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考之路】2011年 国考组27号:国考上岸,一己管见供大家参考|公考杂谈/20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7:56
        从2010年9月注册本论坛,决心考公开始,迄今已逾半载。记得期间一位好朋友的鼓励:“期待你上岸,我离岸(出国留学)的那一天。”如今也逐渐变成现实,让人颇感欣慰。坦而言之,我并非高手,亦非考霸,2011年国考是我到目前为止参加的唯一一场公务员考试。对于博大精深且与时俱进的公务员考试而言,显然我只是初窥门径的学童。我也深知论坛高手云集、英才辈出,实乃卧虎藏龙之地。尽管如此,如今我依然不揣浅陋,毛遂自荐,抛砖引玉,高谈一二,不敢妄称经验之谈,权作交流体会之言。如有欠妥之处,烦请方家指正。苟以此文对各位Q坛考友有所帮助,则幸甚至矣。
    
         开篇语:功夫在诗外    
        个人认为,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一种为党和国家输送公职人员的选拔性考试,其宗旨决定了它重基础、宽口径、联系实际的性质。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最大区别也在于,一则以博,一则以专;一则重实践,一则重理论。基于公务员考试的上述性质,所以准备公务员考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在于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和张琥谈到读书作文之道时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窃以为,古今一理,诸事同道。一张公务员考试试卷,涵盖了各种类型不同的知识,唯有“博观”和“厚积”方能在考场上挥洒自如、信手拈来、约取薄发。事实上,在论坛里一部分考友宣称“裸考”而得高分,而另一部分考友则抱怨长期复习却收效甚微,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窃以为,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功夫在诗外。“功夫在诗外”,出自南宋诗人陆游《剑南诗稿》“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句,原本是陆游晚年传授给儿子陆遹的作诗之道,大意是说陆游年轻时写诗,注重在辞藻、技巧和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以后才发现,创作好诗和一个人自身的阅历、修养、见解和悟性有很大关系。后来历代都曾有读书人将这一原则奉为圭臬。
        个人认为,对于公务员考试而言,亦是如此。如果之前没有良好的积累,仅在临考之前一段时间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凭着几本公考教材去记去练,效果是比较有限的。拿2011年国考真题来举例,有一题问我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的名称,如果平时多关注时政新闻,稍有常识即可解答。再比如,定义判断当中涉及很多名词,诸如“晕轮效应”、“蝴蝶效应”等等,如果我们平时就知道这些名词的含义,那么不需要阅读题干就可以轻易选出正确答案,从而节省出很多时间。还比如申论考试,如果卷面比较整洁,得分相应会高一些。而一笔好字作为一种“功夫”,即是在“诗外”——它不是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但却对取得高分有一定帮助。可见要想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并非仅仅需要专门抽出一段时间复习,更重要的是平日多关注、多思考、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红楼梦》第五回中有一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诚如斯言,生活处处充满学问。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我们打开电视,抑或摊开报纸,都可以获取海量信息,如果能够稍加留意,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到阅读当中,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公务员考试从发布公告起,至录用止,其中经过注册、报名、缴费、打印准考证、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公示、入职等一系列程序,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较为关键的莫过于报名、笔试、面试、体检和政审这几项,有鉴于此,综合考虑本人时间、精力等因素,以下将结合本人经历分别从上述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他方面则暂且按下不表,浅陋之处,还望谅解。

        报名篇:    
        个人认为,如何报名选择一个自己合适的职位,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作出选择。如果你是一位高手,你可以直接选择符合条件而你自己又很满意的职位去报,即使这个职位所报人数非常多也不必在意。打个比方,2011年国考国家能源局某职位,考录比例接近于5000:1,但是笔试分数超过131分的只有寥寥数人。如果你有信心考到130,那么,在5000后面即使再加上一个0,对于是高手的你而言也都是浮云。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即是此理。当然,现实当中,高手永远是少数,对于大多数考友而言,也许需要结合考录比例多少、职位难易程度来作为自己报考职位的依据和参考。窃以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比。在其他条件要求相同的情况下,假设两个职位所设条件都与自身相符,如果职位A要求党员,职位B无限制,则选A为是;如果职位A要求经济学类,职位B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则选B为是;换而言之,要让自己的条件尽可能刚好符合职位的要求,这样在报名审核这一轮,你就可以PK掉一部分潜在的竞争者。此外,对于考录比例相去不远的职位,一般选择录用人数多的职位为是。比如职位A的考录比例是20:1,职位B的考录比例是100:5,一般而言选择后者录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我自己的情况是:12月5日当天即注册并报考了某省级机关职位(中央派出机构),原因在于符合条件的职位本来不多,再则该职位工作地点在本省省会,索性当天就直接报了。至于后来看着初审通过人数逐渐飙升,直至近千,我因为此前未参加过公务员考试,毕竟不清楚自己的水平,心里没底,无奈已然不能修改报考职位,只好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心态去搏一搏了。

        笔试之行测篇:    
        从整体上来说,个人认为行测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时间和准确率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历年国考及省考试卷,大部分试题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都能得到正确答案的。如果把行测分数看成时间和准确率的函数,则是在时间和准确率两个约束条件下,求行测分数的最大值。我自己的情况是这样的:第一阶段是全面复习。买两本申论和行测的辅导教材,熟悉题型,学习教辅上提供的解题思路,此为知彼;第二阶段是选择一套国考或省考真题,不计时间,不看资料,独立完成,完全考虑准确率。当然所谓“不计时间”也只是相对的,一般还是控制在一套试卷150分钟以内,这一阶段着重是测试水平。我做过5套试卷以后,按照算术平均方法推算,行测国考基本在65分上下,省考由于各省题目难易程度不一,浮动幅度稍大,一般是65--75分之间。这一阶段主要是摸清自己的底细,此为知己;第三个阶段开始计时,刚开始一套试卷卡在110分钟之内完成(留出10分钟可以检查、涂卡,不至于在考场上自乱阵脚),准确率大幅下滑。后来开始分段计时,按照试卷上每个部分所给的参考时间进行对照,有紧迫感以后,速度很快就提上来了,正确率又逐渐回复到较好的水平;第四个阶段开始总结,查漏补缺,扬长补短。从做第一套试卷到12月5日国考,总共大概有15套。这15套都是真题,我没有做过模拟卷,也不清楚它们的水准,所以也不敢妄自臧否。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做真题一定是没有错的。
        分解来谈的话,行测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资料分析、常识判断和判断推理等五方面的内容。
        对于言语理解与表达,个人认为主要是要培养语感,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凭“直觉”作出判断,准确率也比较高。语感的培养来源于多练。练得多了,语感有了,完形填空可以根据前后词句搭配来确定合适的选项,而概括文意也可以从材料当中提炼出来。完形填空类的题目,大部分选项中的词汇措辞都仅仅是略有不同,其中细微的差别很难一眼窥破。所幸的是,大部分此类题目都有两个词汇空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题目的难度。有时候会遇到多个选项中词汇皆符合文意的情况,则应当结合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表述最规范最严谨的选项。倘若有暇,偶尔翻看一下上海文艺出版社《咬文嚼字》是不错的选择,一则可以在娱乐当中学到把握文字的绳墨规矩,二则可以激发自己对规范语言表述的兴趣,从而提高措辞的精准度。我个人对“咬文嚼字”是比较感兴趣的,并且也时常可以看到在报刊和电视节目当中存在语言表述不规范甚至严重错误的现象。就近期观察所发现的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几件事:一是某中央党群部门一位副部级高干参加CCTV访谈时,将“饮鸩止渴”念为“饮鸠止渴”;二是某公考培训机构总裁在教辅前言中宣称该机构的师资力量是“其他培训机构所望其项背的”;三是某出版传媒集团所办的一份杂志某期开篇评论上把“概莫能外”表述为“概莫如此”。正所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应该说,这些表述上的错误和其言论者所处的身份地位是不相符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夯实语言基础、培养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在概括文意类的题目中,句中一般会有比较明显的关键词诸如“那么”“因此”“不仅......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些关键词,对于选择正确答案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另外,也可以根据选项运用排除法。一般而言,“一定”“全部”“必然”等肯定性的选项是错误的,而“可能”“也许”等留有余地的选项表述则应该是正确的。我最开始做题时速度很慢,每个字句都要反复斟酌,饾饤积习的结果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到后来,基本上是略略浏览一遍,虽然正确率不高,但是20分钟左右可以完成,算时间账是划算的。
        对于数量关系,个人认为策略上要有取有舍。数量关系当中大部分题目比较简单,能够快速得出答案,因此对待这部分题目要谨慎认真,它们可能是分数高低很重要的分水岭之一;另一些题目有一定难度,在短时间内不一定有思路,有思路也不一定迅速能得出答案。因此要懂得放弃。如果花上两三分钟时间在一道数量关系题目上,显然是得不偿失。具体到解题方法,数字推理无外乎是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等几种基本形式的变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对于81、256、343这些数字要有敏感性,对于展开思路很有帮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新题型,比如各个数字的个十百千位数上的数字相加值相等,等等;2011年国考并未考察数字推理,也是考试题型的一种新变化,值得考友注意。数学运用题我倾向于题海战术,在多做当中找出题目的本质,然后去解答同一类的问题,比如“时钟问题”“牛吃草问题”“顺水逆水问题”“稀释溶液问题”,同一类的题目基本上只是表述方式和数值的变化。从哲学的角度看,“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大量的感性认知的积累,经过量变,总有一天会达到质变,上升为理性认识。“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这个道理。数量关系的题目我还算比较得心应手,而且此类题目有一个优点是,只要能算出来,基本上是正确的。
        对于资料分析,个人认为主要是要从材料当中迅速提取信息,然后运用估算技巧加以解决。我主张先看题目和选项,然后有针对性去阅读材料。在计算的过程当中,如果已经确定首数或者尾数,且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则应该立即停止计算,直接勾选正确答案。关于估算技巧,有很多种,论坛上的前辈们讲得非常详细,在此我就不班门弄斧、拾人牙慧了。
        对于常识判断,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日里的积累,再则就是公考辅导资料上的一些常见考点要记牢。比如历史类题目,四个选项都是排历史先后顺序,如果你对焚书坑儒、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刘裕建宋、甘露之变、绍兴和议、脱脱更化、土木之变、三藩之乱、洋务运动这些名词比较熟悉,那么得出结论必然迅速而正确。如果你对《左传》《吕氏春秋》《文心雕龙》《世说新语》《通典》《新五代史》《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缺乏最基本的了解,那么如果遇到求文学作品作者之类的题目,就只能靠运气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买一本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看看是很好的。
       对于判断推理,此项也是我比较薄弱的环节,结合自己的做题体会,我认为多看看公考培训机构所总结的理论是有好处的。每个判断推理都有一个基本的架构,分清楚“p、q、非q、或、且、非”这些概念对于理清思路大有裨益。关于这一部分的讨论,经验丰富的论坛前辈们早已各有所得,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笔试之申论篇:    
        个人认为,从内容上讲,申论主要考察考生提取信息、反馈信息的能力。比如问某种现象的原因、问某种现象的表现形式,考生要从大段的文字当中获取信息,然后加以提炼,再反馈到答题纸上;比如申论大作文,根据文章主旨,自拟题目,自选立意,首先就要求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加以发挥,落脚点也是在反馈信息。拿2011年国考副省级以上试卷举例,我们首先要从材料当中提炼出“黄河精神”的“精髓”,它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而阐述“黄河精神”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该如何采取行动去发扬“黄河精神”。从形式上讲,一篇好的申论还包括字迹的美观、工整。因此,窃以为写好申论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下功夫。形式上,尽量把字写得工整,尽量减少涂改痕迹;内容上,多阅读《半月谈》里的“半月评论”、《人民日报》社论和评论员文章,还有中宣部理论局主编的《七个“怎么看”》(书店里可以买到,论坛里也有电子版的)以及新闻联播当中的“本台评论”,培养时政敏感度和锤炼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希望写得更加深刻,而且时间比较充裕,则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阅读的范围则是非常宽广的,除却上述耳熟能详的各种杂志、报刊和电视节目,还有很多优秀的期刊杂志。就我所看过的,纪检监察类有《中国监察》《楚天风纪》,组织人事类有《XX省组织工作》《党员生活》,办公类有《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XX市研究》,政法类有《长安》,还有新华社采编的《高管信息》《内参选编》,不一而足。这其中有申论材料型的文章,也有申论比较标准的范文,还有一些关于党建和行政工作的小知识。虽然短期内阅读这些杂志期刊不一定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能。我自己很惭愧的一点就是,我参加国考之前,并没有现在的认识水平,也没有写过超过5篇成型的申论,阅读量也比较少。所以申论58分的成绩比较中庸。综合一正一反的经验教训,我给自己未来提高申论写作水平拟出两个要点:其一是发扬优点,继续练字,在保证字迹工整清晰的基础上,力争提高写字的速度;其二是弥补不足,大量阅读,力争让自己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从而能为写作提供广博的素材和新颖的视角。      

        笔试之专业加试篇:    
        对于国考部分职位,有专业加试一栏,一般在总成绩当中占15%—20%的权重。初试通过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进行专业加试的准备。就我经历的情况来看,专业加试的题目一般和单位的职能有必要联系,但是不会考特别专业的题目。所以了解该部门的基本情况和简单的业务知识,是有一定好处的。举个例子,如果报考教育部,则关注教育部官方网站、阅读《教育法》等,对于熟悉教育部的职能、性质以及办事依据都有一定帮助。当然,不同的部门考试内容也不尽相同,一切以单位的专业加试公告为准。我参加专业加试之后,感觉此前比较忽略的一点是对中央政策和时政热点缺乏敏感度。据我管窥之见,作为2011年的公务员录用考试,无论是哪个部门哪个行业,在题目当中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应该始终会贯穿其中,对这些政策的理解,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专业知识本身。举个类似的例子,我曾经参加过某省省直事业单位考试(结果顺利考上,但最终声明自愿放弃),申论的题目是“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当时我完全是信口开河、瞎编乱造。出了考场我才发现,各个省直机关、市直机关门前,到处都悬挂着“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字样的红色标语。试想如果平时留心中央和当地重要政策和会议精神,相信多提高三五分不成问题。
    
        面试之概说篇:    
        在我参加面试之前,听到过很多关于面试所谓“内幕”之类的说法。我不知道发布这些消息的人是否真的经历了“内幕”,或者还是仅仅是出于他们自身的主观臆测。个人认为,无论是否遇到“萝卜”,都请你淡然一点。因为你无法改变社会,就只能适应社会。即使存在“萝卜”,那么请问你还要不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答案还是肯定的。既然如此,在牢骚之余,还是以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要。另外,个人认为,现在公务员面试也比较严格,基本上不存在所谓“内幕”。因为如果考官参与舞弊,一经查实,会受到严厉惩罚的。相信没有哪位考官会为了一个绕了七个圈、拐了八个弯沾点边找到所谓“关系”的人,而作出可能有损于自己政治前途的事情。除非是“我爸是Mr Lee”或者亲姑爹亲舅舅,这种硬关系才给力,当然我相信这即使有,也是极少数极个别。窃以为,既然参加公务员考试,想要成为庞大国家机器的一份子,至少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要充满信心。
        就我自己参加面试的情况来看,虽然分数有些偏低,但必须承认我当时表现确实一般。我总结出两点教训:第一是口头表达能力不行,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一样,我现在写长篇大论一点也不含糊,但是转化成口头脱稿表达却很不好,面试的时候,我经常会低下头来看自己写的提纲,多次停顿,语无伦次,不流畅。我认为这是缺少练习的结果,我确实缺少在公共场合发言的锻炼。第二是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欠火候,关于如何做好一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我只能简单用“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这样低级的词汇,关于如何组织一项活动的开展,我更是很难有效展开论述,只能依照模板上“前期准备工作、活动实施阶段、后期反馈阶段”这样的模式生搬硬套。我觉得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就是要认真学习理论,并争取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组织活动的能力。

        面试之无领导小组讨论篇:    
        个人认为,无领导小组讨论相对于结构化面试,有三个方面的不同。其一是无领导小组讨论能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同时考察考生,特别是7、8位考生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孰优孰劣可以得到很直观的判断;其二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有利于各自发挥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羊派考生而言,可以少说而不至于冷场。对于虎派考生而言,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而不必过分担心时间不够;其三是无领导小组讨论能够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而且在考场上也有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
        无领导小组讨论当中,每个人都要相机抉择,扮演好适合自己的角色。曾经某培训机构讲师把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考生归结为五种类型:虎派(强势、高调),羊派(沉默、胆怯),蝴蝶派(斯文、柔弱),象派(沉稳、大气),狼派(凶悍、攻击性强),这种比喻是非常形象的,点出了各种考生的特质。显然,在这种群面当中,个人的表现不是越多越好,很多时候选择做一个协助者、配合者也是非常好的策略。就像演一部电视剧或电影一样,全部是主角一定会乱套。相反,吴孟达、吴君如这样的金牌配角却是非常受欢迎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给不同性格的考生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平台,没有哪个角色一定是最好的,只有适合你自己的角色定位才是最好的。如果无领导小组讨论分组不止一个,那么注重整个团体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考生既要和同小组的对手展开竞争,同时小组作为一个整体,也要和其他小组展开竞争,小组成员之间一定要善于合作。

        面试之结构化面试篇:    
        结构化面试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人际沟通类、组织协调类、事物认知类、随机应变类等。对于每一类题目,都基本上有比较固定的答题模式。本论坛的《哈密模板》就是比较好的参考资料。此外,多了解一些历年真题,自己试着去组织语言、模拟考场情形进行答题,有助于临场发挥出比较稳定的水平。关于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评论,央视《新闻1+1》是比较好的素材。另外说一点,模板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于展开思路很有好处,但如果仅仅学其骨架,千篇一律,则注定是得不到高分的。如何在遵守规律的前提下答出自己的特色,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见解的深度与广度。
    
        体检和政审篇:
        参加完专业加试和面试之后第二天,专业成绩、面试成绩和合成总成绩便公布了。虽然知道自己成绩,但是依然没有衡量和参考的尺度。但是自我感觉面试和专业成绩都不高,心情比较沮丧。然而一个星期过后,单位打电话通知体检(后来才知道,专业成绩普遍不高,我72.5分差强人意,虽然面试分数不高,但是由于笔试排名第一,综合总成绩顺利入围,总算是有惊无险)。我当时喜出望外,因为我记得面试公告上说是等额进入体检。保险起见,我又问了一遍单位工作人员是否是等额参加体检,他说是的。得到回复后我当时确实是比较激动,激动得当天下午驾照桩考时心情还未平静,结果桩考后来又补考了一次。参加体检我并不很担心,因为之前考上事业单位参加过大部分项目的体检。接下来一天结果出来,体检合格,一个星期后单位通知政审。联系好相关人员之后,我并未到场。后来大家评价说政审挺好的挺顺利的。

        并未结束的结束语:万里长征第一步    
        个人认为,如果立志把公务员当成人生的一个重要事业、一个强烈愿景,那么在经过漫长复杂的程序之后,进入公务员队伍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录取公务员并不意味着人生从此飞黄腾达、平步青云。据统计,中国98%的公务员职级都是正科及以下,仅有2%的公务员能进入副处级以上的序列。所以,对于我自身而言,我希望自己能在以后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应做的一点贡献,为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略尽绵薄。在此基础之上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努力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需要再次声明的是,所有观点都是一己之见,如有不妥,欢迎交流。最后,以共青团前第一书记春华同志给青少年的经验三条与广大年轻的考友共勉:要始终坚持理想,要始终脚踏实地做事,要始终不断读书,丰富自己。衷心祝愿各位Q友成公、成功!谢谢!

    说明:一己管见,或有不周,请Q友自行斟酌,仅供参考。如有任何疑问,欢迎跟帖交流。倘若萌生新意,一定随即更新。另,文虽简陋,但敝帚自珍,如需转帖,请标明出处、作者,谨此诚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