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03:40
演讲人:杨义  地点:中国第三届文博会(深圳)
杨义广东省电白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 言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振兴中华,振兴中华是中国人的百年之梦。大概100多年前,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为什么叫兴中会呢?就是要振兴中华。他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华人在振兴中华中的伟大作用,估计得非常充分。他讲华侨是中国“革命之母”、中国革命重要的方面军。同时华侨华人也是今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腾飞、文化走向世界的不可替代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圳在很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就成为GDP在全国大中城市属于第四位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深圳这头“拓荒牛”,吸的就是海外华人华侨的奶水。
华侨华人的文化应该说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延伸的一个支系,是中华祖籍文化与居住国文化、西方近代文化相融合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支系,这个文化支系是以中华文化作为本根的,但又从这条根生成这个支系,与多元异质文化相融合,形成它的开放性、合金型的优势。
美国硅谷美华科技商会会长杨俊龙先生说,我们祖先留下四个遗产,一个是大国的领土;一个是世界人口的1/5,还有很多科学发明的记录,以及一脉相承的文化。他说文化是其他三项遗产的根。中国人一向是非常重视这个根本的。所以我们爱国就是要爱中华文化的本。
爱国这个词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东汉有一个学者荀悦在《汉纪·惠帝纪》里说“亲民如子,爱国如家”。中华民族跟西方民族不一样,西方民族根据西方定义是在资本主义形成的过程中,17、18世纪逐渐形成它的民族共同体,而中华民族经过春秋战国的融合,在秦汉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共同体。我们社会科学院第二任历史研究所的老所长范文澜,他对民族是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这个观点不同意,他说中华民族的形成跟西方不一样,我们的民族在秦汉时代已经形成了。我们称作汉人、唐人,它的特点就是有汉唐盛世,历史比较悠久而不中断,民族非常多元,但是又融合成一体,形成一个复合形态的民族。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复合形态有两种重要的功能,一个功能是她非常古老,但是她又能激发出、焕发出新的生命。改革开放才短短30年,中国便跃居成为世界上第三、第四大经济体。英国有一个学者这样说,21世纪从什么时候开始呢?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可见这个古老民族在改革开放之中激发出多么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简直不可估量。
第二个功能,它既是多元的,有多元的文化起源,但是又能融合在一起。我们的民族具有二个层次,一个是56个民族,而这56个民族又融合成中华民族更高层次的称呼。这是世界上没有的。说明我们文化的包容力量能够把56个民族都包容在一个整体的民族里面。说到民族的起源,根据近百年考古发现,中华民族起源的广泛多元性已得到了非常可靠的证明,正如一个考古学家所说,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像一根蜡烛,而像满天的星斗。从考古发现,长江、黄河、长城南北,包括岭南,都有早期人类深刻的脚印。我们发现最早的稻谷在哪里呢?在湖南的道县,在湖南靠近广东的地方。一万多年前的稻谷、陶器和用火痕迹一齐发现,说明中国南方是水稻农业的发祥地,像这么早的农业文明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结合文献、考古和文化田野调查来讲这个民族的根的时候,我觉得有四个基本命题要引起注意:第一,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第二,文化哲学的包容性;第三,文化血脉的充沛性;第四,文化景观的丰美性。
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华人过去在海外谋生是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但是要教育子孙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才是根本。这条根是从黄帝留下来的,到现在4706年,用文字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从古到今,从南到北都可以互相沟通。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示意图
我们常常讲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是两兄弟,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大概在离现在5000年前。从考古发现,黄帝部族在现在的河北、辽西一带,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龙,而且发现了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这个文化经过考证,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炎帝文化从陕西向东发展的时候,在河北一带跟黄帝部族碰在一起,然后他们联合起来,跟东面九黎部族的蚩尤文化发生碰撞,在河北省的涿鹿把蚩尤打败了,后来黄帝和炎帝又在现在的山西运城地区阪泉也打了一仗,不打不成交,这一打推进了更大的部落联盟的融合。可见,融合有互相交往的方式,也有互相战争的方式。战争对于部族来说是流血的事情,也是痛苦的事情,但是越打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原地区通过曲折过程,付出多重代价形成了炎黄文化。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根。我们把很多的最早的发明,比如把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记在炎帝神农氏的身上,又把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这些功劳记在了黄帝的身上。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织布,蚕是中国人的发明。当西方用大麻、兽皮做衣服的时候,我们考古发现最早的蚕丝织品有5000多年(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当民族出现了危机,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自己新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就想起了黄帝这条“祖根”。中国资产阶级搞革命的清朝末年、光绪29年,有个叫刘师培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就提出中国要用黄帝延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用这种方法来提醒人民民族的感觉。光绪29年,也就是1903年,是黄帝降生4614年。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宣布黄帝纪元是4609年11月13日。如果按这种算法,现在是黄帝纪年4706年,就是黄帝出生到现在4706年,所以我们讲5000年文明史。当然我们考古发现,7000年前中国土地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孙中山宣布民国元年的时候改为基督教纪元,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中国过去改朝换代,叫做“改正朔”,因此改用公元纪年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史转变。我们既然改用了公元,改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年历,说明中国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竞争生存。这里表现的也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跟黄帝有关的创造中,黄帝的史官仓颉造文字,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智慧,据说引起“天雨粟,鬼夜哭”。早期人类用绳子打结来记事,后来把文字刻在竹片、木头和甲骨上,这是文明的很大进步。汉字的创造,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我们使用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较稳定,文字史也就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历史。在时间上,秦汉时代、唐宋时代和我们现在,说话发音不能说没有变化,但是古今一贯的文字形态把我们的历史紧紧地串起来了。中原和江浙、闽粤,讲话的方言有很多,互相听不懂,如果用拼音字母做我们文字的话,广东就得有客家话、潮汕话和广州话三种文字。再加上上海话、宁波话,就有更多文字。亡父当年到北京,不懂北京话,就写字与传达室老人“笔谈”,给我印象很深。相反,拼音的方法容易在会话语音变动的隔膜中产生民族的离心力。欧洲为什么小国林立,不能排除它们用拼音文字的原因。像德国和比利时的语言,或者荷兰和英国的语言,它的距离并不比中国北方的语言和广东话距离大,但是因为用的是记音,所以他们国家间很难维持统一性。所以,汉字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史上非常值得珍惜的传家宝。这种文字渊源流传,传播到海外,功不可没。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刘顺利会长讲,华人过去在海外谋生是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但是要教育子孙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才是根本。这些话有很大的启发性。这条根是从黄帝留下来的,到现在4706年,用文字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从古到今,从南到北都可以互相沟通,这是“祖根”的问题。
商代刻字卜骨
中华民族文化哲学的包容性
陈寅恪说:“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意图(明·项圣谟绘)
我们民族的文化有一种哲学,就是富有广博的包容性。这种包容由炎黄文化作为宗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种族之间的血缘差异可以用文化包容起来。历史学家陈寅恪讲“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在这个层面上的不同可以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融合。而西方的一些种族的冲突,文化则推波助澜,包容不了,所以我们中央民族学院可以有56个民族唱歌跳舞,到中东去可能就不行。在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张力中,我们的文化成全了大国的格局和风范。钱穆先生活了95岁,是一个大历史学家,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较,说“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戏总要落幕,所以有不同的变化,经常很强烈的冲突之后要落幕了。而一首诗在和谐的节奏中转移到一种新的阶段,令人不可划分。所以诗代表中国文化最美的部分,而戏剧在中国文化中不占比例。而西洋恰恰相反,在那里戏剧是文学的最高境界。钱穆先生还把秦汉王朝,与同时候西方出现的罗马帝国相比较,他把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的结构形态做了这么一个比喻,说罗马帝国就像一个屋子里面悬着一具巨大的灯,而秦汉就像屋子里的四周有很多的灯互相映照。罗马帝国是用强光征服人家,只要这盏灯一灭,整个屋子都暗了,而秦汉这些灯是各地融合起来的,只灭一只灯,其他灯还是发光的。所以罗马帝国曾经跟秦汉帝国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大帝国,但是它很快就灭了,秦汉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作为一个民族还是延续下来了。这是中西文化的不同。
实际上西方现在有些敌对势力对台独分子、达赖集团给予支持,当然主要是因为价值观、国家利益跟我们不同,另一方面他们也不了解中华民族是怎么形成的。西方只有用分裂的办法去解决民族之间的差异,而我们是用和合方式、互相兼容方式实现民族统一。欧洲人到美洲殖民后,对印第安人掠夺、屠杀,几乎灭绝种族。我们辛亥革命前宣传排满,宣扬“驱除鞑虏”,但在革命过程中虽然有一些顽固的满人官僚在少数地区被杀,但是并没有出现种族灭绝的情况,杀的满族人是很少的。而建立中华民国之后,很快我们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中华民族是富有包容性的民族,并不是说革命前宣传时,为了激起汉人起来革命,宣传这样激进的口号,在革命中和革命后就采取不共戴天的极端手段,相反,在历史进程中还是采取融合的方法,五族共和。
美国深圳总商会唐继肖会长说,他们把锣鼓、舞狮列入文化庆典,甚至包括中美学生交流、包括奥运花车在加州游行,他们实际上就是弘扬奥运精神,在推广我们的文化中采取包容的态度,而不是采取有你没我的态度。
黄帝陵
现在根据DNA的检测来绘制,中华民族的血缘地图,结果北方的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血缘相近的程度超过了北方的汉族和南方的汉族,而南方的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的血缘接近程度也超过了南方的汉族和北方的汉族。可见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吸收了很多古民族和部族,包括游牧族群。比如说当时的鲜卑人、契丹人到哪里去,很多都到汉族里了。过去很多的民族到哪里去了呢?当然有一部分还保留,但是很多跟汉族通婚,改用汉姓,改从汉俗,也融进了汉族,所以才产生南北汉族血缘差异比较大的情况。
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贝学贤讲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哲理: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中华民族的文化分布有两条江河,一条黄河、一条长江。这跟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有很密切的关系,为什么?有个黄河文明、又有个长江文明,中华民族的腹地就大了。在中世纪的时候,在北方沙漠草原上,从兴安岭一直到欧洲兴起了强悍的草原帝国。冷兵器时代,农业文明靠城墙阻挡它的马队,常常阻挡不住。中华民族因为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所以游牧民族来到了黄河之后,黄河地区很多的家族比如说河南谢氏家族、山东的王氏家族就来到了南方,把长江流域发展得比北方还发达。尽管游牧民族善于马战,长城挡不住它,但是长江挡住了它。他们不善于水战,曹操带着80万北方大军到了荆州就打败仗。金主完颜亮想灭亡南宋被书生虞允文搜集长江采石矶一带的船只,一下子就把他打败,因为他不善于水战。这样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之间就形成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北方少数民族滞留在黄河地区,日渐中原化;北方汉人把中原文明带到南方,又浸染了百越文化,于是不断南北融合,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大。
演讲人:杨义  地点:中国第三届文博会(深圳)
杨义广东省电白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 言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振兴中华,振兴中华是中国人的百年之梦。大概100多年前,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为什么叫兴中会呢?就是要振兴中华。他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华人在振兴中华中的伟大作用,估计得非常充分。他讲华侨是中国“革命之母”、中国革命重要的方面军。同时华侨华人也是今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腾飞、文化走向世界的不可替代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圳在很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就成为GDP在全国大中城市属于第四位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深圳这头“拓荒牛”,吸的就是海外华人华侨的奶水。
华侨华人的文化应该说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延伸的一个支系,是中华祖籍文化与居住国文化、西方近代文化相融合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支系,这个文化支系是以中华文化作为本根的,但又从这条根生成这个支系,与多元异质文化相融合,形成它的开放性、合金型的优势。
美国硅谷美华科技商会会长杨俊龙先生说,我们祖先留下四个遗产,一个是大国的领土;一个是世界人口的1/5,还有很多科学发明的记录,以及一脉相承的文化。他说文化是其他三项遗产的根。中国人一向是非常重视这个根本的。所以我们爱国就是要爱中华文化的本。
爱国这个词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东汉有一个学者荀悦在《汉纪·惠帝纪》里说“亲民如子,爱国如家”。中华民族跟西方民族不一样,西方民族根据西方定义是在资本主义形成的过程中,17、18世纪逐渐形成它的民族共同体,而中华民族经过春秋战国的融合,在秦汉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共同体。我们社会科学院第二任历史研究所的老所长范文澜,他对民族是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这个观点不同意,他说中华民族的形成跟西方不一样,我们的民族在秦汉时代已经形成了。我们称作汉人、唐人,它的特点就是有汉唐盛世,历史比较悠久而不中断,民族非常多元,但是又融合成一体,形成一个复合形态的民族。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复合形态有两种重要的功能,一个功能是她非常古老,但是她又能激发出、焕发出新的生命。改革开放才短短30年,中国便跃居成为世界上第三、第四大经济体。英国有一个学者这样说,21世纪从什么时候开始呢?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可见这个古老民族在改革开放之中激发出多么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简直不可估量。
第二个功能,它既是多元的,有多元的文化起源,但是又能融合在一起。我们的民族具有二个层次,一个是56个民族,而这56个民族又融合成中华民族更高层次的称呼。这是世界上没有的。说明我们文化的包容力量能够把56个民族都包容在一个整体的民族里面。说到民族的起源,根据近百年考古发现,中华民族起源的广泛多元性已得到了非常可靠的证明,正如一个考古学家所说,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像一根蜡烛,而像满天的星斗。从考古发现,长江、黄河、长城南北,包括岭南,都有早期人类深刻的脚印。我们发现最早的稻谷在哪里呢?在湖南的道县,在湖南靠近广东的地方。一万多年前的稻谷、陶器和用火痕迹一齐发现,说明中国南方是水稻农业的发祥地,像这么早的农业文明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结合文献、考古和文化田野调查来讲这个民族的根的时候,我觉得有四个基本命题要引起注意:第一,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第二,文化哲学的包容性;第三,文化血脉的充沛性;第四,文化景观的丰美性。
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华人过去在海外谋生是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但是要教育子孙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才是根本。这条根是从黄帝留下来的,到现在4706年,用文字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从古到今,从南到北都可以互相沟通。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示意图
我们常常讲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是两兄弟,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大概在离现在5000年前。从考古发现,黄帝部族在现在的河北、辽西一带,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龙,而且发现了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这个文化经过考证,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炎帝文化从陕西向东发展的时候,在河北一带跟黄帝部族碰在一起,然后他们联合起来,跟东面九黎部族的蚩尤文化发生碰撞,在河北省的涿鹿把蚩尤打败了,后来黄帝和炎帝又在现在的山西运城地区阪泉也打了一仗,不打不成交,这一打推进了更大的部落联盟的融合。可见,融合有互相交往的方式,也有互相战争的方式。战争对于部族来说是流血的事情,也是痛苦的事情,但是越打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原地区通过曲折过程,付出多重代价形成了炎黄文化。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根。我们把很多的最早的发明,比如把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记在炎帝神农氏的身上,又把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这些功劳记在了黄帝的身上。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织布,蚕是中国人的发明。当西方用大麻、兽皮做衣服的时候,我们考古发现最早的蚕丝织品有5000多年(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当民族出现了危机,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自己新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就想起了黄帝这条“祖根”。中国资产阶级搞革命的清朝末年、光绪29年,有个叫刘师培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就提出中国要用黄帝延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用这种方法来提醒人民民族的感觉。光绪29年,也就是1903年,是黄帝降生4614年。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宣布黄帝纪元是4609年11月13日。如果按这种算法,现在是黄帝纪年4706年,就是黄帝出生到现在4706年,所以我们讲5000年文明史。当然我们考古发现,7000年前中国土地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孙中山宣布民国元年的时候改为基督教纪元,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中国过去改朝换代,叫做“改正朔”,因此改用公元纪年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史转变。我们既然改用了公元,改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年历,说明中国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竞争生存。这里表现的也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跟黄帝有关的创造中,黄帝的史官仓颉造文字,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智慧,据说引起“天雨粟,鬼夜哭”。早期人类用绳子打结来记事,后来把文字刻在竹片、木头和甲骨上,这是文明的很大进步。汉字的创造,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我们使用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较稳定,文字史也就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历史。在时间上,秦汉时代、唐宋时代和我们现在,说话发音不能说没有变化,但是古今一贯的文字形态把我们的历史紧紧地串起来了。中原和江浙、闽粤,讲话的方言有很多,互相听不懂,如果用拼音字母做我们文字的话,广东就得有客家话、潮汕话和广州话三种文字。再加上上海话、宁波话,就有更多文字。亡父当年到北京,不懂北京话,就写字与传达室老人“笔谈”,给我印象很深。相反,拼音的方法容易在会话语音变动的隔膜中产生民族的离心力。欧洲为什么小国林立,不能排除它们用拼音文字的原因。像德国和比利时的语言,或者荷兰和英国的语言,它的距离并不比中国北方的语言和广东话距离大,但是因为用的是记音,所以他们国家间很难维持统一性。所以,汉字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史上非常值得珍惜的传家宝。这种文字渊源流传,传播到海外,功不可没。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刘顺利会长讲,华人过去在海外谋生是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但是要教育子孙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才是根本。这些话有很大的启发性。这条根是从黄帝留下来的,到现在4706年,用文字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从古到今,从南到北都可以互相沟通,这是“祖根”的问题。
商代刻字卜骨
中华民族文化哲学的包容性
陈寅恪说:“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意图(明·项圣谟绘)
我们民族的文化有一种哲学,就是富有广博的包容性。这种包容由炎黄文化作为宗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种族之间的血缘差异可以用文化包容起来。历史学家陈寅恪讲“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在这个层面上的不同可以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融合。而西方的一些种族的冲突,文化则推波助澜,包容不了,所以我们中央民族学院可以有56个民族唱歌跳舞,到中东去可能就不行。在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张力中,我们的文化成全了大国的格局和风范。钱穆先生活了95岁,是一个大历史学家,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较,说“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戏总要落幕,所以有不同的变化,经常很强烈的冲突之后要落幕了。而一首诗在和谐的节奏中转移到一种新的阶段,令人不可划分。所以诗代表中国文化最美的部分,而戏剧在中国文化中不占比例。而西洋恰恰相反,在那里戏剧是文学的最高境界。钱穆先生还把秦汉王朝,与同时候西方出现的罗马帝国相比较,他把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的结构形态做了这么一个比喻,说罗马帝国就像一个屋子里面悬着一具巨大的灯,而秦汉就像屋子里的四周有很多的灯互相映照。罗马帝国是用强光征服人家,只要这盏灯一灭,整个屋子都暗了,而秦汉这些灯是各地融合起来的,只灭一只灯,其他灯还是发光的。所以罗马帝国曾经跟秦汉帝国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大帝国,但是它很快就灭了,秦汉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作为一个民族还是延续下来了。这是中西文化的不同。
实际上西方现在有些敌对势力对台独分子、达赖集团给予支持,当然主要是因为价值观、国家利益跟我们不同,另一方面他们也不了解中华民族是怎么形成的。西方只有用分裂的办法去解决民族之间的差异,而我们是用和合方式、互相兼容方式实现民族统一。欧洲人到美洲殖民后,对印第安人掠夺、屠杀,几乎灭绝种族。我们辛亥革命前宣传排满,宣扬“驱除鞑虏”,但在革命过程中虽然有一些顽固的满人官僚在少数地区被杀,但是并没有出现种族灭绝的情况,杀的满族人是很少的。而建立中华民国之后,很快我们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中华民族是富有包容性的民族,并不是说革命前宣传时,为了激起汉人起来革命,宣传这样激进的口号,在革命中和革命后就采取不共戴天的极端手段,相反,在历史进程中还是采取融合的方法,五族共和。
美国深圳总商会唐继肖会长说,他们把锣鼓、舞狮列入文化庆典,甚至包括中美学生交流、包括奥运花车在加州游行,他们实际上就是弘扬奥运精神,在推广我们的文化中采取包容的态度,而不是采取有你没我的态度。
黄帝陵
现在根据DNA的检测来绘制,中华民族的血缘地图,结果北方的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血缘相近的程度超过了北方的汉族和南方的汉族,而南方的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的血缘接近程度也超过了南方的汉族和北方的汉族。可见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吸收了很多古民族和部族,包括游牧族群。比如说当时的鲜卑人、契丹人到哪里去,很多都到汉族里了。过去很多的民族到哪里去了呢?当然有一部分还保留,但是很多跟汉族通婚,改用汉姓,改从汉俗,也融进了汉族,所以才产生南北汉族血缘差异比较大的情况。
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贝学贤讲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哲理: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中华民族的文化分布有两条江河,一条黄河、一条长江。这跟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有很密切的关系,为什么?有个黄河文明、又有个长江文明,中华民族的腹地就大了。在中世纪的时候,在北方沙漠草原上,从兴安岭一直到欧洲兴起了强悍的草原帝国。冷兵器时代,农业文明靠城墙阻挡它的马队,常常阻挡不住。中华民族因为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所以游牧民族来到了黄河之后,黄河地区很多的家族比如说河南谢氏家族、山东的王氏家族就来到了南方,把长江流域发展得比北方还发达。尽管游牧民族善于马战,长城挡不住它,但是长江挡住了它。他们不善于水战,曹操带着80万北方大军到了荆州就打败仗。金主完颜亮想灭亡南宋被书生虞允文搜集长江采石矶一带的船只,一下子就把他打败,因为他不善于水战。这样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之间就形成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北方少数民族滞留在黄河地区,日渐中原化;北方汉人把中原文明带到南方,又浸染了百越文化,于是不断南北融合,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