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战士手机版:看仔细?想清楚?说明白——写出考场好文章的必要条件@2011上海春季高考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0:24:19

看仔细•想清楚•说明白——写出考场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2011-03-22 20:21:56) 分类: 老贾语文在线 看仔细·想清楚·说明白 ——写出考场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羊 

文章的好坏,往往见仁见智,谁说得清?但正因为如此,才有不断讨论的必要。

执掌我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多年的陈建新教授认为,“好文章就是好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那些百读不厌、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范文,谁能否定啊?花团锦簇如《洛神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前赤壁赋》、《荷塘月色》,朴实无华如《五柳先生传》、《李贺小传》、《爱莲说》、《卖柑者言》、《项脊轩志》、《病梅馆记》、《野菜》、《忆儿时》,虽然风格各异,然其文学价值,是众口一致称道的。在浩瀚的文学史中,这样的好文章,何止成百上千?而对这样的文章的评价标准,也早已约定俗成”。

但是,在高考中,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思考。陈教授通过典型作文的分析得出结论:好的高考作文,应该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阅卷者对切合题意这一条又特别看重。

高考作文备考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在考场上写出“好文章”,具体怎么办?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先引导学生养成并强化看仔细、想清楚、说明白的应试写作习惯。

下面以2011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为例做些说明。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于是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一人把树苗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一  看仔细

这个题怎样才算看仔细了?

首先要看题型。本题是典型的材料作文,跟2010浙江卷材料加命题有所不同。纯材料作文,扣题就是扣材料;材料加命题,扣题主要扣题目,像2010浙江卷的作文题,材料就是解释题目的含义的。

其次要看材料。这个材料是生活故事,又带点寓言性质。对其寓意的看法,可能会有分歧,但都必须基于一个基本事实:两人对同类树苗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而获得两种结果。

再次要看要求。就这个题说,“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最需仔细推敲。这个材料的意义是如何实现的?是通过叙述两人对同类树苗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而获得两种结果来实现的。“选一个角度”,意味着有多个角度可选,事实上大的角度只有两个——种树人(培育者)和树(被培育者),细分还可分别析出许多,比如从“人”的角度分析,至少有两个方向:

(1)结果本身。材料本身对精致的盆景和栋梁之才不置可否,那么,你认为两者是否都有价值?或者,如果都有价值,哪个更有价值?这些问题都逼问你的人才观。

(2)培育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铁丝缠绕,改变树的自然生长状态,第二种方式顺其天性,任其自由生长。是改造天性好,还是顺应天性好?如果你认为改造天性有必要,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认为顺应天性更好,那还需要追问自己,把树放在盆中、庭院中、山里,哪儿生长更利天性自由发展?

从“树”的角度,同样至少有两个方向:

(1)结果本身。成为盆景或栋梁,是它们自己愿意的吗?一个人的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重要,还是满足心愿重要?按自己的天性生长跟社会需求发生矛盾怎么办?

(2)培育方式。违背物性的培育方式会给被培育者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综上分析可知,只要在种树和育人的范围说都是合题的,至于具体的角度,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选取。

可写的角度很多,但还是有不可写的,比如有的习作立意为“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就不妥当,因为材料中树苗无论是处在瓦盆还是庭院,都是被选择的结果,也许有人会说,这里的“树”喻指人,人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这样理解似是而非。“树”像“人”, “树”是被选择的,以此喻人,“人”也只能是被选择的。

把题目的方方面面看仔细,不仅能避免审题失误,还能打开写作思路。

二  想清楚

“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这是清代人刘熙载总结的写作规律,做一篇文,想说点什么意思,一定要考虑清楚,怎么才能证明考虑清楚了呢?简便的方法就是试试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把那点意思概括出来。当老师问学生“这篇文章你到底想说什么”的时候,往往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我全写在文章里了,您自己看。其实,是没想清楚,但这个问题不解决,文章即使写成了,也是达不到“中心突出”的要求的。还是像刘熙载说的,“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制烦以简,一线到底,百变不离其宗”。“主脑”都没有,拿什么来一线贯穿,拿什么来指挥遣材造句呢?

学生可能会担心在考场上没时间想,那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一般来说,学生留给考试作文的时间是50——60分钟。直接用于书写800多字的时间需要多少?我曾在所教班级试验过,要求在方格稿纸上默写课文1分钟,然后停笔统计,错别字潦草字不算,速度最慢的写了29字,最快的65字,绝大多数学生写40字左右,也就是说800多字的作文,用于书写的时间是基本上在25分钟以内,其余时间都是用来想的。换一种算法,据专家研究,书面表达每分钟23字,写800多字的作文需要40分钟,事实上,考场作文的字数要求,就是根据一般人的书面表达速度确定的。

古人云:“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想清楚了,书写时间不用担心。而且,思考使用的是内部语言,内部语言的特点是缩略的、语词化的、跳跃式的,几秒钟想的东西,写下可能需要几分钟、几十分钟。多想几分钟,总会想清楚一些东西。

万一碰到有些话题想不清楚怎么办?成功学生的经验是,想得深,就写深一点,想得浅,只能浅一点。鲁迅先生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千万不要写自己也不明白的话,更不能故作高深,云山雾罩。

需要想清楚的不只是“用意”,还包括主干材料和行文的起点、终点及途中的驿站。材料的储备主要靠平时的阅读观察体验,行文的安排可以根据考场的特点,作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少同学觉得文章开头难,其实但凡发议论,起点无非是两类。一类是先亮出观点,然后展开议论;一类是先陈述事实(现象)再进行分析,由此生发议论。倒是终点要预先想好,看经典名篇《六国论》、《过秦论》、《赤壁赋》、《阿旁宫赋》……哪篇不是先想好结尾的?从起点到终点,不能跑一条直线,“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要有波澜,议论要有层次,把这些都想清楚了,心中更有底,行文就容易做到从容自然。

三  说明白

一般文章也要说明白,考场作文对“明白”的要求更高,因为它的读者有特殊性。第一,阅卷者在短时间里集中阅读大量的同题作文极易疲劳,每份作文一般是两个人看,每人看的时间加起来不过两三分钟。据说,有的人判一份作文卷仅用29秒。第二,阅卷者不了解你平时读过什么书,你写过什么文章,你表达的习惯是什么,而你同样不知道你的作文会落到哪个人手里。熟悉你的人会理解你半句话的意思,所以,你即使说半句也没关系,但碰到陌生人,你非把话说全了不可。在这个意义上,阅卷者在半分钟内看不出你在写试卷上的那道题目,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不明白你是怎么一步一步说下来的,这不是他的错,而是你的不是。

有其是当立意跟原材料的关系不是很明显的时候,一定要要通过议论分析把两者的联系揭示出来。比如有习作立意为“要因材施教”,是否合题,阅卷者会有分歧,但只要像下面那样说,就不会有否定意见:

两棵树苗材质都优良,但材质都优良并不意味着“个性”完全一致,以此喻人,同是可造之材,其个性还是千差万别,培育模式就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因材施教。缺乏主见、习惯顺从的孩子,不妨左缠又绕,按设定的模式培养,如果只是管吃管喝,任其自由发展,很可能造成放任自流、无力自主而迷失方向的结果。对自主性强、活泼多变的孩子来说,前一种管教方式则很可能压抑其个性,浪费潜能或者出现逆反;而把选择权放手给孩子,孩子有可能会自信向上、自立自强,成长为栋梁之才。

把意思说明白,还要特别重视标题和开头的设计,注意使用揭示题旨和显示脉络层次的语句,在关键处恰当运用修辞手段,尽可能让读者的视线在这些地方多停留一下,同时要避免说浮游无着的话。    

△“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于是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
材质优良——说明了树本身就是优良品种。从树的角度:是金子总会发光。
△“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
从种树人的角度:手中可利用的东西各尽其用,结果会很理想。
△忽视树苗本身特点,用外力改变起生长方式,最终得到的无论多么精美,也只是盆景,不能成为栋梁。想要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就应当学会放手。
△能为社会作出贡献,那就是有用的。应该兼容并包。有用者,即是“材”。
△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只要应用得当都可以获得成功:逼迫式教育,成功了——郎朗爸爸逼他弹钢琴,后来他成为享誉中外的钢琴家;刘翔在师傅孙海平魔鬼般的训练下,在赛道上掠过令人眩晕的黄色身影……自由式教育,成功了——鲁迅鼓励周海婴自由发展,最后周海婴没有子承父业成为文学家而是与物理结成了不解之缘;丁俊晖爸爸顺其喜好,现在小丁的台球积分排名世界前茅……
△两棵树苗,一棵经过恶劣环境的折磨,一棵经过优越环境的熏陶,分别成了盆中精品与屋之栋梁。这两棵树苗殊途同归,皆成为有用之材,不正体现了大自然中蕴藏着的一个真理:成败不因环境起,只因主观进与怠。
△拥有好的环境,能让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不好的环境,会把一棵小树“折腾”成一株盆景。
……

          

你别无选择
    材质优良的树苗被人们买回家后,或是身居瓦盆扎,终成为盆景中的精品。或是载在庭院里,成为参天巨树,建筑的栋梁。
    当旁观者迷恋于盆景优美的婀娜多姿,赞叹于参天巨树的气势磅礴之余,我却不禁为这些小树苗感到同情与惋惜:你为何不能掌握自己的光明前程,而只能任由他人做主呢?因为你别无选择!
    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中的任何人都只能成为顺流而下的一滴微粒罢了。你未来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你的文化、教育背景。也许你还在庆幸自己成为了城市中的一员,或是重点栽培的对象,有着更为高贵的身份。其实不然,在这个大社会背景之下的你,仍是渺小的,选择的权利始终微不足道。只是社会的主流潮流在你身上体现的更为显著而已,因为我们受到的是整体氛围的影响。
    在这以发展为目标的急功近利的驱动下,不仅民众失去了选择权,就算是手握仲裁的官员也别无选择。有报道说,某市为推动GDP增长,只能以抬高房价为手段;政府机构为了完成上级制订的节能减排的任务,只能以抽取中小企业的电力为代价;为倡导旅游业,只能以大量建造虚假的仿古建筑,而破坏了原有的和谐生态。经济上正确的选择,正因为这高速的急功近利发展而被无意地抹杀。
    中国尝试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的同时,却又忽略了最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国人对于生活的态度、思考的方式别无选择。就好比种树人与栽盆景的人一样,只是片面地想着让树苗该成为理想的某种状态,而不去考虑树苗想选择的目标。也许当你还处于天真的童年时代时,就会被父母“逼”着去补课,灌输那些神秘的深奥知识,但你却别无选择。想象得到,中国的人才们也都只是“被选择”成了科学家和政治家而已。
    我们每个人到底会变得如何?我想,这都只是我们民族文化及教育的氛围才有资格回答的。我们的文化氛围注重传授知识,自然有理由相信,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将会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但可悲的是,这都不是你的意愿。而外国人更倾向于自由的开放式教育,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选择。这也是我们中国——泱泱的人口重国,却出不了一个比尔盖茨的,人才不济的重要原因!
    若想使我们真正的成功发展,那我们的社会环境与教育体质,首先应给予我们“选择”的余地,不应一味追求眼下的经济发展,追求人才的异态地膨胀,而忽视了每个人最为基本的个人目标。更不能把人才与树苗等同,只因“为国争光”,而不加思索地将其“被选择”为“某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