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一起读资治通鉴 / 小飞象9 / 第36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3:43
一起读资治通鉴共39页  作者:小飞象9 提交日期:2011-10-06 11:21
  公元前208年(项羽杀宋义夺权)-----公元前208年(第8回 子婴装病刺杀赵高,张良毒计大破秦军)
  的年份错了一年,应该是前207年。
  抱歉!!!
  
-
作者:小飞象9 提交日期:2011-10-06 11:24
  公元前206年(第1回 刘邦入关,约法三章,收买民心)
  冬天,十月,刘邦驻军霸上,秦王子婴前来投降,身边有将领劝刘邦杀了子婴,刘邦说:“楚王派我来攻打秦国,是因为我宽容,而且人家已经投降了,杀了他也不吉利。”就随便给子婴封了一个只领薪水,不用干活的官。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之后,手下的将领都争着抢着,去抢金银财宝,美女豪宅,只有萧何抢先一步,把秦国政府的地图、户口给先收了起来。靠着这些宝贝,刘邦可以对天下的地形,各地的人口数量,产出了如指掌。刘邦看到秦皇宫财宝堆积如山,美女林立如云,不由得挪不开眼,走不动步了,只想着住在哪里不走了。樊哙,注意那个杀猪的好比猛张飞的樊哙,建议道:“你刘老大是想拥有整个天下,还是想当个富家翁呢?这些东西,是秦国灭亡的源泉,你拿来有什么用!快回到霸上军中,不要在宫里停留!”刘邦向来和樊哙是哥们儿,但是不大看得起樊哙的大脑,所以没当一回事,张良也接着劝道:“秦国的灭亡,是他自己倒行逆施所为的下场,否则你哪有机会踏进这里,现在我们一得势,就跟着享受,早晚我们也步秦国的后尘,完蛋。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希望老大你听樊哙的劝。”张良开口了,刘邦的态度就立马改变了,可见一句话谁说很关键。老老实实回到霸上军中居住。
  十一月,刘邦把各地的代表招来,比如年纪大的,或者有权有势有钱的,告诉他们:“我知道你们被秦国的严苛法律虐待了好多年,我们这班造反的曾经有过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就在秦国称王,我马上就要在关中称王了。我和你们约定,哪些秦国的法律统统取消,我只有三条:“1、杀人者死;2伤人者罪;3偷盗者罪。”还派人大张旗鼓的把这三条律法,宣传得家喻户晓,秦国老百姓一下子好像去掉了重重的枷锁,都大为开心,纷纷拿着家里的土特产来慰问刘邦的军队,刘邦又故意作秀,不接受这些馈赠,还说:“我军中还有很多粮食,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增加百姓的负担!”老百姓更加高兴了,连刘邦屠城的往事都忘了,就怕刘邦当不上关中王。
  
  笔者感言:老百姓真是好忽悠,稍微给他们一点颜色,他就立马还给你一个染坊。刘邦前面还屠城呢,大家就都不记得了。可能和当时信息不发达有关吧,也可能刘邦手下的宣传部长水平比较好,把这些劣迹都宣传成是项羽干的了。
  
  
作者:小飞象9 提交日期:2011-10-07 08:31
  公元前206年(第2回 项羽坑杀20w降卒)
  项羽平定章邯之后,率兵西入咸阳。造反队伍中的士兵,想当年,大多是囚犯和服徭役的,路过关中,秦国政府的官吏对他们又打又骂。谁也想不到,有朝一日,天会反过来,昔日的公务员、警察、武警反而成了当初阶下囚的俘虏,这下哪里还有好日子过啊,所谓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秦军的俘虏是被整得一塌糊涂,哭爹喊娘。秦军士兵向来高高在上,哪里受过这个苦啊,不由得怨气冲天,暗地里串联:“章邯为了自己保命,带领我们投降,如果我们能打败政府还好,如果被政府军队败了,不但我们自己完蛋,连父母妻儿都完蛋,不如找机会,造反!跑回家里!”将领们听到消息好,立马向项羽打小报告,项羽一听,召集鲸布、浦将军这两个狠人商议对策,三个狠人商议结果就是一个字,杀!连夜就20w的秦国降军给活埋了!只留下章邯、长史欣、都尉翳等这些将领。这应该是白起之后最大规模的活埋了,只不过有白起的四十万数目在前,才没有声名狼藉,特别引人注目。
  
  笔者感言:那一头刘邦是约法三章,收买人心,这一头项羽是坑杀降卒,大失民望,此长彼消,西楚霸王哪怕能抗三个鼎也干不过善于作秀的刘邦啊!刘邦进入咸阳之后,已经完成了一个造反枭雄向问鼎天下君主的蜕变,项羽还是停留在打家劫舍的层面上,把天下看做是秦国的,而不是自家花园,焉能不败!战略上的失败,永远不可能用战术上的胜利来弥补。
  
-
作者:小飞象9 提交日期:2011-10-09 09:06
  公元前206年(第3回 鸿门宴刘邦死里逃生,妇人之仁项羽放虎归山)
  项羽声威震天之际,有个傻缺在刘邦的耳边建议道:“咸阳把天下的财富美女都聚在这里了,这些都是咱们辛辛苦苦打下了的,听说项羽封了章邯当雍王,一旦他们来了就没有我们份了,我们快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要让他们进来抢我们的宝贝!”刘邦一听自己的宝贝要被别人抢走,自己的美女也要被别人瓜分走,不由得大是肉痛,立马派兵守住函谷关。不知道樊哙、张良这些脑袋瓜清醒的人,这会都到哪里去了,由着刘邦胡闹。项羽挥兵西进一看,不但没有锣鼓喧天,小学生摆鼓号队,雨天站队迎接,还居然不给进,他奶奶的,不由暴跳如雷,立马派鲸布破关而入。刘邦手下有个叫曹无伤的二五仔,一看项羽势大,就派人给项羽递小纸条说:“刘邦准备在关中称王,还想着让子婴担任丞相呢。”项羽不由大怒,下令犒赏三军,做好一级战队准备,攻击刘邦。当时项羽军队四十万,号称百万,驻军在新丰鸿门,刘邦军队十万,号称二十万,驻军在霸上。项羽手下的第一号智囊范增也建议攻打刘邦,挑唆道:“刘邦以前贪财好色,现在居然钱也不要,女人也不睡,可见他的志向不小啊!我让人看了他的气,那可是了不得啊,都成龙成虎了,还五彩缤纷,不得了啊,快把他扼杀在摇篮里,否则就没你什么事了!”
  项羽有个堂叔,叫项伯,和张良向来交好,得知项羽要对刘邦下黑手,怕张良殃及池鱼,连夜跑到刘邦军中,要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张良立马向刘邦汇报,刘邦一听项羽要来攻打自己,吓得立马就萎了,吸了好几口气,才平心静气的出来,拍项伯的马屁,好多了解点内幕,顺便手买个内间。低三下四的自贬身价,把项伯当爷爷一样供起来,亲自端茶、斟酒,还争着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项伯的儿子当小老婆。趁着项伯被拍的晕乎乎之际,向项伯一再解释说,自己是为项羽打天下,为项羽暂时看守咸阳,派人守卫函谷关,纯粹是为了预防强盗,是一个美丽的小误会。项伯听了这些话,还真信了,估计政治头脑和项羽差不多,还到项羽面前给刘邦说好话道:“刘邦要是不先攻破函谷关,哪有这么容易进来啊,人家立了大功还攻打他,这不仁义啊。不如收买他,让他为我们效力。”项羽一听,犹豫了,居然点头答应不攻打刘邦了。
  刘邦第二天来鸿门拜见项羽,诚恳的向项羽解释道:“咱们俩同心协力攻打秦国,你在北面作战,我在南面作战。不料我捡了狗屎运,先攻入了咸阳,才有机会在这里和您老人家会面。居然有小人在咱们两人之间挑拨离间,让你我有了矛盾。”项羽大咧咧的回了一句话,一句政治智商是10,军事智商是0的昏话。成功的害死了潜伏在敌人内部的高级007。原文是这样说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呜呼,以后谁还敢替你楚霸王潜入敌人内部啊!项羽乘机留下刘邦吃顿晚饭,两边人员喝酒聊天之际,范增几次三番暗示项羽杀了刘邦,项羽都假装看不懂,不吭声。范增就找个借口跑了出来,让项庄进去以舞剑助兴为借口,乘机找机会杀了刘邦。家贼项伯一看,自己的亲家受到危险,也起身舞剑,保护刘邦。刘邦的这个女儿送得值钱啊。
  张良一看宴会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了,也找个借口出来,把樊哙找过来,樊哙一见面就问:“里面情势如何啊?”张良说:“褶子了,项庄嘴巴说舞剑,其实是找机会杀刘邦呢!”樊哙一听左手拿盾牌,右手提剑,就闯向宴会厅,门口的警卫还想挡住他,樊哙用盾牌轻轻一拍,警卫立马倒在了地上。樊哙闯进去后,摆出一副怒发冲冠,目眦尽裂的凶神恶煞样。项羽一看,手按剑做攻击状,警惕的问:“你是谁?”张良答道:“刘邦的驾驶员樊哙。”项羽向来喜欢猛将,立马就高兴的说:“不错,是条汉子,来人,赏他一条猪腿,一缸酒!”手下有心刁难樊哙,给了他一条生猪腿,这哪里难得到杀猪出身的樊哙,他把盾牌放在地上当案板,把猪腿放在上面,切了就吃。项羽兴致勃勃的看着樊哙吃完,很感兴趣的问道:“还能喝吗?”樊哙大咧咧的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秦国以前杀人如麻,天下纷纷背叛他,怀王和大家约定,谁先攻入咸阳,封他为王,现在我家刘老大先攻入咸阳,分毫不敢取,老老实实的等项老大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我听说我家刘老大不但得不到奖赏,说不定还会受处罚,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和灭亡的秦国有什么两样啊,我想项老大不会这么做吧?”项羽想不到这个粗人居然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只好搪塞道:“坐吧。”樊哙随着张良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刘邦推说小便跑了出去,又把樊哙也叫了出去,问樊哙:“我想现在就溜走,可是说也不说一句,不大礼貌,你看如何是好?”樊哙说:“现在人家是菜刀,我们是案板上的鱼肉,还讲究什么狗屁礼貌啊。”刘邦一听,觉得有道理,自己骑着马,四大警卫,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四人拿着剑徒步守卫。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霸上的军中。留下张良拖延时间,张良等到刘邦差不多跑回军中了,才拿出礼物,向项羽、范增进献,告知项羽刘邦回到军中了。项羽接过礼物放在桌上,范增接过礼物一把扔在地上,拔剑就把这个礼物,一个玉斗,砍个稀巴烂,回首骂项羽道:“嗨,臭小子,不值得为你谋划!以后夺得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早晚都成为他的俘虏!”刘邦一回到霸上军中,马上就杀了项羽卧底曹无伤。
  
  笔者感言:这段故事,高中语文课本曾经入选,我就不说什么了。心太软的确成不了大事啊。项羽屠起城来,坑杀起俘虏来,眼睛都不眨一下,为何对杀个刘邦却下不了手?可能屠城是为了激励手下,作为一种另类的犒劳?既然是屠城,当然什么金银财宝,美女香车都归占领大军所有了不是?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3914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