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走进宿州》专题片解说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26:38

《走遍中国·走进宿州》专题片解说词

第一集  黄河故道的传奇

这片绵延百里的梨花下面,曾是当年的黄河故道,你信吗?一座明代的古城就被封存在这片梨园的下面。繁荣一时的隋唐大运河为什么在800多年前从这里突然消失?你见过中国最大的酥梨王吗?请收看《走遍中国——黄河故道的传奇》
    我们眼前这片灿若云锦的梨花世界,是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的万亩梨园。每年的三月,这里晶莹的梨花总是如雪似雾、绵延百里、香气袭人。但当地人告诉我们,在这片花的海洋下面,曾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黄河两次流经这里。
    我们眼前的这部县志,是中国唯一的一部影印版的《砀山县志》,翻开这部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县志,我们发现,与砀山2000年悠久的历史不相称的是,有关它的历史的记载少之又少。
    在今天的砀山县城,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丝明代以前的古迹,当地人告诉我们,今天我们看到的砀山县城只有200多年的历史,砀山的历史随着古城都被埋在了地下,今天的县城是建在当年的黄河故道上。
    砀山县文化馆馆长黄世东和宿州市文馆所所长韩三华,一直在研究黄河故道的历史文化,他们告诉我们,当年的砀山古城只留下了一块石碑,他们带我们来到了县城内的一家酒厂。在酒厂内的一个亭子旁,我们看到了那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宴嬉台”三个大字。黄馆长告诉我们,这三个大字,是唐代诗人李白游砀山时题刻的。而宴嬉台随着一次黄河决口,与整座砀山城被全部淹没了。
    也许李白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题写的碑文,竟会成为砀山古城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
    但是黄世东告诉我们,石碑原来并不在这个地方,而是在离今天县城20多里的毛李集,也就是说,当年的砀山县城不在现在的城址上。在两位专家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当年石碑的遗址,却发现眼前竟是一望无际的梨园。
    砀山的北面就是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但这条河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据记载,历史上黄河因泛滥而改道共26次,大的改道就有六七次。
    公元1194年,即宋绍熙五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黄河又迎来了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使黄河开始向南由淮河流入东海,但从此宿州市的砀山和萧县就成了黄泛区。
    我们在宿州拍摄期间获悉,在宿州市桥区的一个建筑工地,发现了一处古河道的遗址,经专家考证认定,这正是宋代已经在宿州消失了的那条隋唐大运河遗址。
    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年间,距今有1400多年。它是当时连接南北经济的重要的枢纽,要比后来的京杭大运河早600多年。
    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瓷器以及生活用具,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运河的繁荣景象。但隋唐大运河在宿州的河道却在800多年前突然消失了?
    站在硕果累累的梨园里,专家告诉我们,一个方圆四华里的砀山古城,今天就埋在我们脚下七、八米深的地方。
    两位专家告诉我们,我们脚下的古城是被1597年的黄泛淹没的,砀山县城在历史上被淹过多次,脚下的只是其中的一处古城址。今天我们只能在相关的历史资料中,去解读这座古城当年的神韵所在。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发掘,这座沉睡了几百年的古城,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展现的将会是一个东方的庞贝古城。
    但看着眼前这片果园,我们无法想象这么大的一座城池会消失的如此干净。
在运河遗址挖掘现场的河道剖面,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黄河沙土的淤积。
    专家告诉我们,由于隋唐大运河贯穿黄河,黄河的改道和历年的决口,一次次的黄泛造成了淤积,大运河开始渐渐萎缩,最后它也遭到了砀山县城同样的命运。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古称大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便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流向下游,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后,流速减慢,泥沙慢慢淤积下来.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了一条"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悬河。

    下节提示:昔日寸草不生的黄河故道,今天变成了一个水果飘香的世界。这里的酥梨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钦点为贡梨,你见过中国最大的酥梨吗?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黄河故道的传奇》
    口门子是这一带几个村子的统称,历史上已不知道决口了多少次,它也是黄河上有名的决口点和受灾区之一。
    但面对眼前的这一片梨园,我们无法将它与那一次次的灾难联系在一起。当地村民告诉我们,洪水过去以后,口门子留下了大面积的泥沙,植物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唯独梨树存活了下来。令人称奇的是,梨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口门子这里的梨还口感特好。据说当年乾隆皇帝路过此地,吃了这里的梨便诏令每年上贡,砀山梨由此成了贡品,今天,当地人把口门子这一带产的梨仍称为贡梨。
    砀山梨早已声名远扬,今天在砀山梨园面积达到了50万亩。当地的果农告诉我们,砀山每年产的梨,十三亿中国人每人可以分到三个。砀山梨,其中尤以酥梨为胜。
黄世东告诉我们,就在我们眼前的这片果园里,十年前曾培育出一个4斤8两重的酥梨,而且这个“梨王”今天仍被保存着,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酥梨。普通的酥梨一个只有六、七两重,4斤8两重的酥梨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梨王呢?我们决定去看个究竟。
    据说梨王被收藏在园艺场,穿过一片又一片梨园,我们终于在园艺场的梨展馆见到了“梨王”。在这个硕大无比的酥梨的对比下,普通的酥梨显得格外的渺小。
    是什么样的梨树结出了如此硕大的果子?黄馆长带我们来到一片梨园,但面对这棵与其它梨树大小无异的梨树,我们一脸疑惑。
    在果园,我们遇到了一位叫李含道的老人。老人告诉我们,他们家有一棵老梨树王,就在不远处,老人一定要带我们去看看。
    在果园深处,我们见到了那棵老梨树王。老人告诉我们,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梨树只有半米粗,现在他一个人已经搂不过来了。
    如今这棵枝繁叶茂的老梨树有五米多高,树冠向四面展开了十几平方米,枝头上压满了果实。
    在一个只有拇指粗细的枝头上,竟然结了十几个梨。老人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梨就有七、八两重,而这棵老梨树王一年能产两三千斤梨。梨树王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着实让我们感到震惊。
    老人告诉我们,一百年来,几辈砀山人都是以种梨为生,但今天的砀山酥梨已是改良的新品种,不仅口感好,而且产量高。

    下节提示:黄河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一辈辈宿州人是如何与黄河抗争,并在这里生活下来的?你见过用沙土包裹的尿布吗?黄河故道还有着怎样的传奇?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黄河故道的传奇》
    黄河给宿州带来了文明,也摧毁了这个几个朝代建立起来的繁荣。1128年,宋建炎二年冬,汴梁太守杜充为了阻挡金兵的侵略,扒开黄河,使黄河决口改道。黄河流经宿州,隋唐大运河真正被废弃。
   黄河流经宿州后,在这片土地上泛滥了整整600多年。
当年筑堤修堤主要靠人力一层一层夯砸而成,六寸沙土夯砸结实为一皮。今天这一条高出地面10余米的堤坝就是靠河工们年复一年的劳做而成的。它见证了宿州人与黄河斗争的勇气和胆量。
    站在当年悬在老百姓头顶之上的生死大堤下面,人顿时显的渺小起来。望着这高高在上的河堤,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滔滔地黄河声。
    在大堤旁的一个村子里,我们见到了黄河故道上特有的一种娱乐活动——斗羊。
每年的春天,草茂羊壮的时候,当地的果农就会牵出自家的羊比试一下。
斗羊最重的可达200公斤,是黄河故道上的一种绵羊。温顺的绵羊为什么在这里会变的如此好斗呢?  
    果农们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有斗羊,还有斗鸡、斗狗的风俗。至于为什么这里的动物好斗,果农也说不出原因。难道这里动物好斗的天性,与人跟黄河的抗争有什么关联?
今天遗留在宿州黄河故道上的堤坝长达93公里,从砀山一直绵延到萧县。在今天的黄河故道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名字非常特别的村子——芈集,据说都是从外地迁来的,在黄河泛滥的当年,他们为什么要迁到这里,并把村子建在黄河的大堤上呢?
    乘凉的老人们告诉我们,他们的祖辈都是从四面八方迁来修大堤的。
    由于连年的水患,当地人都纷纷四处逃难,维修大堤这样繁重的工程依靠当地的人力已无法完成,于是朝廷就开始迁移外地居民来修筑堤坝。最早迁到这里的是一户姓芈的人家,后来人多了便有了村子集市,。黄河改道后,这些人就在这里生活了下来,当地人就把这个村子叫做芈集。
    在宿州有句俗语叫:“萧县的葡萄砀山的梨。”宿州黄河故道的沙土造就了砀山的酥梨,也成就了萧县的葡萄。
    芈集村的先民从什么时候迁来这里已无法考证,但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当年寸草不生的荒滩,今天这里却是果树成林。萧县成为了中国五大葡萄产区之一,全县的葡萄栽培面积达到8万亩,有100个品种的葡萄在这里落地生根。
    黄河退去后,一辈辈的宿州人在风沙满天的故道上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在故道上的一个村子里,我们看到一位妇女正在用筛子反复筛着细细的沙土。这位妇女告诉我们,这些黄色的沙土取自黄河故道,是用来做小孩的尿布的。
    用黄沙土做尿布?我们就象听到了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只见她用筛好的黄沙直接用布包起来,就放在了婴儿的被子上,据说取自黄河大堤的沙土经阳光的照射后,给孩子做尿布不但抗菌,还很卫生。
    当地人把这种土法尿布叫包包子,这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次性的尿不湿了。据说,在黄河故道这一带,三四十岁以上的人,许多人小时候都用过这种一次性的尿不湿。
    今天我们在果园的深处,看到了一条犹如在江南常见的大河,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就是黄河故道。黄河再次改道后,在宿州境内留下了一条90多公里长的水面。但面对这片繁荣的鱼米之乡和无边的果园,我们仍无法跟印象中那条泛滥成灾的大河联系在一起。如今人们在这里建起了旅游渡假村,这条昔日给这里的先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的黄河故道,如今变成了一条绿色的长河在尽情的流淌着,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每年的春天,象征着祥和富裕的梨花,继续用它迷人的笑脸,为人们传递着幸福的信息。

 

第二集:汉画像石之谜

这里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已经发掘的五百多座汉墓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画像石刻。这里是中国第一个被命名的书画之乡。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汉代画像石刻呢?书画风气之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请收看“走遍中国”——《汉画像石之谜》。

这里是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西面五公里的灵山。2006年8月,萧县博物馆会同安徽省考古所对这里的一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而就在不久前,这座古墓险些被盗墓贼盗掘,幸亏被当地农民及时发现,萧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很快赶到了现场。
    萧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盗洞的周围发现了散落着的铁锹、水桶、绳索等工具。盗墓贼正是想利用这些工具,把古墓里淤积的夯土运到空地上然后实施盗掘。由于灵山古墓处于萧县虎山汉墓群之中,因此考古人员推测灵山古墓很有可能是一座汉墓。
    近年来,为配合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合肥至徐州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萧县文物部门在境内发现了大型汉墓群十处,发掘汉墓近五百多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尤其是出土了一批堪称稀世瑰宝的汉代画像石刻,在中国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画像石又叫石刻壁画,是中国最早的浮雕艺术。萧县的汉代画像石刻开始于西汉晚期,兴盛于东汉,但随着东汉的灭亡,萧县的画像石刻也随之消失了。近年来,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人们不仅又看到了这些精美的汉代雕刻艺术,而且从这些珍贵的汉代画像石刻上,专家们发现了许多早已经失传了的汉代文化。
    苏肇平,中国汉画学会会员,萧县博物馆馆长,多年来一直潜心于萧县汉画像石刻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并著有《汉石刻艺术》一书。
    这个威武强壮的武士手中拿着的兵器叫钩镶,是汉代主要的作战武器之一,但这种武器已经失传了近两千多年。
    由于画像石刻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雕刻之精美在国内都十分罕见,因此许多盗墓贼才将黑手伸向了这里的汉墓。
    顺着盗墓贼留下的盗洞,萧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灵山古墓进行了考察。他们发现,盗墓贼只是在墓室的上方凿开了一个圆形豁口,并没有真正进入到灵山古墓的墓室里。也正是这个墓顶上方的圆形豁口让考古人员兴奋了起来,原来这个凿开的豁口正好在墓顶上,根据墓顶上方的石板可以判定,这是一个纯石室墓。而这种墓葬结构与萧县出土汉代画像石刻的汉墓十分相似。
    那么灵山古墓会不会真的是一座汉墓呢?它会出土许多珍贵的画像石刻吗?
    这是苏肇平馆长2004年用DV摄影机拍摄的一段影像资料。当时在萧县圣泉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村民们无意中挖出了一座汉代墓葬,随后苏肇平带领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那次的汉墓发掘中,一共出土了23块珍贵的汉代画像石刻,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就有8块之多。在萧县博物馆,我们见到了这些珍贵的汉代画像石刻。
    这个是一个虎的形象。这只虎你看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在它背后刻了一个翼,就是翅膀,一直到现在我们的一个成语就叫如虎添翼,实际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这就更能体现出这个虎的凶猛,虎添了翅膀就更厉害了,如虎添翼。再一个你看看,它这个头部刻得特别有意思,反映了很深刻的问题。本来这是一个侧面的虎,实际上只能看到一只眼,但是这幅画里它看到了两只眼,这样就增加了它整个的视野,视野开阔了。这是两维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汉代的人就已经会这样做了。这说明我们的先人特别聪明,很有智慧,想象力非常丰富。
    伏羲和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两位非常著名的神。传说伏羲发明了渔猎工具,发明了八卦,而女娲更是神通广大,既补天,又造人。由于他们能再造生命,因而受到渴望长生不老的汉代人的特别尊崇。在萧县汉代画像石刻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鳞身、蛇躯的伏羲女娲图案,他们或站立、或交尾。
    伏羲女娲被我们认为是人类的始祖,就是说,繁衍人类就是从伏羲女蜗开始的所以后人都很崇祖,崇生殖,所以为了人兴旺为了人类的发展总要刻上伏羲女娲作为标志。
    下节提示  这个用碎石块垒砌的堆积层与周围的夯土层有明显的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宿州的萧县会发现如此众多的汉墓?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汉画像石之谜》。
    经过儿天的发掘,灵山古墓的发掘现场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考占人员在紧挨着墓葬的西侧,发现了一个四米见方,用碎石块垒砌的堆积层,它与周围的夯十堆积层有明显的不同。
    如果这个用石块垒砌的堆积层是一个陪葬墓的话,那么考古人员正在发掘的灵山古墓就很有可能是一个墓葬群。为什么宿州的萧县会发现如此众多的汉墓呢?
    萧县占称萧国,汉代属沛郡管辖,是两汉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汉王朝建立后,刘邦采取了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封建时代少有的繁荣景象。加上萧县地理环境优越,一时间厚葬之风兴起。
    这里是相距萧县不远的宿州市埔桥区褚兰镇。一座东汉时期的贵族墓葬便落于此。它是迄今安徽省发现规模较人,保存比较完好的汉代画像石墓葬。因墓室的画像石上刻有“九女舞蹈”的图案,当地百姓便称之为“九女坟”。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副研究员,多年米一直致力于九女坟画像石刻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穿过慕门,我们进入到了九女坟墓葬的前室。前室是一个南北长3米多,东西宽近2米,高2.7米的横长方形。在前室四周的墙壁上我们看到了大量精美的汉代画像石刻,再现了墓主人生前的许多生活场景。
    在拍摄完九女坟返回萧县的途中,我们在当地五柳景区一个农户的院落里稍作休息。但我们却惊异地发现,我们坐的石凳竟然就是一块汉代画像石刻。主人告诉我们,他家后面的竹林里还有一块。
    辅首衔环是汉代画像石刻比较常见的一种图案,它是由饕餮逐渐演化而来。饕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神兽,因为这种神兽凶恶、贪婪,所以一般让其衔环,作为铺首置于大门上,用以驱邪。其实汉代画像石刻中的铺首,往往综合了许多兽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造型既像牛,又像虎,面目凶恶,非常可怕。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义是保护神。现在民居中常见的虎头门环正是这种文化因素的延续。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考占人员判定儿天前发现的,用碎石块垒砌的地方并不是一个小的陪葬墓,灵山占墓是一个墓葬群的假说被排除了。就在考占人员火望的同时,他们在灵山古墓发掘现场东侧,距离地表一米深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古代盗洞的遗迹。
    在考占界有“汉墓十室九空”的说法,难道灵山古墓在占代就已经被盗掘过了吗?
    [下节提示]灵山古墓能够出土汉代画像石刻吗?萧县研习书画的传统和汉代画像石刻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打开这座尘封了近两千年的墓门我们又能看到什么?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汉画像石之谜》。
    灵山古墓能够山十汉代画像石刻吗?萧县研习书画的传统和汉代画像石刻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打开这座尘封了近两千年的墓我们义能看到什么?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汉画像石之谜》
    2006年8月,萧县举行了一场大型的书画笔会,参加者有几百人之多,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六七岁的孩子,大家纷纷挥毫泼墨,一张张各具特色的书画作品跃然纸上。
    1992年,萧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第一个“书画艺术之乡”。这里不仅冈为山现了一批。书画人家,而且研习书画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时尚。在萧县,许多年轻人结婚,书画成了不可或缺的嫁妆。这里的农村甚至开出了书画超市,15画与日用品一起摆上了商店的货架上。
为什么萧县的书画风气会如此之盛呢?
    祖爱民,国家二级美术师,萧县书画院院长。祖爱民擅长画马,他画的马豪迈奔腾、狂放不羁。祖爱民告诉我们,是汉代画像石刻那种夸张写意的风格和粗旷抽象的关,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在萧县汉氏画像石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种夸张、写意的石刻作品,车马出行便是其中之一。
    半个多月过去了,考占人员在距地表七米的地方终于挖到了墓项。经过清理,考古人员并没有发现占代盗洞的踪迹。这让考古人员又兴奋了起来,难道占代的盗墓贼并没有真止挖到灵山占墓葬?那么灵山古墓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粗旷、写意是萧县汉代画像石刻的风格,正是这种风格影响了一位位从萧县走山米的艺术大师。刘开渠、朱德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天安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正面的三块主体浮雕,就是由并名的雕刻艺术人师一刘开渠在1956年创作的。而现今居住在法国的朱德群老先生,则是目前唯一一个在法国任法兰—曲院士的中国画家,他的画被称为法国“先锋派”的代表。
    萧县汉代画像石刻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虽然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有的已经残缺不全,但透过这些精美的石刻艺术作品,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汉代先民丰富多彩的的社会生活,为我们研究汉代的风士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萧县汉代画像石刻虽然消失了,但雕刻的传统却依然在延续。走进萧县县城两南这间不人的院落,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眼前这位正在雕刻的老人叫梁兴汉,今年已经71岁了,他从小就喜欢15画艺术,离休后收集了全国许多名人的书画作品,并把它们一幅幅都刻在石头上。
    就在我们即将结束对梁兴汉老人的采访时,灵山占墓的发掘现场突然传米了一个好消息,灵山古墓的墓门找到了。我们随即赶到了发掘现场,在苏肇平馆长的带领下,我们沿着竹梯下到了占墓的底部,然而意外的情况出现了,灵山占墓的墓门上并没有汉代画像石刻。
    既然不是汉墓,那么这座灵山占墓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墓呢?这扇尘封了多年的墓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纂门终于打开了。走进占墓,我们的心中仍是怀着一份期待,希望山现一些意外,然而在慕顶和墓两侧的石板上,并没有山现我们期待己久的画像石刻。相反,在灵山占墓的墓室里却发现了一些散落的棺钉和碎石块,考古人员之前一直担心的推断终于得到了证实,灵山占墓确实已经在占代被盗掘过了。
    在随后的清理中,苏肇平在墓室里发现了一个庸三彩的碎片,他推断,灵山占墓很可能是一座唐代墓葬。在萧县已经发掘的众多古代墓葬中,从来没有发现过唐代墓葬。如果灵山占墓真的是一座唐代墓葬的话,那么墓室里没有画像石刻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东汉灭亡以后萧县的画像石刻也随之消火了,这至今是一个谜。
    就在我们这一期节目制作完成时,灵山古墓的后续发掘清理工作仍然在有序地进行当中。虽然这次发掘没有找到我们期待的汉画像石但灵山古墓的发掘,或许能为我们解开萧县汉代画像石刻的消火之谜,提供一些有力的证据。

 

第三集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但几乎没人能说清霸王是在哪里别姬的?项羽又是怎么别姬的?项羽亲手杀死了虞姬,你信吗?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众说纷纭,到底哪个说法更为准确?请收看《走遍中国之霸王别姬》。  
    在中国的战争史上,没有哪场战争能像楚汉战争那样,糅合了那么多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楚汉河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拔山盖世”、“霸王别姬”、“红颜薄命”等成语,都与这场战争有关。但正是这场战争,也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未解之谜,霸王别姬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出。
    这是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京剧版《霸王别姬》,楚霸王项羽的爱妾虞姬,为了能让项羽冲出汉王刘邦的包围圈,毅然自刎,留下了一出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尽人皆知,但几乎没人能说清霸王是在哪里别姬的?项羽又是怎么别姬的?霸王别姬也由此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我们眼前这座美丽的城市叫宿州,位于安徽省的北部。当年,楚汉之争的最后决战——垓下之战,就是在这片热土上展开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2006年的初秋,我们《走遍中国》摄制组走进了宿州,试图去解开霸王别姬这个千古之谜。
    这是宿州市泗县传统的纳凉晚会,泗州戏《霸王别姬》是必演的节目。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为安徽四大剧种之一,素有“拉魂腔”之称。泗州戏《霸王别姬》与京剧一样,在泗州戏中,虞姬也是在项羽的主帅营帐中拔剑自刎的。如果虞姬确实是在项羽的主帅营帐中拔剑自刎,那么霸王别姬就应该发生在楚汉之争最后一次决战的主战场——垓下。因为正是这场战争,演绎了这出旷古的悲剧。
    在今天宿州市灵璧县城东南60华里的沱河北岸,当地人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那次重大的改朝换代的战争——垓下之战的古战场,就掩埋在我们眼前这片葱郁的庄稼地里。
    徜徉在垓下古战场,一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的感觉格外强烈。但专家告诉我们,垓下之战,楚汉双方集结了四五十万的兵力。垓下战场的范围,远不止眼前的这片开阔地,而应该是以垓下村为中心的,灵璧、泗县、固镇、五河四县交界地区,约百余平方公里之间。眼前的垓下,只是最后一仗的决战地。
    霸王项羽不可能在这里别姬。
    要找霸王别姬这出旷古悲剧的发生地,必须先找到项羽的屯兵处,才能找到项羽的主帅营。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由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老百姓把当年项羽屯兵的地方叫做霸王城。
    没费多大周折,在灵璧县的尹集镇,我们就找到了霸王城。但当年的霸王城,历经沧桑岁月,已沦落为淮北平原上一个寻常的村庄,但它仍留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霸王村。难道霸王别姬这出旷古悲剧就发生在这里?
    为了给我们证明当年项羽曾在此屯兵,霸王村的村民们纷纷拿出了家中收藏的宝物。
    两位村里热心的老人要带我们去看看当年的城墙
    今天的城墙旧址上,排列着一个个老百姓的坟墓。就在这段城墙的旧址上,我们还能随处捡到汉瓦的碎片。
    寻访陷入了僵局。这时村民们告诉我们,在泗县也有一个霸王城。
    霸王别姬会在泗县的霸王城吗?《史记》中没有记载虞姬的结局,虞姬自杀是后人添上去的,是谁给虞姬添上自刎的结局?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霸王别姬》
    泗县与灵璧县相邻,我们马上驱车来到了泗县,在距县城25公里的墩集镇,找到了已改名为任集村的霸王城。
    霸王城紧挨着古石梁河,城墙轮廓清晰,保存完好,许多地方仍有三四米高。由于该霸王城连当地的县志上都没有记载,新的发现,使文物专家马上对城墙的遗址进行了现场挖掘考证,从而确认了这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城,汉代时进行过加筑。村民们告诉我们,在村边还有一条项沟,也是当年项羽挖的。
    但专家判定,即使项羽在这里屯过兵,这里仍是外围战场,项羽的主帅营帐不会驻扎在这里,也就不可能在这里“别姬”。
    在随后的寻访中,我们在固镇的濠城又发现了一座当年项羽屯兵的霸王城。在当地居民的家里,见到了众多出土的汉砖和箭簇等兵器。就在我们为寻找霸王别姬的项羽屯兵处而四处奔波时,一个意外的信息打乱了我们的寻访计划。在灵璧县,有一个叫霸离铺的村子,当地村民们说,虞姬不是在主帅营中自杀,而是从垓下突围时在马背上自刎的。霸王别姬的地点就在霸离铺。
    霸离铺离垓下决战的核心区垓下村只有30多公里,当年项羽兵败后就是往这方向逃跑的。而虞姬墓也恰恰就在霸离铺附近。对于当时还没有完全冲出重围的项羽来说,虞姬自刎后,项羽只能选择就地埋葬。就在霸王别姬地点渐渐浮出水面时,有研究学者发现,虞姬自刎的结局是后人添上去的。
  他叫鄢化志,是安徽宿州学院的教授,多年来他潜心于《史记》和楚汉战争的研究。的确,在最早记录楚汉战争的《史记》中,司马迁确无任何一点笔触涉及虞姬自杀。既然《史记》中没有写明虞姬的结局,那么到底是谁给虞姬添上自刎的结局呢?
    冯梦龙的说法影响巨大,由于各种地方戏曲、各种文学作品都沿用了这个题材。到了近代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统一的说法:虞姬是拔剑自刎的,而且是在项羽的主帅营帐中自刎。
    但是,在泗县的上马铺,我们听到了一个更为意外的霸王别姬版本。随着寻访的深入,我们发现,霸王别姬的迷雾反而越来越浓。虞姬难道真的是被项羽杀死的?据《史记》记载,项羽和虞姬的感情非常好。项羽除了生命之外有三样最爱:天下江山、美人虞姬和骏马。项羽有什么理由要杀死虞姬呢?  
    这是灵璧县一年一度的中国象棋大赛,楚汉之战在中国的民间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得以传承。在这片浸透着历史和传奇的土地上,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在不断的演绎和注释着那场旷古的战争。
    那么霸王到底是怎么别姬的?虞姬是自杀还是他杀?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到底哪个说法更为准确呢
    在宿州的民间,有关霸王别姬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虞姬自刎身亡后,悲痛万分的项羽把虞姬的头颅割了下来,藏在甲胄内随身带走了,而把虞姬的身体就地草草掩埋,这就是今天的虞姬墓。
    我们眼前这个村子就是泗县上马铺。据说,当时项羽埋葬了虞姬的身体后,抱着虞姬的头哭哭啼啼地走了八九里路还不肯上马。当地村民告诉我们,虞姬的头最后被项羽葬到了枯河头。枯河头又叫哭活头,就在泗县境内,距离上马铺30公里。
    霸离铺——虞姬墓——上马铺——枯河(哭活)头,我们发现,这正是当年项羽突围逃跑的线路。
    如果民间传说属实,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虞姬墓中,埋葬的只是虞姬的身子。如果能确认,霸王别姬应该就在虞姬墓附近,千古之谜也将彻底水落石出。据说,上世纪60年代,虞姬墓曾被扒开过。通过多方努力,我们找到了当年的见证人董玉喜老人。
    就在虞姬墓又成为一个谜团时,一直跟随摄制组寻访的,宿州市文物管理所副研究员冀和,对霸王别姬的地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出千古流传的英雄与美人的爱情悲剧发生地,就在今天灵璧县城的凤凰山。他带我们爬上了凤凰山。
    凤凰山到霸离铺只有7公里,这与当地村民传说的霸王别姬的地点不谋而合。
    别姬后的霸王项羽最后逃到了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也拔剑自刎。历史再次洗牌,弱者被淘汰出局。中国再次经历了一个从乱到治,从暴到仁,从散到聚的大轮回。在这个轮回中,刘邦顺应了潮流。中华民族又一次实现了自秦朝以来第二次的民族大统一,大汉王朝427年的稳定的伟大基业从此奠定。历史风云就这样无情的漫卷而过,只留下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悲歌——霸王别姬。

 

第四集  赌石

产于安徽宿州的灵璧石是中国的四大名石之一,你知道它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一块面积只有130平方的普普通通的豆子地,吸引着众多奇石收藏爱好者一掷万金争夺开采权。豆子地里到底能否挖出价值连城的灵璧奇石?谁将会成为这次赌石最后的赢家?敬请收看《走遍中国》——走进宿州之《赌石》。
    2006年8月,《走遍中国》摄制组在安徽省宿州市拍摄期间,一场由灵璧县政府组织的特殊的拍卖会,闹得沸沸扬扬。灵璧县位于宿州市的东部,于是,我们马上赶到了灵璧县。刚进县城,我们就被公路两旁林立的巨石所震撼,这里几乎是一个石头的世界。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些造型奇特的石头叫灵璧石,闹得沸沸扬扬的拍卖会就与灵璧石有关,当地老百姓叫“赌石”。
    灵璧石与太湖石、英石、昆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据记载,早在北宋时期,灵璧石就被列为贡品,清朝乾隆皇帝御封它为“天下第一石”。
    当地人告诉我们,灵璧石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它们千姿百态的形状都是天然形成的,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拍卖会现场设在灵璧县最著名的产石区——渔沟镇。到了渔沟我们才明白,所谓的“赌石”,其实就是拍卖采矿权。但我们仍然不明白的是,当地老百姓为什么却以“赌”相称?
    到达渔沟镇的当天,正好灵璧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这次拍卖活动的任树文副局长,带领工作人员到准备拍卖的地块竖立标志。
    任树文副局长告诉我们,附近的地面上,以前到处都是灵璧石。近二十年来,随着灵璧石收藏的升温,暴露在地表上的灵璧石已经很少了,有收藏价值的大都埋在了地下。所以,民间出现了“赌石”的现象:即奇石收藏者与拥有土地的老百姓谈妥一定的价格后,就进行挖掘,地下有无灵璧石,就看挖掘者的运气。
    于是在灵璧县的产石区就出现了乱采乱挖的现象。
    灵璧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为了规范采挖,县政府决定组织一次公开的拍卖会。
    那么,这次拍卖会是依据什么选择地块的呢?
    虽然专家判定地下有石头,但最终谁也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风险依然存在。
    孙淮滨是当地一名灵璧石的收藏者和研究者,他认为,在市场上最有收藏价值的灵璧石,必定要“声、色、形、神”兼备。
    这里是位于渔沟镇的中国灵璧石国际交易中心,琳琅满目的灵璧石让任何一个走进展厅的人都感到赞叹不已。
    孙淮滨告诉我们,灵璧石和其他名石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它能在敲击之下发出清越响亮的金属声音,所以灵璧石又被称为“八音石”。
    据《灵璧志略》记载,灵璧石又称巧石、磬石,产于灵璧县城北的磬石山下,因为具有独特的形态、质地、颜色、纹理和声音,从而备受历代皇族贵胄、文人墨客的青睐,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南唐后主李煜钟爱的一块名为“灵壁研山”的灵壁石传到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手里之后,北宋文豪苏舜钦几次讨要,最终以苏州的一处豪宅才换得了这块“灵壁研山”。
    两天后,拍卖会如期在磬石山下的宋代老坑举行。由于灵璧石巨大的收藏价值,这次公开的拍卖会吸引了众多奇石爱好者和投资者。正是最炎热的季节,气温高达39摄氏度,但还是有近千人来到了拍卖会现场。
    拍卖现场所在的村子叫郑巷庄,几乎家家的地里都挖出过石头。有的人家一块石头就卖了十几万,也有的人家因挖石头发了财,搬到城里去住了。
    他叫万仁原,是郑巷庄最早开始做灵璧石生意的人,他向我们讲起了一段20年前的往事。
    万仁原兄弟几个,从替别人拣石头,到自己挖石头卖,带动全村人做起了灵璧石生意。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就在拍卖会现场的地底下,如果挖下去,也肯定会有灵璧石。来自省内外的  13位竞拍者参加了这次竞拍。对这二分地,每一个竞拍者的心里到底准备出多少价呢?
    拍卖会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正式开始。
    下面拍卖会开始了啊。
    主持人给出了五千元的起拍价。
    这块被赌石者寄予厚望的豆子地,究竟花落谁家?
    一万七,一万七,还有举的吗?
    最终竞标成功的叫张化军。张化军是灵璧县化军集团的总经理,也是当地有名的灵璧石收藏者与投资者。
    拍卖会一结束,张化军便迫不及待地直奔那块长满青豆的二分地。
    尽管张化军信心十足,坚信这块地底下一定会埋藏着灵璧奇石,但是面对着这二分地,我们还是不禁替他捏了一把汗,他的三万块钱能从这块地里挖回来吗?当地的民间赌石,最早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张化军第一次涉足赌石,就赌输了。
    1996年的时候,第一次花了两万块钱买的一分多地。在开挖的时候,确实是不理想,挖了很多天,也费了很大的劲,几十个人最后还是没挖到石头。
    这是张化军赌石的经历中,输的最惨的一次。但也正是因为这次赌石,让他和灵璧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张化军开办的“灵璧石会展中心”,我们看到了他收藏的上万块奇石精品。张化军告诉我们,他一直在做摩托车生意,这里的许多灵璧石,就是他用摩托车换来的。
    那么这次赌石,张化军的运气会怎么样呢?按照当地赌石的习俗,张化军特意把观音菩萨请到了挖掘现场。这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尊菩萨竟然也是灵璧奇石。张化军告诉我们,这尊菩萨就是在这个地块周围挖出来的。
    或许真的是观音菩萨显灵,挖掘机第一铲子下去,就挖出了一块灵璧石,虽然不大,但足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兴奋不已。
    据张化军估计,这块透花石的市场价格,大约在5000元左右。
    灵璧奇石有很多种类,除透花石以外,还有能发出金属声音的灵璧磬石,表面布满螺旋环状图案的碗螺石,色彩斑斓、纹理别致的五彩石,以及通体点缀着白玉斑点的白灵璧等等。那么,这些千姿百态的灵璧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接下来两天的挖掘中,连块好石头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刚刚到来的好运似乎又悄悄地离开了。按照拍卖规定,挖掘期限为一个月,一个月后,土地将被重新平整,继续耕种。这时我们发现张化军却似乎胸有成竹。趁着挖掘的间隙,他带我们来到了郑巷庄村。他告诉我们,有空他就会常到村里转转。
    在村子里,我们惊讶地发现,村中有一户人家为了挖灵璧石,不但把院墙挖塌了,而且把房子也拆掉了,这对于把土地和房屋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农民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张化军告诉我们,这里最后挖出了一块价值十几万的灵璧石。为了挖灵璧石而拆掉自己的房子,这确实让我们感觉到了灵璧石的巨大吸引力。
    看到好的灵璧石,张化军总是控制不住,今天他又买了两万多元的石头。
    在郑巷庄村,我们发现,整个村子几乎就是用灵璧石砌筑而成。造房子的墙,村中的道路,甚至连砌猪圈的石头,用的都是扣之有声的灵璧磬石。
    挖掘进行到第四天,一块巨大的灵璧石终于出现了,随着表层泥土被剥开,石头的形态逐渐显现出来。
    如果这真是一块价值几十万元的虎型石,那当初三万元的赌石投入,就能轻而易举地收回了。大家的心中充满了期待。
    灵璧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观赏石,以造型奇特取胜,另一类是可以发出声音的磬石。离挖掘现场不远处的磬石山,就是磬石的主产地。任树文告诉我们,由于磬石耐风化、硬度高,在磬石山上,至今还保留着上百座在磬石上雕刻的佛像,当地人称为“石婆婆”。
    大宋至和三年,即公元1056年,“石婆婆”已有950年的历史了,但我们眼前的佛像和摩崖石刻,却好象是刚刚雕凿而成,依然清晰可见。
    由于磬石在敲打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据说,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向太空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以灵璧磬石为材料制作的编磬演奏的。
    根据磬石的这一特点,张化军为此开发研制了磬石琴。
    现场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挖掘,终于在第六天晚上,大家期待的那块“虎型石”在清理完周围的泥土之后,它的全貌完全显现了出来。张化军听到消息马上赶到了现场,但让他失望的是,那块石头已经完全没有了“老虎”的模样。
    由于张化军较早涉足灵璧石的收藏,到目前为止他已收罗了不少奇石,“石王”就是张化军的最爱。
    张化军说,曾有人开出900万的天价来买这块石头,他都没舍得出手,因为在他的心目中,石王的价值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计算了。
    每天,张化军都要到挖掘现场看看。到第十天的时候,一块形似鲤鱼的石头出现了。
    “鲤鱼跳龙门”的出现,让所有关注这场赌石的人为张化军松了口气。
    或许真是喜上加喜,就在张化军还来不及庆贺的时候,一位来自深圳的收藏家赵先生,看中了张化军会展中心里的一块奇石。
    半个月过去了,那块曾经被猜测为虎型石,而后来又让大家失望的巨大石头,也终于被完整地挖了出来。
    一个月的挖掘期限到期后,张化军兴奋地给我们打来了电话:“我告诉你个好消息,坑里的石头全部挖出来了。我找了几个专家给它评估,价值应该在100万以上!”

 

第五集  与狼共舞

有人说熊、虎、狮甚至大象都可以被驯服,只有狼是绝对不可驯的。有一家马戏团却要推出“羊与狼共舞”的节目,狼可以被驯服吗?狼和羊是食物链上的一对天敌,它们能和平共处,最终走到一起吗?请收看《走遍中国·走进宿州》之《与狼共舞》。
    如果不仔细看,三只拴着链子被关在铁笼子里的小家伙,和普通的小狗没有什么两样,但它们直竖起来的耳朵和紧夹着的尾巴,特别是那种警觉而阴冷的目光,表明它们绝不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狗,而是野性难驯的狼。
    这是位于西安郊外的秦岭野生动物园。最近,在该院演出的安徽旭东马戏团,准备推出一档新节目,马戏团三位年轻的驯兽师,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一个半月之内完成两个节目:“狼钻火圈”和“羊与狼共舞”。
    两年前,有一本叫《狼图腾》的小说风靡一时,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两段话:熊可牵,虎可牵,狮可牵,大象也可牵,蒙古草原狼不可牵。你见过在大马戏团有狼的表演吗?再厉害的驯兽师也驯不服狼。
    狼真的不可驯吗?我们摄制组到达的时候,三位驯兽师驯狼已经有两个星期了,这些天小狼们一直在练习“钻火圈”,这是个马戏表演中的传统节目。
    因为狼特别怕火,所以驯兽师们一直不敢点火,直到今天,小狼们已经可以顺利钻过铁圈,他们才决定把火点上。
    “狼钻火圈”已基本成型,据驯兽师们说,接下来的“羊与狼共舞”,比“狼钻火圈”难驯十倍,他们也不知道,把狼和羊这对天敌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三位驯兽师当中,主驯的那一位叫王磊,今年24岁,是一位有着十年驯兽经验的驯兽师,其余的两位王杰和黄井虎都是他的助手,他们都来自目前中国惟一的一个“马戏之乡”——安徽省宿州市桥区。当我们驱车来到桥马戏的发祥地蒿沟乡的时候,在村口就看到有人在路边驯猴。
    驯兽的村民告诉我们,他们农忙的时候在家里种地,农闲时或者随马戏团外出表演,或者就在自己的家门口驯动物,靠马戏挣钱。
    走进村子,我们发现这里的村民几乎都会驯兽。原来,自明、清以来,这里的村民就以驯化动物、表演马戏为生。100年前,宿县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意思是说这里高手云集,劝马戏艺人不要到那里去班门弄斧。
    这里曾是黄泛区的谷地,地势低洼,水灾较多,再加上战乱频繁,所以农民们生活艰难,经常外出乞讨,在乞讨中慢慢学会了表演杂耍,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桥马戏。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两位驯过狼的艺人,一位是85岁的吴元民,另一位是76岁的郑德山,当年他们俩在同一家国有大马戏团工作,并且驯的还是同一匹狼。
    两位老人告诉我们,据他们所知,在全国的马戏团中,只有他们一家曾有过狼的表演,自从那匹狼死了之后,狼就在中国的马戏表演中销声匿迹了。的确,直到今天,在中国各地表演的马戏团中,我们几乎找不到狼的踪影,既然狼并不像《狼图腾》上所说的那样绝对不可驯,那么为什么所有的马戏团都没有狼的表演呢呢?
    旭东马戏团设计“羊与狼共舞”,正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吸引观众。从今天开始,狼和羊就要一起登场了,谁都知道,它们是食物链上的一对掠食者和猎物,驯兽师们有什么办法能让这对天敌和平共处呢?
    驯兽师们曾经遇到过相似的问题,当时他们为十几头狮子老虎,设计了一个让它们同台表演的大型节目,狮子与老虎虽然不像狼和羊那样,是一对天敌,但两种巨兽在一起,也不可能相安无事,驯兽师们为了让它们能彼此接受,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这个节目现在非常成功,前不久,中国杂技团的一位导演,专程跑来观看他们的狮虎系列,并邀请他们于今年九月份去北京,与中国杂技团联合演出。
    王磊告诉我们,好的驯兽师驯出来的动物,一定是可以和人亲近的,因为它从驯兽师那儿得到的关爱与呵护,会让它对人产生基本的信任,轻易不会伤人。但都说老虎屁股摸不得,不知道被驯化了的老虎是不是也如此,马戏表演结束后,记者忍不住想试验一把,。后来在驯兽师的严密保护下,记者战战兢兢地走到了老虎的身边。

    骑在老虎的背上的时候,身边虽然有驯兽师的保护,但记者还是战战兢兢,只是在虎背上蹲了个马步,不敢真的骑到老虎身上,并且老虎只要稍有点动作,比如摆摆头动动身子什么的,记者的背上就是一身的冷汗。

    [下节提示]  羊和狼被放进了同一个铁笼子里,它们之间会不会发生流血冲突呢?  狼吃羊的悲剧会在这里上演吗?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走进宿州》之《与狼共舞》
今天是“羊与狼共舞”的第一天,  三匹小狼已被放进了驯兽场,不一会儿,两头山羊也被牵了进来,把羊和狼放在一起之前,驯兽师们已经像对狮子老虎那样,让它们隔着笼子熟悉过彼此的气味,但是不是有效,有待于今天的检验。
    羊和狼在一步步靠近,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也许一场残酷的厮杀即将展开,因为心理作用,我们甚至觉得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血腥的味道。
    时间在一秒一秒、一分一分地流逝,然而,我们事先想象的血腥事件始终没有发生,这一对天敌,终于因为提前熟悉了彼此的气味,没有发生冲突。看来不管是人还是别的动物,只有气味相投,才能相处得和平愉悦。
    尽管狼和羊这次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对冤家,从此可以亲密合作了,接下来的事情还难以预料。
    快到中午的时候,马戏团的老团长杨志远到驯兽场,向他们了解今天的情况来了,杨志远是驯狼行动的始作蛹者,当初,就是他从动物园把这几匹狼挑回来的。驯兽师们告诉他,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小狼直立起来,杨志远认为狼和狗属于同类,甚至还是近亲,对狗而言,直立行走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从理论上讲,狼应该也可以做到。
    狗是动物界当之无愧的马戏明星,它们的节目都有相当的难度,但它们学得很快,驯兽师们觉得,就凭它们优雅的舞姿和敏捷的反应,在“明星”前面简直还可以再冠上“天才”两个字。
    在驯兽师们的老家宿州市墉桥区,驯狗的人特别多,所以狗的节目也五花八门,狗甚至能够表演认字、做算术,令人惊叹不已。
    驯狗的时候,驯兽师特别注重跟狗的语言交流和身体接触。王磊决定把驯狗的方式用在狼的身上。  
    王磊像教小孩学步似、小心翼翼地扶着小狼慢慢直走,这种方式在驯狗的时候是最常用的,但小狼怎么都不愿意迈步,它像个小孩一样,动不动就赖在地上。
    后来,王磊换了一种叫食物引诱的驯兽方式,这是驯兽师们最喜欢用的,不仅驯狗很管用,在别的动物身上也屡试不爽,只是不知道这匹小狼是否买帐?
    小狼看到肉块的时候,精神抖擞,但只是扑咬一下,不像别的动物那样,会跟着食物慢慢直立,这个方法用在它身上,似乎也不太管用。
    看来,狼和狗虽然属于同类,但在本性上有很大的差异,狗在几千年前就被人类驯化,对于人类的指令,能迅速准确地领悟,而狼几千年来都独立特行,它们的血液中没有被植入亲近人类的基因。所以狼和狗无法相提并论。

    [下节提示]
    驯兽师为了让小狼直立行走,已经用了好几种训练方法,但都没有成功,现在,他们又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办法最终能够奏效吗?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走进宿州》之《与狼共舞》
    在王磊的老家,有240多个马戏团,所以墉桥马戏占据着中国马戏的半壁江山,马戏团的规模虽然有大有小,但每家都有自己的绝活,比如这家马戏团,就是以狗熊表演的节目见长。
    这里的马戏艺人驯兽,各有各的绝招,比如给猛兽喝羊奶、喂素食等等,以减弱它们凶猛的野性,方法都很人性化。用这样方法驯出来的狗熊,连记者都可以牵着它走。
狗熊的节目大多以直立为主,王磊突然在狗熊骑车中得到启发。因为驯狗熊的时候,骑车之前先要让它推着车走,这个方式稍加变通,就可以用在狼的身上。
    也许小板车是小狼从未看到过的东西,它表现得异常惊恐,这多少有点出乎驯兽师们的意料,勉强被抱上车之后,它不知所措,根本不会迈腿,可能它怎么都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需要用这样的一种姿势行走。
    在三位驯兽师齐心合力的帮助下,小狼跌跌撞撞地上了路,勉为其难地走了几圈之后,总算比刚开始的时候好了一些,但它脸上的表情始终很迷茫,眼睛里满是问号。
    第二天一早,王磊就让助手们把羊和狗都牵了进来,他觉得今天可以试着让小狼跟羊搭在一起走了。但在狼和羊亲密接触之前,他要先拿别的动物做个试验,因为毕竟羊和狼是一对天敌,危险系数太大。
    他们先让狗和羊在一起搂抱。
    同期声:狗和羊搂抱,羊把狗顶了出去
    他们又把猴子牵到了羊的面前  
    同期声:猴和羊搂抱,猴把羊咬了一口之后,转身就跑
    从刚才的实验来看,王磊觉得,目前让羊和狼近距离接触还行不通,因为狗和猴子都不是羊的天敌,彼此尚且如此排斥,如果换成狼,还不定会发生什么更严重的事情呢?
    其实,王磊的老家的那些马戏团,把两种水火不相容的动物,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并不罕见,我们在宿州拍摄的时候,就在一家马戏团的节目中,看到了这样的表演。
    王磊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非常喜欢动物,十年前,他踏进了驯兽这个行业,曾设计过许多成功的马戏表演节目,王磊说自己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只是把动物当成朋友,把驯兽看成是跟动物的合作,而不是对它们的征服罢了。
    王磊不管上班下班,一有时间就和动物呆在一起,了解它们不同的习性,培养彼此的感情,他对待它们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动物们对他也非常依恋。但是,狼和别的动物不同,它没有感情,对人不要说依恋,就连信任都很难产生。
    以以前的经验,驯别的动物都用食物引诱,培养感情,我也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投食物给它吃,慢慢地它就容易接近,容易接受,然后才慢慢地开始驯化,但这个效果不是很明显,不如狮子老虎,你要给它肉吃的话,它跟着你到处跑都没问题,但是狼始终跟你保持一定的距离,你拿肉它也不会跟你走,非常狡猾而且多疑,给它肉吃还是那样,天天给它肉吃,天天跟它在一起,它还是要防备,难驯就难驯在这方面。
    由此可见,“羊与狼共舞”确实是一块不折不扣的硬骨头,他无法与这几匹小狼建立感情,再加上这个节目从来没有人尝试过,所有的步骤,都要靠他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时间在一天天流逝,距离演出越来越近了,王磊到团长的办公室,与杨志远、杨乐父子共同商量驯狼的事情,最后他们决定,先把狼放在羊的背上,让它们彼此慢慢习惯在一起的感觉。
    小狼刚趴到羊背上的时候,似乎吓得把前一天刚学会的走路,又忘得一干二净了,动不动就从羊的背上溜下来。
    小狼在慢慢适应了羊背之后,渐渐找回了用两条腿走路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天,小狼表现得很优秀,不但越走越稳,还越走又快。
    “羊与狼共舞”  距离演出时间还有半个月,我们摄制组要结束采访了,那一天,王磊他们的驯狼行动也进入了最关键的一步。

    一个月之后,王磊告诉我们,“羊与狼共舞”已基本驯成了,但节目还需要作进一步修改,看来,狼虽然不是绝对不可驯,但也确实不好驯。

 

第六集淮海决战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为什么会成为淮海战役中最为著名的照片?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决战中,36万华东野战军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只有300多户人的小村庄作为指挥中心?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略决战背后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请收看《走遍中国——淮海决战》。
    这是位于徐州市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在它后面的一座小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雕塑群,雕塑是根据当年战时的一张照片为原形塑造的。雕塑上的人物分别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这五位人物正是淮海战役解放军方面的最高指挥者。
    (资料)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进行的一场生死较量。毛泽东曾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蒋介石则告诫部下:“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的关键!”于是,在这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淮海地区,国民党军队摆开80万重兵,解放军集中了60万兵力,而解放军却要在这场决战中以60万战胜对方的80万,成败就系于这五个解放军的领袖身上。
    这是位于安徽省北部的宿州市,照片正是拍摄于宿州市萧县的蔡洼村。蔡洼离萧县县城15公里,是淮北平原上一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当年,这里不仅是淮海战役的中心,也是解放军进行最后决战的指挥中心。
    (资料)这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称之为“淮海战役”的大战,国民党又称之为“徐(州)蚌(埠)会战”。位于徐州和蚌埠之间的宿州萧县,正是处于这道奔腾洪流的漩涡中心。
    (资料)1948年11月中旬,淮海战役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全歼了国民党的黄伯韬兵团和黄维兵团,兵团司令黄伯韬战死,黄维被俘。此后华东野战军把此战国民党的最后一股主力——拥有30万美械装备军队的杜聿明集团,包围在了与萧县相邻的陈官庄一带,这也是淮海战役的最后一战。此时,确定一处适当的地方作为总指挥部已是解放军的当务之急。当时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的张震来到了蔡洼。或许,张震也没有料到,他此行会把这个普通的淮北小村庄推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是杜聿明集团所处的陈官庄,离蔡洼只有10公里路。这就是蒋介石最得力的干将之一杜聿明,当时他手中拥有30万国民党的精锐部队。
    虽然重敌当前,张震走后的第二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就率解放军的指挥机关进驻了蔡洼。
    史文敏是当地的一位党史研究专家,他带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蔡洼村。
    蔡洼既非平原,又非山区,顾名思义,就是一片地势较低的洼地,当年,华东野战军的指挥部为什么要设在这里?
   这就是当年被张震号上的那几间房子,人称杨家台子,它是当地一个姓杨地主的住宅大院。由于蔡洼地势低,当年主人就在村中筑起高台建房,故名杨家台子。  
   因为这家主人很开明,他把一些子女,都送到我们解放军里面去,有的还担任要职,张震早在抗战时期就知道这个地方,就知道这一家革命家庭,所以考虑到这个地方比较安全。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蔡洼紧挨着一片比较开阔的水面,当年这里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如果有情况,便于指挥所隐蔽和撤退。
   这就是当年粟裕住过的房子,就在这里,粟裕度过了难忘20多天,指挥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淮海战役的最后决战。
   (资料)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役,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辽沈战役结束后,应该先打平津战役,为何第二大战役的地点放在了淮海一带?  
   淮海一带地处中原,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位于中原腹地的宿州,紧扼南北交通要道,更是一块百战之地。历史上,楚汉战争时期,著名的垓下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此战刘邦大败项羽,从而结束秦末战乱状态,统一天下,建立并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汉王朝。同样,这场距离楚汉战争两千多年的淮海战役也在决定着近代中国的命运。
   杜聿明集团被困陈官庄,包围圈里情形如何?
   为何华东野战军一度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
   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淮海决战》
   (资料)1948年的冬天格外的冷,进入12月中旬,一直雨雪霏霏。杜聿明部队自徐州撤退时,只带了7天的给养,7天后,被围的国军饥寒交迫,包围圈内老百姓家中的鸡、狗、猫、牛早已被杀光吃掉,不得已,国军只好再杀战马。
   当年的国军壮丁张贵荣告诉我们,饥饿的士兵后来只好剥树皮充饥。他带我们来到了当年剥树皮的地方。
短短几天时间,包围圈内数十个村庄的树木全部被砍光烧光,由于寒冷,国民党士兵甚至把坟墓里的棺材挖出来燃烧取暖。
   (资料)最后的决战鹿死谁手?毕竟杜聿明率领的30万军队全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其中的第五军更是国民党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为了全歼这支国民党军队以获得大决战的最后胜利,在杨家台子,粟裕度过了20多个不眠的日日夜夜。
   由于解放时房屋分给了农民,今天杨家台子的房屋风貌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只有这间粟裕住过的房子依然保存完好。这是粟裕的卧室,里面还摆放着当年他睡过的床铺,卧室外面就是作战指挥室,室内的布置一如战时,研究作战方案照明用的马灯仍静静地放在桌上。就是这把椅子,粟裕曾习惯反坐在上面研究作战地图,常常通宵达旦,饿了就吃一碗热汤面。
    就在杜聿明已成为瓮中之鳖时,粟裕却突然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
   (资料)华野部队暂缓进攻给蒋介石吃了定心丸,为了挽救杜聿明这支嫡系部队,他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救援,南京平均每天出动120架次飞机空投粮食和弹药,30余万人的生命,全系在那飘飘忽忽的降落伞上。于是,每当降落伞布满天空的时候,包围圈内便到处发生武装争夺食品的悲剧。
   当年包围圈中的国军壮丁张庆宇,还清晰地记得国民党士兵互相撕杀的场景。  
   此时,我军趁机展开了政治攻势,进行火线喊话。
   (资料)短短的20天时间,投诚的国民党官兵达14000千多人。
   正当蒋介石还在为了挽回败局费尽心思时,解放军淮海战役总前委在蔡洼的杨家台子召开了一次会议,这也是淮海战役中五位总前委的唯一一次会议。
   一次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会议却成为推动中国解放进程的关键。你知道杜聿明是如何被俘的吗?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淮海决战》
   (资料)1948年的12月16日傍晚,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来到了蔡洼村。
   (资料)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历史上首次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为了加强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统一指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淮海战役开始后,由于各自都在前线指挥战斗,直到今天五位前委才聚在一起。
   陈毅坐下来以后很明确地,说这个战况如何,刘伯承跑到地图跟前看敌我态势,看了大约有好几分钟时间,看完以后,暗暗地笑了,说好。当晚,这几位南北征战难得一见的老战友彻夜长谈。
   不过此时仍有一位前委缺席,谭震林还在前线。第二天早晨谭震林一回到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随即举行全体会议,但是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唯一一次会议的议题却不是为了最后的决战。  
   会议主要是研究渡江作战和部队的整编问题。
   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会议商定: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华野、中野同时休整,然后进入渡江作战,对南京政府发起最后的总攻。这次会议对于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进而解放全中国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中午休息的时间,他们五个人还在这儿照了个像,当时邓小平喊华野司政后的其他领导人,说都来都来,结果这些人没敢上去,张震后来回忆说还感到很可惜,没去。
   就在这里,淮海战役五前委留下了合影,瞬间的定格,成了中国革命史册上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这张照片也成为淮海战役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张照片。
   1949年  1月6日,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决战终于爆发(资料)。
   李绪功,当年是华东野战军某部的一名连长,我们采访他时正值盛夏,但老人坚持穿上厚厚的制服  ,以便挂上军功章。
   为了取得决战的胜利,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人民一心支援前线。据统计,淮海战役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副,支前的人民送粮食,运弹药,救护伤病员,做了难以计数的保障工作。
   今天,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还保存着一张移交杜聿明的收条。杜聿明被俘的经过充满了惊险和戏剧性(资料)。这就是杜聿明被俘的萧县的张老庄,当年只有13岁的张长英至今还记得那个清晨,堂叔段庆香带他到村口拾粪,突然他们发现麦田里有几个可疑的人。
   段庆香觉得这一行人形迹可疑,于是马上向驻在庄上的解放军报告。但当时庄上只驻扎着解放军的一个卫生队,卫生队的通讯员范正国和崔喜云,毫不犹豫地带着仅有的一支枪追了出来。
   追到这儿以后,两个小同志一看,有14个人,带着卡宾枪武器很多。正好这边有两个小坟堆,就爬到这个坟堆上说,过来一个人,过来一个人。结果有个姓尹的,自称是副官,就从那边过来了。(卫生员)说你哪一部分的,我是四纵十一师的;你是哪一部分的,那个姓尹的说,我也是四纵十一师的。结果范正国去跟他讲,你说四纵十一师,你说师长是谁,这个姓尹的这个答不上来了,答不上来以后,这个小崔这个人很机灵,就说既然咱们是一个部队的,按照规定你得把枪拿过来,咱到上面去问问,结果就把他的卡宾枪缴了过来。
就这样,此战国民党的最高统领杜聿明及随从一行14人,竟被解放军的两个卫生员一支枪给俘虏了。国民党一代战将杜聿明的军事生涯,在淮北平原一个小村庄画上了句号。
   (资料)决战整整进行了4天4夜。  就在杜聿明被活捉的当天,淮海战役宣告结束。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蔡洼村改名为胜利村。
   李绪功今年已经86岁了,许多往事他已经记不起来,但是对于他胸前佩带的军功章,他却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在这场战役中,许多战友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在今天的杨家台子院内,有一处粟裕的骨灰撒放处,按照他生前的遗嘱,他将在此长伴千千万万个长眠于此的并肩作战过的战友。
   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下有一面墙,上面铭刻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名录,  3万多名战士用他们年轻的生命为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
   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战胜了80万国民党部队。斯大林听到后连称这是“奇迹,真是奇迹!”  淮海一战预示中国大地将发生不可逆转的变革,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第七集 《大地》传奇

她是一个美国人,
却用一生的时间来写中国。
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众多美国人因为她的作品而了解中国。
她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生命的尽头却因不能回到中国抱憾终生。
究竟是什么给了她如此深重的中国情结?
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她写出诺贝尔获奖作品《大地》?
敬请收看《走遍中国》——《大地》传奇。
1938年底,陪都重庆笼罩在一片战火之中,日军连日的飞机轰炸使重庆损失惨重。虽然,驻守在重庆的国民党防空部队进入了紧急战斗状态,然而,密集的防空火力并没对日军的轰炸机构成任何威胁。
此时,国民党密电组的密码员显得格外紧张忙碌,短时间内,他们截获了十几份从重庆发往日本军队的密码,这些密码看似简单而毫无规律,让有着丰富破译经验的密码员束手无策。
同样是在1938年底,在瑞典斯德格尔摩,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正在举行。这位身着长裙的领奖者,就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对她来说,这是一生当中最辉煌的时刻,这一年,她因为小说《大地》等作品中关于中国农村生活的描写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世界文学界的最高奖项,一百年来,让无数中国文人为之奋斗终生却始终无人问鼎。让我们疑惑的是,这有史以来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因描写中国而获奖的作品,却是一个外国人写的。我们不能不去了解,赛珍珠,究竟是什么人,她笔下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
格兰是宿州学院的一名外籍教师,他来自澳大利亚,和众多踏上中国土地的外国人不同的是,格兰是因为一本书来到中国的,这本书就是《大地》。
对于格兰来说,中国,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充满着神秘的吸引力,格兰的家中摆满了从各个城市买回的小物件,他喜欢中国功夫,李小龙是格兰最崇拜的偶像,他甚至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黄飞鸿。
对于70年代出生,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格兰来说,《大地》中描写的中国农民的生活离自己太遥远了,而赛珍珠,这个格兰最喜欢的美国女作家,她是如何将中国农民的生活写成了75万字的长篇巨著的,这是格兰此次中国之行想要解开的谜团。他选择了安徽宿州,因为这里,是赛珍珠工作和生活了五年的地方,赛珍珠的小说《大地》正是取材于这片土地。
这是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于1935年根据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大地》,这部由白人主演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故事上映后一下子轰动了美国,一举获得了第十届奥斯卡奖最佳女演员、最佳摄影两项金像奖。《大地》描写了一个叫王龙的中国农民的发家史,因为没钱,王龙娶了黄家大院的丫鬟阿兰为妻,阿兰帮王龙生儿育女,照料土地,准知蝗灾、旱灾和革命的爆发,让他们一贫如洗,流浪异地,在阿兰意外 找到一笔珠宝之后,他们衣锦还乡,当上了地主。小说对于中国农民的刻画极其细致生动,如果不知道作者,你绝对会相信,这部作品应该出自一个土十生土长的中国作家之手。
在赛珍珠一生的一百多部作品中,绝大多数是描写中国的,她是西方社会中唯一一位专写中国题材的作家。格兰急切地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使得赛珍珠写下如此众多描绘中国的作品,她的作品与她的生活经历义有着怎样的联系?在宿州市赛珍珠研究会周老师的带领下,格兰来到了位于宿州市大河南街北侧福音堂内的赛珍珠故居。
1892年,刚刚3个月大的赛珍珠在母亲的怀抱里从美国漂泊大半个地球来到中国。此后,这个金发碧眼高鼻梁的美国女孩在中国一呆就是40年。她的父亲赛姚祥平和母采凯丽都是被美国的基督教长老会派到中国的传教士,赛珍珠4岁的时候全家定居江苏镇江,在那里,赛珍珠度过了她的童年年和少年时光。
1917年,赛珍珠与金陵大学农学部系主任诺两布克结婚,婚后,赛珍珠便随丈夫来到安徽宿州讲行有关中国农业的调查。
与布克的婚姻,使赛珍珠开始接触到另外一群不同的中国人,也是日后她最喜爱的一群人——中国的农民。赛珍珠在中国的40多年生活历程中。宿州只占了4年多的时间,然而,就是这年多的生活经历,成为赛珍珠日后写作《大地三部曲》最重要的材料来源。
频繁出现的神秘密码究竟代表着什么
谁能够破泽这些密码?
是什么让赛珍珠写出《大地》?
她在宿州到底经历了什么?
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大地》传奇
1938年的重庆,国民党密电组发现,只要那个神秘的密码一出现,重庆就会遭遇一轮轰炸。可以尊定的是,这些密码和此次日军轰炸莺庆有关,可是,这些密码究竟代表着什么?到底谁能破译这些密码呢?
通过驻美使馆的秘密联系,国民党部队聘请了破译专家、美国密码之父亚德利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亚德利的到来,似乎激怒了隐藏在幕后的间谍,一份更为隐秘深奥的密码情报摆在了亚德利的面前,他能够破译这些密码吗?
福音堂门前的人河南街,是当年宿州市最繁华的街道,也是赛珍珠经常活动的场所。每天清晨,赛珍珠都会穿行在这条小街,步行到街西头的教会学校上课。她也经常在这条小街上购灭每天的生活用品。
80多年后,当格兰米到这条小街,这里仍然延续着当年的繁华。在一个卖日用品的小店,格兰对一个蒜臼产生了兴趣。
品尝着 汤的独特滋味,吃着历史悠久的符离集烧鸡,我们几乎能够感受到当年赛珍珠怎样从福音堂的家中走出,穿行在这条街道,在这里的集市购买每天的生活用品。也许止是这样的食品利这样的市井生活让赛珍珠感受到了这座小城特有的韵味,给了她宝贵的生活积淀和写作的灵感。
又是几份神秘的密码,重庆又遭遇了儿轮新的轰炸。1938年的重庆,亚德利的密码破泽工作仍在艰难进行。经过艰苦努力,亚德利终于查出,密码的底本来自一部英文长篇小说。它的前一百页中必有连续三页分别有h iln(或g n)三个词。
只要找到这部被作为密码底本的英文小说,所有密码的破译工作将迎刃而解。
和大多数在城市长大,从小接受现代教育的孩子一样,格兰从来没有来到过中国的农村,赛珍珠《人地》中描写的农民生活对格兰来说是如此神秘而遥远。作为一个外国人,格兰很难理解,同样是黄头发蓝眼睛的赛珍珠,是怎样将中国农民的生活描写那样细致入微,如果不是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是不会写出那些生动而饱含感情的文字的,格兰决定走进宿州农村,去体会赛珍珠笔下的这块中国大地。
在村长的带领下,格兰走进了一个四世同堂的人家庭,从来没有见到过四代人生活在一起的格兰显然对一个家里有这么多人感到很好奇。
第一次看到面条的制作过程,格兰忍不住一试身手。
习惯了用自来水的格兰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压出了水,而80多年前,当赛珍珠米到这里,她甚至没有见过这样的压水机,她所触摸到的,是农比的扁担平和水桶。正是这样的真实生活触动和震撼着赛珍珠。于是,中国农民的生活便在她的笔下生动起来。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勤劳、质朴,贫穷的生活并不能妨碍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他们内心的平安、幸福。对丁:这一点,格兰也有着同样的体会。
神秘的密码究竟能否被破译!
这些密码和赛珍珠有什么关系?
诺贝尔获奖作品《人地》与宿州义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1
请继续收看《走遍中国——《大地》传奇。
神秘的密码仍继续山现,重庆遭遇的轰炸也在继续。终于,亚德利的密码破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将目标锁定在国民党内部的一个军官独臂人盗身上,他可能就是隐藏在幕后的密码高手。
经过周密部署,亚德利邀请朋友徐贞小姐相助,寻找这本被作为密码底本的英文小说。
一天,亚德利与徐贞来到独臂人盗家中作客,徐贞伺机来到独臂人盗的书房,开始艰难的搜寻,终于,徐贞发现了一本被翻得已经破旧的英文小说,并且在书中的第17、18、19页找到了德利指出的那几个单词。
谜团终于解开,亚德利很快破译了所有密码,所有日谍在重庆的潜伏电台及其活动场所均被掌握,参加这个超级间谍网的成员也全部落网。
徐贞在独臂大盗书房中发现的英文小说正是赛珍珠的《大地》
早在1931年3月,《大地》在美国刚刚出版,便创造了连续21周销售第一的纪录,更在当年荣登美国图书销售榜榜首。1938年,赛珍珠因《人地》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当时的重庆知识阶层,都以拥有一本英文版的《大地》为荣,这也正是独臂人洛选择《人地》作为密码底本的原因。当年的赛珍珠恐怕怎么也没有想剑,自己的这本书竟然被日本间谍利用为密码底本。但无论如何,《大地》带给西方社会的震撼和影响力却是有目共睹的。
70多年前,在美国人的脑海中,华人的形象丑陋不堪,不是奸商就是流氓,而小说《人地》在美国的畅销第一次改变了中国人的形象,使西方社会开始关注起这个民族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生活平和命运。
在小说《人地》中,阿兰的形象可以说是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赛珍珠在这个人物身上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与赞赏,她沉默寡言,任劳任怨, 但在她逆米顺受的背后却有着一种超人的坚强与智慧。赛珍珠曾经特别赞赏电影《大地》中阿兰的扮演者路易丝?雷纳,觉得只有她,才演出了中国妇女的特质。
在小说《人地》中处处可以看见宿州农民生活的影子,甚至连小说里阿兰当丫环的黄家大院,也找到了在宿州的人物原型。
这段影像是电影大地中一段农民与蝗虫斗争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而在80年前的宿州,这却是最真实的农民生活。
蝗灾、旱灾、逃荒、敬拜土地庙、对土地的热爱,这些发生在这片十地上的故事,都被赛珍珠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在她的作品中,而这一切都基于对中国农民的情感和她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80多年厉,格兰所看到的中国农村己和当年完全不同,但纯朴的民风和民俗仍然在这片十地上延续着,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外国人像格兰一样,因为阅读《大地》后来到中国,宿州市赛珍珠研究会每年都会接待儿批这样的来访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评价赛珍珠是沟通中撕方文化的桥梁。
1934年,赛珍珠同到美国定居,但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她也无法将中国忘怀,她在美国居住过很多地方,但都因为保持中国的生活习惯,而与周围的邻居格格不入,最后是在费城北部买下一座农场。赛珍珠在自己晚年的自述中曾这样写道:
在深夜醒来,即使在自己的房子里,也感到无比的孤单,在这里,仍然没有完全感到身在家中,中国是我的第一家园。
知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消息后,赛珍珠立刻向中国驻加拿大使馆提出中请,希望能回到白己阔别38年的中国。去看一看。但是令赛珍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某些政治原因,她的访华中请遭到了拒绝。
赛珍珠自传:我将永远不再看见你们,我所热爱的中国民众,我永远是你们的一部分,你们永远也是我的一部分,你们形成了我,你们养育了我,你们影响了我,使我的名字长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