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综合素质 晨读材料专题辅导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2:06
 

【辅助阅读】新高三语文复习,从“看”开始

      这里所说的“看”,是指广义上的“阅读”。它包括看书籍、报刊,也包括看“网络”、电视。视觉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视觉接受事物较之听觉接受事物更为直观,亦更易于识记和理解。所以,自己直接“看”纸质书和“看”网络、电视,都是新高三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    

      尽管现在高科技发达,各种新的媒体和通讯工具,特别是电子化、数字化的媒体飞速发展,但高中学生,尤其是新高三学生的学习,最主要“看”的对象和途径还是“纸质书”,因为人类知识主要是通过“纸质图书”传播和承载的。    

      建议新高三的同学,在你现在相对来说还有时间的时候,认真“看”一点书,“看”一点报刊杂志。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列出一个“看”的菜单。比如:现代散文选,相关报刊杂志上的名著介绍、评论、鉴赏文章。尤其注意一些报刊上的“专栏”,比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文汇报》的“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等。

      多“看”一点,多选择性地“看”一点,肯定受益匪浅。

      培根说“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那么,我们就按照自己的看书习惯和爱好去确定每一次看的“程度”或“层次”。

      这里,介绍三种“看”的方法:    

      “镜中看花”——“看”评论,鉴赏、介绍性的文章。犹如在镜子中看“花”,虽然没有看到“花”的本来面目,但是“花”的形态、色彩,乃至香味都能略知一二。这种方法是我们“看”名篇或名著的好方法。这种“看”的方法,对我们认识和把握名篇或名著的主旨、人物、艺术、语言等有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它能极大程度地激发我们“亲近”名篇或名著的兴趣。现今的报刊杂志上,“名著解读”、“名著欣赏”、“名著评论”等栏目比比皆是,这为我们的“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窥斑见豹”——这种方法就是如果遇到你爱看的某些长篇或长文,那么就选择其中的章节、片段,较详细地“看”。对这些章节、片段,可以进行或内容,或人物,或结构,或语言等某一方面的寻微探幽,咀嚼品味,精琢细磨。这样虽然只是“看”了其中的“一斑”,但是只要“点”抓得准,抓得巧,抓得好,同样可以达到“见豹”的效果。    

      “浮光掠影”——这种方法就是选择一些你喜欢的文章,只是简略地翻阅,对“看”的对象只有一个宏观的粗略的了解。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加快看的速度,扩大看的范围,也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对“看”的对象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把握。    

      三种方法中,有略“看”,有详“看”;有粗“看”,有精“看”,选择哪一种方法,不必拘泥,只要有兴趣,有效果,有激情即可。    

      总之,书有时要看得“杂”。文学、美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看一切可看之书,就如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每样都“尝试”一下,才能懂得什么叫“滋味”,什么叫“美味”。    

      书有时要看得“泛”。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就如生活中的观光旅游,每个地方都“游览”一下。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叫“淳朴”,什么叫“艳丽”;什么叫“愚昧”,什么叫“文明”。    

      书有时要看得“精”。如看《呐喊》,就要看其“自序”,看其小说,看鲁迅谈及《呐喊》的文章,看各名家大家评论《呐喊》的文章,就如生活中烹饪一种佳肴,慢慢熬,细细炖,久久煮。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健全自己的身体。    

      “看”要有选择,有思考,有见解。对看有“选择”的人,对生活必然有所选择;对看有“思考”的人,对生活必定有所思考;对看有“见解”的人,对生活必是有所见解。

      莫里哀说过:“我写作为的是寻求生活的秩序,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与之同理,我们“看”也是为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美好。

      “看”书,并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它是平凡、平静、平常、平淡的事,有时它又是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的事。鲁迅先生说过: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到手,就满心想到,“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仅仅是为获奖,为考试,为名气,为金钱而读书是一件非常乏味、辛苦的事。    

      随便翻翻,有感悟时,有触动时,有需要时,不妨做一点摘录。看书必动笔,是一种“看”书的好习惯。    

      当然,我们也承认,“看”电视、网络也是我们新高三学生暑假生活的一部分。    

      当今的时代,网络、电视已经作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新高三学生,除了你已经喜欢“看”的那些节目以外,我建议“看”这样一些专题节目:《艺术人生》《财富人生》《波士堂》《头脑风暴》,以及一些纪实性、科学性的节目。丰富多彩的屏幕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汲取知识、品味艺术、审视人生、洞察世界的天地。在这块天地中,我们可以获取“纸质书”中难以获得的视觉享受,从而获得更生动的形象,更形象的知识。当我们把“观看”屏幕获得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的时候,你的作文就会获得“新颖、鲜活、典型”的赞誉。    

      设想,当你有了丰厚、充实的“看”的积累时,面对《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这样的作文题,你的“思路”必将如清泉汩汩流淌。

【美文赏读】专题阅读:敬畏生命

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

峄桐

    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

    可是,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

    人类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生命之网面临着巨大的人为灾难,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

    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网”的概念。密歇根大学的伊文斯说,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明白,和人一样,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法国学者史怀泽更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全新的伦理价值观: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然而,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贪婪的物欲甚嚣尘上的时候,伟人的呼声显得是那样的微弱。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情。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新种的出现和老种的衰亡,速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人为的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由于每一个种都是大量遗传信息的贮藏者,所以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生命之网的一个网眼的开裂,它给整个生命世界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因为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我们难以测算,一个与人类的功利距离较远的物种的消失,将会给生命之网的最终消失带来什么。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人的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愿意拿来献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并作为此文的结尾: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

      (摘自《青岛环保》,有改动)

[品评]

    作者依据“伟人”理论,紧紧围绕“生命之网”这一比喻阐发开来,高屋建瓴地指出——“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使文章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作者还注意运用确凿的数据和事实来述说人类贪欲造成的罪恶,正是人类的滥捕、滥伐,才导致一个个物种在地球上迅速灭绝,这是生物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因为现实触目惊心,致使作者的笔端也蕴含感情,比如“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一段,反问句并举,既深情又深邃,醒人耳目。

【辅助阅读】指点:新高三语文复习从“思”开始

如果说“读”与“看”是语文学习外在形态的话,那么,“思”就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表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可见,“思”在“学”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管是“读”还是“看”,都必须以“思”为主要依托。没有“思考”的“读”或“看”,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那么,就新高三的语文学习而言,“思”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对所读的文言文,要“思”——在诵读文言文时,如果你能保持较好的“思考”状态,那么,你就会自然地对文言实词的多个义项作相互联系以加强你的记忆;你就会习惯地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类别作比较以巩固你的理解。如果你能在“读”时“思”,在“思”中“读”,你就会慢慢养成文言文“同步翻译”的能力,即在嘴里诵读“文言文”的同时,脑子里“同步翻译”出“现代文”的文意。这样你的文言句子翻译能力将会突飞猛进,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种理想境界。让“读”与“思”同步进行,你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率”。

  对所读的现代文,要“思”——一“思“文章的主旨(全文内容、局部内容,文章情感,作者情感)是什么?二“思“文章的结构(全文结构、局部结构、句子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三“思“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具有怎样的作用,表明逻辑顺序的语言该如何把握?总之,从一篇文章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方面入手来阅读“思考”。这样的阅读,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对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把题目回答准确。

  有句话叫做“微言大义”,在记叙性文章中,“微”即是叙写寻常小事,琐细之物的文字。这些“微言”,只有在“思“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解读其中的“大义”。在议论性文章中,“微”即是蕴含在文字里面的观点或道理。司马迁在评说《离骚》时就有这样的阐述:“其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如果没有“思”的陪伴,要在“读”或“看”时体会到“见义远”,几乎是不可能的。

  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积累,已有认知水平的过程;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认识审美,陶冶情操的过程。但是这一切,必须辅之于“思”这个必要条件。有口无“思”的“读”与“看”,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

  对所读优秀作文,要“思”——可以从文章的选材、语言等角度“思“;可以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角度“思”。也可以针对自己写作的薄弱处着手“思”,从中寻觅出我可“模仿”,我可“学习”,我可“创造”的内容或形式。

  在“读“文章,“看”报刊的过程中,要学会评价、评析社会事件、社会生活,这更要以“思”为前提。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看,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是我们写作的一个方向。所以,我们要养成面对社会现象而“思”,面对多彩生活而“思”的习惯。没有思考的习惯,遇到事情,只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去简单判断,或者只是受到他人的影响来判断。这样,我们的洞察能力,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就会弱化或僵化。

  如果养成了“思考”的习惯,遇到某些社会事件或现象就会多方位判断,多角度思辨。比如:当今社会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高文化、高技能的工人。这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办法又是什么?社会如何“跨过这道坎”?这不就是今年高考最好的选材之一吗!

  培养、保持“思”的习惯,就是要“在静态中见动感”,“在静止中见发展”,“在表象中见本质”,“在无疑处存怀疑”……

  培养、保持“思”的习惯,就容易使自己具有整体观点、宏观意识,就容易面对任何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思”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偏见、管见、成见,你的思想也会更快趋向成熟。

  如果我选择了某些方法,那么就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它的有效性。对每一位同学来说,某一种方法对于自己是否有效,是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实践的。但是“读”、“看”、“思”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对于这三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但是绝不能抛弃其中的某一种方法,因为它们都是水之源、木之本。

  希望每个新高三的同学养成这些被无数人的实践所证明的好方法,勤“读”,多“看“,会“思”。

  成功的道路是靠“读”、“看”、“思”铺就的。

                                                          育才中学 特级教师 李强

【精彩片段】4、每个人都有最难写好的字。

有人故弄玄虚地说:“是‘人’字。”

有人正义凛然地说:“是‘党’字。”

有人一脸向往地说:“是‘美’字。”

有人咽着口水说:“是‘财’字。”

我不作评述。我最难以写好的、也是天天必练的,是“十”字。

从书法上来说,这个“十”字最难把握分寸:扁担横、悬针竖是基础,但能写好一横一竖的人全中国恐怕不到1000个;最刁钻的,还不是这一横一竖,而是横和竖相交的“部位”及所成的“角度”,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从人生意义来说:这一竖乃是做人的品格,筋骨,脊梁,当然得写得正直,即“德”;这扁担似的一横乃是为人所要有的“才华”,是能改变环境的本事,不然活着对人类事业没点贡献岂不是白走一生?这便是“才”。而德与才只有配合得好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不然,德歪了或才歪了,又或者两者都歪了,这个“十”字就站不稳了,倒了下来,成为一个“X”,这人生便被判了个“死刑”。

做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首先得像我一样:把“十”字练好。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常说的表现方法指的是: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1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彻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前者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后者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2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比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读文言学熟语】《烛之武退秦师》

   1. 以其无礼于晋——礼贤下士:以礼相待,敬重

   2. 且贰于楚也——誓死不二(“贰”的小写):不专一,不忠诚

   3.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不获命,义不容辞:推辞

   4. 今急而求子——急中生智:紧急

   5. 是寡人之过也——是可忍,孰不可忍?:指示代词,这个

   6. 郑既知亡矣——既往不咎:已经

   7.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受益匪浅;满招损,谦受益:益处

   8. 夫晋,何厌之有?——贪得无厌:满足

   9. 微夫人之力不及于此——鞭长莫及:达到

   10.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树架屋,因人成事:依靠

   11. 亦去之——拂袖而去:离开

【首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50例】

1.引见:引人相见,使人彼此认识           引荐:推荐(人)

2.审订:审阅修订                         审定:审查决定

3.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意思笼统         界线:不同事物分界的线,意思具体

4.包含:里边含有                         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

【美文赏读】专题阅读:敬畏生命

为所有动物不受虐待(节选)

莽萍

    人有许多种学习的方式,全看他们怎样看待世界。如果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为人所用,人是一切生物的中心和主宰,就会无视其他生命的价值,就会把任意滥用和伤害能力低下的其他生物视为当然。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检讨。譬如,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就是一个不人道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这一点,连有的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成人教师却没有反省。有一位著名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因为反对这种残酷的实验课,跟学校和老师作了多次交涉,恳求老师能不能不要伤害青蛙,或者分成小组,共同解剖一只青蛙,而不是人手一只。可是,她到底没有劝说成功,于是就决定在那一天拒绝到校上课。那是她整个学期第一次请假不去学校。

    她的勇气有没有引起注意,有没有成为下一次类似实验课的真正有意义的障碍,我不知道,但是,我真心为这个中学生的爱和勇气感到骄傲。她不因为生命弱小就去欺负,不因为善小就不为。

    现在许多国家都取消了小学和中学的动物活体实验。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伦理观念和道德进步的结果。生物学已经建立很多年了,写作的书籍成千上万,现在还有了各种模型、图谱和视听网络可以用来学习。而我们却要在赶上“发达国家的实验水平”的口号下,努力设置活体动物实验课。的确,在以往的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有过名目繁多的残害动物的实验,但是,随着动物保护哲学和生命伦理观念的强烈冲击,动物福利组织的实际抗争

    得到极大的认同,中学里野蛮的动物实验课逐步被取消,换成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或者解剖动物尸体来学习。为什么我们非要做日渐被别人废除的残酷实验呢?在中学阶段,有什么知识是非要透过折磨动物来学习的呢?可能,我们需要赶上的不是生物课的实验水平,而是其他的东西,比如对待动物生命的态度。

    香港环保先驱温石麟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以保护自然为己任的道路上来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物老师——他大学预科的生物教授。这位外籍老师是他爱护自然的最初的带领者。一次,他们去香港海边作海岸生态考察。那位老师站在退潮的烂泥里,告诉正在寻找生物样本的学生们:你们可以取上来观察,但是,完事后要放回原位,因为他们是属于这里的,我们是大自然的观察者,不应该破坏、扰乱大自然的平衡。这位赤脚站在烂泥里的教师,一直引导着他的学生走向尊敬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活。

    我深信,这就是教育。善待自然、善待动物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天生具备这种态度。

                                                            (原载《中国青年报》)

[品评]

    本文开篇即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并且通过典型的例证和鲜明的正反对比论证,深入地展开剖析。

    由于材料精警动人,议论鞭辟入里,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辅助阅读】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给你的忠告

一.作文阅卷细则

    1.关于整体要求:有字即不给0分;无标题扣2分;每缺50字(3行)扣1分;错别字每3个扣1分。

    2.关于审题

    偏离题意的,如果能判断是完全离题的作文,给20分以下;如文章前后有适当点题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36分。

    3.关于基准分

    作文评分的基准分都定在42分。达到了基本要求,基本符合题意,语言也过得去,比较平一些的文章,就可以打42分。

    4.打分的程序

    打分采取“综合判断,分等参照”的原则,首先应该从总体上综合打分,看它属于哪一档的文章。一篇作文在基础等级分上分为四档:

   (1)42—50   (2)32—41   (3)22—31    (4)21分以下。

    所以,评估一篇文章,首先要能够把它定位在某一档中,这样,评分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5.关于评分重点

    评分标准中以题意、内容、语言和文体为重点。我们主张在这四项中,以内容和语言为重点。除了审题,文体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这里的文体,不是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而是指更广泛的文体概念。

    6.关于发展等级分的给分基本原则

    在通常情况下,基础等级分29分以下的试卷,不给发展分,30分以上的试卷,发展等级分这样给:30—34分,给四等发展等级分,即1—3分;35—39分,给三等发展等级分,即4—6分;40—44分,给二等发展等级分,即7—8分;45—50分,给一等发展等级分,即9—10分。当然,这个规定并非不可违犯。如果遇到某篇作文在某一方面的确非常突出,即使它的基础等级分相对较低,发展等级分也可以满分。

    7.关于抄袭等情况的处理意见

    第一种是抄袭,就是原封不动或稍微改变了几个字的默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凡是抄袭的作文,只能在20分以下给分,而且不给发展分。但是,抄袭作文必须给出证据,不能凭想当然办事。

    第二种是套用,或者可以称为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作了一定的修改。这类作文,如果再创造的成分教多,且能判断该考生的确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可以在及格分以上给分,但不能超过40分。

    第三种是仿写。模仿与套用卷相像,但不一样。模仿卷的再创造成分更多,所以,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卷子可以打二类分,但不得超过50分。

    8.关于问题作文

    若作文具备以下四点之一,则视为问题作文:(1)内容上有严重政治倾向性错误;(2)作文雷同;(3)前后笔迹不一致;(4)在文中有特殊标记。问题作文提交组长或阅卷大组处理。

    二.阅卷教师的特点:

    1.工作量大,易产生疲劳:不愿意仔细看,主题不清,立意不明的,直接打入低类。看得费力,主题句没找到或不好找到的,打低分;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影响分。

    卷面“容颜”须装扮,要讨“考官”心喜欢。

    一是,必须用专用笔答题,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即使涂改,也要按规定(将所修改的内容用双横线划掉,然后在其上或下写上应改成的内容)轻轻地涂,清晰地改;二是,字不要写得太大、太松散,有格的也不要写得太饱满,字体要端正,不要太歪斜(斜度大的扫描出来很朦胧,模糊不清),字距行距也不要太大。千万注意:模糊不清难以辨识的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作文一律判零分。

    2.阅卷老师易产生主观性。我们必须想办法使阅卷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向着有利于你的方面发展,否则便会造成直接排斥。

    隔皮猜瓜原有“道”,作文写作有“诀窍”。

    俗话说得好:“宁可丢了芝麻捡西瓜,不许捡了芝麻忘西瓜。”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作文”比作“西瓜”,因为它在150分的语文卷中占据了60分,比重之大显而易见。当然作文“网阅”的打分也就成了大家关照的重中之重。为公平、公正起见,各地招考委制定了作文“网阅”的新规则:两个阅卷老师打分差距超过7分(7分以内的取两人的平均分)以上,交由第三人批阅打分,如果第三人打分与前两人打分差距还是较大(不大的就取三个人的平均分)就交由第四人(终评人)批阅,并以第四人所打的分为终结分(一锤定音)。关注作文写作,重视作文训练,那种“作文实质上就是碰运气,不用做准备”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应积极准备,科学系统训练。

     3.评分标准是阅卷教师的唯一准绳。按照评分标准写作文是作文稳中求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真正的弄清写作的评分标准。

    以基础等级(内容+表达共40分)和发展等级(20分)为基准,并且对评分细则有了补充说明:以“内容(题意)”为主先打“奠基分”(即“内容”或者说“立意”是基准,决定分数的走向),然后在其相邻等级中再为“表达”和“特征”打分,不跨等级打分。(先确定“内容”等级分,即根据“立意”确定等级,然后再给“表达”和“特征”定级)

    挹“你”为眼,明眸善睐;裁“你”为带,随风飘举。

    a.正确理解“深刻”与“含蓄”。要言之成理,能落到一个具体的点上,或深入本质,或抓住规律,或揭示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含蓄并非朦胧,更不是晦涩,它是委婉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作文时应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着眼“真挚”与“现实”。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真情实感,感情要真挚。

    c. 重视“创新”与“文体。立意“创新”≠大唱反调,体式“创新”≠追求花样,选材“出新”≠写社会阴暗面,语言“求新”≠语言异化。至于“文体”应根据话题和自己的特长而定,最好采用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三中常见样式,少采用诗歌、戏剧、寓言等体裁。

    d. 关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结论:阅卷教师看我们的卷子时间很短,我们必须让自己的作文适应阅卷教师的改卷需求。

    三.阅卷教师的要求:

    1.要求你必须体现积极的人生观,切忌低俗或偏激

    2.要求你不要写危险题材。校园恋情、社会黑暗、抨击高考制度。

    3.要求你卷面要整洁美观。字迹不清,卷面模糊,勾画较多,会降分的。字可以不漂亮,但必须好认。

    4.阅卷教师给你的时间是九十秒:你必须主题鲜明,你必须优点突出。

    四.注意事项:

    1.偏题跑题,输定了。

    2.没有题目,题目不合要求,不只扣二分

    3.字数不够,损失绝对惨重

    4.不要写错别字,一定写过文章至少读上一遍。

    5.没有结尾,不得高分。结尾一定要扣题、照应开头,否则损失大。

    6.材料作文抛开试题所给的材料,直接划入四类卷

    7.机械套用考前作文或范文,最高进入三类卷

    8.文体不要四不像

    9.要多从课本里找素材

    10.不要写与考试无关的话。如写阅卷教师多么地辛苦,请多给自己一些分,请多同情学生,手下留情之类。

    11.写作基础不牢,不要盲目创新。

    12.尖子生:力求不犯低级错误:卷面草,低档;立意偏,低分;思想偏激,另类;文意深奥,低分。

    13.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力求作到:以题目贯穿始终;形象具体,感情真挚,主题鲜明。

    14.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力求作到:文通字顺,立意准;掌握技巧,制造亮点。

【精彩片段】

永远不要说放弃,无论前途多坎坷,无论风暴如何猛烈,明天,太阳依然会升起!

易仆生:每个人都是自己前途最权威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歌德:你若失去了勇敢,你也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希尔顿: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制成马蹄铁,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制成手表的摆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改变的只是形态,提升的却是价值。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又如: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美文赏读】专题阅读:敬畏生命

野性的生命

田雷

    曾经,被电视上的《动物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虽然并不那么喜欢看电视(而它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节目)。喜欢它,并不是因为难得见到这些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的新鲜感,而是那在莽原旷野中,驰骋天地间的自由与彪悍,是那捍卫生命的勇猛搏斗和艰辛觅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独立、自尊和自信。

    曾经见过一幅照片,并深深地为之而振奋。那是雪地里一双狼的眼睛,凝神注视着我,坚定、深邃、英气逼人、摄人心魄。它积聚着强悍的力量,蓄势待发,随时攻击觅食或者反应攻击,捍卫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严。

    还见过一幅荒漠上奔腾的两匹斑马的照片,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更突出了它们高昂着头仰天嘶鸣的奔放向上的气势;其雄浑壮阔与豪迈,在铅灰色的沉沉乌云的映衬下,越发地激荡人心,如同风尘古道上一首回肠荡气的战歌。

    而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的生命风景线。

    欣赏,是有的。毕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空间里,需要面临和应付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极其难得有机会见到野生动物的。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更不要说亲眼目睹并亲临感受那山林间、草原上、旷野中自由地纵横驰聘的英豪气度。

    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着;渴望如它们一样的盎然的生机勃勃,激扬奔放;聆听着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和旋律,在心灵深处荡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时期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真诚信仰,而终于领悟了生命。

    正是由于自然界其他万物生灵(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不再孤独。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张扬的激情——为自己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奋斗拼搏的激情。

    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越来越远的隔绝了自然的我们,又该从何、如何去欣赏生命的激扬,领悟生命的真谛呢?

    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

    自然竞争是残酷的、野性的,然而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的、完善的。人类来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分子,向往野性,回归自然是人类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本性。

    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

                                                                   (摘自《广西环保》)

[品评]

    文章描写与议论有机结合,先以形象的笔墨展示野生动物激扬奔放的“野性的激情”,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阐发精到的见解——“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观点新颖而有见地,行文凝练而有气势。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容易触发联想。如2002年全国卷考查“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地位;2003年全国卷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2004年全国卷要求指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好处;2004年广东卷要求考生从意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2002年全国卷)、山水情(2003年全国卷)、别离情(2004年全国卷)等。

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请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 浦 别 白 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提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4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练一练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读文言学熟语】《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修八尺有余——茂林修竹:长,高

   2.朝服衣冠——朝不保夕:早晨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释重负:如

   4.孰(通“熟”)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5.暮寝而思之——寝不安席,寝苫枕块:睡觉,休息

   6.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望而生畏,无所畏惧,畏难苟安:害怕,畏惧

   7.欲有求于我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盖弥彰:想

   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惶诚恐:的确,实在

   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耳提面命:当面;闻过则喜:过错

   10.上书谏寡人者——从谏如流:直言规劝

   12.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今为烈:在

【美文赏读】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

  □文/王人龙

很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一个角落里结识了帕斯卡尔。

  在我的案头,便放着一本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刘烨编译,帕斯卡尔原著的《帕斯卡尔思想录》。之所以买下这本书,是因为封面的一句话,“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对于一个求知欲极强的青年来说,自然会被这句话所打动,让我有幸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思想界的先知。

  从书扉页中我们可以看到,帕斯卡尔并非仅仅是一名思想家,他同时在数学、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在今天,用21世纪的人的眼光看,帕斯卡尔绝对是个“人才”。而我却不愿意将其与“人才”划为同一等号。“人才”一词在帕斯卡尔身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帕斯卡尔更像是一位天父,先知。在阅读完帕斯卡尔的全部文章后,我的这种印象更加地深刻。

  帕斯卡尔是伟大的人物,他的伟大源自于他的思想。也许很多人都会思考,而帕斯卡尔的这种思考是可怕的,因为他洞察了人类的一切行径。帕斯卡尔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可能有富有意义的人生。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真理,让我可以在夜里坐在灯下动笔写这篇文字。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确实很脆弱,人类的祖先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界中能够存活下来,完全是依靠他们的思想,思想生出了智慧。可是在现今,人们又在做什么呢?帕斯卡尔同样给我们答案,“(人们)在跳舞、吹笛、唱歌、做诗、铃响了就赛跑,还有打斗,让自己当国王,根本不想想当国王是怎么一回事,当普通人又是怎么一回事。”

  帕斯卡尔生活在17世纪,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看出人类是不甘于寂寞的,人正因此而失去了思想,成为了世俗之物。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人们依然如此。人类具有思想性的这一特征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庸俗的娱乐与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的功名。现代人有这样一句俗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说明人与动物之间已经没有本质的差别了,为了一切利益,人类不惜自相摧残。人们越来越像根芦苇,不过他们已经没有“武器”了,失去了最宝贵的财富——思想。

  帕斯卡尔比现在的我们早来到这个世界380多年,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落伍者。他的哲学思想在今天依然适用。《帕斯卡尔思想录》与《蒙田随笔集》、《培根论人生》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如果你阅读过《帕斯卡尔思想录》,就会明白维克多·吉罗为什么要说“如果整个法国文学只能让我选择一部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思想录》。”

  再好的介绍与书评,都不如读者亲自去看看,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去书店或者是图书馆看看《帕斯卡尔思想录》,无论是哪个版本,只要是帕斯卡尔的原创作品就好。在物质主义至上的今天,我们确实需要整个心灵被净化。亲爱的朋友,别忘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读文言学熟语】《勾践灭吴》

   1.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谋事在人:计划,谋划,策划

   2. 夫虽无四方之忧——高枕无忧,后顾之忧:令人愁闷的事

   3. 时雨既至——至死不悟,至死不屈:到

   4. 然后乃求谋臣——实事求是:探索,设法得到

   5. 寡人请更——万象更新:改换,改变

   6.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誓同生死:立誓

   7. 公令医守之——守株待兔:在旁等候,看护

   8. 其达士——达官贵人,达士通人:显贵,得到有钱有势的地位

   9. 洁其居——洁身自好:使……干净、整洁

   10. 饱其食——饱学之士,饱经风霜:充足的,充分

   11.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民脂民膏:动植物所含的油质

   12. 无不不“餔”( 通“哺”)也——嗷嗷待哺:喂养

   13. 民俱有三年之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百废俱兴:副词,全、都

   14. 今越国亦节矣——节哀顺变:节制,克制

   15. 请姑无庸战——无庸讳言,无庸置疑:无须,不必

   16. 患其志行之少耻也——患得患失:担心,害怕;恬不知耻:羞耻

   17.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解甲归田:古代战士穿的护身装

   18. 国人皆劝——劝善惩恶:勉励

   19. 孰是君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代词,谁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5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又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7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例:《红楼梦》中《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过泰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8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高考成语误用类型例说】

一、望文生义

   ①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②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分析:①中的“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如:“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①句作者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②中的“四郊多垒”与“固若金汤”并提。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与“四郊多垒”的意思正好相反,“四郊多垒”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形容危急。

   二、近义混用

   ①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②她父亲思想开明,对女儿和儿子等量齐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分析:例①中“不胫而走”应为“不翼而飞”。“不胫而走”是指没有腿而能行走,“不翼而飞”是指没有翅膀却能飞走。“不胫而走”侧重指事情、消息等用不着刻意宣传,就迅速流传开来,而“不翼而飞”则着重指什么东西突然不见了

   例②中的“等量齐观”应改为“一视同仁”。这两个成语虽说都有“同样看待”的意思,但“等量齐观”一般用于生命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如:”因为他是把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是非、大小,都一律等量齐观的。“而一视同仁”着重强调的是对人或动物的态度是平等的,不分厚薄亲疏,如:“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三、褒贬失当

   ①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贝增心喜、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②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分析:①中的“蠢蠢欲动”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如“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

   ②中的“卓尔不群”是指高高直立,超出一般,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与众不同。例句中将“卓尔不群”和“性格孤僻”并列,显然作者以为“不群”就是“不合群”,这与原意大相径庭,应当将“卓尔不群”改为“落落寡合”或“郁郁寡欢”。

   四、顾此失彼

   ①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②这次演出比较成功,只是个别动作有点装腔作势,不自然。

   分析:①用“穿云裂石”形容大力士的功力令人费解,“穿云”指冲上云霄,“裂石”指使石头裂开。大力士可以使石头裂开,但他们如何冲上云霄呢?冲上云霄仅靠人体的力量是不够的。

   ②中的“装腔作势”除褒贬失当外,也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装腔作势”是指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和姿态,形容做作。例句是针对“个别动作”而言,很显然,动作只能“作势”,不能“装腔”。

   五、前后矛盾

   ①二嫂喃喃地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只能怨天尤人罢了。”

   ②杂志社的来稿虽多,可是不刊之论、有份量的稿子太少了。

   分析:①中的“怨天尤人”是形容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强调客观或埋怨他人,而该句前面说二嫂已经认命,这样句意前后矛盾,造成表达上的混乱。

   ②中的“不刊之论”是指不必修改或不能更改的言论或著作,即非常出色的或经典性的著作。而后面又说这样的稿子没有份量,显然是因为不理解“不刊之论”的含义而造成了语意的前后矛盾。

   六、误用词性

   ①我们必须打破老一套的墨守陈规。

   ②历史上也曾有那么几位文韬武略的英雄人物,想统一天下,但是未曾实现自己的抱负。

   分析:①除了“老一套”与“成规”语意重复外,还犯了词性误用的错误。“墨守成规”是个动词性短语。作者却让它带上了“老一套”以个定语。显然是把它当成名词性短语看待了,可将“老一套”去掉,并将“墨守成规”改成“陈规陋习”。

   ②作者是把“文韬武略”当成形容词或动词短语看待了,其实“文韬武略”是个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如果要让它作“英雄人物”的定语,必须在之前加上“具有”之类的词。

   七、不合逻辑

   ①庞涓对部下笑道:“我早知道齐兵劫弱,果然被我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

   ②荆轲对太子丹说:“臣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分析:上述两句中,庞涓、荆轲都是战国人,而加点的两个成语分别出自《晋书·谢玄传》和清代吴研人的《痛史》,“前人”不可能说出“后人”的话,所以不合逻辑。

   八、堆砌成语

   ①在辩论会上,它的观点被驳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面目全非。

   分析:在这个例句中,加点的三个成语语意相近,重复使用,表面上似乎很有说服力,实则罗嗦,不如任意删去两个。

【美文赏读】

夜读帕斯卡尔

--------------------------------------------------------------------------------

□     文/木莲

如果不去解读,不去体会,谁也不会相信在他清瘦的面孔和孱弱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怎样深刻和矛盾的心灵。

      他是一个彻底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将自己生命推向极顶的人。

      他叫帕斯卡尔。

                                 一、科学界的幸运

      有人说:在历史上,那些思想的巨人,他们投身于哪个领域,就是哪个领域的幸运。但是具有多方面天才的巨人,是很难被哪一个领域束缚住的,要是他有一颗总不安分、永远探索的心灵的话,就更其如此。

      帕斯卡尔有着一颗永不安分的心灵。这份心灵引导他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他的灵魂是高洁的,思想是放射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不拘泥于一条道路而随时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不断转换兴趣和方向,而他执着的个性和彻底的精神,又使他在自己关注的领域走的很深很深。

      当他还是一个十一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的时候,就写了论文《论声音》,发现了欧几里德第32命题,十六岁写了《论圆锥曲线》,完成了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关于数学的问题,关于物理学的问题,在很早的时候就吸引着这个少年的兴趣,这兴趣使他提早的开始了自己的科学生涯,十九岁制造了计数器,为计算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pascal语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以后他又提出了“帕斯卡尔三角形”,发现了密闭流体能传递压强的物理学定律(帕斯卡尔定律),他还发明了注水器、水压计,改进了气压计。

     这是科学界的幸运。

      但是他那颗不安分的心灵始终没有把眼界局限在既定的事物上,当世界向他扑面而来的时候,他积极地接受着这些新鲜的信息,他开始发现开始创造,向一切未知的领域。他在无意中成就了哲学和文学,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这是后人为他天才思考和发明加上的冠冕。

                                   二、在矛盾中跋涉

      他是一个科学家,一个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成果的科学家。

      他是一个哲人,一个具有哲学气质,关注生命,热爱上帝的哲人。

      对于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是他一生的最爱,这种热爱最早来自他对身体病痛的体验,从小到大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病痛始终折磨着他,他曾经一度瘫痪在床,经常昏厥过去,他长期患有恶性胃溃疡,在生命的晚期又处在一种精神崩溃的的边缘。人们在思考生命的时候,往往是从直接构成痛苦的那部分开始的,早年多病给他肉体带来的痛苦使他过早地开始了思考的历程。

      从伤痛开始,在伤痛中感受生活的甘甜,在美好中品味生命的悲苦。于是他发现“人是怎样的虚幻啊!是怎样的奇特、怎样的怪异、怎样的混乱、怎样的一个矛盾主体、怎样的一个奇观啊!既是万物的判官,又是地上的蠢材;既是真理的贮所,又是不确定与错误的渊薮;既是宇宙的光荣,又是世界的垃圾。”

      事物是矛盾的,人是矛盾的,帕斯卡尔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在矛盾中苦苦地跋涉着、前行着,探索着心灵与世界的未知,而他的矛盾不仅仅是思考的结果,更是他人生经历的必然。

      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离开了他们,九岁时,尽职的父亲带着他走出了故乡克勒蒙,去向巴黎。这是最早根置在他生命中的矛盾因素,这些因素长久地储存在心底,家乡美丽的原野、农田与周围的火山遗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冷静与热烈的自然状态给他敏感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并沉淀在体内,静静地等候着他的成长。

      有一天这种冷静与热烈的状态相遇了,义无返顾地把他引领向矛盾的彼岸,推至思想的颠峰。

      他不知道母亲是谁,姐姐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尽管逼真,却是一种错位。他爱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与他们相依为命,姐姐母亲般地关怀和与妹妹心有灵犀的思想通融弥补了幼年的不幸,但是他心底永远都空余了一个位置,那位置无人可以替代,即便姐姐对他无微不至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失去母亲的经历使他在潜意识中一直都处在惊恐之中,他不能再失去任何一个亲人。而妹妹雅奎琳,即将出嫁的时候受到哥哥的影响,在父亲去世的时候进了修道院。他与妹妹之间一直有着一种相通,一种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他们互相认同,互相鼓励,在交流中相互影响,自己对上帝的皈依使得妹妹遁入基督,这使他深感内疚,进入了另一种矛盾,他热爱上帝,把自己交付给上帝,但是当妹妹追随自己投身上帝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从此失去了妹妹。

      父亲和妹妹,生命中两个挚爱的人相继离去,他陷入了极大的孤独和绝望,爱与失去构成的矛盾深深地折磨着他。

      那个爱过他或者被他爱过的人是谁?无人知道。但是,谁都相信他曾经真实地爱过,他的《论爱的激情》对爱情同样抱有极大的矛盾,在赞美的时候担心,在追求的时候恐慌,他把自己又一次置于矛盾的境地。“如果一个男人心灵中有什么地方是温柔的,这个时候他是处在爱情中”,他在说爱的箴言,还是在表白自己,当他意识到自己心灵那片温柔的时候,他又矛盾地看到“以爱情开始而以野心结束的一生是幸福”的,他的野心是指思想吗?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他的爱屈居于他的思想,在《思想录》中他坦言道:爱情的结果是可怕的。在赞美爱情的时候他开始害怕爱情,这种矛盾的结果是他终身未娶。

      他逃离了爱,却成全了思想。

      他曾经进入了一种世俗生活,但是,性格中早已形成了的矛盾气质使他在这样的生活中度过了极短的一个时期后立刻停止了,他感到了一种更大的矛盾和不安,在世俗中他消耗着自己的体能和智能。

      他陷入了极度的孤独之中。在孤独中完成了灵魂的升华。

                                  三、人与无限

      人是什么?我来自哪里?

     “我不知道是谁把我安置到世界上来的,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我自己又是什么?我对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种可怕的愚昧无知之中。我不知道我的身体是什么,我的感官是什么,我的灵魂是什么……,我看到整个宇宙的可怖的空间包围了我,我发现自己被附着在那个广漠无垠的领域的一角,而我又不知道我何以被安置在这一点而不是在另一点,也不知道何以使我得以生存的这一小点时间要把我固定在这一点上,而不是在先我而往的全部永恒与继我而来的全部永恒的另一点上。我看见的只是各个方面的无穷,它把我包围得像个原子,又象个仅仅昙花一现就一去不返的影子。”

      无限空间永恒的沉默使他感极大地恐惧。我们习惯于在解答了身边许多具体问题之后,去追问那些看似最简单却又永远无法回答清楚的问题。在他提出这些最简单又最复杂的问题的时候,他同时发现了无限,发现自己渺小的近乎可怜。人是什么?我自哪里来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这个贯穿于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命题没人能够解释清楚,而这个话题在今天以至未来还将继续被一代又一代的哲人拷问下去。

      在无限中人扮演了一个复合性的角色,一个有限的肉体和一个无限的灵魂结合在一起的神秘角色,然而,这就是人自身的真实存在。人们以灵魂附着在肉体上,以无限附着在有限上,为肉体打上思想的记号,从而使肉体有了人性和人情,但是,无论我们的视线和想象伸展的多么悠远,都无法企及宇宙的边线,都始终带有人的印记,包含着人的局限性。

      那一刻,他看见了无穷。在深邃的夜空,在薄雾的黎明,在空洞的大脑中,清晰又迷蒙。他质疑,想明白那个把自己放置在宇宙中的人到底是谁?

     “正象我不知道从何而来,我同样也不知道我往何处而去,我仅仅知道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我就要永远地或者是归于乌有,或者是落到一位愤怒的上帝手中,而并不知道这两种状况哪一种应该是我永恒的部分。这就是我的情形,他充满了脆弱和不确定。”

      和不知道从何而来一样,他同样不知道该往何处去。在无限中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充满了脆弱和不确定,我将归向哪里?他自问。

      那是永恒的乌有,在乌有中无以寄托、无以附着、无以支撑,黑暗的乌有预示了世界的不可知,自己便是那不可知中悬浮的微粒,在悬浮中不定地漂移着,“从一头被推到另一头……,这种状态对我们既是自然的,又是违反我们意志的,我们心中燃烧着想要寻求一块坚固的基地与一个持久的最后据点的愿望,以期在这上面建立起一座能上升到无穷的高塔”,我们揣着万般情怀寻找着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追寻着思想的永恒和不朽,但是,我们整个的基础破裂了,大地裂为深渊。

      空虚、失落、盲从。

      在无限中飘摇,他感到了心力憔悴。

                                 四、人的伟大在于思想

      荒芜中生长着苇草,它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人就是那最脆弱的草蔓,在风中无力地摆动着、摇晃着,但是,人是多么地了不起啊,又是多么地伟大,因为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

      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他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于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我宇宙”

      思想包容着天宇,思想含盖着时空,思想证实着生命。

      这是思想的气魄,也是思想的魅力。

      人的思想就是无边的宇宙,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不以规矩无以至方圆,方圆本身就是一种界定,有其边缘,边缘限制了我们无限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迂腐地相信推理、判断,相信逻辑和经验,从而忽略了一闪而逝的灵感,这灵感又实实在在是构成我们思想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他看中灵感,相信天赋,认同感觉。

     “我们认识真理,不仅仅是由于理智而且还由于内心”。在人与人之间我们的内心可以洞悉彼此的思想,感受着彼此的感觉,在人与自然中我们的内心可以体会自然的规律,掌握自然之间的联系,在生死之间我们的内心可以与生者交谈与死者沟通,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我们的内心可以跨越历史的云烟,接近现实的真理,在浩瀚的宇宙间我们的内心可以真真切切地告诉自己:你本是微不足道的,但因为有了思想,你成了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

     “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

      但是,人不全都是为思想而生的。他却固执地把自己和别人推向了思想的极至,“一个人的精神越伟大,就越能发现人所具有的创造性,平庸的人发现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事实是更多的人是平庸的,更多的人生活的目标和目的是不确定的,他们只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生存而生存,并且满足于自身的平庸,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他却为更多的人不能思想,缺乏创造性变的平庸而沮丧和痛苦。

      人是伟大的,因为认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

      人是可悲的,依然因为认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

                                 五、认识你自己

      他是一个哲人,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风格散漫,形式随意,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这些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最深层次。他关于生命思考的片段动感、跳跃、肆意、热情,这种从心灵流溢出的思想碎片比那些经过人为加工过的更为真实和可靠。

      他关注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尽管他矛盾的气质使自己一次次陷入痛苦的泥沼,但他还是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如果这不能有助于发现真理,至少这将有助于规范自己的生活,没有别的比这更为重要了”。假如我们真的无法认识真理,那么让我们降低要求和标准,认识自己,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而认真的生活态度和对上帝的虔诚是一切的基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至少是认识人的一部分,伟大与卑微的统一,高贵与贫贱的统一,神性与奴性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的统一,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

      人是伟大的,人的伟大在于身体和物体方面,在于精神和理智方面,在于仁爱和心灵方面,这其中最为高贵的是仁爱和心灵,仁爱是超自然。而人同时又是一个错误的主体,被许多虚幻的错误和缺点包围着,“欲念和强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根源,欲念形成自愿的行为,强力形成不自愿的行为”。“人的最大的卑鄙就是追求光荣,然而这一点又正是他的优越性的最大标志”。这是一种矛盾,追求光荣或荣誉或尊重是人的伟大之处,亦是人的卑鄙之处,人难以超越这些虚荣而真实地生活,人们追求享乐、追求安适、追求衣食温饱,追求天伦之乐,但是,这些都还远远不够,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的更高的来自别人的关注。

      从虚荣走向贪婪,从贪婪走向狂妄。“我们是如此之狂妄,以致于我们想要为全世界所知,甚至为我们不复存在以后的来着所知......”。

      沉浸在虚荣中,我们期待有一种想象的生命活在别人的观念里,希望自己永远驻足在别人的心目中。

      不甘寂寞就是我们的现状,这现状过去有,今天依然有,且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种状态,是人生矛盾的一个层面。

     “没有一个人是不把自己置于其它一切人之上的,没有一个人是不爱自己的财富、自己的幸福以及自己的生命的延续,有甚于世上其余一切人的财富、幸福与生命的;这是出于怎样一种颠倒的判断啊!”“每个人对于他自己就是一切,因为自己一死,一切对于自己就都死去了。由此而来的是,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对于所有人就是一切。”自我的形成是人成熟的必然结果,他叙述了一个事实,看到了人自爱的一面,但是自我本身却是不义的,当一个人过于自我的时候,别人就显得不够重要或者成为自己的对立面。

      这一切与他理想中的人相去甚远,他渴求真与善,却失望地看到了的假与恶,人是多么地不幸啊,自愿堕落,甘心沉沦。

      人是错误的主体,要摆脱自身的虚荣卑劣和丑恶得借助于其他,这其他是谁?

                                  六、“火之夜”的追思

      那个夜晚,灵魂破土而出,与上帝遭遇,于是他紧紧地握着上帝的手,所有的问题豁然中开,他找到了皈依。这是他的一次再生,一次灵魂上的洗礼。

      那一天,他31岁,他乘坐的马车坠入塞纳河,远去的河水带走了两匹马,而他却奇迹般地存活了。他要感谢,感谢命运,感谢一种拯救他生命的东西,这种东西模糊地站在自己的前方,这么多年来自己竟是无端地放过了对这东西的认识和思考,于是那一夜,他坐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地翻开了那一页书籍,《新约全书》,“约翰福音”。

      当他反复咏诵这些经文的时候,他感到了一种召唤,他逐步走进一种状态,开始痴迷于书中一切。他的思绪飞泻、直扑而来,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确切的细节,但是那一夜在他短暂的生命里却构成了一个转折点,他飞速地写下了《火》,把他瞬息的灵感和思想记录了下来:

       ......

     “你的上帝将是我的上帝”

       除了上帝忘记世界、忘记一切。

       他仅仅通过福音书的教导被发现,

       人的灵魂的伟大

       正直的天父,世界尚未知你

       但我知道你

        ......

       我从他们分离

      “他们抛弃了我,生命之泉”

       我的上帝,你要抛弃我吗?

        ......

      在他死后八年,他写下的这张纸和一个羊皮纸抄本被发现在他上衣的衬里中,而这一晚发生的事他终生守口如瓶,无人知晓。后来人们把这一夜叫做“火之夜”,把他记下的这个东西叫做“追思”。

      这神秘一夜的体验使他完成了生命中对上帝的又一次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我热爱财富是因为它给了我帮助悲苦不幸者的手段。”他变得内向而沉默,封闭着自我,思考着上帝。

      他的身体日趋衰退。

      逐渐地,他离上帝近了,离生命远了。那一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走的时候呼唤着他心中永远的神明——“上帝,不要抛弃我!”

      上帝领走了他。

      “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当我在昏暗的夜灯下细读他的思想和他的人生经历的时候,我知道,那一时刻他离生命很远,但是离我们很近。

【美文赏读】专题阅读:善待自然

      [小引]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曾经有人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得到的却往往是抚不平的创伤。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也许这才是今天我们真正要做的。

[文一]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愚茶

    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

    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爬上去踹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十几二十个人准备上一年半载,满负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打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就可以插上旗子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当有记者问她在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同样的道理,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征服了高山,而是应该感谢山允许人的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要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怀有“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山的魅力所征服了呢?

    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更是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让我联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偷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人保住了它;一片平静的湖水,人没有让推土机隆隆碾过;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这,才叫做力量。

                                                                 (摘自《课外美文》)

[品评]

    好文章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应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本文在“人与自然”方面作了求异思维,其独到的见解在于:“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也就是在告诉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真正显示人类的力量。

    作者并未板着面孔说教,而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穿插引证,对照比较,丝丝入扣,发人深省。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读文言学熟语】《触龙说赵太后》

   1. 秦急攻之——攻无不克,攻其不备:攻打,攻击       2. 大臣强谏——强词夺理:竭力,硬要

   3. 老妇必唾其面——唾手可得,唾面之辱:吐唾沫   4. 入而徐趋——亦步亦趋,趋之若骛:快跑

   5. 曾不能疾走——疾足先登:急速的;走马观花,奔走相告,不胫而走:跑

   6. 老妇恃辇而行——恃才傲物,有恃无恐:依仗,依赖

7. 少益耆(通“嗜”)食——嗜酒如命:喜爱

   8. 日三四里——日试万言,日新月异:每天(作状语)

9. 不肖——惟妙惟肖:相似、像,后来引申为“不成材”

   10.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及锋而试:趁着;托孤寄命:托付

   11. 持其踵而为之泣——继踵而止,比肩继踵:脚后跟

   12. 念悲其远也——念念不忘:惦记                       13. 位尊而无功——丰功伟绩:功勋

   14. 而挟重器多也——挟山超海:挟持,夹着,引申为“拥有”

   15.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从长计议:打算         16. 恣君之所使之——恣意妄为:任凭

【首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50例】

淡泊:<书>不追求名利                淡薄:(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                心率:心脏搏动的频率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情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

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化妆: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化装:假扮或改换形象

推脱:侧重在推掉、摆脱某种责任      推托:侧重在找借口拒绝

切记:牢牢记住                      切忌:切实避免或防止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直截了当;简便快捷

清净:没有事物打扰,清澈             清静:(环境)安静不嘈杂,强调没有声响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搜剿:搜索剿灭                      搜缴:搜查收缴

尖厉:形容声音高而刺耳              尖利:尖锐;锐利

分辨:辨别                          分辩:辩白;说明事实真相,用于消除误会

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            隐晦:(意思)不明显

交代:把经手的事务移交给接替的人    交待:把事情或意思向有关的说明;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

墙角:指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        墙脚:墙根;比喻基础

自制:克制自己                      自治: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利

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    处事:处理事务

【诗歌鉴赏】(赠友送别诗)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倪其心)

【常用熟语精编】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不尴不尬、乱七八糟、八九不离十’等。”从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到,熟语和成语很接近,但范围比成语要广泛。成语除了符合熟语所具备的特点之外,还具有简洁精辟、大多由四字结构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书面来源或典故)、书 面色彩较浓等特点。而成语只是熟语的一部分。在语言里,一般词组是临时组合的,而各种熟语则是经久沿用有了定型的,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并且口语化程度高,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结构上,不限于四字词组,包括多由三字格组成的“惯用语”(如“唱高调”“炒鱿鱼”),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港——自身难保”),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俗语”(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和揭示客观事理、富有教育意义的“谚语”(如“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等。在使用上,虽然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但有些比较灵活,例如中间插上其他成分,如“炒鱿鱼”——“炒你的鱿鱼”。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时能对熟语有进一步的了解,并能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笔者精选常用熟语100个(以惯用语和俗语为主),提供较准确的解释,并举出现当代书证,供师生们参考。

1.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齐鲁晚报》2003/1/30)“几万字的文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厦门晚报》2003/12/31)

2.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不可避免。”(《中国青年报》2001/9/20)

3.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一个法国人曾挺疑惑地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老把忙挂在嘴边,简直是不懂得享受生活,我没搭理他,因为他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们国情是虚位待人,我们的国情是多人待一位。”(《春城晚报》2003/6/5)“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新华网2003/12/16)

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上海证券报》2002/7/2)“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著名的‘猫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一种形象化表述。”(《大连日报》2002/8/20)

5.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拿来主义》)“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关了起来。”(《西湖民间故事·白娘子》)

6.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销售与市场》1997/12)“‘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大家所熟知的经典投资理念,主旨是强调分散风险。”(《中国经营报》2002/9/16)

7.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半岛电视台:同西方唱对台戏”(《解放日报》2001/12/28)

8.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粗枝大叶……还在我们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9.唱白脸。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她都坚持要我背乘数表,背不出就不准我吃饭。妈妈唱白脸,爸爸就唱红脸,所以当时我更喜欢爸爸多一点。”(四川在线2003/8/13)

【美文赏读】专题阅读:善待自然

[文二] 你的欲望我的悲怆

□张捷

    不能用枪,要用棍棒,因为枪弹会损坏小海豹雪白的皮毛。杀戮让小海豹头开脑裂,有的在剥皮时还在痛苦地挣扎蠕动。前来保护自己孩子的成年海豹也难逃乱棍。纯洁安静的冰面上一片凄厉叫喊,鲜红的血将方圆十几里的白色世界渗透。

    六七十年代,每年春天,这幕惨剧都会在加拿大东海岸上演,只为满足欧洲对海豹皮的需求。

    如今,被加拿大政府允许的商业捕杀再度如火如茶。这次遭殃的是雄海豹。l997年有40万头海豹被杀。

    一位中国环保人士到加拿大,当地人说,这一轮加拿大海豹被杀,是为了给你们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补肾。

    他无法否认。国内的电视屏幕上,一位因出演潘金莲而成名的女星,正每天在电视广告中唠叨:人人都为礼品愁,我送北极海狗油——海狗,就是海豹。

    他们可能不会想到,为了自己的私利,中国渤海湾的斑海豹已经濒临灭绝了,加拿大海豹接着遭殃。

    从远古的漫长岁月中一起走来,人类虽一直利用动物,但并未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工业革命后,征服自然的工具不再是手、斧头,而是机械、科技。人类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如此有力。心存畏惧的生存挣扎,终于演化为肆无忌惮的欲望释放。

    不只如此,几乎每个让人类激情迸发的单词,背后都有一曲动物的哀歌:

    爱情。每年中国几百万只相思鸟被送到日本,供少男少女表达浪漫爱情。为了一只鸟成为笼中物,捕捉过程中会使20只鸟死于非命。

    美食。毛里求斯的渡渡鸟被当做“活罐头”吃绝了。中国海口市正时兴用野生鸟类熬粥。一家美食城赫然打出灯箱广告:“鸟的王朝,粥的世界。”

    时尚。“沙托什”,可以从指环中穿过的戒指披肩,用藏羚羊绒织就,贵逾黄金。

    健康。熊胆汁清肝明目,且除痔疮。虎骨、麝香各种以动物为原料的药酒,效果显著;而中国东北虎,目前仅余7只(野生)。

    战争。1991年波斯湾海域战火纷飞。海湾内形成一片长56公里、宽16公里的油膜。所经之处200万只海鸟丧生,一些特产鱼种永远消失。

    利润。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

    许多野生物种甚至还没有被人类认知,就已永远消逝了。在地质时代,鸟类平均300年灭绝一种,兽类是8000年。如今,自然界植物灭绝的速度是每小时一种,动物是每天一种。灭绝还在以加速度的趋势进行着。

    “一切动物皆为平等”,这种论点对多数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来说不那么容易接受。可即使只为人类自身着想,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对其他生命的不节制行为是一种不妙的事。(965字)

                                               (摘自《兰州晚报》,有改动)

[品评]

文章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贪欲给动物世界带来的悲剧性后果。试想,动物的被戕害,意味着生态被破坏。生态不平衡使人类不再拥有和谐宁静的家园,人类为贪欲将付出怎样的代价,也就不言自明了。文章以事实说话,因确凿的事实而形成很强的警策力量,特别具有现实针对性。

【首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50例】

法治:表示要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法制:指有关的法律制度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                         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反映:指反照或提供情况(多用于对上级)     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学历:指学习的经历                         学力:指经过学习达到的程度

传颂:辗转传布颂扬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

降伏:制伏;使驯服                         降服:投降屈服

回还:回到原来的地方                       回环:曲折环绕

面世:作品,科技产品与世人见面             面市:一般商品上市

总览:全面地看;综观                       总揽:全面掌握

神志:知觉和理智                           神智:精神智慧

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不以……为耻

凡事:不论什么事情                         凡是: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无名:难以说出                             无明:佛典中指“痴”或“愚昧”

制订:创建拟定                             制定: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

现时:现在;当时                           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合于客观情况

专诚:特地(表示非顺便)                   专程:专为某事而到某地

同事:国家大事                             国是:<书>国家大计

大义:大道理                               大意:主要的意思

悲痛:伤心苦恼                             悲动:极度悲伤

品味:品尝;仔细体会;(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品位:官阶;物品质量;文艺作品所到的水平

增值:资产价值增加                         增殖:增生;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