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好服紫寓言故事:新资本主义--资本网霸天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03:00


新资本主义--资本网霸天下(长篇连载) 


序言 
    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与国际金融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国家经济模型的完整构架,其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必然联系。政府要全局性,长远性,计划性的管理着宏观经济必然需要构建完整的经济运行模式。
    探析经济运行模式的根源和预测经济远景是经济者的价值所在,只有把握到政府经济模型的主线,才能排除虚假信息的干扰,洞悉国家经济决策的真实意图……经济模型是分析未来经济运行方向,预测未来政策以及各投资市场走势的工具,因此在我的文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预测性质的讨论,但请大家记住,文中的预测仅属于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投资建议。模型永远处于演变之中,投资的方向也绝非一成不变。
    我倾注心血完成这部长篇文章的目地是希望大家能从文章当中了解“资本主义”的真正内涵,学习到经济与金融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金融业是未来中国最有发展的行业,当今中国最匮乏的也是金融领域的人才。真心的希望有更多的国人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演变中做好准备。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女朋友霏霏,是她每天辛苦的帮我作编辑。在这里祝她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注:本书属个人原创并以连载的方式发表在网络当中。为了避免造成误导,如果转载或引用文章部分内容需注明原文地址。

新资本主义------资本网霸天下
  目录
  第一篇--------资本帝国
   第一章:无风险投资是存在的
   第二章:新资本主义
   第三章:全球最有价值的资源
   第四章:资本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世界经济的警察
   第五章:“意识形态”的天然对立
  第二篇--------浅论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本质
   第一章:美元是无风险货币,美国国债有着唯一的避险属性
   第二章,美元(美国国债)与其它金融市场的负相关特性
  第三篇,美国的经济模型
   第一章,货币的发行和对货币流动性的疏导模型。
   第二章,浅谈美联储的货币模型
   第三章,弱美元的利与弊
  第四篇,论中国经济
   第一章,回顾中国前十年经济发展的模型。
   第二章,危机接踵而至,原有模型已不可持续。
   第三章,十二五规划
  第五篇-----顺势而为,为做空中国而布局
   第一章,做空中国的终极模型
   第二章,顺势而为,追逐利益最大化
   第三章,顺势而为,博弈全球
   第四章,美元汇率是做空中国的王牌
   第五章,如何确认做空中国已经开始?
  第六篇,汇率的意义
   终稿尚未完成,略
  第七篇,中国股市
   终稿尚未完成,略

第一篇--资本帝国
  
  第一章:无风险投资是存在的
  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是资本的天性。股权投资的风险来自公司的经营,管理与竞争等多个层面,而人类凭借主观经验来判断公司优劣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想要克服局限性导致的投资风险,最完美的方法就是组建“产业投资基金”进行“产业垄断投资”。
  举例:饮料行业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有着稳定增长和收益的朝阳行业。在市场仍处于混沌的时期,没有人能预料到当今的饮料行业会成为以可口,百事,雀巢,星巴克,康师傅等几大全球性和地方性的企业为龙头的市场格局。这些公司也无一例外是从成千上万家小企业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的最优秀企业……那么在市场仍处于混沌的竞争时代,投资者如何从成千上万家饮料企业当中筛选投资对像呢?凭借个人经验来筛选是不可能的,最佳的对冲投资方案就是组建“产业投资基金”进行全行业性质的“产业垄断投资”。
  各国的中小型饮料企业在竞争当中初显优势时,“产业投资基金”就开始积极投资入股,给予这些有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充分的资本支持,增强它们的竞争实力。随着这些中小企业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对资本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产业投资基金”就可以借机追加股权和债权投资。经过数次融资扩股之后,公司的实际持有人逐渐由创始人变成了各交叉持股的基金公司,而这些企业盈利与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又给产业投资者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分红与市值增长的收益……大家可能要问,小企业成长成伟大企业一定是少数,“产业投资基金”进行全行业投资时也必然会持有更大量的在竞争当中失败甚至破产的企业,那它们亏损的可能不是更大吗?只有亏损的企业没有亏损的行业!“产业投资基金”是全行业性的分散投资,行业中任何一家企业的经营不善都仅是单个企业经营的问题,几乎丝毫不会影响到“产业投资基金”的整体利益。假设可口可乐在竞争当中倒闭了,其股权跌到一文不值。那么可口可乐的市场一定会被以百事可乐为首的饮料巨头瓜分,百事和其它可乐公司的市值,盈利以及分红绝对会因可口可乐的倒闭而暴增。对于进行全行为分散投资的“产业投资基金”而言,可口可乐倒闭所造成的损失完全可以靠其它饮料公司市场份额和盈利增加来弥补。
  当然,“产业投资基金”都是非常非常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只有在价格合理,公司经营管理良好的前提下才会入股或者追加投资。如果入股企业在竞争当中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产业投资基金就会凭借其专注的优势和更灵敏的产业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减持股份或主导重组等方式来降低亏损。产业投资经理的工作价值就是将资金不断从效益低、回报低的企业中抽出,投入效益高、回报高的企业中,通过使资本与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来降低与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说行业内任何一个企业的危与机对产业投资基金而言都代表着获利的机会。
  大家可能要问,既然破产企业的亏损与优势企业的盈利形成了对冲,那么“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什么方式来盈利呢?事实上“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的获利方式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分红来实现的。世界上每消费一罐饮料,都会对应着企业的盈利,而“产业投资基金”则通过企业的股权分红来实现盈利的目地。不论你消费的是什么饮料,“产业投资基金”都可以通过上市公司间接的获得利润,这才是垄断的最高境界。
  明白了产业垄断投资的概念,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基金公司要求企业每年甚至每季都进行分红。表面看这像是基金公司的短视行为,因为他们拿走了企业大量的盈利制约了企业未来的发展。但实情是在基金公司眼中,盈利必须与投资分别管理。企业只需要专注竞争与盈利,而基金公司则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让资本进行更有效率的投资配置。企业利润滚存的行为对于产业投资者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企业有需要增加资本扩大经营,完全可以凭借投资计划通过完善的国际金融市场进行新一轮股权或债券融资。而产业投资基金也愿意积极参与到公司的股权与债权融资当中。因为对他们而言,拥有更多的股份则意味着可以收获更多的利润。
  基金公司通过交叉入股的方式控制了企业大量的股权,但他们往往一致支持“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自己则极少干预公司的经营决策(分红与再融资除外)。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可能选出比公司创始人更适合的CEO……为了保持行业的活力,“产业投资基金”积极为那些已经成熟的优秀企业培养竞争对手,并且鼓励各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以优胜劣汰的方式达到资源最优配置,也极力阻止着产业当中垄断性大企业出现。它们清楚竞争只会让行业发展得更好,也只有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当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才是经营与管理最优秀的赚钱机器。
  以西方国家普遍认同的10倍投资市盈率来计算,产业垄断投资者每年的资产都会以10%的复利形式滚动增长,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消费饮料的习惯不会更改,因此优秀企业的股权成为了可以传世的印钞器。对于产业投资者而言,即使获利已达数千倍(如可乐公司)他们都不会有任何变现的意图(当然如果公司股价大幅偏离了合理的价值区间,即使最稳健的产业投资基金也会考虑进行部分的高抛低吸)。

第一篇----资本帝国
  
第一章:无风险投资是存在的
  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是资本的天性。股权投资的风险来自公司的经营,管理与竞争等多个层面,而人类凭借主观经验来判断公司优劣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想要克服局限性导致的投资风险,最完美的方法就是组建“产业投资基金”进行“产业垄断投资”。
  举例:饮料行业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有着稳定增长和收益的朝阳行业。在市场仍处于混沌的时期,没有人能预料到当今的饮料行业会成为以可口,百事,雀巢,星巴克,康师傅等几大全球性和地方性的企业为龙头的市场格局。这些公司也无一例外是从成千上万家小企业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的最优秀企业……那么在市场仍处于混沌的竞争时代,投资者如何从成千上万家饮料企业当中筛选投资对像呢?凭借个人经验来筛选是不可能的,最佳的对冲投资方案就是组建“产业投资基金”进行全行业性质的“产业垄断投资”。
  各国的中小型饮料企业在竞争当中初显优势时,“产业投资基金”就开始积极投资入股,给予这些有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充分的资本支持,增强它们的竞争实力。随着这些中小企业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对资本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产业投资基金”就可以借机追加股权和债权投资。经过数次融资扩股之后,公司的实际持有人逐渐由创始人变成了各交叉持股的基金公司,而这些企业盈利与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又给产业投资者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分红与市值增长的收益……大家可能要问,小企业成长成伟大企业一定是少数,“产业投资基金”进行全行业投资时也必然会持有更大量的在竞争当中失败甚至破产的企业,那它们亏损的可能不是更大吗?只有亏损的企业没有亏损的行业!“产业投资基金”是全行业性的分散投资,行业中任何一家企业的经营不善都仅是单个企业经营的问题,几乎丝毫不会影响到“产业投资基金”的整体利益。假设可口可乐在竞争当中倒闭了,其股权跌到一文不值。那么可口可乐的市场一定会被以百事可乐为首的饮料巨头瓜分,百事和其它可乐公司的市值,盈利以及分红绝对会因可口可乐的倒闭而暴增。对于进行全行为分散投资的“产业投资基金”而言,可口可乐倒闭所造成的损失完全可以靠其它饮料公司市场份额和盈利增加来弥补。
  当然,“产业投资基金”都是非常非常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只有在价格合理,公司经营管理良好的前提下才会入股或者追加投资。如果入股企业在竞争当中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产业投资基金就会凭借其专注的优势和更灵敏的产业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减持股份或主导重组等方式来降低亏损。产业投资经理的工作价值就是将资金不断从效益低、回报低的企业中抽出,投入效益高、回报高的企业中,通过使资本与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来降低与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说行业内任何一个企业的危与机对产业投资基金而言都代表着获利的机会。
  大家可能要问,既然破产企业的亏损与优势企业的盈利形成了对冲,那么“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什么方式来盈利呢?事实上“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的获利方式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分红来实现的。世界上每消费一罐饮料,都会对应着企业的盈利,而“产业投资基金”则通过企业的股权分红来实现盈利的目地。不论你消费的是什么饮料,“产业投资基金”都可以通过上市公司间接的获得利润,这才是垄断的最高境界。
  明白了产业垄断投资的概念,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基金公司要求企业每年甚至每季都进行分红。表面看这像是基金公司的短视行为,因为他们拿走了企业大量的盈利制约了企业未来的发展。但实情是在基金公司眼中,盈利必须与投资分别管理。企业只需要专注竞争与盈利,而基金公司则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让资本进行更有效率的投资配置。企业利润滚存的行为对于产业投资者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企业有需要增加资本扩大经营,完全可以凭借投资计划通过完善的国际金融市场进行新一轮股权或债券融资。而产业投资基金也愿意积极参与到公司的股权与债权融资当中。因为对他们而言,拥有更多的股份则意味着可以收获更多的利润。
  基金公司通过交叉入股的方式控制了企业大量的股权,但他们往往一致支持“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自己则极少干预公司的经营决策(分红与再融资除外)。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可能选出比公司创始人更适合的CEO……为了保持行业的活力,“产业投资基金”积极为那些已经成熟的优秀企业培养竞争对手,并且鼓励各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以优胜劣汰的方式达到资源最优配置,也极力阻止着产业当中垄断性大企业出现。它们清楚竞争只会让行业发展得更好,也只有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当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才是经营与管理最优秀的赚钱机器。
  以西方国家普遍认同的10倍投资市盈率来计算,产业垄断投资者每年的资产都会以10%的复利形式滚动增长,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消费饮料的习惯不会更改,因此优秀企业的股权成为了可以传世的印钞器。对于产业投资者而言,即使获利已达数千倍(如可乐公司)他们都不会有任何变现的意图(当然如果公司股价大幅偏离了合理的价值区间,即使最稳健的产业投资基金也会考虑进行部分的高抛低吸)。 

第二章:新资本主义
  了解了饮料行业这个点,我们就可以带到面了。如果说饮料行业可以进行“产业垄断投资”,那么其它行业是否也可以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西方经济体内所有的行业(包括所有细分行业)与所有上市公司(包括很多非上市公司)几乎都被各基金与金融公司间接控股着。
  有了螳螂与蝉后面当然还会有黄雀!既然所有的行业都可以进行产业垄断投资,那么投资这些企业的金融与基金公司当然也可以进行产业垄断投资……当今世界大多数金融与基金公司都是犹太创立的,并且被犹太人以交叉控股的方式持有着(包括美联储和高盛等)。
  大家可能有疑问,投资全球所有产业需要的资本难以估量,犹太人如何能做到这一切的呢?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胜利可以看成是犹太金融财团的胜利。犹太金融财团通过支持战胜国恢复经济以及帮助战败国重建的历史机遇,以金融为母业通过持有债权与股权投资的形式掌握了全球金融与经济命脉……到了西方经济高速发展的五六十年代,全球经济更加复杂,新兴产业大量涌现,并随之诞生了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这时犹太人金融财团发现它们原来的债权与股权投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垄断需要,这个时期各犹太金融财团通过分柝与扩张并用的方法,大量组建投资基金及子孙基金,再通过基金公司充分吸纳社会资本进行产业垄断投资……为了最大限度的控制全球经济并归避经济风险,他们又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把数万家基金与金融公司自联合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犹太金融财团领导着各种基金公司的创立,并且充分鼓励他们进行残酷的竞争。因为他们清楚这只是一种“零和博弈”的现像,一些基金公司的破产清盘会变成另一些优秀基金公司的盈利,在博弈中存活下来的优秀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把他们的资本进行更有效的配置,成为他们最有效率的投资机器。全球金融业也正是在经济与金融动荡中不断的整合着。(动荡与整合的过程也包含着排除异己的行为意图)
  当今世界,由犹太人编织的由数万家基金公司和银行组成的资本大网几乎覆盖了全球的每个角落(包括美联储也是由数千家金融公司共同组成的),再通过这些金融与基金公司控制了西方经济体内所有的产业和公司。当今世界早已进入到了资本精英统治全球经济的“新资本主义”时代……鲸鱼(犹太金融财团)吃大鱼(交叉控股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公司),大鱼吃小鱼(交叉控股全球各产业当中的优秀企业),小鱼吃虾米(收购各地区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的全球资本大网已经形成。
 

第三章:全球最有价值的资源
  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性。犹太金融财团先用交叉控股的方式把银行业和投资基金联合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资本大网,再透过银行和投资基金把全球各行业当中所有优秀的企业编织在网中。这样犹太金融财团就可以通过企业的分红与利润的传输来分享全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增值。
  举例,微软公司是谁的呢?比尔盖茨?从表面上看比尔盖茨是微软的董事长并持有微软公司8%的股权,是微软最大的个人股股东。但微软其它百分之九十几的股权持有者是谁呢?当然是数百家各种类型的银行或基金公司,而这数百家银行或基金公司的股权又被另外上万家银行或基金公司交叉持有,虽然无法从股权关系上理顺这些银行和基金公司到底被谁最终持有,但源头一定有(这是因果论)并且掌握源头与全球金融命脉毫无疑问是犹太金融财团……既然如此,微软的实际控股人又是谁呢?盖茨只能算是犹太金融财团层层选拔出来的微软公司的CEO。微软每年赚取的数百亿美元的利润都要分红给各银行和基金公司,再通过各银行与基金公司的资本网络把微软的分红层层传达到犹太金融财团(当然这也是所有投资者利润共享的过程)。也就是在说微软赚取的每一美元利润当中都有一部分流入了犹太金融财团的手中,而犹太金融财团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什么都没有做,只等着分享利润。
  人类最有价值的资产不是国土,不是政权,不是钞票,矿产能源,黄金古董,土地房屋不是人口选票更不是科学技术……全球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企业的股权!掌握了企业的股权就间接的掌握了市场以及上述的一切,企业早已越过了领土的界限。

  就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又能怎么样?大宗商品期货的涨跌只是零和博弈的现象,真正拥有矿产的是资源类企业,因为涨价获利的也是资源类企业,拥有这些企业股权的是犹太金融财团,资源型企业盈利的大增又会为犹太金融财团带来巨额的分红收益!!!这就好比你投资黄金不一定会赚钱,但如果你投资的是金矿则“一定”赚钱,如果你拥有全球所有金矿开采企业的控股权,那么你就是“世界首富”!!!对于产业投资者而言,金价的涨跌甚至都不再重要。如果金价上涨产业投资者当然可以分享丰厚的利润。如果金价大幅下跌导致金矿开采企业全面亏损,那时正是产业投资者廉价增持矿企股权的“天赐良机”!(全球的金矿开采企业实际上早已经历过上述过程!全球金矿的真正拥有者已经是犹太金融财团)
   当今世界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企业的投权,掌握了企业的股权就掌握了资源,技术,劳动力,选票乃至人类的一切一切。而钞票,能源矿产,黄金古董,土地房屋等投资,因为不具备股权投资所特有的每年分红功能,其投资价值远远低于企业股权!(举例:古董可以增值也适合传世,但古董收藏的增值仅属于数字财富,如果把数字财富变现就意味着要放弃拥有权与增值权,因此古董投资仅属于不能变现的一次性投资!而股权则每年都可以享受到不菲的分红收益,并且百年企业股权增值的幅度也往往高于古董投资数十倍。)

  犹太金融财团虽然掌握着世界的一切,但他们很少参与到行业或国家的治理当中。他们把选择的权利让给了公司与选民,因为他们知道民众的利益与企业的利润是一致的。没有“利润”的企业,劳动者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因此美国两党之争无论哪一方获胜,都会把企业与选民(劳动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则隐居在幕后以优胜劣汰的方式选择基金和银行经理来管理投资,并通过引导资本流动的方式对世界各经济体的错误做出警告并逼迫各国政府做出有利于经济良性增长的变革……他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太上不知其有的道家境界。
   明白了什么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就可以重新审视当前中国在国际上的的投资行为……很多人认为美元只是花花绿绿的印刷品,但我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美元是国际交换的媒介物,只有拥有了美元才能在国际上购买有价值的资源。但如果仅因为有着疯狂的恋钞嗜好而不是把美元当成交换资源的媒介,那么美元(包括美国国债)就真的成为了纸……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元等所有信用货币相对于有价值的资源永远都会处于贬值趋势当中。
   当今中国号称傲世群雄的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恐怕连一个完整的产业都买不起。就算中国的3万亿美元能买得了一个产业,但犹太金融财团又凭什么把可以传世的印钞机卖给你(中国收购“尤尼克”和“力拓”的失败以及“中国企业跨境收购失败率全球最高”就是证明)?难道它们缺钱?当然如果中国愿意以两倍甚至三倍的价格购买,国际金融财团也是可以考虑的,问题是你中国能出起这个价钱吗?就算中国愿意花高价钱(30倍以上市盈率)买来这些公司,又有能力变现吗?国际投资者普遍认同的市盈率是10倍,用30倍以上市盈购买的上市公司理论上意味着在20年内都没有变现的机会……并且中国央行外汇储备的资产则对应着央行投放的人民币负债,如果人民币形成贬值的趋势,央行只能不计成本的抛出高价购买的一切资源来救援国内,最终结果更是无可避免的破产命运。
   (多说一些,比尔盖茨也是犹太人,没有犹太金融财团在幕后的支持,比尔盖茨绝不可能成为世界首富。表面看比尔盖茨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给慈善基金的行为被世界所称颂,实际上这几百亿美金只是比尔盖资进入犹太金融财团的敲门砖而已,因为规模巨大的比尔基金已经可以进入到资本网络的上层!比尔盖茨有着广泛的人脉,金融财团也需要吸纳新鲜的血液,比尔盖茨的裸捐代表着他已经从创业者转型成为了犹太财团的一分子……遥想当年世界首富洛克菲勒家族不也是通过这种方式隐形成为金融财团领袖的吗?)

第四章:资本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也是世界经济的警察
  
   第一节,完善的金融体系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资本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有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事实是“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本和金融体系来支持,科学技术根本无法转化为生产力”……西方国家的强大是依靠完善的金融体系把社会资本和精英的才智进行了最有效的结合。
   人类当中,有智慧有能力的精英永远是少数,也正是少数的精英为全人类创造着财富价值。把精英的智慧和能力转化成财富需要庞大的资本来支持,而更为多数的普通民众并没有创造大量财富的智慧和能力,但他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资本。西方国家正是通过完善的金融体系(例如投资基金)把普通民众的资本与精英阶层的智慧进行了最有效的结合。
   举例: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他就是最有头脑的精英阶层,他有能力领导团队开发出个人电脑手机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为人类创造财富价值。但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他的智慧和能力就不可能转化成现实的财富……苹果公司正是通过美国完善的金融市场募集来大量的资金,然后组建了苹果公司的精英团队,开办了工厂,在全球直接或间接的雇佣了数百万的工人,生产出包括手机,电脑在内的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在提升了全人类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各基金公司和投资者创造了难以计量的财富……在这个财富实现的过程当中,所有的人都是共赢的。无数没有智慧和能力的普通投资者把资本投给了基金公司,再由基金公司鉴别后投给各类企业,再由企业精英帮助所有投资者实现财富的增值。以乔布斯为首的精英团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和梦想。苹果公司为全世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苹果产品的购买者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因此获得了增长。全人类的财富因此扩大(各个国家都会对应苹果公司创造的价值印刷了等量的钞票,且这种印钞行为并不是以通胀为代价)……如果乔布斯没有资本的支持,仅靠原始积累的方式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发展成全球性的集团公司,何年何月才能把苹果产品卖到全世界?没有了苹果,微软,通用,福特,IBM等等这些全球公司,人类至今仍然会生活到封闭的中世纪。最根本的事实是------金融业才是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源泉!
   再举例:中国现在仍然处于居民把资本存到银行,再由银行鉴别后放贷给贷款者,银行从中赚取息差这种原始且低效的初级金融时代。储蓄者除了得到低廉的利息之外,根本无法分享到精英阶层创造的财富。而银行业具有垄断性和批量性的放贷行为又根本不可能让社会资本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至多数有智慧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因为得不到资本的支持无法将筹划的投资项目转化为财富。而大量庸俗的即得利益者却可以肆意侵吞银行的信贷资源造成资本的极大浪费乃至银行天量的坏帐和通货膨胀……在这个过程当中,本来可以成为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因为得不到充足的资本支持,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普通民众苦于没有投资渠道,只能让资本躺在银行承受着贬值的痛苦。腐败现像滋生在银行和即得利益者当中,大量的资本被侵吞和浪费,并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中国的科学技术得不到资本的支持无法转化成财富,科研项目因为没有变现的动力而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民间资本没有与智慧结合的通道,在通胀的压力之下涌向了以楼市为代表的投机市场,实体经济却只能在夹缝当中靠原始积累的方式缓慢发展。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就业机会,只能通过廉价的方式竞争上岗。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变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财政三驾马车拉动。全社会财富的增长则依靠通胀式的印钞和强行挂钩的汇率制度来实现。
   在中国,智慧和投资项目与充足资本结合的机会极低。以至多数“精英”的可行情构想因为资金不足被迫放弃……而在美国只要有诚信,有智慧,有能力,有项目,钱在华尔街绝对不是问题。犹太金融财团设立各类基金公司在充分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的同时也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充沛的资金后盾。在美国精英与资本结合的机会几乎可以达到100%。在这种近乎于完美的金融体系之下,智慧和科学技术在美国完全转化成了生产力,而这也为犹太金融财团和全人类创造了难以估量的财富,美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绝对的领袖……看到了差距才能找到中国经济先天畸形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真的是邪恶的吗?社会主义真的是先进的制度吗?

  事实上,中国的金融改革已经开始,“摹仿美国的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经济的发展绝对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在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把中国经济从崩溃边缘挽救回来的唯一有效手段就是“宽松的信贷政策”。现今,近20年的超量印钞和固定汇率让汇率风险逐渐成为了悬在中国政府头上的利剑。靠银行信贷拉动财政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持续。想要把中国经济从滞胀边缘挽救出来的唯一方式可能靠“金融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包括资本市场融资,债市融资,信托融资,以理财基金和险资为代表的基础投资者建设,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以及私募基金的健康发展,改善保险行业机制和创新,推进资产证券化。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等”)。中国金融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
  附:尚福林2010年在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http://news.hexun.com/2010-06-26/124072581.html
  方向虽然是对的,但现实情况仍难以乐观。体制的问题让中国只能学到“形似”而无法学到精髓……首先,西方的金融体系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是有着完善和有效的法律监管制度,在西方经济体完善的法律与执行框架之下,企业家只能成为兢兢业业的企业管理者,为股东辛勤的赚取着财富。而中国的诚信体系则有着明显的短板,在缺乏完整有效的法律监管体系下,企业管理者往往就会置股东利益于不顾,通过财务造假等多种方式侵吞上市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其次,中国资本市场因为以国企为代表的利益团体的阻挠,丧失了最为关键的分红功能,投资中国上市公司几乎无法分享到企业的盈利(中国股市的现金分红远远低于储蓄所得利息)。资本市场这种严重的制度性缺陷让中国股市成为了一个低级的賭场而非投资市场……最后,中国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只为即得利益者服务,普通民众把资本交给银行或基金理财只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中国的法律根本就不会追究不良基金或“伪精英”侵吞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没有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为金融业和投资者护航,投资者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由此可见,如果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不出现较大变革,中国的上市公司就不具备投资价值……当然看问题不可以极端,虽然投资中国上市公司无法获得分红的收益,但中国一部分优质企业往往占据着令西方企业垂涎的大陆市场,具备巨大的市场价值。如果价格合理,西方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企业的股权并间接占据中国市场,再经过整合就可以把这些企业改造成西方企业的印钞机……但是受到中国半封闭的政策的影响,西方企业的收购行为往往难以实现。同时中国的社会以及监管环境也让整合之后的企业同样面临造假与诚信缺失的困扰。 

  第二节,资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分享着财富
  劳动者的工作与消费是驱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两个车轮,只有总供给与总需求同步增加才是经济总体增长的根本。最理想的经济形态就是劳动者努力工作生产出大量的商品,同时又大量消费掉商品(对环境的保护是其它角度的问题)。这样才能让世界经济进入平衡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的目地。(总需求包括政府通过向资本借贷创造的需求,也因此才有了凯恩斯理论的出现,资本对经济的倒退是无法容忍的)
  资本与全球经济共荣共辱的天性决定了,犹太金融财团跟狭义的“资本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资本愿意利润分享,也愿意支付给劳动者(包括企业管理者)高工资和高福利待遇,因为资本清楚只有分享财富才能促进总需求的增长,让世界经济走向良性的增长循环……而利润独占必将减少社会的总体需求,严重的贫富差距则从根本上阻碍着整体经济的平衡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减少企业与资本的盈利……中产阶级是最具工作效率的劳动团体,同时也是消费能力最高的消费者,而资本的目标正是帮全世界人民实现中产,并以此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全球经济良性循环的理想目标。(资本并不反对政府征税,因为税收可以平均财富实现全民中产的目标)

  第三节,“资本是世界经济的警察”------危机的形成与结束
  1,危机的根源
  既然犹太金融财团掌控着全世界的一切,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世界上的所有危机都不是随机出现的,否则以金融财团的雄厚资本,完全可以轻易化解危机于萌芽之时……实际上所有危机的背后都有资本在运作着,其根本目地是为了纠正某些经济体的错误,并帮助资本更牢固的控制这些经济体。
  劳动与消费是维护经济良性增长的两个车轮,一但两者失衡则意味着经济已经不再健康。这时“资本警察”就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干预与校正。
  积累财富是人类的天性,但过度存款就会对消费形成遏制,甚至严重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为了引导劳动者增加消费,西方经济体首先用“信用货币会贬值”的暗示来提升劳动者消费和投资的欲望,再通过完善福利制度解除劳动者消费的后顾虑之忧(如美国的消费形态)。
  但过度的高福利与投机生活又往往会强化人类懒惰的天性,对那些只喜欢消费与享受却又懒惰不想工作的公民,资本先通过政府福利借钱给他们消费。等到了时机成熟之时,资本债主就会用逼债的方式把他们赶向劳动力市场来还债。
  举例:“欧猪五国无一例外的属于高福利国家,它们通过举债和高福利政策养活着大批懒惰的国民。虽然举债的方式可以增加国民消费,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些消费的获得更多的利润,但随着国民懒惰情绪的蔓延,这些国家已经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让劳动与消费形成良性循环……看到了欧猪五国错误的经济形态已经形成,国际对冲基金在2010年用抛出国债的方式来做空这些国家,迫使它们消减国内福利。而博弈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这些懒惰成性的公民背负起之前欠下的巨额债务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
  华尔街没有免费的午餐(福利),之前欠下的债务最终会被连本带利的归还。指望靠选票获得高福利是行不通的,只有努力工作才是出路----这就是笨猪国家的懒惰选民在危机当中得到教训!!!可以预期欧债危机度过之后,在就业紧迫感的笼罩下,欧洲劳动者生产效率将显著提高,经济体也将逐步恢复健康……毫无疑问,欧债危机的爆发是纠正笨猪五国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国际对冲基金用做空的方式制止了错误蔓延,同时也为自身赚取了丰厚的收益。
  再举例:资本的天性就是投资,但他们却厌恶赌博性质的投机行为。在它们看来,全民性质的赌博投机直接影响到了劳动者的工作情绪,如果全民投机的现象持续蔓延,国家经济将进入虚拟的泡沫增长当中,而实体经济则面临崩裂的险境……在美国的网络泡沫和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劳动者已经出现了不愿工作想靠投机股市或楼市赚钱的坏苗头,只有打消他们不劳而获的幻想才能让美国经济恢复到健康增长的轨道,而这也正是金融财团引爆网络泡沫与次贷危机的本质原因。
  纠正各经济体的错误才是制造危机的根本目地!而危机之后的经济体也一定会更加健康!----了解了资本的天性,就会明白对冲基金为什么总会寻找各经济体的错误来进行攻击,事实上危机的过程一直是被资本的无形的大手所操控着。

  2,国债是犹太金融财团管理各国政府的工具
  一个国家发行国债是很有意义的行为。从当前来说,政府发行的国债可以替公民进行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从长远来看,国债等同于我们为子孙后代欠下的债务,适当的债务又可以激励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加努力工作来创造财富。
  但凡事都需要有限度。但一个国家过度依赖债务模式,并以此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和替代消费,那么未来的政府就只能依赖高昂的税负来平衡之前欠下的债务,而高额的税负又会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制约。子孙后代背负的高额债务又会迫使它们降低消费甚至走向贫穷。并且一但债务超出了未来的还款能力,赖债现像也会难以避免……因此一国债务如果过度透支未来的经济发展必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在这种现实之下,各金融财团交叉持有各国政府国债就显得意义重大。掌握了一个国家的债务也就间接的控制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金融财团正是通过债权管理着各国的经济政策,避免选民和民选政府做出对企业或经济增长不利的错误决策。唯有帮助这些国家的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犹太金融财团获得的财富才会源源不断!由此可见----犹太金融财团持有国债的重要意义在于控制各国的经济政策,而不仅仅是为了投资获利。

  3,危机的意义
  世界经济需要偶尔的动荡一下,否则劳动者的惰性就会逐渐增长,也只有在世界经济出现了动荡之后,劳动者努力工作的氛围才会被激发……正因为没有人喜欢给自己施加压力,所以这个世界需要“统治阶层”来治理,而“太上不知其有”正是统治者的最高境界。
  危机是维护全球经济健康增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世界经济只能在不断修正错误当中前行……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美国公民不再工作反而依靠炒楼炒股赚钱(因为炒楼比工作赚钱容易得多也快得多),那么美国经济崩溃可能避免吗?如果欧猪五国的公民不再工作,反而等着政府借贷来養活自己,那么这些国家能不垮台吗?掩盖危机并不等于没有危机,只有提早引爆这些潜在的经济危机,才能避免全球经济走向崩溃!如果任由美国楼市和股市一直炒下去,如果任由笨猪一直借下去,他们未来的结果一定会比现在惨上百倍千倍……国际对冲基金正是发现了这些错误并通过引导资本流动的方式制造出危机才阻止了更大危机的酝酿。而找到世界经济的错误并进行修正目地的攻击,正是历史赋予对冲基金的重要使命。

  4,博弈危机
  犹太金融财团是人类毫无疑问的统治阶层,他们是维护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的执法者而不会是毁灭者!!!如果毁灭了西方经济让人类回到只能维持温饱的时代,犹太金融财团掌握的企业网与金融网就都会被撕裂甚至坍塌,乃至资本的财富全部化为乌有。
  明白了危机产生的意义与资本在危机中的决定性做用,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金融动荡当中有着的惯例性过程……当一个国家或经济出现错误苗头之时,对冲基金就会冲入做多,人为的推动这种错误形成扩大的趋势----等到经济体错误的泡沫累积到极限之时再反手做空,给予这些国家的错误最强烈的纠正警告----被做空国家经济从危机走向崩溃边缘之时,国际金融财团又会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通过注入资本的方式大肆抄底,并把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挽救到恢复增长的轨道----市场在做多(极度泡沫化)与做空(极度低估)之间反复波动的过程,也成为了对冲基金反复赚取暴利的手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重要结论----虽然西方经济体爆发危机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像,但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犹太金融财团绝不会允许西方经济体从危机进入到崩溃!实际上西方经济体每一次重大危机的出现都意味着重大投资机遇的降临……看清了这个过程,大家就可以在西方经济体任何一次崩溃危机即将形成之前大胆抄底,因为“救世主”是真实存在的。
    新资本主义虽然都不是最完美的制度,但也绝不是最坏的制度。虽然资本分享着世界的财富,但更重要的是资本也在为世界创造财富!资本在当今的人类生活当中的作用已经无可替代!!!不必有正义感,因为并没有邪恶相伴随。不必痛恨是否存在“剥削”,因为所有人都是在各取所得。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0 14:40:07 
回复 

第五章:“意识形态”的天然对立
  一,资本是企业与政府的有效监督者
  追逐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天性,资本所有者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政府或企业管理者侵吞着自己的利益。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制定出非常苛刻的法律制度来监督着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在完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下他们几乎无法利用权利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意识形态的天然对立
  把话题拉回到当今的世界格局,新资本主义的大网看似已经非常完善,但资本统治世界的终级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当今的世界是由民主(新资本主义)与专制(****)两大阵营所把持,资本主义控制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而****则是阻碍资本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某大国庞大的经济体系更是令资本垂涎的蓝海)。这也就造成了资本主义与****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金融财团希望更多的拥有企业股权,而专制政权则垄断着国内重要企业的控股权……金融财团用资本的流动来管理全球,而专制政权则靠军队和执法部门进行独裁统治。资本遵守资本等级的投资规则,而专制官僚则遵守的权利等级的统治规则……资本厌恶投机与垄断,崇尚分红,利润共享,自由竞争和贸易自由,他们鼓励企业增加员工工资以促进消费发展经济。而专制政权则认为一切利益与利润都应该归官僚阶层所有,并使用竭泽而渔的方式掠夺和剥削着资本与劳动者共同创造的财富……资本认为合理的政府是低税负低行政开支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缩小民众的贫富差距达到全民中产的目地。而专制政权则用高赋税高行政开支来剥削压榨国民,保卫官僚阶层的统治。专制政权出于对权利与金钱的崇拜刻意制造出严重的贫富差距……犹太金融财团崇尚资本无国界,事实上西方国家早已脱离了国家概念上的对立(包括美元与欧元都不是对立的。西方民主国家的国籍大多是相互承认的,国界甚至都已经消失)。而专制政权则要保持独立的王朝统治……资本靠劳动与消费维护经济良性增长,专制政权通过奴隶制度供养着腐败官僚……
  资本主义与专制政权天性对立的因果属性令资本与专制政权的利益争夺没有一刻停止也永远不会改变。对于资本而言这是一场利益的回归,而对专制政权而言这是一场权利的争夺。

  三,资本维护着世界的和平
  西方金融财团即然已经掌握了西方世界的一切,就会对于世界大战尤其是核战争产生强烈担忧和抵触情绪。全世界经济的共荣与发展显然是统治者的最高理想,而毁灭全世界的热兵器战最终会让统治者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西方金融财团之所以支持美国庞大的军备建设,是因为资本需要依靠美国完善的民主制度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来保卫资本的利益,消灭人类的威胁,维护世界的和平。
  某大国与民主国家的对立最终可能成为世界大战和环境灾难的导火索,这是统治者不能容忍的。因此西方世界经常抛出的“邪恶轴心论”并非只是为了危言悚听!
   (第一篇章完)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1 15:16:52 
回复 

第二篇----浅析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本质
  
  当今世界处于资本为王的“新资本主义”社会。只要有资本就会出现流动,而资本流动的过程即意味着投资趋势的形成。只要发现资本流动的趋势,顺势的抓住这些投资机会就可以轻松获得财富的滚动增值。
  重要的国际投资市场:1,股市。2,债市。3,大宗商品市场。4,农产品期货市场。5,贵金属市场。6,楼市。7,汇市。资本有着逐利的天性,主流资本一定是在这几个市场当中流动,主流资本流向哪个市场,哪个市场就会形成投资的趋势。投资趋势正是在激进与保守,增长与萧条当中转化。
  资本有着逐利的天性,每一轮趋势投资的结束都意味着新的投资趋势已经开始酝酿。做为中小投资者只有跟随着主流资本进行投资才能获利,所谓赚钱与亏损的差别只在于我们是否跟对了步伐。在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要跟着国际金融财团走。在国内投资则要“跟党走”(实际上是跟着国内利益集团走)。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1 20:18:17 
回复 

第一章:美元是无风险货币,当今世界最有效的避险工具就是美国国债。
  一,美联储有印钞机,而还债货币则是美元,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出现再大的危机美国政府都不会赖债”。
  二,虽然美钞的发行很滥,但比较全球所有的信用货币,美元的发行信用却是“相对最好”的……如果信用货币是人类无法抛弃的交换媒介,那么美钞理应成为信用货币当中最安全的避风港。
  三,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超越美国,因此在全球经济出现动荡之时,美国受到的冲击往往最轻。
  四,虽然美元的单位购买力一直处于缓慢的贬值过程当中(这就是所谓的“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但美元购买力的下降却可以被美国国债的利息所弥补。这也就决定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低并不会构成为投资美国国债的风险,如果参照美国统计通胀的一篮子商品来计算,投资美国国债几乎没有购买力下降的风险。
  五,美元是国际商品的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非美货币则是美元的交换媒介。这就也决定了非美货币要承担兑美元汇率变动的风险,其购买力会因兑美元汇率变动增加或减少(这形成非美货币的风险属性)。
  综上所述,美元的货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美元的避险属性是理所当然的。美元是唯一的无风险货币!(无风险指----无购买力下降风险)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2 03:07:39 
回复 

第二章,美元(美国国债)与其它金融市场的负相关特性
  美国国债市场的“无风险属性”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是指“无购买力下降风险”)。但跟“无风险性”相对应的就是“无收益性”。而资本的天性又是追逐利润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资本不可能长期停留在美国国债市场,而资本停留在美国国债市场的唯一理由只能是“其它市场投资风险过高”。
  资本的流动决定着金融市场的走势,而资本流动的最重要参照指标就是美元汇率。可以说美元的汇率从根本上决定着各金融市场的走势。
  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与避险。如果其它金融市场的收益预期高于风险预期(一般是指世界各国经济与金融环境稳定),那么资本从美国国债市场流出就会成为趋势,从而形成美元指数的下滑,其它金融市场上涨的趋势……反之如果其它金融市场的风险预期高于收益预期(一般是指出现了地区性的经济或金融危机),资本回流美国国债市场也是必然选择,从而造成美元指数的上涨,其它金融市场下跌的趋势。

  第一节,非美国家的国债市场。
  前文已述,美国国债市场是全球唯一的无风险(无偿债风险,无购买力下降风险)市场,这同时也代表了非美国家国债市场的偿债风险高于美国国债。与风险相对应,非美国家的国债利率大多高于美国国债。(但同样毋庸置疑,一国政府赖债的可能很小,所以其偿债风险只是相对较高而已。各国国债的利率也体现出各国偿债风险的不同。)
  持有非美国债的另一个重要风险是----“非美货币兑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如果非美货币兑美元贬值,那么持有非美国债就会形成汇率上的损失……与风险相对应,如果非美货币兑美元升值,那么持有非美国债的收益将会更加丰厚。
  美国国债无风险无收益的特征与资本逐利的天性决定了----在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外部投资风险”降低的前提下,资本必然会由美国国债市场流出,流向收益更高的非美国债市场,在卖盘的推动下美元指数自然形成了下跌趋势。而美元指数的下跌又直接带来了投资非美货币兑美元的升值收益。因此在全球经济稳步向好的时期美元往往会形成贬值的趋势……直至全球经济或金融突然出现动荡,此时就会有大量资本回流美国国债市场避险,在买盘的推动下,美元指数上涨也就成为了大势所趋。而美元汇率的上涨即意味着非美货币的贬值,为了回避非美汇率下跌所造成的损失,就会有更多的资本回流美国债市避险。因此美元指数在全球经济动荡期往往会出现暴涨的现像。
  综上所述------美元指数往往与非美国债市场呈现反向。即美元指数涨,非美国债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美元指数跌,非美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  第二节,企业债市场
  企业的偿债风险明显高于国债的风险,与风险相对应,企业债的利率一般会高于国债……在金融市场发行企业债的一般都是国际性的大集团公司,在世界经济稳定的前提下,这些企业赖债的可能也很低(如果企业赖债,就可能遭到债务人启动破产清算程序)。
  因此在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前提下,企业债因为收益率更高,风险性较低(全球经济向好,这些发债企业的经营和偿债风险也会相应降低)的特征也会受到很多套利投资者的青睐……相反如果新一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发债企业的经营往往会受到严重冲击,其偿债风险也将大大增加。因此就会有大量套利资本的从企业债市场流出,流回美国国债市场。而资本的回流又必然形成企业债券价格大跌,美国国债大涨的趋势。
  综上所述------美元指数往往与企业债券市场呈现反向。即美元指数涨,企业债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美元指数跌,企业债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

  第三节,美元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负相关特性
  谈全球资本市场就必须要谈到市盈率。市盈率的意义就是把资本投资给上市公司之后,凭借上市公司的分红多少年能收回本金。(分红类似于储蓄利息)
  很显然公司债的优先还款级别高于上市公司的分红。因此投资上市公司股权的风险远高于投资公司债的风险。与之相对应,上市公司分红的预期收益也往往高于公司债。(西方经济体比较认同的市盈率是10倍左右,理论上就是每年10%左右的收益率。而美国国债的年收益率往往在2%-4%之间)
  在全球经济稳定向好的前提下,企业(尤其是优质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较低,盈利也会随GDP一同增长。这也就决定了在全球经济向好的前提下,投资上市公司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风险,此时就会有大量资本从美国国债市场流向收益更高的国际资本市场,从形成了美元指数下跌,全球资本市场上涨的趋势。。。但如果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必然会造成大多数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的局面,此时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就会大幅增加而预期收益则会大幅降低,出于避险的目地就会有大量的资本流出全球资本市场流向美国国债市场,从而形成美元暴涨,全球资本市场暴跌的局面。
  综上所述------美元指数的走势往往与全球资本市场呈反向。即美元涨股市跌,美元跌股市涨。

  第四节,美元与商品市场的负相关特性
  一,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
  美国是进口大国,美元汇率的下跌必然增加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形成美元单位购买力的下降(美元贬值)。而美元的贬值即意味着全球大宗价格在增值……这样大家就可以很直观的理解,为什么美元指数往往跟大宗商品,黄金以及粮油期货的走势呈反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逐步深入,美国的通货膨胀一直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既然在美国大多数商品的价格被压制,那么必然意味着另一些商品的价格涨幅会大于美国通货膨胀率……并且投资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并没有类似利率与分红的固定收益,只能通过低买高卖获取差额利润。为了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属性,国际大宗商品的波动幅度也需要大于美国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大概的举个例子:比如预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增加了1%,相对应的原油期货的上涨幅度可能就会达到10%。
  还有一点需要重点说明:大宗商品价格除了跟美元指数呈反向之外,还被产量与市场需求直接影响着。近些年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快速膨胀才是国际大宗商品形成大牛市的坚实基础!
  二,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市场
  1,黄金既有货币属性又兼具商品属性……从货币属性来看,黄金没有类似于国债一样的利息收入,只能通过价格的上涨才能实现黄金这种比美元更具信用的货币不被贬值……从商品属性来看,美元单位购买力的下降(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理应对应着黄金价格的上涨。
  2,虽然无法做到放弃使用,但人类对信用货币的担忧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黄金无法大量开采的天然信用属性(货币属性)决定了,在全球金融剧烈动荡时期,出于对所有信用货币的不信任心里,部分资本会流向贵金属市场。这也就形成了黄金的避险属性。
  反之,全球经济稳步增长时期,资本追逐的目标从避险保值转变成了投资获利。此时资本会从贵金属市场流出,流向收益更高的其它金融市场投资,金价也会因此步入弱势周期。(黄金每年涨幅如果小于美国通货膨胀率,即是黄金的弱势周期)
  3,黄金这种贵重商品的价格还受到产量与需求的直接影响。
  结论居然是这样的--全球经济向好时,黄金会随着美元购买力的下降(美元指数的下跌)缓慢上涨。而全球性经济或金融危机爆发时,黄金因其具有避险属性会爆发强劲的上涨……近年随着黄金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人民币严重的对内贬值,中国购入黄金的保值需求出现了爆发性增长的态势。也正是中国需求增长才为当前黄金的牛市行情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并且有理由相信,黄金价格涨的越高,中国的买盘需求就会越大。
  个人认为,虽然现在黄金的价格已经脱离了抗通胀与避险的合理价值,进入到了靠买盘推动的泡沫周期。但受中国需求的推动,黄金的大牛市行情仍然没有终结的迹象,未来2000甚至3000都可能不是幻想……当然黄金牛势总归会有个结束。如果中国对黄金的需求出现下降趋势,那时被严重高估的金价就会出现猛烈的崩盘!!!(个人认为中国需求的下降可能会在人民币形成贬值趋势之后开始。)
  三,国际粮油期货市场
  粮食这种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基础类商品理应更加直观的反应出美元单位购买力的变化。这也就决定了美元指数的涨跌与粮油期货市场同样有着负相关的特性。
  全球气候与产量直接的影响着粮油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着国际粮油期货的走势。
  
  综上所述--美元指数的涨跌影响着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又直接对应着全球商品的价格涨势……在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美元贬值将成为常态,而全球商品价格则会形成上涨趋势……反之,每当全球经济或金融危机爆发,资本的流动性就会被锁定在美国国债市场从而形成通缩现像。此时投机资本也将从全球商品期货市场快速回流至美国国债市场,从而形成美元暴涨,全球商品价格暴跌的趋势。

  第五节,银行间拆借与资本套利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逐更高的利润是资本的天性。美国国债最安全但收益率最低特性决定了国际金融机构就可以用稍高于美国国债的利率从完善的金融市场拆借来大量资金,再把这些资金按风险等级的不同分散投资到国际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商品市场进行套利投资……这种拆借美元套利的行为属于杠杆投机,在美元弱势的前提下,这些套利热钱就可以轻松的赚取很多的投资收益……但这种高杠杆性质的拆借套利也有着极高的投机风险,如果全球经济出现风吹草动,套利资本蜂拥而逃就会造成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猛烈波动。
  由此可见,国际拆借市场放大了国际金融市场套利与避险的趋势。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2 03:12:40 
回复 

第四章,创造趋势,操纵全球
  在投机与博弈力量充斥的国际金融市场,资本遵守着套利与避险的投资法则顺势而为,并由此形成各种投资或避险的趋势……但想真正看懂国际金融市场,就必须了解造势资本在“趋势形成”当中所起的作用。
  以犹太金融财团为代表的“造势资本”是如何制造趋势的呢?以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为例:危机发生之前国际分工的局面已经形成,美国实体经济逐步萎缩。伴随着实体经济的下滑,大量资本与劳动者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想法,开始寻求投资获利,而重要的套利方向就是“美国楼市”,由此美国经济开始出现了不健康的倾向……发现了经济体系的错误之后,造势投资者的第一步是创造出各种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并参与做多,把次贷泡沫吹得越来越大……在所有投资者都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之后,“造势资本”开始偷偷的把这些高风险高利润衍生产品的多头仓位换成空头仓位。然后引导美国政府及日本政府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截断套利者的资金来源,伴随着全球资本来源的普遍告急,次贷危机开始隐现……“造势资本”再用逼债的方法推倒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这第一个多米诺骨牌,次贷警报在全球拉响……大量资本逐步撤离高风险投资,并流向美国国债市场形成了避险趋势,随着一个个多米诺骨牌的连续倒塌,次贷危机全面形成……雷曼的破产把全球金融风暴被推向了最高潮。(本来在2008年美国政府只需要用数十亿美元救助雷曼就可以避免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但金融财团动用在国会中的势力并且引导民意反对救助雷曼,让美国错过了挽救危机的最佳时期。最终酿成了全世界损失了数万亿美元财富的后果)……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高潮中,“造势资本”逐步平掉了空头仓位,并开始了新一轮的反向布局。而此时各国政府的救市方案也全面启动……在撤底打消了美国公民不劳而获的想法之后,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提高,美国经济也由此进入了新一轮恢复增长周期。
  需要重点注意资本流动的具体步骤----先找出经济体当中的错误与漏洞,然后顺势做多让泡沫越吹越大(造势资本从不担心市场剧烈波动。因为在泡沫膨胀的时期,金融财团可以通过泡沫经济来套取较高的投资收益。而泡沫的破灭又会成为金融财团收割财富的盛宴!让市场在严重的高估与严重的低估之间宽幅波动才能实现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的一片欢腾中偷偷建立空头仓位----动用各种资源营造危机预期,并引导危机的形成----引导全球投资者参与做空形成风暴----在风暴的最高潮收获战果并进行新的反向布局。
  之所以要如此详细的解说做空步骤,是希望大家不要用狭义的“庄家”思唯来理解做空……经过了与监管层和民众上百年的博弈,西方金融财团操控市场的方法有着极强的隐蔽性,绝非国内庄家那种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要操纵价格的赤裸手法。“造势资本”进行的只是做多与做空的前期布局,布局完成之后他们会动用资源引导投资者的资本流动,从而形成各种趋势。。。事实上“造势资本”一般不会赤裸的参加做多的拉高或做空的砸盘当中,真正执行做多或做空任务是由大多数投资者“顺势操作”来完成的。这样做在降低了造势成本的同时,也回避了世界各国的监管与民众的敌视情绪。
  结语:
  以上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讨论仅仅属于一些基础性的理解,实际上投资国际金融市场远非如此简单。
  首先,以上文章讨论的前提都是“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怎么样的前提下,美元的走势会怎么样”。而实际情况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与美元之间本身就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说“全球经济走向对美元走势有着决定性影响”,那么反过来说“美元走势决定性的影响到全球经济的运行”也当然成立……假设美元突然形成了强劲的涨势,投资者必然会用挑剔的眼光来挖掘全球经济潜在的错误,如果投资者因为美元上涨而形成担忧情绪并且把资本从高风险市场撤出,那么其它高风险市场就会因为资本的流出爆发实质性的危机。
  其次,市场的拐点往往最难把握……为了实现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各金融市场一直都是在严重的高估与严重的低估之间宽幅波动。就算有人能提前发现危机的必然形成,也要首先先面对“要做空先做多(要做多先做空)”的资本操盘手法。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市场,无数掌握真理的投资者都倒在了趋势形成之间。
  再次,每一轮美元的涨跌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重大影响,但具体到各市场的强弱也因为多种因素而不尽相同,某个市场短期与美元同步的现象也时常出现。
  “市场永远是正确的”跟随主流资本的流动顺势操作才是投资者唯一的生存之道……虽然发现主流资本流动的过程困难重重,但也正因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种不确定性才成就了投机博弈的独特魅力。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4 02:38:41 
回复 

第三篇,美国的经济模型

  第一章,货币的发行和流动性的疏导模型。
  
  如果说“全球经济增长必然会对应着全球财富增加”,那么反过来说“全球财富的增加也必然会拉动全球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带来货币需求增加,为了满足与经济增长相伴的货币需求,政府就必须增加货币供应,而增加货币供应也必然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压制货币需求就会对经济增长形成制约)……事实上“用增加货币供应的方式巩固经济增长”这个听起来让人心惊胆颤的货币政策一直都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实施着,人类在见证着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一直饱受着通胀的困扰……既然通胀是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在维护经济增长的同时治理通胀就成为了各国(地区)的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
  宽松或紧缩只是货币政策的表现形式,实际上货币政策核心的内容是“如何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实现低通胀”或者“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保持经济增长”。因此各国政府在实行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之前一定会制定完整的经济模型做为架构。而在各国的不同治理方针下,通胀在世界各国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实施了宽松的基础货币之后,就必须对货币的流动方向加以限制。因为流动性的横冲直撞不但不利于经济发展,反而会引发严重的通货澎胀甚至法币的最终崩溃……完整的宽松货币政策模型是----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同时,构建以重点产业经济为“发动机”的宏观经济发展模式----营造重点产业的赚钱效应,并以此引导资本流向重点产业,形成资本的蓄水池来消化和吸收过量的流动性----被充分蓄水的重点产业在获得了充足的资本支持之后,将实现投资与盈利的超速增长。并拉动上下游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全面增长----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让政府得以继续增加货币供应,然后再次把增加量的货币引向重点产业进行消化和吸收----资本在蓄水池内外的良性循环在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的同时,也遏制了通胀向其它领域的蔓延。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4 02:39:55 
回复 

第二章,浅谈美联储的货币模型
  美元是世界货币,这个优势当然要加以充分利用--美国联储用印钞的方式从美国金融市场购入美国国债,公司债或其它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的卖出方(也就是各金融机构)因此获得大量资本,并将这些资本投向非美国家进行投资或套利交易--因为资本持续从美国流向非美国家,美元进入下降通道--美元的下跌将引导更多的资本流出美国,这样也就遏制了过量流动性在美国国内的聚集(这就是所谓的美国印钞要全世界来买单)--流向各地进行套利的美元又会以各国外汇储备投资和国外投资的形式回流到完善的美国金融市场形成资本的蓄水池--美国金融市场这个流动性无比充沛的资本蓄水池成为了美国政府和企业最强大的资本后盾。有了华尔街充足的资本支持,以高新产业以及科研项目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投资得以快速发展,从而带动美国经济全面增长--由于资本蓄水池过于庞大,大量无法被美国实体经济所消化的过剩资本从华尔街再次流向非美国家进行投资或套利,形成资本的第二次循环(乃至N次循环)--由对非美地区投资形成的国际分工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商品,这样也就抵消了与美元下跌相对应的购买力缩水--华尔街这个蓄水池在拉动美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华尔街本身也因为赚取了大量的“利差”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财富分享者--美国庞大的金融盈利以及国际分工所提供的廉价商品让美国成为了高福利,高消费,高投资,高创造的发达国家。
  货币供应的增长必须合理的对应实体经济的增长。但在经济和资本全球化的当今,以美欧日以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所增加的货币供应却完全不必死板的对应本国实体经济的增长!谁又能说非美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可以对应美国货币供应的增长呢???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通过资本投资控制了最有价值的全球企业资源,而全球信用货币无可逆转的贬值趋势又大大稀释了非美国家所对应持有美国国债的价值。
  如果说笼子是关住资本老虎的必须方式,那么非美国家普遍贪婪的外汇储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美国国债就是美国关住资本老虎的笼子。为了让各国外储安稳的呆在笼子里,美国政府把美国国债打造成了避险的唯一市场。一但各国外储从美国国债市场流向其它金融市场,国际金融财团就会制造出各金融市场的动荡来洗劫企图逃离美国国债市场的非美外汇储备。面对每次大规模逃离美国国债市场都形成巨亏的打击,各国的外储只能老老实实的困在了美国国债市场。(2008年,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外储大量流向了次贷与大宗商品市场,而最终结果却是次贷泡沫的破灭与大宗的狂跌)
  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犹如踩钢丝,把握平衡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美国在向市场投放了过量的流动性之后(包含N次循环所形成的杠杆),同样需要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调整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平衡。如果货币供应的增长幅度超出了实业体经济的需求就会形成某些市场的泡沫,而消除泡沫的方法就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去杠杆化)……因此大家可以看到,美国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往往对应着地区性经济或金融危机的出现,国际金融市场也会因此出现剧烈动荡(这也就是所谓的去杠杆或去泡沫化)。
  美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做法是--先进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实现全球经济的稳步增长,甚至不惜以吹大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泡沫为代价……然后再寻找各经济体在宽松货币时期所犯的错误,在“帮助”这些错误的泡沫膨胀之后,选择适当的时期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或强美元策略刺破泡沫,制造出地区性经济或金融危机……在这些地区出现严重的经济或金融危机之后,过剩的资本再顺势流向危机地区进行抄底,用廉价的成本完成“救市性质”的投资收购……国际金融财团在通过危机消灭了金融杠杆所创造的数字财富的同时,也实现了低成本占领全球经济和市场的目地。美国联储超量供应的货币也因为收购了非美国家的实体产业被消化和吸收,从而令美元的货币地位更加巩固。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经济模型,国际金融市场的“势”也是在各国模型的碰撞当中演化而来……我的观点是--无模型不成势,实际上各金融市场的大趋势都在各个国家模型的运算之中! 如果不借助模型,仅片面的看某一国或某一市场的走势,那只能是盲人摸象而己。就好像这个货币发行模型,大多数人看到了各国政府都在大量发行信用货币,就简单的理解成“未来一定会出现通货膨胀”。看到中国在大量放贷,就理解成未来一定会爆发坏帐危机!我并不否定这些状况可能真的会出现,但如果不借助模型来思考,就算对了,那也仅仅是碰巧猜中而己。真实的过程跟想像的可能完全不同。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4 02:41:34 
回复 

第三章,弱美元的利与弊
  强势美元更有利于美元的货币地位。弱势美元更附合美国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良性增长。在美元的货币地位不受严重影响的前提下,毫无疑问的事实是“弱势美元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都更加有利”……所以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可以看到一种固定的现象----美元大涨,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会陷入危机或低迷。反之如果美元温和下跌,美国和全球经济都会实现稳步增长。而美元爆涨爆跌的拐点,也就成为了全球经济转变的拐点。

  第一节,弱势美元的意义
  1,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元的贬值会让更多的资本流出美国,这也就为非美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资本,从而推动着非美国家的经济增长……非美经济体的健康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美国经济的良性增长。(美国印钞拉动全世界经济,承担通胀的也是全世界,这个世界还是公平的)
  2,美元贬值就是用通货膨胀税的方式贬值非美国家所持有的美国债务,并且帮助美国资本实现了全球套利。
  与弱美元相伴的适度通胀有利于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增长。而强势美元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美国与全球范围同步出现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弱势美元有利于过剩的美元流出美国,从而遏制美国国内的货币过剩乃至通胀的扩大)
  3,有了美联储的印钞机以及华尔街这个巨大的蓄水池,美国想拉动经济增长绝不缺少钞票。弱势美元可以形成资本在国际间的N次循环,并以N次循环的杠杆效应扩大着华尔街这个资本蓄水池……强势美元虽然可以让资本回流到美国国债市场,但与资本回流美国相对应的就是非美国家投资到美国的资本也会流回到本国救援。经过N次去杠杆化的逆循环之后,华尔街这个资本的蓄水池将大幅缩水,而这对美国实体经济和就业的打击是巨大的。(虽然美元强势可以让美国发行更多的国债,但国债必竟只是债务,美国也不可能像中国一样靠政府借债来拉动GDP)
  4,美元走势与其它金融市场呈反向,弱势美元有利于全球金融和投资市场的向好,并且有利于增加全球的资本财富……强势美元则是一种全球范围的去杠杆化行动,其后果就是全球金融市场一片萧条,全球的虚拟(数字)财富被大量消灭。
  第二节,弱势美元的弊端。
  1,美元的持续贬值会给美元的国际信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美元将失去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绝对领导地位……为了维护美元货币地位,国际金融财团把美国国债打造成了全球唯一的避险市场……所以大家会看到美元走势的常态----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美元持续弱势。一但发生全球性的经济或金融动荡,资本必然全面回流美国避险从而推动美元强势上涨。
  2,全球重要的廉价商品出口国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进入了快速上升的时期,廉价的中国商品供应已经无法持续。一但失去了廉价的中国商品,由弱美元所形成美国通胀也将因此凹显……与之相对应,美国已经将采购的目标逐步转向到了东南亚等其它发展中国家。
  第三,无可否认,美元的下跌会损害到美国公民的利益……所以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使用包括利率在内的多种货币手段来调节美元的强弱,控制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维护美元的购买力。只要美国国债的利率能与通胀相对应,美国公民的利益就不会受到严重损失(当然在全球财富增长的时代,如果自己的财富不增值,即意味着被贬值)。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5 02:13:28 
回复 

第四篇,论中国经济

   第一章,回顾中国前十年经济发展的模型。
  
  中国凭借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商到中国投资,靠出口创汇与外商投资获得大量的外汇储备。这即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架马车----中国央行跟据外汇储备的增加向商业银行投放等量的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依靠基础货币形成的货币乘数效应增加货币供应,并把信贷资金大量投放到以楼市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靠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经济的增长,并带动宏观经济快速增长----再引导经济增长所形成的增量资本进入到楼市或居民储蓄当中。商业银行有了更多的储蓄存款就可以向楼市投放更多的贷款,楼市的保值和增值效应也吸引着更多民间资本的直接进入。这两类资本的叠加进入造就了楼市这个庞大的资本蓄水池----楼市依靠资本蓄水池的充足的资金实现了投资与盈利的超速增长,与此同时居民狂热的购楼欲望也让楼市投资形成了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架马车“如日中天”----社会上过剩的流动性资本被楼市这个庞大的资本蓄水池吸收,中国超发货币可能带来的全面通货膨胀被有效遏制----央行再通过存款准备金,央票和信贷等手段调控经济的运行,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决定把信贷资本投放到楼市,或者关进存款准备金(或央票)的笼子。(中国前1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所谓三驾马车实际上仅是出口与投资双轮驱动。因为在居民消费当中,买房以及与买房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消费占了消费总额的绝大部分)
  
  近十年中国的货币供应总量(M2)每年都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为了避免由M2高速增长引发类似90年代的全面通胀,中国政府建立了以重点产业(楼市)作为蓄水池的投资循环,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成功遏制全面通胀的爆发……具体表现就是“引导增量的流动性资本投入到了楼市----开发商凭借充足的资本支持,扩大投资盖更多的楼----再引导更多的资金投资买楼市----开发商再盖更多的楼……”中国政府正是用这种方法在实现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成功遏制了通胀向其它商品领域蔓延。大量资本在楼市当中循环,也让中国近十年的通货膨胀体仅现在了楼价的大幅上涨当中。
  
  中国从2010年10月开始的新一轮通胀由结构型向全面通胀迅速转变。虽然外部诱因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但问题是2010年国际粮价涨幅实际上小于07-08年,为什么08年中国的通胀尚且是结构性的,而这次却向全面通胀演变呢?实际上本次国内爆发全面通胀的内因是:中国政府从2010年开始对楼市进行的调控阻断了“买楼-----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这个蓄水池的循环通路,从而导制资本被分流到了其它商品领域并因此造成了全面通胀的爆发。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5 02:17:09 
回复 

  全国总人口(万人) 人口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万人)
  1949年 54167      
  1950年 55196      
  1951年 56300      
  1952年 57482      
  1953年 58796      
  1954年 60266.4 37.97 24.79 2259.95
  1955年 61465 32.6 20.32 1983.40
  1956年 62828.3 31.9 20.5 1983.68
  1957年 64653.3 34.03 23.23 2174.60
  1958年 65994.3 29.22 17.24 1911.73
  1959年 67206.9 24.78 10.19 1656.90
  1960年 66207 20.86 -4.57 1384.23
  1961年 65859.1 18.13 3.8 1191.76
  1962年 67295.5 37.22 27.14 2470.75
  1963年 69172 43.6 33.5 2965.38
  1964年 70499.1 39.34 27.78 2734.91
  1965年 72537.9 38 28.5 2717.16
  1966年 74542 35.21 26.34 2590.06
  1967年 76368.2 34.12 25.65 2572.27
  1968年 78534.2 35.75 27.5 2768.99
  1969年 80671.2 34.25 26.19 2726.81
  1970年 82992 33.59 25.95 2751.53
  1971年 85229.1 30.74 23.4 2589.29
  1972年 87177.2 29.92 22.27 2579.30
  1973年 89211.2 28.07 20.99 2477.88
  1974年 90859.1 24.95 17.57 2247.02
  1975年 92420.1 23.13 15.77 2120.82
  1976年 93717.5 20.01 12.72 1863.36
  1977年 94973.7 19.03 12.12 1796.40
  1978年 96259 18.25 12 1746.19
  1979年 97542 17.82 11.61 1728.11
  1980年 98705 18.21 11.87 1786.75
  1981年 100072 20.91 14.55 2077.28
  1982年 101654 22.28 15.68 2247.09
  1983年 103008 20.19 13.29 2065.91
  1984年 104357 19.9 13.08 2063.12
  1985年 105851 21.04 14.26 2211.23
  1986年 107507 22.43 15.57 2392.61
  1987年 109300 23.33 16.61 2528.79
  1988年 111026 20.78 14.2 2290.74
  1989年 112704 21.58 15.04 2413.86
  1990年 114333 21.06 14.39 2390.53
  1991年 115823 19.68 12.98 2264.60
  1992年 117171 18.24 11.6 2124.80
  1993年 118517 18.09 11.45 2131.70
  1994年 119850 17.7 11.21 2109.45
  1995年 121121 17.12 10.55 2062.65
  1996年 122389 16.98 10.42 2067.34
  1997年 123626 16.57 10.06 2038.18
  1998年 124761 15.64 9.14 1942.34
  1999年 125786 14.64 8.18 1833.98
  2000年 126743 14.03 7.58 1771.46
  2001年 127627 13.38 6.95 1701.72
  2002年 128453 12.86 6.45 1646.58
  2003年 129227 12.41 6.01 1598.89
  2004年 129988 12.29 5.87 1592.86
  2005年 130756 12.4 5.89 1616.60
  2006年 131448 12.09 5.28 1585.01
  2007年 132129 12.1 5.17 1594.63
  2008年 132802 12.14 5.08 1608.12
  2009年 133474 12.13 5.05 1614.95
  
  中国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平均退休年龄为55岁……出于生活压力,国内劳动者普遍有着延迟退休的意愿,再结合中国人体质普遍较差的因素,我估算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0周岁……从人口出生率统计表中可以看到,1950—1958年为第一次生育高峰,平均每年的出生人口是2000万左右。以平均退体年龄计算,2010年—2018年中国平均每年会有2000万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
  
  再来看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人口。三分之一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就业年龄为21-22周岁,三分之二没有参加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年龄为18-19周岁。平均计算适龄人口的初次就业时间大约为20周岁……也就是1991年的出生人口在2011年进入到劳动力市场。
  
  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人口与退休人口相比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大大高于每年退休的劳动力(建国前中国人口出生率极低,也因此形成了退休比例低的人口红利效应),而2011年之后新增劳动力资源开始快速下降,而每年退休的人口开始进入高峰……再结合1991年以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已经可以确定2011年就是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在2011年彻底结束。(2011年开始普遍出现的的用工荒以及劳动者工资的大幅上涨都是“刘易斯拐点”的明确体现,当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紧缺状况已经证识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注:人口就业与退休年龄的估算虽然会有细微的偏差,但这些偏差并不影响分析的结论。)
  
  我之所以把“刘易斯拐点”列为重点来讨论,是因为劳动力资源决定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命运……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在制造业竞争激烈企业不敢擅自提高商品价格的前提下,GDP的增长当然是通过企业增加产量(尤其是增加出口商品数量)来实现的。而制造业增加产量的手段无非是增加用工岗位,增加劳动者工作强度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三种方式。从人口出生率统计表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非富,每年社会上都会新增上千万的待就业人口,企业经营者正是凭借着非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扩大生产并迫使劳动力增加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形成了GDP每年保持10%以上高速增长的局面。
  
  时间进入到2011年,中国新增的劳动力资源与每年退休(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量接近了平衡,同时伴随着(粮价上涨形成的)农民工返乡潮,留学潮与移民潮的同时出现,中国的非农劳动力已经从增长迅速进入到下降的时代。(因为农民收入长期偏低,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人数也在2010年达到了极限。在2011年随新增劳动力人口的下降,退休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也进入到了拐点)……之前中国GDP每年的增长都是通过劳动力资源增加来实现产量的增加。而今年开始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突然转向为下降,那么靠增加产量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伴随着1991年之后人口出生率进入快速下降趋势,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现像在未来也必然会越来越严重。“用工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依靠增加产量来实现GDP增长的模式已经无法延续。(如果说GDP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就业人口的增加,那么反过来说就业人口的下降也必然会遏制GDP的增长。中国主流的观点是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将提供100万个工作岗位。那么反过来说如果十二五经济增长每年预计为7%,那么每年就需要新增700万的劳动力人口与之相对应。)
  
  近20年劳动者工资涨幅滞后于GDP的增幅,最本质的市场根源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2011年随随着劳动力卖方市场的到来,工资增幅高于GDP增幅的趋势已经形成趋势。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在劳动力短缺与劳动者工资上涨的双重趋势下,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撤离潮已经无可逆转,并且未来还会呈现向中端企业蔓延的态势(加工贸易型企业的撤离将最为严重)……中国是加工贸易大国,如果外贸出口企业停滞增长或出现撤离潮,那么必然伴随着外贸顺差的逐步降低甚至转负(外贸顺差快速降低的局面已经在2011年出现)。而这也意味着拉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这架马车即将彻底熄火!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5 02:18:42 
回复 

第二章,危机接踵而至,原模型已不可持续。
   第一节,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刘易斯拐点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的概念: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从人口出生率说起。
    全国总人口(万人) 人口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万人)
    1949年 54167      
    1950年 55196      
    1951年 56300      
    1952年 57482      
    1953年 58796      
    1954年 60266.4 37.97 24.79 2259.95
    1955年 61465 32.6 20.32 1983.40
    1956年 62828.3 31.9 20.5 1983.68
    1957年 64653.3 34.03 23.23 2174.60
    1958年 65994.3 29.22 17.24 1911.73
    1959年 67206.9 24.78 10.19 1656.90
    1960年 66207 20.86 -4.57 1384.23
    1961年 65859.1 18.13 3.8 1191.76
    1962年 67295.5 37.22 27.14 2470.75
    1963年 69172 43.6 33.5 2965.38
    1964年 70499.1 39.34 27.78 2734.91
    1965年 72537.9 38 28.5 2717.16
    1966年 74542 35.21 26.34 2590.06
    1967年 76368.2 34.12 25.65 2572.27
    1968年 78534.2 35.75 27.5 2768.99
    1969年 80671.2 34.25 26.19 2726.81
    1970年 82992 33.59 25.95 2751.53
    1971年 85229.1 30.74 23.4 2589.29
    1972年 87177.2 29.92 22.27 2579.30
    1973年 89211.2 28.07 20.99 2477.88
    1974年 90859.1 24.95 17.57 2247.02
    1975年 92420.1 23.13 15.77 2120.82
    1976年 93717.5 20.01 12.72 1863.36
    1977年 94973.7 19.03 12.12 1796.40
    1978年 96259 18.25 12 1746.19
    1979年 97542 17.82 11.61 1728.11
    1980年 98705 18.21 11.87 1786.75
    1981年 100072 20.91 14.55 2077.28
    1982年 101654 22.28 15.68 2247.09
    1983年 103008 20.19 13.29 2065.91
    1984年 104357 19.9 13.08 2063.12
    1985年 105851 21.04 14.26 2211.23
    1986年 107507 22.43 15.57 2392.61
    1987年 109300 23.33 16.61 2528.79
    1988年 111026 20.78 14.2 2290.74
    1989年 112704 21.58 15.04 2413.86
    1990年 114333 21.06 14.39 2390.53
    1991年 115823 19.68 12.98 2264.60
    1992年 117171 18.24 11.6 2124.80
    1993年 118517 18.09 11.45 2131.70
    1994年 119850 17.7 11.21 2109.45
    1995年 121121 17.12 10.55 2062.65
    1996年 122389 16.98 10.42 2067.34
    1997年 123626 16.57 10.06 2038.18
    1998年 124761 15.64 9.14 1942.34
    1999年 125786 14.64 8.18 1833.98
    2000年 126743 14.03 7.58 1771.46
    2001年 127627 13.38 6.95 1701.72
    2002年 128453 12.86 6.45 1646.58
    2003年 129227 12.41 6.01 1598.89
    2004年 129988 12.29 5.87 1592.86
    2005年 130756 12.4 5.89 1616.60
    2006年 131448 12.09 5.28 1585.01
    2007年 132129 12.1 5.17 1594.63
    2008年 132802 12.14 5.08 1608.12
    2009年 133474 12.13 5.05 1614.95
    
  中国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平均退休年龄为55岁……出于生活压力,国内劳动者普遍有着延迟退休的意愿,再结合中国人体质普遍较差的因素,我估算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0周岁……从人口出生率统计表中可以看到,1950—1958年为第一次生育高峰,平均每年的出生人口是2000万左右。以平均退体年龄计算,2010年—2018年中国平均每年会有2000万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
    
  再来看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人口。三分之一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就业年龄为21-22周岁,三分之二没有参加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年龄为18-19周岁。平均计算适龄人口的初次就业时间大约为20周岁……也就是1991年的出生人口在2011年进入到劳动力市场。
    
  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人口与退休人口相比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大大高于每年退休的劳动力(建国前中国人口出生率极低,也因此形成了退休比例低的人口红利效应),而2011年之后新增劳动力资源开始快速下降,而每年退休的人口开始进入高峰……再结合1991年以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已经可以确定2011年就是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在2011年彻底结束。(2011年开始普遍出现的的用工荒以及劳动者工资的大幅上涨都是“刘易斯拐点”的明确体现,当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紧缺状况已经证识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注:人口就业与退休年龄的估算虽然会有细微的偏差,但这些偏差并不影响分析的结论。)
    
  我之所以把“刘易斯拐点”列为重点来讨论,是因为劳动力资源决定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命运……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在制造业竞争激烈企业不敢擅自提高商品价格的前提下,GDP的增长当然是通过企业增加产量(尤其是增加出口商品数量)来实现的。而制造业增加产量的手段无非是增加用工岗位,增加劳动者工作强度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三种方式。从人口出生率统计表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非富,每年社会上都会新增上千万的待就业人口,企业经营者正是凭借着非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扩大生产并迫使劳动力增加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形成了GDP每年保持10%以上高速增长的局面。
    
  时间进入到2011年,中国新增的劳动力资源与每年退休(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量接近了平衡,同时伴随着(粮价上涨形成的)农民工返乡潮,留学潮与移民潮的同时出现,中国的非农劳动力已经从增长迅速进入到下降的时代。(因为农民收入长期偏低,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人数也在2010年达到了极限。在2011年随新增劳动力人口的下降,退休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也进入到了拐点)……之前中国GDP每年的增长都是通过劳动力资源增加来实现产量的增加。而今年开始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突然转向为下降,那么靠增加产量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伴随着1991年之后人口出生率进入快速下降趋势,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现像在未来也必然会越来越严重。“用工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依靠增加产量来实现GDP增长的模式已经无法延续。(如果说GDP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就业人口的增加,那么反过来说就业人口的下降也必然会遏制GDP的增长。中国主流的观点是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将提供100万个工作岗位。那么反过来说如果十二五经济增长每年预计为7%,那么每年就需要新增700万的劳动力人口与之相对应。)
    
  近20年劳动者工资涨幅滞后于GDP的增幅,最本质的市场根源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2011年随随着劳动力卖方市场的到来,工资增幅高于GDP增幅的趋势已经形成趋势。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在劳动力短缺与劳动者工资上涨的双重趋势下,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撤离潮已经无可逆转,并且未来还会呈现向中端企业蔓延的态势(加工贸易型企业的撤离将最为严重)……中国是加工贸易大国,如果外贸出口企业停滞增长或出现撤离潮,那么必然伴随着外贸顺差的逐步降低甚至转负(外贸顺差快速降低的局面已经在2011年出现)。而这也意味着拉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这架马车即将彻底熄火!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5 02:20:24 
回复 

  第二节,无法继续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
  
  一,从人口出生率统计表可以看出,80后对楼市的爆发性需求已经接近了尾声……同时随着投资楼市观念的深入民心,大多数家庭也实现了对未来需求的超前储备……可以说楼市刚性需求的顶峰已经结束,未来楼市的刚性需求会随“人口出生率的逐步下降”以及“死亡率的逐步上升”逐年下滑。
  
  二,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与壮大,中国楼市已经形成了一个容量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市场。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市场继续增长就必须依靠更加庞大后续资本投入……“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已经让中国的贸易顺差不可持续,没有了贸易顺差央行也就没有了增加货币投放的基础。没有了庞大的增量信贷支持,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不可能保持高速增长趋势。(虽然短期内因为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国际热钱仍然处于流入的态势,但央行如果依据“热钱”来增加货币供应,无疑会进入短债长投的资金链陷阱。其中蕴含的债务风险是中国政府所不能承受的。)
  
  三,外贸盈余对应着国民财富的增加。处于“刘易斯拐点“的中国,国民财富增加的动力已经不足……虽然在经济困难的时期逆势增加货币投放符合大多数即得利益者的利益,并且这种方法在09年也使用过。但实际情况是09年商业银行投入十几万亿救市信贷是建立在“经济状况将在未来恢复”预期之下的短期救市行为,也正因为09年与10年中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及楼市刚需的全面爆发,才(暂时)避免了商业银行坏帐危机的爆发……但当今的情况与09年完全不同,“刘易斯拐点”之后的中国实体经济即将进入滞胀周期,如果央行逆势放松货币政策,用扩大信贷的方式继续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就会让楼市沦为银行与投资者共同炒作的投机市场,而越来越大的投机泡沫必须依靠更加宽松的货币供应才能保持不破。央行一但陷入了“靠印钞维护楼泡沫不破”的恶性循环,货币供应就会随楼市的泡沫的扩大疯狂增加。一但未来货币供应不足,楼市就会被投机者砸成一片废墟,银行业的坏帐就会全面爆发,乃至全面摧毁中国的金融系统。
  
  正是因为信贷推动楼市泡沫的不可持续以及中国楼市刚需的下降预期,才让中央下决心严格控制与楼市相关信贷的投放。
  
  四,考虑到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十二五时期仍然有着维护经济平稳转型避免硬着陆的意义。中国政府在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来遏制楼市投资冲动的同时,大规模进行保障房投资建设作为房地产投资的下滑的缓冲,其目地是为中国经济的平稳转型保驾护航。(虽然中国楼市的辉煌时期已经远去,但每年仍然存在上千万套的刚性需求,这也是政府敢于大规模进行保障房投入的根本原因)……2011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如果去掉与保障房相关的增量投资,就可以发现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出现了萎靡。
  
  五,随着地方政府卖地收入的减少,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将会下降……劳动力不足和信贷紧缩也将遏制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
  
  综上所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辉煌的顶峰”正在远去,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放缓甚至形成回落的趋势正在酝酿。

  第三节,滞胀危机   
  中国前1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所谓三驾马车实际上仅是出口与投资双轮驱动。一但中国外贸顺差与固定资产投资同步进入低迷周期,中国经济必然会停滞增长。   
  与此同时,劳动者工资持续的上涨必然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持续上升……劳动者收入持续增长也成为了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高涨的强劲动力(如果两年前麦当劳的奶昔卖12元,其销量可能就会大幅下降,原因就是太贵!但今天卖当劳奶昔涨价到12元,大家可能还会买,因为工资也涨了)……并且在缺少了楼市这个蓄水池之后,中国通胀的环境也必然更加恶劣。(真实情况是----国内全面通货膨胀已经爆发)   
  当然中国爆发通胀还由超发货币,国际大宗商品涨价等原因造成。但这些因素并不属于本轮通胀当中的重要变量,所以本文对这些因素不再做详细讨论。   
  综上所述-------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经济的滞胀危机正在快速形成。并且中国经济未来的滞胀形势还会随着劳动力资源的持续减少而越发严峻。

  第四节,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持续,且无法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经济状态。
  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表现
  1,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由于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企业也因此失去了升级转型的内需保障。
  2,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方面持续增加投入不足,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人力和资本等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进口商品的增加与出口商品的减少让外贸逆差逐步扩大,外汇储备则逐步减少。由于资本的流失,经济增长也进入恶性循环。
  3,利益集团势力强大,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等都推动了全面通胀走向恶化。局部性经济危机因此频发并造成经济大幅波动。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是由“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所引发的。随着新增劳动力资源的连年下降,危机的局势也将越来越严峻!!!如果中国经济从“刘易斯拐点”滑落到了“中等收入陷阱”,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更为严重的经济停滞或回落,通货膨胀,贸易逆差,资本流出,金融危机,社会动荡等等危机。而这些都关系到政权的生死存亡。

  第五节,危
  前文已述,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正在迅速消失。伴随着企业生产成本的快速增加,在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已经不再具备廉价的成本优势,撤离潮正在面临逐步扩大的趋势。而这也预示着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快速缩小,甚至逐渐形成贸易逆差……同时与人口生育高峰(80-90年)相伴的购楼高峰已经结束,中国楼市的刚性需求将逐年降低。在中国政府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中国楼市也失去了投资价值(虽然近两年楼市价格下跌的可能不大,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更低。如果没有了大幅上涨做为依托,投资楼市也就没有了意义)。可以预期,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以及楼市的销售总额会在未来逐年萎缩,这也预示着中国的房地产以及相关产业已经进入到萎缩周期。
  失去了出口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地方财政投资)这两驾马车,中国经济也就失去了增长动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停滞与通货膨胀的上升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即将面临的两大风险(本轮通胀难以遏制的原因是工资成本的快速增加导制企业成本的快速上涨形成通胀循环)。
  逐利是资本(包括国内资本与外资)的天性,中国的经济状况决定着国内资本(包括热钱)的流向。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率急剧放缓,甚至陷入了滞胀危机,大量资本就会选择流出中国规避通胀风险(在失去了实业投资与楼市投资两大投资市场之后,资本在国内已经面临无钱可赚的境地)。外贸盈余的转负以及资本的流出将快速消耗中国的外汇储备,如果中国政府无法遏制住资本流出的势头,就会演变成法币贬值的预期,其后果就是储蓄资本将争相脱离牢笼,中国经济进入大萧条并形成做空中国趋势!!!
  “留住资本”已经成为了避免经济崩溃延续政党执政的根本,而资本却是无法用政治手段束缚的。随着外贸企业与房地产投资两大市场的萎靡,想要留住资本只能顺应资本的天性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并为其开辟新的投资市场。(中央在十二五规划时超预期的提出了GDP保七的目标也是为了增强资本留在中国的“信心”)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7-25 02:29:41 
回复 

第三章,十二五规划
  第一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经济转型,避免滞胀……避免滞胀的含义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而在劳动力资源减少,无法再通过增加商品产量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背景下,想拉动国内生产总量增长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提高商品价格,而单纯提高商品价格必然等于通货膨胀,并且就算用通胀的方法能强迫国内消费者买单稳定内需消费,但对出口企业而言涨价也将面临外需着订单的流失的危机。
  (人民币持续的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已经令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已不再明显,企业自身消化压力的弹性也越来越弱。现在很多中低端出口企业已经面临加价定单即外流,不加价即亏损的尴尬境地。虽然2011年中国的外贸出口还能依靠提价来实现出口总额的增长,但这种靠涨价维持的出口总额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中国出口企业的成本还将持续上涨。。。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必须在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优势完全消失之前完成经济转型与出口升级,而留给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
  为了突破当前滞胀危机的矛盾环境,中国政府制定了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转型方案。所谓产业升级的实际意义是--通过商品升级(或打着升级的旗号)来实现内需商品的高售价,再利用“刘易斯拐点”形成的工资上涨扩大升级产品的终端消费,最终实现扩大内需消费总额的目地……这种方式即通过内需消费总额的扩大实现了经济总量增长,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同时掩盖了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
  举例:一个拖把原来售价是10元,如果涨价到15元即意味着严重的通胀。但如果生产多功能拖把,再把售价定为30元,那么这个就叫产业升级和升级消费,并且这种高售价并没有形成与之对应的通货膨胀……而做为产业升级龙头的战略新兴产业,更是因为没有比价效应得以实现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三高发展模式。
  如果中国十二五规划的产业升级得以成功,那么国内产业升级成功的企业就可以背靠中国大陆这个庞大的内需市场拓展国际市场。用技术升级而非廉价商品的形式实现出口的平稳转型,以此突破“刘易斯拐点”与“中等收入陷阱”所带来的滞胀危机。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是想不想转变的问题,而是到是非变不可的地步!中国经济原来的增长模式是靠出口与房地产投资两架马车拉动,而在十二五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则是依靠战略新兴产业与产业升级来拉动。而这正是十二五规划当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
  (另:中央政府对楼市进行坚决的调控也有着支持经济转型的目地……如果继续依靠房地产开发投资维持经济增长只能让资本进入到炒楼的泡沫经济当中,而全民的炒楼行为也将扼杀中国的产业升级乃至经济转型的最后机会。) 

作者:自由霏霏 回复日期:2011-08-03 01:38:33 
回复 
  自从在天涯开新贴以来,贴子屡屡受到屏蔽。很明显有人一边看我的文章,一边用猥琐手段对我实行封锁。
  我的想法是,既然不看,那大家就都不看好了。要看就大家一起看……未来如果天涯贴子的点击率超过了10万,那么牛博与天涯贴子的更新会重新开始。如果天涯的贴子被彻底封杀,那么我后面的文章也不再发表。
  另注:我在牛博网提前发表了有关中国股市的篇章,大家可以在google搜索阅读……其它篇章的连载全面暂停。   第七篇,中国股市 第一章,股市向好的真正基础

    主流观点对资本市场的理解是-----在经济向好,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赢利将增加,给股东的分红也相应提高,从而降低了股票的市盈率。由此形成了对上市公司股价向上的拉动力,最终诱发了资本市场的上涨。

    我认为这种被扭曲了的“西方价值投资理论”并不可以套用到中国股市……我先把这种“价值投资论”完整一下----西方国家在经济向好,GDP较快增长的前提下,央行(美联储)会根据GDP的增长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又会在银行和资本市场以货币乘数或杠杆的方式放大。经济的向好促进了货币流转速度的加快,企业赢利增加,工人的工资相应提高,国民财富随之增长。国民财富增长的大部分又被会投入到资本市场来追求投资收益,而主要的投资方向将是那些盈利好,增长快,分红多,市盈率低的上市公司。在增量资本的推动下形成公司股价上涨,最终形成的资本市场的上涨趋势……要看清这中间的不同,股市的上涨实际是由于基础货币的增长,国民财富增长(M2)和货币流转速度加快推动的!!资本的推动才是股市上涨的关健!

    再来看看中国的情况,截止2011年2月,中国的货币供应总量达到了736000亿并且仍然以每年10万亿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国民的整体财富一直在保持迅速膨胀的势头(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中国的最大财富创造者就是央行的印钞以及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M2的增长即代表国民整体财富的增长)。虽然这种财富的增长包含着巨大的泡沫,但在这个泡沫没有破灭之前(汇率没有变化之前)这些财富是真实的。

    央行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严重的资产泡沫,但泡沫并不存在于股市,楼市或实体经济当中的。中国的资产泡沫实际上是聚集在于人民币汇率上,如果人民币汇率能保持稳定,中国股市,楼市包括经济就都有着向好的根本基础……但如果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动荡,国内的热钱出现大量抽逃,那时中国的股市,楼市乃至经济也都会瞬间崩溃。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股市和楼市都己经跟人民币的汇率完全捆绑在了一起。

    我的逻辑是----只要人民币不贬值,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市场必然会形成巨大的投资机会……在人民币稳步升值的前提下,巨大的资本都会被困在国内。这些被困在国内的资本为了自身的增值需要必然会开拓出可投资市场,而大量资本向可投资市场流入的过程就会产生推动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某种投资趋势的形成……在国内储蓄利率无法满足保值需求,实体经济已经饱和,以及政府限制楼市投资(投机)的前提下,A股市场理应成为国内资本投资保值的首选(只有以股市为代表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容量才可以满足庞大的资本投资需求)。

    中国央行”创造出”国民财富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的稳步向上以及政府对楼市投资的调控,这三点叠加才是A股市场向好的真正基础。

第二章,“实体经济”“中国楼市”“股市”三者的关系

    财富的多少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把M2的增长速度理解成财富缩水(或真实通胀)的速度。(假如今年M2增长率是15%,如果自己的总资产今年无法增加15%就意味着自己的财富被缩水了)。

    在国内储蓄利率无法追赶M2增长率的前提下,拥有大多数资本的“富人”群体有着更迫切的投资欲望。这些“活跃的流动性资本”在国内主要的投资渠道是“实体经济”“楼市”以及“股市”

    当前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饱和,在“刘易斯拐点降临”“通胀形势日趋严峻”以及“税费高速增长”的环境下,大幅增加实体投资绝非明智的选择……中国楼市在刚性需求下降以及政府强力收紧了楼市投资杠杆之后,投资楼市的预期收益率已经大幅降低。可以说当前的楼市投资环境已经不会再适合主流资本逐利。(虽然当今把资金拆借给开发商或中小企业可以获得丰厚的高息收益,但在开发商和中小企业普遍收缩投资规模的前提下,高息拆借市场的实际容量毕竟有限)……在实体经济饱和以及楼市被封杀之后,中国目前仅存的主流投资渠道就剩股市了。(中国股市2008年转向崩溃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中国政府连续收紧了货币政策之后,楼市以及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上下游产业仍然在大量吸收资本才导制了股市的严重失血。)

    中央政府限制楼市投资毫无疑问利好于股市。十几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已经让人民币的流动性近乎泛滥,在强烈的通胀预期下。无论是国内的储蓄资本还是从楼市撤出的资金,都急需寻找到新的保值和投资方向……面对这种局面,中国政府必须为这些活跃的流动性资本开辟出新的投资的方向。否则如果国内没有了可投资的市场,必然会造成资本大量外流的局面,恶性通胀以及金融危机都会随之爆发……因此引导过剩的货币进入A股市场是中国政府唯一的选择,股市是否走牛也关系到了中国金融系统能否稳定……现在中央打压楼市保股市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国内资本利率集团无论“于公于私”都必须推动A股市场形成一轮牛市行情。

第三章,IPO对中国股市的真正意义

    很多人认为IPO和再融资对中国股市的抽血严重,并制约着股市的上涨。在我看来----中国股市就是为融资而设立的,所谓“融资让股市不堪重负”的观点只是市场为下跌寻找的借口。。。统计中国股市十几年的走势就可以证明,股市融资与否并不能决定股市涨跌的趋势,中国股市缺少的只是行情而不是资金。

    一个无法融资的股市对于中国政府没有任何意义,也正因为“牛市是股市融资的前提”才有了政府对股市上涨的坚定支持,这才是IPO对中国股市的真实意义!!!引导老百姓的储蓄资金大量流向股市,再大量进行IPO和再融资让上市公司来替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用这种方式拉动中国经济和内需增长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和成本。现在中国股市平均每年有近万亿的融资规模,而这1万亿的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将对上下游产业产生近6倍的拉动效应。这6万亿的实业投资和消费增长对GDP的贡献显而易见。在中国经济进入到“刘易斯拐点”的今天,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对推动经济转型的作用已经无可替代。

    如果股市向好,储蓄资金就会大量流向股市,基金也可以顺利发行,而这些资金的流入将会继续推动股市的上涨。IPO和再融资得以顺利募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如果股市向坏,那么资金将从股市流出,基金无法顺利的发行,资金的流出和IPO的抽血将导制股市持续下跌,IPO和再融资被迫停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显示易见股市的良性循环对所有人都有利,反之没人能从股市的恶性循环中得到好处。

    中国股市走出一轮牛市是绝对必要的。不要轻视中国政府对股市的控制能力,专政体制最强大的就是控制欲望,想炒股就要遵守“政策市”这个游戏规则。我的观点就是“政府绝不会让股市走熊”,股市的意义已经跟中国经济完全捆绑在了一起,而这正是中国股市走出一轮大牛市的契机。

第四章,中国股市的本质

    中国股市毫无疑问是为即得利益集团服务的收割场。

    1,赌性是人类共有的弱点,只要有人类赌场就不会消失……有着上亿股民参与的充满造假内幕交易的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赌场……在赌场稳赚不输的一定是庄家,买涨不买跌是人性的普遍弱点,因此中国股市一定会在暴涨与暴跌之间循环,股市收割的轮回仍然会像割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经过了08年的股市大跌之后,股市投资占居民资产配置的比重已经急剧下降。在政府全力支持股市向好的前题下,面对“钱多人傻”的中国老百姓,股市的超级庄家完全有必要制造出一轮大牛市行情来吸引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这个大赌场当中。而股市的上涨也正是庄家获得暴利的唯一途径……我绝对相信,只要股市走牛一定会吸引大量散户和基金来“投资”接盘。

    2,要清楚中国股市是庄家操纵的投机市场,市盈率在中国股市没有实际意义,仅是配合庄家进出的工具而已。市盈率的本意是---投资某上市公司之后,经过上市公司每年进行的分红需要多少年能收回投资成本。A股上市公司的报表大多造假并且极少进行现金分红,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股市根本不适合市盈率的投资方法,对中国股市要彻底放弃“投资”的错误思维。市盈率是配合庄家进出的工具。

    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不具有真实性,机构与上市公司大多串通一气。机构想进货时就会隐藏利润,把业绩作得很难看……机构想出货时就会拿出前期隐藏的利润再透支来年的业绩把报表作成大幅增长,并配合高送配。

    想投资中国上市分司首先要清醒的认识到上市公司的这种造假本质……在上市公司公布业绩大幅下降(或预减)股价大幅下跌之后2个月左右,可以考虑逢低买入。在上市公司公布业绩大增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并推出高送配之后应择机逢高卖出……这才是中国股市真正的“投资方法”。

    3,逐利是资本的天性,2006年形成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实际上是从股权分置改革开始的,早在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之前,资本利益集团就大量廉价的购入了以沪深300为代表的国企小非股权,也正是受到资本利益集团的推动,股权分置改革才顺利实施,并且06年开始的大牛市行情也正是资本利益集团为了小非出货而炒作出来的牛市行情。

    随着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到来,资本利益集团在07年完成了小非出货的过程。资本利益集团在5000点以上完成了出货则意味着5000点上方沉积着天量的套牢盘以及不属于资本利益集团的大小非筹码……我认为资本利益集团根本不可能调动几万亿的资金进场给这些死套盘和大小非做嫁衣,因为就算可以调动数万亿的资本来解放这些筹码,又到哪里去寻找十几万亿的资本为资本利益集团炒高的大蓝筹接盘呢???炒作蓝筹股的结果只能套牢资本利益集团自己,所以我认为以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只会有反弹行情,而不可能再次形成真正的牛市。

    4,中国政府当初开设股票交易市场的目地就是“帮助国企解困”。随着农业银行的上市,中国股市“帮国企解困”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国企上市都是国资委一手操办。资本利益集团几乎无法分享更多的利益……民企要想上市就必须分配给资本利益集团大量的PE股权。让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保持牛市上涨就可以帮助更多的民企实现上市计划,而这也让资本利益集团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从资本逐利的天性来说,资本利益集团完全有理由推动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良性发展,这也成为了中小板和创业板长期走牛的基础……在帮助国企解困以及A股全流通的目标完成之后,中国股市的意义已经成为了“资本利益集团分享盛宴的天堂”。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最后的一场疯狂的财富盛宴----创业板

      第一节,跟随主流投资

      国内主流资本炒作的步骤是----有着丰富投资经验的国际金融财团先构建出投资模型-----然后游说高干子弟大规模合伙投资----高干子弟游说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敏锐的民间游资闻风而入(比如温州资本,广东游资……)----市场在民间游资的炒作下疯狂上涨----媒体铺天盖地的正面宣传,老百姓开始入市参与----外资与高干子弟先行撤离----敏锐的民间游资闻风变现,老百姓的储蓄资本开始狂热接盘----政府出台调控政策抑制泡沫-----随着政策的调控与游资的退出,其它投资者的信心开始动摇,市场价格逐渐松动----在原有投资市场步入萧条期的同时,新的投资模型也在酝酿之中。

    1980年中国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国策让中国享受了30年的“人口红利”资源,到了2011年同样因为当年的“计划生育”国策让中国经济步入了“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刘易斯拐点形成之后,第一个需要面对的经济拐点就是,支撑中国近二十年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了继续增长的空间(随后到来的将是下降空间)。第二个经济拐点是90年代开始的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将影响到楼市未来的刚性需求。

    实体经济的滞胀与楼市需求的下降直接关系到资本在中国的主流投资机会,在这两个重要的投资市场消亡之后资本利率集团必需寻找出新的可投资市场。

    经过90年代初开始的制造业盛宴,与2000年初开始的楼市盛宴之后,当今中国最赚钱的“投资”就是股权投资(PE投资)……核心的资本利益集团从来都是趋势的创造者,它们早在创业板开市的多年以前就进入到了股权投资市场进行早期布局(正因如此大家才会看到一些优势民企在IPO之后先期PE投资者已经获得了十倍甚至数十倍的收益),创业板市场的开启标志着核心资本利益集团的第一轮股权投资布局已经完成……2010年随着创业板开板形成的PE热潮则是民间游资推波助澜所形成的第二轮跟风效应……创业板股指以1000点为中轴进行也一年多的底部蛰伏,是股市庄家对创业板流通筹码的收集过程……跟随主流趋势资本投资才是获利的关键,各方资本都已经进入到了各自的“阵地”。

      2011年初中央对十二五开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定位以及调研工作的完成之后,下半年国务院会陆续出台各战略新兴产业的具体产业振兴规划。代表着战略新兴产业的中国创业板市场有足够的理由随之启动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

      大家把逻辑重新回忆一下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早就被策划好的!吸货---拉高---出货是投资市场永恒不变的操纵法则。开启创业板市场是为了激活股权投资市场的流转,如果未来创业板市场一路高歌猛进,资本利益集团不仅可以在二级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更可以凭借前期的股权潜伏获得数万亿的财富……“时也”“运也”“势也”,而这一切其实早已注定!我坚信中国资本市场的大戏经过了暗流涌动之后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第二节,盛宴的逻辑

      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前提下,如果楼市这个主流投资市场被砸掉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主流投资市场的诞生。而新投资市场也必然会经历“诞生—成长—辉煌—衰退—死亡”的生命周期……观察中国可投资市场的实际情况,以PE和创业板为代表的新主流投资市场(金融洐生品市场)正处于逐步“成长”的过程当中。而且这个新的投资模型也符合政府高层一直推崇的西方经济发展模式。

    股权投资市场能成为本次投资盛宴是因其满足了三个关键条件。

    1,有着足够的市场规模……中国经济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在各细分行业已经形成了成千上万个在国内具备竞争力的优势民企。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以及其衍生市场的规模已经足够庞大。

    2,有着大幅的拉升空间,并可以制造出大幅的涨升趋势……创业板的启动已经为PE投资带来了质的飞跃,可以想象如果创业板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资本利益集团的这场财富盛宴将会多么丰盛。(纳斯达克的一举成名,正是因为1998年-2000年的疯狂走势奠定的基础)

    3,可以形成畅通的退出渠道……把创业板从深市独立出来的目地就是为了建成与沪市深市完全平行的第三大投资市场,也就是说未来开通创业板帐户的投资者将与沪市基本相同。创业板现在的流通市值在2000多亿,要想成长到与沪市相近的十五万亿还有天量的成长空间。从此可知未来创业板发展的空间是多么的巨大……中国“纳斯达克”的形成除了会为PE投资者提供二级市场的套现机会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杠杆原理撬动了股权投资者在一级市场的流转,以及与行业间的整合与并购。这就为早期潜伏进入股权投资领域的“主流资本”提供出了更广宽的退出渠道。(现在官方积极推动的三板也是建设“多层次金融体系”的一个环节)。

    第三节,政*与资本“水乳交融”的利害关系

    中国股市就是一个大赌场,想在赌场获利不跟着庄家走是不行的。在中国想赚钱必须要找到政府为中国经济构建的资本流动模型,也只有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主流资本才能做到“引领国内的投资方向”。

    中国股市首先是政策市。中国的股市就是为政权服务的,专政政权有绝对的能力来主导市场的走势……其次是机构操纵市,从政策市衍生出来的超级主力机构跟随着政府的决策并同时影响着政府对股市的决策……再次,中国股市是个博傻的賭场。(不要相信政策决定不了市场的谬论,也永远不要低估专政政权的控制能力。08年所谓的救市政策看似失败,但那时政府是真心想帮股民解套吗?当年的股市对中国经济根本无关紧要,政府所谓的救市只是做样子安慰一下损失惨重的股民,让股民以为政府已经尽力了而已。所以最终的结果才是“救市无效。)

    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的滞胀危机已然显现。中央政府十二五经济规划的升级转型已经成为了挽救中国经济和政权统治的唯一方案件。而十二五经济升级转型的发动机是金融改革,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建设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十二五期间股市的意义已经达到了可以挽救中国经济乃至政权的高度。

    正如所有人所顾忌的一样,A股市场有着严重的股权结构缺陷,2007年以来的天量套牢盘和大小非解禁的魔咒严重的制约着A股的上涨空间。而炒高资本市场又是政府稳定经济的迫切需要,在资本市场获利也是资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在……面对这种矛盾,聪明的资本利益集团找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避开主板市场,开辟中国的新资本市场“纳斯达克”(也就是创业板)。这样即回避了主板市场天量的套牢盘,又绕开了主板个股多年沉积下来的大小非套现压力。而“纳斯达克”的概念又让资本利益集团有着充分的炒作空间。(创业板跟中小板最大的不同是“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都属于新兴战略产业”,而传统制造业和消费服务只能被挤压到主板市场。创业板的退市制度也标志着,管理层坚决维护着创业板的“纯正血统”)

    第四节,创业板的价值

    一,资本市场来都不会缺少故事,创业板市场的唯一目标就是成为跟沪市深市完全平行的第三大资本场,也就是中国版的纳斯达克(类似于道琼斯,标普500,纳斯达克三者的关系)!以后股民如果不开通创业板就好像现在只开通上海股市不开通深市股市一样不可思议。只要在压制主板市场(这里所谓的压制是指慢牛走势,这样也可以有效的防控金融风险,避免股市泡沫)的同时拉高创业板市场,绝对可以分流主板市场的大量资金到创业板市场。再配合创业板的战略新兴产业概念,潜在的可流入创业板的增量资金是天量的。我相信历史将见证一个有着上千家上市公司的新资本市场形成。

    二,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现在的股价是150美元/股(复权至拆股以前就是1500美元),在这种类比之下中国某家优质创业板企业的股价涨到1000人民币不也应该很正常吗?如果创业板的某家上市公司股价涨到了1000元人民币/股,这将对创业板其它个股的上涨空间和人气将起到巨大的震撼作用……实际上苏宁,万科,茅台等上市公司的股价就都达到了千元(复权后),不也没有人说高吗?股价的高低要看上市公司业绩的“成长性”!有理由相信未来创业板市场可以出现数家1000元/股的上市公司。(以复权价计算)

    三,“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沪深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1,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应当承诺: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十六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发行人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2,为适应全流通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于在发行人刊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前十二个月内以增资扩股方式认购股份的持有人,要求其承诺不予转让的期限由36个月缩短至12个月。3,根据新修订的《公司法》,董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4,自2010年1月1日起,对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读懂法律才能了解市场。创投公司把企业运作上市之后,12个月就可以上市流通。而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股份则需要36个月才能上市流通。在三年大非限售期内,完全有理由相信上市公司实际持有人会做出“靓丽”的财务报表并配合高额的送配,36个月的限售期也完全杜绝了上市公司实际持有人在二级市场抛售股份的“捣乱”现像。

    新兴的资本市场意味着全新的开始,也更容易形成一轮全新的财富盛宴!创业板即没有大非的全流通压力(小非就是资本利益集团自己的底仓),又没有散户的天量套牢盘。资本利益集团完全可以利用这三年多的时间差,打造出创业板的一轮超级牛市行情。

    四,受到刘易斯拐点带来的调整经济结构的影响,传统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已经不足。再受加上政府防范金融风险,上市公司股本结构存在巨大缺陷以及分红过低的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主板市场和香港股市已经不具备形成大牛市的基础(沪指即使形成了涨势也仅是相对于6000点顶部的反弹行情)……而以创业板市场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则寄托了中国经济转型与升级的全部希望。而这正是中国创业板市场形成巨大投资趋势的宏观基础!有理由相信创业板市场会很快取代主板市场成为中国资本全新的逐利方向。

    五,创业板个股超募现象被媒体所唾弃,但在我看来创业板的超募正是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超速增长的源泉。小企业募集到更多资金明显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构成利好,也绝对有利于公司净利润的迅速增长……创业板上市公司属于民营龙头企业,如果为这些民企提供充足的免息资金,这些企业获得利润的高增长将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不具真实性。我也不否认创业板上市公司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经营不善,是通过造假才实现上市融资。但既然这些企业在证监会严格审查的上市阶段都能造假过关,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这些企业在年报当中不会造假呢?更何况这些企业的超募资金和上市公司极少分红的特性给创业板业绩造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大非股仅36个月的锁定期让大股东造假业绩更符合自身利益。

    大家可能要问既然创业板企业可以造假,那为什么201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出众呢?其实上市公司业绩在中国只是配合资本利益集团炒作的王牌工具,正是因为创业板股价正处于历史低位且属于利益集团的吸货阶段,上市公司为了配合庄家吸货才故意隐藏了利润把业绩造得低增长。也只有在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股市庄家通过拉高获取了超额利润之后,上市公司才会把业绩造成超速增长并以此来配合庄家的出货。(虽然上市公司业绩造假在中国具有普遍性,但以中石油和银行股为代表的大蓝筹的业绩还是相对真实的,因为这牵涉到税收以及对内或对外分红等多方面利益。相对而言越小的上市公司越容易造假,所谓的造假成本也仅是多交一点税而已。)

    可以说只要有需要,创业板公司每年业绩大增100%甚至更高都绝对不成问题!!面对业绩年年翻倍的高增长,还会有散户觉得创业板公司市盈率高吗(2000年美国网络股泡沫膨胀的理由也是基于“对上市公司未来成长性的良好预期”)?

    六,创业板涨10倍又算什么?06-07仅1年半的时间沪指就涨了6倍多。08-09年的中小板涨10倍的也遍地都是。以成熟为标榜的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从1995年初的700点涨到了2000年初的5000点,整整翻了7倍多……神话就是在多数人的不信当中形成的,而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的神话还少吗?2000年美国的纳斯达克神话就是这样上演的!两年之内新一轮的创业板神话也一定会在中国被复制。只是轮到中国之后这种复制将演变得更加疯狂!

    七,贪婪是人类这种高级生物共有的也是无法克服的弱点,追涨杀跌是人类的本性,中国投机市场永远是博傻的零和游戏。只要股市上涨绝对不愁没有新故事出现,绝对不愁没有新的投机者来接盘。散户永远都会认为自己可以把最后一棒交到下一位博傻者手中!!!创业板都是小盘个股,在创业板市场的一片疯狂之中,主力机构神不知鬼不觉的出货是很容易的事。2007年6100点的A股市场主力机构都能平稳出货。更何况如此超小规模的创业板个股?更何况未来创业板规模扩大之后还可以大量发行创业板基金,让基民替资本利益集团接货。

    八,中国的经济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获得成功实际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对升级转型与战略新兴产业扶持的过程以及中国政府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有理由相信十二五升级转型规划的细则出台之后,在财税,信贷与资本的多重政策支持之下,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虽然由资本支持的升级与转型必然伴随着泡沫的出现,但泡沫发展与膨胀的过程不正是实现财富快速增长的必然条件吗?泡沫的破灭必然是在极度膨胀之后才能发生,现在仅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启动时期,离“战略新兴产业”泡沫的形成还相差遥远。

    当然泡沫永远是泡沫,一定会有破灭的一天。当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后,互联网时代才真正的兴起。实践证明,适度的泡沫对社会的进步是有利的。没有当年的互联网泡沫,大家今天也不会享受到如此便捷的互联网服务。(至于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是否也会像网络股泡沫破灭之后那样蓬勃发展,就需大家见仁见智了。)

    九,中国股市最核心的问题是上市公司分红过低。政府现在也有计划用强制分红的方法让股市这个蓄水池形成良性的循环。但这毕竟牵涉到太多太多利益团体的利益,推动的过程也必然会阻碍重重……实行现金分红最大的阻力在大型国企,这道关恐怕连国务院都迈不过去。但以民企业代表的创业板市场是否有率先破冰试行强制比例的现金分红的可能呢?增加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虽然是发展资本市场的大势所趋,但推出的过程仍然需要博弈与各利益方的妥协,推出时机暂难判断。另外分红机制也必须与股市的再融资机制相配合才可能得以实施。(我想这张王牌可能会在资本利益集团未来出货的时候实施)  作者:昭名 回复日期:2011-09-07 11:15:41 
回复 
  井底望天:
  
  美国的金融危机,和亚洲人的储蓄率高不高,没有丝毫关系,更和中国政府是不是“坚持”把手上的美元来买美国国库券进贡“把美元塞给无辜的美国人民”,也没有丝毫关系。那些这个体系的受益者所能做的,推迟引爆。
  但是要使这个过程尽量推迟,你就必须要求世界各地的人民拿低廉的工资收入,过贫穷的日子,压制内需,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只能流向美国或其他此类国家,而不可以自我吸收消化。这一要求,不仅包括帮美国制造制成品的东亚人民,还要求供应不可再生的能源和原材料的国家,也一样炮制。各司其职,继续输血给发达国家。
  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非洲这个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这么多年来还是这么穷。因为如果非洲不穷,不充满战乱,那么许多资源可能就会被当地人拿来消费或向一些国家如东亚国家交换较多消费品了。这就会增加西方经济运作的问题。因此也更容易明白,中国的投资进了非洲的时候,西方国家口诛笔伐的原因了——虽然中国的很多在非投资,其实说到底还是服务于出口行业,让这些国家享受。但中国人的进入,会让西方的整个控制变松,不知道哪天就脱离了掌控。而且中国人对于非洲各国比较友好,在那里真正大兴土木建立起来基础工程,似乎有中非互动的内循环的影子,中国人和非洲人也可以分享了一部分资源,这就动了原来西方设定的全球经济游戏的墙角——没准哪天那种保持第三世界贫穷的经济金字塔,就可能土崩瓦解。
  再看中国,如果中国政府的施政目标只是停留于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自满于自己在国际经济现有秩序中的相对地位,由落后的内地提供低廉的劳工,以中国的环境尤其是空气和水的牺牲,来替美国人保住好日子(当然可以美其名曰“保住美国就是保住中国”),那么,就不能真正在内地开展大规模的建设,启动内需的良性循环,而只能自我固化,让出口加工业继续成为主要的支撑工业。
  当然最好的局面就是在保持这一经济结构的同时,在中国简单得照搬向发展中国家推销的“美式民主”,导致各省市和地区之间忙于互相之间的厮杀,回到20 世纪20 年代的局面,让中国变成一堆实质独立的小国的简单堆砌——而每个独立小国都又没有实力进行良性的内需启动,只能绝对的依靠于向西方的出口。那么中国人民就无法去取得专为西方人储备的廉价资源和原材料,也就不会抢了西方人的好日子。这样,中国在手上拿的那一大堆绿色的废纸美元,也就不能转化成对中国自身建设有效的实际物资,不能建立起中国一流的高速铁路网、移动互联网等等,不能得到精密机床和仪器来提高中国工业水平,不能买断欧洲医疗器械公司的技术,启动全国补贴满足全民医疗保健的需要,一句话,不能得到提高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商品。
  =======================
  缠师也说过这种丛林法则的残酷性,也就是对于世界上有限的资源,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必须有人享受,有人劳动,有人受罪,而中国要做的就是努力挤进“享受”的那个群体,而不是老在劳动和受罪的分类里面呆着    
作者:昭名 回复日期:2011-09-20 15:56:40 
回复 
  资本的本性及这场金融危机将以什么方式结束】
  (原作于 2008 年12 月,修改于2010 年3 月)
  这场金融危机将以什么方式结束?
  本轮危机与资本的创造,与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不平衡,与资本逐利的本性造成的不平衡有关。因此,在谈论危机结束方式之前,必须弄清楚为什么会有危机,而弄清楚为什么会有危机,必须先弄清楚“资本”的概念。
  “资本”是稀缺的吗?大部分情况不是的。
  “资本”这个概念,源于货币,是追求利润的货币——这是通常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资本的含义。人们之所以认为资本是稀缺的,是源于现代经济学中的概念混乱——那里的资本指“资本品”,而不是生活常识中的资本——用来投资的钱。
  从社会整体上看,今天人们流通的货币已经不是贵金属,货币本身的载体日益无形化,已经变化成“0 和1”的电子信息状态而存在——因此,货币,或者说资本,既不神秘,在理论上也并不稀缺,随时可以被创造。这个社会中,通过中央银行可以创造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则可以创造很多很多(电子)账面货币,从而为社会的运转提供资本。
  于是有一种似乎理想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眼前,即人们可以靠定期创造出所谓“资本”来满足自己社会的需要,也就是每一段时期就创造出社会新增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新增的资本,让他们按照调控去诱导追逐利润的人们。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增长运行。就像讨论过的高铁作为货币注入渠道一样。
  但是有那么简单吗?没那么简单,如果真的那么简单,那么危机不至于爆发,西欧的年轻人不至于没工作而要上街游行,美国的中下阶层不至于要举债生活并最后闹出个金融危机。其实,在开放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里,如果无限制的话,即使一个国家或这个国家的银行“创造”了资本,也并不一定能够让自己国家的人们得到雇佣,资源得到利用。而且这种矛盾的情况,大国和小国都难以避免。
  作为大国,国内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如果想依靠创造国内货币资本,带动本国普通人民的收入,则出现的可能问题是,该国的资本家可能会遵循资本无祖国的原理,到国外开厂返销国内,而本国民众则可能失去工作,其结果,是产业链条实物万事俱备(工人,甚至过去遗留下来的工厂设备都在),只欠货币,因此本国的产业依旧滑向空心化。那么该国金融系统造出来的货币去哪里了呢?被资本家借贷过去进行国际投资,直奔穷国而成为穷国的外汇储备了;作为小国,本国货币不是国际货币,如果通过人为的贷款多创造货币,那么可能导致本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格竞争上的劣势,最后反而导致本国外汇收支不平衡,收少于支,逼迫本币贬值,使得国内必需的进口品的本币价格上涨,引起通货膨胀,扰乱社会秩序。
  造成社会有创造货币、资本以匹配社会客观需要的能力,但是却无法用到实处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社会身处国际开放经济的环境,因此面临着大量的国际间竞争。这种以追求货币为目标的微观动力和微观竞争,将和一国宏观调控的需要发生冲突,发生矛盾。使得你宏观调控,也发生购买力不足的相对生产过剩危机,不调控,更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因此,逐利动机导致的生产与需求的不平衡,是危机爆发的基本原因。2007 年以来的这次危机,不过是在国界开放体系下的资本主义体系的问题的重演,是一个它的“国际版”。
  因此,干扰“君主”(一国明智的治理者)“创造”适量的资本进行进行经济调控的根本因素,并不是因为资本是稀缺的,而是因为以下两个因素:
  1 资本是逐利的,这使得国家之间在“吸引资本”上发生了竞争,资本倾向于将投资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去,这与维持世界的有效购买力相冲突。
  2 资本之间又本身也是竞争的,这表现在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上,所以,让以良心坚守在高成本国家的生产实体——企业们在无约束的产品竞争下必然败给低成本国家的生产实体。
  这两个因素,都是微观因素,来自人们的贪欲。
  资本进行投资以后,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购买力来销售。从投资、生产、销售、收回投资、再投资……这一切过程需要形成一个闭环,也就是构成一个经济循环系统。要避免这种干扰,只要依靠大国强大的统御能力,防止资本进行逃窜,让资本乖乖的在政治家的统治下进行布局。如果吸引资本家的穷国只是一些小国,那么大国的政治家可以整合这些小国,让他们在经济循环体系中各就其位,获得一定的购买力,参与一定的社会产品分配。
  从本质上来说,在同一个经济循环体系内,是容不下两个大国的。如果存在两个成本相差悬殊的大国,那么这个经济系统必然不稳,那个高购买力(对于资本就意味着高劳动成本或高的让与无产者的“份额瓜分协议”)的人群一定会被抛弃。走向不稳定的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中,低成本大国逐渐承接了大部分的生产,高成本大国虽然继续保留一些核心的技术,但是大部分普通技能的人群将走向失业,且没有希望再获得就业。
  同时,这个经济系统中大部分产品的销售又需要以高成本大国的普通人民的购买力来吸收,而他们既然没有可持续的劳动收入,就只能走向消费贷款。这就是一个经济循环系统中包含了两个大国的情况下,走向危机的发展过程。
  如果一定要一个经济体系内包含两个大国,只能这两个大国融为完全相同的国家才有可能——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体系之内的同样技能的人群,不会因为国籍或者所属货币区域的不同而人为享有不同的购买力分配。
  换句话说,如果美国人和中国人想要继续有经济来往,同处一个大的经济循环内,或一个大的经济链条内,考虑到美国普通人民的技能水平和中国人民(至少城市居民和打工群体)的技能水平相差不大(美国就算有一批远高于中国大陆人水平的天才技术群体也并不改变本文结论,因为一国经济的要害是大众群体,况且美国在智力上的优势正在逐渐被侵蚀),那么这个经济循环想要可持续运转下去,必然要求两大群体的货币工资处于同一水平。
  如果需要保持几个国家间名义货币工资的差别,那么,如果美国人、美国群众群体想要有工作干,欧洲大众想要有工作干——也就是所谓要“走出危机,重塑国家,重塑社会”,就必须要自成一体。本国的资本,就必须限制在本国,围绕着本国的工作人群运转。
  因此结论是:危机的结束,必然以全球化的终结为结局。也就是说,世界将以分裂成几大国家集团、几大板块为结局。每个国家集团都以一个大国为核心,这个大国至少控制了产业链条或核心产业链条环节,外加一群在产业链条中各司其职的附庸于大国的中小国家。每个国家集团都基本具有自己的产业链条和经济循环,换句话说,就是自给自足。然后每个国家集团有自己的集团内通用主货币,行在本集团内部调动生产和分配产品的职能。
  那么,这个结局,相对于目前的国际资本流通状态,将有什么改变呢?或者说,从现在出发,我们要经历那些变化,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地?
  我们知道,全球化的要害,也是本轮国际危机爆发的关键,主要是在于货币资本可以不限制的选择自己的投产地(即投到生产的货币支出最低的地方),而且可以不受限制的选择销售地(销售的货币利润最高的地方)。什么时候这两条被限制了,什么时候全球化的这条魔力就消失了。那时妨碍主权国家为本国国民调控货币和产品分配的干扰就不会再产生了。
  那么要限制这两条,需要做到的无非是:
  1 货币不能够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去哪里:这意味着货币兑换的受限,意味着自由兑换制度的终止,资本出入的终止。这不仅仅是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随意进出了,而且包括FDI--直接投资行为的终止。当然,这都是说的是国家集团之间终止,而国家集团内部却是广泛自由兑换的。
  2 外国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随心所以得进入我方的体系,来干扰我方的生产产品的流转,排挤我的生产的产品,这意味着自由贸易的终结,当然这是指国家集团之间的自由贸易终结,但国家集团内部则大行自由贸易。
  3 必须防止货币利润的随意自由汇出。当然,其实若上述1、2 两点成立,那么这一点“防止”其实已经自动达到了,因为终止自由兑换制度已经中止了自由汇入汇出利润的空间。这一点是掐断货币资本的求利梦想。
  当世界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啊,我们会看到:
  1 国家集团之间来往将相当的减少。
  2 而国家集团内部则来往非常密切,一体化的非常密切。
  其实这和德国 19 世纪的国民经济学家李斯特的想法是一致的。
  李斯特主张在 19 世纪的德国内部实现一体化,内部取消关税,实现政治统一,而德国作为一个国家,对外却要实行高关税。因为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德国内部,恰巧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比如,东部地区提供褐煤、能源,莱茵河畔则提供工厂工业品,而黑森州、巴伐利亚及易北河以东提供农产品及酒类)。在今天我们需要“国家集团”才能组成的产业链条和经济循环,他那个时代只要德国这个大国国内就可以达到。而当时德帝国与英帝国之间的关系,却类似于我们今天谈论的“国家集团”之间的关系,因此加以高关税进行限制。
  届时,汇率问题将不再是一个麻烦。因为国家集团之间的货币相互之间不再随意兑换,而国家集团内部的货币,必然多实行固定汇率。因此汇率问题,不会再像全球化时代那样成为一个国家的关键问题。
  可以预言,未来,美国或迟或早,必然将走向贸易保护主义和对外国严苛的经济外交,欧洲也将走向类似的道路。中国要明白这一点,不要心存幻想,要提前全国一盘棋,做好准备,趁早部署。
  (2009 年以后发生的众多事件,从中美贸易摩擦,到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不断证明了这一点预言。——编者注)
  以三个大国为核心,各自拉拢一批中小国家,将组成三大国家集团。当然,如果欧洲实力不佳,也可能垮掉。
  从现在的物质分享格局来看,未来的国家集团时代,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下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上升,而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体不变。三者的差距会极大的缩小。
  这就是本轮危机的终结方式。  
作者:昭名 回复日期:2011-09-20 16:00:42 
回复 
  井大的这篇文章是我看其《大国游戏之梦幻泡影》附录的终章
  看完之后,和缠师的理论相比较,又有了一种殊途同归的味道
  他们同样提到了市场经济的魔咒,同样提及了全球化的宿命,危机的结束与全球化的终结是同一的,而缠师也说,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趋势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哪里有什么背驰的迹象
  可能终我们一生也逃不脱这个如钟摆般的轮回怪圈,只能在其中随波逐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