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瑞山水画教学:国内大学生阅读能力低得惊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3:27

国内大学生阅读能力低得惊人

2010年10月11日 默识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偶尔看到这篇文章,颇有同感。我一直主张学生啃一些难啃的书。一些同学因为读不懂而痛苦时,我也只是以朱子语相送:“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因为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却是唯一有效的。不过,这些主张似乎也难引起共鸣,能坚持下来的就更少了。一些有威望的教授也不主张读原著,说是怕学生读不懂,反而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一主张颇能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不过,我以为这些数据本身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能将考试的要求提得更高一些,“逼迫”学生去读,即使“边读边哭”,也不放松,学生阅读的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等到学生到了“自然晓得”的时候,就会觉得有趣了,这些数据也许会改变。而无原则地迁就和“爱护”,恶果就是即使到了硕士乃至博士阶段,很多人依然缺乏研读原著的兴趣;由于缺乏研读原著的训练,有些人即使想读,也缺乏相应的能力。本文中提到的“通识教育”的装饰化倾向,也相当令人无语。我不知道此种现象要多长时间才能改观,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参与到所谓的教改中,转贴本文,不过是希望一些有心的同学能注意到这些问题,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模式,将目光从各种速朽的教科书和通俗读物中,转移到具有永久价值的经典上来。

中国和美国同样基础的大学生进入高校,为何毕业时学术差距显著?国内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为什么不少人会对学习丧失兴趣?日前在上海大学举办的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眼下不鼓励学生阅读和研究原著的大学教育进行了批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良方。

学西班牙语不读《堂·吉诃德》
“境内高校有个很不好的教学习惯,就是不鼓励学生阅读和研究原著。”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甘阳教授举例道,他在北大、清华、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讲过学,不少中文系学生在四年本科、三年硕士的课程结束之后,还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原著。不仅如此,不少人对相关的知识也所知甚少。

“有名学生想读某知名教授的研究生,教授问他想研究哪个版本的《庄子》,他的反应是:《庄子》的版本是什么意思? ”

不仅是在中文系,在其他系科也存在类似问题。甘阳教授发现,不少高校的外文系学生的外文水平竟然比不过理工科的学生, “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们只读教材,只关注教材里的课文和听说读写训练;而理工科的学生必须查阅国外最新的论文资料,一直有很大的外文阅读量,外文水平自然会提高。而这些专业的外文系学生到了大学毕业时,也没有看过一本完整的原著。我问过读西班牙语的学生,几乎没人读过 《堂·吉诃德》。 ”

在这一方面,美国的高校恰恰相反,哈佛、耶鲁等高校则明确要求学生阅读原著。

“美国学生在刚进校时都很‘笨’,在大一、大二阶段就开始读大量原著,老师让读什么就读什么,像在国内连研究生也不愿碰的《利维坦》,有的美国学生简直是边读边哭,一个大学生每周课程要求的阅读量大约在500-800页;而我们这里的大学生每周阅读量可能不到100页。后来我在清华上通识教育课时发现,国内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低得惊人。因为国内高校通常都是上大课,听听就行,不要求课后读很多书。 ”

境内高校开课不顾学生兴趣
“境内不少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后,会感觉很失望,继而对学习丧失兴趣。这是为什么?”在甘阳教授看来,境内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个共同的弊病,就是把核心课程、名师课程、最能够吸引学生的课程放在大三阶段;而学生刚进大一时,迎接他们的是各类数量多、质量低的公共课,自然让对大学学习充满期待的学生备感失落。等他们进入大三时,他们又要开始准备工作实习、社会实践,学校再好的课程他们也听不进去了。

甘阳教授举例,境内不少高校的中文系都会将古典文学课放在现代汉语等课程的后面,“在我看来,衡量一所高校中文系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其古典文学专业的水准,没有这个专业的中文系不是好的中文系。古典文学是中文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掌握中文水平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应该最早开设,学生会对此感到兴趣。 ”

通识教育趋向被“装饰化”
自从2004年复旦大学设立复旦学院,尝试通识教育以来,国内多所高校纷纷开始进行这一方面的尝试,谈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界的一大风气。不过,在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熊思东教授看来,现在通识教育有被“万能化”、“装饰化”、“庸俗化”的趋向。

“现在金融危机爆发,有人分析说是因为金融家们当初没有接受过通识教育所致;泰国政局动荡,有人分析说是因为泰国高等教育界没有引进通识教育……” 熊教授说,现在不仅国内各层次高校一窝蜂进行通识教育,甚至不少中学,甚至小学也开始大谈通识教育,大有把通识教育神化的趋势。

熊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和以往教育模式的区别在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一元化变成二元化,高校既要为社会培养能立刻进入岗位、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人才,也要培养具有发展潜能的通识人才。高校是否一定要推行通识教育,还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判断。

新闻晚报记者 李征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