照治疗划分的。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是按照病理划分的。  胰岛素是体内的正常激素,因为需要,正常人每天要产生并分泌大量的胰岛素。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I型糖尿病一直被描述成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并最终破坏它们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没有胰岛素,身体就不能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因此I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  现在市场上胰岛素分为以下几类:  1.超短效:注射后15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1~2小时。  2.短效(速效):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2~4小时,持续5~8小时。  3.中效(低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2~4小时起效,高峰浓度6~12小时,持续24~28小时。  4.长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4~6小时起效,高峰浓度4~20小时,持续24~36小时。  5.预混:即将短效与中效预先混合,可一次注射,且起效快(30分钟),持续时间长达16~20小时。  市场常见的有30%短效和70%中效预混,和短、中效各占50%的预混两种。  Ⅱ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过剩但不敏感,有专家称相对不足,因此最初建议通过饮食及运动的方法进行控制,饮食方面要注意“三个防止和三个增加”:防止总热量摄入过高,防治脂肪比例过高,防治膳食纤维比例过低;增加鱼类的摄入,增加谷物特别是粗粮的摄入,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运动方面提倡每天都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打太极、跳交谊舞等。如果上述治疗效果仍然欠佳,应积极地应用药物治疗。常见的多为双胍类、磺脲类及胰岛素等西药治疗,但长期使用会出现相应的继发性失效,现也有部分专家学者推荐使用中药治疗方法,如恒济悦泰胶囊、知母总黄酮片等,因其为纯中药,无任何毒副作用,也受到部分消费者认可。

编辑本段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哪些检查

  1.血糖  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于早餐前采血测得的血糖值,主要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餐后2小时血糖是进餐后两小时采血测得的血糖值,反映的是胰岛细胞的储备能力。  2.尿糖  正常人尿液中只含有微量葡萄糖,尿糖定性检查呈阴性;当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尿糖定性呈阳性。通常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水平。需要提醒的是,尿糖有时与血糖并不完全一致。  3.葡萄糖耐量试验  正常人一次食入大量葡萄糖后,血糖仅暂时升高,两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这是人体的“耐糖现象”。  4.胰岛功能测定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  5.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糖尿病病人易并发肾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在早期糖尿病肾病阶段,尿常规检查常为阴性,只有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能发现。  6.尿酮体  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产物,糖尿病病人血糖严重升高时,会引起体内脂肪大量分解,导致酮症酸中毒,若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导致病人昏迷甚至死亡。正常人尿酮体检查为阴性。  7.糖化血红蛋白和果糖胺  血糖易受饮食、活动、药物影响而经常波动,因此随机血糖只能反映取血瞬间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情况。而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映采血前两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血糖控制好坏最有效、最可靠的指标。  8.免疫学检查  与糖尿病相关的免疫学检查有谷胺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自身抗体等,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病人抗体检测均为阴性,1型糖尿病多呈阳性,其中谷胺酸脱羧酶抗体最有价值,其阳性率可高达90%且可持续多年。
开放分类:
健康医疗疾病
“2型糖尿病”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28本词条对我有帮助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
合作编辑者
yangke19941112wepass我要删掉广告微量元素健康百科清洁专员gxb0210 更多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百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