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恩有爱——科学探讨亲子关系的本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55:48


无恩有爱——科学探讨亲子关系的本质 zt 自 烈火中的布鲁诺  

2010-08-16 20:56:42|  分类: 生活点滴 |  标签:孩子  父母  儿女 特别提示: 本文写给现在的正要结婚或正要小孩或正在养育小孩的年轻一代父母,希望我们能大胆的抛弃自己被灌输的或潜意识中的腐朽观念,共同为自己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环境,并由一个个家庭延伸出去,影响社会观念,最终我们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本文观念与中国传统观念有较大冲突,超过50岁者谨慎阅读,有脑溢血风险。

    --------------------------------------------------------------------------------

    前言: 
      我的大孩子一天天长大,小孩子即将出生,不得不说,为人父母的经历,是一个宝贵的财富,他促使我思考父母的意义、责任和收获。多年的社会阅历和研究,也让我渐渐明白,所谓高贵的情操、无私的奉献,这些毫无意义的华丽辞藻,不是空洞的口号就是伤害孩子凶手的美丽外衣;返古派提倡的儒学孝道感恩教育,只能造就孩子与父母亲的隔阂;现在某些教育部门提倡的狗屁《弟子规》等书,更无非是意图把孩子塑造成奴隶的桎梏。为人父母,如果对亲子关系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迷失在这些貌似正确的潮流中,最终既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也得不到孩子的爱。我在探索亲子关系的本质,写有此文,与各位探讨。 


    一.关于他的出生 


      你要承认,它的出生源于你的繁殖本能。 

      我说的繁殖本能,并非指纯粹的性冲动。人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跟所有动物一样,都有繁衍后代的本能。鱼类都是体外受精,体外受精没有交配过程,而雄鱼一样会为了在产出的鱼卵上排泄精液而争斗。动物本能追求的,不止是性快感,更是把自己的DNA延续下去。 

      我们作为人类,我们追求的更为高级,除了DNA,我们还要传承我们的灵魂。为什么我是张三,你是李四?除了注定被忘却的名字和注定会腐烂的肉体,我们还有什么不同?是性格、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才是作为人类的张三李四的根本区别。这些不同,我称之为人的灵魂,这不是传统宗教意义上的灵魂。 

      我要的小孩,是继承我的灵魂,包括我的特质和缺点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完美的人哪怕再成功,我百年之后,也只会留下一个“成功的xxx的爸爸”的称号,真正继承我的灵魂的人,哪怕一辈子无所作为,也是我的重生。 

      我承认,生下他不是什么高尚的情操,而是原始的繁殖本能。 

      你要承认,爱与付出是你自己的心理需求。 

      每个刚成为父母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小孩是那么漂亮,那么惹人怜爱。从看到他的第一眼,你就会不由自主的爱上他。重点在于“不由自主”,母亲是因为母爱的本能而爱孩子,父亲是由于繁殖后代的成功而喜悦,更重要的是,喜爱单纯、善良和美,是人类的天性。女人喜爱漂亮的衣服,男人喜爱精密准确的机械,他则兼两种美好特质于一身,他从一出生,就让父母爱得不能自拔。 

      为了这个漂亮的洋娃娃保持亮丽的颜色,为了这个精密得无法形容的手表准确运行,你当然要付出足够的劳动和花费,这是一种昂贵的收藏,为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小东西。 

      爱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你注定不会有小孩,你可能会养一条狗或一只猫,你同样会把爱倾注在这条狗或那只猫身上,不寻求回报,也不觉得它亏欠你。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人不会做不利于自己的选择,之所以在养猫养狗不会有利益回报的情况下还愿意养,那是因为你所要的,在你养它的过程中,它已给了你。 

      我承认,爱他、养育他不是什么无私的奉献,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心理需求。 

      从来没有哪个儿女在没出生前要求父母生下他,也几乎没有哪个父母说他在养育小孩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快乐。所以请不要对你的孩子说,我对你有恩,你必须报答我。 


    二.关于你和他的关系 

      你们是终生的朋友,这已足够。请不要以为父母亲是比朋友更亲密的关系,反例比比皆是。父母与儿女翻脸,相互辱骂,对簿公堂甚至动手 Sha Ren 的案例屡见不鲜,即使如此,他们仍是父母与儿女关系;而朋友之间,反而更能相互容忍,如果两人交恶,那就不再是朋友。所以朋友代表了亲密关系,而父母与儿女则不一定。 

      幸运的是,你与他有天生的亲密关系,你们的口味总是相合,你们的爱好保持一致,你们对对方的了解比谁都深入,你不要背叛他他就永远信任你,只要你愿意,你们可以比铁哥们还铁哥们,比闺蜜还闺蜜。 

      不要强求他们爱你、尊敬你、孝顺你,只要能把你当朋友,那已是天大的收获。强求得到的,是表面上的爱、尊敬与孝顺,而在他们心里,你连朋友都不如。 

      很多父母亲,可能突然心血来潮,对孩子说,我要以朋友身份跟你聊聊。天哪,这是最荒谬的话了。朋友绝不是一时的,而是慢慢结交的,先知人后知心,才是朋友之道。父母能理直气壮的说出这样的话,因为他们觉得父母比朋友更亲,主动降格是绝对不会有问题。但是这样就错了,因为朋友关系并不比父母亲低一级,也不见得相互兼容。 

      我们听听父母亲是怎么以朋友身份来跟孩子聊天的,他接下来会说,宝宝,我觉得你昨天做了什么事什么事,我觉得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或者是说,宝宝,你今天做了什么事什么事,我觉得挺好的,真替你高兴。这是他们的第二个错误,他们自以为降低一点姿态,不以领导口气发话就是朋友了,实际上朋友的聊天可不是这样的。朋友的聊天里,多数是双方都讲讲自己和自己遇到的事情,由对方来评判、或建议、或贺喜。朋友间的聊天有一个基调,就是内容必须是双方都感兴趣的,如果当前不符,就要换话题,如果双方永久性没有双方感兴趣的话题,那么这对朋友就要散了。而父母在与孩子谈话的时候,一直讨论孩子的事情,而孩子对于他自己来说,是最没有新鲜感的事情,你以为你和他是朋友的聊天,而他却出于尊敬跟你交谈,这样的谈话对促进你们的朋友关系没有意义。 

      有些父亲潜意识认为“我感兴趣的事情,你还不够格跟我聊”,有些母亲太爱孩子,以至于忘了她自己,他们在跟孩子谈话的时候,哪怕再希望跟孩子交朋友,也无法实现朋友间的交谈。那么多跟他谈谈你自己吧,谈谈你的童年和现在,谈谈你的得意之处和沮丧的事情。让他来跟你一起高兴,让他来安慰你。他能够更了解你,也能够学会去关心人。朋友之间,付出和收获是均等的,才是长久的朋友。你们在物质方面不平等,但精神上必须平等。 

      好了,你和他是好朋友了,好朋友惹你生气了怎么办呢?他把你新买的手机丢鱼缸里了,他在你收藏的名画上涂鸦,他在你午睡的时候敲锣打鼓……你可以按着自己的性子来,爱怎么办怎么办!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只管痛骂他吧,因为朋友就应该是坦诚相待的,惹你大怒了,打他一顿未尝不可——只要你知道而且坚持你和他的精神上的平等,作为朋友,吵一架打一架太正常不过了——然后他会学会尊重朋友的感受,而不是为所欲为。 

      人一辈子唯一的任务就是让自己幸福,对父母或子女都一样,养育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作为朋友,父母无需为孩子付出太多, 父母该离婚的时候,不要因为孩子而不离婚;父母该再婚的时候,不要因为孩子而不再婚。至于父母的休息时间,晚上、节假日,该去看电影的去看电影,该去跳舞的去跳舞,该去旅游的去旅游,孩子作为父母的朋友,也应该支持父母寻找自己的乐趣,才不会整天把眼睛放在孩子身上。 


    三.关于你对他的培养和教育 

      教育的目的 

      说到这个话题,我们先来讲一个虚拟的,但是屡见不鲜的例子。有个男孩子叫王小明,他爱上网玩网游“禽兽世界”,在里面注册了一个账号,叫“9527”,王小明非常沉迷网游,日夜不停的奋斗,废寝忘食,也放弃了工作和体育锻炼,他最后身体虚弱,穷困潦倒,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很少,得了胃病,女朋友也离他而去。而9527如大家(包括王小明)可以预见的,不能给予王小明任何实际利益。 

      请问:王小明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而不要求实际利益回报,他要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成就感。 

      在现实社会里,越是失意的人,越是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人,越会沉迷网游中的成就感,他们玩网游不需要任何实际利益回报,只需要得到“我的9527赢了你的秋香姐”的那种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的感觉。 

      我们把王小明看做现实中的形形色色的父母,9527看做他们的小孩,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情况何其相似!多少父母呕心沥血,日夜操劳,都累得要吐血了,还不忘盯着他小孩的学习成绩,越是底层民众,对自己小孩越是严厉。只不过,王小明不会厚着脸皮说他是一切都是为了9527好,现实中的父母却会摆出这个高姿态,说他们是爱孩子,没有别的要求,一切都是孩子才这么做。 

      最终造成的后果,现实社会情况比网游更严重,比如说网游里的王小明,勤奋一定会有收获,因为网游是程式化的,只要不停打怪,就能不停升级,而养小孩的李大明夫妇则不一定能够按付出的比例收获喜悦,因为小孩的成绩受太多方面影响;比如说王小明练级方向错了,9527跟人PK的时候总输,那么王小明可以删了9527重新练一个9528,养小孩的李大明夫妇怎么办呢?还比如说,9527如王小明所愿,升级到顶,纵横网游世界,王小明当然爽得很;养小孩的李大明夫妇就没这么爽了,等小孩读了大学,就开始要脱离他的掌握,小孩出来工作,就要完全独立啦,想象一下,王小明登陆了网游,发现练到顶的9527不再听他号令了,说往东偏往西,说往南偏往北,这是啥情况?这是被盗号了呀! 

      李大明发现盗号的是他儿子的女朋友,就恨他儿子的女朋友;发现是儿子自己闹独立,就恨他儿子。这就是目前很多父母与年轻子女不能和睦相处的现状。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建议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都要好好思考,自己究竟是真的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你是真心为他的成绩高兴,还是为了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你的教育目的是为了他,还是为了你自己? 

      我不能肯定的说,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而教育孩子,就一定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你是抱有这个目的,你就得对可能的三个不如意后果做好心理准备,这三个不如意的后果以及对你的要求是: 

      1、子女的成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论你出何种手段,都不一定能满足你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你不能不断给予子女精神压力或试图采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 

      2、子女可能受先天限制或在压力下完全无法达到你的要求,而法律和舆论都要求你必须继续抚养他。这种情况下你不能对其有虐待、遗弃或不履行义务教育等行为。 

      3、子女终归需要独立,在其独立之后,将不再是完全受控的傀儡,他未来的成绩和荣誉也不再属于你。这种情况下你别想硬要争回你的控制权,要不然,呵呵,你输定的。 

      关于教育的目的,已经用了太长的篇幅,而只说了不正常的教育目的,之所以要用这么长篇幅,是因为现实中遇到这种非正常教育目的而造成的家庭崩溃或者儿童少年身心伤害不计其数。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有一批父母,他们40、50、60年代出生,先经历大饥荒,再经历文革,然后上山下乡,回城后又遭遇下岗,他们的一生失败而悲哀,荒唐的年代他们无法通过爱情找到终生的伴侣也就没有幸福的婚姻,他们的生活迫使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的理念让他们崇拜权威(毛泽东),潜意识里有严重的控制欲,他们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无法真正帮助孩子学习,他们的遭遇让他们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绝大部分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不少还遭遇过严重的身体伤害,这些孩子就是80后和90后,现在他们正面临或刚完成脱离父母控制的过程,因此该现象在社会上非常普遍。更严重的是,80后和90后也正要成为父母,如果没有正确的排解和引导,他们最终会无意识的把他们的父母施加的披着“爱”外衣的伤害又施加给他们的下一代。 

      正常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尽量培育孩子的独立性,最终让孩子离开自己独立生存。 

      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哺育幼儿的动物母亲都会尽量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技能从而离开母亲,对动物幼儿来说,越是健康强壮的,越早脱离母亲独立生存。而到了某个时期,即使幼儿没有离开母亲的意愿,母亲也会将之驱逐,可见对于自然界来说,养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分离。 

      对于我们追求的亲子关系来说,儿女越早成熟,越早能跟父母亲成为朋友,朋友双方的文化层次和经济水平越接近,越有共同话题。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他越成熟,越能跟你沟通,越跟你沟通,越是容易的从你身上获取他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他跟你的关系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像你。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独立,而不是出人头地,因此,父母亲没有任何义务要让孩子获得比其他孩子更强的能力,那么是否说孩子的前途完全不用父母考虑呢?是否说父母就不必要花钱让孩子去读大学了呢?也不是,这个只能看做一种投资,父母老了孩子有赡养的义务,无疑富裕的孩子更能给予父母幸福的晚年生活。聪明的父母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教育的方式 

      你不应该做什么? 

      目前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归纳起来无非以下三种方式的排列组合: 
      1、送孩子去读书,包括亲子班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各种钢琴班英语班补习班,把教育推给老师或者社会。 
      2、给孩子各种各样的压力促使他接受学校老师的灌输。包括训斥、体罚,或者亲身上阵监督孩子的学习。 
      3、给孩子灌输各种各样的大道理,方式多种多样,目的仍是促使他接受学校老师的灌输。 

      这样的排列组合是一切以成绩为核心的教育方式,结果不乏出现各种各样的“成功案例”,比如每年每省必有几个的高考状元,比如获得肖邦钢琴大赛金奖的李云迪。电视台等媒体会不遗余力采访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家长会介绍自己如何如何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规划他们的这20年,会诉说自己这20年如何如何的严厉,都是为了孩子的成功,也会陈述孩子在这20年里为了成功牺牲了多少,比如,在孩子12岁那年,母亲为了孩子不看动画片,把电视机扔掉了,孩子哭了三天。他们言语里面会承认,这段时间对父母和儿女来说,都是痛苦的。但是,画面一转,摄像机对准了高考状元,那小子深情的说:“我现在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谢谢爸爸妈妈!” 

      我们且不说这是否状元的心里话,就算他觉得值得,也只代表他一个人,还有一千万的其他考生呢,他们都觉得值吗?很多人买彩票,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在为福利事业或体育事业做贡献,但你电视台只去采访那个中了500万的,问他说:“值吗?”这也未免太搞笑了。 

      由于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这种偏向,造就了现在可怜的80后和90后,他们很多都缺乏快乐的童年,然而事实并不像媒体和舆论所指引的那么美好。辛辛苦苦读完书,发现他们父母描述的那种“读了大学就是干部”的伊甸园不复存在了,他们要去挤人潮汹涌的就业市场,最终找到收入刚好糊口的工作。他们要结婚的时候,发现把家里三代人的积蓄拿出来,只够买一个厕所。 

      也就是说,从实际情况来看,父母所煞费苦心得到的,大多数都不是原本预想的结果,所谓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了一句彻底的空话。这个“苦中苦”意味着什么呢,孩子的20年,本来应该是人生中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20年,被糟蹋了;父母的20年,本来是人生中最年富力强最辉煌最得意的20年,却放弃了事业和个人兴趣,沉迷于每天指挥9527去打怪升级。这样的家庭里,每天父母骂、孩子哭,三个人天天都在干一件事:学习!这还有什么家庭幸福可言? 

      社会充满变数,机遇无处不在,孩子是否按父母摆布去学各种东西,只在未来前途的变数里占有极小的比例,是否值得,需要现在的父母好好衡量。 

      很多父母会说,这些情况都是社会环境造成的,这种社会环境下,父母无可奈何必须这么做。错了!即使是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即使是愿意牺牲幸福望子成龙的父母,一味跟风也是一种愚蠢的方式。那么多的小孩子的学钢琴、学小提琴,你也就赶紧把自家孩子送去学,这有什么用处呢?照道理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皆 Zhuan Qian ,你干嘛非要把孩子推到竞争最激烈的行当里面去?20年的时间,不用你逼迫,就随便他自己找个最想学的东西,玩个20年,怎么说都是专家,哪怕他就喜欢玩电脑游戏吧,只要你鼓励他去玩,去比赛,现在玩电脑游戏玩得好的照样参加国际比赛赚奖金。 

      你应该怎么做? 

      首先,信任孩子,他自有学习的能力和欲望。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反映在琐事上,就是八卦,反映在知识上,就是求知欲。孩子生下来以后,他开始的时候除了吃奶什么都不懂,半岁他学会用手拿东西,一岁他学会走路,然后学会说话,学会与人沟通,然后两岁会自己吃饭、上厕所……如果你能够小心翼翼的呵护他的学习欲望,他会爆发出无穷的潜力,最终他会找到一生探索的方向,并成就他的梦想。 

      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会造成厌学。厌学的孩子,其实讨厌的是学习课本的知识,其天生的学习欲望仍在,只是转移到了别的方向,比如台球、扑克、足球等等,问题是许多父母把除了课本以外的知识都看作不误正业。对于厌学的孩子,本应反思的老师和父母却用了“加紧监督”这样的最愚蠢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结果就是孩子在课本知识上的求知欲越来越淡,最后有父母无可奈何的说:“我那孩子,只要一秒钟不看他,就一秒钟不学习。” 


      第二,尊重孩子,让他自己决定他的未来,放弃最孩子的控制。对孩子的控制是从把屎把尿开始的,父母大多在最初的时候能收获到孩子按自己规划来成长的满足感,然后陷入网游模式,最终沉迷其中。对孩子来说,在幼儿时期,他之所以受控是因为他的弱小;在儿童时期,他受控是因为恐惧惩罚;在青年期,他受控多数是因为心理被扭曲。心理扭曲的青年在独立以后,或者会把这一模式继续施加给下一代,或者在清醒以后对父母产生报复心。 

      让我们换种方式,种种教育实践经验(多数在国外)表明,不施加控制,孩子的成长情况一点也不比被控制的孩子要差。不同的是,控制的父母得到的是满足感,不控制的父母得到的是惊喜,满足感在孩子独立时会中断,而惊喜没有止境。 

      我所鼓励的亲子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要建立与维持这种关系,就需要始终像尊重任何一个朋友一样去尊重孩子。 


      第三,诚恳面对孩子,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这个跟我们希望的“灵魂传承”的要求是一样的,你是怎么样的人,就在孩子面前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需要掩饰你的缺点,因为你实际上掩饰不了,只会让孩子学会虚伪;也不需要假扮权威,因为你不可能永远权威,权威形象总有破灭的时候。 

      一般孩子对父亲,总会经历一个从崇拜到叛逆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权威的建立与破灭,当孩子幼小无知的时候,父亲的所有方面能力均超过孩子,孩子会觉得父亲是永远正确的,这是权威的建立;随着他慢慢长大,各项能力在接近或者有部分能力超过父亲,权威就开始破灭。权威的建立与破灭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所谓好坏,如果父亲能诚恳面对孩子,就像面对一个朋友,那么这个过程是温和的,被崇拜的父亲变成被尊重的朋友;如果父亲在早期习惯而且迷恋这种被崇拜的感觉,那么在权威破灭的时候还试图表现自己“永远正确”,那么反而被轻视或敌视,亲子关系被破坏。 

      权威表现欲与控制欲息息相关,父亲急于证明自己的权威仍是为了控制孩子。其实你如果一开始不要求服从,没有服从就没有叛逆。 

      诚恳的一个反面是虚伪,给孩子灌输自己都不信的大道理,父母亲的“说一套做一套”会使小龄孩子无所适从,会被大龄孩子鄙视。 

      诚恳的另一个反面是欺骗,在幼儿时期,父母用欺骗让孩子服从,比如“你再不睡觉大灰狼来吃掉你”,孩子大些的时候,父母可能会逃避性教育的尴尬而欺骗孩子说“你是我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孩子读书的时候,父母试图用欺骗来让孩子相信一些道理,比如给孩子讲“李白小时候的故事”,话说李白小时候不读书,逃课去河边玩,见一老妪在磨一根铁棍,李白问她为什么磨铁棍,老妪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要磨一根绣花针,李白从此大彻大悟,回去认真读书,成为大诗人。我们且不说李白这种档次的诗人是否靠读书读出来的,就单凭这个故事的情节,已经离谱到极点。哪怕是读小学的孩子,听了这故事以后相信这事情真的发生过,我都敢断定这孩子是个弱智。这种赤裸裸的欺骗直接导致父母灌输的道理失效,哪怕这道理本身真的是没问题的。 

      不诚恳面对孩子,虚伪和欺骗都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不尊重,最终导致孩子难以从父母那里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总结 

      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换句话说,不是自己的行为,就不该由自己负责。生小孩这个事情是父母的行为,该对这个事情负责的是父母,而不是子女。小孩生下来以后,对于父母来说,养育后代是法律的要求也是自身的需要,对于子女来说,任何人都有追求平等、自由、幸福的权利。所以儿女不亏欠父母。 

      那么父母对孩子无恩是否会造成亲子关系冷淡甚至形同陌路?刚好相反,去掉双方的心理负担,更有益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朋友间要尽量避免金钱借贷,因为施恩与感恩不是朋友间的话题,双方执着于施恩与感恩,朋友关系就被破坏。到了父母需要赡养的时候,如果是与儿女关系亲密的父母,儿女会因为爱而给予父母超过法律规定的更多的关怀;相反的,如果父母给儿女的榜样是“一切为了子女”,那么这时候子女一般已经30到50岁了,他们也有自己的儿女,那么需要赡养的父母注定无法从儿女身上得到比儿女给孙儿女的更多的爱。 

      在养育这个事情上,起主导作用的是父母而不是子女,所以父母亲要有清醒的认识,你决定不了儿女的前途,只能决定这20年的经历是幸福还是痛苦。未来虚无缥缈,能够把控的只有现在! 

      本文写给现在的正要结婚或正要小孩或正在养育小孩的年轻一代父母,希望我们能大胆的抛弃自己被灌输的或潜意识中的腐朽观念,共同为自己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环境,并由一个个家庭延伸出去,影响社会观念,最终我们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本文观念与中国传统观念有较大冲突,超过50岁者谨慎阅读,有脑溢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