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直播faker直播间:构建班级文化圈 探索家校共管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7:38:29

构建班级文化圈 探索家校共管模式

字数:4393    字号:大 中 小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发展班级文化,借助同伴力量和家长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优化管理结构,对班级齐抓共管,使学生受益最多呢?在长期的班主任实践中我进行了这些尝试:
  
  一、创设班级文化氛围,增强集体凝聚力
  
  班级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能为学校的有序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为文化知识的高效传递提供形式依托,更重要的是它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如各学科老师所提供的学科文化,每个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所产生的共处文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文化、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文化,以及每个家庭所处的社区文化……文化是凝聚人心、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最佳媒介。班主任可以发挥自身的凝聚力将这些文化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1.确定班级目标
  在我校“班本实践”的舞台上,我们班主任可以相对独立地构建自己的天地,可以遵循学校办学理念并结合班级特点及需求确立班级目标。我是喜欢读书的人,作为班主任,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把班级建设成为“读书型”的班集体,让学生“与书为友”——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我希望自己的班级能呈现这样的状态:孩子们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于是我首先提炼出班级核心目标:“知书达理,能言善辩”。这既是对管理的思考,也是我对未来人才的把握。
  2.征集班级口号
  我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征集班级口号的活动,最终与副班主任提炼出和班级目标一致的“读书、读人、读天下”的班级口号,并张贴在教室里醒目的位置。
  3.建立制度文化
  将班级管理制度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给每个学生,并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或童谣,用快板打唱。比如:
  ——请把我的书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思考留下!
  ——我的目光,你的飞行能量!
  ——让美丽的语言伴我们成长!
  ……
  制度儿童化、趣味化,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行为。
  4.创建独特班级活动
  我班有一张别具一格的生日表,上面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记着学生的生日和家长的生日,我和学生一道将统计结果列成一张有序的表,人手一张。我要求学生不要只关注自己的生日,更要关注父母的、甚至爷爷奶奶的生日。因为我深知:爱家人,才会爱他人。在每月末的班会上,请来当月过生日的家长寿星和学生寿星欢聚一堂,讲故事、讲人生。不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还拉近了父母与子女、家长与家长、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多年来深受家长欢迎,令他们感动不已。一位家长深情地说,“一张小纸寄深情,人生五十头回闻,千金不换个中味,只因老师情谊真。”人创造着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这一独特的班级文化,体现了班级管理人性化的一面。《楚天都市报》对此曾作了报道,武汉电视台也从网上看到消息后特地到我班录了“别开生面的生日庆祝会”,社会反响好。
  
  二、开发班级管理资源,优化班级管理结构
  
  班级管理的主要决策者和具体实施者是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是班主任教育管理艺术的源泉,对班集体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班主任素质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除此之外,我还尽力拓展出更多的人力资源,共同为学生服务。
  1.志愿结合的班科结构
  众所周知,各门学科都蕴涵着教育价值,各科任老师均负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各科任老师理所当然地也是班主任工作的资源。但学校一般都采取的是自然的配班老师状态,如果是班科双向选择的教师资源整合,就会避免“单枪匹马”,更有利于班级管理的推进和班级文化的凸显。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前年,我和一个年纪相仿的老师搭班。共同的兴趣爱好使我们比同事间的友谊更亲密,许多工作,不等学校要求,我们就可以做到最好,比如办黑板报,参加队会比赛,齐心协力,创造出1+l>2的效果。
  2.班级内部的管理结构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孩子处于一定的小集体中,并对小集体有了认同感后,小集体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集体的期待、暗示,往往能够成为孩子进步的巨大动力。同时,小集体的荣誉感和集体自尊心,也能够促使学生努力向前。
  我班在保持原来的班级干部职数的前提下,又增设了许多班级小岗位。如:学习类(包括语文、数学课代表、学习组长和早读检查员)、知识类(包括图书管理员)、活动类(包括宣传小组、接待员)、服务类(包括卫生员、发报员、门长、清洁箱保管员、雨具水壶摆放员)、行为规范类(纪律小组长)等。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岗位,“门长”、“餐长”、“水长”(管理饮水机)、“寝室长”、“书长”、“机长”(管理电视机等)、“报刊发行员”、“心灵氧吧吧长”、“桌长”、“灯长”、“花长”……这可是孩子们自己提出的班级应设的岗位。内心的需求激发了孩子们对自我的认识,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竞争自己喜欢的岗位。岗前有培训,岗上有指导,值岗有体验,岗后有分享。为了竞争上“书长”这个岗位,小杨帆可没少花心思,他精心管理,及时更新书籍,还定期检查,点评大家的读书笔记,组织开展“读书、读人、读天下”的活动,班里掀起阵阵读书高潮。当孩子们的“读吧”登在了《武汉晚报》上时,他们自豪地说:读书的感觉真好,让我们和所有的好书做朋友吧!
  一位“灯长”在岗后述职中谈到:自从担任“灯长”以来,我变得自觉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在每天开灯、关灯的平凡工作中,我逐渐领悟到古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修身真谛,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那么有意义,我想这就是我当“灯长”的额外收获吧。我每天点亮的虽然是教室的灯,但也点亮了自己心中的灯。
  岗位结构是随着主题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主题教育是通过岗位结构的管理来实现,这样立足于岗,训练一批,牵动全员,共同进步。
  3.亦师亦友的师长结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教育者,我认为家长也可以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教育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班主任要做的就是调动家长的热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意识,让自己的孩子处在一个团结、合作、互有交集的环境里,每位家长都可以思考,我能为班级做些什么?我能为这些孩子提供些什么?
  我刚接一年级新班时,在开学前一周提前开了家长会,对家长和孩子们说,我将和你们一起做一个长达六年的旅游,一路上我是导游,也是游客,让我们共同创造些赏心悦目的风景,让我们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让我们的目光成为孩子旅行的能量吧!我觉得自己能成为孩子的朋友,也应该主动和家长交朋友,“亲其师,信其道”在家长群体中同样能够得到体现,就看班主任如何发掘与整合来自家长这一群体的资源。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善于将自己的人力资源由学校拓展延伸至家庭、至社会,凡有所用,大胆“请来”,为我所用。班主任既要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要善于拓展整合其他人力资源,认真协调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
  
  三、发挥“班级文化圈”的磁场效应
  
  我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我通过走访每个家庭,理性分析家长层面,整合家长管理资源,将家长按个性特征、文化素养分成耐心型、智慧型、严谨型、特长型,采取面谈、书信、网聊、电话和家庭互访等不同形式与各种类型的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通过召开家长会,设立家长接待日,举办亲子沙龙等活动,赢得家长的尊重和信任。我在班上征集了十位热心的家长志愿者,他们从孩子的口中能得到对老师最真实的印象,更能缩小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因为我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到我是老师最欣赏的那一个,家长也能感觉到老师很关注我的孩子,我也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事。于是,大扫除时,有家长主动参加;搞班级建设时,家长送来字、画。组织活动时家长自己要求参加,平时休息时家长之间也有交流和互动。暑期我班组织去嬉水乐园玩,7个家长志愿下水帮老师维持秩序。学校组织运动会,拔河和跳绳接龙的训练每天放学后由家长来指导。建队节的活动,有热心的家长送来编写的快板词,利用午间组织孩子们排练。
  “冯老师,六月份黄鹤楼公园儿童免票,家长半价,您看是不是可以组织咱们班的孩子们去参观,家长没空去的,我来带!”
  ——1(1)班家长委员会委员
  
  “您知道吗?过两天高考理科状元要到我们社区作报告,您可以组织一些家长和学生来听听。”
  ——一位社区工作者
  
  “我们法院的‘少儿模拟’法庭下周二开庭,您看学校需要开展这样的观摩活动吗?我可以安排。”
  ——一位法院工作的家长
  “冯老师,上次您在‘家长沙龙’上提到的‘家长上讲台’的活动我想报名,我的特长是书法,每个星期我都可以来给孩子们上一节书法课。”
  ——学生小晨的爸爸(市书法协会会员)
  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我每月举办一次“家长沙龙”,有时是育儿经验交流,有时是到图书馆购书,有时是家庭自助游,有时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海啸”期间家长和一年级孩子共同参加的“义卖活动”还上了报纸呢。家长和孩子们“读同一本书”、“唱同一首歌”,和老师一起创办《家长报》,把学生在校上课、活动的情景制成光盘,通过现代化的媒体传进千家万户……
  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家长的亲朋好友……这个圈子越来越大,在这个圈中有管理、有文化、有亲情、有沟通……领导们戏称此现象为“冯氏文化圈”。
  “人是可以改变环境的,环境也可以改变人”。有了家长参与的班级管理真的很轻松。其实,每位班主任都能以自己的班级为核心,以影响力为半径,形成一个自己的文化圈,这个圈中有管理,有智慧,有沟通,有亲情……有了科任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参与的班级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重叠的,这种共管模式超越了书本,超越了课堂,超越了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将会更多更多。
  让我们从班级入手,营造文化圈,科学地、人文地推进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家长素质,为社会的和谐添砖加瓦!
  (湖北武汉口区辛家地小学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