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头海滨浴场露营:周恩来在淮安的最后一个读书处(作者樊国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6:04:32

周恩来在淮安的最后一个读书处(作者樊国栋)   [复制链接]

我们的吴承恩 我们的吴承恩 当前在线
威望
13654
在线时间
1489 小时
金钱
29142
贡献
28750
SD币
18 元
最后登录
2011-10-15
注册时间
2009-2-22
帖子
7714
精华
2
积分
92972
阅读权限
100
UID
3660
狗仔卡

版主

在线时间
1489 小时
SD币
18 元
最后登录
2011-10-15
注册时间
2009-2-22
积分
92972
帖子
7714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22:34: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cb{margin-right:0}周恩来从童年到刚刚步入少年,经历了好几个读书处:五岁始进的驸马巷家塾,六岁秋天插进的外祖父万氏家塾,一年后由嗣母与生母操办并另聘先生执教的陈家花园家塾,九岁夏天逗留过的宝应县表哥陈式周书房。
  那么,从九岁当年回到驸马巷老家,至十二岁离开老家去东北读书,这两年多时间,接受能力超常的少年恩来,难道继续呆在家塾里接受那位没有报酬、教无定时的应差先生教育?难道这段时间成为他读书历史的空白?
  据相关资料得知,这段时间,大鸾(周恩来乳名)曾被姨表舅(嗣母的姨兄)龚荫荪主动接到了龚氏家塾寄读。姨表舅龚家和外祖父万家一样,也有丰富的藏书,不同的是还有一些宣传近代科学与西洋文明的书刊。正是在这里,他知道了“百日维新”,知道了孙中山。尤其是作为同盟会员的龚荫荪的言行举止,对周恩来的进取心、爱国心的萌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表舅朋友的塾师周先生,是个愤世嫉俗的落第秀才,开明正直,治学严谨,不仅书教得好,而且书法造诣颇深。在大鸾依祖训练颜体已有一定功力的基础上,周先生教他增练魏碑,以添加他笔锋中的刚阳之气。周总理那独特的书法风格,就是在此时才定型的。
  从相关资料中,我们还得知,解放初的1952年,周总理在上海会见龚家私塾的同窗表姐龚志茹时,共同回忆了这段难忘的生活,并深情地作出评价:“就童年所受教育而论,表舅可算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我们的周先生算是我文化上的启蒙老师。”可见,龚氏这一读书处对他的影响,远胜于以前几处。
  按照上述有限的资料,人们只能笼统地知道,龚家在东门。我们在东门大街和东长街,寻访许多老人都一无所获。后来看到扬子晚报某文记载的一段内容:“陈妈……有时便带上大鸾去看她住在淮安东岳庙(街)的姨妈,也就是大鸾的姨外婆。”在这段叙述的提示下,我们将龚氏家塾的寻踪范围划到了岳庙东街。
  辛亥革命前后,东岳庙街,东起紫霄宫,西至岳庙市口的“东岳胜境”牌楼,全长约300米。在人们印象中,这里住户比较稀少,街东头大都是菜园和芦苇塘,在街西头的住宅区,有两处房屋跟普通刨菜园人家明显不同:一处是街南侧距东岳庙大门约70米的陈家大楼,一处是街北侧距东岳庙大门约50米的谭十奶瓦房。而十奶私下里都跟人讲,这是龚家的房子。这就暗合了现有资料中提到的清廷灭亡前夕,龚荫荪受同盟会的派遣去湖北组织和领导新军起义,最后一次离家远行不久便被抄家的那次变故。
  正因为高大瓦房并非谭十奶祖产,1956年合作化运动中才先后让给联合三队办幼儿园,做小队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联合队解体,蔬菜地上逐渐盖上房子。1990年,戴姓买下了位于龚宅堂屋东边、本是卫城隍庙废墟的一块地皮,盖起了两层小楼房。同年,另一户直接搬进龚家堂屋;可随着法制的不断建全,这一户终因手续不全而未能办成产权证,更翻盖不了楼房,不久就搬走了。如今,堂屋被一家在街头卖水果的王姓借居。堂屋东一间屋顶上的成片小瓦,不知何故严重缺损,早已透光漏雨,有倒塌的危险,亟待抢救。
  结合各位老人的回忆及相关资料的记载,我们将龚宅原先布局大致描述如下。
  路北侧矮墙后,有三幢正屋,三进院落。迎向大门的本是宽敞明亮的外客房,因主人常年不在家,改作家塾,中一间北墙开有通向后屋之门,门前有白屏门相界。最后一幢是大七路三间的祖堂屋。祖堂屋两边盖有厢房,东边一间,西边明二间暗三间。
  毕竟主人见多识广,思想开明,为增加室内采光量,将窗户顶部一律处理成拱形,而将拱顶下两侧窗壁处理成内口宽、外口窄的内“八”字形。为增加安全性,也一反传统的方木棂,而改为铁窗棂。
  如今,在原宅与原卫城隍庙之间,已开辟南北向独头小巷。龚氏堂屋面前一家门牌是“岳庙东街31号” ,与龚氏堂屋西山墙相毗邻的一家门牌是“33号” , 与东山墙相毗邻的一家则是“35号” ,唯独龚家这三间没有门牌,号码顺序也被隔掉了。
  在寻访调查中,有两个人提供的情况特别令人感兴趣。
  一个是住南门外的陆刘氏,人称陆九奶(大排行笫九),今年93岁,属龙。天气晴好时,九奶能在门口练两小时慢跑,所以精神矍铄,口齿也很清楚,对过去的事记忆犹新。每次见到我们都果断地说:是龚家房子,后来才是谭家住的。她大女儿一岁时(1947年)夏季发水,自家房子倒塌了必须大修,本想借谭十奶处临时挤住,终因实在挤不下才去陈家大楼借住,后来又搬到距龚家堂屋约80多步的西北方向的蝴蝶厅(沈公馆家,今楚州区卫生局内,蝴蝶厅还在)借住下来。
  另一个是今年68岁也属龙的陈殿元。他小时经常去龚家大瓦房一带玩耍,记得笫一次解放不久,国民党飞机来轰炸高等法院所在地的紫霄宫、盐城专员公署所在地的东岳庙,连带误炸了龚家前面的两幢瓦房。后来一些大孩子来废墟上扳铁窗棂换糖吃。他还记得最后一进院心较扁;西侧厢房明二间暗三间,与堂屋西山相套;他甚至记得堂屋西山墙上留有曾与厢房相连的石灰印。
  陈殿元当兵前作为淮阴技校学生,在位于清江浦的华东电力建设局第三管理处接受培训,培训地点刚巧设在今清河区的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身底。那时万家房屋已片瓦无存,废墟上搭起的工棚,就是学生住地。他说:后来的童年读书处可能是按回忆在原址重建起来的;我们这里有现成的大堂屋,更有条件依原格局恢复齐全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龚荫荪故居,更重要的是同时恢复齐全了周恩来在苏北的最后一个读书处。
  我们认为,在地方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暂不搞拆迁恢复工程,只需对此处无主房的东一间屋面紧急抢修,并抓紧钉上文物保护牌。我们期盼着:经权威部门对这一处的调查核实,将填补了开国总理幼年成长史上一个重要转折阶段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