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西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8:23:45
 無上西登 目 錄   飛鸞闡教
  • 無極養老宮文部上司 懿旨開讀

  • 南天主宰文衡聖帝

  • 無極養老宮瑤池金母娘娘 詔訓

  • 本科主筆西方教主釋迦牟尼文佛 01 生命之淵源

  • 本科副筆本堂主持觀世音菩薩 02 人之心志

  • 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03 三達德

  • 本堂主席北極玄天上帝 04 人之生死

  • 西方教主駕前至心菩薩 05 人生之本源

  • 西方教主駕前無塵古佛 06 學道之理

  • 西方教主駕前明心古佛 07

  • 本堂主席北極玄天上帝 08 義舉善行

  • 本境清水寺觀世音菩薩 09 人之三道與三害

  • 本境廣應廟謝府王公 10 道德

  • 西方教主駕前文殊菩薩

  • 本境三元殿上元天官賜福紫微大帝 11 知命立命

  • 本堂四恩主九天司命護宅天尊 12 宇宙

  • 大成殿至聖先師孔夫子 13 誠意正心之道

  • 南海普陀山紫竹林觀世音菩薩 14 了解自己

  • 本科副筆本堂主持觀世音菩薩 15 忍辱之道

  • 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16 淨化人生之道

  • 本境清水寺觀世音菩薩 17先聖心法之傳

  • 東港東隆宮溫府千歲 18修道之素心

  •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19齋戒之道

  • 無極養老宮文部上司 20孝悌

  • 無極監察司 21忠恕

  • 無極功過司 22 義氣之為

  • 南天齊天大聖 23 攝情歸性之道

  • 西方教主駕前普淨古佛 24 始末

  • 西方教主駕前月慧菩薩 25 戒殺之道

  • 西方教主駕前華光古佛 26 人之道

  • 西方教主駕前寶光古佛 27 知識

  • 無極玄玄上人 28 護生之道

  • 玉清內相文昌梓潼帝君 29 福與祿

  • 靈隱寺濟公活佛 30 身心性法皆空之道

  • 本境赤崁福德廟福德正神 31 南柯一夢

  • 屏邑東山寺觀世音菩薩 32 心念之修持

  • 九重天代天巡狩 33 人世

  • 西方教主駕前正心古佛 34 正心

  • 西方教主駕前妙真古佛 35 樂施

  • 西方教主駕前妙靈古佛 36 降話

  • 蓬萊仙島八仙翁齊到 37 詩歌詩

  • 本堂主席北極玄天上帝 38 堂與學

  • 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39 人之性

  •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40 香蕉之道義

  • 本境赤崁保安宮保生太帝 41 好淫之為害

  • 本境溪州村清水寺觀世音菩薩 42 人生之善惡

  • 恆春車城福德廟福德正神 43 人修持之道

  • 西方教主駕前普賢菩薩 44 動中之修持

  • 西方教主駕前監察真君 45 酒色財氣

  • 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46 清淨修持之道

  • 本堂中壇元帥 張簡 47 倫常之道

  • 九天司命真君 48 善惡之分

  • 西方教主駕前遙心古佛 49 明辨之道

  • 西方阿難尊者 50 誹謗之罪業

  • 南海圓通古佛 51 學聖之道

  • 本科副筆本堂主持觀世音菩薩 52 修道與愛心

  • 金闕內相道德天尊 53 為人應明善惡貴賤之道

  • 西方教主駕前誅光菩薩 54 仙神之妙

  • 西方教主駕前教化菩薩 55 天地之一妙

  • 西方教主駕前文殊菩薩 56 大道之根源

  • 本境鳳芸宮天上聖母 57 慈母之呼喚

  • 本堂中壇元帥 58 人生之節義

  • 南極仙翁 蓬萊仙島李鐵拐仙翁 同降 59 順逆之道

  • 西方教主駕前普賢菩薩 60 靜工之道

  • 西方教主駕前進靈羅漢

  • 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61 禮讓之道

  • 西方教主駕前心道古佛

  • 本境清水寺觀世音菩薩 62 五常之道

  • 西方彌勒古佛 63

  • 西方教主駕前文部司 64

  • 西方濟公菩薩 65

  • 西方天然古佛 66

  • 西方普天古佛 67 品德

  • 恆春鎮南宮關聖帝君 68 修道與忍辱

  • 本堂主席北極玄天上帝 69 因緣

  • 鳳邑龍山寺觀世音菩薩 70 皈戒修持之道

  • 本境三元殿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 71 定心知止

  • 西方教主駕前玄通古佛 72 謹慎口舌

  • 西方教主駕前天心古佛 73 善心

  • 西方教主駕前正如古佛 74 六藝

  • 本境赤崁保安宮保生大帝 75 人生嫉妒之為惡

  • 西方教主駕前玄真古佛

  • 蓬萊仙島何仙姑 76 婦道

  • 本堂四恩主南宮孚佑帝君 77 天地之元始

  • 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78 宗教之立道與德性

  • 南斗星君 79 學道與省察克治存養工夫

  • 北斗星君 80 存養之道

  • 本堂司禮福德正神 81 愛惜

  • 本堂司禮註生娘娘 82 註生之理

  • 五雷真人 83 善惡果報之道

  • 高雄關帝廟關聖帝君 84 君子行事之道

  • 無極星漢殿使者 85 運功之秘詮

  • 金闕內相妙道天尊 86 名利之為害

  • 本科副筆本堂主持觀世音菩薩 87 勸戒賭博

  • 本科功過司本堂護法神王 88 金剛護體不壞身

  • 翠屏岩觀世音菩薩 89 上香之道

  • 鹿港廣澤尊王 90 大地之容

  • 西方教主駕前如意古佛 91 精氣神

  • 西方教主駕前傳心古佛 92 道之何來何從

  • 西方教主駕前山蓮古佛 93 心也性也命也

  • 本境溪州村清水寺觀世音菩薩 94 境與心

  • 本堂副主席保生大帝 95 學天之道

  • 鳳邑龍山寺觀世音菩薩 96 學道與魔障

  • 南海普陀山紫竹林觀世音菩薩 97 人生之精華

  • 金闕上相太白金星 98 學道之樂

  • 無極瑤池金母駕前童子 99 修道之法

  • 蓬萊仙島李鐵拐仙翁 100 事物與人生

  • 台南南鯤鯓池府千歲 101 明與盲

  • 靈岩山清水祖師 102 文字

  • 赤山岩觀世音菩薩 103 主靜立極之道

  • 南海普陀山紫竹林觀世音菩薩駕前童子 104 孝道

  • 玉清文部佐司 105 廉恥

  • 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106 禮節

  • 西方教主駕前真武古佛

  • 西方教主駕前大日如來佛 107 修身不離修心

  • 本科主筆西方教主釋迦牟尼文佛 108 修道之訣

  •  

  • 南天諸葛上相 109 帶玉旨宣讀

  • 本科副筆本堂主持觀世音菩薩 結論

  • 本科主筆西方教主釋迦牟尼文佛 總結論

  • 洞天教主太上老君

  • 本科監造龍華教主西方燃燈古佛

  • 無極養老宮瑤池金母娘娘 親駕 感言

  •  

    目錄

    無極養老宮文部上司

    諸生欣喜得佳篇 無上西登出至虔

    合與神人同吉慶 頒書版出證仙緣

    欽奉

    無極養老宮瑤池金母娘娘

    混沌之世。百惡欉生。昧心頓起。警世之災絲毫無動於衷。人心背古而馳。上、中、下界佛聖高真慈悲之心。非力救世上未來之不幸而不罷休。棄蕪存菁。剪鐵添金。刪莠留華。故娘心大喜。特准至虔甲子雙登。繼造十三科著。書名曰:「無上西登。」共挽世上之沉溺。前車覆轍。為不忍世上之禍劫。即日開著。將功折罪。以贖前愆。此次不得有誤。早日完成。丹書卷註。步步謹慎。共勉西登。

    欽哉毋負

    此勅

    天運甲子年五月十六日

    勅命無上西登神職如左

    命派無上西登主 西方教主釋迦牟尼文佛

    命派無上西登副 本堂主持觀世音菩薩

    命派無上西登監 西方燃燈古佛

    命派無上西登校 本堂三師

    命派無上西登彙 西方教主駕前古佛

    命派無上西登彙 本堂四恩主

    命派無上西登協 上中下界佛聖高真與本堂主壇主席司禮

    以上神職共力以赴完成本命

    此勅

    另勅「無上西登」人職准由本堂主持命派之

    目錄

    ====================================================

    南天主宰文衡聖帝

    至虔明理宏揚道德興聖教

    修性歸真闡化仁心振綱常

    無上真經靜空世宇通理性

    西登大道感觸天人悟玄機

    ()一部春秋奕世篇 麟經與道兩相連

    梵文佛法傳東土 般若婆羅入悟禪

    ()至心明德修身本 虔意詮真養性基

    溫故知新窮正理 中庸達義自安宜

    ()君子出泥未染枝 靜心修性為操持

    是非黑白分真假 無上西登看自知

    夫天經地義,忠孝為先,教世立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慎乎德,入則孝,出則悌,存仁守義,必先修身,正己化人,挽惡從良,習古聖賢。今人心不古,日趨沉淪,不明正道,人心險惡,心性暗昧,忠言逆耳,傍歧曲理,異端四起,妄念頓生,爭名奪利,損人利己,無惡不作,心貪虛榮,狼羣魑魅,四起橫行,不仁不義,敗倫失德,終歸身敗名裂,何上西登。豈知孽因惡果,循環報應,輪迴悽慘,難見天日,天心憐憫赤子,神聖仙佛不忍坐視九二原脈沉輪苦海,無依無靠,處處特設杏壇,方方頒世闡化,喚醒迷懞,知登覺路,造道樑而渡民,大發婆心,不辭辛苦。故本堂自甲子年十二科造濟世以來,再接再厲,不敢匪懈。承命娘心意纂,繼著十三科造,懿旨特賜書名曰:「無上西登」。准予聘請三界佛聖高真臨堂協著,實世金篇,是道學真詮,文句雖淺,一目洞悉,足以豁然喚心理哲是指南學路,寶筏渡民。故希世閱者,深究真諦,究其真奧,回頭是岸,猛省悔懺,敦美正風,還元返本,回復靈根,自可得福也。劣言草草是為序。

    目錄

    ====================================================

    無極養老宮瑤池金母娘娘 親駕

    無極兩儀化眾生 瑤池金母念群英

    親臨晤面叮黎庶 無上西登醒本靈

    訓 曰

    混沌初起,乾坤始奠,日月星辰,精光燦耀,輕清上浮者,為之天,重濁下凝者,為之地,天陽地陰之定律,成為無極矣!太極即成焉!因乃隨世俗之造化,萬物生靈,草木山谷劃為河,以水隔分為海陸。而人靈乃百獸之首,心性至善,習而相遠,苟不教孔孟之道,若則疏禮儀者,習惡則惡,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

    故娘娘無日不以眾生為念,賢兒為懷。憶自汝奔走紅塵而逾久遠,背違母儀,巧取圖利,喪失八寶,為六欲七情所纏,不思回歸尋母,又受歐風沾染,奢侈無度。娘恐南瞻諸子,氾濫虧吃,故再次特命至虔領旨繼造「無上西登」,倘能早日告就,娘感欣慰無慮矣!但願諸子不可謂善小而不作,見惡小而可為,勤心種德,遵孔之仁,守孟之義,不可留戀紅塵,早回八寶,蚤圖歸計,回復原靈之面目,免使愈墜愈深,舉頭難見天日也。 娘倚門待望,歸期早定,是為至盼。 此為詔訓!

    〈一〉思心滿腹會蒼生 閱目淚揮不勝情

    筆硯同耕同啓德 依依道別句難成

    〈二〉神聖齊臨護玉身 天兵際會下凡塵

    金童玉女雙邊立 待渡慈航引善人

    目錄

    ====================================================

    01

    本科主筆西方教主釋迦牟尼文佛

    無上真詮太極靈揮開萬物

    西登正果慈航法引渡蒼生

    生命之淵源:

    夫人生在世秉生命之維護而生存。何謂生命?曰:「真靈也」。因先天之真靈賦於物體而使骨體能循其自然,故曰:「生命也」。在真靈之下,有三魂七魄之中樞神經來維護肉體之健康。而三魂七魄何物乎?乃在肉體內所潛有之精、氣、神為之三魂也;而七魄者,則七情也。因三魂七魄之精、氣、神維護肉體而健康永在。但精、氣、神亦須肉體之維護,所以二者互相維護,則不致於凋零枯死而致死亡也。魂晝間在目,能見事物,夜間在肝,心神操勞則夢多者,魄制魂,則覺多者,魂制魄。則參道者,身神空寂者,曰:「鍊魂制魄也」。

    所以,人生之生存由此而生,而精、氣、神三者不可缺一也。否則肉體就不能支持,疾病就發生矣!所以精、氣、神亦稱為三寶及三元,三元合一則丹成,三攝歸一,在乎虛靜,能虛其心者,則心與性合,能靜其身者,則精與情寂也。而情合性則金木交,而精合神則水火併,所以精、氣、神之重要性可想而知也。

    蓋世人之身體健康,則有旺盛之精、氣、神與三魂之由來,乃受父母之精血結合而生肉體,因此生命之寶貴,對身體之生命,切莫輕易虐待,如虐待自己之身體,則如忤逆雙親,而且違背天命所賜之真靈也,所以有三魂則有七魄,否則變為木頭人也。

    再說七魄者,則是喜、怒、哀、樂、貪、嗔、痴也。所以人生必須具有七情之存在,才是真正美麗健康之人生也。而人生之生命,對於不管任何物體,皆有生命之生存,和一草一木,一棟房屋,一幅畫,均繫有不同之生命存在。故生命之寶貴,世人應該要瞭解而且珍惜,不可輕易廢棄生命。所以有性命者,曰:「真靈也。」但世人如果肯用心修其真靈,即可達到三魂定位,水火既濟,返本還元,則可成為三仙也。若要有仙佛之存在,不外修其三魂,則可不絲毫損害精、氣、神。精足則氣旺,氣旺則神固,而即可金剛護體,從鍊精化炁,鍊氣化神,鍊神還虛,即可達到金剛不壞之身,然後即可脫離肉體,而可成為大羅真仙也。

    蓋天有三仙,地亦有三仙,但人亦有三仙。而凡間之三仙。乃是龜、鶴、鹿也。龜守氣,鶴守神,鹿守精,故均能長壽,所以則稱為凡間之三仙也。而人之三仙,乃精、氣、神也。從交結合之精,鍊為元精,呼吸之氣,鍊為元氣,思慮識神,鍊為元神,此乃人之三仙。故生命之寶貴,世人若能悟出真理,恒心修鍊,不但可了卻疾病,延年長壽,而且有成仙成佛之希望也。

    故,人生之生命維護,不可時刻有疏忽,才可得有美麗與燦爛之人生也。

    余今簡述揭開人生生命之淵源,為勉西登,供與世人珍惜也哉!

    目錄

    ====================================================

    02 本科副筆本堂主持觀世音菩薩

    一、聖德仁心天理明 獻身民穩道義生

    參和化育西登作 志合神人共筆耕

    二、利慾薰心迷失志 損人利己違天意

    沉淪苦海悔無期 磊落諸生應警愓

    三、明心見性抱元真 仁義宣揚種善因

    允執其中通大道 入禪精一自超塵

    人之心志:

    夫心志者,人生之船舵也。關乎人生一生之成敗及榮毀,其立也,可乎不慎哉!有者著眼於營私利己,有者志在天下,有者獻身為人,有者立世化人,修己渡眾,甚者誓救凡塵億萬劫 者也。

    故,心志與心則其同一生生命奉獻之價值,有天壤之懸差矣!而心者乃為人之靈明機體也,為人知識之源泉也,而源之於性,而性又源之於天。而天者則為至虛、至靈、無聲、無息、無色、無臭之氣也。是故性者,虛靈無為也。動而則為心,靜而則為性,得之於天命之真常善德,心隱必然至善,蘊藏五常之理,靈明朗照,察之動態,必然發之惻隱而懷羞惡辭讓及是非之念,此為人之本心良性也。而後人因陷溺邪俗氣體,而生血氣心。血氣心者,乃迷失本性,愚昧不明,迴異於人之本心朗明者也。

    蓋佛曰:「佛心。」道曰:「道心。」儒曰:「良心。」其名雖異,而所指者皆為人本然朗明善心之志也。此心因受情慾所迷而漸失,血心因而漸長,而致人之行也,離道愈遠而損壞人之性,殊為可悲可嘆也。是故佛門之「明心」、道教之「煉心」、儒教之「正心」均教人應明察人之心志,本然靈明善性之本質,而後其本質而行道養性者也。

    蓋先聖云:「學問之道無他也,是在求其放失之心志而已矣!」故大凡聖賢之能得功配天地,永垂萬世敬仰者,在於宅心慈懷,立志天下,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時時以獻己利人,奮勉努力,解除世人痛苦,促進人間安和樂利。其行也,參贊天地化育之德也。

    故昔時先儒之繼天立極,依大學中庸等之化人。老子之繼天立道,教人以靜心養德,以合天心之修。釋迦佛祖之修持悟理,普渡眾生等,其志、其行、其德也,均為吾人之敬仰而永垂也。惟顧現今世人,能放志天下者幾稀,莫不皆以益私利己,競逐財利,危人安己者,比比皆是也。人人以肥己利己為能事,而罔顧世人之憂,眾人之苦,其行其志已與天地造化之德背馳矣!冒犯天意,干怒天心,天災應劫難逃也。可乎不慎哉!

    目錄

    ====================================================

    03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修心養性重心誠 貫一精神入道生

    明智懷仁兼義勇 凜然正氣射天京

    三達德:

    夫三達德者,乃智、仁、勇也。為古今聖賢勉以為學也,勉以為行之人生大道也。

    智者,明理也。理有性理、事理、物理等,天地間之事物,形相變化莫不各有其理在焉!可謂智者無窮也。大學云:「格物致知,知止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至聖先師又云:「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由上先聖所訓云,可知人生致力於智德修持之重要也。詳而言之,智者則在於究明萬物本然之性理,能究明萬物本然理性,則吾人生自可不惑,心性自如可期,而貪、嗔、痴、愛、妄之慾情可滅,安定靜境可得,天理大道可悟,何患事之不可成哉!又天下之理亦無窮也,學而不可止息,應究之不輟,日積月累,自可臻於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行不踰天命之聖賢至境也。

    仁者,博愛也。蓋天地行道公正平等,萬物同視。因之吾人應體察天理大道,廣懷愛心,物吾同與,以慈悲憐憫之心與萬物相處。孟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云:「吾不求生以害仁,而寧欲拾生以求仁者。」均為吾人生仁德修持之典範也。智者可謂天下達德之良知,而仁者則為天下達德之良心也。是故人而不仁,何為天、地、人三才之人乎?蓋天地有好生之德,人豈無好生之仁乎哉!

    勇者,執信勇行也。行事不偏不倚,不狂不猖,執乎中庸之道,不違天理大道,問心無愧,毫無所懼,勇往前進,終將克厎(ㄓˇ)事之大成。不畏艱難,不辭安危,義之所在,勇於往前。孔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蓋人與天地並立,必然遵勇義勇,浩然正氣,參贊天地化育之功,方可頂天立地,不愧為三才之人也。是故勇者,天下達德之良能也。

    蓋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為吾人生修道不可或缺之大德,缺一則道之修也,無可圓證。故必三德同修學之、涵之、行之,刻刻精進,忠誠修持,功德圓證,榮登可成也。

    目錄

    ====================================================

    04 本堂主席北玄天上帝

    玄機妙奧豈尋常 天予死生莫感偒

    上促人心明善惡 人帝還須落仙鄉

    人生積善莫添憂 去世登臨般若舟

    降訓經書勤拜誦 論今觀古識因由

    人之生死:

    夫:天地培養萬靈,有生死之輪轉。但人類是萬靈之主宰,所以任有進一段之智慧,在出生就有自然聰明之睿智乎?非也。此乃端賴培育及以勤學而成之。所謂有先天與後天之智力而言之,先天者,是靠前生所堷養而積來之功。後天者,即是今生以勤學而成就也。亦可證明人生三世業之牽連。惟人生不了悟有三世業之牽纏,方有不了徹而怨嘆或半途而廢。蓋人在一生中,難免遭遇磨擦或種種之考驗,若不能忍受者,恐前功盡廢也。故求生之門必為生存而創造人生之意義,心田絶不可有顛倒而力求光明,則無虧心,亦無虧神也。

    蓋世人若覺知此生者,乃是人生之價值也。人生在短短之一生中,有時突然良心發現或懺悔平時之所作所為,此者才有價值,而可使善終冥目也。尤其不知悔,不知廉,反成羞成怒或明知故犯者,天定不容,到時黑白二將軍來臨引捕,屆時反悔已晚矣!

    雖然在萬靈之中,人是難免一死,但人生到了半百之年齡者,就應以求死而好死也。故曰:「人生何為要求好死,眾生時有所聞,世上有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是何等之苦哉!」有人染有久病,雖然子、女、媳盡心侍在側,但種種之關係,不能使病者滿意,而認為子、女、媳盡不孝。俗云:「久病出不孝子。」故人生應以好死而積善也。

    因人生終有離別之一日,但人生在世就是此日為最苦之一日也。所謂人生有三魂七魄,十二條元神。故不堪善終者,三魂之一魂為前生而擔憂,一魂為今生而煩惱,一魂為後生而愁苦。七魄是六根不淨,十二條元神各飛散十方,只存二條元神投付肉體,此者若得善終時,亡者之子女等在十二時辰後,才可移動遺體,此者才免使亡者之三魂不散,十二條元神歸入原位,亦可使亡者爽爽快快而按本相而歸也。如果亡者之子女,匆忙急移遺體,反成而使亡者之六根不能集中,三魂七魄十二條元神無法集裝,又更加亡者之痛苦也。

    故人生在世,必以研學,不可缺乏之,此乃隨時可應用之妙法也。 余之淺論供世共勉西登也哉。

    目錄

    ====================================================

    05 西方教主駕前至心菩薩

    人生之本源:

    夫天下所謂五倫之首者,百善之先者,孝而已矣!孝也者,乃立身之大本,處世之源也。蓋人生斯世,身體之髮膚,無一不受之父母,十月懷胎之苦,三年乳哺之恩,劬榮養育,飽暖饑寒,無時不提心吊膽,時而膝下嬉遊,則喜於于色,時悲啼疾苦,則增日淚容矣!孔子云:「父母惟其疾之憂。」如誠是言也,為人子女者,何不以父母之心為己心乎?

    蓋父母愛子女無微不至,喜之容而不忘,惡而勞則不怨,幼稚時,思於逸居無類。是故孟母三遷為何因?育子女成器,不於禽畜。期其長大,男當婚,女當嫁,時於擇選,有喜則誇揚,有過者,則掩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由此可見,父母養育之恩,深之似海,高如泰山,何不知盡孝乎?蓼莪述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出入腹我,卻報之德昊天於罔極也。」故為人在世不行孝者,愧天羞地者也。嗟嘆!嗟嘆!今之世風日下,父母養育子女之心如水長流,子孝雙親如樹上之吹風。常言父母育我日月增,子孝雙親日日疏。應知父母之年日日短,故為人子者,應適於行孝。親歸兮,不再復返,時以己心為尊心,時於戲耍喜欲雙親。故子有孝者,有可依靠,子不肖,親難歸依矣!

    古云:「能得一賢婦,勝於不肖兒。」誠可嘆者,乃今之世人,有者罔顧父母年邁,疾病纏身,心氣尚存兄弟即鬩牆,為祖產而爭干戈。富貴者,婢奴差使,尚未能盡行孝心。如此者,三餐山珍海味亦無味,不如薄水敬奉較為親,所以為人子兮必知其理也。子曰:「一知其壽,二知病疾,三知食暖也。」惟眼觀今世頹風沉淪,少年之輩倡於平等,棄古之美德,悖逆天倫,致今不肖之子虐待、辱駡、毒打其親者,時有所聞,此豈是為人子之道乎?

    語云:「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吾人何不慎思自省哉!」尤其修身養性者,必以行孝為修持之第一要務,應知雙親離世永不復返,而在有生之年盡行孝道也。蓋修性者最忌不肖之徒,而行孝者乃是西域之善徒,望生醒修行孝,盡於人生之本原也哉!

    目錄

    ====================================================

    06 西方教主駕前無塵古佛

    學道之理:

    夫人者由幼至長大,無不從學習而增其智慧與知識者也。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也。」由此可知人之元性本乃是善靈也。自出娘胎兩眼來世假一啟開,從此學習,見一物知一物,餓者必泣哭,創痛者必叫爹娘,由小漸長,無時不在學習也。古聖賢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也。」蓋人之初學性甚強,搖頭、伸舌、眨眼,無一不讓小孩一見就悉曉也。故人修學性甚強也。

    蓋宇宙間,凡物有正必有反,學於正者,即歸於正,學於反者必得於邪也。故世物皆有相反之論,有陽必有陰,有白必有有黑,有男必有女,有乾必有坤。由此可見,學性者應慎於判明而盡下工夫,方能研修也

    但今之世教,五分註於人之心中,而覺悟於神靈,冥冥渡化,所以在身心中各依宗教而時求懺悔,時出慈悲之心而修身養性也。蓋儒教者,以忠、孝、節、義為本,促進國泰民安。道教者以清靜修肅,教於天道之論也。釋教者,在空相寂靜,以慈悲為渡,以因果之論,使人棄邪從善也。但耶回不屬東土之風俗。道者同一根源也。在於人之堅心、耐心與毅志抱一概念而修道矣!

    蓋修道之理,在於明事物之始未,而問真理而修持也。故應知凡物必有相反之論,在於修持者必判別其正道之理,拋棄邪道之說,終可獲成無極上昇也。此乃修道一貫之真理矣!

    目錄

    ====================================================

    07 西方教主駕前明心古佛

    其一 世人渺小本仙胎 荏苒時空宇宙隈

    原性歸真當學道 沉淪與否自安排

    其二 無形大道日光明 上界慈悲渡眾生

    西境造人靈與體 登參入聖待修成

    母懷胎 十個月 哇一聲 降世苦 連連叫

    嘆悲傷 無所怨 只恨前 不修善 知俗苦 總是慢

    立心定 為人生 母慈愛 疼心內 怕風寒 來染身

    日夜呵 溫暖飽 勤培育 入學門 讀聖賢 學人道

    身不染 邪不侵 堅心正 敬師長 信朋友 交五朋

    失於思 墜罪孽 搶殺盜 敗人身 毀名節 世蕩亂

    難修身 誤父母 失孝心 入獄牢 失由身 不知過

    誤一生 慎回頭 知果因 奉雙親 福在身 誠於正

    創造業 立家庭 處一事 知始未 談生意 講信憑

    不偷斤 不失兩 廣善營 業蓬勃 失於道 理難容

    報果因 永不轉 難超身 育子女 以身作 好模範

    子孫欣 上不正 下則歪 一般理 自然知 育學才

    教無類 生不教 父之過 誤人子 因果敗 時自省

    凡俗事 談不盡 只好利 爭功名 行暗室 敗良風

    誤自性 難昇天 勸世人 勤修善 莫非作 積果因

    人一生 無幾載 明天理 知惡善 能修性 感於天

    時監察 判分明 知修身 不知性 妄徒然 任何修

    無果緣 勸行道 積小善 成大德 望後生 不苦綿

    眼前福 非享年 要成仙 作佛聖 今一生 勤作善

    勤作善 論後生 吾無緣 吾無緣 今小題 與生論

    知一生 莫非行

    目錄

    ====================================================

    08 本堂主席北極玄天上帝

    其一 捨生取義氣參天 千古英名入史編

    善蹟弘揚留典範 修真得道可登仙

    其次 道傳義舉播仁風 佛性真玄在個中

    善惡到頭施報應 清渾兩則擇由衷

    義舉善行:

    夫義者,事之宜也;亦即今之所言正正當當之行為也。義舉者,亦即為事之當為也。若當為而不為者,非義也。而義之所在不避艱危,不計利誘,不容辭而為之者,為善行也。

    蓋自古以來義行之士,時有可聞。有篤於友情而薄於計利;有因失知己而絕琴斷絃……等,不計其數。惟其義也,僅及其友情未能普及大眾,尚未能謂之大義也。唯關聖帝君其義,氣可參天,德配天地,垂古永受後世敬仰崇拜也。

    先儒有云:「義者,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明日萬鍾,今日棄之,今日富貴,明天饑餓不卹也。唯義之所在矣!」是故義行者,不計生死,所謂捨生取義也。不計財利富貴,唯利之所在捨棄不足惜也。又云:「隱惡揚善,利物益民,濟人之急,救人之危,助人之善等之善行,皆為義舉也。」因之義舉則為善行,其事例不勝枚舉。惟可以是非之心,判明事理之當為者而為之可也。

    又義與利為人生之兩項事物也,而義與利常相衝突,互為矛盾,就義則不計較利,重利則義蕩然無存。因之吾人應慎明乎義利之辨,義舉善行之門,方可大開也。

    先儒有云:「先義後利則榮,先利後義則辱。」又云:「天之生人也,人生義與利也。利在於養身,義在於養心,心因義而樂,身因利而安也。故義為心之養也,利為身之養也,惟身莫重於心,故利莫貴於義也。因之人而有義,雖貧能自樂,無義唯富難自存也。」又云:「義重於利則治,利勝於義則亂。」綜上先哲所言,皆在於勉吾人生處事為人,皆應以先義後利,重義輕利,義舉善行方可弘揚,義氣方可參天也。

    蓋古之義舉善士,為善常不為人知,默默而行,服膺默默行善,累積陰德,天降福祥之格言,不求回報,因之義舉善行風盛。於今之世人也因世風式微,行善義舉常為沽名釣譽,不為求回報則求附帶條件,欲為人知,此為義舉善門之難開原因也。又就義者,必重施捨,而人對於施與得之分辨,常有所不明義之所在,施之不足惜,施之心安也。施比得尤為有福也。而善施者,不可心有回報之念,方可謂之義舉善行也。而受惠者,受而則不可不有回饋之心,俟其有力時以施者義行典範,回饋當濟之事、之人,如此善行義舉方可發揮連鎖作用,綿綿不絶矣!

    余今淺述,參與西登,至望世人共勉之!

    目錄

    ====================================================

    09 本境清水寺觀世音菩薩

    一、貪欲於人百惡源 燻心利慾誘心猿

    滄桑世態空留恨 敗俗傷風惹禍根

    二、恚嗔損氣為相欺 暴寡强凌達自私

    諒異容人君子志 南柯一夢悔無期

    三、痴迷亂性鎖心胸 强作是非德不容

    天網恢恢疏不漏 輪迴地獄路重重

    四、情慾橫流不覺羞 深淵溺陷更難休

    謹言慎事持五戒 養性修身把道求

    五、欲海興波氣上沖 魔團立體把心攻

    身修定靜明方寸 木鐸鐘聲造化功

    六、身纏三昧竅難開 憂慮困心未竟涯

    格致求知明至理 靈通朗照往天台

    論 人之三毒與三道:

    夫貪、嗔、癡者,人生之三毒也。人之一生所以落2罪惡萬貫,身敗名裂,眾叛親離,行屍走肉,一事無成,徒枉一生者,莫不因貪、嗔、癡之為害也。是故吾人對於貪、嗔、癡之修持,豈可不慎戒乎哉!

    貪者,由吾人之色相情慾所生佔有染指之念也。進而發為貪求之行為,倘如求得之以道,尚為天理所容,惟如貪求無厭,甚或不擇手段,偷、盜、搶奪、侵佔、詐欺,無所不用其極,雖或可逞一時之快之得,惟己犯萬貫罪惡,雖未必為陽司察罰,惟天眼昭彰,天理不容,終墜陰曹重刑也。蓋人生來空去也空,色相無常,皆非吾之所有,貪求之何用。唯徒敗壞真靈名節,猶如吞噬人之毒蟲也。宜速遠之!避之!

    次言嗔者,恚怒之氣也。恚怒之氣者。由恩怒、好惡、仇恨或外來刺激所生也。恚怒乍生,心氣頓失平衡,氣衝心智,昏昧不明,是非難辨,行凶走險,天下無數愚昧罪行肇禍於此者,比比皆是。好嗔易怒者豈可不慎哉!所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皆因激動怒氣之未能自制也。蓋人生一世,猶如南柯一夢,何其短暫,應把握此生,致力修身養性,促進邦家社稷寧和,怨恨、仇惡、爭鬥何用哉!

    而言癡者,乃人之癡迷也,亦即愚昧不悟,是非不明,迷執不醒者,皆可謂癡也。人生最可悲者,莫過於癡愚,終日懵懵懂懂,有如水渦盤旋難進,終日庸事自擾、自困,無法解脫,有如誤入蛛網之小蟲,堪足為憐!又如行屍走肉之輩,不知人生所來為何,所去為何,嘆哉!故須致力於求知、求智、悟理去疑,致知以啟愚癡,否則愚癡一世,枉活一生也。

    再說戒、定、慧者,乃人生之三道也。因人之情慾迷昧真性,猶如滔流大水之泄下,愈溺愈深,終難自拔也。復以情慾之誘發係順乎人身色相快感之滿足,其勢之趨,猶如巨流中既倒狂瀾,非以巨劈之力,無以挽回也。此力者,戒規也。戒規者,為制止吾人之惡念惡行,保持吾人之心性,時刻不為情慾所誘所昧者也。是故戒者,則為息貪念之為害者也。

    次言定者,乃修持心境之清靜也。蓋心念之不得清靜,必然刻刻受情慾之牽縈,常受喜、怒、哀、惡、欲之支配,淚動嗔恚之毒害生焉!而克制之道,在於心定之修持也。先儒云:「知止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此乃修心養性之一貫工夫也。」知止者,乃為吾佛所言心悟虛空之妙理也。若能悟得虛空之妙理,則心不為萬物所役,情慾所驅,心境一片止靜,此謂定者也。而心能定,何慮事之不可成,理之不可得哉!蓋心定則慧靈必然朗明,智竅開焉!愚痴之為害自除,何患理之不悟,道之不得哉!

    是故戒、定、慧為克制貪、嗔、癡之三妙法也。三者復有一貫之修持關係,先以戒制惡念、惡行,慾念息而後心定可得,心定而後慧自明也。志之於道者,宜慎勉修之!

    目錄

    ====================================================

    10 本境廣應廟謝府王公

    尊道循行歲月經 千秋社稷護安寧

    四維八德推仁義 振奮人寰大道醒

    論 道 德:

    夫自有天地以來,天有天道,地有地道。而後人類降生於世,人類法乎天地之道而行人之道也。道也者,萬物遵行之軌跡依據也。萬物遵之天體運行有據,動靜有序,即安寧祥和可得也。道尊者斯也。倘如萬物不依道而行,猶火車之脫軌行駛,災害之發生,世情之混亂,不言可喻也。是故人生應依道行事,利人利己,至關重要也。

    德者,惠澤於人之風尚行為也;或為促進邦家社稷安寧昌隆所應有之行為規範也。故德貴在澤人,不必為己,在於輔助天地之化育生靈也。如吾先聖之倡言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等等,皆為先聖參贊天道之化育,建立人群萬世祥和,安寧秩序,教民共同遵行之德也。

    吾炎黃華族歷經異邦侵略而歷久不亡,甚或益為強盛者,端賴先聖倡導道德之維繫也。邦國如此,推及於家庭、個人亦如斯也。凡人之能刻刻遵行道德者,必能廣受他人尊敬愛戴。由於捨己為人,推己及人,仁民愛物,德感天心,必賜福祿,家道必昌也。捨之反而得之,此為慎行道德之果報也。

    反觀今之世情,多為爭名奪利,違背道德而行之徒。雖有得逞之一時,

    惟奚有持久者乎?天眼昭彰,到後莫不如瘋犬之走投無路,下場之慘也,堪謂悔不當初。是故人生應於道尊德貴,寧為道德而死,不為財富而生,慎之!戒之!

    目錄

    ====================================================

    11西方教主駕前文殊菩薩

    本境三元殿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 同降讚 論 知命立命

    文闡立命作金篇 殊道同歸化大千

    菩樹崢嶸原有意 薩憑聖訓導先天

    三才一氣貫雲天 元性真靈造化玄

    殿內層層修善道 天門開放渡仙緣

    官階爵位前修定 紫氣臨門造福綿

    微細善行當累積 大羅明鑑不乎延

    帝心聖道傳寰宇 參證知天立命篇

    談吐心聲開元性 啟廸群眾獲真傳

    論 知命立命:

    夫修道者,在於知命立命也。佛曰:「明心見性。」儒曰:「修心養性。」道曰:「存心煉性。」明心、修心、存心者,其名雖異,其意同為知命也;亦即大學所云之明明德,了悟吾人生先天至明善性也。立命者,則謂之知命之餘,如何將至明善性踐履,並將之發揮擴大,以達自立立人,自達達人,甚或捨己為人,方可謂之知命立命也。孟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者,此之謂也。唯能率性行之,方可謂修道也;亦即修道者,須率性力行,方可立命成道也。

    惟人生之善性何也?天地好生之德,吾佛之慈悲,儒教之仁者,皆為天命善性之本也。申論之,維繫倫常之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無一不為吾人生天命具有之善性也。吾人各守其份踐守之,則可謂立命矣!

    蓋為父者盡慈,為子者盡孝,兄者盡友愛,為弟者盡恭敬,為夫者盡義,為婦者盡順從之德,為朋者盡信,為富者盡施捨,為貴者盡指引人行明道,為貧者能安份守已,安貧樂道者,均可謂知命立命也。而立命者,非僅獨善其身,並應有兼善天下之大志;亦即上乘之修持,普渡眾生之心,盡性盡力踐行之,則大道可成,而成聖成仙成佛可期也。

    蓋聖賢仙佛皆為凡人修道成之者也。能知命立命,明心盡性,知行合一,力行不懈者,終將可成大果矣!

    目錄

    ====================================================

    12本堂四恩主九天司命護宅天尊東廚帝君降詩

    無我而今聖訓吟 上修立德證斯心

    西方佛理玄機妙 登渡凡人道者臨

    論 宇 宙:

    夫混沌初開宇宙,垂古記載,悠久歷史之中,人類憑己聰明之智慧與豐碩之經驗,而對宇宙之真理已有詳細之論述。但有少眾生癡迷不悟,執意頑固,食而不化。故今再略述一、二,以資借鏡,願眾生能覺,以越出三界之外,免受輪迴之苦也。

    然宇宙為一行健不息,,時刻皆在轉異之大性命,人類亦皆為此大性命中之一小性命也。則生存之理與性命相同,其原動力,亦即上此之而言者也。故曰:「至誠乃天人合一之理也。」

    然上下四方者則謂之宇,意指第三進向之空間。古往通今則謂之宙,意指第四進向之時間。所以宇宙謂之時、空間。而時、空間之萬有,莫不有長短久遠之不同其性命。此其性命為之先決之條件,是質與能。由乾之陽,由坤之陰,二者相配合而成其體,實由時間與空間之轉變,以完其成,易稱陰陽之謂也。前者以到中和而轉筋,後者以致中正為商。二者時時調理,以遂其生,故中之性命大矣!在天其表高明而無有所不覆,在地其表博厚而無有所不載。然對時、空而言,則謂之悠久無窮,是謂之公與無私,亦即大且久,生生息息之象徵也。

    蓋有無數生命,共同生存在宇宙之間,集體也在變動,個體亦在變動,一經行動,勢必難免有衝突。故眾生應知如何始能各得其所,而各遂其生,必賴自己之變化,以達共生存,共進化之效也。互助變化之義,曰仁。互助調理之功,曰道。二者可達天人合一之生焉!萬物之育焉!其互助之義曰仁,其調理之功曰中。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即不斷調整之變化,有時須向上,有時須向下,有時須伸展,有時須受染,有時須中和。故稱之曰:「五行也。」此者一切可以命名之事,皆是相對。故今以陰陽符號代表之。例如:天地、剛柔、動靜、老幼即等於二,雖有虛榮消長之變化,亦總屬相依而存。如有一方失去存在,則轉變向他方,亦難單獨而生存。所以曰:「孤陰不能生,孤陽不能長,一陰一陽始得生命,而二者之間始有道。」然由一方中失去生存,始得必有發展,即可能轉向相同之他方。例如連續三次向左轉,即必轉向右,連續不斷而東飛,則回轉向西。所以說之,物極必有反,否極泰來,若欲求有廣生與長生者,始得無過與不及之而已矣!中庸居之。故相對之事物經云:「相同之生存,實有本末之分,先後之別。」助其集體之單位,謂之個體,二者之間,雖似相同,實為軀體大小不同之變體,不容分立。所以曰:「天下之本在國,而國之本在家,而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後家齊,而進國治,更而進天下平。」故無一與之爭論。然由太極而分兩儀,而四象、而劃八卦,而分六十四卦,是言之所有事物,在其生命生存過程之中,由勞而繁,不斷調整之情況,而得之生存原理,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仁,堅立倫理之基,便發揮其天賦,遂成為宇宙之中,以達成己成物生存之變念,此其恰到好處,各遂其生存中行仁。所以說宇宙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無所不載,然則能順天者生,逆天者亡也。

    故眾生欲求修身學道者,志在徹其理,悟其道,接其氣,若能取得之,則永住極樂矣!此為可望世人共勉知行之可也。

    目錄

    ====================================================

    13大成殿至聖先師孔夫子

    大哉學道正心誠 成聖成仙應力行

    殿內參襌能感化 至虔無二自心明

    聖靈丕展開覺路 先哲留馨傳裡名

    師表威儀垂典範 孔懷仁德播恢宏

    夫何恨海添情海 子應堅心抱正誠

    謝絶邪魔迷幻境 祝開蓮品發崢嶸

    參研大道同共勉 筆氣滔滔播正聲

    誠意正心之道:

    夫儒、道、釋三教,教人修道以正心、明心、煉心為著手之工夫也。蓋心者,為萬物之中心,萬物之主宰也。倘如心之不明,則無以知道之何以修也。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又云:「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也者,在求其放心而已矣!」仙佛之成仙成佛求之此心,明心見性,求心之寂然不動;道之煉心以求無極太虛者。皆謂吾人生修道應以修心為入手之工夫也。

    蓋心之不能修則內德外功不可成,尚何以修道哉!而心之修也,意念之控制,至為重要也。故吾人之心,唯有一心,此心者乃先天一炁之純明誠心也。此心亦即謂道心,異乎吾人所言之血心也。此血心雜思慾念充肆,善惡混淆,混濁莫辨,離道遠矣!是故修道者,則致力於消除淨化此血心,而歸還純明至誠之道心也。是故道也者,在求其放心而已矣!

    惟修心之要訣,則在於防範雜思慾念之發動也。最要者,心常存至誠意念。蓋誠則明,明則能克制慾念之牽動也。又言修心之訣,在於守心、定心、收心也。此三訣者,就心念發動之過程,予於克制降伏之工夫者也。守心者,則心常存誠意,杜息慾念之發生。定心者,則心念已發,則應隨機制止,將慾念收返者也。如能守之愈疾,守之愈固,定之愈堅,吾心自不致隨境放緃,隨習而染,為外物所動,心境可達寂然不動,而止於至善。身修、家齊、國治、平天下乎,尚有何事不可成也。

    蓋心無二念,則諸虛妄不生,則其志也,始終專一不二,勇往前進,大智、大仁、大勇貫備,何患大道、大業、大事之不成哉!是故君子應時刻存誠,行、住、坐、臥隨時省勉此心,務宜隨時導之於正,止於至善,如有慾念發動,應即下工夫降伏,即物心、血心、可滅,道心可復也。

    目錄

    ====================================================

    14南海普陀山紫竹林觀世音菩薩

    修身背道欲成仙 椽木求魚作倒顛

    自己瑕疵當了解 回頭大道邁前程

    了解自己:

    夫世人要自己了解自己之過去與未來,因今之渡眾有功者即表揚,有過者即直藏不表。因人總是人,不可不予鼓勵,罰降罪過難免有之,因恐世人失了信心,墜落迷惘,淪入黃海,所以有功者即表揚,有過者即暗提醒。因世人之功德,必須待蓋棺後才能定論。故雖有今日之證果,有功者即昇,有過者即降。乃理所當然也。

    因此人在世間必須徹致不驕傲、不固執、不自大、不稱高、心平氣和,自養本性,不犯他人,忍、讓、謙、和,忍辱負重,不造謠言,不惹事非,不輕易人言,須有判斷力,觀察要入微。多修一日,則可多得一分真理之奧妙,心靜自然見真性,進一步必定迴光返照。故世人應早日獲得,才能了解自身是否清白,因修道之人要黑白分明,如果黑白不能分,即致不到上乘之功夫也。

    所以世人要注意本點,祈安醮會,迎神賽會,難勝著書與宣講聖諭之功德。因迎神賽會只不過是地方人士自行熱鬧而已,並非神意,因佛聖本是慈悲之心,不浪費凡人之金錢,只有少數為爭風面子而熱鬧也。蓋著書無旨難行,因在天下間有幾家為出風頭,自作聰明,能正道效法者,自然有功可得也。如心不正,借神歛財,將難逃罪孽。宣講渡眾其功佔先,勝過祈安法會醮事,因祈安對內,宣講對外,渡眾功效宏大也。

    故本堂奉旨著書,施濟醒世,其目的在渡盡有緣人。因上天放下生靈,旨在促使世人建立良好之家園,報效國策,了解自己乃三才之一,與天地並立,何故至今不省察,而受凡塵汙俗感染,沉迷不醒。因上天有收圓之責,再三勸導世人早悟修身,不觸天怒,則有重返理天之期旦也。

    再談金錢乃世人隨身之至寶,但要善用,因一般富豪家庭不知善用金錢,視財如命,一旦無常來到,雖有家財萬貫,高樓大廈亦難帶回,豈不是一切皆空矣!如子孫為財產爭奪不休,惹事禍端,反而遺害子孫。俗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因人生在世,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何須斤斤計較。故積財不如積善德,修橋舖路,見義勇為,救濟貧困,不要專為子孫積財產而勞盡心力也。

    蓋俗語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積財不如積陰德,爭名不如積善功。因功德乃是世人皈空之至寶也。故望世人要了解自己,可究便知,可望也哉!

    目錄

    ====================================================

    15 本科副筆本堂主持 觀世音菩薩

    一、含辛忍辱養真心 瞋火中燒德受侵

    物欲民胞崇恕道 慈航引渡菩提林

    二、天時四序運無休 幾載人生逝水流

    善德機緣當把握 老來方悔道難求

    三、忍辱何寧笑儒夫 慈悲救世聖賢儒

    胸襟以德消恩怨 共濟和衷筆下呼

    忍辱之道:

    夫人生忍辱之修持,古來則有許多先賢銘言,堪供吾人為用者也。諸如:「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辱求全」、「忍辱負重」等等不勝枚舉,均為吾人生之至理名言也。惟能恪遵踐行者幾稀也。誠為可嘆哉!

    然忍辱者何也?為慈悲之修養工夫也。忍者為吾人遭遇怨害、阻難、侮辱、災害等,心能泰然處之,安然受之,不起瞋恚,不抱怨念之謂也。而辱者則所受忍耐之境遇也。人生在世境遇各異,皆因業報因果造成者也。此業報者,有自作自受,別業別報,有群眾集體公作公受之共業共報也。眾生能明乎此理,遭遇不得意或艱難阻礙時,尚何須忿怒哀怨之有哉!最主要者,以慈悲為懷,忠恕為道,朗明釋懷,泰然處之,並益勉向善,堅忍勇行之,自可養心進德也。蓋人之所以無法忍受外來之羞辱阻難者,皆在於瞋恚之念作祟也。故有瞋恚之念,脾氣必大,肝火一動,心智頓失,迷昧性理,敗事壞德,莫此為甚者也。故西方教主釋尊在世時,敎其瞋恚心重、脾氣大之弟子應修持慈悲心;亦即培養忠恕之德,則所謂瞋恚修持慈悲觀是也。

    又謂古來世上力量最大者,忍辱也。蓋忍辱者,絶非屈服於惡勢下之懦夫行為,亦非含恨於心而不敢形之於色之無力表現也。而係以慈悲為根本,不懷怨恨,不存報復,以寛宏大量,開懷胸襟之至德,以服人化人之行為也。如能持之以恆,勉修不斷,非僅可修身進德,成事成道,且可促進群體祥和,精進之,可進大善之境,利人利己,眾生皆應慎察力行之,必須忍柔堅耐難關,突破一切苦厄,則是人生關之和氣寛恕達成為貴之修持善德也。

    勉哉!

    目錄

    ====================================================

    16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余心欣喜勉諸生 南北星臨道向榮

    宮壁燦輝常照耀 太虛無物有闡聲

    乙氣元真性命由 柳隨風擺道難求

    星微色相緣心起 君志仁風作善流

    登參仙佛淨心衷 台放靈光一氣通

    謝絶心魔明本性 勉勤佛訣達成功

    淨化人生之道:

    夫宗教教人者,莫不以淨化人生為終極目的也。教之義容或有異,而其精神一也。淨化者,自覺覺人也;亦即先聖所云:「獨善其身,兼善天下」之謂也。

    蓋宗教之目的,在於教人修心養性,啟發人生利益大眾人群之精神發揚,進而消除世間紛爭困擾及人生浩劫 也。是故修道者,則在於追求淨化己身,擴而大之淨化他人。佛云;「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成佛。」又云:「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之謂也,則在於教人人皆有淨化之善性。惟因受塵俗染汙遮蔽,善性難復,致無上智慧之光輝難發矣!是故修佛在於修心也。

    又淨化人生者,何以著手乎?儒之五常仁、義、禮、智、信;佛之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皆為吾人淨化人身之要道也。蓋人而能戒殺、盜、淫則能消除身業,而能不妄言,則能淨化口業,而能不好酒飲,則能防患困擾煩惱之發生也。

    復以天下之所以紛爭擾亂不斷者,均因人之久缺仁、義、禮、智、信,好殺、盜、淫、妄語、好飲,有以致之者,爭權奪利,弱肉強食,毫無惻隱之心,天下焉能不混亂,人間焉無災劫 也?

    故修道者,應嚴肅遵守五戒,以淨己淨人,促進社稷優良習尚,建立安樂社會為宏願職志,方筏吾佛菩薩自覺覺人,普渡眾生之宏願也。

    目錄

    ====================================================

    17 本境清水寺觀世音菩薩

    清心寡欲道根生 水勢源源運慧萌

    寺境禪聲闡佛理 觀參天道悟修行

    世寰道統追先聖 音色財權腐性情

    菩體修持歸一氣 薩心致意共枯榮

    參禪學道傳心法 論徹精真道理明

    先聖心法之傳:

    夫先聖天君堯、舜、禹等,以十六心法相傳,以為治國平天下之道,代天行道者也。後十六字心法,為後世聖賢為修身立世之寶者,以其順乎天理,合乎人道也。十六字心法者,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執厥中也。」

    蓋人與天地同列三才,俱備理性,為萬物之靈長,本身中與生俱來妙明心性,後因識神而生妄心。蓋因識神之為用,產生或善、或不善之慾念,思想過去或未來,或患得患失,無時止息,反覆輾轉也。此心者可謂半陽半陰。其念也,非偏則倚,偏於陽則生散亂,倚於陰則昏沉。是故人心危殆不安也。

    道者,天地元始之理也。道者,智性也。為虛空妙明真心;亦即天地本然之性理也。道心者,無善無不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惺惺寂寂,是故虛空微妙,故謂道心惟微也。

    而言惟精唯一者,精者明也;詳也。一者誠也;專一也。唯者,獨也。綜而言之,唯獨本乎誠正之心,致力精明天理大道;亦即吾佛所謂之「明心見性」之工,方可消除妄心,邪思慾念可滅。此謂去妄存正之功用也。

    允執厥中者,允執者,信守遵行也;亦即信守天理大道,遵行禮教也。厥者,用也。中者,中庸之道;亦即不偏不倚也。所謂致中和,則為人處事執乎中道則得和,存心能執止於至中,則可消除危殆,臻至安祥也。

    是故吾人能時刻本乎惟精唯一,允執厥中,則妄心可失,散亂昏沉可消,尚有危殆之有哉!則道心著、禮教興、社稷安寧,太平盛世可期,而吾修道果證可登也。

    目錄

    ====================================================

    18 東港東隆宮溫府千歲

    溫敦天理道修行 府藏虛空覺妙生

    千轉流光當苦煉 歲終必可上天京

    修道之素心:

    夫修道之人須有看破塵俗名利之虛空素心,方可謂修道之真心也。亦即修道者,應置身於生死度外,破得一死之決心,方可求得不死之道也。倘若身入佛門,常存好高騖遠,心猿意馬,不知務本修持,只存妄冀成仙、成佛,或因氣忿,或貪安閒,其雖名入玄門修道,而其實也,藉道而安頓其身,何以修道哉!

    蓋身歸三寶者,皆屬與佛道有緣,當體入玄門之心,以虛空為懷,忍辱堅志,勉力修習,勉學人之所不能,忍人之所不能,方可謂玄門修學之態度也。修道之境界,有三乘之別,則上乘、中乘、下乘也。學道者,當知盡其力修學,悉心而行,誠之、求之,雖智愚有別,皆可得之。

    上乘之修者,心懷虛空,一絲不掛,一塵不染,如皓月當空,萬里無雲,可奪天地之造化,可參陰陽正理,如能煉之以法,可化有歸無,又可化其無而生妙有,自可與天地同老,日月同參,此為天上仙佛之境也。

    中乘之修者,能常秉虔誠以齋戒,奉聖尊以禮拜,誦天尊神聖號,唸太上秘文,一念純真,萬慮俱清,上格蒼穹,萬靈洞察,靈光不滅,真性自可直達太虛,位列仙班也。

    下乘之修者,積德累功,好德善施,濟人利物,並能常時檢省過失,知過能改,其真性自可不昧,靈性虛覺顯著,或穩或現,與神仙無異矣!

    蓋身皈三寶者,知修持之道,各依其智識力學、行。能者,參玄打坐。中者也,誦經禮誥也。下者也,忍勞效勞工作,虛懷若谷,不存名利,不念安享,不妄念冀求,誠而行之,不惟不愧為佛門弟子,且終有道之可得也。倘如常存安閒,在意奢華,只知衣食之不及人,好逸惡勞,好名利為爭,其心亦難得虛空,何得道之妙用哉!其人也,雖入佛門,志不在修道,藉道營生,偷道者也。反不如還俗歸家,以染苦為樂,否則所造罪孽,不惟難能超生,終將永墜苦輪,修道者不可不慎哉!應時刻檢省其心、其行,務宜常存虛空素心,勉力學之、修之、行之,方有可成也。

    目錄

    ====================================================

    19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學道修身並戒齋 心持定靜若虛懷

    遵行理念清規守 普渡生靈上玉階

    齋戒之道:

    夫齋戒者,為學道修身之至高德行也。齋者,湛然純一,了無雜念,虛無至境之修持也。世人有所不知,以齋者為吃齋而不知心齋之修持也。戒者,肅然警惕,禁除損性、敗風、不良慾、惡行也。齋者,在求心性之清靜光潔,以存養虛靈。戒者,戒除罪業,了卻因緣,培養慈悲以醒世者也。

    蓋人之不良啫好,惡習不戒,雜念難消,心性不可靜,心齋難修,齋與戒為互為表裡一體者也。學道者,務宜齋戒併行,其道方可成也。明聖經上云:「急宜戒殺、戒盜,免受牢獄囚刑,戒之則可消免罪孽也。」孔子曰:「齋者,吃必變食,居必遷位。」孟子曰:「雖有惡人者,齋戒沐浴,可祀上帝也。」此皆勉人之不以前之惡行惡習,則畏以齋戒,倘能痛下決心,齋戒沐浴,改頭革心,則不棄於神聖,善道仍可有就也。

    顏回問教心齋於孔子。子曰:「由志也,無聽之於耳,而聽之於心,無聽之於心,而聽之於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者,虛而待物。虛者,則心齋也。唯道聚虛者。」由此可明乎聖賢之於齋戒者矣!

    蓋齋戒之終極目的,在於存養吾人之真身元靈,抑惡揚善,棄濁留清,以養善性。偈曰:「人人皆有靈山塔,成仙成佛莫遠求,只向靈山塔下修。」蓋人人皆有佛性,如能在心齋戒行上下工夫,終將明心見性,道果可成也。

    目錄

    ====================================================

    20無極養老宮文部上司

    一、 至虔奉旨著書成 戴月披星為道耕

    無上西登期救世 宣揚孝悌見忠誠

    二、 情深手足敬如賓 友愛精誠順五倫

    孝悌齊家思養育 晨昏定省事尊親

    三、

    孝悌:

    夫人生于宇宙之間,首重孝悌也。所謂孝悌者,乃敬順父母,弟恭敬兄之謂也。善事父母者,謂之孝道也。善事兄長者,謂之悌道也。有父母而不知孝,有兄長而不知悌者,則大節已虧,而其他無足以論也。

    蓋修齊之道,端自孝悌始焉。孔子曰:「入則孝,出則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故孝悌乃為德之本,天之經,地之義,而成人道也。因為人生之始也,而饑不食,寒不能衣,父母衣食之,及其小長也,為之學業為,之婚媾,推父母愛子之心,無微不至。因人子之天性,凡為世人多以孝為當先,庶知父生母養,十月懷胎,三年乳哺養育之恩,功同天地之大也。是知孝為天性,則羚羊亦知跪乳,慈鴉亦知反哺,反之,人為萬物之靈,如不能善事孝道,將何立身處世,而別于禽獸矣!故為人子者,不可忤逆雙親,自將黽勉上進,從善棄惡,而自立于大中至正之途始可矣也!

    惟事親之道何也?一曰:「養之有敬。」二曰:「居之有省。」三曰:「病之有憂。」四曰:「喪之有哀。」五曰:「祭之有嚴。」是也。反之自身乃是盜、賤,己毀顯祖之聲譽者,不孝也。好勇鬥狠,以致父母憂愁者,不孝也;驕奢淫佚,不務正業者,不孝也;懶惰不勤,好賭飲酒者,不孝也。豈為之事親也?

    昔時大舜至孝,受其繼母之虐待,從無怨言,以菽承歡,終得帝位之尊。而古代之廿四孝,黃香之夏扇枕,寒則溫襟褥。郭巨尚埋兒,王祥之臥冰寒。史蹟留芳至今,堪為世範也。故世人若知孝者,終得神仙之位,史蹟斑斑,足以引證也。故望世人應知孝順父母之大恩,若能循此孝道者,自古孝子相繼也。

    所謂悌者,乃兄友愛弟,弟恭敬兄,善事兄長之所謂也。而悌道者,孔融為最,他四歲則能讓梨,事親兄長,留傳至今之美哉!蓋兄弟為同氣而出,故有同胞手足之稱也。語云:「入山擒虎豹,孰之吾兄弟。」乃兄弟生死之交,謂之兄弟之友愛也。所以兄弟若患困難者,即以相助,兄弟有過者,即以互勸,此乃友愛弟,否則和氣一失,即變兄友弟恭為仇敵。因世道反常,兄弟在未分居之時,尚知孝悌,惟一經分居之後,即失和氣,不顧聲譽,不關父母之傷心,誼之於兄弟也,情同路人,實感嘆哉!

    故望世人深明大義,孝悌父母兄弟,友愛長上,則如四海之內皆兄弟。故孝之處世,為人子者,應知事親,克盡為人之道,終能亦得神仙帝尊之位。使盡孝悌之道,一者可安父母之心,二者可顯祖揚家之譽也。更期可挽回頹俗,望世人三思自省,即可達到甚幸也。

    目錄

    ====================================================

    21無極監察司

    一、 至虔筆氣貫雲天 忠恕憫人聖道宣

    監察修行憑慧眼 分明善惡為司權

    二、 西

    忠 恕:

    夫忠恕者,乃世人立身處世之至德也。孔聖之設教,以仁為本。而仁之表,即現于忠恕以見也。

    所謂忠恕者,盡己為之忠;推己及人為之恕也。而忠恕二字,就是中心;如心也。毫而不動此心之謂也。而忠者乃內盡其心而不欺之意也。舉凡下對上、上對下,以及朋友之至交,事務接物之間,都皆須有忠也。而忠即是于國家民族,並于一切之事物也。而恕者乃寛宥他人之過也。而忠者則是中之心也;而忠之一字,乃天地之剛氣也,無堅不破,萬物可當也,所謂修身治己,而心正以之家治,而家治以國治,合而國固也。而恕者乃如之心也;又恕之一字,則,嚴以律己,恕以待人,進而兼恕萬物之謂也。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己欲、己達乃謂忠之道也。而立人、達人則謂恕之道也。如一個內有其忠,外有其恕之人,所惡勿施,以此推之,修身齊家之道,治己愛人之理,皆不外乎忠恕理傳之工夫也。

    故人生在世,必應作為仁人君子,恪遵四維仁德之,始可焉!因人心不古,在世道澆漓之今日,深盼世人處事要有忠恕之仁德,而禮、義、廉、恥時時存心,言行有序。而處事無虧于心,己之不欲,勿施於人,則己之所欲者,乃推己及人,勉力渡眾也。故世人若能如此忠恕者,所行之功則可幸甚也。

    目錄

    ====================================================

    22無極功過司

    無上西登布 壇開集一流

    前賢尊孔孟 浩氣仰千秋

    義氣之為:

    夫義者,宜也。合乎于時宜、地宜、人宜也。而便利他人者,均不失之義也。又義者乃人心之制,理之宜,不偏之理,不易之機。故修道者,所謂心存大義,至正無私之謂是也。

    孟子曰:「仁者內也,義者外也。」此乃謂蘊于內者,曰仁也;形于外者,曰義也。闡言之,義者乃世人出入必經之路也;又義者乃世人之所重,五常八德俱有之。蓋義之所倚者,禮也。所以知禮者,必能事親至孝,知義者,必能效忠。故士之為義者,必有忠貞之念也;商之為義者,斗秤之公也;農之為義者,無饑饉之憂也;工之為義者,無詭譎之險也。

    蓋行義者,乃至大至剛,義氣參天也。昔聖賢之精賢入神,桃園結義,見富而不動其心,千里尋兄而愁勞,心志之堅強,名芳萬年,堪為世人之範也。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故小人之異於君子者,乃義利之間而己矣!蓋君子者,見財而思義,不貪私求,富貴如浮雲,棄財利而取義;反之小人則見財利而賊義也。

    綜上所說,是知義者,乃世人之正路,天地之正氣也。故樂道者,必守義而行,修道者,必存義而作。所以深望世人應知理氣、義氣之道而勉之。供為世人之盼也。

    目錄

    ====================================================

    23南天齊天大聖

    情發氣沖昧本靈 無常乖戾病叢生

    攝情歸性求真悟 心覺靜中處泰然

    攝情歸性之道:

    夫人者,各有其一心也。心者,向外發之則見情,向內發之則為性。情者,亦可謂性之外動也。人之情發而氣亦動,氣動而乖戾無常,人身之諸病所由生焉!是故古今志之於修道者,莫不致力於抑制情之不動,則所謂之攝情歸性也。惟不可了卻吾人身百病之由,亦為修道得正覺之工夫也。

    蓋情者,性之發於外而動者,應抑制於未動之先,以吾人之有情,順應萬物於無情,過則不有,涉則不留,猶如明鏡之照物。善者,物之美,吾不有生愛意。惡者,物之惡也,吾不有生憎念。處處坦然大公,刻刻物來順應。坦者,率盡也。大公者,純然天理,不有一毫私有之念。順應者,天下萬物,物物有則,順其則而應物,則其自然無事矣!此為無私無為以行事也。性自不為外物所昧,情則不為外誘而動也。倘若執於私心用智者,自私也。不以無為順應萬物用智者,則不能明覺自然,七情常生。所謂喜則氣緩,怒則氣上,哀則氣消,樂則氣散,憂則氣結,愁則氣下,驚則氣亂,乖戾無常,傷身敗道,可不慎哉!是故古言有訓「忘怒大公,觀理順應。」此二言者,至理銘訓也。

    蓋人之情易發而難制,尤以怒氣發而難抑,嗔痴之為害源於此也。是故有志於修道者,應以此古訓銘言,引以為心性存養及除情蔽之障之工夫。當怒氣將發之際,應遞即忘怒,以分辨事之是非,將怒消之無形,而後以大公無私處事,以天理應物,物慾情蔽可消。人而若斯,則其得道也,可謂過半矣!

    蓋古今之得道者,其身之所以能常空寂幽然也,在於其能攝情歸性,靜中反覺者也。所以其能常覺明了然一切也。道之煉還丹,儒之求放心,佛之如不有者,此也。切望志之於修道者,明乎此道也,恒心修持之終可成大果也。

    目錄

    ====================================================

    24西方教主駕前普淨古佛 (關聖帝君解冤經)

    始 末:

    夫世間之事,總有其始與末。故為人者,應知其中玄妙之理也。若未能識其始末之理,則事事必未能照純願妙因而踐行之。故心必錯亂,而萬事行不通,致受障礙也。所以人之智慧若能靜,終可分清而判,樣樣之理無所其阻,刖能暢心達意也。

    蓋人之行事,顏容總有喜、怒、哀、樂之表相。如心慾不清未靜,即生怒相,如心性順意暢通者,必生喜樂之相。由此可知人之外表,有時可分明於人之心性也。故人須學於道之始末,不免受事務所顧慮,若性不能所定,必使道業難得也。

    蓋事本有始末,天生之定律,任何人不能有所改變而另設異理之道也。故人只要用心精研其中之理,即能有得道之所妙也。例如下種子培育苗,必入土三分,才能生根發芽。如不行其理而棄於地上者,終不能發芽生葉,種子必日曬而致於枯死也。所以修道者,身心若未能實踐力行,捨出三分之力量,焉有可得道之理哉!蓋種花木如能用其理而識知花木之始末,遵行季節而下種,所種之花木必然旺盛與花嬌百媚也。例如種於菊科,必分四季節氣而下種,否則未能見其花蕊之美也。

    故修道者,必須了悟人生之始末,何為世事而操勞。而應知始終之喜、怒、哀、樂真相,來表露自心之顏容,脚踏實地,靜心安慾,體認世事為身外之相,暢其心、達其意,心性定能清明。對大道有所貢獻及抱負之心,勤學而修,終可高出於智,增加行事遵於始末之道理,方能身受其福報矣!

    目錄

    ====================================================

    25西方教主駕前月慧菩薩

    無形真氣滲入丹池修至上

    西悟密宗揭開智舍促高登

    論 戒殺之道:

    夫世人修身學道,意誠皈依佛門者,必須要深討戒殺之道理,莫可只顧不殺生而不知戒殺之深意。因戒殺者乃由自性中所有之種種心念。而此自性中之心念,其生在修身學道者之所有慈悲心、有善心、有愛心、有光明心也。因此凡是道宗之修學者,必須應用心地,探出其戒殺之原理也。

    所以論戒殺之原理,若說深奧亦深奧,若說淺理亦淺理。而修道其因何必須要戒殺,其起因及其原理從何而來。乃為昔時世尊如來古佛,在雪山修行煉工夫,菩提樹下得道,然後為救渡凡間眾生,而雲遊佛國各地,斯時受其感化者,大有人在也。故曰佛國也。嗣後佛教傳至東土,而東土之人亦接受佛教之普化,因此各地大與建築寺、廟、庵、堂,作為教徒修身之處所,亦有部分在家修者,所以佛教之戒律中,有條不殺生戒律。此律者,即所謂之戒殺也。然然其戒殺之因從何而來,要賴修身學道者深討之,亦可作修身之依據,如能深明其意,則可得道成佛,不中不遠矣!

    再說修身學道者,切莫有嫉妒心、奢侈心、妄念心、浪漫心、不喜心等之存在,否則難成道且枉費當初進入佛門之苦意,所得之道果,亦即隨之消滅,且其罪過重大也。蓋世人修身學道之目的,乃為減輕三世所做之罪過,又望將來上往西方樂國享受。此言雖說不錯,但唯有違背佛教之佛規者,則無如此之簡單也。因在世間與人之相處,尚要以身作則,為人之模範,佈化眾生,日後才有希望受世尊之嘉奬,豈可不慎哉!然其對先進修學與後進修學者,必須要一視同仁,互相慰勉,砌磋佛理,切莫以先進修學者,看輕後進之人,才不致違背世尊當初設教之宗旨也。可慎勉之。

    目錄

    ====================================================

    26西方教主駕前華光古佛

    無上聖尊爼豆陳 西登普化指迷津

    新書著作開明路 顯耀才華貴立身

    人之貴:

    夫天地之間生育萬物,於人為最貴也;乃合乎天地並為三才也。因人應有德存戒殺之心,以配上天好生之德而不相害。惟少有欺弱逞強而肆意殺生,造成了大殺特殺,冤冤相報,輪迴不休,生生滅滅,歷劫 無盡,實為可痛哭流淚也。故人為萬物之靈長,有欲超四生六道,若對求生者,是比其他四生容易較多也,例如牛是知死不知走,而豬是知走不知死,所以人皆均無貪生怕死而為生存人類之最優也。

    佛云:「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情如海水難秤,欲知世上刀兵劫 ,但看屠戶夜半生。」因此世人只知求生而不知求死之如何。若世人立於害屠殺生者,乃昧於理,于利而求,則越墜越深,將不能自拔也。故世人應觀求生之真想無差,若能如此者,才能愛惜萬靈。古聖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在父子之間,更須父慈子孝之道。古聖又云:「嚴師出賢徒。」故人生對於求生者,繫有一生之禍福,乃依賴自己之選擇操作與觀念也。

    蓋天有天理,國有國法,而法律不漏惡孽之徒,天理昭昭而絶不容萬惡不赦之罪。俗云:「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所以立於為人者,只曉求生而不為死之創業者,實枉費今生於世為人之貴哉!倘有為人生而不棄萬惡之徒者,永遠墜落阿鼻地獄而出頭無期也。

    故世人要知為人立生之道,才有合乎為人最貴之原則也。此身不知今生渡,今生從何此身修也。此為淺述為人之貴,可參世人以勉,行往西登之大徑,可望也哉!

    目錄

    ====================================================

    27 西方教主駕前寶光古佛

    無上西登證佛門 靈台丹府道其存

    詩書萬卷傳今古 智識包羅顯慧根

    論 知 識:

    夫智識者,乃世人心中之眾生也。是為邪迷心、狂妄心、怨恨心、不喜心、驕慢心、嫉妒心、欺騙心、貢高心、奢華心、惡毒心等等種種不善之心,即謂心中之眾生也。故人人要自己來渡自性,如此者,則謂之真渡也。而自渡者,乃理未明,由師解惑而渡,理徹者,自渡也。而將自己心中之邪見、煩惱、瞋恚、貪婪、愚痴等,皆要用正見、正念、正語、正思唯,正定來渡也。既然自己了解正見,而邪見來時,運用正見渡,邪念來時,運用善念渡,而儘渡自己心中之眾生,即謂之真渡也。所以世人要自己自性自渡,嗣後運用般若之大智慧,來打開愚痴與邪念也。而知識者,亦有部份不明道理之處,要望佛祖來渡,如果天下間有自己可渡者,諸佛菩薩犯戒為何理由也。故世人要自己了解,好好學習道理,明白一切為何再來世間轉為人身,乃是要修完前世業障,非是依賴神聖諸佛菩薩之渡也。

    故知識皈依正。自心皈依覺,而自覺後才能覺人,即可達到為至尊之效勞也。蓋自心皈依正者,謂心。皈依覺者,謂靜。而知識皈依僧者,則謂清淨。此者乃靠自心自性而可修者也。而為佛者,則謂之本性也。而法者,則謂之心也。因世人之心中本是有三寶,而說皈依佛,豈不是自己心中之妄語也。

    此為簡述知識之真義,可勉世人共進西登之大程者也。

    目錄

    ====================================================

    28 無極玄玄上人

    一、六道芸芸出一枝 輪迴果報應天規

    生靈殺戮兇殘性 弱肉強凌未了時

    二、趕殺生靈作飽餐 何堪生命互摧殘

    天成物種原相助 莫再輪迴地獄端

    護生之道:

    夫人自無始以還,則在胎、卵、濕、化四生及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輪迴生死。是故六道眾生者,曠劫 以還,則互為眷屬也。乃因善惡因緣,輪迴果報,而變為異身者也。此為彰往察來,萬象變化一定之程序也。亦吾佛所云因果報應之原理也。人生為萬物之靈首,當體察輪迴之道,眾生互眷之理而行護養萬物之道。惟觀今世人之作為,卻反其道而行也。壽誕喜慶每每大恣屠殺生靈,盛宴親朋,曷有此理。為求己之命長,為祝己之喜慶,而竟然殺害同眷生靈,私心殘酷,莫此為甚也。痛哉悲矣!鴦掘魔羅經上云:「己肉人肉,則一肉也。」古德名言上有豬羊席上坐,鍋裡六親煮之偈。蓋凡人殺生食肉,只知肥、嫩、甘、香,大快朵頤,而不知鍋內所煮是何靈。唯聖人可察見,煮的是食肉者之父、兄、妻、兒也。何其痛心哉!復以人人愛命,物物而何其不貪生。人竟為飽己食樂而滅殺彼之形軀,而造成彌天惡業,一旦無常臨頭,必墜地獄受盡刀山劍樹,鍋湯爐火之刑罰,罰畢又轉生畜道,以命償命,終再為人也,必然多痛夭折,此皆好殺生靈之果報也。

    蓋好殺則冤冤相報不休,命命相償不止,永沉輪迴之折磨,何不及早戒除羶腥,以養我慈心,放生護養生靈,增積福德而得往生所願,了脫輪迴之苦哉!好殺食生靈者,宜速速悔悟回頭,免墜苦淵也。並望普勸眾生戒護生,同向大道,功德無量也。此為勉世人慎之!戒之!可勉也哉。

    目錄

    ====================================================

    29 玉清內相文昌梓潼帝君

    一、文昌法訣在正修 深覺從頭說理由

    帝座臨壇無佳句 君勉人人力上游

    二、真靈不昧下南瀛 必賴勤修向上爭

    克讓允恭籌上策 文前思察達功盈

    三、無上調成樂國遙 西登見性自心超

    金剛般若摩阿法 致理精新萬世標

    四、處世知天萬事和 修身養性永無波

    榮華富貴前生果 立志勤心福祿高

    福與祿:

    夫天地之間,萬物生生滅滅,其生命長短不齊,而所欲不能心願之事多也。子曰:「知命為君子,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蓋人生知命以為今之世道,科學萬能以為文明社會,致不信有前因後果之所報也。嘆哉!

    但世人每云:「天地神鬼,無所見聞,而生死輪迴,地獄天堂何曾所見乎?人亡則亡,而焉有禍福之報乎?」蓋天則賦有育良知、良性、靈氣與人,而人立於天地之間,輪迴轉變,受生、老、病、死之苦而生死輪迴,此乃合乎天地 循環之理也。

    蓋人生處世莫為喜生而惡死,因自小小昆蟲之類,亦受其生命而怕死,而人生豈有不同之理也。所以人生處世榮華富貴順境,乃人人之所同欲也;貧困苦情逆境,乃人人之所同惡也。

    蓋人在天地之中,宜須聽天順命,莫以怨天地尤人,而人生處世宛如海水浮雲,變幻莫測。而禍福順逆莫不是前世業,今世修之所支配也。故人生在世,能有幾秋,而其名譽不可不惜。俗云:「虎死留皮,人死留名。」而人之生豈可無流芳於世千秋,焉可臭名於萬世也。

    古聖又云:「忍者是福,耐者是祿也。」故世人切莫胡思而為之,為情、為恨、為微因細故而以命賭志而萌厭世之念者,短見亡命也。此者不但陰律難容,而留後世遺憾也。而上不孝於親,中棄夫婦、朋友之情,下違留兒女教養之務,三無一取。此輩到冥府從嚴處之,到時悔恨當初之錯覺,已是噬臍莫及矣!

    故願世人,凡事須知進退,三思而後行,方免一失足而造成千古恨也。應宜以忍求福,以耐求祿,不忍不耐,即無福亦無祿也。

    目錄

    ====================================================

    30 靈隱寺濟公活佛

    凡身假體本塵埃 心性修行造化該

    事物繁華空色相 思潮感應觸靈台

    菩提有樹偏無樹 世宇無災卻有災

    意誠依歸憑自在 綜觀萬態入虛隈

    身心性法皆空之道:

    夫吾人身生之於父母,雖得之父母氣息,惟九孔直流,儘皆不淨,四大假合,雖壽命之有長短,但卻無不敗壞者也。是故吾人身只不過為幻身假體也。古今大智慧者,皆能了悟此身之幻無,當此身未死之前,則將其視之為死體也。唯假借此幻體學道修行,而能有無為無我之覺者,此為悟身空者也。後以能返觀自心,非生非滅,遇境似有,境滅即無,毫不生執住,能悟真心,常覺而不昧,不隨妄想而移轉,行事盡依本性而為,此謂悟心空也。悟心空則妄念無生,此心常覺明也。復觀我人之自性,本然寂靜,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此謂悟性空也。悟性空而能無心無我,靈慧妙明莫測也。

    次言法空。法者,可觀自如來言法,可謂之方便也。為一引導法門者也。所有正法可謂皆在引導人之何以悟得心源而已矣!因之法者,猶如病之與藥,病癒藥亦則空無所用。法之與心者,證得心空,法亦即了無所事,此所謂悟法空也。

    總而言之,學道修行,首要在求了悟吾人生身、心、性之真源本質,而後返本而行,以達元真者也。蓋身為必敗必亡之假體,若能體察此身之虛幻,何須尚有為此身飽滿安享而致喪心敗德之有哉!安享此幻身,唯徒沉淪此身於六道苦輪也。又心性者,本然清靜,勿動勿定,無所不有,勿存有想,俱足諸慧,清淨自如,不思則有念,動則遮也。靈靈聖聖者也。

    是故學道修行者,應了性此心、此性之空寂靈明,修持妄念之不動,以達此心之靜,以道行之,自可達修聖、修佛之果也。否則執住常生,意念常牽掛,食欲難絶,雖積功立德,亦不過可修得人生之福果而已矣!

    目錄

    ====================================================

    31 本境赤崁福德廟福德正神

    福章降此時 德蹟眾生知

    正氣通經緯 神功創道基

    南柯一夢:

    夫墜地一聲之哭乃為人生之始焉!母乳依依難捨之慈恩,而養亭亭,而援授良知,近朱、近墨,善惡由此而分也。善心而知永固己立之善,己明之誠,即云修者也。正其心者曰;「齊家之美焉!」意誠心正,善之明必正之心者也。近朱者,更可再勵其成,善知之明善而知來修者也。而近墨染體之心,其心就不正,其意即不誠,遠離明善之修,近於迷慾之心,五毒之臨,實為堪悲也。

    故自身不覺,天天玩樂,背五倫反三綱,自倡現代之文明,遊好閒休,偷懶成性,直到南柯一夢,悔之已遲,所以道之修、道之明,必得意誠心正,方達為人之一世知明善修之焉!道明心正,必善明正,正心身修,方達創立至虔之利陰利陽與代天宣化之宗旨者也。

    欲知正心明善之己立,教以庶民之修,不離己立意誠正心之求。故願庶民應得為人之一世,明善正心而知修,辨善惡、分清濁,即可達明善之道,直進一夢之明焉!故人人應知南柯之美夢或南柯之醒夢,必知皆由自己而知明善之所得。欲望眾生暫借為人之一世而取擇其美夢,將能西登,方不負父母乳哺教養之恩。特參一筆,供勉世人究之自知可也哉!

    目錄

    ====================================================

    32 屏邑東山寺觀世音菩薩

    東响經聲感至虔 山嵐紫氣孕先天

    寺音遠播盈台海 觀徹人間聖道傳

    世事多秋泯意識 音催道德化新清

    菩提樹兮原無樹 薩本虛空悟道成

    參酌精禪天地相 著成道統萬年榮

    無量佛法修真性 上下浮沉意念行

    西引靈台歸善道 登參入聖永垂名

    心念之修持:

    夫心念者,吾人行為之原動力也。為善為惡莫不因心之發念而起。吾人倘能心存天理,時刻以天理而戒慎警之念,則慾念之動便息,而其行也,亦自可遠惡近善也。如不以天理存心,則其心也,慾念如無鞍之馬,無止境氾濫引動;其行也,疊罪如山而不知覺也。念之修持可不慎乎哉!

    心念之微雖未至發動,惟則顯明於外,波動所及,神鬼悉皆可鑑察,尤應慎防也。微動若未能慎防,必將引發不可自制,頓失權衡。務宜常明天理,存養正念,修身養性,慾念之隱微可息。亦即吾人要常存誠於內,形之於外者,必然善性也。古之聖賢所以能成聖賢者,皆因以其能治心念,為修持初步工夫,為入德之門也。亦即立志於心念修持,而後臻於至德。而凝德於至道,以達化己化人,參贊天地化育之功也。

    是故修道者,必須以心念修持為入德之工夫。心念之修持尤應常存天理,以大誠護養正念,戒慎、戒懼,時刻以唯恐有失之謹慎態度存之,則心念之修持,方可克厎(ㄓˇ)於成也。子曰:「君子慎獨其身。」又云:「小人閒居為不善,見君子則厭然,故揜其不善,而顯其善,何益乎?」殊不知人觀其內者,如觀其肝肺。是故君子應存誠於內,而後形善於外也。此者皆教吾人修道應以心念之修持為入手者也。

    目錄

    ====================================================

    33 九重天代天巡狩

    人生在世莫須留 貪欲榮華豈苦求

    草木逢春仍有律 無常事物總空留

    人 世:

    夫天道無常,人生之易邁,人之處世榮華富貴何慕之,貧窮又何嘆之。蓋富者雖有萬貫家財,無常來到三寸氣斷,亦是一切落空,所以人生宛如南柯一夢,草木一春也。

    蓋自古至今之英雄豪傑、美人,亦總難免無常二字,如楚之項羽有拔山之力,亦是自刎於烏江;如夏之后羿有射法之能,亦矢盡弓亡;蓋世美人西施之美,褒擬之麗;如唐楊貴妃之艷,皆有天姿絶色,媚人之眩目,傾城傾國之容,生有嬌資之美體,燕聲鶯腰,亦總是難免無常,難脫骨眠荒野之土坵,風吹雨打日曬,草木為侶,猿猴作伴也。

    故人之一生有幾秋,何為一世苦憂。日月如水流,人生在世有如朝露,何為爭名鬥勝,為財為利,貪圖不足,不守仁義道德,不惜廉恥名譽,不遵聖佛之金石良言,徒托空談之間,狂猖文明之科學,妄動橫行,種種罪孽滔天,甚至骨肉分散,朋友不信,親戚疏遠,如此之何也?不守綱常,不遵循天之正理,不分男女,人之一生與禽獸何異矣!

    蓋人為萬物之靈,當知明善道,遵行天之正理,行人生處世之道。欲求修身養性,須謹守綱常,本知明善道,克勤克行處世之道,將獲得上天之賜福也。今之簡述,可勉世人可參西登也哉!

    目錄

    ====================================================

    34 西方教主駕前正心古佛

    西園一片淨心蓮 方度大千出至虔

    正義呈祥端世志 心誠德業報皇天

    古風寥落懷當固 佛性飄搖覺自堅

    十三科造准開著 善種深根福果綿

    正 心:

    夫君子先慎乎德,心正修身,遵守仁義道德,守身如玉,一草一木,物外勿貪,三畏四知,安份守己,知足而樂,貪而生憂。石崇巨富,心猶不足。人若知足,快樂過日,環境世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榮華富貴,人人所好,窮困貧賤,人人所惡。但世人榮枯得失,命本由天,循環因果,註定命數,強求不足亦無濟也。

    是故君子知天命,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聖賢積德不積財,小人積財不積德。德者是本,財者是末。錢是摧心鬼,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貪生禍因,罪生不仁。忘恩背義,憚然逆取,倒行逆施,豈知後來果報,陽世貞現報,陰司大刑。處世為人,心正勿淪,始終必貞能固本。立身之道,學而不輟,好學增智,善為利用,公忠體國,名方留世。

    勸勵世人,以德為本,以道為標,心正修身,勸行善道,從善如流,功德完滿,上蒼眷顧,幸得美報也。劣劣為此。供參與世人勉之。

    目錄

    ====================================================

    35 西方教主駕前 妙真古佛

    勸君施拾謂無錢 禍到臨頭悔萬千

    樂善欣然登善果 慈航待渡莫遲延

    樂施:

    夫樂施乃出於心欲之差使,施捨他人,助危解貧苦,免受人間冷暖之所迫,使人人皆能融和共存也。

    蓋助人為快樂之本,乃自無上之宏德也。凡宇宙之間,無一可獨生,無一可獨存,物物之間必互有連帶之關係,亦有互破互克之牽制也。故人人必互助樂施,方能融和互存也。

    蓋人倫輪轉無定相,人之自性互異,惟本善性修其身歸本性,於性發,空也有之。臨災解厄救萬千,無也有之。常積累蓄成大德,有也無之。時常捨施,無常一瞬歸西天,有也空之。故樂施無謂大與小,唯發心存善可上昇也。凡本性存有好生之德者,無不將樂施當善業行使之,致於人與人互不取利奪權,互愛大眾之處和而達進太平也。

    但於今頹風沉落,使末世亂非。今之樂施者,多有變性之趨,專注於自身而奮,爭權奪利於一身,致猖失本性,喪盡天良,一心自取墜落幽冥。享眼前之福,受未來之災,何盡天地良心也?自毀於本善之靈根也。

    奉勸君子應持好德之本性,樂施於他人,克己律身,以身而作。自性發揮之樂施,無論大小,唯出於本性,即可功果無量矣!故云;「無者是有,有者是無。」其理可明乎?莫嘆自身不如人,知足樂施,功滿果盈。故曰:「樂施者,乃為修道者西登之捷徑也。」

    目錄

    ====================================================

    36 西方教主駕前 妙靈古佛

    一生如夢一瞬間 始終有幾春與寒

    今談人生諸善業 富貴貧賤在靈原

    六道輪迴永不休 因果常報在本求

    行善作惡在吾性 不分男女與老幼

    能知今世做凡生 前世行善不滿盈

    胎卵濕化最可傷 前因惡徒犯罪緣

    作佛作聖靠報應 全是善生及忠臣

    今世作惡後世報 千真萬確不爽人

    一夢南柯勤於修 二性歸一得果籌

    三綱五常正道方 四書五經研理奧

    五蘊脫了空色相 六根了悟知本性

    七情皆靜應刪除 八德四維身存孝

    九二圓渡出俗洲 十方佛聖齊於到

    一一開出迷恍路 十二登科四季宏

    十三釋示西方徑 無上修身行於正

    西域本是大方路 登處樂界性心和

    君子行善與作惡 一念之差判審明

    今勸世人時作善 不蔭自己子孫綿

    時時刻刻省身過 西方之路在心窩

    目錄

    ====================================================

    37 蓬萊仙島八仙翁齊到

    一、雲遊四海感緣生 為渡黎民勸世情

    無上西登將告就 特來頌祝藉乩賡

    二、鍾離身帶牟尼珠 李背葫蘆拐杖扶

    曹祖神光堅固子 手持雲板醉吁吁

    三、洞賓寶劍為龍屠 仙女淡粧口似朱

    藍彩曇花同獻壽 韓敲魚鼓酒來咕

    四、遊山玩水聞經聲 路遙無驚亦要行

    無上西登成大道 能參喜會表真誠

    五、佩珠獻壽過天橋 遙見至虔案上標

    啟德珠璣參大作 清音醒世此同昭

    六、日夜辛勞聚眾多 勤修法門息風波

    腰間繫有葫蘆藥 救濟蒼生未辭勞

    七、葫蘆有酒有金丹 鐵拐閒遊在世間

    今歲豐收當預卜 天教國泰共民安

    八、吟詩飲酒更詩多 米酒陳年慶嘉和

    佳餚美饌排滿桌 茅台壽酒伴詩歌

    九、國舅登台醉飲顛 藉機共祝慶豐年

    三巡美酒在腸內 滾成拙句愧心田

    十、張仙本是凡間人 超骨欲作變仙真

    越海蓬萊皈隱處 仙班排列救凡民

    十一、呂祖成仙把道傳 今刻到此著書詮

    勤心學效無上座 共進西登醒世篇

    十二、一

    十三、酒是凡人之一奢 多貪敗事有更加

    節量能助氣剛壯 勸爾三思求不差

    十四、女娘亦可作仙真 在世行功把德仁

    凡骨超來仙骨在 仙班排列有何珍

    十五、仙姑本是女娘軀 自少不粧亦不塗

    節操清心四德守 果成印證蓬萊途

    十六、三從四德女宜知 從父從夫教子兒

    婦德婦工婦貌正 名揚先祖光門楣

    十七、勸君宏德把仁超 紅粉之友莫多繞

    作樂心貪損身已 紂王為色江山消

    十八、喜酒名仙藍彩和 佳釀美味實多多

    一醉千秋皆能散 盡斟乾杯唱高歌

    十九、湘子欲仙排八仙 仙仙步步上鸞田

    田開一醉參幾語 語成無上西登篇

    二十、速斟傾杯眼已迷 迷矇焉有成佳題

    題詩添句無清醒 醒覺鳥飛時已西

    歌啊歌 美酒何其多 諸生揚盞慶功和 速速來效勞 無上西登頒天下 四方八達透蒼高 共吟此書喜如何 喜如何 千秋萬載果 留得英名在天曹

    至心效勞知良善 虔心意定至虔生 善惡分明因果現

    良知良能樂神仙 共著西登賴眾賢 丹心一片莫私偏

    德業共修耕良田 功成之日樂神仙 至心堅 虔意定

    諸眾賢 莫思偏 志心堅 意綿綿 意綿綿 勤修無

    上西登 力作至虔之緣 至虔之緣 此為八仙到此醉

    顛顛 大喜無邊 勉生勵行 甲子雙登

    一、神人意識共文融 無上西登慶大功

    八性心聲呵一氣 賡詩題句表真衷

    二、

    西

    目錄

    ====================================================

    38 本堂主席北極玄天上帝

    一、 無上真詮著聖篇 西登頒布莫拖延

    三才離合調神筆 瞬轉流光越先鞭

    二、 開堂設教喚人修 挽轉頹風筆下籌

    無上精神參孔孟 西登正氣紹春秋

    三、 天機佛訣超三界 人性善行遍九洲

    聖哲文章肩道統 珠璣奕世砥中流

    堂與學:

    蓋世上之堂比比皆是,家有家堂,廟有廟堂,祠有祠堂,機關團體有禮堂,其名稱雖同,但其作用不一也。

    而鸞堂者,何也?以儒為宗,以神為教,而教以中庸之道。因今世之人心不古,道心漸微,不以古道為傳,敗俗頹風,各界其是,以為文明。惟吾主夙知先賢之遺作,皆含有真理,即置鸞堂而設學,意在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孔子之正道而傳述,豈不利於世哉!

    孔子之教不倦,誨不厭之精神,不恥下問之好學,使其博學之多聞,述而篇中之述。何謂先賢之遺學不作者,乃為不能再作新章以傳世人之理也。是謂夫子謙辭敏而好學而已矣!

    故當時大道衰微而週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曾相魯三月而國治,因嘆哉亂世賊子四起而引退。見詩可正人心,嗟者,詩既亡,無法正人心。春秋一筆乃亂臣賊子懼矣!曰:「詩既亡,春秋作,禮樂正人心也。」

    蓋今之鸞堂以孔子之遺教,代天宣化,豈有不合乎至情至善哉!故眾生宜知古學乃是今世科學之依據,若無先賢之學,則無今之科學矣!

    目錄

    ====================================================

    39 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靜心啟德本真誠 靈性光輝燦世明

    普化新民登善境 大同盛世共扶耕

    人之性:

    夫性者,天賦於人之元靈也。人之所以為人者,除父精母血所成之形體外,最主要者,為天賦之性靈也。先儒云:「人之初,性本善。」又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故知性者,天命也。本乎天理至善之元靈也。後因哇哇墜地,受世情習俗沾染,使元靈善性漸為拘蔽,而惡念惡行遂發矣!此為後天惡習假性也。其質亦愚昧頑冥,而與天命本性之靈明善德迥然相異,此長彼短,倘不修持遏止,假性日長,本性日失,人之行也,違離天理道德日遠,而為非歹,行惡作孽,頑冥不覺者,甚或以為人生之正途。嘆哉!蓋人生最悲痛者,莫此為甚也。

    是故先聖大學之中所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此為大學中教人修性之道與三綱之要也。故明明德者,乃指吾人生天命之本性,為靈明善德之本善,而後實行。發之於萬物,則天下萬物之理,無之不明者也,此為明明德之義也。故除自身應致力明明德外,更應普化萬民。能明明德而養性,同棄後天惡習假性,而作善性親民,淬勵同進,同止於至善之淨境。此為吾人生修心養性之道也。

    所謂人之元性者,素也。素者無聲、無色、無形、無相,純然麗質,潔靜無瑕,為天下萬物之本質,萬色之本色也。亦為天下至麗、至潔、至淨、至純者也。是故修心養性者,在於修學養德,培養本性素美之質,不為情慾所染,不為邪俗習拘蔽者也。

    蓋先聖曾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誠言者,則富貴、貧賤、夷狄、患難,各本守其份、其位,泰然處之,安然儘之,不作非份之想,越為之行,儘其安樂素性者也。先賢曾有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者,乃人生本性素美之發揚也。

    故吾人應明乎性之本質,培養其素美善德,不為外情所動,不為外物所遷,心境安然自在,快樂恒常,則慾念自失,邪行自滅,善性慧靈朗照,則大道之修行也,焉有不成哉!

    目錄

    ====================================================

    40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論 香蕉之道義)

    一、四海猶然又九夷 驅邪制鼇憶同時

    休譏粉黛稱尤物 大有娥眉處世宜

    二、女重貞操尚姆儀 三從四德應堅持

    叮嚀亂世人間婦 懿範尊崇壯道基

    三、女男平等幾端莊 戀愛自由亂一場

    舉世風流多孽種 色狼本性是豺狼

    四、熱門歌舞亂紛紛 不女不男汙耳聞

    勾引痴人沉慾海 奈何橋下鬼成群

    五、黃色書刊遍地飛 斯文淪落道稀微

    狂瀾欲挽今時務 母教弘揚應發揮

    六、人心不古喪元神 科學唯遵達物真

    衣食住行奢若盡 虛榮終究入沉淪

    話:

    天生民物,有生自有養,蠶將育而桑自發,人將生而乳自生。故只要男女老幼,不要好遊多閒,或耕、或讀、或紡、或織,各守己安分,又何憂哉!跟此之訓,以身作則,自然可得一生光明之前程矣!勉之!

    香蕉之道義:

    夫道本無名,強名曰道。心空無味,強為設香,因人處於紅塵,滿身穢氣,無法與靈山仙佛交流。所以世人遇逢祈求禱告時,必燒香以感格仙佛,故香可謂靈媒;亦是仙佛與眾生交流之信號也。故香又曰:「信香。」但香在未點燒之前為有形之物,因有形之故,無法與仙佛相通,今以三昧真香使其本有而歸於無,裊裊而升空,一縷清香,太虛合一,清虛有感,心香與佛通矣!有感斯通,無求必應,此乃吾人一枝心香而透靈山前也。

    故修道者,則在磨錬心性,去塵垢而還我光明之性。但今修道之人,日日和光混俗,修道實非易事,必要受盡琢磨砌磋,方能現出金剛也。試看石匠磨錬寶石之時,必發珠輝光芒,此乃磨錬之結果,現出之慧光也。

    故道行至爐火純青時,必結晶光,猶如香烟燒發出之光亮。所以修道者,必受歷盡風霜,屹立不倒。否則若無大志,便似香蕉欉,不耐一點風霜,或遇大風則頹毀也。此乃根基淺薄之故也。所以修道之人,必受盡磨難,屹立於風霜之中,此則所結之道果,然如一欉香蕉成熟,實非一人能以提動也。

    蓋九品蓮花定位,猶如香蕉成熟,必剝皮方能享其香味。此之言者,修道必須修其內心,不要修其表面也。臭皮囊如香蕉皮,必棄入垃圾桶內,不要以假為真也。故修道者,必磨練心性,無垢光明,自然發出清香之蕉味,必去草茅脫出凡屋而達無極也。此乃香蕉之道義,有根能識,必有所得,理妙無窮也。勉之!

    目錄

    ====================================================

    41 本境赤崁保安宮保生大帝

    一、頂天立地男兒身 莫讓淫邪惡念伸

    好色造成家破裂 猶然害己害他人

    二、好淫敗德又傷身 累子及孫受孽因

    窒慾靜心修本性 齊家興國重人倫

    好淫之為害:

    夫世道日下,澆漓之情日猖,人皆捨正道而弗由,放失其本性良心而不知求也。嗟堪悲嘆矣!人生之所以自甘沉浸於苦海為樂鄉,嗜之如飴者,慾念之氾濫而不知自制也。只貪紅塵歡樂一場,而不顧其本受害,終將受萬劫 之苦,愚昧之甚哉!

    蓋好淫者,見色心動,必失和寧之氣,夫妻必將琴瑟失調,子女失教,家道失耕,終將衰敗也,此為淫之為害也。復以天之生人也,男女平等,不分厚彼也。女守三從四德,男應頂天立地,更宜謹行三綱五常,何可輕薄行誼,好入歡樂場所,殘折花身。況以淪為娼妓者,莫不是父母貪財,則為匪惡之徒誘拐迷惑而流落秦樓,托足楚館,可謂棲息糜定,猶如落花敗柳。平情視之,同為吾人之姊妹也。摧之,殘踏之,吾心不以為愧乎?

    吾人得天地之正義而生,為萬物之靈也。生之於世,有吾立德立業之大任,而此事業之大任,端賴吾人生健壯之軀體及旺盛之精神。而好淫者,迷戀妖艷美女,精血散盡,形消骨蝕,終必虛弱命短而亡也。尤甚者沾染難治毒疾,不惟殘害其身,且或殃及妻孥子女,為害之深,莫此為甚。未知將有用之身,靈明之精神,致力於人生正業耕耘,而將之移於好淫為用,堪足悲嘆也!復以好淫者,奢侈無量,揮霍無度,為討美女歡心,傾囊不惜。至於財盡囊空,則不惜行險為偷、為盜,今之竊風難治者,與賭風、淫風息息相關,是故盜竊風盛,亦為好淫之害也。

    古昔之侯爵君王,因好淫敗德而致家亂國亡,遺臭萬世者,難屈指數。好淫者,身敗名裂,家敗身亡或妻子受報者,此皆為天理昭彰之報應也。好淫者,應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不可貪圖一時之歡樂而受萬刧之苦哉!慎之!戒之!

    目錄

    ====================================================

    42 本境溪洲村清水寺觀世音菩薩

    一、本意登臨喜並肩 境觀清淨順天然

    溪州源遠朝宗地 清水禪參仰至虔

    二、無形大道達靈霄 上界猶然播德苗

    西掛瑤池開玉鏡 登時善惡見明瞭

    三、為善當昌惡者亡 天理冥冥盡昭彰

    人生須臾江流逝 立德修行渡佛航

    四、善小不為後悔多 積成小惡罪難逃

    分明善惡終將報 意念真誠見佛陀

    五、善惡從心戒淨修 無私素養為人謀

    文章道德仁風播 奕世情懷見性優

    人生之善惡:

    夫善者,行事本諸性理良心,光明正大,大公無私,損己利人,促進社稷安寧,建立社會優良風俗習氣之行為事蹟者也。而惡者,則迷心昧性,黑暗怪異,損公得私,損人利己,破壞社稷安寧,不守人倫道德,敗壞社會優良風氣等之行為,皆為惡也。

    蓋人生而性本善,心明性現,善惡分明,見惡事則羞恥而避之、遠之,見善舉則智靈湧現,踐履而行為榮。惟受情慾所沾,習俗所染而性蔽心迷,見利心動,惡事遂行,而心尚不自知自制也。戒哉!心之迷昧也。天地福善禍惡如影相隨,報應不爽也。多行善事者,雖虧己利人,內心常感寛慰歡樂,心安理得,福靈自臨。復以多行善事者,善氣宏揚,必感天格,博人尊敬,天必降禎祥賜福。所以為善者必昌也。善行者,事無鉅細,皆須儘力而行,不可以善小而不為也。

    蓋人生最長不過百年,錯過善機不再矣!又行善者,尤不可好高騖遠,在吾日常生活周遭到處皆有善事,吾人倘能謹記三綱五常倫理,三從四德,遵守力行,自可全功全德,善報源源不斷也。

    次言惡者,多行不義,傷天敗理。大之者,謀財害命,挾掠燒舍,姦淫散家,小而惡念心動,口是心非,陽奉陰違,均已造成尤愆矣!為惡者,心昧性蔽,慧竅塞焉!致多行不義,良心虧失,終日必惶惶難安,憂心忡忡,禍殃自臨。復以多行惡業,惡氣散發,必招天怒,廣致人怨,天必降災禍,故為惡者必亡也。容或一時未報,前緣尚有未盡也,緣折盡報將隨之,或必將累及子孫也,焉有爽之者也。吾人在世,必明乎天理之因果報應,速速遷惡從善,廣種善緣,方不致虛度此生也。

    目錄

    ====================================================

    43 恆春車城福德廟福德正神

    恒持厥志致心修 春雨均霑解世愁

    車駕舟行長不息 城堅池固樂悠悠

    福延祿壽前因定 德秉功勳證果求

    正意誠心兼善性 神恩人道展皇猷

    登臨寶島民安樂 台樹芳徽世仰由

    參謁蒼天昭日月 筆揮聖訓著春秋

    無形易見懷能得 上極難行志不休

    西域逍遙憑接引 登高喚醇仗名流

    人修持之道:

    夫人之修持者,有內外之修也。有謂性命雙修;有謂內德外功之修或謂內聖外王之修。其名雖有所異,實則不二致也。蓋人之修道也,欲得證果,非內外並修以得內全外滿者,聖佛果證無以為成也。

    內修者,修也。大學云:「明明德。」佛云:「明心見性之修。」則習天理大道,吾心境惺惺然而不昏昧也。則明天理,而防心念也。蓋防心念也。蓋防心應與防身並重,防心猶如防城之陷塌,心防猶如城府之撐柱,心不淨不堅,則猶如棟樑撐柱蛀蟲叢生,城池之固堅可保否?是故修道者,必先致力以內修明明德,淨化心念,消除情慾,不作色相之求見,以達虛空之境,方可得吾父母生我前之正理也。

    次言外修,功德之修也。則大學所云:「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之修也。」外功不修,則德而不全,則吾人生使命虧失也。外功者,由心而生,須使命虧也。吾人生生活當中,如能刻刻慎言謹行,弗違乎天理道德、倫常,則使命無虧,外功可成矣!所謂一言慎則一言功得;一行嚴謹,一介不苟,循理遵行則一行功可得;而終生謹言慎行,則外功惟而積之,疊積如山。惟凡人弗察,好高鶩遠,善小而不為,以建大功為職志,而終至無所成也。殊不知外功之修,在吾日常生活當中刻刻皆有,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信義之行,時時皆有,宜刻刻省察,嚴謹而行也。

    復以人之修道,道果之圓證須陰陽會合,內聖之修則陽生,外功之修,則陰長。陰陽並盛,則道果而成也。倘如陽生而陰不存,或陰盛而陽乏,如人之生育可孕、可生否?是故內外雙修,猶如車之兩輪也,缺一可行否?修道者應明乎此理,致力內外之功並修,並須步步為營,嚴謹行進,持之、恒之,日積年累步步階升,則仙佛證果可成也。

    目錄

    ====================================================

    44西方教主駕前 普賢菩薩

    無上大道學兢兢 動靜修持志永恒

    心一專精能入定 深山閙市亦西登

    動中之修持:

    夫凡志之於修道者,莫不奢望覓得悠靜山境而隱身修持,而道方有可成,實所謬哉!蓋道之修者,靜中可修,而動中更為可修也。大道雖玄微,惟道也者,不外乎人之身心性命及人道之倫常也。

    修道首要在於倫理道德及錬心養性,不可偏外而輕內,亦不可偏性而專命,應與道德並行,性命雙修也。古今之修道有成者,莫不在於能擺脫世態虛情之牽掛,而致力培積外功,虔修內功,依法行持,久而知所以修養,而後天色身得守。精神健全,靈慧增長者也。心為一身之主宰,若欲得精神健全充沛,必也心無妄想什念,心不生妄念,則言、聽、視、動方可合於真理,而大道可修,心性可存養,唯力行不懈,精神自可固積,道根自可固培,而後成仙成佛可期也。

    修道者,錬心至為重要也。而錬心者,靜中固可修錬,惟動中尤為可錬也。靜中錬心雖易見妙處。但動中若能修得此心不動,則其工夫更為高妙矣!蓋人若於動中錬得此心不動,一旦於靜中修錬,則一超直入,更見大成也。

    錬身之法,可分有二,順境與逆境也。順境者,稱心如意矣!惟自律自守,更宜嚴而慎之!切戒樂而亡形,縱放心志,否則反為所害,沉淪難拔。必也益發培積外功,積善立德也。而逆境者,雖處之艱難困苦,屈辱難受,惟應處之泰然,反觀而樂以受命,不可畏縮,不可忿怒,亦即遇逆境要如順境,逢順境猶如逆境也。

    蓋世間之順逆,本隨緣生,原無一定也。惟煉心者,須有一定之原則方針,把持得住。己心應有所主宰,切莫心隨事轉,情因境遷,如見財不貪,視色不念,得福不戀,受寵若驚,遇危不退,受苦不辭,安貧樂道,富而不淫、不驕等,皆為錬心之修持也。否則心無主宰,隨俗境轉移浮漂,將何以修道哉!修道者,靜中可修,動中更為可修。所謂煩惱則菩提,閙境中能得錬心,其真妙更為可成也。

    目錄

    ====================================================

    45 西方教主駕前監察真君

    無上天機普化宣 西登正理道深研

    修身難免心猿考 魔惑撥開大道成

    酒色財氣:

    夫酒、色、財、氣曰:四大魔是也。一般世人如聽到魔一字,就心驚膽寒,必易受魔之侵襲。惟世人只要堅定信念,壯大膽氣。自然能克服一切,何怕四大魔之作怪矣!但世人之修身,人人皆知之不近四大魔,進修之路自然無阻也。因四大魔最易纏人之身,亦是人之最易親近也。而四大魔之法力無邊,能引人之入迷而不知醒悟。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英雄豪傑,毀於四大魔之手者,實感惋惜哉!

    故余今將四大魔分述於左,以醒世人早覺回皈正道也。

    ﹝一﹞ 酒魔:世人以酒為五之釀成,酒飲對身體有益。但酒可飲之,卻不可過量,少飲可提神壯氣,多飲有亂性惹事非。飲酒之先,必先了解酒之厲害。如多飲過量即失理智,言語傷人,行為粗暴與人發生衝突,甚至藉酒行兇,毆鬥殺人,造成身敗名裂者,不乏其人也。故奉勸天下諸子早脫酒魔,以免惹禍傷身也。

    ﹝二﹞ 色魔:乃人人之最喜愛啫好,但色比利刀更利,如色之過量者,有蝕人之骨髓,刻人之魂魄,消盡精源損害道德。迷色者短命,養精者益壽。而有關正當之色,可適時行之,有助精神飽滿之功,而有延年益壽之效,量力而行,適可而止,故一夫一妻之色亦要節制。野花莫貪,否則能惹禍招殃,而引起家庭風波,爭風吃醋者不少也。所以修學者,必須脫離色魔,以免惹禍殃,致傾家動產。離之為最妙也。

    ﹝三﹞ 財魔:世人之榮華富貴各有定數,強求無効,財多亦不定是福因財多易惹禍上身,使人注目與嫉妒而發生意外。財多易招人之盜偷、劫 奪之禍災,甚至人偒命亡。而財多留給子孫,亦未必能守,藉祖產風光一時,花天酒地,奢侈浪費,不務正業,比比皆是。故財多易惹魔纏,魔纏即不能修道。總而言之,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早日知脫,以行生終之程也。

    ﹝四﹞ 氣魔:氣之於人也,多為善持。須知氣和血脈通順利精神飽滿。若因有損血脈耗弱,則人精、氣、神三寶盡招殃。故平心而論,氣虛動肝,肝火躁熱,必易惹禍端。所以必忍一時之氣而不動火,方能心平氣和而泰然處之。因氣能造成暴卒,或有因氣極而致命;有因而偒及於人;恩愛夫妻有因一時之氣而破裂;有因一時之氣手足而成仇。故氣能致人牽纏於身發生意命,而不知自悟者,大有人在矣!所以在學道、修道、行道者,必須要氣和,方不致氣魔延而成道也。

    故奉勸世人對酒、色、財、氣四大堵牆能擋得住,能收發自如而早日知悟,脫離四大魔刑劇之苦悲,方能成之於道也。此為供世醒勉早脫回登也哉!

    目錄

    ====================================================

    46 本堂主壇宮太乙柳星君

    清心寡慾道基生 徹悟禪宗覺漸明

    佛法無邊空色相 齊登證果近功成

    清淨修持之道:

    夫清靜者,道之大本也。心不得清則神不得靜,元靈本性難現,道則無以修哉!清靜者,清心寡慾以靜其神也。人而能修得至清至靜,則元神主事常得性之境界也。唯寡慾息念,以清其心,澄清其心而後元神可靜也。

    蓋清靜經上有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皆無,唯悟性空與內心、外形、遠物者,色界、欲界之謂也。」而心無其心者空,形無其形者身空,物無其物者境空也。倘得心、身、境三空,則能覺性圓明,不為聲色所奪,情慾所牽也。

    惟空者,無所執住也。執住則無可常得性,難知真空妙有之理。故老子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所無既無,湛然常寂也。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真靜矣!」觀空亦空,空無所空者,破除執住於空之法也。所謂不住於法,不住於色,不住於空。又云:「應不執住而生其心者,皆謂清靜之修持工夫。」非僅應致力於空,更應破除執住於空,住空應破除性、法之住,何可執哉!蓋執而則虛空之境不可達,妙有之用難明也。

    六祖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金剛經上云:「視諸相如無相,則見如來也。」又云:「心神能得清靜,則天下悉皆歸也。」此皆謂湛然清靜,則能覺性圓明,不為情牽,不為外動,真常得性,自可豎窮三界貫通天地也。是故清靜之修持者,修道之大本也。

    目錄

    ====================================================

    47本堂中壇元帥 張簡

    倫常落莫任枯流 違背天良實隱憂

    命繫三綱肩道統 浩然正氣貫春秋

    倫常之道:

    夫倫常者,人倫之大綱、大徑、大法,至理正氣也;亦即維繫人類世間溫暖親情、秩序安寧之規範也。是故倫常之道,可謂天人之性與命也。為吾人生必遵必循者也。守而行之,則順乎天理大道,於己可存養至理正氣,得性之圓明,廣種善果;於他人也,可得善行惠。倘能眾相奉行,則社稷溫鼎盛,安寧昇平,所謂順天者昌也。

    惟今之世也,人之本性昧於昏迷,營私逐利。視仁、義、禮、智、信為身外物,流口頭禪而不知踐行,違倫常也。正理失矣!正氣滅矣!於己也,逆天行事,必招天怒,悖理待人,廣招人怨,危機四伏,天罰人誅,終將身亡,永墜若淵也。而社稷亦因而惹禍生端,失卻安祥,災劫 生焉!是故倫常之道不昌,堪足至憂也。逆天者亡,此之謂也。太甲經云:「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倫常之道,焉可不謹而行之哉!

    倫常者,倫理道德也。為人之本然性靈也。若得能除卻私心慾念,性自不昧,是非曲直,善惡義理自明,修自然易行,本然善性光大發揮,道果可成。倘如昧於私心慾念,則昏迷無知,善性消失,盲犯天理,將遭災墜劫 ,難得自由身矣!奉勸世人,倫常之道宜謹遵慎行之,則人吾皆幸也。

    目錄

    ====================================================

    48 九天司命真君

    稽查功過記分明 善惡心思慎力行

    賞罰條條登簿錄 奏呈至闕判前程

    善惡之分:

    夫人之初性本善,善者仁也,人之本性也。惡者逆也,反性之徵表也。惡者又謂賊也,是仁者之不齒也。子曰:「乍其孺子入井,惻隱由起。」此示情欲發,皆是一片仁心。何以三代而後,惡行不滅,惡行愈熾,蓋重利輕義之邪風猖獗之所致也。

    故汝身入鸞門,當知賞善罰惡之理。蓋人若心存仁,常行善道,久之則瑞氣靄門,天神隨護。父行子傚,鄉鄰慕法,仁風偃莫,推而廣化,一國行仁也。孔子云:「人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大同世界之境也。」指此否?惡之又名謂之逆,自古至今之所有刑法懲惡之分條治罪,唐律尚有十惡而不赦罪名。故諸生等入鸞門乃修身學道之初,皆應知日日行善,時存善念善行而為,當仁不讓,即刻造功,雖是未學玄煉功,但三千功滿,亦可受封榮任神職也。反之若心不存仁,而常事事心之違,作惡多端,不行善舉,乃至惡貫滿盈,死後墜入阿鼻地獄,永不超生矣!

    古云:順天者生,逆天者亡。而順天者乃指善也,逆天者指惡也。奉勸世人行善行惡,孰之可為,心自可明而知也。供世勉之!

    目錄

    ====================================================

    49 西方教主駕前遙心古佛

    一、西方靜坐悟經聲 木鐸傳音細細鳴

    遙見祥雲遶聖殿 心生肅穆表真誠

    二、無形正道集群賢 上賜真言救世篇

    西出新書傳後輩 登章圓滿樂神仙

    明辨之道:

    夫明辨者,乃明晰真偽虛實,別善惡也;亦是世人所判斷之要也。故曰:「物以類聚,方以位分,即是明辨也,縷絲分判以分析也。」

    子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也。」蓋宇宙間之事物與善惡若能分清者,甚也。又曰:「惡莠能恐其苗,惡鄭聲能恐其雅樂,惡利口能恐其信,惡鄉愿能恐其德,是為真實難別者也。本性相近,物類相似,用之則差也。」

    故若不能明辨是非者,能致身敗名裂,甚者可傾家覆國也。故對事物亦有明辨之要也。因莠苗皆長於田間,而莠則為草,苗則為禾也。因禾可以成稻,而草能傷苗也,均是草木,何其利別哉!侫生於口才,可說懸河侃侃如是也。其說雖有理,是以口才之邪說也。惡鄉愿貌似君子談論大道,實有礙德也。故若無明辨者,即不知受其迷也。所以大道之方行遍達十方,異端隨起,流遍而角隅,藉仙佛惹行,敗壞佛門,攻乎異端,遍傳邪教。故吾人若不早覺明辨者,則不知其處世也。

    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誠言因杞之在於夏之末,殷之在宋之後,兩國文獻之缺乏矣!故孔子難以引證。此乃聖人治世之謹,明辨之要也。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勿察焉!」故欲代天行道者,必須慎思明辨,是非善惡尤分,縷絲雖難行,宜爵位真綿,方能不失為碩賢君子之斯堂也。余今以淺言之明辨而勉之也哉!

    目錄

    ====================================================

    50 西方阿難尊者

    誹謗之罪業:

    夫人生於世,勞勞碌碌,營謀生計,難免有違規犯錯之失。惟貴在能知錯、認錯,改過遷善,則善莫大焉!蓋過失雖有存心與無心之別,惟能下放下屠刀立改前非,則其善一也。何懼之有哉!

    人生之過失,泰半肇因於口德之不慎,是非莫辨,好逞口舌之快,口舌之辨、口舌之爭,滔滔不絕,言人之不敢言,道人之不欲語,尚以為非如斯,不足以顯其雄才大略,異於常人之威猛處,不足以懾服人也。殊不知其言也,已反其道而行,已種下不可補償之口業,可不慎哉!正言不談,談吐不離穢言汙語,宣洩卑賤歡欲,恬不知恥之放言,尚以取悅於人之幽默佳作。殊不知傷風敗俗,正人君子聞之,反胃感嘆耳!或有動則惡言咒語,加諸於己之不悅者,有似非置人於死地,無以滿足其洩恨之心。口業之惡莫此為其甚!天有好生之德,而人何可有此害人之言。殊不知害人咒語,不惟無足以害人,反害之於己也。蓋反天道而行,為天地之所不容也。尤甚者,為達己自之私利、私欲,昧於天理大道,歪曲事實,誹謗傷人,標新立異,以奇言邪說,迷惑無知之眾,口是心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語,義理蕩然無存,誠然一派胡言亂道,投人所好之花言巧語。悲哉!無知眾生受其蠱惑,誤入歧途異徑,墜入罪惡深淵,盲目附從,猶不自知也。尤為可嘆者,失財失身,所謂賠了夫人又折兵,尚不知悔覺醒,人生之悲哀莫此為甚也!

    誹謗傷人者,居心更為可惡,無故傷害他人之人格名節,其害比奪人之生命尤為殘酷。蓋奪人生命者,其害僅及一人身,而誹謗傷人之害,正人君子因之不可立足,天理大道為之無可宏揚。世風之所以日下,而邪說異行日熾,盜賊等犯行之猖獗,皆因好誹謗傷人口業之為害也。其害非僅一時,累及萬世子孫,堪謂遺禍無窮,其罪孽滔天,不言可喻也。好逞口舌者可不慎哉!尤以好誹謗佛聖真言以顯耀其曠世不覊者,當知罪魁禍首,罪孽難赦也。凡俗孽徒應知所自悟,教唆或迷誘他人為非作歹,容或陽司之懲罰可逃,惟口業之罪報不可脫也。凡俗之聾、啞、盲輩,則是前世不問是非義理,煽動教唆他人為惡,誹謗真理、佛聖之言,所受之果報也。

    今奉勸諸世孽徒,應醒悟誹謗之罪業沉重。時刻應存好德之心,慈悲之寛懷,見人邪言穢語,必以誠心而感化之。見人受邪說迷惑盲從,必以愛心、耐心導正之。使人人出口成章,有禮有序,導風正俗,安寧社稷,功果無量也。尤宜慎防聞言添穢,狼狽為奸,一氣出聲,否則罪禍必臨。故人生在世應留口德,所謂立德、立言,以增福報,並蔭子孫綿福也。

    目錄

    ====================================================

    51 南海圓通古佛

    賢賢易色本開誠 義辨公私近聖行

    百尺竿頭猶不輟 心存善性見功成

    學聖之道:

    夫堯舜本為人也,吾亦為人也。而堯、舜能為聖人,吾何不能為聖人乎?人生之世,應有見賢思齊之誠心意志,方不愧此生之為人也。蓋堯舜雖為天生聖人,惟湯武為學而為聖人者也。因之吾雖非生為聖賢,惟學之可得也。蓋學道即為學聖也。道為吾古有之物,佛聖亦非絶德,何有學而不達乎?

    惟聖者,何以學之,要一也。一者,無欲也。無欲則能靜虛動直,靜虛則能明、能通也。動直則能大公,普澤大眾。能如斯則近聖矣!學聖者,尤應志於大道之至誠及學而可為聖之堅定信心而力學之,方可有成也。昔時孔夫子信以可為聖,所以學而不厭,信以眾人皆可為聖,故誨人不倦。皆以堅定之信心,而力行不懈之至誠者也。故至誠者,聖也。復欲以聖道化天下週遊列國,欲以聖道教後世而闡述六經。皆為聖人之大公無私,普惠天下之聖行也。

    儒之謂聖者,猶道、釋之謂佛仙也。佛則覺者,仙者山也。佛字從人,弗者不也。為不為人欲之義也;亦即能為人之不為者,則為佛也。山者靜也;能常定常靜之義也。皆以無欲、靜虛為基,公溥為動,至誠修學,終得三教之證果也。

    是故學聖之道難乎?其如吾人習氣之革除也。如不能革除則謂難矣!如能堅決棄盡,刻下可失,何有不易之難也。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此之謂也。學聖者,有此堅決之心,立無欲之根基,方可有成也。若常存一私貪念,則終而有百無一成矣!是故道為吾之固有之物,聖非絶德,唯誠唯堅,力學、力修之,則聖可得也。

    目錄

    ====================================================

    52本科副筆本堂主持觀世音菩薩

    修身達理有階梯 各秉心靈各異題

    普化群黎行正道 神仙樂土自參稽

    修道與發心:

    夫人生有志於修道者,各有其不同發心也。發心之有異,最終所得道果迴然有別也。發心者,希望也;心志也;亦可謂動機者也。蓋動機之不同者,修持之意念,修行之目標等,自然相異,道境之深淺,功德果位自異。大凡一般修道者之發心,不外可概分下例三類:

    ﹝一﹞ 求精進心

    求精進心者,皆為以修道祈求未來之福報,以改進為目前或今世經濟環境,或貴賤名位,純為改善來日享樂之處境而發念為修行大道也。此祈求福報為目的之修者,比比皆是也。

    ﹝二﹞ 發出離心

    發出離心者,以修道而了生脫死,超三界為發心者也。出離心者,常以致力於己自之瞭徹性理,追求究竟,時常以無常覺念,省察日常生活行誼細節,以求行之合乎大道,心性之修持臻之於寂滅靜境,雖自身之可了脫生死,惟其修也,小乘也。猶如先儒所云:「獨善其身,未盡兼善天下,難登仙佛果境也。」

    ﹝三﹞ 發菩薩心

    發菩薩心者,慈悲為懷普化眾生之心也。其修道之動機,不惟希望己身之能了脫生死,躋登淨境,尤望致力普化救渡凡黎眾生,同登樂境為職志。亦即先儒之兼善天下,促進世界大同為己任,奮勇力行其修道之精神,捨己為人,偉大至極。其修行態度也,亦積極勇行,絶非一般消極獨善其身之修道者,可以倫比者也。其果也,漸進漸積,終將榮登仙佛果位者也。

    是故有志於修道者,應明乎修道之階梯,慎發其心。發乎求進而勉力修道,唯僅福報可求,而神佛之位難登。唯發菩提普化之志,大乘之修,致力普化眾生兼善天下,至果可得也。

    目錄

    ====================================================

    53金闕內相道德天尊

    善惡分明貴賤稽 正邪宜別莫昏迷

    人間修件行仁德 並育生靈物我齊

    嚴方教子振家聲 放縱偏阿向逆橫

    性向因才施養育 清高品德渡平生

    信守清規作善耕 行為貴賤自分明

    問心無愧憑天道 上下相輝萬物榮

    為人應明善惡貴賤之道:

    夫人生在世,財富重乎?品格重乎?財富者,身外之物,生未帶來,死亦無法與去也。而品格者,乃人之性命也。與生命同來同去,一體俱存者也。蓋古之聖賢,功德彪炳,名垂萬古者,則為其品格永存之實也。是故人生在世,應知善惡貴賤之分,行事立業應知正邪之別,慎而行之,此為人生之大要者也。擇善固執而行之,不善則棄之,則其終生所行者,近道不偏矣!則其生也,雖貧猶榮也,君子之道也。

    惟今之世人常有不明此理者,妄作營私為能事,甚至正業不為,如履邪徑,好逸惡勞或遊手好閒,專思軟路營生,耍賴施詐,或偷竊、或搶奪,視物則垂愛財,見財則想取,好奪成性,賤惡小人之智也,不義無恥之行也。

    而人之賤惡者,生性之而然乎?非也!蓋人之性也,本然則善,皆因後天之教養失調使然也。所謂積習成慣。為人父母者,宜慎而嚴教之,切勿將子女視之為掌上明珠溺愛之,放任其所為,小過不責改,俟其惡性養成,為害社會,敗毀門楣,悔之已不可調矣!所謂小時偷摘匏,大時偷牽牛。養子不教,父之過也。好溺子女者,宜慎戒之!溺愛之,反貽及子女一生也。甚而促使其無法無天,天大之惡行亦敢為,搶劫、放火、殺人、劫掠、惡行、滅頂,罪不容誅,為天理所不容,國法之難赦也。今日之世情,比比皆是也。堪足為為慮!堪足為嘆也!

    今奉勸爾等世人,信守大道,安份守己,士、農、工、商皆為營生活之正道,勤儉自持,必然安飽幸福,家門可揚也。如若不務正事而好行不端,不惟罪及己身,且累及子孫三代,祖宗門楣自毀矣!是故人生在世應明辨善惡貴賤,正事善業則趨之、行之,邪行惡業宜避之,應學君子之道,莫傚小人之行,則此生也,上不愧於天、下不作於地,則無上善功,西登可期也。

    目錄

    ====================================================

    54西方教主駕前誅光菩薩

    至修煉性有盈虛 生道猶然學自如

    甲子參工呈錦繡 雙登科第佈奇書

    無上密詮悟性真 西登開道為仁人

    觀今鑑古瞻來事 修養還原脫苦塵

    仙神之妙:

    夫仙神者,乃凡人所望之求也。何謂仙者,乃長生不老者是也。何謂神者,曰陰陽不測者是也。合而言之,仙神乃陰陽不測,長生不老之真人也。

    蓋人體之陰陽俱全,純陰落地者為鬼,純陽升天者為仙。所以行功煉道者,棄陰存陽之上乘法也。但世人每譏笑曰:「行功煉道乃無稽之術,空費心血,虛無行功之為也。」殊不知行煉真法乃天上天下最一等之大事也。而真訣世世秘傳,非有大德道根深植之士,仙神亦不敢授與者也。但每有奇緣人士,往往偶聞一麟一詮,即謂吾是真道也。便有修道之微少效驗者,即有唯我獨醉曰:「吾已成道也。」誠可嘆也!諸子豈不知天高無邊,海濶無際之語乎?道包天地,其大無比。故行功修道者,乃無止境之修也。自認吾已成道、得道者,其實乃未得、未成者是也。

    子曰:「學無止境,修道更無止境也。」故凡是有好道參工者,必速下手而求真詮。蓋無訣絶難以行工也。所以若無訣而盲修者,則走入旁門之左道也。此訣者,乃古今相同,真師承仙之命,擇善而授與者也。

    余今淺言以勉世人好道者深思,供以西登之參,可望也哉!

    目錄

    ====================================================

    55西方教主駕前教化菩薩

    無上良言勸眾修 西登句句救世謀

    諸生悟性持真本 化德完功搭聖舟

    修身煉道貫精神 專一始終日日新

    三教秘詮同妙理 明師真諦指迷津

    天地之一妙:

    夫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儒曰:「抱一。」君不聞十六真玄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執厥中。」即示一之真義也。道曰:「守竅定神之真義也。」釋曰:「皈一即悟,而悟出本來真面目,以求靈台之心佛現世也。」

    而對修道秘詮無他,只在恒心。子曰:「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前後,即已近道矣!」易經又曰:「氤氳真理」即于宇宙本來無物更無形,而氤氳真理綿延于世,久而極靜轉動,混沌而成太極,乃是陰陽二炁之由分也。繼而化三成四、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宮,合成為十全奇美之天地也。

    故修道者,乃將百骸之軀,以求其靜定而忘卻了七情六欲之心,守致于一竅內,即觀其竅妙是也。所以若非如此者,即不是行功靜修,修悟修玄之真法也。而修道者,如能心靜皈一,即不雜亂,而心神即可安寧。久而久之,造化生機,增智慧,漸造上乘法門,即可得道成道,壽配天地,永不輪迴苦海也。大哉一也。

    所以修道也,由此而修,得道也,由此而成,而真道也,由兩此而成也。故願眾生抱有恒心之志共勉西登,以期成功之日來臨者也。

    目錄

    ====================================================

    56西方教主駕前文殊菩薩

    世景濁清亂耳聞 人心不古背人倫

    迷途希能知反省 善惡終頭自有循

    大道之根源:

    夫世風日下,人情如紙張張簿也。故世人必須早覺反省,學習真理,不可再為貪慾而誤了為人之原則也。

    老子曰:「人之求道者,必先深究真性。」何謂也?性法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者,大道也。因天地之運行循乎自然之法則,故四時順序焉!日月照焉!萬物育焉!所以道者,乃人之大本也。如捨正道而就邪徑者,猶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何以能行駛大道乎?故人生不可脫離正道,必須謹守三綱而行五常,要有博愛之心,和鄉里,敦睦親鄰,戒口過。若能如此者,則為優善之心,立德之美也。若如思慮靈巧,心無定性,心猿意馬,既然拴鎖不住者,則非為求之真道也。

    蓋人生原來之性本善,只受魔海之汙染其性,心就變樣,而失了真正之面目,致使迴光返照,返本還原無期。所以人生最重要者,必須早日修煉真性,不可再迷沉苦海,一失人身也。故人生必須要深研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尤其修身煉道之人,切莫貪、嗔、痴、愛七情六欲之所犯。故如能通過此魔關者,即其性自明,其心自清。此者則謂行大道之根源,避離業障,自然而然,處世安然矣!蓋遵循天道而行,不怕處世大業不興,明其理,心無歪偏,即己成真道無疑矣!戒哉!共勉西登,不再受苦海輪迴永不息也哉!

    目錄

    ====================================================

    57本境鳳芸宮天上聖母

    至高無上道遵行 虔意精研法界明
    無上典型千載立 西登極樂永留名

    慈母之呼喚:

    夫人生在處世之道,莫存僥倖之心理,因僥倖乃靠天命所賜,幸運而得者是也。因人生欲靠天運而得來之福,可能少之又少也。所以不可存有僥倖之心理也。

    蓋目前社會之竊盜搶案之多,實為令人可惜。而所發生之案件中,大部份為初生之犢不怕虎,多為賭博而引起,存其僥倖之心理,以身試法,而惹來禍端。因部份青少年不知禍福重要關頭之利害,多數賭賭場十有其八之詐賭,而青少年初出社會,不知其利害,往往踏入陷阱,為救回本錢,豈知愈墜愈深,至最後不堪受人迫討賭債,不得不走入搶奪之死路,闖下滔天之大禍,驚動社會。因青少年之矛盾滑稽,而且不負責任,致使為人父母者,呼天叫地。奈何事情已經鬧大,不知如何是好哉!

    再說此無為小人在事情發生前,有思前顧後乎?因青少年之不負責任,不管顧前後,幹下再說吧!待押上死刑台之時,始知賭博害人不淺,反悔已遲,始知無命矣!而背後之雙親,乃是忠厚老實之夫妻。且僅生育獨生子一人,夫妻疼愛備至,對於孩子之栽培不惜金錢,甚至自己生命亦不要,只望其子成器,成一位有為之青年。殊不知反而養成其子之不良習慣。因其子聰明過人,自高中畢業後,不思上進,就與社會世境接觸,與流氓為伍。而其父母無奈他何,只得順從其子。因父母之寵愛,使其子日後在社會上闖下甚多之不良案件,而被政府登記有案之流氓。在一年之間造下七件重大之搶奪案,而被警方逮捕歸案。此時其母聞此情,則哭得死去活來。而至看守所會面,見其子頭一句曰:「孩兒為什麼!為什麼!是否真的?是否真的?」其子見其母放聲大哭曰:「母親救孩兒!母親救孩兒!不然孩兒必死無疑!」其母見聞其子之話,即時對曰:「孩兒放心,娘可犠牲所有一切財產,即使家破亦無要緊,不可沒有孩兒。」其母回家用盡心機,甚至不計金錢之多寡,請了五位律師,欲圖免卻其子之死刑。另一方面到寺廟向神佛大發心願曰:「菩薩救救我孩兒!菩薩大慈大悲,救難救苦,救救我孩兒!菩薩若能庇祐我孩兒無罪,我老婦人願為菩薩如何!如何!菩薩救救我孩兒!」奈何因法律是神聖而不可侵,乃是循其國家之法則,絲毫不能放鬆,任由婦人再多之呼天叫地亦無濟於事,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而其子終於判處死刑,但其母還不死心,一審、二審、三審,不惜一切之艱苦。奈何天命所歸,死刑確定,而只待押上死刑台之日耳!

    故大家冷靜思考,其母之如此,其因素何在乎?因為母之人超過寵愛,使其子養成不良之惡習,致使造成其子之不幸。因其子抱有僥倖之心理,一次、二次、再三犯案,全是為僥倖之所得逞而再三犯案,終於走入斷頭之死路也。

    再說其母親之行為是否正確或錯誤乎?因其母之不惜一切,一意全是望子成龍為目的,此乃天下父母心。因為人之父母誰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為人之父母,一心一意只盼自己之子女有頂天地之日,其他全無希望報答,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之辛勞,數十年之寒暑,無時無刻不為子女之操心。何為哉!是否養兒待老。不然也!只望自己子女能得成功,光耀顯祖而已矣!

    再說其母悉知其子只有死路一條,而無法挽回生命之後,喃喃自語曰:「此皆不是真實。天啊!天啊!為什麼使其子走入斷頭之死路。天啊!天啊!為何不將我孩兒之罪降在我身上,我願為孩兒承擔一切。為何不降在我身上。天啊!天啊!」可見為人父母之慈悲,一心一意全是為子女之一切、一切。哀哉!天下父母心,為人子女者,如果不好好去孝順,怎對得起父母一生之苦心。如上述之情形,事實排在眼前,身繫囹圄,只待死日之來臨,任何大羅神仙亦救不了他。經云:「養不教,父之過。」哀哉!故為人之父母願自己受苦,不要其子受任何半點之痛苦。菩薩乎!佛祖乎!大羅神仙乎!是根據您平時之品行而庇祐您,一旦犯罪如何救之,排在眼前之事實,如一個人在監牢裡,仙神能突破監牢裡將您救出乎?只有你死而後已。但在世之父母能甘心乎?

    奉勸天下青少年,不可因受父母寵愛而不聽父母言,更要深思父母如何疼愛自已,本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青少年兮,須遵守人倫,而從父母之命,才是一大幸福也。虎母雖兇絶無吞食虎子之理。故父母之言是金石,不可當馬耳東風為要。俗云:「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哀哉!另一方面乃現在之青少年,切莫抱著僥倖之心理,作事必須思前顧後,才是為人之第一原則也。此為供勉西登,謹守之!謹守之!

    目錄

    ====================================================

    58本堂中壇元帥

    中君節義立英名 壇鎮清岩發正聲

    元守四維謙八德 帥風日盛可榮登

    人生之節義:

    夫古訓曰:「節女不配兩夫,忠臣不扶二主,此不二者,人生之節氣也。」蓋人生貴在有節義。節者,貞潔專一之氣節,圓明晶亮,堅潔無疵,為人生之至德至寶也。義者宜也,則合乎天理大道之行也。

    節義自古以來則為聖賢豪傑奉以勉力遵行之德行,因之所立典範英名,常留千古,永博敬尊者也。反顧今之浮薄世風,男以爭權奪利,以利是趨,拋節義於腦後,甚之以守節義者,笑之為愚者,誠為可嘆也。女者爭妖競艶,冶其容,誨其淫,殊不知女人之貞節為何物,寡廉鮮恥無以為甚。世風之日下,兇暴之日盛者,皆因節義之風日失,有以致之者也。

    孟子曰:「生吾所欲也,義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則捨身以取義,寧為節義而死,不可偷生而使生命中節義有所虧失者也。」蓋人因念之差,而造成節義之虧失,雖回頭從善亦難填補其所失也。焉可不慎哉!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也。

    蓋雁鳥不易他配,鵠堪孤棲。禽鳥尚知節義,而人為萬物靈長,何以反不如乎?書云:「嚴寒過而知松柏之後凋也。」人之節義風骨,應如松柏之堅貞,忍得起苦,耐得起艱,更須經得起考磨,則其風骨之亮、之潔、之強,可謂潔淨而無瑕疵,強而無以類比。其德行也可感天地,神鬼同欽,永受後世尊敬也。

    又世人若能以古聖先賢克勉而持之節義而行者,則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四維八德之古樸純風,不虞難振矣!而邦家社稷之安寧祥和,安和樂利之太平盛世可期也。此之淺述人生節義於人之重,共參西登,以資世人共勉察究之可也!

    目錄

    ====================================================

    59

    蓬萊仙島李鐵拐仙翁

    良畝失流可補填 元真喪盡道難聯

    逆橫困心當造化 順德終能見台蓮

    鐵樹花開世罕窺 拐除敗類志難移

    仙修渡眾衝橫逆 翁到至虔論妙辭

    無心鍛錬嘆無期 上導禪宗學可滋

    西駕薪傳文武火 登輝燦爛正當時

    順逆之道:

    夫人生於世,由父母成胎而生身,後二八數滿,而交於後天,則內受七情六欲迷其真性,於外受萬物萬緣而勞其形,順情隨慾,無所而至,而將其精、氣、神消耗殆盡,而永淪萬劫也。其所以然者,蓋凡人只知順造化而行,亦即人之精、氣、神,耳聞目視洩之於外,而不知向內收之也。外洩而不知內收者,凡人之行也。而內收者,則謂之逆運造化之行,為聖、為仙、為佛之修行也。孟子曰:「學習之道在求其放心而已矣!」則此之謂也。蓋順造化而行,則生人生物,生、老、病、死之輪迴不息。逆運造化,則不生不滅,壽同天地,為仙、為佛、為聖也。是故大智慧者,能一心清靜,迴光返照,不為造化所拘,不為萬物所累,不為萬緣所移,致力修行逆運造化之道,以養精、氣、神而終得不壞之物,而能超三界,而脫輪迴者也。

    逆運造化之行,有口傳心授之秘,須得明師指點可修之,非妄自杜撰猜想可行者也。志之於逆運者,宜慎之!蓋今之學者,諸多不明其理,不是略知其一、二,則為其己知,胡亂誇耀吹蓋,誤人誤己,罪莫大焉!更有愚昧者,不知辨認真師,朝三暮四,曲從旁徑邪道而行者,比比皆是也。不惟難求永生之道,而係自尋死路,永淪萬劫 ,難脫輪迴也。逆運造化之逆也,係順理而行,為大逆之順也。與常人之行、之逆有異也。故修道者,宜慎修之!而乾元面目可復,大道可成也。

    目錄

    ====================================================

    60 西方教主駕前普賢菩薩

    普化塵迷用心堅 賢才效命聚至虔

    菩心殷切珠璣現 薩望科登甲子年

    無為靈性化新清 上降人間指道明

    西導靜工傳妙訣 登參聖訓學功成

    靜工之道:

    夫吾人之元靈來自無極之先天元神也。本性圓明,純淨無念,奔墜吾人身肉團頑心後,變為識神矣!由此人心主宰識神當權,而元神移位,七情六欲生焉!而元神漸失,終至衰弱耗盡,人身因而百病叢生,而至鳴呼斃命,皆識神猖盛之為害也。而靜工者,制消識神,保守元神之妙用工夫也。

    蓋元神降墜人身分散於眼、耳、鼻、舌、身、意、五臟六腑之中。六神分散,則道心不堅。而靜工者,可得六神合一,穩故道基者也。蓋靜止而妙理自明,不惟學道者,修身了悟徹理,治國平天下之妙理,亦可由靜工所得之。所謂靜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者,皆為靜而能得妙明工夫也。儒之「修心養性」,道之「存心煉性」,佛之「明心見性」等,皆端賴靜坐以悟。亦即靜而方可窮理、可盡性,靜而方可修心養性,而心性自然明見。故靜工者,三教同一之命脈也。

    又靜者道之基也。蓋天地萬物之動,皆由靜而後有動,為本乎自然之理也。如有夜之靜,而有晝間之動;歲序之四時,有冬天之嚴寒寂靜,而後有春天之暖動者,皆為自然之理也。道者本乎自然也。故修道者當應由靜工入手,而後道可成也。是故靜者道之基也。修道者乃由靜而禪裡可明,天下之諸事各業,亦皆以靜而得其成。如君可靜,臣必忠,父能靜,子必孝,夫婦能靜,必得親愛和順,兄弟能靜,必和睦相處,朋友能靜,必能信守。是故能靜者,則萬事可成。皆為靜之妙用也。惟知靜之妙用者,眾矣!但能得靜工之妙者,則無幾也。皆為不知靜工之根源,無以入門者也。

    蓋靜工者,乃無念無形之境也,靜坐時必摒除心念色相,克制念之所以生,念生應隨即滅之,滅而復生,應使之不生,務使之永滅,而達常靜虛無之境,為靜之極也。又靜之入手應由不靜之處起,充備妙法修持之,琢磨之,而後靜道可達。又人之心念不滅,道心難徹,道心不徹,則道難求矣!是故修道者,務宜以靜工為學道之首要工夫,利用靜坐滅消慾念,進而明心見性。惟慾念之消滅,首要在於吾人之持志,能澹泊名利,看破俗情,方可有成也。

    蓋無名利俗情之念,則慾心可滅,心不住執於形相,而後至靜之極可達,虛無妙理可得也。是故修道者,澹泊名利,破除俗情至以為要也。又靜工之修持,非一朝一夕可得靜道,必也應持之以恒,步步精進,不容鬆懈。蓋俗心乍縱,奔馳難追,宜慎而修之,道果必將大成也。

    目錄

    ====================================================

    61 西方教主駕前進靈羅漢禹

    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至德謙恭達意誠 虔心禮讓互相迎

    堂頒懿旨三添十 無上西登萬世名

    禮讓之道:

    夫禮讓者,乃吾炎黃華族古來所推崇之人生美德也。禮者,禮貌也。讓者揖讓也。因之禮讓亦即謂人生相處應以禮貌態度相互揖讓者也。人而能禮讓,不惟其行止表現優雅,心境可得安詳,人際相處亦顯得和睦有序,人格亦可於焉長進也。故禮讓之於己,何損之有哉!

    復觀今世,世風所以日下紛爭叢生,社會不得安寧者,皆禮讓之美德失也。所以人人逞強爭勝,自視高傲,己之不知禮讓為何物矣!又刻刻只知如何壓抑他人,如何巧取詐奪,如何揚人之惡,蔽人之善。人之相處如斯,何患世事之不亂不爭,淫盜猖狂之所以生也。禮讓之美德不揚,社稷之安危堪慮也。蓋你爭我奪何之所得乎!

    俗云得之桑梓,失之東隅,何況人生猶如黃梁一夢,空空如也。是故與其爭得暫有財利而造成社稷紛亂之惡業,何不如謙修禮讓美德,雖失之財勢而能促進社會安寧,此之其人格不惟高尚,大德之修造也無量矣!

    目錄

    ====================================================

    62 西方教主駕前心道古佛

    本境清水寺觀世音菩薩

    五常大道鎮乾坤 千古不移禮樂門

    進德修身懷聖哲 同參佛性植深根

    五常之道:

    夫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與佛門之五戒,道門之五行,為一貫之理也。五常得張,則天地祥和隆昌;五常不揚,則天地間充塞災殃,終瀕淪亡。是故五常者,為鎮定乾坤之大道也。

    聖儒倡導萬教之宣化,惟人之受財色利慾遮蔽,迷失性理大道,致為人處事背道而馳,沈淪日深,終至滅亡而不自知,昏庸、愚痴之極,堪足為嘆也!然則五常之德難行哉?非也。乃其之不揚也。在於人之迷失性理,昏而未知行者也。

    余今特將五常之德分述如后,眾生等可察究踐行之。

    ﹝一﹞ 仁者:人之元性也。為人之心德;亦即為人之良心也。仁者無內無外、無大無小,無所不包。亦即天地萬物同一體,對天下萬物均俱愛心者也。佛曰:「一寸方圓,十方平等。」先儒云:「萬物同體」者,此之謂也。先儒又云:「側隱之心,人皆有之。」此心者,仁也。又云:「見其生不忍視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此皆為仁德之要言者也。眾生向心學賢,應時常保守此良善仁心。昔時至聖曾云:「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者,此之謂乃時存仁道之引也。又云:「仁者克己復禮也。」則謂仁德者,應去除私己貪慾之心,成全天道之公心也;亦即應去除口腹飽歡之貪圖。不可殺生害命也。蓋人應效法天地好生之德,而學聖賢濟世利民之行,時刻存持親民愛物之心,不可利己害命,則仁德近矣!

    ﹝二﹞ 義者:人之元情也;亦即禮讓之根本也。人而能禮讓則紛爭可息,安詳可期。國若能禮讓,則天下太平。家能禮讓,則老幼安詳也。又義者,宜也。則行事應合乎天理大道,背理之事不可行者也。是故君子應視富貴如浮雲,不義之財利不可濫取也。不義之行不可妄動也。見財見色,尤宜深以戒之,則義德可近矣!

    ﹝三﹞ 禮者:人之元神也;亦即為人生處世之品行,天理之節文,正人之法也。淺言之,則為人生在世應遵守之規矩也。規矩不守,則妄自行事,不惟傷風敗德,且辱人格,為天人所不齒,終受天人之共棄。是故君子應以禮自重,所謂男效才良,女慕貞烈,冰清門庭,常存廉耻,淫亂不犯,永本正道,則天人共敬同尊,禮德可近矣!

    ﹝四﹞ 智者:人之元精也;亦即明白天理大道之謂也。人生而明白性理大道者,首要之急務也。理之不明,則昏庸愚痴,沉淪苦海,隨波逐流,何可渡登彼岸哉!是故先儒云;「朝聞道,夕死可矣!」又云:「君子謀道不謀食」者,此之謂也。是故君子應致力於格物致知,明明德精進智慧,方可修心養性也。

    ﹝五﹞ 信者:人之元氣也;亦即真實誠行之謂也;待人接物誠實不欺之謂也。易言之,講信踐義之謂也。所謂信者,言信必行,行信必果。非信者,不能修身樂道,不能立業成家。故信者皆由心中發,乃踐其實當其約也。先儒云:「民無信則不立,亦即人而無信,則不知其可也。」是故信乃立國之基,立人之本也。若君臣無信者則亂,父子無信者則慘,兄弟無信者則失和,夫婦無信者則怨,朋友無信者疏也。故凡欲修身者,必先全信。蓋全信者,則心正不欺,不欺則意誠,意誠則心正,心正則身修,身修則信立,信立則道自在矣!

    目錄

    ====================================================

    63 西方彌勒古佛

    無上真機振古耀今闡理性

    西登善道開來繼往體天心

    行:

    夫人生兮,何不趕緊來行永生快樂之路也。因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之事發生,所以人人務須拋棄煩惱之心。人若有煩惱在心,宛如光明之太陽被黑雲遮蔽一樣,無法收拾,而腦內卻如沌沌,不能發揮作用而得其安定,做人就糊塗。因此萬種千愁,完全由凡心自惹。可是凡心若知事理,自然可脫離煩惱之掛礙矣!

    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自然能解開心靈,而心靈解開向善道而行,心情清爽。若無外邪侵入,則萬事如意,平生即可好過日子也。孔子又云:「克伐怨慾。」如是不然,自然墜落黑暗便無可說,此時永達無光明快樂之路可行,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也。

    蓋今之世景,五花十色,邪門財狼當道莫怪人生不能洗淨其煩惱,致使外邪侵入而引起惡習浮現,即自己分心,遠離正道之路,而萬種千愁亦無法消滅,尤如漩渦滾滾而不停,日日艱難,時時刻刻不能稱心,而心即無法自安也。

    故今之諸聖仙佛,正是進行大救劫之時,而眾生何不趁此時而運行,參加西登來行永生快樂之路,而避免有煩惱之人而行,豈不妙哉!余今以此淺言,共參西登,慎之勵之可哉!

    目錄

    ====================================================

    64 西方教主駕前 文部司

    命:

    夫命無性而不立,性無命而不依。故雙修性命方可得真機。聖佛精煉也。但有世人堪笑愚痴孽種,撥弄骷髏蠢姿,自甘沉落於阿鼻地下,可嘆可悲矣!惟命無性而不立,性無命而不依,何謂也?因人受後天父精母血而成體軀,而受先天之性方能活世行事,此乃命與性之相依相立也。例如有屋無人,屋而它用,有人無屋,人何行斯乎?故必先有其人,方有其屋,先有其性,方有其命,有人有屋,方可行事業。故在父情母愛交感時,生於氤氳而變無極也。在精血交合生於太極,逐月生形,再由太極生於兩儀,而由兩儀變四象,再由四象化成八卦,受十月胎氣,哇聲下地,開口性為命,才入性於靈。而性入化為魂,命化為魄,再以魂魄投入人之臟腑中,故人之肝為魂,肺為魄。而人肝有三片,肺有七葉,即三魂七魄者也。而魂者喜生惡死,魄者喜死惡生。人生於世嗚呼畢命時,魂必入冥府受盡制裁,依其善惡而明判也。由生而死,死而再生之累納。故魂者善生惡死也。而魄者,乃人死後離體,歸無處之塚坵,食於祭禮,故魄者喜死惡生也。由此可悟出於雙修性命之真諦也。

    但今世男女享於狂樂未知修性,誠可悲嘆也!如有人有屋,經其歲月屋必漏,人可修之,而人有命有性何不趁早雙修,眼見凡間之痴呆孽種,只知逃命,未能修性悟理。由前可知性化成魂魄,人血肉豈無身疾痛苦之理也。故人必雙修皈道始可脫離肉身之疾苦也。云:如螃蟹下鍋,任他有七手八脚亦難逃一死者也。所以人必下修錬之工夫。雙修真機。因人由父精母血而成,由先天之神,化為後天識神,先天之氣,化為口、鼻之氣,先天之精,化為父母交媾之精。常人只知順造化而行自然之理,創育兒孫,未知逆運造化,不生不滅,壽同天地,成仙、成佛之道也。嘆哉!

    蓋三教諸聖佛,常開鸞闡化,以慈悲之心而渡育萬民,但著經作書有如廢紙拋棄於地。故經云:「誦持萬遍,心必光明。」如只誦不持,有何功哉!宛如夢誦也。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嘆哉!常人未識其理,只誦不持,誦經猶如吟詩歌,只重音聲韻律而履行經中之理,有何功果可得也。余今特剖明經書之內義分述之。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又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也。」孟子曰:「悴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能言喻也。」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若厄。」而玉皇經曰:「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又云:「出玄入牝,若存若亡,綿綿不絶,蒂固根深。」由上可察,三教諸佛渡化救正,道在理存。但可歎今之世人未能修性皈道,反而欺聖譏賢,好言勸之而反被侮。有如雪中添霜,冷水潑冰,誹謗聖言真理,甘墜阿鼻地獄也。堪足為悲!堪足為嘆哉!

    故奉勸今世男女痴呆孽種,應於醒悟。殊不知命、人乃由後天血肉所成,豈有不壞之理,不可放於雙修真機,使魂消魄散,豈不惜哉!故人必堅心雙修,煉三魂七魄,三七合一,方生一道靈光,由正道而出,得之於果,方能可登極樂逍遙者也。

    偈曰:借體修靈最妙奇 煉魂制魄得真機

    恐人放蕩無休止 振表高呼喚愚癡

    目錄

    ====================================================

    65 西方濟公菩薩

    濟公顛 到至虔 著書篇 修道早 結善緣

    路已開 回理天 悟真理 效佛仙 究道徹

    極樂仙 讚諸子 立志堅 越山嶺 樂自然

    奉佛聖 一點虔 今開筆 莫倒顛 莫倒顛

    路:

    夫路者,人生通行之大道。道乃通天之路,謂之大道。路亦即是凡塵俗人所通行之道,謂之路,但必須靠自己之開拓。而修道之道理亦要靠自己之研徹。可比世間人金錢之使用,亦要靠自己智慧之發展。純正靈魂之窗─眼,須自己睜開,才能看清世界,走向光明之前程,步上大同之道路,返回理天之仙境也。

    故路不開永遠崎嶇不平,行動不便,交通困難,如處蠻荒,猶困愁城,影響發展,阻礙進步。倘已開闢平坦之大路,不但可利於交通,而且可縮短行程,來往之人可稱便,社會進步繁榮,經濟成長快速。諸如今之高速公路,從高雄至台北,僅行四小時即可達到,實為美觀方便,且舖建之易,只持堅恆之心志,即可完成,即此一例。

    蓋今之世道崎嶇,人心險惡,行善者少,作惡者多,社會上充滿暴戾之氣息甚巨,到處傷殺,淫侈日增,多是天堂有路偏不走,地獄無門闖進去。故無極 娘娘勅開惻憫之心,懿旨降下本堂,繼造「無上西登」一書,實為闡理覺路,啟開感化,使迷痴愚輩早歸覺路,迷頑回頭,人心復古,齊登彼岸,免墜地獄輪迴,步上理天之路。

    總之,路若不舖不修,難登理天。成仙成佛之理不澈、不究者,終身愚昧。眼不睜開分別黑暗之路,永遠不見光明。惟舖路要靠自己之志氣,明理啟開智慧,睜眼見曙光。望見理天只在自己之心田,心悟、心堅即是佛,不悟、不堅者,永遠是眾生矣!此為供世勉之可也。

    目錄

    ====================================================

    66 西方天然古佛

    天人執筆播闡篇 無上西登證善緣

    黑白是非明徹理 弘開道務賴群賢

    道:

    夫道本無形,人皆知之。大凡真正學道之人,皆是虔心虔意,時時刻刻以道為念,不敢或忘,不願稍離。正如程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之境界也。」

    故道乃天地之正理,世人若能虛心潛修,持之有恒者,則天地自得祥和,天下亦趨泰然。加之聖賢仙佛之言行作準則,循序而進,絲毫不偏者,謂之修道也。而修道者,不但可淨化靈台,且可充實人之精神生活,遠離罪孽深淵,消除內心非份妄想陰影,才使自身人格達到至善之境界。世人若能有如此之立適,則可脫若海,進而感化他人歸向善道也。

    蓋道之奧妙無窮,德配天地,四季有序,化育萬物,五穀應時而生,人亦為道之化育。如此之理如能徹者,亟須作個頂天立地之人,報効國家,服務社會,孝順父母。但因時間之無情,一去即不能返回,轉眼老之將至。故世人若不急早借假體而修真道,以求得理想之道果,為來世免除輪迴而廣化功德。不要貪享受,重名利,廣置田園,為子孫營謀而自毀於萬劫輪迴之境界。古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應盡力培育良用之子孫,使他無依賴父母之心理,訓他傚尤勤勞堅忍之美德,自立自強之壯志。若能如此者,必獲得世人榮昌之光輝也。

    蓋道無窮盡,時在縈繞天下四週,只看世人悟與不悟也。佛經曾云:「悟即是佛,不悟者永遠是眾生也。」故世人必以圖求理想之道果,而行善修身學道,始能達到返回理天之望也。

    余今初吟,以參西登,祈望世人勉之,以此進而至道也。

    目錄

    ====================================================

    67 西方普天古佛

    品賢齊集著箴篇 德學宣揚啟化先

    悟道玄機真理徹 祖宗超拔上蒼天

    論 品 德 :

    夫樹高百尺,非一朝一夕之長成,而個人優良品性之養成,亦非旦夕之可能。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若欲知改過向善,實不知要經過多少之磨練與習驗。而個人之品德修養,必須賴於持續長久之培養而來。但個人之行為好壞,如欲改變,亦要有持續性。譬如戒煙、戒酒、戒貪、戒賭,亦要有抱定最大之決心,若不能持之有恒,即難有改除之望也。

    俗云:「摹仿惡習易,破除惡習難。」奉勸世人千萬不要汙著不良之習慣。如某某富有家庭,而習有賭博之啫好,由小賭而成大賭,終至賭產、賭業、賭妻子、賭命,弄得傾家蕩產、妻離子散之下場,破壞了美滿之家園,造成了後果不堪之設想。所以說任何不良啫好,如不禁絕皆屬有害。故人人若能戒除不良之習俗,自然家齊人安泰。所以今之初入社會青少年,尤須多方觀察,吸收經驗,千萬莫走錯路,而放著正事不做,專搬弄是非,造謠撒謊,欺人、騙人、害人,弄得社會不安寧。若有如此行為,敗壞自己終程,造成後果不堪設想。因世上之事,學壞容易學好難。俗云:「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若知過錯,望早回頭,改過自新不晚矣!

    蓋人生在進修之過程中,要立大志、做大事、成大業,振奮偉大之精神,堅強革新意志,抱定無畏之勇氣,努力向上,才可達到理想之目標也。蓋人之初生,各有良善之佛性,學好學壞,只在一念之間。如有犯過者,能即改過,即是好人也。所以對自己之缺點要樂於改正。培養品德,勤修良好善性,必先求生活環境之調和。孟母三遷以教子,此論對成人或小孩多極其重要,只在自己有無毅力之決心與恒心之主見而定。若自甘墮落者,終致自生自滅也。如欲作有意志之頂天立地男子漢,決不可自暴自棄,要在心平氣和之狀況下,培養自己之品德。所謂有志者事竟成。而人之修者,皆期望來日得以安極享樂,莫墮苦海而輪迴不息。修身者,乃品德修養為第一也。此為資參供世勉之可哉!

    目錄

    ====================================================

    68 恆春 鎮南宮 關聖帝君

    關津尅障耐彌堅 聖業宏開願有緣

    帝乃懷恩傳大德 君當忍讓處安然

    修道與忍辱:

    夫修道之過程皆有逆境與順境。順境者,固不足以喜,處逆境時,更不必以憂,要者必以泰然處之,道之修方可有成也。惟泰然之心何以得之,必也行之以忍辱之工夫也。

    忍辱之行。逆境固然須忍,順境亦須忍之。忍者,心氣妄動之收歛抑制也。人之順境時,奢華荒唐,甚或驕矜之心必生,倘不忍之,必然沉迷淫亂,日積月累,罪積如山,背道違真,尚何以言道哉!是故處順境時,不足以喜,更須如臨深履薄戒慎之!持行忍守之!處逆境時,忿然氣怒,怨尤怪責,皆不足濟之於事。要者心懷慈悲,以無無虛空之念,制瞋恚之氣,以憐憫同情報之以德之心處之,則忍讓之行可得,逆境可化也。

    蓋人之所以不能忍者,大多因自尊心之受傷害或權利、面子之受損,而無名瞋火頓起,瞋火起,心性之靈明盡失,愚痴之行生焉。殺鬥紛爭所以生也。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者,此之謂也。

    釋尊曾云:「瞋火盛者,必修之以慈悲觀。」又云:「世上之能力最大者,唯能忍辱之人也。」蓋忍辱之行也,必以慈悲心為本,無無虛空為念。亦即六祖所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倘若以此為念,尚復有何事不可忍哉!進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其人也,必感天格,人人敬服,尚有何艱難大事不可成也。本此堅忍之心,持之有恒,何患大道之果不可得乎!

    目錄

    ====================================================

    69 本堂主席北極玄天上帝

    無上真詮覺漸明 西登妙訣共修行

    律迴因果循天道 筆指緣由讓論詮

    因緣:

    夫人生在世皆由因緣而生。例如父子、兄弟、姊妹、夫妻、妯娌、鄰居、師生等皆由因緣而成、而滅者也。所以談因緣之法則,眾生必應加認識或了徹之,何謂有因牽於緣乎?

    若以父子關係之因緣分析者,就可了悟父子有債權之關係也,故才能有因。但本緣者仍是必要為傳宗接代者也。而對好歹之因果,亦是父子之關係,雖有任何抱怨,仍是父子之情份,是不可否認之緣也。又對兄弟姊妹之關係因緣者,亦同一體,就是骨肉之親情觀念也。

    而談妯娌或鄰居之因緣者,就有不同之點、論法與理分析之妙也。因妯娌或鄰居之因緣可以培養之,若以善法之分解者,惡念之因勿惑,而觀對方之表現以相處,才可以免鬧起禍厄,此則因緣牽於業果也。而妯娌、兄弟之因緣者,必應互相尊敬愛顧,守望相助,用以處世,方能培養好之因緣也。

    論師生之因緣者,若以神聖為師之立場,宗旨自古本是以傳道、授業、解惑,希望將來提高學生之品德,學聖學賢,而智育在其次也。故言教不如身教,立功立德更立言。但因目前之師生均趨於利誘,社會歪風,到處引誘習染,四惡縱狂,令人痛心。而佛學之論此因緣有四大原則,其中最緊且要者,莫如緣。因人之維生須靠師之培養看護,矯正平素與輔導。書云:「匡之、直之、輔之、翼之。」因目前有少數之生,懶惰放蕩違逆者,將以訓示糾正,才能仗其懺悔改過自新。而為人師者,必應以愛心接授,諄諄善誘,則如七十二門子之服孔子也。但就時論事,因目前之為人師者,以利為利,放鬆本職教學。而為人生者,向以四惡而發展,所以亦可說之無緣、惡緣、緣盡也。

    佛學曾云:「一切皆由因緣生,一切亦隨之因緣而滅之妙法也。」故人生在世切莫斤斤計較,和與彼此,免傷感情以成妒恨,更莫背後批評他人或搬弄是非,才免使其惡果牽纏難脫也。今之以此供世參究,尤可促進了悟,體會人生在世之目的何來也。

    目錄

    ====================================================

    70 鳳邑 龍山寺 觀世音菩薩

    皈戒修持意志堅 五三歸一合心弦

    修行盡性當窮理 氣養精神達聖賢

    皈戒修持之道:

    夫吾佛之皈戒者,三皈五戒也。儒之三綱五常,道之三寶五行者,世人視之如有異,實則同一理也。佛之三皈者,佛、法、僧。道之三寶者,道、經、師。儒之三綱者,君臣、父子、夫婦,義、親、和順之道。世人只知其外而不知其內,其說雖有異,而修道之理一也。

    蓋天、地、人皆俱有三寶。天之三寶者,日、月、星也。天地所以常清常明也。地之三寶者,水、火、風也。天地所以常靜常寧者也。而人之三寶者,精、氣、神也。而人所以長壽常生者也。天無三寶則天地黑暗,地無三寶則萬物不生,人無三寶則軀殼難存。佛之三皈,皈依佛者,返照元神也。皈依法者,返保元氣也。皈依僧者,返錬元精也。又綱者,綱提也。神為氣綱,須存元神。氣為精綱,須養元氣。精為身綱,須保元精也。是故三教之三皈、三綱、三寶實異曲同工,同為保養精、氣、神者也。此為三教聖人得道之根本者也。

    佛之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酒肉、不妄語。儒之五常者,仁、義、禮、智、信。道之五行者,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尅之理。三教雖名之相異,而其修持之理一也。蓋不殺,仁也。不偷盜,義也。不邪淫合禮也。不酒肉,智也。不妄語,信也。又仁者金,義者木,禮者水,智者火,信者土也。所謂五戒、五常、五行之修持,倘能得而全之,則可得先天之五元者也。

    蓋人未投生東土,性命合一,光潔靈明,可常住西天,而投生東土後,性命失中而分散矣!性散之為神氣,而命化之為元精,神住之於心為識神,氣住於脾而為妄意,而精住腎而為濁精。而人之心屬火,脾屬土,腎屬水,肺屬金,肝屬木,若識神意念妄動,則致水火不濟,心主倒顛,五蘊遮蔽,光潔元靈為塵汙埋没而變黑漆者也。是故殺、盜、淫、酒、妄亂,漸造漸積,而難逃三途之厄,五苦之害,而無法返皈西天也。

    惟若能修得三綱之真,則能得三花聚頂;修得五戒之全,則得五氣調元,性命可復得合一,而超脫三界,不落五行也。是故三皈五戒者,為成聖、成仙、成佛修持之大本也。

    目錄

    ====================================================

    71鳳本境三元殿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

    三響金鐘醒世民 元音木鐸合傳真

    殿中肅穆明心鏡 地域調和啟善人

    官儀胸懷能定靜 大成意識自收伸

    帝皇黎庶原同種 無上西登句句珍

    定心知止:

    夫萬物皆有涯,唯心無涯。吾人既然知之有涯,心可賜得常樂。何也人生奢望難以有足?漢武為帝欲作仙,石崇巨富苦無錢,人生知足山為田,此無涯之心何為常樂矣!故人心有所不定,心如能定者則能安。世民啊!欲以有涯而應無涯之心何為常樂乎?

    蓋天下茫茫,人生岐途半羊。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文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之沒世不忘也。故人若如此,則知其有足也。孤獨造誥雖民之無害,若能傳訛,則流毒無窮矣!故知止心定而後行,行其至善則知其於至善也。於知其至善一者也。於外者百骸大獲,知者入手也。止者工夫也。故世人為學者必究,祈求真知,有真知即知之有真所,而心則能定而安也。

    蓋物有止,唯心無止,心定知其止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安,安而後能靜,能靜而後能慮,能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唯心無終始,豈不知其足止也。故世人若能一切皆空,微塵塞海,無住於心,則可自希賢希聖也。

    蓋今之社會文明飛起,科學猛進,人心可否知足矣?不!希想登天也。而天真之可否登天?曰:「可也。登月球只不過空空如是也。」故人心既知今日之科學,得者何也?而知科學發展之何來,乃我國文明先賢之承傳,以知其心定而止於有足也。故余今之以此西登,希世人心定知止,方能可得常樂也。

    目錄

    ====================================================

    72西方教主駕前 玄通古佛

    論 謹慎口舌:

    夫人生在世應以慎言為重也。或有信口開河,喋喋不休,橫飛口沬,言論萬千者,或有期期艾艾、沉默寡言者,此雖乃天生使然,惟察之於言色,善惡判焉!故凡智、愚、巧、拙、男、女、老、幼,出言宜慎之!蓋口舌者,乃禍害之門,滅身之斧也。世人之口舌藏之口內,以齒禁之,以唇防之,其理也,明示世人閉口深藏,保守秘密之意也。但於今之人,未能推理知之,談吐肆無忌憚,出言無形,收言無影,在於無形無影之中,時有謗誹天道,有損天良矣!

    古云:「人間私語,天聞如響雷,天雖遠而實邇,三尸監察,日雖高常照之。」故一言一語慎重吐納,不可謂人之不知也。一言可使人止惡從善,一言亦可使人家破人亡,又一言可定事之成功與失敗也。所謂一言九鼎,安邦治國,皆受一言之影響。言之重也。斯可窺其一斑也。故凡世人見人善言而讚之,見人趨惡而諫止之。孟子曰:「善於還近者,知善者而修之。」又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勸善戒惡,善用一言,成人於倉卒顛沛之際,莫大之功德也。

    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失言;不可與言之,而三復斯言而無忽之,可也?」

    蓋人若言行,心身相違,心口相背,舌下帶龍泉,含血噴人,或出有心,或出無意,一言之差,千里之謬也。星星之火能燒萬頃良田,半句非言喪盡平生之德行,議人名節,壞人家風,拐人為非,助人行惡,唆人爭訟,花言巧語,損人名聲,或些微事,故揑事端,言語偶乖,畫蛇添足,或意見不合,借景挑撥,或狹心于怨,乘風縱火,種種敗言德行,是為罪惡至極也。

    古云:「明槍易避,暗語難防也。」又云:「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此乃真諦也。志之於修身養性者,尤貴慎言,巧言令色,不肖施為,穢言汙語,莫掛於口邊也。戒口舌以慎修口德,乃為修持者重要之務者也。

    目錄

    ====================================================

    73 西方教主駕前天心古佛

    一、西方靈顯燦靈光 天心渡眾蒞鸞堂

    古樹德基功累建 佛參聖道振綱常

    二、神人奉旨造珠篇 無上西登渡有緣

    他日功成謄紙貴 金科玉律感蒼天

    善心:

    夫心者,理也;亦即是天理也。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有此心靈之故也。蓋有此心靈則能了悟。詳言之,即能辨別是非,能別善惡也。是知心者乃人身之主體,身者則心之用也。

    蓋佛者,由心而成;道者,由心而學;德者,由心而積;功者,由心而修;福者,由心而作;禍者,由心而為也。故心思善者行則善,心思惡行則惡。此乃人心如能正者,則能上天堂,反之則落地獄也。故曰:「心正者成佛,心邪者成魔是也。」惟因人之心理各有不同,尤其今日之世塵,人事情形之複雜,小人之心理各有不同,尤其今日之世塵,人事情形之複雜,小人之心特多,作惡多端之徒,無所不有。其有如此之奸險者,則其內心為私慾與邪魔所迷以致也。

    故人若心不能清靜者,則思慮妄生,而思慮妄生,則事理不明,而事理不明,則是非謬亂,而是非謬亂,則有邪念,而心有邪念,則無惡不作,而無惡不作,則五倫、四維、綱常、禮義盡泯矣!而所謂心正者,則謂內心無邪念,外心無亂作,端正不偏之謂也。是知人心如端正,則慾不生,慾既不生,自能取財有義,見色不淫,善行俱是也。進而為父母者儘慈,為子女者儘孝,為夫妻者相敬,為朋友者有信也。知其此理而能持行者,即國家興泰,社稷安寧可達也。

    故願汝等諸子,既立志修身,則應知立志修身之始,必先日日三省其事,克服邪念,端正自己心地。心正者身修,身修者則能悟道,能悟道者則成佛、成仙、成聖不難矣!此為供世勉之可也。

    目錄

    ====================================================

    74 西方教主駕前 正如古佛

    無上珠璣醒世眠 西登訣法啟金篇

    人寰振奮沉迷客 六藝精湛種福田

    六 藝:

    夫孔子曰:「六藝者,詩、書、禮、樂、易、春秋也。詩以達意,書以導事,禮以節文,樂以發和,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此乃六藝於治一也。」為人若能精通其一者,終身則樂盡不窮也。何懼不飽其腹。肯受折磨否?所以求生之道,須樂觀其一,貫徹不屈不撓之精神,方能自得成功之時期矣!

    蓋天下之事有乎難易矣!為人之事則難者亦易矣!為人之事則易者亦難矣!而人之為學者有乎難易矣?人之為學則難者亦易矣!吾人之資昏,不逮於人,吾人之材庸,不逮於人,且且而學之,久而不怠矣!迄乎成而亦不見於昏與庸也。吾人之資,聰倍於人,吾人之材,敏倍於人,若摒棄而不見,亦無異於昏與庸也。蓋孔子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之用,豈有常哉!

    余觀今世人對于求生之道,只求現實之立刻感應,為惡事者,亦求其神聖護佑,如此者豈不穢沾神聖者哉!故當汝而不動其筋骨,而不忍受風霜,不自愛惜,致使懶惰逾閒好遊者,至老一無所成也。

    蓋天有四時,春、夏、秋、冬。但人亦有四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此乃天人共存之意理也。故當世人必自應愛惜光陰,勿使枉費,短短幾秋,轉瞬之間就逝矣!如此汝當肯動其筋骨,忍受風霜,勤用智慧,使其靈活,則可由勉而所得也。彥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故世人若能精通肯動,方能於無一之中獲得矣!

    故望眾生等亟亟孜孜,日積月累,勤用於學,何為憂乎?又求登天者,須改過遷善,莫道為人苦,苦盡甘就來,莫道登天難,天近在咫尺,力行聖訓,獲福無量也。此之以勉,望世共登之。

    目錄

    ====================================================

    75 本境赤崁保安宮保生大帝

    赤日當空鑑紀綱 崁崎世道奈何狂

    保全心境無塵染 生為人寰播善良

    大眾浮沉空幻夢 帝懷憂喜費周章

    參禪化育明心覺 論道持修正氣揚

    無盡虛榮生嫉妒 上昇物慾易逞強

    西方善道通天列 登會如來萬古長

    人生嫉妒之為惡:

    夫人生嫉妒之心,何以生焉!乃見人之得,見人之成,見人之美,見人之比我富貴賢能,首由不如意而不滿之意念,進而發生嫉妒之惡念也。由嫉妒進而產生毀壞、搶奪、殺害、侵佔等罪大惡極行為。由此可見,吾人嫉妒心生之,其後產惹之禍害何其大矣!

    尤以今處世工商業發達之世境,物質享用之引誘,貧富日趨懸殊,失業遊民日增,嫉妒之念易生,猖狂罪行日盛,庶民之安寧堪虞也。所以挽化之道,惟賴天道之宏揚也。

    蓋人生之富貴成就得失皆由天命,前世之果應也。人有己無,何慕、何妒之有哉!慕之、妒之,徒生自己之痛苦,何不如釋懷認命,加勤努力,行善積德,以求來日之富貴哉!如一味愚昧嫉妒,作惡作孽,則天眼昭彰,必降之以禍,非僅無法增己之得,且愈益陷入窮困之境,必也永墜苦輪也。為人之存心,可不慎乎哉!

    蓋見人之得、之富、之樂、之成,應如己有而喜之、賀之、助之,他人之有雖不屬己,惟心能喜之,己之心懷必然安詳寛厚,汝之善行善德從此行矣!天心必感,何患無後福乎?人生之立心宜慎之,戒之!

    目錄

    ====================================================

    76 西方教主駕前 玄真古佛

    一、無上真諦急早修 西登覺悟至虔求

    金篇著作迷津指 醒世民情向善舟

    二、四德三從婦道先 謹慎言行慮周全

    助夫教子維貞節 母儀留芳世代傳

    述婦道:

    夫婦道者,乃為婦女一生行持之德目也。聖神參贊天地化育,丕展倫紀綱常以維天地人間安寧祥和。研立道德綱目,供後世萬民子孫悉遵共行者,當中婦道尤為女人至為重要之德目也。

    蓋婦道全,則家道興,家道興,則社稷安寧,邦國強盛,婦道之重要可見一斑也。婦道者,三從四德也。三從者,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也。四德者,純婦德、謹婦言、正婦容、精婦工也。

    一、 茲申述三從如後:

    ()在家從父者:為女子未出嫁時,在家應聽從父母教訓,善事父母尊親,尊

    敬兄嫂,以和貴當先。兄嫂有錯,更不宜在父母當前撥弄是非,而失居家和氣,招惹哥嫂怨恨。若有妹弟,更宜悌愛謙讓,不可為衣食計較爭論,應勤學針工家事,閒來尤不可好串門臨舍,招來恥笑,出嫁嫁粧可盡依父母心力,不宜計論,免得父母操心也。

    ()出嫁從夫者:入門夫家應聽丈夫之教訓也。當盡婦道,以禮敬夫,大小諸事應以夫為主,切勿好顯自己之能而出頭,糟蹋丈夫之尊嚴、面子。更宜以勤儉操持家務,孝敬公婆,尊敬伯叔、妯娌,以和氣為先也。切不可以為非吾之親生父母,同胞手足,而有所慢待辱侮者也。如夫有不守正道之行、之習,如迷戀酒色,沉迷嫖賭、好手遊閒、逞強好鬥,則應善言規勸,則可謂賢婦矣!

    ()夫死從子者:若夫已亡,有事應與子商議,切勿由己妄為。雖然今之女人地位,受教情形大異往昔,惟婦人身總有其先天之弱點缺失,與子商議可補而週全而不失其尊也。宜慎而行之,不可自妄也。又其子若幼應以禮教訓,不可溺愛,如無子應念及夫婦情份,立志堅守苦節,終可留名皇卷,靈性超昇,所謂一生苦節,萬世香煙也。又謂一馬不掛雙鞍韉,一女不配二夫也。

    二、茲申述四德如後:

    ()純婦德者:純者清也;亦即無雜念也。德者心德也;良心善性也。亦即教女人須清靜寡慾,消除雜念,方得智慧而生,是非可別,真假可辨,而後訪道修持,可超脫三界輪迴也。更須常體天地化育之德,常思神聖治世之功,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克己與人和樂,助人行善,諸惡莫作,百善奉行,若常存此心,省察奉行者,則達純婦德也。

    ()謹婦言者:謹者,慎也,小心也。言者,談吐說話也。則教女人說話應謹慎小心,不可胡言亂語也。蓋好言固然不可不說,而惡言者,則不可亂說,以免自招禍患臨身,悔之可遲矣!故說話之前應前思後慮,此言善乎?惡乎?應謹慎斟酌,不可亂吐也。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可不慎哉!尤不可長舌掛嘴,東家長,西家短皆損婦德之最重也。

    ()正婦容者:正者,不歪斜,不偏失,端莊之謂也。容者,貌也。則教女人容貌儀態應端莊穩重,不管是坐、居、臥、住、語言談吐、舉止行動,皆不可輕浮失態,夫婦和樂,惟不淫亂,不失倫常,遵守規矩,此方可謂婦容正者也。

    ()精婦工者:精者,通曉熟巧也。工者,工夫也;亦即一般所謂之活路也。則教女人應勤學家事之操持,女工也罷,料理家事也罷,應樣樣能做、樣樣勤儉操持,切不可好吃懶做,家道方有可興也。

    凡吾婦女應確明吾女人身之職責,邦家興衰,悠悠相關,尤其以婦道之踐行是以所繫也。何況婦道圓,母儀式範萬年,永脫輪迴超昇西登也。

    目錄

    ====================================================

    77 本堂四恩主南宮孚佑帝君

    無極實虛有秘藏 上昇下降化陰陽

    西修妙法靈根在 登佈善源見妥詳

    天地之元始:

    夫天地元無其形,更無其名。太虛之初,虛無世界無形無影更無物,恍恍惚惚,靜極虛無之中虛,靜極而動,旋轉渦環,圓中一點不知名之物,端乎在內,久而眾生喻名太極,是無生有之始也。太極動而生兩儀,陰陽是時分也。此乃鴻濛之初判也。兩儀動而生四象曰:少陰、少陽、太陰、太陽,此乃萬象之袓源也。但四象又開而八卦生,是時成象而存形也。

    是故乾、坤、坎、離、震、兌、巽、艮,乃自然之生象,而形于世之八八六四爻生天地,始具為天地也。是時四季分明也。而六四又為三百六十小爻,飛禽走獸始生于世。其三百六十小爻分為三百六十天,成為一年之三百六十日也。但一小爻為一度,而三百六十度,則為一周圓也。故人生矣!三才由此之立矣!因先天卦伏羲觀天象地形而作,迨文王于西歧而演後天卦,所以天地之真理由二聖之演而明于世,河圖顯瑞之五行而于世義明也。

    蓋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是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合而土生也。此乃五行之生也。五行而己配五方,東方甲乙木屬青,南方丙丁火屬紅,西方庚辛金屬白,北方壬癸水屬黑,又名曰玄,中央戊己土屬黃。蓋五行之相生者,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而五行之相尅者,金尅木,木尅土,土尅水,水尅火,火尅金是也。此乃五行相生相尅之道,由此而觀明也。

    所以修道好玄行工之士,不可不知天地造化之理也。在天生象,在地生形,天為陽,地為陰,象為陰,形為陽,而先天後天之陰陽交錯,化生萬物而育萬靈也。故世人者,能知此理而悟出其詮,即修道不難也。

    余今淺言吐洩玄機為勉西登,供與世人參悟之可勉也哉!

    目錄

    ====================================================

    78 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聖教同源脫凡修 齊心立道詠千秋

    行仁救世歸宗一 天理宣揚向善求

    宗教之立道與德性:

    夫今之世也,宗教林立,教名雖異,惟其立道及根本德性,源同一理也。皆為代天宣道,醒化已昧元真眾生身養性,以還復本然原靈也。

    蓋人與天地同列三才,雖與萬物同為道之所生,惟其秉天地之氣,有其特有之靈光,故為萬物之靈長者也。其靈性俱有至善良知,此為德也。惟因其後天識心熾炎,空思妄念,憂煩沉迷,造業偏失,致使本來面目日遠,終而不可見天也。所謂世風日趨日下,不加挽攔,終不可救也。天帝憫憐,悲乎沉迷眾生,乃准諸大聖承天命下凡立道設教,宣揚天理救渡眾生也。其道其教,名或雖異,惟總教人修其性以還原,存其心於一貫而合天心者也。

    茲以儒、道、釋之立道與德性如例汎述之,即知萬宗之真理一也。

    一、 儒曰:善養浩然正氣。此正氣者,至大至剛,充塞天地宇宙之間,人若有此正氣以存心養,則其性靈之至善良知可直養無虧。則其德也,可通天地、動鬼神,故君子須遵道德也。先聖教人明明德,在止於至善。蓋知止而后能定、能靜,定靜而後性靈得以平安自如也。此為儒教之修道進德者也。

    二、 道曰;清靜者本為無,為至清至靜也。天至清、地至靜,人應善體天地之清靜而養其心性者,德也。蓋人神本好靜,而心擾動之也。人心亦本靜,而為欲所牽也。況以人之不明道德,而致性欲熾燃,妄思妄念,而終日為煩惱憂苦之迫,此生何以過得快樂,靈性何以過得安然自在也,是故道教人以靜心養性,教人以養靈靜慧,以靜坐禪修立德者也。

    三、 釋曰:南無摩訶般若婆羅蜜。蓋佛性大慈大悲,欲救渡眾生靈性上往西天,乃下凡應傳授般若波羅蜜也。南者心屬火,因人之後天識心熾炎妄念,習氣而常煩惱,習故而常沉淪,迷故而造諸業,無量大劫一到,不可見天矣!故釋尊曰:皆教人修其無餘之涅槃以滅度也。蓋人而能造心南無,則是阿彌陀佛,根本佛性現矣!若再修得般若妙慧,合一摩訶大道,則見婆羅蜜之境,與佛同地位也。此為佛聖妙慧之德也。

    綜而言之,三教雖名或有異,而其真理者一也。所謂宗根於道,萬宗一理也。其教立道德性,總是教人修此性以還元,指此心之一貫也。是故宗教之信仰,務宜堅定信心,窮究教理,以求了徹了悟,不可輕薄迷信誹謗,方不致於有辱聖真也。

    目錄

    ====================================================

    79 南斗星君

    人人可聖看修行 正覺禪宗立道生

    學養時時當省察 頂天立地表忠誠

    學道與省察克治存養工夫:

    夫學道者,在求克復無極太極,奪還天地之造化也。因人本秉乎天地之氣而生,天地賦人以至善良知性靈。惟人生而血食乳飲,為外物誘發染著,而心動性遮,迷失本來面目而日趨愚昧,盡失本然之靈明妙慧也。

    蓋學道者,在於復歸此本然面目也。本原不復,則難脫苦輪,無可西登矣!故學道者,應了徹復歸本然之工夫,亦即應知如何以修道,學而力行之,道方有可成也。先聖曾傳修道之口訣,省察之、克治之、存養之。

    省察者,省察吾之心也;亦即所謂覺照也。時刻內察,檢討吾心之發念,向內乎?向內者,合乎性靈天心,善念也。向外者,境物誘發之慾念,惡念者也,應以每日時辰,吾心有多少時辰向內,多少時辰向外,察省檢討之,則對修道有莫大之得力矣!

    昔古曾有一修道者,以黑、白豆為記,一日中每發一善念,則以一白豆盛於盤內,惡念則以一黑豆盛於盤內,作為省察之手法。最初者,黑豆多於白豆,日行之,白豆終於多於黑豆,又行之,終至全為白豆矣!後又間斷,白豆又失。此法也,雖近乎可笑,惟為確屬有效省察之工夫也。由上例可知,省察之工夫應持行不斷,日可精進,若間斷之,猶如逆水行舟,則往下退矣!學道者慎之!

    學道者,唯省察不為功也,省察之應即克治之。克治者,俗謂改過也。省察而後是非辨別也。先儒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勿憚改,善莫大焉!」亦即人要有對惡念、惡行有羞恥之心,更要有除卻改過之勇氣,而後方可洗心滌念,則復見天日也。此為學道之克治工夫也。如過而畏首畏尾,不敢面對現實贖罪痛改或改過遷善意志不堅,改而復犯者,此均非學道克治之功夫也。

    次言存養者,主敬也;亦即學道者常居心之敬謹態度,時時刻刻敬謹心之有失,慎防心動念發也。蓋心並非不可動也,惟應常覺而向內動,所謂反覺者是也。勿動者心死,為向外情慾之念,應杜息之謂也。

    是故學道者,省察務宜細心,克治須果決,存養宜寬恕,三法並而行之,則可謂近道矣!恒久持行不輟,大道終可成也。

    目錄

    ====================================================

    80 北斗星君

    北拱紫微耀至虔 斗辰筆氣入金篇

    星隨日月天行健 君子自強養性堅

    參省知言合一行 筆花燦爛道心精

    勉從基本修身起 勵為元靈遍地醒

    存固仁人居自在 養性達德順天成

    工精理徹西登也 夫乃授之無上名

    存養之道:

    夫存養者,為學道不可或缺之修持工夫也。存養二者,又須並修而不可分離也。分離者,則其之為功不可成也。蓋其心之不存,性何以養者也。存心之心者,吾人之真心、道心也。與向外之識心有別,亦即存道心而後至善良知性靈可養也。存養者,存養於心之未發。心之既發也,則須省察之,如有私念,則必克制古治也,尤應存養之。此三法必也遞相為用,不可或缺,不可間歇也。

    存心者,非用力把持,唯清靜寡慾可得也。蓋此心覺之即在,不覺者即去。惟何以修之?可以使之常覺不去,則須了徹吾人本源真心,為合乎天理之道心也。此心並非不可動,動者必以至善良知為念,靜者識心之動念也。死心者,止絶此念也。蓋身外境物於吾者,皆虛假也。雖可見之一現,惟瞬而即失,可常以為有哉!堪值為之動念,心而迷執,而失吾之元真哉!了悟之,而以敬謹之態度,覺照吾內,則此心可長存也。

    惟存養工夫,應日日密接,累積有成,問斷之,此心易失,其功棄,宜修之熟練,刻刻密接,方可分寸相接,使打成一片。朱子曾曰:「涵養本源之性,誠易間斷,有覺間斷,便是接續之處,常覺之,分寸累積自然接續,熟之自然打成一片也。

    學道者,常須向內觀反覺,則精氣神歸內可得而長生,吾人身可卻病延齡,向外則消則死。是故學道者,可每日省察吾心,向外有幾何,向內有幾何?則可知自己之生死也。是故存養之修持務宜日日常持,刻刻不離,其功自可與道合真。儒曰:「即心、即理。」釋曰:「即心、即佛。」道曰:「道合真」者。皆言存心養性宜刻刻修持,熟之自可大成也。

    目錄

    ====================================================

    81 本堂司禮福德正神

    愛惜:

    夫人如身受創傷必生痛苦之相,更有因血出而哀嚎也。故為人者應有其識與其法,而愛惜防護體軀不受其損也。惟今之世人往往以食山珍海味,以給大補其身,即可養護其體軀於不壞者,非也!人之假體豈有百年不壞之理哉!故人應知自身之體況而清心寡慾,不為世事之煩雜憂鬱而心朗不開,否則必致百病纏身心也。

    蓋人之髮膚,皆受之於父母,應知善以維護,使其不受傷損,否則難盡其孝也。惟今之世人多皆未能識之於此,反而辜負父母之恩而作奸犯科,無所非為,自損其體軀而自沉於罪海之中,置親恩於不顧而時傷煩父母之心,罪大莫及也。故為人者,應對軀體善加愛惜而保護也。於內更應以愛人人愛,敬人人敬及吾為人人之心懷本乎天理大道,而促進邦家之安泰,社稷之祥和,絻不可為邪言左道之蠱惑而妄為,徒增罪孽於一身,且累及子孫也。是故為人應潔身自愛,謙讓柔和,向光明大道而奮勇邁進者也。

    蓋天地所蘊育之萬物色相,皆有其靈性與生命之源也。是故凡人應以慈悲憫愛之心而愛惜萬物也。更應省儉養育,而存其不殺生靈之性體,以仁慈愛物之心懷,惜其物如己命也。因人之體軀,本身即為罪業之身,如再於放蕩其性殺生者,豈不是自受其束,作繭自縛,而致心靈散惡未能歸正,使其終歸無門任其殘遊,實為痛惜哉!

    是故為人應知物惜物,培其善心,本乎元靈善性,以人生短暫幾秋之歲月,心身力行天理大道,方不愧於天命所賦之真靈也。此為供勉世人參硏也哉!

    目錄

    ====================================================

    82 本堂司禮註生娘娘

    註生之理:

    夫人為萬物中最具智慧之靈性也。所以稱為萬物之靈首,統宰萬物而生活於世,代代相傳繁衍不絶。人之投世入胎時,陰陽交合,混沌化開,而離母腹哇哇一聲而成嬰兒也。但入於後天必受世事之考驗,適於世者存也;未能適世者,未幾便夭折,復回本果靈矣!人生雖尚未註生則先註死,惟生而善修之,亦可得而化也。

    蓋人生在註生之際,則依其本靈之道果而賜富貴貧賤在其中矣!故為人者,應了悟而不怨天尤人,否則自作孽不可消也。蓋大道之六道輪迴永無止境,因果之報應而不爽,人必自覺何以同為人身而其處境各異,此謂大道玄妙之處也。故人知之本因,則應思而設法改變其境,使生活愈益適舒也。是以人生在道中而活,離道者必滅也。所以註生之理,以素修而定奪人生之本靈也。上言及設於法而化者,則為修假煉真之理也。

    故人生在世假體數十年必老化而成枯死之身,唯其本性無法可殘化於無也。故大道之輪迴即為收本靈而判也。所以為人者,不可姿弄虛體,玩弄本靈,徒增罪孽而已矣!故人必修身養性,端正行誼,以達溫和謙禮也。復以此身生之不易,當知珍惜善修,以超脫輪迴之苦。惟人自毀生命,耗損其性之靈也。暴飲暴食,損傷其內臟而致虛體夭折短壽,或殘殺生靈未能素口而持,積罪累業也。終致難超而復陷於畜道輪迴也。故人必知為人之道,不可虛弄其表,內涵不修,枉汝為人也。故註生乃定人之根本果素,富貴榮華,貧賤苦楚,冥冥之定賜,無可強求或改易者也。復以人之生本含有創造天地之意,但今之世人卻未知將其天賜之德惠施行之於道,而貢獻邦家社稷,反而辜負人生參贊天地化育之本性,亦自滅其性靈也。只圖假體所欲而忽視註生之義理者,徒枉在世為人也。

    夫:人向高處爬,水往低處流,修身學道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即退也。故為人者,必有向上求進之心,而向大道真理而持之不輟,方可超其本靈而上昇也。

    目錄

    ====================================================

    83 五雷真人

    五行應運萬般生 雷電風雲順氣呈

    真理鴻濛虛妙奧 人心當覺道心精

    登榜應先造善該 台蓮座上妙安排

    參天化育匡民德 論道修行脫凡胎

    無邊苦海遍塵埋 上德慈心救世懷

    西引明燈開覺路 登帆歸渡上天階

    善惡果報之道:

    夫天下萬物之化育,萬相之變化,皆有其循行之理則也。此理則者,天理大道也。天理大道虛無玄奧,妙中有理。此理者,萬物所以生存化育,萬相之所以顯應者也。

    無極生太極,太極化兩儀,而有陰陽,而分四象,而生五行。化育萬物者,皆為天理大道之樞紐者也。而人生於凡土與天地並列三才,亦應如天地之運行,依天理大道行之,則天清地寧,萬物化生。而人亦應行人道,而人道者,合乎天理大道;亦即正理善德也。人生在世。如能刻刻檢察力行善德,必能嘉惠他人。擴而大之,貢獻社稷邦家,必受社會國家之褒奬,此為在生之善;亦即天理大道必然之顯應也。如若反人道而行,橫行鄉里,無惡不作,殺、盜、奸、掠,為害社會國家安寧,不惟為人唾棄,且將受國家法律嚴厲之懲罰制裁,此為人間之天庭地獄也;亦即為善惡在世之有形果報也。

    今之世人不乏不明天理應報之實,常眼淺視短,昧於眼前之財利享樂,不惜走險行惡,不以陽世刑罰為意,且以逃閃刑罰為榮、為能,愚昧無恥之極,無以為甚矣!殊不知善惡之果報,為天理大道之顯應,何有僥倖爽漏之有哉!除了陽世形身所受之刑罰外,一俟無常臨到,咽喉氣斷,魂飛魄離,將難逃最後一關嚴厲之審判也。為善者,必即昇樂國。為惡者,打落十八地獄,受盡慘厲刑罰。此無形之罰,非比陽世有形之罰也。陽世之罪行,時或因汝之狡猾,或可逃脫,或以情用事而得輕罰。而地獄之罪罰也,不惟鐵面情,且雖憑你有飛天鑽地之能,亦無隙可脫,真是酷苦難堪也。

    本真人雖威嚴顯赫,惟心懷惻隱,憫念凡世諸子之無知,特前來略洩天機,批露於無上西登善著。至盼諸凡塵俗子察研之!速速悔惡從善,免墜將來之惡報。並勸化眾生積善累功,同登西域,大德無量也。

    目錄

    ====================================================

    84 高雄關帝廟關聖帝君

    高風亮節創楷模 雄鎮南台德不孤

    關係蒸民傳道統 聖心立德共參輸

    帝匡大雅求民隱 君子心胸把道扶

    參酌天規成榜樣 論題衛道可捐軀

    無私忘我禪中界 上覺實虛有若無

    西幻無量沙數佛 登參化育菩提株

    君子行事之道:

    夫人生在世萬事纏身為不可避免者也。惟事事當中,有可為者,有不可為者。可為者,自當不諉辭,所謂當仁不讓。不可為者,不惟不可萌諸身,亦不可勉強為之。勉強為之,不但敗事亦且害人。人而能判別可為之事而為,不當為之事不可為,不可言之事不可告之於人,日日省察,刻刻謹行,則可謂近道矣!

    惟何事當為,何事不可為哉!君子為事忘我無私,以公益持事,公德處世,凡是義理所在,公益公德必須之事,必也當仁不讓,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力行之,因其為人生當為、可為之事也。為之雖無私利,惟心安理得,身心之泰然安詳之樂,誠非財利之得可比乎!而小人之為事也,必然以私利為先,私利必然有損公益,而害公德,此為人之不可為、不當為者也。為之雖眼前財利可得,惟公德良心之虧失,終將難安,所得之不義,不惟無法持久,必將失之又淪落苦楚深淵折磨也。此為好為不義事之果報,亦為天理大道之顯應者也。

    又人生事事之臨身,皆有其理由及機緣。事之臨身時,必持之依理,判之是否當為及應何以為之;亦即應以事了事,而不可多事、生事。無事臨身時,應將心放之於胸膛內,不可胡思亂想,此之謂君子之事也。小人者,懷以私利為念,而胡思亂動,混水摸魚者也。此為君子之所不齒者,為逆道之行也。

    人而能無我用心,忠勇行事,義理為道,則其人也,浩然正氣昂然配天,成聖、成佛可期也。眾生等,志之於道者,宜察之!勉之!

    目錄

    ====================================================

    85 無極星漢殿使者

    無極玄機引入禪 運功吐納轉周天

    渾然忘我空靈界 使者親臨導化仙

    運功之秘詮:

    夫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風,人有精、氣、神。故乾坤雖大,人身雖小,但互應不亂,而天干地支乃合乎人身臟腑時辰,此乃三才之所支配也,不宜變換循環運轉人體之理也。故對于修坐者,不可不慎矣!又今之眾生,為生活奔波忙碌之士、農、工、商者,應多加注意人身之臟腑有十二經胳,血液循環是按時辰而運轉也。倘有不慎者,受傷不知也。導致染成暗疾者,常有所聞也。故余今特將十二時辰之秘奧傳資於世,作為眾生之參考,以勉西登,希冀其注意運用也。茲分述十二時辰之秘奧於下:

    子時屬膽,在此時運功者,必防侵襲膽部也。

    丑時行肝,在此刻運功者,切忌飲水過多,以免使肝積水也。

    寅時入肺,在此時不可運坐,以免運之不通,反而損害肺部。

    卯時行大腸,在此時運功者,必須先運用外氣,又活動全身,以免使呼吸不順,致引傷害也。

    辰時屬胃,在此刻運功者,切忌飲食之。

    已時行脾,在此刻運功者,切莫過激走動或在陽光直照下運功之。

    午時于心,在此時運功者,應宜寂靜,隱藏在密室才可。若不靜肅者,心田不能安靜,容易致邪入魔,而在密室運功者,要防作孽之徒侵襲心部,致有生命之危險也。

    未時屬小腸,在此時有咳嗽或氣喘病者,勿可運功也。

    申時行膀胱,在此刻運功者,不得走動或飲水過多也。

    酉時屬腎,此刻運功者,不得過度走動,致邪走火入魔以揮舞雙手也。

    戌時于心包絡,在此時運功者,不得過勞或焦急,以免四肢麻痺也。

    亥時入三焦,此時運功者,對于肥胖或脂量過多者,有奇妙也之功效也。但體弱身虛者,不得在此時運功也。

    此之十二時辰之秘奧,乃合乎人身之五臟六腑也。故凡是修身學道者,不可不深研而慎也。此乃十二時辰之秘詮,供述修學運功者,提醒警戒,並參西登,以作世人之參考運用,可勉也哉!

    目錄

    ====================================================

    86 金闕內相 妙道天尊

    一、好勝逞強勢利爭 人間卑陋浪波呈

    金迷紙醉泯心性 地獄輪迴費一生

    二、道明德立暗潛修 仁義光輝世所求

    善惡依歸憑一念 超昇入聖詠千秋

    三、衰微世道漸猖狂 惡性爭權實感傷

    寡慾當能開利鎖 靜心逸性脫名韁

    名利之為害:

    夫人生在世勞勞碌碌,為名利競逐而憔悴含恨終生者,比比皆是也。殊不知名利之於人也,為幻虛不實之外物,得之雖或可滿足一時意願,惟其害也,往往為所得之無可補償者也。

    蓋名者,為造物之忌。利為人情之必爭者也。人而重名利而營謀計得,必將受其害也。名利之為害也,尤甚於干戈之害人。干戈之害人為有形,視之可逃避,而名利之為害常造成人生含恨九泉地下,死而不悔。悲慘可哀,莫此為甚,何求之有哉!

    蓋人若將名利視之為物,則其殘生必然痴迷昏庸,必耐步入為壞事而親,為無火而熱,為無權而不勝煩勞,為無情而刻不忘懷等之虛無而著迷,深受其害而難自覺者,利令智昏矣!此為君子之不欲為者也。尤以學道之人,宜慎乎哉!

    蓋古今有心學道者,眾矣!而修學彌久而能得道者,寥無幾許,皆因妄念之常存阻礙者也。而妄念之無法杜絶,皆因未能看破名利,常為名利牽掛,受其所害者也。古今之有道之士,莫不因其了悟名利,不求人知,不好物利,唯暗暗潛修而終能得道明德立,尚不以為人知而力行之者也。反觀今之學道者,倘有分寸之得,則惟恐不為人知,無所不用其極,展露己自才華,甚或抑壓人之長處,而揚人為短處,真是卑陋至極,何可求道哉!

    是故學道者,應知名利為身外虛幻之物,見利當思及其害,則其妄念可熄,學道之心,方可堅可精。默默潛修,大道自明,德行積立,自可養身,何患福祿不自登也。慎之!勉之!

    目錄

    ====================================================

    87 本科副筆本堂主持觀世音菩薩

    無上真傳千層凡業修圓果

    西登廣布一瓣心香應菩提

    又詩

    貪花好賭罪纏身 蕩產傾家實可憐

    伴引財迷同合汙 惡性循環共沉淪

    命運難逃定在天 古時現代亦同然

    終生老死黃泉路 功過嚴明判罪愆

    勸戒賭博:

    夫賭、賭、賭,賭是世人萬般苦,賭博之害莫遜於水火之災。昔日龐德公曰:凡人百藝好去親,賭博中莫去行,能使英雄為下賤,頓教至富作饑寒,衣衫襤褸親朋笑,田地消磨骨肉嗔,不信但看鄉黨內,眼前衰敗幾多人。

    迷茫就賭其要害:

    一者斯心不正軌,起貪心為目的,無勞而求利,親朋以為敵。

    二者家人不顧,親族不睦,在賭不分男女,無分五倫,禮、義、廉、恥全無。

    三者家教受累,被人輕視,身體鬱勞而成傷,體力不支,求生無能。

    四者贏嫖輸當,東借西貸,蓄債累累。盜偷由賭而生,擾亂社會,祖先含淚九泉之下,不仁、不義、不孝集成一身,何為不陷苦坑乎?

    故自古至今,一生以賭為業而成家者,難有幾輩,乃是天理難容之報應也。

    劉亮公又曰:一飯濟人皆好事 片言排難即陰功

    賭博場中陷人坑 煙花巷是迷人路

    故願生等引以為鑑,犯者自覺,速速回頭是岸,不可再犯之。未犯者,宜慎戒之!方不愧為萬物之靈也。

    余今以此參與西登,供世人早覺回頭是岸也哉!

    目錄

    ====================================================

    88 本堂護法神王

    得道修真歲月經 神功顯赫挾雷霆

    托身參練歸元性 護體金剛貫本靈

    金剛護體不壞身:

    夫修道者,本乃修靜自體之七情六欲,使其腦慧存於萬相皆空之心域。惟因人身受於凡俗之迷惑及汙垢穢心,致心身未能靜欲,而心魔時藏於內心,致其行為及思想未能踐踏天理之大道而輪險厄災禍,致臨心神不安,恐懼而活之於世也。

    蓋人之軀體本有佛基之靈,惟因人之未能了悟自識,致其本善之基靈殘滅而亡,變於今日風俗痿敗,對天理大道視如雜理也。嘆哉!自尋沉滅也。故人之軀體本乃至善,尤以兒童之期最為天真活潑,無憂無慮,心思光正,毫無邪惡之念浮之於心也,故謂至善之性也。惟經其歲月之推演而步入少年之期,受其環境之因素,而學知識與學問,惟在學習之中,接近周圍邪惡之染,致其本有至善之體,受於影響而生傷身敗德之事端,使其金剛之體漸失於色也。再經中年期,因為家庭之計,日夜奔波,由於事之不如意,致邪郤浮起,為了家計作奸犯科,不遵天理大道而行。致罪孽沉重,自毀一生而滅亡,使其所有金剛之體消失於無,致沉於罪愆之業障而禍起矣!

    故修道之人,即在應用大道真理之法,而保護金剛之體不壞,恒持永久,即能有所得之金剛軀體,方不失於修道也。故人之體本有至善之靈性,金剛之身在於修道之虔學研理中,應不為外來之因素,使其不能靜身安慾,而浮起煩思雜心,而生暴躁不明之性,方達於所謂之修煉也。否則金剛之體難於保存矣!

    蓋修道之人與凡人之體有異,或有在家修,或在佛堂修,其一切之談吐舉止,道理上有別於凡人也。其持齋受戒者,即在鍊於心性與道心異於凡人俗子也。故修道者如其行為與凡人無異者,何謂乎修金剛之體而不壞身也。故必心明至善,堅毅恒持永不鬆懈,方可於照護也。惟今修道者,識其理而不行其意,表裡不一,猶如行屍走肉,何為修道之情也。故修道者,應心性合一,愈修愈堅,百屈不折,抱盡天理大道而行,其甘泉之露即愈出愈大,金剛之光澤亦即照於自身而光輝燦芒也。像此之人,其行為、涵養、品德與眾不同,則仙佛之緣近矣!

    故今奉勸世人應將本有至善金剛之體,下盡工夫修煉,不使其在體域內漸漸消失滅亡也。所以金剛之體常護,百魔不沾,俟其外表之假相滅亡時,則其自體之真靈不壞,而上昇至極樂之境者也。

    目錄

    ====================================================

    89翠屏岩觀世音菩薩

    無雜真誠願所鍾 上蒼渡眾十分濃

    西登求得神靈感 一片心香意萬重

    上香之道:

    夫上香者,乃為凡塵眾生每逢祈求禱告時之用也。亦即是燒香以感格仙神之故也。因人處於紅塵,穢氣集諸一身,無法與靈山仙佛交流,所以上香可謂之仙佛與眾生心靈交流之靈媒。而香本為有形之物,何以能作為仙佛與祈求禱告者之橋梁乎?蓋上香前有三昧真火之點燒,使其有形化為無形而裊裊上升,一縷清香,太虛合一,清虛有感,心香方可與仙佛通矣!

    惟今之眾生,上香祈求禱告者,皆為一己未來之福報,改進目前或現世之經濟環境,或祈求消災解厄,或庇祐護身,其發心也,多為自己之私欲也。與聖賢為解脫凡黎眾生之苦厄,促進邦家社稷安寧祥和之上香禱祈者,逕然迴異矣!

    然際此三期未劫,上蒼有好生之懷,不忍坐視凡塵苦海眾生於塗炭,大開覺路,各佛聖仙真為喚醒迷津,棄惡從善,進而將功折罪,彌補前愆。故遂應愚迷眾生上香之求而諄于教化,以期眾生於感應中,體悟上蒼與佛聖仙真之良苦用心,力行天理大道,從善如流,克盡人道而行天理,脫卻物役之苦境,以進大同,回登極樂聖境安享自在,永脫六道之輪迴矣!

    尤願凡塵俗子,應了徹佛聖仙神之慈懷用心,於上香之際,應心虔意誠,莊嚴肅穆,隆重而行之。切莫濃粧艷抺,花紅柳綠,奇裝異服而禮拜,致染仙佛之威儀也。尤應心口合一,心行一致,莫存欺騙仙佛與貪、嗔、痴之妄心而禮佛也。則庇祐護身之求,災厄之消解,福祿之賜可期也哉!

    余今淺述上香之道,但願眾生恪遵而行,則西登之途,雖遠猶邇也哉!勉之!

    目錄

    ====================================================

    90 鹿港 廣澤尊王

    三相流程運五行 調和萬物並相生

    青山綠水江山秀 孕育人文共向榮

    大地之容:

    夫天地為覆物載物,因而混沌始開,上蒼好生之德,故放九六原靈與萬物色相,而活存於世也。蓋人之原靈本含佛性之靈根,崇尚本然善性大道。惟假體披上罪皮,迷惑虛華,終致真性受因而沉淪輪迴也。而大地之容,亦因而失去本然光潔素貌而暗淡無光,汙穢瀰漫。干戈之橫生,血胜之濺世。災殃之頻臨,無一可倖免。夫惡業罪孽之狂獗,江山美貌之容已失於原色矣!

    蓋人心常牽纏惡魔之身,致為非作歹,如常能定靜自持,安然自得,自可拴住心魔而不致造孽犯罪也。大地之容猶人面貌之本然素美,貴在調和相生,鍾靈毓秀。人雖有愛美之天性,惟不知素美之所以美之道,輒以人定勝天為能,徒具匠心,卻反其道而行,致使大地千瘡百孔,面目全非,失卻原來之美貌。其行也,猶人之以其面醜,而思以胭脂濃妝美化之,殊不知胭脂濃妝,徒使細膩肌膚受毒傷害,何美之有?謬哉!

    然大地之容應何以美之,使之益顯美好之相?端在人心善體天地之道而修持之!踐行之!廟、寺、堂、壇之代天宣教,替天行道者,猶如美容之醫師施處方,以醫治大地之千瘡百孔傷疤也。惟今之世風頹靡日甚,致大地病態叢生,明人難治也。唯賴上蒼高真勞駕帶旨下凡著作善書,普化醒世,世病之治癒方有可期。本堂之奉旨繼造十三科著,即在掀開十三之處方,用以匡時濟世,而使大地之容得以復其原有美境也。

    上蒼慈悲憫愛,到處設堂揮鸞,闡揚大道之理,啟覺世人之迷,應時普施善教者,莫不在於維繫大地之容不致毀醜者也。復以今之敗頑頹靡世境,刀槍災厄,水火風災頻連者,皆是警惕世人迷途知歸,棄邪從善之詔示。豈知人心尚有頑而不悟,反而變本加厲者,誠無藥可治也。嘆哉!惟能悟之,而步人善堂效鸞,學修善道者,猶如入醫院之治療痼疾,得復以健康之身貢獻社會國家,則此身幸甚!此世幸甚!

    蓋修道本乃無形之得也,唯善體天地之心而修吾之心,體天地之德而行吾人生之道,不計個人之有形得失,唯盡心盡力,默默潛修耕耘,累積內功外德,終可大成也。故修道者,首要在於誠意正心,淨化心欲而止意念之妄動,以求定靜安詳,則其行為舉止,猶如春風化雨,普受世人之敬愛。所謂風吹草偃,人人景從,普化眾生其功莫大焉!而大地之容,不但無以創傷毀面,更能鮮艷其光明之相貌也。故大地之容,端賴人之所行所為以維繋者也。故修道者應替天佈道,以所修所得治之於頑迷之徒,功效甚大也。

    尤望眾生共維大地之容不受醜辱之,共行大道,入堂修治,還回大地之本,方能達到至善至美之真面容也。

    目錄

    ====================================================

    91西方教主駕前 如意古佛

    無心問道道難開 上進靈通感自來

    西向神馳精氣湧 登峯造極慧根栽

    精氣神:

    夫精、氣、神者,三魂是也。因人之生命承受上天所賦之物體,使其煥發靈光而成自然相活動於世間。故人生既了解肉體內所附住之元神乃為三魂者,即應知精、氣、神相互間之依賴及相生關係,不得有所或缺也。所以必須攝取調養,使其相生長壽。欲其長壽者,必守精惟一。蓋人生生命之活躍,必俱有充分之精神和充沛之活力也。

    但生命之精力如何護衛乎?必須戒淫慾,即精水自可充足,生命活力自然充沛,方能有健康之身體。戒淫慾者,必須由心燈之慧劍斬斷一切之淫念。如夫妻之關係,須有節制,不可荒唐,更不可因身體之強壯而無所忌。倘荒淫無度,精力自然枯萎,則百病侵身,痛苦與煩惱繞纏,永遠不能翻身也。故人生之生命不外乎於精力,必須運用最高之智慧,節戒淫慾,切莫荒唐。蓋精氣一失,則元氣必頹喪,元氣頹喪則全身軟弱無能,任您有天大之福亦無法得之。故人生之氣,乃非常重要也。必須固守之,不使多量外洩,並與精力合守為要。故人生命之存在,乃靠精氣而得維生也。常聞道:「三寸氣斷,生命就烏有矣!」以其與生命息息相關,人生必須慎守之!尤不可有暴戾之氣,暴躁之氣,無名火之氣,淫慾衝動之氣與其他不平之氣等,須一併戒除之。孟夫子曰:「持其志,毋暴其氣,善養浩然之氣,守其正氣而成為護身之氣,然而有助益於長壽。倘精氣旺盛即精足而神飽滿,方可使精、氣、神三者,互有關繫也。」故元神乃生命之一大角色,若有旺盛之精氣,即可牽引五臟各部門之活動而不致於癱瘓。唯其有充沛之活動肉體,則肉體無有疼痛之虞矣!故人生修其非相,眼睛不亂睹,不正者不視之,或有閒則閉目而養神之,作息時當休息之,該休息而不休息,浪費時間為所不應為之事,而損害生命者,殊為可惜也。

    故人之生命泉源,端靠精、氣、神之護衛,而得飽滿之元氣,方有健康之身體,唯健康之身體,則美滿幸福之生活可得而延齡益壽也。所以生命之源泉,乃將精、氣、神立之於天地間,才是幸福之人生矣!故生命之精、氣、神切莫視之罔聞,方不枉費此生之生命矣!故人生生命殊為寶貴,宜善自加以調養珍惜之可也。此為簡言述談三魂之由來,供與世人勉哉!慎哉!究之!

    目錄

    ====================================================

    92西方教主駕前 傳心古佛

    傳薪善覺三千業 心育聖行百萬靈

    古訓探源由道統 佛航引渡乃無形

    道之何來何從:

    夫道者乃萬靈順天應地存養行誼,必然遵循之理也。道本無將之約束與結繫之力量,致無名可定,強名曰:「謂之道。」是故道也者,無所不包,亦無所而蘊藏是也。人生在世生活行則,即為道也。唯獨人之心性差使,而致順道或逆道之別而已矣!故道由心而歸心,人之心乃為主宰善惡之行誼總樞紐也。人之修道則在於之造化,培育出一種無物不包,無所不容之涵養功能修造之功。復以其心之靜動而揆之,故修道之首要在於修心也。心不能靜,人之各器官必不得而靜,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故心欲能正,氣必調順,則可謂就道者也。倘修道者,妄念不息,則其心難修持於靜境,道亦即無法得之,所以人必須確認道之何來何從,而依正理修之者也。

    蓋世人之於道,諸多盲目是從,認為只要側身於道門便可有所得也。猶如趕鴨入槽,可窺其堂奧乎?徒費時害身而已矣!是故道本無以名之,但可由人之心而體認之。修道者倘若能將道之本目體認逾半,則道可有所成也。道者本無形也,但宇宙間萬物之循環、輪迴、轉化均依之而順行,生生死死之理則在其中也。故道乃為人之心在無形中所修造之理,若能依理而善自修身養性,必不受邪魔侵染而免墜於罪惡深淵也。凡人心藏內,外各有其不同之自性、自智而影響其造化修煉也。若人之自心能常規約之於正理,必可人人和睦相處,如心術不正,貪慾好利,必然無法與人安樂共存,終為道之所不容,而沉至惡無善之罪孽也。所謂人心隔皮,只曉打扮外體臭皮囊,藉表面之假善談理誹道,是在積罪於過也。所以為人者,若未能知心學煉三魂制七魄之由來,則任由魂魄之消滅,終難得上昇也。故道者,由心來、皈心去。學持之人必然確認斯理,先修靜心安慾,萬相化一炁,而修而悟,百學不厭,持之於心正,柔順其意念,而定靜明修也。但今之修道者,卻未能知其由來,只盲從他人之說,而不知靜心而修,何得之有哉!

    蓋人在世上,任由軀殼假相之行使作為,致心竅迷閉於塵垢之毒質,致心性不定,道理之不明,咸以唯假體之側身道上,道則可得,誠為痴人之夢思也。故學道之心不可存有瑕缺,須自覺己心相之質,對於功勳名利之念,有無心滞不放,即可定道果之深淺也。

    蓋人之假體唯層皮之存,終必腐爛而化為烏有矣!唯道心者,無可毀滅也。故人下地時心便動,方能活也,但至臨終時,必跳歸無,便致於死亡也。故生前死後,心本定靜,百邪不淋,正善為生,方達本心虛無至極也。

    故修道之人,心性蠢動,慾念不放,心必無止境,道便難生,皮囊所遮,終變於一堆砂礫之空域假軀也。故道本在於人心所造,問心無愧,三省吾身,實踐而行,步步慎思,終後必皈心,得之於道者也。

    目錄

    ====================================================

    93 西方教主駕前 山蓮古佛

    山明水秀景清幽 蓮放慈心報善酬

    古德弘揚召本性 佛功完滿列仙流

    無形太極分天地 上乘生靈佈海洲

    西著新書開覺路 登參佛法繼千秋

    心也性也命也:

    夫道也者,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在於性;其主於身在於心。故心也、性也、命也,同一也。乃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乎感也,亦即惻憫為辭謙、為是非。其見於事者也,亦即為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乃所謂心也、性也、命也之通玄道理,塞天地,亙古今。故聖人處世以六經為準繩。言其於陰陽消長之行者,則謂之易;言其以紀綱政論之施者,則謂之書;言其以歌詠之性情而發者,則謂之詩;言其以理政節文之著者,則謂之禮;言其以欣喜之和平而生者,則謂之樂;言其以誠偽邪正之辨者,則謂之春秋。此者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是故乃謂人之六經也。

    求吾心之陰陽消長而時行焉者,所以尊易也。

    求吾心之紀綱政論而時施焉者,所以尊書也。

    求吾心之歌詠性情而時發焉者,所以尊詩也。

    求吾心之政理節文而時著焉者,所以尊禮也。

    求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時生焉者,所以尊樂也。

    求吾心之誠偽邪正而時辨焉者,所以尊春秋也。

    此乃以言於陰陽消長之行,其至於誠偽邪正之辨者,為人之六經也。

    蓋昔古聖人之扶人極憂後世也,而述六經者,乃定學者之準繩也。而今之不見六經於世,實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此皆為學者之尚功利、崇邪說、習訓話、傳語誦而沒溺之淺聞小見,致失先賢之玄奧,而不加研利用之故也。實為惜哉!

    目錄

    ====================================================

    94 本境溪州村 清水寺 觀世音菩薩

    三界境無覺自生 心拋雜念景觀明

    神馳入定婆羅域 脈絡禪宗氣轉亨

    境與心:

    夫三界本無法,唯心之動念而一切境生矣!如心之不動念,境亦即了無。蓋天下色相萬物皆非永存實物,猶如朝露,雷電一閃則失之,幻象虛境可以執捉否?人如迷而不悟,終將為幻境所縳,為情愚弄,為物苦勞,而終日憂患,疲命心碎,甚或猖狂難制,此皆心見物,觀境而動念之為害也。倘能了徹三界本無實境,以吾人不住本性,虛無為心,則心念空寂,即可知迷而無失,而無失,迷而無得,則心不為境生,不為境弄也。人如見物即念動,則如安居山林或離海仙島,亦難脫塵苦。念動之為害於道大矣哉!

    蓋凡世之境,好境也罷,逆境也罷,於吾人生總是幻虛之境。人心之動念,正念或妄念,畢竟亦為無有。何以吾人復常以動念生境,為境所迷,而終至傷身亡命,何痴之有哉!何不趁早了卻此心,斷絶慾念,則六塵識神無以為入,則塵世可化為淨土,凡身可結聖胎而入妙樂之鄉也。

    念之於人也,影響至大,如不以執住存心,則其人也,隨處皆樂。安而居之,樂以處之,不以境遇為憂,不以安危艱難為愁。仙佛之常樂不憂者,斯也。如人之同住於山上之茅舍,有者遇之心曠神怡,極盡心情陶冶;有者則心生悲哀,嘆苦煩悶,勞心地獄之折磨也。慎哉!心念影響之大。是故修道者,應以修心為重,滅境為本,心常存安樂,則道方有可成也

    目錄

    ====================================================

    95本堂副主席保生大帝

    保民濟世演岐黃 生息肩挑萬代康

    參研天聲傳道統 作編聖訓振綱常

    無為佛理超三界 上顯神靈祐萬方

    西際東山文繼起 登科甲子道宣揚

    頒稱當代珠璣版 書隱先天錦繡章

    功佔鼇頭修性殿 成刊榜道至虔堂

    共省玄機傳聖教 勉其大作伴天長

    學天之道:

    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故吾欲明明德者,必須修其本性,因人之本性是善也。所以世人如能修返本性,則善可自出也。

    所謂大學者,學大也。何謂大者,乃唯天為大也。而天是否可學哉?曰;「可也。」一畫一開天,伏羲似學天,細觀天與行道之天。如黃帝之學天,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而堯帝之學天,人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孔子之學天,觀其天,知其理,觀其性,知其人也。故天者,理也;人者,性也。因理者本無形,現觀河圖以象之。而無河圖者,如人之本性;亦即是無形也。有象河圖盤地者也。

    故世人若不知修性則妄矣!而魔荼鬼祟侵也。若能知修者,則聖佛仙神也。蓋天者有理天、氣天、象天;性者有理性、人性、妄性;心者有道心、人心、血肉心是也。以此者乃指聖人、賢人、愚人之所其學也。故曰:「天之可學。」學其天,知其理,無其天則無有其理。所以天之可窮知其理,而人之可殘,性亦存也。此乃大學之道,學天之理也。深望世人能知學天,修其真理,功成西登也哉!

    目錄

    ====================================================

    96鳳邑 龍山寺 觀世音菩薩

    魔考心身障眼前 修行佛理學彌堅

    靜神定性勤磨煉 道貫靈犀達聖賢

    學道與魔障:

    夫學道者,魔障迭起為必然之事也。尤以初學道者,因智慧未開,道理未徹,習俗難忘,念之所生,魔障四起,為必然之現象者。惟志之於學道者,應不以為懼,彌堅其心志,益勵潛修,以智慧破之,魔障自滅也。

    蓋經一次魔障之考,可增進一分智慧,不經魔考,道之何以了悟也。際遇魔障,道要在於不動心志,以吾人無比之智慧制伏之,魔影自退。如若心志動搖,意念橫生,魔氣猖盛,道反為滅,其身則為魔所附,而生為魔身,死為魔鬼矣!學道者,心志之修持,焉可不慎哉!蓋魔者為心念所生,亦可謂自己所產生者也。是故修心養性者,應摒除俗念,不存幻想,只求默默潛修,步步耕耘,道自可成也。

    又魔障之於學道,猶如蠟燭燃燒之火焰與黑煙,初燃時火心暗淡而煙濃盛,繼燃之,火心漸明而黑煙逐減,終至火焰熾烈,光輝炎明,而黑煙盡失矣!故學道者如斯也。初學時魔障盛,惟勤學不輟,道即漸進,魔障漸失終至大道成焉!魔障自離。學道應明乎此理,知乎此理,知乎修道艱難歷程,堅定心志,處處依智慧道理用事,切戒意氣盲從,方不為魔障所附所滅也。

    蓋古今志之於學道者,可謂甚眾,而終至成道,猶如晨星,甚或反淪為魔身者,比比皆是。皆因意志不堅,遇考則退,意氣盲從,附和迷信,終至溺於魔考陷坑,而無法自拔者也。殊堪悲嘆!切望有志之於學道者,前車之覆轍,引以為鑑也。

    目錄

    ====================================================

    97南海普陀山 紫竹林觀世音菩薩

    觀察凡民遍九洲 世情不古實堪憂

    音聲霹靂邪魔盡 菩樹芬芳理性修

    薩埵鍾靈憫世道 降鸞率性挽狂流

    無上玄妙先天予 西登善緣未止休

    人生之精華:

    夫人生在世必須修身立德,次研三綱領,此乃古代聖賢初起入道之門。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盡其修明光明之德性。在親民是龍虎洞穴、水火洞爐。在止於至善,止是艮,艮即吾元神停止在至善地。知止而後有定,已知止在至善地就能定,定者而後能安,意已靜,心就能安穩,安者而後能慮,心已定,性就能滌慮,慮者而後能得,心性滌慮後本性明,即見佛,是謂之道也。

    故物有本末,本者是德、空、靜、中,末者是財色、有、動、和。事有始終,而知止是開始,能得是至終。知所先後,再學致知、格物、意誠、心正、修、齊、治、平八條目,則近乎道矣!」

    蓋人生在世,可比草木一春,宛如南柯一夢,何須爭權奪利,與人鬥怨結仇,種下種種冤孽。蓋子曰:「捨正路而弗由,放其鷄犬而求之,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如富甲天下,黃金萬貫,而不以其德而得之者,必將無可久持之。所以仁者未必致富,而富者未必有仁也。

    故人生兮,必須要有清淨之心,努力於正當事業以求上得者,正道也。故人生在世宜以坦然清白之心,光明磊落,致力事業之經營,親民愛物,造福社稷。凡事切莫慾心蒙蔽,免滋邪念而妄動。否則大限屆臨難脫冥府刑罰也。故望人生在世應早知了悟,省身、修身為盼也。

    余今略表微言,供世共勉西登與參考焉!戒之!慎之!諺云:「勤有功,戲無益也。」勉哉!

    目錄

    ====================================================

    98金闕上相太白金星

    太虛妙道達真誠 白費旁門枉一生

    仙導清規持素養 翁尊理徹樂安然

    學道之樂:

    夫人生之至苦至樂,莫大之於失道與得道者也。失道雖貴如王侯伯爵,其苦也,大於凡夫走卒也。得道者雖身為赤手貧夫,而其樂也,雖王侯伯爵之貴莫可與之言比也。是故得道為世之最樂也。一日得道,一日為樂,一年得道,一年為樂,終生得道,長生常樂。學道者應明乎此理,學而不倦,真誠力行,切磋勉學,不惟道之可以成,且可超昇祖先也,何事不樂哉!

    蓋學海無疆,而志之於學道者,或有以學道為至樂之事,亦有以學道為最苦之事,何以致之有此天壤之感應乎?端乎繫之於為學之心念及力行之態度也。善學者,莫不本乎真誠為學之心,不為外人所役使,不為外物所役使,不為外形所役使也。除卻此為外役使之心,自可專心致力於學矣!昔時顏夫子之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而夫子也,不改其樂,安貧樂道者,此也。蓋君子皆能素其位而行事,故其心亦常可自得也。復以真誠力學,雖學海無疆,惟勉力切蹉,日積之彌博,愈學之彌篤,終可得豁然貫通,玄奧化達,日月精華,返之皆在方寸之中,體天地造化之理,不外乎情、性也。得理之樂,可謂無可倫比也。

    是故孟子曰:「君子有二樂,倫理之樂,性分之樂,教外之樂,也。」善學者,明乎教外之樂,故其能安素樂道,其道可成也。倦學者,未能本乎真誠,或荒或怠,旋作旋輟,始終無法使其學深入隱微,難得教外之樂,常感難堪苦楚。復以常有願外之念,為外役使,真是白費心機,到頭唯徒痛苦,而學無所成也。殊不知學道者為一安樂門法,而世人反之以道為苦、為樂,何以哉!慧眼與凡眼之別也。故學道者應慎之哉也!而後學之,方可入隱達微,貫通玄奧也。

    目錄

    ====================================================

    99無極瑤池金母駕前童子

    至修大道化三千 虔性開明了俗緣

    堂殿鸞章傳佛理 精禪入定法先天

    修道之法:

    夫人性本至善,且帶有佛聖之根靈。惟入世受世情惡俗汙染,而逐離本然善性,近惡矣!因善行之本乃表露於苦相,而惡之表露者,甜蜜。惟因人皆嗜甜而厭苦,致今世善道難傳也,此乃天下一大災厄也。故上蒼慈惻而遍創廟堂,揮鸞闡教,旨在替天行道,勸惡從善,以教化世人修身養性,回歸其真靈也。

    修道法門者,百法從一道。故五教所提倡之理,必經由無極真理而解化者,其宗旨不離博愛慈悲之道也。故人無論信修何教,苜要在認識本身之心向,而後堅定信心而信仰之,不可心性不定,朝秦暮楚,漫無目標,終將一無所成,無道可得也。蓋人之修道,本在煅煉心性,不受色相之牽引,否則難能靜定,意念自不清,致人之舉止妄動也。故修道者,由心修起再修性。而心與性為本末一體,互為聯繫者也。故人無論信仰何教,其宗旨皆源同一理也。

    蓋道之修者,平常起居生活,皆有其道可修也。故人之舉止行動談吐,必順乎正理行事,坐有坐相,臥有臥相,談言吐納,合乎口德皆是道也。否則便為逆天背理,將為世人卑視唾棄,尚何有道可得哉!故人之修持首要在正心立身而調柔其性,心清氣和,道自然由心田發芽茁壯,長生不衰,而其外貌自生紅祥之光彩,舉止言行內涵有德,而得人尊敬也。是故修道之法無處不有,無論唸經坐禪,研參佛理,拜神禮佛,代天宣化,諸事行誼,唯發自內心至誠。皆有得道之契機也。故修道者,必先立正心志,堅定目標而修持之。但修道之人宜慎防外來迷魔之誘引,致心志遷易而淪陷歧途則無可自拔,堪足為嘆也!

    故云:道高一尺,而魔高一丈,倘能受盡魔考而不變其志,貫徹始終,越磨越奮,終將可得光明之道也。諸世人勉之!

    目錄

    ====================================================

    100 蓬萊仙島李鐵柺仙翁

    李代桃僵可制宜 鐵鞋踏破為求知

    拐揮黎眾迷津指 仙訣真傳萬古垂

    事物與人生:

    夫天下事事物物,皆有其停停當當之道理也。而人不可存以絲毫私心,惟凡人有所不知,常情著與有而致為之所迷、所困、所累,終至敗壞身心而不可自拔,悲矣哉!

    人非草木,要其無情確難,欲期其應物之無更難。惟須知事物之於人生也,猶如戲夢一場,生不帶來,死不同去,何堪情著之有而喪身心乎?凡人應主其性而立常無之境。蓋主其性者,雖難免末始有物,惟已忘則可化物也。雖周圍滿物繞身,因其無心於物,物將歸於無矣!物有物妖,人有人妖,皆可迷人。但人而無心,豈可迷人乎?唯人自迷者也。是故吾人應保本性之常真,事事物物之臨頭,不可情著用心,必知事有可為,有所不為,物有可得,亦有所不可得也。若見一物則生一物之愛念,則迷矣!迷而則智失,貪、嗔、痴之毒害生焉!

    蓋人之於事事物物應觀之於如夢、如幻、如電、如露,方可立身於物外。惟如於外物放身,則事事以名利是圖,置存心養性於不顧,致達離本性,喪心敗理而不自知也。其人亦常耻於食、衣、住、行之不如人,而不耻學門之不如人,道德良心之不如人,與衣冠禽獸何異,何能返元歸真乎?故修道者,宜徹悟此理,立身於物外,內而無吾,則物念不生,方可致力真常之修持也!

    目錄

    ====================================================

    101 台南南鯤鯓池府千歲

    明與盲:

    夫明者,何也?乃人之所作所為順乎天地之情,謂之明也;亦即人之雙眼無受遮蔽之謂也。蓋明日月運行之理也。如日月不依序而循運,必生天地相違,光明與黑暗混濁也。大地因而瘤贅癰疽四起,萬物因而焦枯,世境因而橫厄欉生,社稷因而動亂難寧,生靈因而塗炭矣!故大道之光明,天地之生生不息,端賴日月依天地應運而正常輪照也。

    而人之性猶如日月之光,時明時暗。何謂也?因人之性百慾常住,受七情六欲之牽引而永無明靜止境,逢喜則歡顏悅目,不如意則垂頭喪氣,宛似氣候之時晴時雨也。哀哉!愚迷眾生之難棄心慾矣!蓋人能心明性靜,則能明徹三界本無實境,虛無為心也。而心念空寂,則心不為境生,不為境弄也。如斯者,則能了卻此心,斷絶慾念,識神無以為住,情慾何患難棄之慮乎?又看破紅塵而側身寺堂道口者,乃為修身養性,知明善道之義而以渡眾闡化救世,靜定其性,外忘名利,內忘思慮,以期後日道果有成者也。如心性不能靜定於明者,唯徒虛度此生歲月而已矣!

    佛偈:「明心見性」者,乃指人之心必清明如兩眼之視物也。兩眼如不清不明,則處事必亂也。故為人必悉明大道之理,凡事以清明之兩眼,寡慾定靜之心觀判其之是否可為。不可為則莫為,可為則竭力而為之。是故為人也,應了悟天地應運,日月輪照之理,心明性靜向道堅持而修者也。

    盲者,心、眼為色相之慾蒙蔽而迷纏心性也;亦即兩眼失明之意也。人如盲於雙目,萬物色相即變為黑暗之境也。而心盲者則是非黑白不辨,胡作非為,集諸惡業於一身,致元有至善之靈性迷眛而失,而永墜六道輪迴也。是故人生處世,不可違道逆理而行也。而入道修持者則如受明燈之照引,而不墜於黑暗之途也。故削髮之僧尼,身披袈裟與凡人之身不同也。但心性若未能靜明,以袈裟為假具而招搖撞騙於人者,必受其罪之定罰矣!蓋入道修持,身受之戒律,皆有其理之所在,如盲於心性而致情欲闖生,則其所修之道果,有如投入江洋大海般,一去難返。再悟時已是白髮之身矣!是故有志於修道者,心性切戒迷盲,否則道門難入矣!佛偈:「道在心中莫遠求」,即此之謂也。

    故志之於道者,切戒心思不正,心性迷昧蒙蔽,否則必致百魔纏綿,招禍惑心也。必心明性靜,行乎天理大道,堅恒修持之,成仙、成佛可期矣!西登樂境可逹矣!

    余淺述,供眾生共勉西登可也。

    目錄

    ====================================================

    102 靈岩山清水祖師

    中華文化附天儀 道德傳宣萬代基

    倉頡字耕銘筆墨 大成理徹作經詩

    仁風典範綜三教 聖哲書章化四夷

    表達心聲留竹帛 江山藻繪藉題辭

    文 字:

    夫國之文獻與歷史乃端賴文字之記載,而今日之科學文明,亦是依文字之留功也。蓋人若不知文字,則目無識丁也。所以說,一字值千金也。

    可知上古先賢之苦心,我國在黃帝之時,尚無文字以記文獻,因此黃帝即命以繩結以示事,後有倉頡編寫鳥象形,以龜甲記載,由此可想而知,上古之民智未開,未有文字之難。幸有先賢之倉頡創制文字,此即成為我國文字之始也。繼而由周公作禮樂,孔子作春秋,而成為我國文字文明之盛世也。

    但世人既知上古文字之難,而今日之有文字而不知愛惜,堪足嘆哉!因有今日科學之文明,亦端今日文字之文獻,非無根據。故文字之於人也,甚之於無價之寶,文字之貴,豈可不惜哉!

    蓋鸞門者,首重於禮節,而有修道者仍不知如何愛惜文字。可嗟者,名為修身卻不知自惜而曲偏邪道,借今日之文字,而誹謗孔子之傳,而以吾門之文字傳之於邪道,再以孔子之文字以達目的,誹謗神聖,實堪可嘆也。故世子既在鸞門修身者,須知有文即學,有字即究也。

    余今淺述文字於人之貴,願汝世人視之如隨身寶,時加珍惜應用,以振儒門,闡開大道,使人人正覺而共勉西登。勉哉!

    目錄

    103赤山岩觀世音菩薩

    一、天理昭彰聖德明 心拋雜念自心清

    新愁舊怨何能計 格致修身立道生

    二、身安則福不虛言 寧靜清修德義敦

    莫為世情常掛慮 精研立道上天門

    主靜立極之道:

    夫古今聖賢所以能為聖賢者,皆有其獨得修道之工夫也。而吾人之有志於學道者,往往未窺知其真味,難依其真傳而行,常事倍而難得其功也。以靜修而言,古之聖人,常以主靜立人極而行,而今之修學者,皆不知主靜立極之道,而以靜為之法,如勉力鎖拴心猿意馬,而終不得以拴住,致難得靜境也。

    蓋主靜者,善而故主之,亦即擇善而固執之,是故萬物不足以撓其心也。而人極者,人之大中也;亦即中庸之大道也。人而能主靜立極,則其心不求自靜也。惟凡人常有不知,不得其靜,而徒嘆此心之不可靜,殊不知係為理之不明故也。

    故未明天下之理,則無以行其道,而常以名利為重,私意為念,殊不知名利者,道之賊也,害人之利器也。私意者,亂心之源也,意馬奔波,心猿躍跳之由也。何能靜乎?是故志於靜修者,首應勉力於格物致知,究明天下之理。所謂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此之所謂也。

    蓋人能明道,則必知何以立德,能明道立德者,則能外忘名利,內忘思慮。外忘名利則得身安,身安者,福也。內忘思慮則心安,心安者,道也。是故修道者,淡泊名利至以為重也。世情之看破與未能看破,雖是一念之別,惟修道之得否?卻有天壤之差焉!志之於道者,可不慎乎?

    目錄

    ====================================================

    104 南海普陀山 紫竹林 觀世音菩薩 駕前童子

    一、父母養兒實苦煎 不知孝道未該然

    娘胎十月之辛苦 十載尋師走四遍

    二、談論孝道感蒼天 廿四孝親記內田

    個個均知父母苦 為何不效眾聖賢

    三、象耕鳥助在犂山 瞽瞍豈知此子難

    虞舜尊親成孝道 後娘心計費心肝

    四、三年湯藥事親窮 大孝為名冠帝王

    漢文威名今世頌 報恩之義實堪崇

    五、客來望子歸 嚙指子母知

    可見連心意 兒回客在時

    六、單衣順母子騫寒 後娘之心非等閒

    三子若能溫暖飽 佳兒孝順己身單

    七、負米孝事百里迢 為存孝道棄榮僚

    揚名子路實佳子 父歿不忘趕路遙

    八、五歲答恩堪稱奇 賣身葬父世間稀

    古傳董永孝親道 史蹟長存為孝兒

    九、為答報恩上叢林 採回鹿乳欵親心

    世間郯子事親道 無恙而歸孝可欽

    十、負母逃危遇賊人 訴傾哀告救娘身

    行傭供母忍辛苦 江革事親至可憐

    十一、六歲兒童本性良 遺親懷橘己恭嚐

    芳名陸績至今在 可稱孝兒留此章

    十二、崔家孝婦德堪彰 不怠乳姑每日堂

    唐代留芳勸世子 子孫效德滿家香

    十三、赤身恣飽均無揮 為免蚊蟲進父幃

    吳猛事親知孝順 願人永記此佳兒

    十四、母病求魚孝不更 親恩永憶臥寒冰

    王祥之孝感天地 寒月冰痕鯉魚騰

    十五、深山奮勇救親尊 撲搤猛虎列孝門

    十四、楊香之孝道 挽回父命世揚存

    十六、尋母之心永不遷 高官顯爵我不連

    壽昌至孝懷娘志 滄桑五十得久年

    十七、家貧難事親 郭巨苦為人

    賢內共商策 埋兒以答恩

    十八、七十彩衣戲似兒 娛親打滾又高詩

    為求父母開心笑 留得老萊世上稀

    十九、冬月溫食夏枕涼 九齡稚子值褒揚

    黃香孝義留千古 世上難尋此子良

    二十、慈母怕雷鳴 歿後葬山瑩

    王裒知親意 雨來奔墓庭

    二十一、拾來黑椹奉萱幃 分置簍筐實有奇

    適見赤眉而憫孝 尚憐蔡順贈米歸

    二十二、嚐糞憂心著急煩 為療父疾願身捐

    彼能為父棄官職 存志黔婁實可觀

    二十三、冬月深山淚滴寒 蕭蕭灑灑竹幾竿

    感天動地復生筍 孝道孟宗說實難

    二十四、遠江魚膾侍堂歡 漢代姜詩孝可觀

    天降鯉泉湧屋旁 夫婦孝道留世傳

    二十五、刻木事親如事存 三餐進食供晨昏

    丁蘭反省盡人職 痛念親恩志可珍

    二十六、高官顯爵一身榮 奉養事親克盡誠

    滌溺躬為皆不輟 庭堅孝行頌顯名

    示話:

    古云:「百善孝為先。」流傳至今永不變。人人皆知慈親育兒之苦心。不言十月懷胎,只論養與教。養不教,父之過。孟子曰:「君子必教子,教則反夷。」何也?蓋父之教必嚴,父為子教,易子入別人之塾以教,望子成龍之苦心,自古皆然。父之教必嚴,嚴之則必反,為人長上者,豈有不知此道哉!由此可見父母愛子之苦心,如何之切。故為人子女者,若不知孝親恩者,則禽獸不如也。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故為人若不知孝者,請用細眼觀人之慈,嚴其教子也。及早知醒以盡人之職。

    余今以此勉世人醒曉也哉!

    目錄

    ====================================================

    105 玉清文鄀佐司劉

    清高品行重綱常 端正頹風意氣長

    暗室不斯君子志 知廉識恥自芬芳

    廉 恥:

    夫廉恥者,乃人之本性也;亦是羞惡之心也。故廉恥乃為人生之固有。若存有羞惡之心,存之則近于聖賢,失之則近于禽獸也。故廉恥之于人,悠關重大。苟無廉者,則剝削天下之人民而收取天下之玉帛。是故無恥者,則匪亂逞惡,無所非為也。

    蓋其所指廉者,明也;是能辨別是非之所謂也;而合乎禮義者是也。若知其是則取之,知其非而捨之,此亦所謂清清白白辨別是也。而廉者,則潔身處事不貪之所謂者也。故佛經所云:「六根清靜」乃此之所指是也。而六根者,又謂六識,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是也。心為一身之主帥,而眼、耳、鼻、舌、身、意乃屬副將,而主帥不指揮,副將亦無有妄動。此者則能安貧樂道,而得廉恥者也。

    孔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富由天,小富由儉,此乃三教之賢哲也。」故知廉恥之人,必須棄奢華而儉約。而大丈夫立志在內,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持其志,安其樂,謂之廉也。

    故人生處世,宜當知廉潔自愛,守己安份,棄奢就儉,儉則廉,而廉則非禮不能取也。蓋人人若能知非禮不妄取者,並而知羞愧之心者,則問心無愧者也。昔時楊震理政清廉畏四知,而辭金銀,清廉畏四其美談。願世人奉為公職者,以此為鑑也。

    所謂恥者,知也;亦即有羞惡之心也。亦即由於自己言行不檢,禮、義、廉、恥者,皆為不合禮廉而無恥之行為者也。例如:浪子淫婦、男不務正業、女不守三從四德之謂也。故知恥乃為人之本性,所以人如不知羞愧之心,則與禽獸無異也。孟子曰:「恥之于人也,大矣!人若不知恥,何若人有之。」故如對父母不能孝敬,對兄弟不能和睦,夫婦不能和順而生口角,交朋友欺詐無信者,,均皆是不恥之人者也。又如身為辦公人員,以此急慎之!若貪汙又害民,以致身敗名裂而致無以資憶者,以此急省,改過自新為盼是也。

    故知恥者,乃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條繩;亦為聖賢之法門也。蓋人若不知恥者,必致于所作胡為,悖禮犯義,寡廉之行等諸惡,皆源之於此也。語云:「恥之於人,近乎勇。」若有越踰之行為,必須以懺悔,毅然奮向,勇於改過自新,勤修學道,對於非禮之財不妄取,非份之事勿可為,知廉恥得成有為之人,方能不愧為人類是也。

    故望世人宜知廉恥之可貴,樂善樂道而知羞惡之心,見財見色不動于心,見利見物不可妄取,而清廉潔己宜知行,為人者方能無愧也。此為簡述供世究行,以勉西登可也哉!

    目錄

    ====================================================

    106 本堂主壇南宮太乙柳星君

    無上西登禮義揚 四維八德佈綿長

    代天宣化諸仙佛 啟智新書共讚襄

    禮 節:

    夫禮者,規規矩矩之態度也;亦為社會上為人接物處世規範及秩序也。此外亦可解釋為人生優雅美妙之動作行為也。如禮儀、典禮、禮貌、禮敬、禮節等。可窺知禮在吾人生生活當中無所不在也。亦可謂吾人生若有缺乎禮節活動,則變成無秩序之混亂狀態。又人與人相處失之以禮,則相互之間必無謙讓、慈悲、忠實可言也。必也倣慢自大,爭鬥不休,安詳之氣可存乎?

    吾炎黃華族,古來即為禮儀之邦,為萬邦敬仰之服擁。但如今之禮敬反不如鄰邦之盛,國勢之衰,社稷之紛亂也,禮教之式微也。而禮教之所以式微係突受歐風美俗之侵襲,頓失民族智慧,一味痴迷財勢所致也。惟唯財務可興邦治世乎?否也。蓋有德無財,國勢未必能鼎盛,惟其國可存,其民生活雖未必富裕,惟安和快樂也。但有財無德必成霸權無道,終必因好爭而趨毀亡也。其民之生也,猶如趨炭也。故禮之於人,可謂比財富更為重要也。

    蓋禮在吾人群社會無所不在,不明乎禮,則不明何以遵行,禮教治世之功能失也。是故學禮乃為吾人一大重盛之事也。惟禮何由學之,禮制、禮儀,昔時經書冊籍皆有詳載,學之可謂較易。而今流失疏傳,自學難矣!是故祭祀、迎神、送駕、接禮等等禮儀,於今可謂各立門戶。亂矣!宜求明師請益統訂之,其禮皆有其理也。偏廢者,則其敬意失矣!

    其次人際相處之禮,乃一般所言之禮貌。如昔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親戚等,均有應付之稱呼也。但接應之禮,禮節之規定,包括食、衣、住、行中,各類生活行為均有禮節存在也。今之坊間書籍,有關此類禮節規定者甚多,雖不若昔時禮儀規定之嚴謹,惟均為處世可學禮教之門也。此外今日學制學校中之公民課本等,亦明教甚詳,均為吾人學習人際相處之處所也。

    故禮貌乃為人群增進和諧情誼,建立人倫關係之優雅行為態度。不可不學之。不知禮慎,猶如荒野蠻民,吾佛門諸生不可不慎學之。此外禮教亦可薰陶吾之心性,有益修身養性也。蓋明禮者,必知謙虛禮讓,慈悲心生也。能遵行禮節,其行為態度必規必矩,忠實誠性養矣!慎行禮節者,其行也,必能有始有終,恒心所以成也。是故願眾生等應慎行禮教,助益大道之修持也。

    余今淺述禮節,參與西登,願世人共勉之可也哉!

    目錄

    ====================================================

    107 西方教主駕前 真武古佛

    西方教主駕前 大日如來佛

    一、十法界中渡眾生 西方菩薩救原靈

    律迴因果基三世 聖道飄遙著意耕

    二、一心學貫達人天 養氣修身悟佛緣

    莫作虧心違理性 陰陽感應有關連

    三、精誠學道苦修身 無上西登指要津

    心物相成憑合一 功圓凡業即超塵

    修身不離修心:

    夫莫道造惡不報,直待惡貫滿盈。莫道修善無應,直待善果圓成。故修身則行善為本,學乃不厭成敗,如吾當初直磨鐵杵成針,治盡一生之介念,方始大地成金。所以人生在世,貴盡於忠、孝、節、義,方於人道無愧,才可修身於天地之間。凡塵眾生必敬重天地、禮神明、拔祖先、孝雙親、重師尊、愛兄弟、信朋友、睦宗鄰,時行廣積陰功,才是為人生之根本也。

    如若存惡心,不行善事,不存天理,不順人心,不信報應者,則是殺身亡家之由也。近報在身,遠報子孫,故皆當信,信受吾語,懺悔三世因必從諸福善,臨終可登西方樂境淨土中。

    又修身不離修心,離之,心即無道可修也。故修心者,即是修鍊其心意,使之不妄動,不妄想,以一顆虔誠之心,貫注修道,心無旁騖。但修身又不如修口,口德不修則易惹禍端。俗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過不防,易招災殃,如一個口無遮欄之人,則不受人之歡迎。所以說修身必先修心,而修心又須修口,因人之心性,猶如一棵菩提樹,根深自然蒂固,風吹不搖,若有心堅意誠之人,則無論受多少魔難,亦能忍受。但若心志不堅之人,則稍搖魔難,使其恢心喪志,魔難不向前,故欲知驗證修道之工夫,,必先試其脾氣,即受之欺悔辱駡時,亦能忍受幾分者。而欲知靈性之修道者,則心定能靜而從夢中試之。蓋持齌修道之人,白天則須戒悔,而夢中見魚肉葷腥,即為思食之或食之不知其臭毒者,則係心境未純然之因也。故修道者,見財而起貪念,見色而起淫心者,則無法致之於道也。所以修道者,必先受其夢中種種之魔難,此種魔難,名之曰:「夢考也。」

    故修道者,皆是要步上天堂。但本靈性在未回理天之前,必接受其魔難,如通過了關,則按功果長享極樂逍遙。如過不了關,即打入凡間重新修行。若無機緣聞道或聞道不修者,則常墜苦海,生死輪迴不息,何其苦憐也。蓋修道者,必須先通過八關及與無數之小關,八關者,曰:「酒、色、財、氣、恩、愛、名、利」此之八關,是否捨盡矣!而再八關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否全在。而其無數小關,則不其計算也。

    總而言之,欲持修道者,則須在日常生活中魔難自己心性,俱遵身、心、口、性之美德,防止於魔考之中而倒,即使之防不致於一失足而空遺萬古之憾恨也。此為淺述供世共勉西登可望也哉!

    目錄

    ====================================================

    108本科主筆西方教主釋迦牟尼文佛

    無上誠心禮聖賢 西登要訣步先天

    至虔善信持終始 著作新書證佛緣

    修道之訣:

    夫儒曰:「教化。」釋曰:「感化。」道曰:「點化。」此乃勉勵三教諸道子,共研其奧妙,普化學習,是故三教之理其揆一也。而使學者同理是從,致免中途輟學,胡為虺蜴,愈墜愈深也。蓋人如美玉不琢不成器,不學不知義。嗟夫,雖有佳餚弗食,亦不知其旨也。雖至道弗學,亦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自反也,知因然後自強也。此乃大學之教也。

    故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是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但今之教者,申其佔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也。而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也悖,其求之也弗。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刑其此之由乎?

    蓋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乃教者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壤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乃教之所由廢也。故君子之教喻是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則謂之善喻也。

    但學者有四大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一也。所以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是故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也。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藏,罕譬而喻,則可謂之繼其志也。此乃修道學修之訣,參與西登,供世人勉之可也哉!

    目錄

    ====================================================

    109南天諸葛上相 帶旨降

    至虔諸士著書勞 大德名芳見佛陀

    無上真機將問世 西登榜列十三科

    玉詔宣讀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朕位九五金闕。日理萬機。統御三教。上管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

    時憫蒼生。刻懷萬靈。修真悟道。永脫三途。果證三清。

    今據主筆西方教主釋迦牟尼古佛面奏。至虔肩力甲子雙登。繼造十三科著「無上西登」一書。已如期完成。朕之聞奏。龍心大開。特勅為此書效著各派任神。賜加昇神職三級。上中下效著神祗。賜准各記神功五次。

    另勅效著堂生科造全勤者。各賜一百功。其日夜效著者。再錫各三功。神入皆賞。神祗各守本位。保鎮安寧。堂生仍須行善修身。

    天運甲子年拾月二十三日

    目錄

    ====================================================

    本科副筆本堂主持觀世音菩薩

    其一觀仰天規造德因 世人當向道遵循

    音敲喚醒沉迷輩 菩薩叮嚀句句真

    其次無明世道莫徘徊 上界慈航為眾開

    西竺天燈輝四海 登科甲子佛緣來

    本科結論:

    夫人心叵測,險惡異常,得寸進尺,欲望無窮,誰肯自表知足常樂。維命不擇手段,爭名奪利,喪盡天良。誰能念及終有一日,逞奸示雄而忘失本性,置父母生我養育劬勞之身尚不知珍惜,反而視如糞土。因賭氣縱私慾斷送一生,悖逆天地之四大重恩,實毫無意義。誠哉枉然!又更難贖前世業愆恩債,反來纏染,實難堪忍。又見世道紊亂規模,天災地變,禍劫叢生,無時無刻,劫災並至。

    故余等不惜一切犠牲,求旨繼造本堂十三科著「無上西登。」奉遵懿旨,甲子雙登,頒佈天下,為挽眾生,減遭厄難,知過改悔,求懺罪愆。今乘眾生面臨度劫化難之緊要關頭,改過自新,同登彼岸,免遭遇終身遺憾。

    但願世人用心力求深研西登之真髓,以假求真,才能突破人生之美夢,代代能得共進西登,可望也哉。

    本科主筆西方教主釋迦牟尼文佛 降

    無上至尊卑司萬類三才崇聖佛

    西登極樂造化千層六會壯乾坤

    總結論:

    夫人生秉天地之正氣而賦性命存於天地之間。以光明之智慧與先天之性靈,立身處世而為天地立心,為人類立命,為往聖繼絶學,為萬世開太平,宏揚聖教為主旨。以人生之正宗完成使命。以處世之德,忠恕為用。以盡己之心,推己及人。以愛人之念,而行天道之正軌。以最高智慧開創人生在世之光明前途,以生命之真元,護衛人身健康,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休,不生不滅。以長養浩然之正氣,頂三花之光,純粹之美德而存於世上焉!

    蓋今逢甲子年,至虔求旨雙登,繼造十三科著「無上西登」一書,已遵懿旨如期完成,神人大喜無邊,至虔諸子不愧天下聞名。但本書通頒於世,述以現代事實,綱常倫理編輯而成,不生不息,為造化人生達到處世真善美之聖域賢關,促進世界大同。內容實資,深入淺出,是以佛家修身之法,闡解現實社會事理之觀念,供為世人修身之參研,並以醒覺迷途人心之失過,早日完成修圓使命,同登彼岸,共勉西登,可望也哉!

    洞天教主太上老君

    無上真詮頒佈天地禪音朝萬派

    西登妙理揭開智靈正氣仰千秋

    訓:

    夫至虔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聞。但今至虔已得,中土已生,而正法未聞,故未能了悟,求達無無之要法,同登彼岸。勉勵眾生奉行,及早佩服法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捨棄業果牽纏,以德報怨,莫為生計安定,享受人生之樂,乃期終日之以免無愧價值。但望有相真靈能有無愧,故為達妙相俱應得堅固力。如是今聞甲子至虔雙登,鼎力繼造十三著「無上西登」問世度臨,內詳外理,深奧求研,可得奇緣,並慎思珍惜參閱,力求無上西登「聞、思、修」三階段之真諦,即可達到功德無量。精進度懈怠,智慧度愚痴,定能上進,決免輪迴苦海。

    故余今特臨賀讚,盼望世人慎思深研,應作如是觀,即可了脫俗世,妙奧自如顯然,永居極樂之國土也。至此以盼也哉!

    本科監造龍華教主西方燃燈古佛

    一、 至虔抱真誠救世新書頒四海

    修性憑徹悟歸空妙法運三才

    二、 無上丹心降世喚迷開玉卷

    西登靜土超塵入悟得真玄

    跋:

    夫人生在世,步步有無形之陷阱,步步有苦網,時時刻刻有陷坑之危。凋零殘花,三期末劫,日日變遷之世景中,不生不息,須重視真靈,修身養性,不得有失於萬一,方可受盡百年之身。故在世風日下之今日,至虔神人能有如此之真誠,共挽世上之狂瀾,拯救世上日日墜落無知之輩,費盡辛勞,請旨在甲子年雙登,繼造十三科著「無上西登」一書,旨在醒世救劫度眾,挽救生靈,頒佈寰宇,期能喚惡從善如流。內詳淺理細明,並駕奉行,將功折罪,以贖前愆,惟望其有補於世道人心勿陷於物役之苦境,盡人道行天理以進大同。然得此書者,高放廳上,時參閱讀,深究珍惜,親躬勵行,體天道勗庶民,共登九品蓮台,逍遙自在,不可不慎哉!幸起是為跋!

    目錄

    無極養老宮瑤池金母娘娘 親駕

    承天景命作書勞 志合神人共切磋

    無上西登功告竣 縱棋三教盡包羅

    感言:

    觀今世俗。敦敦之風。弗見弗聞。人心澆漓。造孽滔滔。惡業日增。綱維失序。道德無倫。遍地瘡痍。為作疊疊。世道日趨沉淪。不守聖賢良訓。傍歧曲理。同流合汙。作奸犯科。人民塗炭。慘連悲聲。實可嘆哉!

    娘心喜觀。體念好生之德。不忍坐視。意纂懿旨。至虔承命。甲子二度繼造十三科著「無上西登」如旨完成。建大奇功。書頒世上。旨在喚醒迷痴早覺修身。醒心深省。同善如流。回頭是岸。共樂西登。

    娘心大喜。至修諸子。勅賜各得其福。前果賜分。後果再賞。賜得無上真炁七十二道與西方真果一百零八果。勅由主持合與績效持分賜得之。以表娘獻。共勉取得。終能返回母邊。極樂逍遙永居國土也。

    娘心感言至是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