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瞎炫彩皮肤绝版了吗:财富必然带来不公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16:03
                            财富必然带来不公吗?

  20世纪留给中国人的思想混乱之一,是在新的形式下延伸以往对私人财富的恐惧,把私商的发展壮大视为社会不公的根源,而把公有混同于公平和公众利益的保障

                           文/袁伟时

  贫困至今仍像梦魇一样困扰着不少中国人。“富裕与贫困是对立的两极”,“资本的每个毛孔都流着血污”,说者义愤填膺,听者唯唯诺诺。于是,贫困源于富裕(不言而喻指的是私人财富的积聚),几乎成了百年中国众口一词、颠扑不破的“真理”,政治家的行动指南。习非成是,有些观念应该认真厘清。

  翻翻20世纪中国思潮史,大多显示对私人财富的恐惧。

  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年,各色思潮纷至沓来,不乏以消灭私有财产为职志。

  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节制资本”和通过“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秉承他的遗志,1945年5月,国民党宣布:“凡有独占性之企业及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均归国营或公营。”“都市土地一律收归公有,农地除公营者外,应以最迅速有效之方法,实行耕者有其田。

  即使曾经坚决反对“土地国有”这一主张的立宪派思想领袖梁启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为战争及其后果所震惊,宣布“同人确信社会生计上之不平实为争乱衰弱之原,故主张土地及其他生产机关宜力求分配平均之法。”

  到了20世纪40年代,就当时的经济纲领而言,国民党、共产党和主要中间党派差别不大,都主张对私人财富和私人资本积累实行限制,推行程度不等的财产公有。

  事实上,中国自古代以来,就把私商和私人的商业活动视若寇仇,原因之一是统治集团害怕商人财富积累过多,激化社会矛盾,威胁他们的统治。1716年,康熙皇帝南巡到苏州,了解到仅苏州一个港口每年就有一千多条船出海贸易,几百条船卖给外国人,于是,下令“如将船卖与外国者,造船与卖船之人皆立斩!”

  比照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俄国彼得大帝锐意扶持本国商人向外拓展的政策,这不是偶尔的政策失误,而是两千年宗法专制统治力图控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必然体现;聪慧如玄烨(康熙皇帝)也无法斩断传统的羁绊。

  20世纪留给中国人的思想混乱之一,是在新的形式下延伸这种对私人财富的恐惧,把私商的发展壮大视为社会不公的根源,而把公有混同于公平和公众利益的保障。

  “不患寡而患不均”,几千年来,孔老夫子的这个教导深入人心;加上将近一百年的阶级对立的教育;中国人一听到财富不均,很容易热血沸腾,动辄想到用暴力或类似的办法,建立“无处不均平”的理想国。

  时至今日,仍有三个方面的模糊认识在有些中国人头脑中纠缠不清。

  1.不太清楚现代社会已经没有纯粹的私有制了。股份公司的股权分散和大众化,已经突破私有的框架,就是纯粹的私营企业,统统必须交付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到了个人手上的收入,还要交个人所得税,加上雇佣职工带给社会的贡献,公私利益已经难解难分;

  2.不清楚现代政府的职责是提供私人无法更好提供的公共产品,而不是直接经营企业。通观十九、二十世纪世界各国盛衰史,官府和官僚越位经营或者插手干预企业者终归失败,只有公民享有充分经济自由才能带来繁荣昌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热衷国有化的英国和印度等国,都是从摆脱“国有”迷思,回归经济自由主义而逐步走出困境的;

  3.没有清醒地看到,迄今为止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好办法。冀图倚仗权力超越这个框架实现经济平均,必然导致难以摆脱的灾难。而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端赖私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后者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又在恰当处理公私关系,税收和福利费用不能过重,杀鸡取卵。

  当然,贫富差距过大并不是好事。

  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证明,只要政府的政策对头,现代化过程应该和可能催生人数众多的中产阶层,从而避免两极尖锐对立,为社会稳定建构坚实的基础。农村乃至整个中国人的脱贫,只有一条道路,通过市场经济推动工农业生产产业化,促进服务业大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走这条路的前提是一定要善待财富创造最强大的推动者和组织者:商人和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