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希大酒店多少层:洪公套路一路---“金刚捣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08:50
2010-07-26 09:43

套路预备式

一路第一式金刚捣碓第一动 ---欢迎参与下面本文章的探讨。

                                预 备 式

    面、眼向正北。平心静气,周身放松,眼平视正前方。双腿分开一肩宽,自然站立。两手手心向里松垂于两胯外侧(图一预备式)。

            (一)金 刚 捣 碓

式名考释

金刚捣碓取义为象形之类。

要领:眼法以正前方为主。其身法为左、右、右、左、左、右、左,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 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左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震 脚之法。

此式共有七个动作。

    l 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身左转螺旋下蹲,松裆弓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手顺缠走里左上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 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同时逆缠走外右上弧线转到下额前方的l尺位置,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图l——1)。

    作用:正前方掤法。假设有人从正前方用右手攻我胸部,我身略左转用右手腕接对方右手腕外侧,拨其来势使其落空;同时以左手腕按其右肘关节外上侧,以防其进 肘。……

洪公在介绍陈发科公时曾说 陈公经常说的一句话:“一个金刚捣碓一辈子没用完。”见过洪公与国外学生及与其他学生做实验时,一般动作都比较小,但效果极好,这就值得我们思考陈公的那 句话:一个金刚捣碓怎么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如何方可学到那种程度或者叫效果?

我们无论看现在的擂台赛或 看业余爱好者相互切磋,很难看到陈公经常使用的“一”,也就是太极拳的灵巧而实用方面,看到较比多的是较力、夹杂力量型的各种招法。洪公当年曾开玩笑说: “不管法怎么样,反正躺倒的肯定输了。”

太极拳这一古老的祖国瑰 宝,能让那么多的人喜爱,我想一定是她的奥妙在吸引着大家而绝非汗流满面拼上力气取得一胜那么简单。

洪公当年给我讲拳,曾反复 叮嘱两句话:一不接受对方来力;二接手就转。对不接受来力,我想从例子上说就有洪公回忆文章陈公与北京摔跤名手沈老前辈的故事,至于接手就转,大概是陈公 恰到妙处的“一”就使对方处于劣势的灵巧作用。

话虽如此说,不接受来力就 很难做到,一般情况基本都是当来力本能就有反应变的有点硬,另外不接受来力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将来力反作用到对方去,这就更有难度。再就是“接手就 转”,转容易,角度难掌握,因为来力方位很多,转又要全身高度严密配合的转,这也是难度所在。

同一个着法,当年我就曾不 知深浅的请洪公与他很多高足做实验,感觉的确不同,洪公的灵巧无人能及。

我也见过一些爱好者推手, 着法也不少,但很多劲都比较“钝”而缺乏灵巧、轻灵,而且很少用“一”,原因我也闹不清楚。请大家畅所欲言,就自己体会、经验共同探讨。

洪公一路金刚捣碓第二动作 

2 、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右转,胸向右前斜角。右腿变顺缠,弓膝松裆劲以右脚跟为轴,向右前斜角外摆脚尖45度;左腿同时变逆缠,以左脚尖为轴,向左后斜角旋 转脚跟,成右小盘步。同时右手变逆缠,以手领肘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斜角上转,高与口齐,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变顺缠,在 原处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里右小弧线,手心侧向右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肩宽(图1----2)

    作用:双手右引掤法。对方右手被我掤化后,用肘肩连环法攻击我的胸部,我随势右转身用右手腕拨其右腕部;左手颁缠,配合右手成引掤法。 

洪公一路第一式金刚捣碓第三动 

 3 、眼法不变向北。身继续右转,右腿仍顺缠弓膝,松塌裆劲。左腿提膝经右腿里侧,勾起左脚尖,以脚跟内侧贴地逆缠,走里前弧线,向左前方擦进约二肩宽(最大 三肩宽),成左扑步。右手同时仍逆缠走外右上孤线继续向右上斜角上转,高与眼齐,距眼尺许,手心仍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顺 缠,走里右上孤线松肩收肘,肘尖收到胸前,手的高度不变,手心仍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仍保持一小臂宽。 (图1—3)。

    作用:进左步双手右采法。对方进攻的手肘部被我掤化,又进右步用肩靠我胸部,我随势加大右转身,用双手右采。同时进左步到对方右腿外侧,以左脚尖斜钩其右 脚跟使之失去重心平

    白驹过隙:
刘老师您好:
很高兴看到刘老师结合洪公著作进行讲拳,希望老师坚持下去,再是希望老师 对每一动多写写你的体悟,讲讲习练者常见的错误,能让我们多多收益。非常关注中!!!
我注意到洪公著作中每一动中对裆部的描写只一次, 而且是先说某腿,再说裆。再说另一腿的缠法时,则不提裆的事。
学生有如下问题请教:1、有左裆、右裆之分吗?2、若有,著作中只提其 一,另一部分怎么要求那?3、对裆部的要求是松塌,怎样是松塌哪?4、“暗换裆劲人不知”,裆劲如何换?5、何为裆?
白 驹过隙,好~客观的说,很多习练套路者并没有认真去读洪公著作,这包括拳龄较长也有一定功夫者,有的甚至连一式中几动也没弄十分清楚。我每次上传洪公套路 照片时总想针对练习中的问题讲一讲,但比较难讲-----应该说要拿出很大精力去讲也不一定讲到点子上-----这当然与自己水平有关。
你提的问题:1、应该有左裆右裆,因为腿部总是一提一落,但因为裆部与左、右臂不一样,动时是整体的;3、所谓松、塌就是要求螺旋上升与下落,不 能直线的往下蹲;4、“暗换档劲”亦在提落中,所谓“暗换”,大概是指动作极小;5、裆的部位按字典解释就是两腿的中间,太极拳比较讲究会阴与胯部。
 

洪公一路第一式金刚捣碓第四动作

洪公一路第一式金刚捣碓第5动作

 

    4、 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左转,胸仍向右前斜角。左腿变顺缠,弓膝塌裆劲落下脚尖。右腿变逆缠,膝仍弓住,脚不转动成左侧马步。同时左手变逆缠,以腕为轴,沉肘走里左下弧线转到胸前,距心口半尺许手 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配合左手变顺缠,松肩沉肘走外左下弧线转到脐前,如推物之状,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双手 距离一小臂宽(图l—4)。

    作用:左手单挤配合右手单按法。对方的手、肘、靠都被我化开,又向右转身,运用连环的靠肘等法攻我,我随势左转身,以左手贴其右肘关节外上侧,向前上方挤 之,并以右手将其右腕按在他的小腹左侧。

    5、眼法不变向北。身 继续左转,胸略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顺缠,松裆弓膝,以脚跟为轴,脚掌贴地向正前方外摆脚尖;右腿仍逆缠,提膝走 里前弧线,将右脚进到左脚的右前外角约一肩宽落下,右脚平踏地面成右前在步。同时左手继续逆缠,走里前上弧线转到下颏前,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右 后上斜角:右手配合左手继续顺缠,肘贴右肋,以肘推手,走里右下弧线,转到左腕外下侧,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呈 斜“十”宇状合抱胸前(图1一5)。

    作用:左手化拿,双手反拿法。当对方的右肘被我掤化挤按后,只有左手可以攻击我,趁我左转之际,用左手拿我左腕向右旋转,以求解脱右手的被挤、按之势;我 身仍左转,左肘沉下,左小臂及指扬起,加大逆缠角度,先将对方的拿势化开,并以右手从对方左臂下倒插到对方左手腕里侧,形成抱缠反拿对方左臂。

我 们做第四动作,注意洪公讲的左手 :“以腕为轴”这句话,只有以腕为轴,方可解脱对方拿我之手,亦为自己抱缠对方创造条件。----------现在看到 很多不是以腕为轴,而是以腕的大面积推对方。

第 五动,有人看到有左转字样,当做这个动作,尤其当做试验时,身体、胯部、肩部都往左转的很大,形成相对大的平圆,把劲都转到自己身上来,那样对方很容易挤 进、肘击等

请 欣赏洪公动作。

金刚捣碓第6动作

金刚捣碓第7动作 

 6、眼法不变向北。身 略右转,胸向正前方。左腿变逆缠,弓膝踏裆劲。右腿变顺缠,提膝走里上孤城到裆前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变顺缠,松沉肘部 走里左下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配合左手继续顺缠,松沉肘部,以小指领劲依次旋转握拳,并贴左腕上侧向里旋转到左 掌心上方五寸许,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右前上斜角(图1一6)。 

作用:加大双手抱缠。并用右膝攻其裆部。当对方左手被我化解并被我反拿住,又欲左转身掉步解 脱左手劣势,我右转身加大双手的缠劲,使其下蹲随我拿势,我乘机提右膝攻他裆部。

    7 、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左腿变顺缠,弓膝塌裆劲,右腿变逆缠将右脚旋转踏在左脚的右 旁约一肩宽,弓膝塌裆成小马步。落右脚时,也可以发劲有声,成震脚动作。同时左手顺缠从胸前下转到脐部,变小逆缠,手心略偏向右后,中指略指向右前上斜 角。右手配合左手变小逆缠,贴左手掌心落下,拳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右前上斜角(图l——7)。

现在有练此式时,没注意“身略左转”的“略”和“小马步”三字,而看到是左转,当落右脚时,往左转的很大, 胯部走了较平的圆,连左右手也偏向了左方,忽略了要松沉全身之力加大双手抱缠的震撼力。往左偏的很大,就不会是小正马步,成左侧马步了,也没有以上说的效 果。

第6动作 有句“身略右转”,第7动有句“身略左转”,我们要注意这两个“略”,常见有练者当第6动抱缠对方往右转提膝时,不仅转的很大,连肩部也一齐往右转,拳也 逆缠高高抬到离下颌很近,说用拳击打对方下颌,忘记本式的作用:膝打。当最后一动往左转,又是整体往左转了很大一个相对平的圆。失去式子中的作用。

请欣赏洪 公图片。


现在有人练此式6动时,因为有提 右膝动作,当提膝时,把右转练成左转;手部因为有抱缠作用,当提膝时,手部随左转亦往上提;有的虽然练的右转,当提膝右转时又转的很大形成较大的平圆,把 劲丢了,更不用说膝打的作用了。请看洪公右膝部与右肩的配合。(我自己的领会仅供参考,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