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钗 cp:风湿的中医辩证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2:49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统属于“痹病”范畴,“痹”即闭阻不通之意。风,寒、湿、热、毒、劳伤、产后及七情失调均为诱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要内因是肝肾不足或劳累过度耗损正气,致素体正气亏虚,正气既虚外邪易入侵,复感风寒湿,气血痹阻不行,关节闭涩,或风、寒、湿、热之邪留滞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筋骨失养,故见关节肿痛、僵硬、屈伸不利、活动障碍、筋挛肉卷。即为痹症。本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病邪缠绵,邪毒相搏,又致病型复杂,表现变化多端,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中医通常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行痹:属风气盛者,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关节,屈伸不利,或伴有恶、寒、发热等表现,舌苔薄白,脉浮

 

      痛痹:属寒气盛者;肢节关节疼痛较剧,疼有定处痛如椎刺,得热则减,遇寒则剧,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苔白脉弦紧。

 

      着痹:属湿气盛者;肢体关节疼痛以重者麻木为主,病有定处,甚则关节肿胀,手足笨重,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以上三种可合称“寒痹”,均有关节疼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至关节肿大。由于人体素质不同,所感染风、寒、湿、热各有偏盛,因而又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甚则痛不可近,得冷则舒,活动受限并多兼有发热口渴,多汗、烦躁、舌苔黄躁,脉滑数。

 

      临床治疗医生可随证投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祛风散寒,化湿清热,逐痰消瘀,通络止痛等药组方而治。

 

      RA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活动期:活动期主要是邪实,以风、寒、湿、热为主,病位在表,本期多属湿热痹范畴,临床表现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功能活动受限,舌苔黄燥或黄腻,脉象濡数或滑数,乃风湿与热相搏,流注关节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属湿热之证,热痹之病因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临床表现有偏热偏湿之异,亦可兼见寒象而呈寒热错杂证,且热邪易伤阴,故热痹常有阴虚见证。因此,热痹可分为热盛(毒热)型、湿盛型、阴虚型及兼寒型等不同证型。

 

      热痹治法,应施以清热利湿、疏风通络、活血舒筋止疼法。

 

      当类风湿病人有卫阳不固,痹邪阻络症:发热,恶风,畏寒,汗出,晨僵明显,周身关节疼痛剧烈,甚则骨骱屈曲不利,遇冷则痛甚,得热则可安,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应予祛寒除湿,和营通络治法,用防己黄芪汤和防风汤加减:防己、防风各10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秦艽10克、羌独活各10克、桂枝10 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5枚。加减:阳虚寒盛加附子,温通十二经脉;湿盛者白术调换苍术、川朴。一般经过阶段治疗,若疗效不佳,不易久服,因祛风燥湿之剂耗伤阴液,使病邪转入里。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有邪郁而壅,湿热痹阻症时: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手不能握,足难以履步,骨骱灼热,肿胀、疼痛、重着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饮,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不实,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取清热除湿,宣痹通络法,用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防己10,蚕砂10克,苡仁30 克,连翘15克,苍术15克、赤小豆30克、滑石30克、焦山栀15克、黄柏10克,淮牛膝30克。加减:关节肿痛甚者加忍冬藤、木瓜、桑枝等,使清热利湿、活络通痹之功力更专;热毒盛者加地丁草、蒲公英、忍冬藤花;热盛者加石膏,寒水石;湿浊甚者加荜、土茯苓;热灼伤阴合元参、生地、去滑石、赤小豆。

 

      缓解期,临床以正虚为主或正虚邪恋,病位在里,可见病人病情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辨证用药较为复杂困难。治疗应视正邪虚实情况,临证灵活应用益肝肾、补气血、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法。

 

      缓解期仍应坚持中药或中成药的辨证施治,调整体内的阴阳气血、清泄余邪,以延长稳定期,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通常选用一种扶正固本之剂加一种祛风湿制剂,如偏于肝肾阴虚者,予益肾合剂或乙癸煎加益肾蠲痹丸或腰痛片或杜仲壮骨丸等;偏于气血两虚者,可选用归芪冲剂或正得康;偏于真阳或肾精不足者,可用养真煎、益肾合剂、左归丸加风湿灵胶囊;偏于脾虚湿(热)重者,可用健脾丸、茯苓山药粥加莶草丸;偏于下焦湿热者,可用三妙汤、知柏地黄丸等;偏于肺胃不固、易反复感冒,可用玉屏风散;至于关节强直、肿大、畸变者,属肝肾不足、痰瘀互结,予滋补肝肾之品加蝎蜈胶囊或桃红四物汤加穿山甲等。

 

      此外,前辈遗留下来的或民间广泛流传的部分治痹要药如雷公藤(包括昆明山海棠)、清风藤、马钱子、乌药等,尚需进一步挖掘,以突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当关节炎病人有肝肾同病,气血两损症: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烦痛,僵硬活动受限,筋脉拘急,常伴有腰膝酸软无力、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脉细弱,苔薄,舌淡无华,或舌淡红。用益肝肾、补气血法,取十全大补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党参15g、独活10g、桑寄生30g、秦艽10g、防风 10g、细辛5克、当归10克、芍药10克、川芎10克、地黄10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肉桂3克、甘草5 克。加减:偏阴血虚者,咽干耳鸣,失眠梦扰,盗汗,烦热,颧红,加左归丸治之;偏阳虚者,面白,浮肿,畏寒喜温,手足不温,加右归丸治之;肿胀甚者加白芥子、皂角,外用皮硝;关节疼痛甚者,宜在老颧草、岗稔根、忍冬藤、虎仗、金雀根等中选择应用。由于病锢日久,非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参与血肉有情之物,如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等外达肌肤,内走脏腑之截风要药,及虫蚁搜剔之类,皆可酌情选用。该症多见于晚期,以虚为主。扶正的目的是达邪,邪驱能使肢体关节功能得到改善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辩证治疗

 一、风寒痹阻证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舌苔薄白,脉弦缓或弦紧,或浮。

 

  【证候分析】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风性清扬上行而数变,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关节,而致气血运行不畅,可见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寒为阴邪,阴盛则寒,故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则血脉更加不畅,故痛更剧,香热则气血畅,故痛减;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缓或弦紧为寒邪之象,脉浮为风邪外感之象。

 

  【治则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剂】防风汤加减。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肉桂温经散寒;当归养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秦艽,除风湿、止痹痛;葛根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和中调营,且生姜有助诸药发表散寒之意;诸药相合,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

 

  二、风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游走不定,或有肿胀,恶风、汗出、头痛、发热,肢体沉重,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证候分析】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可见疼痛游走不定;风邪袭表,卫气不固,而见汗出、恶风;卫阳与风阳相搏而见发热,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可见头痛;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湿邪侵袭,留而不去,可见肢体关节沉重疼痛;湿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液不循常道,故见肢体关节肿胀,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均为风湿外袭之象。

 

  【治则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剂】蠲痹汤加减。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除湿通络;辅以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木香理气;乳香伸筋活络止痛,并以甘草调和诸药。偏风胜者,可加防风;偏湿胜者、可加防已、苡仁、苍术;兼寒者,加制附子;痛在上肢者,可加桑技、桂技、姜黄;痛在下肢者,可加牛膝、续断。

 

  三、寒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证候分解】人体营卫气血不和,复感风寒湿邪,发而为痹。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气血为寒邪所阻遏,经脉不通而见关节疼痛;遇寒则邪愈盛,而经脉不利尤甚,疼痛更剧;湿性重浊粘滞,寒湿相合,痛有定处而不移,而见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为风寒湿之象,脉浮紧为风寒偏盛,脉沉紧为寒湿偏盛。

 

  【治则治法】疏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剂】乌头汤加减。

 

  【方解】乌头大辛大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麻黄助温阳散寒止痛;白芍养血;黄蔑益气,使气血调畅;白蜜 能解乌头之毒。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之效。病在上肢可加桑枝、桂枝;病在下肢可加独活、牛膝。四、风湿热郁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证候分析】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可郁而化热,或风寒湿邪阻经络日久化热,或为感受风湿热邪所致。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可见发热。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而见恶风。湿为阴邪,重着粘滞,可见发热有汗不解。热扰心神,而见心烦,热邪伤阴,可见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之象,苔燥为湿热伤阴所致。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除湿通络。

 

  【方剂】宣痹汤加减。

 

  【方解】方用防己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蚕砂、苡仁、赤小豆利水渗湿;连翘、桅子、滑石以清热除湿;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热盛可加石膏、知母,湿重可加苍术、萆,风盛可加羌活、防风、秦艽。

 

  四、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畏寒,或自觉发热而触之不热;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关节僵硬、变形,但发热恶寒、咽痛明显、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

 

  【证候分析】寒热错杂证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因素和感邪情况有关。若素体阳热偏盛,而感邪偏寒,或素体阴盛,而感邪偏热皆可产生寒热错杂证。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贯寒是由于湿郁化热而寒邪未除,或因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旧久所致;寒邪伤阳,络脉痹阻而见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痹阻日久,筋脉不用,而见关节僵硬,变形;但复感风热之邪,可见发热恶寒,咽痛明显;热邪伤阴而见小便黄,大便干;素体阴虚而复感寒邪可见舌红、苔白;素体阳虚复感风热之邪可见舌淡苔黄;寒热错杂之证常见弦数或弦紧脉。

 

  【治则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方解】方中桂技、麻黄发表散风寒且有温经通络之功;附子温阳散寒,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芍药、知母清里热,生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合具有温经散寒,清热除湿之功效。热重可加生石膏、黄芩忍冬藤以清热;寒盛可加羌活、川芎、细辛以温经通络;关节疼痛明显可加用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五、热毒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壮热烦渴,面赤咽红,溲赤便秘,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热偏盛或阴虚有热,感受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热毒之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盛终成火毒,火毒流于关节而见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热毒内入营血,可见壮热烦渴;或迫血妄行而见肌肤红斑;面赤咽痛,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脉弦数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解】方中重用石膏以清气分之热;用犀角清热凉血;黄连、黄芩清上焦这热;丹皮、栀子、赤芍清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散上焦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滋阴清热,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之功。高热不退可加羚羊角清热;大便函不通可加大黄以通腑泻热;关节红肿明显可加用忍冬藤、桑枝、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通络。

 

  六、痰瘀互结证

 

  【临床表现】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

 

  【证候分析】风寒湿邪外感而致痹,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可聚而为痰。寒、痰、湿皆可阻滞气机,使血行不畅而瘀血内生,或外因跌扑损伤,而使血溢脉外而成瘀。痰瘀皆为有形实邪,留滞于关节、肌肉,阻滞血脉,局部失养,而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痛有定处。入夜阳入于阴,血行缓慢,脉络瘀滞更为明显,故疼痛昼轻夜重。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皆为痰瘀互结之象。

 

  【治则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剂】身痛逐瘀场合二陈汤加减。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养血活血;没药、五灵脂、地龙、香附理气活血,化瘀通络;秦艽、羌活祛风胜湿,通络止痛;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甘草调和诸药。二陈汤用以操湿化痰。两方相合用于痹久不愈,痰瘀互阻之证。若痰留关节,皮下结节,可加胆南星、僵蚕、白芥子以涤痰通络。若痰瘀日久,可加用炮甲片、乌梢蛇、白花蛇、蜈蚣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若神疲乏力,气虚明显者,可用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若阴寒内盛者,可用附子、桂枝以温经通络。若见关节红肿热痛、口渴、咽癌、尿黄者,可用忍冬藤、桑技、连翘等以清热通络。

 

  七、肾虚寒凝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或因素体肾虚,复感外寒,或因痹病日久及肾,伤及肾阳。寒为阴邪,阻滞脉络关节,而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肾主骨、生髓,肾阳为人体元阳。肾阳不足,温煦失司,而见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而见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则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肾虚寒湿凝滞之象。

 

  【治则治法】补肾散寒,温阳通络。

 

  【方剂】消阴来复汤加减。

 

  【方解】方中用鹿茸温阳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药: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可温阳散寒通痹;补骨脂、菟丝子、狗脊暖肝肾;牛膝、独活补肝肾,祛风除湿;枸杞子补肝肾,益精血;益智仁温中散寒;小茴香温肾止痛;木香行气;当归养血活血;生姜、大枣调和诸药。本方以温肾散寒为主兼以祛风除湿通络。痛剧者可加羌活,独活以除湿止痛;湿重可加苍术、防已、生薏仁等。

 

  八、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或因素体肝肾不足,或因痹久伤阴,在痹病发病之初和痹病后期皆可见肝肾阴虚之象。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之阴不足,筋骨失养,而见关节肿胀畸形,屈伸不利;虚火内旺,而见关节灼热疼痛;肝肾阴虚,可见形瘦骨立,腰膝酸软;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可见头晕耳鸣;入夜阳入于阴,蒸腾阴液,可见盗汗;虚火扰心而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阴虚。

            寒湿性关节炎

某男,43岁,住成都东门外青龙正街。 解放初,以行商至康定、甘孜一带,在高寒地带,奔走步年。原有色欲过重,肾脏亏损,气管炎兼哮喘之症,至此更发展为腰脊冷痛背驮腰弯,强不能直。一九五五年回成都经中西医治疗,均未取得显著疗效。

    初用桂枝汤,加熟地、当归、二活、防风之类,毫无影响。继用桂枝15克、白芍31克、麻黄10g、防风15克,附子12克(先熬l小时),知母24克,白术31克,生姜3l克,亦不见汗,仅气管炎稍有好转。诊知其寒湿太重,非重用五积散不能生效,按古方等分,用数倍的量,逐步增加,如桂枝用至15克,麻黄10克,当归、白芍、潞参、茯苓、白术等,增至24—31克,又加吴茱萸、附片。先后共十一剂,均不见效。

       偶阅《验方类编》—书,在风寒湿痹类中,有用五积散治愈严重关节炎的验案。细察处方,纯系古方轻剂等分,独麻黄用至l0克,较他药多至数倍,故病人服后,大汗淋漓而愈。因我用五积散系采重剂等分,桂枝、潞参、白术、当归、白芍等用量过大,已足妨碍发汗,汗何从得?因照古法处方如下:

麻黄l0克     川芎1.2克    当归3克      白芍2.4克     茯苓1.2克  陈皮3克      厚朴2.4克    生姜3片      潞参10克      桔梗1.2克  苍术3克      白芷2.1克    干姜2.4克    炙甘草1.2克   桂枝1.5克  枳壳2.4克    葱白3根      法半夏2.1克  鲜桑枝40寸(酒炒)

此药服后必然见风(汗?),汗后必须忌风。“见汗后不可起床。”

 

      病人服药两次,大汗如雨,腰脊周身巳大为松活;汗出后,精神却更爽快。”见其腰脊伸直毫无痛苦,而且咳哮喘,都已大松。因凋其再服一剂,严格忌风。

    两剂服完,汗巳透尽,乃改用大建中汤法以敛其汗。

    桂枝l0克  白芍24克  潞参31克  黄芪12克  当归15克  甘草6克 生姜15克  大枣6个    原皮参31克(每次用15克,熬水兑服)

     服完两剂,汗止病除,精神朗健,胃气大开,腰脊强病症从未复发。气管炎哮喘病有时发作,但不如以前那样严重而已。因他未能继续诊疗,

 

    按:程钟龄《医门八法》论汗法说,“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

      祖国医学中,对关节炎种种表现,通称为痛风、痹症,其痛在筋骨者,为肝肾虚废。偏于寒湿者,贵在培养气血,发汗散寒;而五积散为治寒痹的要方,以其补气和血,温中散寒,宣畅胸隔,化痰发汗。  《医学集成》亦颇赞此方之妙。

       初用此方而未见效,后即发现用药等分不称,欲求汗而不得汗,因采和剂局方原始等分,重用麻黄,而见特效。可见祖国医学在于辨证施治,尤贵在处方的等分轻重和酌情加减才能药到病除。

不过,对此症先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次用四物、四君、四苓、合建中、四逆等法,重剂等分达十一剂,虽未见速效,然早已调气养血,温中散寒,起到一定作用。故最后按和剂局方等分,重用麻黄而始见大效,若一开始即用此法,亦未必奏效如此迅速。

 

五积散

【来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苍术 桔梗各600克 枳壳 陈皮各180克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汤泡)各90克 厚朴 干姜各120克麻黄(去根、节)180克

【用法】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热服。

【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方论】方中麻黄、白芷发散表寒;干姜、肉桂温散里寒;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血;桔梗、枳壳升降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之功。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故名"五积散"。

 

 

生料五积散

【处方】白芷(七分) 陈皮(一钱) 厚朴(姜制.二分) 桔梗(九分) 枳壳(去穰.制炒.八分) 川芎(八分) 甘草(炙.六分) 茯苓(八分) 苍术(米泔浸.二钱) 当归(八分) 麻黄(一钱) 肉桂(六分) 芍药(八分) 干姜(炮.八分) 半夏(汤洗七次.七分)

【功能与主治】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并皆治之。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葱白三茎,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风湿病从五脏论治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寒湿邪侵入人体,除外界因素外,与内脏亦有密切关系。因此,治疗风湿病不能一味地祛风,应当从整体出发,“有诸内必形诸外”故历代有“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的说法。余一直从事风湿病的研究和治疗,略有心得,现就临证从五脏论治风湿病的体会,简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一,风湿病从肝论治:

  《内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 “膝为筋之府”, “肝主筋”。筋即筋膜,为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即肢体、关节运动的屈伸或转侧,主要赖于肝血的滋养。肝的功能正常,肝血充盈,筋得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肝的功能失常,肝失疏泄,一则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关节运动不利;二则肝气郁滞,气滞则水滞,水湿停于关节,可见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称“鹤膝风”,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中医学认为,乃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停滞所致。治疗当从肝论治以四逆香佛二花汤治之。方药柴胡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枳壳10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代代花10克、黄芩6克、丝瓜络10克。此法疏肝理气解郁,可达到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使节的功能恢复正常。又如“风湿性关节炎”两膝关节疼痛可选用逍遥散治之。本方具有疏肝养血之功,使肝血充盈,筋得所养,关节病变自愈。

    二、风湿病从肾论治。

   《内经》云:“肾主骨”,“骨者,髓之府”,“肾主身之骨髓”。骨,泛指人体的骨骼,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和筋的收缩弛张,促使关节屈伸和旋转从而表现躯体的运动。肾藏精,精生髓,髓又能养骨,故有“肾生骨髓,其充在骨”的说法。如肾精亏虚,骨髓空虚,,则骨骼软弱无力,骨质脆弱,出现骨质疏松,脊柱强直,韧带骨化,两骶髂关节变形为主的病变。又肾阳为一身之阳,主温煦,肾阳一虚,虚寒内生,外邪容易侵犯人体。风湿类疾病多为顽疾,久病入肾。因此,治疗这类疾病应当从肾治之。如“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称“骨痹”、“肾痹”,说明与肾有密切关系。临证常用补阴益气煎、强直经验方(淫羊藿20克、巴戟天20克、肉苁蓉30克、狗脊30克、熟地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枸杞子10克、川牛膝15克)等,都是从肾入手,每每获得较好疗效。

   三、风湿病从脾论治。

 《内经》云:“脾主四肢”,“脾主身之肌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风湿病从脾论治原理有二:一是脾主肌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均需肌肉、筋膜和骨节的协调合作,但主要靠肌肉的舒缩活动来完成。同时,脾胃与筋有着密切关系,如《内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出现关节病变。临证常用归芪建中汤,就是从调理脾胃着手,血气充盈,筋脉肌肉得养,关节病变自愈。二是脾虚生湿。水湿停聚,聚于关节而为病。仲景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又云:“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金匮要略》)说明湿有内湿外湿,外湿者汗之,内失湿者利之。临证常用胃苓汤治疗风湿病就是从脾着手,使湿邪得去,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四、风湿病从心论治。

  《内经》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心者,其充在血脉”,“夫脉者,血之府也”。心主血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靠心气的推动运行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腠皮毛,内而五脏六腑。心气充沛,血液才能正常的运行,心气不足,血脉亏虚,脉道不利,血流不畅,则出现不荣则痛,或气血瘀滞,血脉受阻,不通则痛。其关节部位多表现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腕关节、肘关节疼痛,脉见沉细或结代,可用炙干草汤。“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心悸,可用芪脉三妙汤,这些都是从心入手,补益气血,使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气血通畅,通则不痛。

    五、风湿病从肺论治

  《内经》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皮肤为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分。皮肤为一身之表,具有保护肌表,抵御外邪的作用。肺主宣发,能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以温养皮毛。肺气亏虚,肌表不固,外邪易侵。因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外邪侵袭,这是风湿病主要入侵的途径。临证以风寒侵入为主,常用九味羌活汤;以湿热为主,用宣痹汤;以寒湿为主,用桂枝加附子汤;护卫肌表,用新加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