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汉化组论坛是哪个:立意”在美中升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01:56
立意”在美中升华[日期:2006-01-01]来源:  作者:佚名[字体:大 中 小]

    古人云,炼字炼句,关键在于炼意。“意,气之帅也。”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及平时作文训练来看,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严重的幼稚化倾向,文章的立意显得十分的小气,俗气。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仍然存在着这样的倾向:“有的故事编得像小学生二三年级学生写的,缺乏深刻的内涵。比如写小时候打碎了花瓶不敢承认,写拿了人家一个苹果,写在幼儿园里如何听老师讲‘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写如何退回商店营业员多找的钱,有的写父母如何用‘狼来了’教育自己等等。”(见《现代写作报》2001年度第14期《2001年高考作文回顾》,作者王栋生)再如,平时曾要求学生以“位置”为话题进行作文,有的学生写的仍然是公共汽车上让位不留名,考试过后排名次,排队买菜因有同学插队而位置始终不变,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增高小学初中高中所坐的位置也由前排转到了后排。这些文章的选材陈旧,立意肤浅,思想上体现出来的幼稚化倾向与学生的生理年龄发展极不协调。
  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先做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品味格调,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锤炼学生的思想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在平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感悟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心灵的美,使学生文章的立意在美中升华。
  风含情,水含笑;自然是诗,自然是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大自然的壮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水出芙蓉”“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是大自然的优美。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验大自然,同样能写出大自然的美来,进而写出富有情韵、生动感人的文章来。姚普前同学的习作《雨》中是这样描写雨的:
  “钻进雨帘,小雨滴便迫不及待地落在你的眉间,你的唇上,你的头发里,慢慢地,小雨滴汇集在一起沿着领子直泻而入,蛇一般穿进,沿胸滑下。这时候,你会感觉到你就是一滴雨,晶莹剔透,清清凉凉。”(原文刊于2001年1月5日的《现代写作报》)
  小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对雨的独特而细腻的感受,写得是那么地富有情韵,富有美感,小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去发现它。要发现,就要学会思考,不断思考。杨剑波同学的习作《我院子里的两盆花》是这样描写自己对月季花和仙人掌的态度的:
  “月季开花实在能够打动人,我竟然花了大功夫。我买了一本有关月季栽培的书,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研究了一番,再照本护理起了那盆月季。她没有害虫的侵扰,我经常给她捉虫;她没有受到饥渴的煎熬,我经常给她换土施肥,从不忘记给她浇水……她很可爱,天天吸引着我的目光。”“至于那盆仙人掌,自他进院子以来,我就一直没当回事。……自从我迷上月季之后,仙人掌便完全被遗弃了,被我扔到了院子的角落里,……对于仙人掌,我甚至有些不屑,偶尔记起,还‘好心’地给浇些水,莫名中有一种施舍的快感,同时也聊以自慰自醉。”其结果却出人意料,“月季枯死了”,“仙人掌却昂然地活着,顽强地活着”。(原文刊于2000年11月21日的《作文周刊》)小作者由此而得出结论:过分的宠爱有时也会变成一种伤害。花是如此,人又何常不是这样。养花本是极为平常的事,但小作者却从中悟出了深刻的哲理,这哲理也便是美,这美也便是思考的结果。
  中国绘画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事例:“唐阎立本至荆州,观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名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这告诉我们,要欣赏艺术尤其是高深的艺术,必须要欣赏者作出巨大的主观努力,才会有准确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欣赏绘画艺术是这样,欣赏文学艺术也是如此。鲁迅在《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中有这样一段话:“《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段精辟的论述是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欣赏艺术的美,更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艺术趣味和欣赏能力。
中学生能否看武侠小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棒喝者有之,赞同者有之,更多的则是持折中态度。柴斌同学的习作《我读古龙》是这样写的:
  偶读古龙之《绝代双娇》,一看竟是欲罢不能,读完真有“醉过方知酒浓”之味。温柔文雅的无缺公子,精灵古怪的小鱼儿,痴情一片的铁心兰,飘逸洒脱的苏樱……古龙以他的直率写出了敢爱、敢恨的少年本色。自此,我便坠入了古龙侠踪系列。
  读罢这些书,不免对古龙著书风格有所了解,此处撮举一二,以就教于方家。
  其一哲理性较强。看古龙的书,随时都有可能冒出条处世哲学来。“血浓于水”在其作品中出现过多次,但我至今仍未完全悟透,只能粗略地理解,它包含的东西太多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可能是你最知心的朋友”、 “耍剑之人必倒于剑下”、“天下第一的背后往往是孤寂”……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
  其二逻辑性较强,诸如《楚留香传奇》、《陆小凤传奇》等都可算是古代的“福尔摩斯”系列。故事情节的发展顺乎自然而又环环相扣,一只鞋子、一根腰带、一个栗子等冷不丁出现的小事物都可成为后文发展的重要线索,耐人寻味。
  其三行文一波三折。“幽灵山庄”中木道人大功告成却不得善终,毙命于女儿剑下;“剑神一笑”里陆小凤以假乱假,最后胜出。几乎每则故事中都饱含了锦囊妙计,正邪两方斗智斗力,每每到了邪恶势力强出之时总会风云突变,归结为邪不胜正。情节曲折,安排巧妙,结尾又常常出人意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
  其四男“尊”女“卑”。古龙小说中男主人公都是文武全才、聪明绝顶。楚香帅、陆小凤、花无缺、小鱼儿、李寻欢他们都是智慧与力量的化身,战无不胜。而书中女性就平淡得多,偶尔出现了飘逸机灵的苏樱,仍比小鱼儿逊色三分。
  古大侠写出了“美女如云剑如虹,仗剑江湖载酒行”,我也读出了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邪不胜正的世间公理。(原文刊于2000年10月10日的《扬子晚报·作文园地》)
  读武侠小说到这种境界,也可以说是把书读活了,也可以说是初步领略了武侠小说美的真谛,初步领略了文学艺术美的真谛。这也正体现了小作者不同于常人的艺术趣味和欣赏能力。
  焦仲卿在一般人的心中是一个懦弱的形象,更有同学称之为“傻冒”。周静同学运用历史分析的观点,引经据典,提出了与课文、与一般观点不同的主张,写成了《我看焦仲卿》一文,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焦仲卿和妻子复合无望,便和妻子双双殉情。而这正体现了焦仲卿对封建礼教的最强烈的抗议。因为孝道崇尚“慎终追远”,即为父母养老送终,而焦仲卿为了“儿女私情”却抛弃了这样重大的责任。再加上,古代社会男子地位远远高于女子地位,男子为女子而殉情在古代社会是闻所未闻的。试问,如果不是一个重情重义、而又富于反抗性的男子又怎能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呢?(原文刊于2001年4月5日的《作文评点报》)
见解可谓新颖独到,不落窠臼。这难道不是小作者独特审美情趣的很好体现吗?
  心灵的美是一种大美,是一种至美,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孔子有“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屈原有“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曹植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王昌龄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居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东坡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辛弃疾有“了却君王天下事,羸得生前身后名”,文天祥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郑板桥有“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龚自珍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有“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鲁迅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恩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雷锋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李素丽有“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真情献给他人”……
  这些内容或体现了作者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或体现了作者在逆境中傲岸不屈、坚持操守、冰清玉洁的高尚品格,或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民族、人民前途命运的关心,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或体现了作者一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或体现了作者与友人的一种纯真深厚的真挚友情;或体现了作者一种对和平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良好祝愿;或体现了作者一种甘作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无不是对心灵美的极好诠释。这种美撼人心魄。在平时,我们要用这种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襟、美好的心灵去感染学生,去陶冶学生,使学生稚嫩的心灵接受美的洗礼,体验心灵美的巨大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心灵产生出美丽的火花。凌匡同学的《歌唱秋白》(原文刊于1999年第2期的《现代写作报》)、周豪同学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原文刊于1999年第8期的《中学生作文指导》)、毛力同学的《生命的礼赞——缅怀抗洪烈士李向群》(原文刊于1999年4月5日的《语文教学周报》)、罗隐同学的《泥腿子爸爸的“土”》(原文刊于2001年7月20日的《作文评点报》)无不折射出伟人或凡人的美好心灵所具有的震撼力量。
  我们只有不断锤炼学生的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学生捕捉、把握、欣赏美的能力,文章的立意才能在美中升华,作文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