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是如何解释宇宙和生命的诞生的?--净空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43:14

佛法中是如何解释宇宙和生命的诞生的

(净空法师讲经) 问:请问佛家对宇宙和生命的诞生是如何解释的?
  答:佛家不是解释,佛家给你说真相,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宇宙跟生命同时诞生的,再给你说得清楚一点,整个宇宙跟我自己的生命是同时诞生的。怎么诞生的?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心性,在佛法里面也称之为法性、佛性、自性、本性。性在哲学里的名词叫宇宙、人生万有的本体,这个本体是什么?哲学里提出本体这个名称,本体到现在都找不到,本体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佛法说的清楚,佛法用性这个字来说明。中国古人也用性,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这个性是本体。性不容易理解,只有名字,没有真的东西给你摸到,为什么?它不是物质。所以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这个东西麻烦了。但是它存在,所有一切森罗万象是它现出来的。

  为什么不叫性现,要叫心现?这就有学问了。性不现,什么时候现?心现了,所以叫心现识变,性变成心就现了,性要不变成心,不行。性跟心有什么差别?性没有念,心有念。所以《华严经》里面才给我们讲,“迷唯一念”,那个念就是叫心,你动个念头就叫心,念叫心,动个念头,我们讲起心动念。但是起心动念,不但我们凡夫不知道,阿罗汉也不知道,菩萨也不知道。菩萨的阶位很多,所谓大菩萨、小菩萨,菩萨阶级在《华严经》上有五十一个位次。到什么样的菩萨才知道?到八地才知道。八地这个位置高了,你看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不知道,十住也不知道,十行、十回向,到十地里面从第一地到第七地也不知道,第八地知道了,八地、九地、十地,这个知道了,为什么?他见到了。

  前面这些菩萨虽然不知道,跟我们一样,听说的,我们今天知道是听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上说的,我们自己没有证得,听说有这么回事情。念头是太微细了,八地菩萨那样深的定功才觉察到,这是极微细的振动,这个动是振动。什么原因振动的?没有原因,所以叫无始无明。什么时候开始振动的?没有时间。这里头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间、空间是振动之后才发生的,在刚刚振动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你要问什么原因?佛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字,叫迷,这个微微的振动就迷了。但是这个迷不严重,为什么?里面还没有分别执着。这一动里面,这个心就叫阿赖耶。你看本来叫性,本来叫真性、本性、自性、佛性,本来叫性,一动就不叫性,叫阿赖耶。阿赖耶能生万法,宇宙万法,我们生命起源就开始了。

  可是你要晓得,一念不觉那个动不是真的,就是说能生、能现、能变的不是真的,那所现、所变的这些境界、这些现象哪里会是真的?这个要认识清楚。阿罗汉、菩萨之所以高明,高明在哪里?他认识清楚,他在现相里头他不被现相迷惑,不被现相障碍。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障碍,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里面的真实受用。凡夫不然,凡夫误会了,以为这些假相是真的,这个亏就吃大了。以为假相是真的,他就起分别、起执着,这问题严重了。起分别,分别在佛法里叫所知障;起执着,执着叫烦恼障,于是你这二障就起来了。二障起来之后,你对于一切法的真相不了解,也就是说你想错、你看错了,影响什么?你做错了。做错就错的现象变现出来,这个错的是什么?六道三途,这是错误的。佛讲“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想错误,所以错误的境界就出现了。

  如果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现的境界非常美好。那个我们跟六道来比,说那是真的,那是净土,我们一般讲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你看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多么美好,他那是什么现出来的?他那也是心现也是识变,但是他那个识只有阿赖耶,没有末那,也没有意识;意识是分别,他没有分别,末那是执着,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现出来的境界是极乐世界;有分别、有执着,现出来的境界是六道轮回。什么时候现的?就是现前,为什么?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个很难懂。我们为了大家思惟、观察方便起见,我们用电影的放映机让大家去观察。

  电影放映机里面我们晓得叫幻灯片,一张接一张,那一张就等于好像是一念。你有一念它就现相,你接着第二个又是一念,所以它还现相,放映机照在银幕上的色相相续不断。所以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相是个相续相,相似相续相,为什么?绝对没有两张是相同的,相似相续相。我们现前世界就是这么发生的,是你的念头发生的,你没有念头,世界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是什么?你在迷,你有念,你就在作梦,念头一断,你就醒过来,梦就没有了。所以佛告诉我们,迷的时候有现相,觉的时候现相就没有了,这才是宇宙的真相。

  为什么会现这么多相,无量无边,无有止境?这个现象我们也没法子理解,我找万花筒来做比喻给大家看。你看万花筒就这么一个东西,把这个比喻作阿赖耶,万花筒里面有些碎片,各种不同颜色的碎片在里面。我们从这里看去,你把筒子转动,它里头就变成图案,你把它转一万次,它现一万个画面给你看,没有一个相同,这就好像阿赖耶一样。所以现相是什么?是你心动,你心动它就起现相,你动个不停,它现相在那里产生变化它不一样。我们把阿赖耶比喻作万花筒,我们自己的阿赖耶,我们自己的思想、念头就是里面的碎片,当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的时候,现象就现前。你的善念就现善境界,三善道,恶念就现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是三恶道。如果你念头清净,就是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它现的就是四圣法界,就不是六道,六道就没有了。

  所以,念头一动变成阿赖耶,阿赖耶里头没有染净。到有分别的时候就产生了染净,到执着的时候就产生了善恶,执着是染,分别是清净。执着里面就有善、有恶,有三善道、有三恶道,是这么来的。佛这个说法非常合理。

  佛法讲科学,不是不讲科学,科学是什么?证据,你能拿得出证据出来。佛法这个证据不需要用仪器去观察,不需要,它用禅定。换句话说,你要不相信,你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放下,真放下了,佛说放下那个境界你就见到了。你再能把分别也放下,菩萨讲大乘里面的菩萨境界,你就看到了。你能把妄想(起心动念)放下,诸佛如来的境界你看到了。这是证据,佛叫你亲证,不是说你相信他的话就算了,这个没用处。相信他的话,你自己没有证得,你还是要搞生死轮回,你还是要搞三恶道。佛法里头无比殊胜的就是教我们要求证,不是说佛讲了就算数,不是的,我们要把它证明。所以你要了解事实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叫你不可以执着?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

  所以佛法修行,真正要入佛的境界,头一个你就要知道“我”是假的,我相空,不可得。我空之后,我所有的当然不可得,你在这上面就不会分别执着了。我们现在最难的,这个身是我,我身体所需要的用具是我所拥有的,这个放不下,这是最严重的错误。所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两句话很重要,“欲达心源净,须知我相空”,括弧里的注解是宗密大师注的。第一句“欲达心源净”,你要想通达心的根源,这是什么?这是你所迷的,是你所迷,理不迷,心源真的是清净。六祖说得很好,他见性了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六祖惠能大师证得了,他为什么证得?他不迷了,他证得。我们学习从哪里学起?“须知我相空”。你必须知道我相,“我”这个字怎么讲?宗密大师的注解说“万物自虚”,我是一个自体,一切万物都没有自体,所以佛法讲无我。我也当主宰讲,一切万物都没有主宰,为什么?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哪有自体?缘聚相就生,缘散相就灭。

  这个话也很不好体会,讲到终极,缘聚缘散讲到终极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念迷,相就现前,就现相,但是现的相时间太短暂,立刻就没有了。第二个念头又迷了,但是第二个念头绝对不是第一个念头,这个要知道。像我们看电影幻灯片的底片一样,前一张不是后一张,前个念头生灭立刻就完了,第二个又有生灭出来。这个生灭的现象,佛经上比喻说“如露亦如电”,像闪电一样,一闪就没有了,我们是看到的相续相。闪得多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它在那里闪,像闪电一样闪,闪多少次?闪一千二百八十兆,兆是万亿,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次。万法自虚。我空,人空,人也空,众生也空,众生就是万法、万物,没有一样是有实体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要知道,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宇宙、万法到底是有没有?佛告诉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为什么不能说没有?它有相。为什么不能说有?虽有相,相不可得。所以才跟你讲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可是佛知道,凡夫听了这个话他就起分别,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从这个名言上就起分别、就执着,那又错了,又迷了。所以马呜菩萨才教人,听教、看经不可以执着言说相,不可以执着名字相,不可以起心动念去想它,叫心缘相,你这样一听就开悟了,豁然大悟。悟,没有分别执着才会悟,有分别执着悟不了,分别执着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所听到的是听别人说的,听了一些常识、知识,别人这么说的,佛这么说的,菩萨这么说的,自己没见到。自己什么时候见到,放下分别执着就见到。阿罗汉不执着,见少分;菩萨不分别,见多分;佛不起心不动念,全见到了。所以,佛法里头有高等科学,不是不合乎科学,佛法样样都要你自己去求证,那是真的;你要没有证得都不算数,你还是去搞六道轮回。由此可知,放下是多么重要。

  为什么放不下?是因为我们知道的不够彻底。纵然知道彻底了,放下也不容易。为什么?宗密是华严宗五祖,他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说真理虽然可以顿悟,这就是讲你是悟了,妄情难以放下。真的,习气太重了,放不下。那怎么办?必须常常觉察,要常常去看,看一切法本自不生。要历事炼心,这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在事相上经历,天天去磨,去磨练。磨练是天天念念当中想到,实在讲提起《金刚经》上一句话就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很喜欢的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平了,因为喜欢是烦恼;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心生起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瞋恚心摆平了。用这个方法。

  净土宗用的方法更妙,净土宗不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用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把它摆平了。顺境,阿弥陀佛,逆境,阿弥陀佛,善缘,阿弥陀佛,恶缘,阿弥陀佛,用这一句。这个殊胜,这是什么?没开悟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祖师讲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见到阿弥陀佛,你还犯什么愁,还不开悟?净宗殊胜在此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摆平,摆不平的时候,你还是出不了六道。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出六道轮回,能出十法界,用这个方法比什么法子都妙,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天台宗的祖师,从智者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念佛往生。《华严》也不例外,《华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法门无比殊胜。

  所以大乘教里面,无论是宗门教下,这个认知是相同的。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碍幻有,幻有也不碍真空。所以《华严》给我们讲到究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觉就没有障碍,迷就有障碍。障碍都是从分别执着生的,分别执着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用妄心你就会有障碍,就有生死,就有苦乐,就有轮回;用真心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在最近讲《华严经》常常讲,常听有好处。常听,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落的《华严》种子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能起现行,就是可以能提得起观照。境界现前,立刻会想到经上这么说的,帮助你在境界里头摆平。慢慢你就能得定,定到相当的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就照见。(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一节 三界六道及九地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教意在转迷启悟,所说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对于世界之形成不过于追究,诸般多随世俗而说,倘若细究则有碍于修道。
    宇宙者,指空间(宇)和时间(宙)。佛典中称为法界,法是诸法,界是分界。又曰真如,因同一体性故。宇宙即世界,分有情世间、器世间二种。有情世间,即有情众生,由前世之业力所招感的身心,即有情自体,五蕴假和合,成人天鬼畜等,别名有情世间。器世间,是有自体可依止之山河大地等。有情世间是正报,器世间是依报,容受有情故名器。世间:世为迁流义,破坏义;间为中隔义,一切有为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谓为世间。
    此世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又分三界有情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或加阿修罗为六道。界者,持义,各持自相;又种族义,自类相通;又差别义,彼此差别,不相混滥。道者,道途义,众生轮回往来之道途。或有五趣,趣是所往义,众生业因差别所归趣处。

    一、欲界
    欲者、贪欲,淫食二欲强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为欲界。此界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四洲、六欲天之别。
    地狱:不可乐,又云苦具、苦器、受罪处。地狱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根本地狱有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
    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即八大地狱中,每一地狱又有十六小地狱增其苦处,则为一百二十八,加八大为一百三十六地狱。
    孤独地狱:由各人别业所感,独在虚空或山野等。
    鬼:鬼类中饿鬼最多,五趣中鬼就在饿鬼说。常受饥渴名饿,恐怯多畏名鬼。
    畜生:又云傍生傍行之生类,背负天,披毛戴角,多足无足等。
    人四洲:多思虑故名之为人。人处有四洲之别。中须弥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由有情业力,从空界中,十方风起,互相冲激坚密不动为妙风轮。次起金藏云遍布虚空,大洪雨降注风轮上,结为水轮。次起风,击此水,令结成金,为金地轮,于金轮上有九山,须弥山(译云妙高)处中而住,出水八万由旬,入水亦然。此高山外有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七重金山围绕之,是为一小世界。须弥山与七山间,各有大海,名为内海。七山外有咸海以铁围山为限,此为外海。外海即咸海,四方有四大洲,亦云四天下。
    (一)南赡部洲,此洲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
    (二)东胜身洲,身形胜故。
    (三)西牛货洲,以牛为货。
    (四)北俱卢洲,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日月升起,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
    六欲天:天是指住上界之生类,乐胜身胜,清净光明,世间无比名为天。六天有欲名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有东持国天、西广目天、南增长天、北多闻天。
    (二)忉利天,又云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天,中央是帝释天。
    (三)夜摩天,译云时分,彼天处时时多分快乐。
    (四)睹史多天,译云兜率即喜足,于自所受五欲乐生喜足心。
    (五)化乐天:自化诸妙欲境,于中受乐。
    (六)他化自在天:于他化诸妙欲境中,自在受乐。此天能夺他所化而自娱乐。亦是四魔中之天魔。魔者,夺命、障碍、扰乱、破坏。四魔是:
    (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
    (二)阴魔:色等五蕴能生种种苦恼。
    (三)死魔:死能断人命根。
    (四)他化自在天魔:能害人善事。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宫,魔王波旬(恶者)居之,非他化天王。
    六天中,四王、忉利、依须弥山而住,名地居天。余四依空而居,名空居天、帝释是四王、忉利二处天主,他化自在天王为欲界主。
    二、色界
    色,质碍为义。此界有情不但无男女欲,复离段食,寂静清净,唯有胜妙之形色,正报的色身,依报之宫殿国土殊妙精好名为色界。欲界虽亦有色,然彼欲胜但言欲。有色诸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处,因禅定有四种浅深,生处亦有四处之高下。
    初禅有三天:
    (一)梵众天:大梵所领所化。
    (二)梵辅天:大梵之辅相。
    (三)大梵天:广善所生。此三天离欲界欲,寂静清净故称梵天。
    二禅有三天:
    (一)少光天:谓此天内光明最少。
    (二)无量光天:光明转增其量难限。
    (三)极光净天:光明胜前。又称光音天,以光为语,口出净光。
    三禅三天:
    (一)少净天:意有乐受,离喜受乐为净,净不及上位名少净天。
    (二)无量净天:此净转胜其量难限。
    (三)遍净天:此净周遍。
    四禅八天:
    (一)无云天:前诸天依云而居,此天依空而住。
    (二)福生天:有胜福力。
    (三)广果天:果报最胜。又有于此立无想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名无想。为广果天摄,无别处所。
    (四)无烦天:无烦杂。
    (五)无热天:意乐调柔,离诸热恼。
    (六)善见天:见极清彻。
    (七)善现天:果德易彰。
    (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后之五天为五净居天,是三果圣者所生之天处。或于色究竟天上立大自在天居色界顶,主大千界有大势力。
    三、无色界
    此界无形体之相,欲色并离。正报唯受想行识四蕴之假和合,无有色身。又无依报之国土,唯有以识心住深妙之禅定。无色故不能定其方处,因果报胜前,在色界上,此界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禅定寿命胜劣有殊差别有四:
    (一)空无边处天:厌色而作空无边际之观解。
    (二)识无边处天:厌外空而思内识无边际之观解。
    (三)无所有处天:厌识而思无所有之观解。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心胜妙,非下定粗想故名非想,有思想故不同无心名非非想。
    阿修罗:译云非天,果报最胜,而无天德,故名非天。有大神力,或居海底海岸,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好斗战。
    三界又称三有,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名为有。三界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为三途,或三恶道,以杀盗淫为因,招感此三恶道之果报。人、天、阿修罗为三善道、合上三途为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四圣,六道四圣称为十法界。
    三界又分定散二地,地依处也。欲界名散地,因心散乱粗动,不能注一境。色无色界能住深妙之禅定,定心微细寂静,能专注一境故名定地。
    四、九地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地。
    (一)五趣杂居地:同为散地故合而为一。
    (二)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离欲界之欲及恶不善法,生喜乐之受。
    (三)定生喜乐地:即二禅天,离初禅寻伺,禅定转胜,由定所生之喜乐。
    (四)离喜妙乐地:即三禅天。离二禅欲,又离二禅粗动有分别之喜,住静妙无分别之乐受,离喜之乐。
    (五)舍念清净地:即四禅天,离三禅之欲,有乐故有动转,离乐及寻伺心平等正直,心无动转而能安住名舍念清净,虽离喜乐寻伺而心不忘失,了了分明舍念清净。因离喜乐受住清净之舍受名舍念清净。
    (六)空无边处地:厌患身体质碍,尽灭一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
    (七)识无边处地:厌患虚空,泯除空相,转心缘内识。
    (八)无所有处地:觉住识仍有所依,厌患心识,依无所有寂然而住。
    (九)非想非非想处地,定心胜妙,无粗想非无细想。
    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区别。无想定是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尚未断惑证真,此定是属色界摄;灭受想定是灭受想之心,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入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则妄计伏心想以为解脱,求世间乐界。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无想定是有漏业,感界内无想天界果报。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兼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不能灭第七识执我染分,并未断诸邪见。故有此世间与出世间、感果不感果等胜劣不同。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即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含容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此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号为娑婆世界。娑婆义为,此世界六道众生杂处故。又堪忍义,此界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意称忍。《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烦恼义。

第三节 四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坏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译云时分、大时、长时。此大时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计算,时极少为刹那,时极长为劫。从人寿无量岁,每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又从十岁每百年增至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中劫又分成住坏空四劫。在成劫中有二十个增减,即三亿三千六百六十万年。住坏空亦如是,有四个中劫共有八十个增减,即有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为世界观成立时的第一期。初一小劫成器世间,后十九小劫成有情世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风渐增盛乃至金轮的成立。成劫初有一有情从光音天(极光净天)下生初禅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后诸有情渐次有生梵辅梵众,下生六欲诸天乃至畜生饿鬼,至最后一有情生无间地狱,成劫满。
    (二)住劫:世界成立后安稳存在时,初人寿极长,住劫初寿渐减,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减劫,无增;第二十劫唯有增劫,无减。于劫末刀兵疾横起。坏正报。
    (三)坏劫:安住既去归于灭坏,初十九劫坏有情世间,后一劫坏器世间。坏劫与成劫相反,从地狱渐渐上升,至地狱都尽,各随其业因,或升之禅,或转生他方世界。末劫大火烧尽初禅以下,二禅有水起,三禅风起,此器世间坏。
    (四)空劫:此为破坏后唯有虚空时,亦有二十小劫。此时世界观空虚,犹如墨穴,无昼夜日月,唯有大冥。
    宇宙法界,虚空则无边无际,世界有无量无边,成住坏空四时展转不停;时则无始无终,绝前后本末,因果相连续,因前有因,永不能知其始;果后有果,亦不能测其终。
    五蕴
    A、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个蕴叫做五蕴,“蕴”是“积聚”义。又名“五阴”,“阴”是“障蔽”义,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现把五个蕴的意义说明如下:
    (一)色——即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
    (二)受——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三受。
    (三)想——取像构想为义,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
    (四)行——意念中迁流不息,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去造作善恶业。
    (五)识——了别为义,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B、四大作用性与色法——四大的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暖,风性流动。色法中的根身与器界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汗液唾涕,脓血便利,是属水大,热度温暖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C、四大与根身——四大是地、水、火、风。根身是我们的身体。佛说四大是构成根身的元素,即是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个人因四大不调,生起大病而死亡,则根身已坏,四大和合的因缘便消散,故佛经说:“四大本空”。
    D、五蕴与根身——根身的总和不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由这五蕴互相关系的结合,才聚成了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假相,到了这些关系的助缘散灭,身体也就坏了。故佛经又说:“五蕴非有”。
    E、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
    这就是说“五蕴根身”是缘生性空,不可对这“五蕴根性”起诸执着,烦恼自缚,就有业报,因为造业的是由这“五蕴报身”。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因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有此故有彼,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初入胎心识,由过去惑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三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着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着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行动的情欲。
    九、取一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着驰取不已,现在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通于过现未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
    “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的悟道,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死亦灭。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乘闻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备注:
    1、依教育心理学将人生的分期如下:
    ①婴儿期——生后满—年之间。
    ②幼儿期——一岁至五岁之间。
    ⑧儿童期——六岁至十二岁之间。
    ④青年期——十三岁至廿三岁之间。
    ⑤壮年期——廿四岁至四十七岁之间。
    ⑧老年期——四十七岁以后为老年期。
    2,阿赖耶识——即是心的主体,人死后,阿赖耶识,脱离躯体,叫做中阴身,等待有适合父母之缘,再去投胎的心识,就是阿赖耶识。
    3,十二因缘与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十二因缘之流转门,灭道二谛为十二因缘之还灭门。
    4,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间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谓一切所有生死流转,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亦即生死流转之因缘。 听净空法师讲经笔记摘录 1.  如果在生活中,跟任何一个人过不去,看不惯任何一个人,都是和阿弥陀佛不相应,因为阿弥陀佛是要普度一切众生,和众生任何一个人作对,就是和阿弥陀佛作对头。 

2.  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动念处,不可起一个恶念。恶念就是对众生不善的念头,更不可有伤害众生的行为。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念阿弥陀佛,意专想阿弥陀佛,不可有恶念头,有恶念头心不清净就无法往生。 

3.  若看不惯别人,是自己的业障现前,真正修道人,不见他人过。

4.  要认真布施,我们的健康、长寿、财富、智慧个个都要修因才有果报,今生的财富,一半是前世修的,一半是今生修的。不着相的布施福报大得不得了,第一等的福报是开智慧, 

5.  把讲经的磁带送人就等于在讲经,布施佛法,第一功德。 

6.  趁健康时,认真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这是真正的菩萨行。先从财舍开始,舍惯了就好了,没有烦恼,最后得大自在,财布施越多,来得越多,从哪儿来都不知道。因为性德渐渐开了。 

7.  用财是智慧,要以清净心修广大的布施。 

8.  布施就是真正放下,不肯舍,就是贪,贪就是烦恼的根源。 

9.  念念希望别人好,希望众生有福,这人才能断烦恼,才有资格入佛门,如果念念为自己,这人永远在佛门外。 

10.  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心量广大,象佛那样大的心量才能入佛门,特别是这个佛门,以真诚心、慈悲心帮助别人,这种人有资格修无上的法门。 

11.  人生在世第一功德,是懂得化敌为友,如何能把我敌对的冤家对头变成朋友,化怨为亲,化恶为善,化迷为觉,化凡为圣,这个就是圣贤事业的乐趣。 

12.  这句佛号心里不能断,佛号一断就是六道轮回,必须要佛号真正有力量,牢牢抓住,念念不放松,西方绝定去了,牢牢抓住这是智慧深如海,不是深广的智慧不会牢牢抓住。 

13.  精进就是不间断,一向专念就是不夹杂,能依这个方法修,就是庄严妙土,不要多久就能心清净,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只喜欢念佛,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最好少知道,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入定不是盘腿入定,怎样入定?像六祖天天砍柴,心不动,身要为大家服务,心入定,心定,身体不会疲倦,妄念多吃得就要多,功夫深了,饮食自然少了。 

14.  怎样叫老实,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念成功了就得三昧了。 

15.  看别人,想自己,看外面境界想自己,念念要回头,舌从味尘里回头,鼻从香尘里回头,眼从色尘里回头,耳从声尘里回头,圣人没有别的本领,就是念念回头。 

16.  难与易在于自己有没有这个认识和决心,如果常常被境界所转,真要在佛前忏悔,痛哭流涕,顺境起贪爱,逆境起嗔恶,这是业障太重的表现,绝定障碍你往生,临终必定牵引你到三恶道。真正觉悟,不再搞贪、嗔、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这样念佛才能有力量。 

17.  念佛要一心,没有杂念,心里不攀缘其他的事,这是不容易,这是凡夫一生成佛,哪有这么容易。 

18.  远离财、色、名、食、睡,咬咬牙忍一忍,能得永恒的快乐。 

19.  吃饭、穿衣都要,虽有,但不贪爱。 

20.  虽然利益一切众生,但不作利益想,做而不做,无做而做,要做到三轮体空,做完就忘记了。 

21.  灭罪要知道什么叫罪,妄想、分别、执着是罪。 

22.  佛号要想快速得力,就要转得快,“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23.  普贤菩萨鼓励我们要:“念念相续,无不间断。”这是做功夫的秘决,念佛者,做到这两句,三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念佛功夫就得力,决定可以得到功夫成片。 

24.  能叫众生得利益的叫真善,众生得利益,自己才能得到利益。 

25.  要叫一切众生得到利益,得最丰富、最大的利益。 

26.  帮助别人不要留一手,全心全意地帮。 

27.  要抓住纲,不需注重形式,求的是二六时中佛号不断,行、住、坐、卧功夫不断。 

28.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29.  第一喜欢的是念佛,没有任何可以取代的,这才叫相应。 

30.  哪一天六根接触境界,心不动就可以往生了,不打妄想,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好丑,好丑是自己心生的,会修行的人一接触,马上回光返照,自己错了,见到别人的过,就是自己的过。 

31.  离相是离心中执着的相,不是离境界的相,善恶是自己心里生的,要离自己心中是非的相。 

32.  争执的念头起来,道就没有了。 

33.  “无争”就没有冲突。 

34.  凡是跟你有关系的人,都是讨债、还债的因缘关系,所以对所发生关系的任何一个人,都要能吃亏,吃亏就扯平了。 

35.  忍耐是成败的关键,大忍耐成就大事业。 

36.  只要勤修苦练,果报在10-15年就会现前。 

37.  圣人心能转境,凡夫心被外境转,别人骂你会生气,赞你就高兴,这就是心被转了,一念善就感到善的境界,福人住福地,一心为别人着想,努力修善就会有福。 

38.  黄念祖老居士做梦还念佛,闭关时一天16万佛号,这才叫念佛。真正相信的人,这种精进努力,什么力量都拦不住他。 

39.  专学一门,五年成专家,十年全世界第一。因为十年的时间都集中在一部经上,心力集中,力量集中超过人,所以成就一定超过人。 

40.  我们的念是口念,心里没有念,念字是今心,你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灾难就没有了,为什么?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你的心是大慈大悲,哪来的灾难,所以念佛的那个心是今心,你现在的心是大慈大悲,你现在的心是救一切众生的苦难,你还能害众生吗?这叫念阿弥陀佛。 

41.  如果我们专精修学,佛一定大大的赞叹我们,是非常之人,绝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特别是在五浊恶世,还能端正心意,保持正知正见,清净慈悲,这很难得是真正的大德,佛绝不妄语。 

42.  所有在佛法上的成就,都是三宝加持的,自己是做不到的,要想得到佛加持,无过于念这句名号。 

43.  菩萨绝不会想着自己,如果想着自己这人就不是菩萨,起心动念都想着一切众生。 

44.  老太太一天到晚阿弥陀佛,业障消除了,走时自在,在家单纯,接触人少,事少,烦恼少,容易成就。 

45.  真正修行人,心变了,心一天比一天慈悲预知时至,站着走的,是没有分别执着了,原因是他什么都不管了,连弘法利生也不管了。 

46.  相貌一天比一天光明,一天比一天圆满。面上无光,威仪不佳,这人很用功,但修得不如法。一天比一天快乐,是真正得法喜,功夫得力了。 

47.  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放下,心不清净无法往生,心静则土净,不看破不行,老实人就能得度,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就是个老实人。 

48.  你要把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布施供养给一切众生,灾难才能消除。 

49.  如何悟入诸佛的境界,从哪里下手?从放弃自私自利,放弃名闻利养,放弃贪、嗔、痴、慢,一心一意为众生服务,只要看到众生有需要的,尽心尽力去帮助。 

50.  临终功德加持你,魔不会扰乱,在家要多消业障,有缘度众生就要舍己为人,消业障就是把心里的污染去掉,绝定不能打妄想,业障没有消除,往生时还有痛苦。 

51.  积功累德,临终会加持,绝定不能打妄想,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把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自然会有感应,有求必应,求临终站着往生,没有病苦,绝对求得到,什么都不求,只求这一点,自在往生,弘法利生。 

52.  我们的愿求,佛菩萨清清楚楚,时节因缘一到就来接你,如果不是真心想去,就不会来接你了。 

53.  翻到这一页:  
  1. 表示你今天没犯什么大的过错。   2. 表示佛菩萨赞同你的想法和做法。 

54.  我们遇到修福的机会要认真努力做,不要放过,这种机会很难得,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 

55.  有福的人在什么艰难的情况下,都有福,聪明的人,修福报,积功累德。 

56.  越是真修行,越是平常,越是自己认为了不起的,就有问题,越有修行越谦虚,越平常。 

57.  夸张是不得了的罪,大师都称自己是出家居士,不敢称比丘,我们怎敢夸口,做多少说多少,夸张是不得了的罪。 

58.  贪、嗔、痴、慢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缺点,是大烦恼。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都有超过自己的地方,常常要下劣想。 

59.  总纲领是觉、正、净,主要是修清净心。与世无争,与世无求,心就清净了。 

60.  惟有学佛得力者,烦恼会减少,烦恼少,智慧就增长。 

61.  看到别人退转迷失了,要检查自己退转没有。 

62.  业障消除的现象是越来越谦虚,越来越卑下,越来越不如人。 

63.  学佛从哪里下手:不见他人过,佛把这列为第一条,这一条做不到,其他就没救了。天天看人家的过失,这心怎么会清净,他怎样,他怎样,“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64.  随缘做好事,攀缘就是想去做好事,这么想就杂了。 

65.  哪一天六根接触境界,心不动就可以往生了。 

66.  真正的法布施是以身作则,如法修行,做一切众生的榜样,这是真正的法布施。 

67.  一天不知道自己过失,一天不改过,这一天就空过了。 

68.  如果修行人看见冤家像亲人一样,快成就了。 

69.  改恶修善,念经念佛是手段,主要是改变自己无始劫来的恶习毛病,所以主要是改掉恶习气,如果不改恶,天天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念到心里去,就会象佛一样好,温、良、恭、俭、让。违背这些,所造的就是恶业,肯定有果报。 

70.  没有嫉妒心就不是凡夫了,佛教我们修随喜,别人有多大的成就,我们的成就和他一样大,帮助他,成就他,赞叹,照顾他,这个功德是一样的。天天反省,改过,这叫真修。 

71.  我们的习气毛病很重,时时反省检点,要把念头转过来,一切都不沾染,是定功。 

72.  开始打瞌睡,支持不住是业障,要克服,要拼命,不能投降,一定要拼命,不能累了就躺一下,克服过去就好了。 

73.  修行人,外表要缓慢、稳重,温和,内心要精进。 

74.  要叫一切众生得利益,得最丰富,最大的利益。 

75.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就有求必应,连成佛都求得到,何况生活中的小事。 

76.  阿弥陀佛盼着我们快快去。 

77.  念佛的人着魔,是妖魔鬼怪接近你,天神护法神离开了你,你想的全是邪知邪见。 

78.  如法修持是真念佛,不在口头上,念到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功夫成片了,怎样心清净?一定要看破、放下。看到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是因为你有分别执着。 

79.  学不是懂得明了,学是做到,每一天能发现一个毛病,是觉悟,每天能改一个毛病,三年就不是凡夫了。 

80.  除这一句佛号外,其他都是废话。 

81.  守八关斋戒的好处。 

82.  不想过去,不想未来,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到,想它干什么。 

83.  忍让是修学成败的关键,能忍让的人没有不成功的。 

84.  财供养不如法供养,真正的法布施是以身作则,如法修行,做一切众生的榜样,这是真正的法布施。 

85.  佛菩萨安排的,不管是顺、逆境都是好的,都是成就戒定慧。你舍身为三宝做事情,三宝加持。肯为众生献身,这个身体就不是自己的了,是乘愿再来的。 

86.  纯真无妄,身体差不要紧,只在发心,肯转业报身为愿力身,谁肯发心,谁就是大菩萨,佛就加持,真诚是成败的关键。 

87.  知道自己的过失是开悟,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天不改过,这一天就空过了。 

88.  修行功夫就是改过自新,重要在修行,怎么修行?一切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真知道一切是梦幻泡影,就放下了。 

89.  有一些人戒律持得很严,但不能得定,因为他一看到别人破坏戒律,心里就不高兴,学佛是要修定,不能见世间过,没有分别、执著。别人不持戒,与我不相干,把世间一切人的过失都不放在心里,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大过失。 

90.  外人表扬你几句,你就喜欢,骂你几句,你就难过,这样的人永远得不了定,连起码的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往生就成问题。 

91.  要忍辱,忍辱是基础,没有忍辱,绝对成不了。 

92.  成功的基本条件是要真正觉悟,功夫是烦恼一天比一天少,相貌一天比一天圆满,容光焕发,心底慈悲、清净,全部的时间都是佛法。业障是从妄想、分别、执著中生出来的,真正肯干,不肯干得不到效果,真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中,修离事相,无论在什么境界里,修自己的清净心,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心清净一分,智慧就透一分,烦恼就少一分,不这样修,而是想去找什么好环境修,这就是分别、是凡夫,几时生智慧不生烦恼了,这是功夫得力了。 

93.  所有看不惯的事,看不惯的人都能看得惯,就是修了,心清净平等了。 

94.  如果修行人看见冤家像亲人一样,快成就了,放下攀缘心。 

95.  世出世间法,建功立业,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先决条件,自卑而尊人,平等对待,推崇别人,赞叹别人,谦卑自己,尊重别人。认为自己强是凡人的心,有这种心不能了生死,因为你的心是轮回心。 

96.  修行修自己,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就是成就别人,成就自己有影响力,影响面越大,帮助的众生越多,人看不到,鬼看得到,点点滴滴都要注意,做不好的原因,怕吃苦、爱面子、自尊心,这些是魔障。 

97.  凡夫修行最难的根本是自私自利、身见,我,这一关不突破没希望,起心动念为众生,为社会大众做好样子。 

98.  今生的财富,一半是前世修的,一半是今生修的,袁了凡还着相,我们现在不着相,有求必应,来的更多,福来了让大家享,不着相的福报大的不得了,第一等的福报是开智慧,把讲经的磁带送人就等于在讲经,布施佛法,第一功德。 

99.  无限宝藏是从人心变出来的,所有的环境都跟我们的心境有关系。 

100.  福人住福地,有福的人住的地方就有福,如果是福地,不肯修福的人去住,福地会变穷地。 

101.  吃饭穿衣都要,虽有,但不贪爱,把恩怨的心化解掉,恢复平静,虽然利益一切众生,但不作利益想,做而无做,无做而做,要做到三轮体空,做完就忘记了。 

102.  不能忍就不能得定,别人赞扬你,你就高兴了,别人骂你,你就生气了,这得不到一心不乱,也得不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定,这个功夫是从忍辱来的,忍非常重要,一切是非善恶都要受得了。 

103.  真正的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不是打坐2小时。 

104.  功德是定慧,一发脾气就一点功德都没有了,福德还有,功德是很难的,要有高度的警觉。在菩提道上就是修行的过程,冤家债主报复心很强,想尽办法来阻挠,就是想办法叫你发脾气烧功德。所以有些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常常叫你不满意,冤家债主借这个人事关系的缘在里面作怪,心里一难过,功德就没有了。清净心失掉了,关键要忍辱,要定慧现前,闻谤而怒是业障现前,常常有人找麻烦,对修行人是好境界,不受这种磨炼,你的定从哪里来?你修忍辱的机会来了?正是自己锻炼功夫的时候。 

105.  真正学佛的人,照佛的教导去做,佛一定会加持,有事就求佛。有时有业障,就加持不上,这时要忏悔,要改过来,就加持得上,要真正改过。 

106.  不要有对立面,有对立面就不能功夫成片。 

107.  能忍就有定,有定就有真智慧,没有忍就没有定。 

108.  净土不难学,难在不明理,二六时中一句佛号,三年五载成功。 

109.  执持名号有散有定,定课是早晚课,一定不能缺。主要是念佛号,不是念经。念经是定心的,散乱称名不得力,功夫都在持名号上。 

110.  在这一生中,最大的事就是念佛,绝对不间断,不要想哪一天能成一心,如有的话,永远成不了一心,只要一心念下去,什么都不求,自然现前。 

111.  第一喜欢的是念佛,没有任何可以取代的,这才叫相应。 

112.  会修的人是从根上断烦恼,根断枝叶自然就没了,根是贪心,看到街上好东西想要,这就是贪,马上意识到这是贪心,就用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压久了,自然就伏住了。遇到了不满意的事,嗔恚心就起来了,会修行的人,不是躲到深山中,而是在五欲六尘中修,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如果没有贪、嗔、痴、慢,魔就拿你没办法,不敢小看你,要把内心的烦恼断掉。 

113.  平常心就是清净心,平等就是觉,所以修平等心很重要,不要见这个人欢喜,见那个人不欢喜。只有念佛,见欢喜的是阿弥陀佛,见不欢喜的也是阿弥陀佛,心就平等了。 

114.  如果心里真诚如法修持,一切魔都尊重你,必须自尊,自己不相信自己,别人也瞧不起你,鬼神更瞧不起你。真正修行人,积德厚,子孙都好。别人爱护敬仰要惊恐,我们有什么值得爱护。天天发现自己的毛病,发现就改,这是修行的关键,功夫得力了,一天改一个毛病,绝对上品生。 

115.  先要改过才能修福,法器是这个人心里清净,没有贪、嗔、痴、慢。 

116.  要有智慧才能修福,真正为众生利益着想为善。 

117.  有一念净信,这人肯定往生,净信,就是信,真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这叫真信,信心要到这样的程度,叫净信,只信这部经,除阿弥陀佛,什么都不念了,凡是具足这种净信的,成就就不可思议。 

118.  老师只教你一天,你都要永记心怀,老师的家属孩子你都要照顾,哪怕只教你一点改过自新,你都要感激不尽,慈悲就是爱心。 

119.  如果在生活中,跟一个人过不去,看不惯任何一个人,都是和阿弥陀佛不相应,因为阿弥陀佛是要普度一切众生,和众生任何一个人作对,就是和阿弥陀佛作对头。 

120.  帮助别人不要自己还留一手,要究竟圆满地帮助众生,要有佛那样大的心量,把心量拓开。念念希望别人好,希望众生有福,这人才能断烦恼,才有资格入佛门,如果念念为自己,这人永远在佛门外。 

121.  心里不攀缘其他的事,这是不容易,这是凡夫一生成佛,哪有这么容易,难与易在于自己有没有这个认识和决心。 

122.  远离财、色、名、食、睡,咬咬牙忍一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 

123.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发觉马上就要打下去。这叫功夫得力。 

124.  忍最重要,看这个事不顺眼,就要忍,能忍的人,这人能成功。 

125.  第一阶段:忍不住也要忍,拼命忍,伏忍。 

126.  第二阶段:信忍,相信佛菩萨的教诲,理论通了,能忍了。 

127.  第三阶段:顺忍,功夫得力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128.  第四阶段:无生法忍。 

129.  第五阶段:寂灭忍。 

130.  要发长远心,要耐心,有长远心的这个人的心是定的。 

131.  知道自己的过失是开悟,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天不改过,这一天就空过了。 

132.  修行功夫就是改过自新,重要在修行,怎么修行,一切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真知道一切是梦幻泡影,就放下了。 

133.  布施就是放下,什么都要忍。能舍能施,就能清净,任何环境都是修行,有真正的修行,讲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三福六和是基础,不在这方面下功夫,是不会成功的。 

134.  只要对于世间一丝一毫贪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从此处来。 

135.  要怎样才能修到这个境界?放下万缘,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这个话讲得很笼统,一般初学人不容易体会得到,所以我觉得没法子,常常跟大家讲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这十六个字害人,害死人了,多少修行人被淘汰了,堕落了,什么原因?都是被这十六个字害的,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这十六个字是火炕,是地狱。 

136.  所以修学大乘基本条件,念念为众生,不能有一念为自己,对于自己这个色身绝对不考虑,自己生活环境置之度外,从来不想它,一切佛菩萨会给你安排,佛菩萨给你照顾。 

137.  所有看不惯的事,看不惯的人,都能看得惯就是修行了,心清净平等了。 

138.  如果修行人看见冤家像亲人一样,快成就了,放下攀缘心,对怨亲放不下,就是攀缘心。 

139.  一切众生是从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别人就是自己,一切众生就是自己,法界是自己,几时你能认识这个问题,就是法身大士。 

140.  魔是折磨,无我,魔对我就无可奈何,就没有办法控制了。有我就会受人控制,无我就得自在了。 

141.  所谓“带业”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新业是你现前所造的,这是往生净土的障碍,你去不了。 

142.  过去李炳兰老居士常讲的,我们念佛人,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够往生的只有三五个,就算是五个人吧,万分之五,还有九千九百九十五个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现前的恶业他没有停止,他还继续在造作,所以虽念佛也不能往生。 

143.  什么叫菩提心?菩萨心是真正觉悟的心,觉悟就是明白,明白道理,明白事实真相决定要断恶修善。 

144.  屡见无知愚人做了一点小善,心里就祈求福报,哪有这么便宜的事?福报,你造善确实有福报,福报未必就现前。为什么?因为你的罪业很重,小善抵不过你生平的重罪,所以它不能现前。 

145.  一念善必有善报,一念恶必有恶报,就看缘什么时候成熟。我们能够深明此中道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知道收敛了,就知道谨慎了,而且晓得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心念处事待人接物,自求多福。 

146.  起心动念为佛法,为众生,这是善业,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恶业。 

147.  我们把佛法推广,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不为名不为利,只希望一切众生能闻正法,这个功德利益是无量无边。 

148.  一个人生在世间,最难得的是,就是具有正知正见。 

149.  舍财修福要能舍得尽,痛痛快快地舍,要能舍得快速,为什么?众生的劫难就在眼前,怕的是来不及了。 

150.  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自己要提高很大的警觉,业障一定要消除,怎么消?修福,拼命地修福。 

151.  财要布施,身体要布施,精神体力都要布施。我们讲经说法,内财布施,这用智慧布施,用精神布施,有体力来布施,希望将来走的时候,能够免除这些痛苦,我们现在做还来得及,这才是聪明人,这才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大的一桩大事,现在所有的一切享受全是假的,临命终时没有痛苦,如入禅定,那是绝大的福报,真实的福报。 

152.  但念佛为什么不能人人都往生?为什么不能万修万人去?这个法门老实说:确实是万修万人去的,而是修学的人不如法,把这个法门理论、方法、境界没有搞清楚。 

153.  听说念阿弥陀佛好,天天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他的心,他的想法、看法、做法,跟阿弥陀佛并不相应,所以虽念佛,也不能往生。 

154.  怎么叫相应?你念“无量寿经”你的起心动念,你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要把“无量寿经”所讲的话统统做到就相应。你没有做到那怎么叫相应?做到才叫相应,所以经要细读,要深思,你统统做到了,说老实话,你就是阿弥陀佛啦。 

155.  持戒的人决定不见世间过,自己起心动念样样如法,样样合理,决不起心动念,去看别人的过失,去批评别人,没有这个意想,除非别人向你请教,你的心是清净的,平等的。 

156.  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如果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最有福报之人,若欲往生必须求解,除非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不要求解,否则,必须听经,以免瞎炼一定要懂理,否则,不能成就。 

157.  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过来,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改过来嘛,这就是真正的忏悔。 

158.  绝对不是说,你念了多少部经,拜了多少忏,念了多少佛号你就能往生,你就有功德了,不会这样的,是要念到烦恼减轻,智慧增长,这才管用。 

159.  这个时代世尊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这是斗争坚固的时代,我们在这个时代要想成就,要学佛的教诲,无诤,他争斗,我不争斗,他对立,我不对立,他有矛盾,他分别,我没分别。 

160.  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只要对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从此处看佛法就是一个“舍”字,能舍得一分,道业即增进一分,舍得多,道业高,若贪求无有厌足,必定入三恶道,一入恶道再想出来就难了。 

161.  烦恼习气少一分,智慧德能透一分,表现在你的相好,聪明智慧有多少。 

162.  烦恼障去的越多,相好德能,智慧透得越多。 

163.  真正有心向善,真正能改过自新的人要劝、要帮助他。 

164.  如何悟入诸佛的境界,从哪里下手?从放弃自私自利,放弃名闻利养,放弃贪、嗔、慢一心一意为一切众生服务,只要看到众生有需要的,尽心尽力去帮助,众生是主人,我自己是仆人,用这个态度去做要以孝顺心,恭敬心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人就是佛菩萨再来的,关键在放下,放下就突破了,放下之后要以真诚的慈悲,十万的热忱,为社会大众服务,放下之后比什么都积极。 

165.  夏莲居居士教人一门深入,锲而不舍,三年不说话,他说准能开悟,也就是说三年是一千日,真正用功修行一千日,一千日总是不间断这个效果不可思议。 

166.  三年不说话,成就不可思议,谁能够认真去做,这个人有大福报,老实人有福,老实人很容易成就,离言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学习,言语太多伤气,儒家,道家都忌讳。

167.  有修养的人言语少,纵然是与人交谈,没有废话,我这一生当中,遇到一个言语最少的人,章嘉大师,我在初学佛时,每个星期跟他见一次面,2个小时的时间,有问题向他请教,他的答复非常简单扼要,也详细也明白,真是受用,跟他在客厅里面,面对面对坐两小时,他说话似乎不超过十句,我非常欢喜接近他,磁场好,跟他坐在一起心是定下来的,你心不完全定下来,他不给你讲话,你问他的时候,他也不答复,不像别的善知识。 

168.  关于往生有否把握:往生的把握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藕益大师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有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深信切愿是指对这个世间没能贪爱留念,把求生净土,亲近弥陀,当成我们这一生唯一的一桩大事。 

169.  “无量寿经”上戒律之总刚领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做到了没有?我们想到这些教诲没有?浅证是现前烦恼妄想杂念,减少了,心地清净了,智慧增长了,等功夫成熟了,就会晓得何时往生,一般预知时至是在一个月到三个月前较多。 

170.  往生为何无把握?听经太少了,一切的功夫不得力,都是听经太少了,境界来了,念头转不过来,实在讲,听经太重要了。要不断地、反复地熏习,让我们整个生活都消融在佛法之中,否则,就被烦恼妄想熏习。 

171.  怎样把念佛功夫用到日常生活中: 

172.  光阴是宝贵的生命,一分时光,一分命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应酬中,这句佛号也不要断,最好的办法是金刚持,口在动,没有声音,又不干扰别人,自己功夫,永远不中断,开口想批评别人了,“阿弥陀佛”把念头打下去,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了,用佛号“阿弥陀佛”把念头赶快打下去,用这句佛号消除烦恼,消除妄想分别执着,增长道业,开显智慧,所以,修行功夫的落实,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受用,念佛的功夫决定不能中断,真正会用功的,功夫是不会间断的,念佛真正的是求生净土,如果功夫中断,求生净土就困难了,二六时中,除了睡熟了念佛停止外,一醒过来,佛号就接着,没有不成就的,真能这样念,不要三年,我想六个月到一年你就会开悟,虽不是大悟,小悟总是常常有的,集小悟成大悟,集大悟成大彻大悟,将来往生决定自在有把握。 

173.  众生与我们的关系:     佛看到了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是未来诸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是孝养父母,是奉事诸佛,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心看一切众生,你成佛的时间会大幅度地缩短,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一生决定往生,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是你看轻了众生,自己一副清高傲慢的态度,把自己一生往生不退成佛的机会错过了,值得我们反省检点。如果对这些事情真正觉悟明白了,我们菩提道真的是一帆风顺啊!哪里会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