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峡谷公园二期简介:10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59:52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案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设计理念】

基于对课标的认识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始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围绕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所做的努力这一主线,来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并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一(政治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第三个课题,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并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在台湾问题上,仍主张以“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的统一。

【学情分析】

与初中生相比,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有所了解,但总体而言,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还十分有限,对历史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老师应当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分析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根本区别,进而阅读有光材料,理解“一国两制”方针在解决台湾问题和解决港澳问题的具体政策上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阐释和比较历史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小组讨论,分析概括;

观看有关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加深其对历史的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一国两制”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一起,共同奋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

依据:香港的回归,血洗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将其设定为教学重点。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依据:学生由于受到所学知识的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不是很了解,因而难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补充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因此,将其确立为教学难点。

【教学的策略和手段】

教学策略和手段的选用,无非是希望能够使学生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佳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着这一目的,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而言,我采用情景设置法、探究法、讲述法、点拨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祖国统一的相关资料。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3分钟)

通过播放《七子之歌》将学生带进历史的那一天,巧妙设问:香港和澳门是哪一天回归的?海峡两岸的关系又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顺利实现?

在学生讨论后,请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老师分析教材引言部分,通过温总理背诵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指出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未得团聚的现实。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音频导入,利于将学生的思路直接牵引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通过巧妙设问,可以调起学生思考,发言的积极性,是历史教学处在一个活跃的环境之中。)

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20分钟)

第一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本目学生要掌握: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分析“一国两制”的提出是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的。“一国两制”的内容是这一目的重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向学生阐明“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强调“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认识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第二目:香港、澳门的回归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祖国;特别行政区。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是本目的重点。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教材上的<学思之窗>及相关图片,深刻体会关于香港回归祖国中英间进行的艰难谈判,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更直观的触碰历史,加深历史认识。关于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祖国可引导学生与香港回归做对比,找出其异同。在本目,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名词“特别行政区”,在解释这一名词时,注重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是学生准确把握该名词的含义。

(设计意图:播放影像资料,将枯燥的历史形象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是学生深入历史情景,加深对历史的感触;比较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能力;名词解释,避免单调乏味的叙述,结合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了解的话题入手,力求将模糊的概念具体实际化。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百年国耻,一朝洗雪,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海基、海协两会的建立;九二共识;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

引导学生明了政府是在追求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之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而台湾当局被迫作出回应。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成立,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九二共识”是两岸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是本目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使学生明了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说明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统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一起,共同奋斗。这次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的方式,给学生以直观认识;回忆国共两党历史上的合作,培养学生串联历史知识的能力;再结合时政,引导学生思考,培养起独自探究的能力)

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10分钟)

在讲述完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后,要将其进行进一步的生化,在了解基本史实后,要通过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些史实。

在这一环节我会提出创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归纳并加以总结,然后找学生代表进行解说。

探究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

探究二:香港和澳门是如何回到祖国怀抱的?

探究三: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促进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对创设性问题的解析,向学生阐释认识论从史出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

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4分钟)

在了解了基本史实和理解了相关历史问题之后,要进一步满足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索欲望和要求,在这里我会留下这样的思考题:既然我国政府主张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但为什么又承诺不放弃使用武力?

历史学习第四步——“巩固练习”(3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选择题,在课堂上实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教师在分析解答课堂练习的同时,结合板书设计对本节知识进行系统小结。

【板书设计】 

     

祖国统一大业

统一问题的由来

香港

澳门

台湾

解决之道

“一国两制”

统一之路

港澳顺利回归

台湾问题有待解决

【教学反思】

“教然后之不足”,本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深刻反省。

比如教学手段的使用问题。本课的课件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但课件毕竟是死的,不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还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课件的内容,但在板书方面,做的相对欠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坚持板书与课件充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