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医院官网招聘:禅门公案集锦(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48:42
67、不能代替摘要:  禅者,最不喜欢人模仿,所谓依样画葫芦,终究不像原样。黄檗禅师的棒、临济禅师的喝、赵州禅师的茶、云门禅师的饼,各家接待学人有各家的家风,不是依样可学。禅者要能“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 ... 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弟子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将正法眼藏也随着灭却!”
  
  座中三圣惠然禅师听后说道:“身为弟子的我们,怎敢将老师的正法眼藏灭却呢?”
  临济禅师问道:“那么,假如有人问起:道,是什么?你们要如何回答?”   惠然禅师马上就学着临济禅师一向教导学人的方法,高声大喝!   临济禅师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以后却在这些大喝一声的人处灭却!说来真叫人伤心!”   说完,就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时为唐咸通七年。   临济禅师入灭后,惠然禅师非常不解地说道:“老师平时对来访者都大喝一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着老师也大喝一声呢?”   临济禅师忽然又活回来:“我吃饭你们不能当饱,我死你们不能代替。”   惠然禅师急忙跪叩说道:“老师!请原谅,请住世给我们多多指导。”   临济禅师大喝一声,说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   说后,临济禅师真的就入灭了。   禅者,最不喜欢人模仿,所谓依样画葫芦,终究不像原样。黄檗禅师的棒、临济禅师的喝、赵州禅师的茶、云门禅师的饼,各家接待学人有各家的家风,不是依样可学。禅者要能“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家重新来过。
68、不在别处摘要: 略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次对云岩禅师问道:“老师!如果您老百年以后,有人问我,您的相貌风姿长得如何?我该怎么回答?”
  
  云岩禅师答道:“我不在别处!”

  对此回答,洞山禅师沉思不已。

  云岩禅师道:“良价上座,对这种事情,你以此种态度处理,可要加倍慎重小心?”

  洞山良价禅师仍满怀疑惑,不解云岩禅师为何如此提示他?难道这种问题犯了什么忌讳?

  后来,有次洞山禅师在过河时,看见了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才醒悟到以前云岩禅师对他说的话,于是便作了一首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禅师回到云岩住的地方,说道:“老师!不管什么时候,就算无量阿僧只劫以后,您的风姿道貌我已经知道了。”

  云岩禅师道:“我不在那时!”

  洞山连忙说道:“不在别处,不在那时!”

  一个修行者的道貌风姿,百年后,我们怎么来形容他的样子,假如这个样子可以形容,可以说明的话,这一定是假相假貌了,因为道貌风姿是无常假相,怎可认假为真呢?修道者的真假,不从他觅,不假形容,不在别处,不在那时,超一切时间,超一切空间,法身无相,而无所不相,那就是云岩禅师的真正道貌了。

 

69、要眼珠

摘要: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 ...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
  
  “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地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70、拂尘说法

摘要:  法,是真理;说法,真理哪里能说得清楚!你说,真理未增一分,不说,真理亦未减少分毫,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于真理又有何干?所以《金刚经》云:“知我说法,为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洞山良价禅师在沩山灵佑禅师处参学时,曾请示沩山禅师道:“老师!南阳慧忠国师的‘无情说法’公案,我不明白,有情说法,这是公认的,但无情怎么会说法呢?例如桌、椅、板凳怎么会说法呢?老师!能否请您方便指示一下?”
  
  沩山禅师竖起拂尘说道:“这个你明白吗?”

  洞山禅师诚实答道:“不明白!请老师慈悲指示!”

  沩山禅师道:“我这张父母所生的嘴,绝对不会告诉你有关个中的秘密!”

  洞山禅师不以为然,说道:“佛法也有秘密吗?”

  沩山禅师再把拂尘竖起道:“这就是秘密!”

  洞山禅师道:“你如不肯告诉我此中的秘密,那我可以请问老师的同参道友!”

  沩山禅师道:“在澧陵的攸县,一连串的石窟中,有一位云岩道人,假如你能找到,他一定会告诉你!”

  洞山禅师追问道:“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沩山禅师道:“这个人曾在我门下参学。”

  洞山即刻问道:“他向您参学些什么?”

  沩山禅师道:“他问我必须怎样断除烦恼才有效果?”

  洞山道:“你怎样回答他呢?”

  沩山禅师道:“我告诉他,你要能顺应老师的心意才行。”

  洞山禅师道:“他有顺从你的意思吗?”

  沩山道:“他非常顺从我的意思,他懂得无情怎样说法,你看!拂尘在说法了!”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拂尘说法”,这真是一点不假,有人看到拂尘竖起,这表示人格的尊严,有人看到拂尘垂下,表示一切应从基础做起。

  “无情说法,有情点头。”这如花开生起繁荣茂盛之思,看到花落,顿然兴起无常苦空之感。“有情说法,无情点头。”历史有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可说就是最好的明证。

  法,是真理;说法,真理哪里能说得清楚!你说,真理未增一分,不说,真理亦未减少分毫,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于真理又有何干?所以《金刚经》云:“知我说法,为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71、我不回来摘要: 佛光禅师道:“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道:“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净念相继没有了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是对净土法门非常有修持的信徒,一天特地去拜访佛光禅师道:“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道:“有什么不一样呢?”
  朱慈目道:“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断,就是不想持,但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   佛光禅师道:“这很好呀!表示你念佛已念到净念相继,与佛相应,找到自我的真心了。”   朱慈目道:“谢谢禅师的赞歎,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道:“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道:“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净念相继没有了,要找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好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指示道:“寻找你的真心,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道:“我为什么不知道呢?”   佛光禅师道:“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开你了。”   信徒朱慈目听后,似有所悟。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人为什么会迷惑?总是因为虚妄盖覆了真心,永嘉大师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即此义。
72、谁知道你摘要: 男女只是假相,在吾人平等的本性上,哪里有男女的假相呢?因为被男女相所迷,所以吾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不是看的,是从内心修证才能体会的。 有一位比丘尼请教龙潭禅师:“要如何修持,下一辈子才能转为大丈夫相?”
  
  龙潭:“你出家为尼已经多久了?”
  比丘尼:“过去出家有多久,这与未来有什么关系?我问的只是想知道将来是否有转为男相的一天!”   龙潭:“那你现在是什么?”   比丘尼:“我是女众,难道禅师看不出来?”   龙潭:“你是女众,谁看得出你是女众?”   比丘尼于言下有省。   男女只是假相,在吾人平等的本性上,哪里有男女的假相呢?因为被男女相所迷,所以吾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不是看的,是从内心修证才能体会的。
73、没有时间老摘要: 没有时间老,很好,不能的话,做个四岁的老翁,也很有意义。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见闻种种,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
  
  “老师!这二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似地说道:“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中,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禅房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一回禅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争取这一空档,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碌,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世人,有的还很年轻,但心力衰退,他就觉得老了,有的年已高寿,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饱满,老当益壮。

  “没有时间老”,其实就是心中没有老的观念,等于孔子说:“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禅者人生观,也是如此。

  曾有一位老翁白发苍苍,有人问他高寿,他答四岁,大家惊讶,他说:“过去七十年,都为自己,自私自利地生活,毫无意义,这四年来才懂得为社会大众服务,觉得非常有意义,所以才说活了四岁。”

  没有时间老,很好,不能的话,做个四岁的老翁,也很有意义。

 

74、狗子佛性

摘要:  狗子有没有佛性?“佛性”本来就不可用有无二字说的,赵州禅师不得已,说有说无,不知大家能体会出有无之中道义否!
赵州从谂禅师是一位非常风趣的禅师,有“赵州古佛”的美称。
  
  有人问他:“什么是赵州?”
  赵州答道:“东门、南门、西门、北门。”   这是一语双关的回答,意思是若问者是问赵州城,城有四门,这是最佳回答,若问赵州禅师,所谓东南西北门者意指他的道风,活泼而又通达,既有东南西北门,门门皆可进出。   有一位学僧问赵州禅师道:“狗子有佛性也无?”   赵州毫不考虑地回答道:“无!”   学僧听后不满,说道:“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   赵州禅师解释道:“因为牠有‘业识’存在的缘故。”   又一学僧问赵州禅师道:“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赵州禅师答道:“有!”   另一学僧也不满这个答案,所以就抗辩道:“既有佛性,为什么要撞入这个臭皮囊的袋子里?”   赵州禅师解释道:“因为牠明知故犯!”   这上面有名的公案,两个学僧问的是同一个问题,而赵州禅师两种迥然不同的答案,时而说无,时而道有,在禅师的有无,其实只是一义,有无只是一而二,二而一,千万不可把有无分开,不可把有无分作两种解释,《心经》云:“以无所得故。”即是此义。   是“有无”,但不可作有无会,此中道理,正如哑巴做梦,只许自知,无法向人道说,如吞了热铁丸,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下,荡尽凡情,才能有个转身时。   世人对有无二字,总用二分法去了解,认为世间总是有与无的对峙,是与非的不同,善与恶的分别,此实世人不能认识回家找到本来面目的根本原因。   狗子有没有佛性?“佛性”本来就不可用有无二字说的,赵州禅师不得已,说有说无,不知大家能体会出有无之中道义否!
75、野狐禅摘要: “不落不昧,两采一赛;      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
  
  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并不是人,实在是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希望能脱野狐之身!”   百丈禅师听后,慈悲地说道:“请问!”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后,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僧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五百世堕入狐身?百丈禅师为其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能脱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错矣!差矣!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     “不落不昧,两采一赛;      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76、粥与茶摘要:  所谓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生活。吃饭吃得合味,禅也,睡觉睡得安然,禅也,离开生活,佛法有何用?今日修道者,只重生死,不重生活,实离道远矣! 赵州禅师非常注重生活的佛教,他处处都从生活中表现他的禅风。有数字学僧前来问禅,第一位学僧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你吃粥了也未?”
  学僧回答道:“吃粥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洗钵盂去!”   第一位学僧因此开悟,第二位学僧前来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不吝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来多久了?”   学僧回答道:“今天刚到!”   赵州禅师再问道:“吃过茶没有?”   学僧回答道:“吃过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到客堂报到去!”   第三位学僧因在赵州禅师住的观音院参学十多年,所以也上前问道:“弟子前来参学,十有余年,不蒙老师开示指导,今日想告假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禅师听后,故作大惊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自你来此,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里一处我没有教导你?怎可胡乱冤枉我!”   学僧听后,用心思想,赵州禅师道:“会就会了,假若用心分别,思惟则离道远矣!”   学僧似有所悟,但问道:“如何保住呢?”   赵州禅师指示道:“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若离妄缘,即如如佛。”   所谓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生活。吃饭吃得合味,禅也,睡觉睡得安然,禅也,离开生活,佛法有何用?今日修道者,只重生死,不重生活,实离道远矣!
77、爬山摘要:  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道:“你不在禅堂用功,到底跑到哪里里去了?”     云居禅师道:“我去爬山!”    洞山禅师问:“爬哪里一座山?”    云居禅师答:“没有一座山值得我爬!”     ...  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道:“你不在禅堂用功,到底跑到哪里里去了?” 
  
  云居禅师道:“我去爬山!” 
  洞山禅师问:“爬哪里一座山?”    云居禅师答:“没有一座山值得我爬!”    洞山禅师问:“你的意思是说,所有的山你都已经爬过了吗?”    云居禅师道:“也并非如此。”    洞山禅师问:“那么你总得找个出路呀!”    云居禅师道:“没有出路。”    洞山禅师问:“假如你没有出路,又怎么能和我相见?”    云居禅师道:“如果我有出路,那我就跟老师隔山住了!”    不久,洞山禅师又一次对云居禅师问道:“你去哪里里?”    云居禅师答道:“我去爬山!”    洞山禅师进一步问:“有没有爬到山顶呢?”    云居禅师至诚地回答道:“有!”    洞山禅师再问:“山顶上有人吗?”    云居禅师照实说道:“没有!”    洞山禅师用嘲笑的口吻道:“可见你根本就没有爬上山顶!”    云居禅师不服气地说道:“假如我没有爬上山顶,怎知山顶上没有人呢?”    洞山禅师道:“你为什么不暂住那里呢?”    云居禅师道:“我并非不愿住在那里,而是那里有人不允许我住!”    洞山禅师哈哈大笑道:“我很早就怀疑你早就到过那山上了。”    山上究竟有人抑或是无人,云居禅师的答话显得矛盾。时而说山上无人住,时而说山上人不准他住,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矛盾。五蕴山上哪里儿有真我吗?五蕴山上哪里儿准真我常住吗?在世俗看,有和无是迥然不同的两面,但在禅者的眼中,有和无并不是对峙的,有无之间只是一物两面,其间并无鸿沟,能把有无调和起来认识中道,那就是禅者的智能了。 
78、往哪里去?摘要: 略  洞山禅师有一天去探望一位生了重病的学僧德照,德照就请示洞山禅师道:“老师!您为什么不发慈悲救一个真心学道的弟子呢?您忍心看着弟子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吗?”
  
  洞山禅师道:“你是谁家的子弟?”
  德照说道:“我是大阐提(喻无佛性之人)家的子弟。”   洞山禅师沉思不语,双眼逼视着德照。   德照显得非常焦急道:“四面都有山逼近时,老师!我要如何才好呢?”   洞山禅师道:“我以前也是从人家屋檐下走过来的。”   德照道:“假若如此,我和老师在屋檐下相遇,请问老师,我和老师是互相回避呢?还是不互相回避呢?”   洞山禅师道:“不互相回避!”   德照不放松问道:“不回避,那老师要叫我到哪里里去呢?”   洞山禅师指示道:“五趣六道、十种法界,到处是路,何必忧虑?如你不放心,那你可以到开垦的田地里去种一种稻粮!”   德照听后,说了一声:“老师!那请您珍重。”然后整个人便像虚脱似地呆坐在那里,原来这位青年学僧德照禅师说完后就入灭了。   洞山禅师用禅杖在他前面摇了三下,说道:“你虽然能够这样出去,但是却不能这样回来。”   青年禅僧德照世缘将尽,重病在床,仍然不忘寻找生死之外的出路,正如他说:当生老病死逼近时,要如何才好呢?洞山禅师指示他“到处是路”,可是哪里一条是正路,不是人人能找得到。“垦地种粮”,这才是修道者应该注意的课题。德照安心地入灭,这正显示他已找到出路,可是洞山禅师说他能那样出去,却不能那样回来,可见就算禅者,如果要能来去自如,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79、吐痰摘要:  一般人尊敬佛像,其实并没有认识佛,因为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实法界,马祖虽将痰吐在佛像身上,这表示他已经认识诸佛的法身,已经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了。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唾了一口痰,侍者见了都不以为然,急忙问道:
  
  “老师!你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
  道一禅师立刻咳嗽了两声,反问侍者道:“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你告诉我,我的痰往哪里里吐呢?”   侍者茫然不知。   又有一次,道一禅师用很不高兴的样子朝虚空吐了一口痰。   侍者又很不解地问道:“老师!方才吐痰为什么要生气呢?”   马祖禅师解释道:“我在这里打坐,虚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显现在眼前,叫人觉得厌烦,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唾痰。”   侍者不解道:“那一切都是修证的瑞相,可以说是好事,老师为什么要厌烦呢?”   马祖道:“就你来说固然是好事,可是对我而言却是很讨厌!”   侍者茫然不解地问道:“这是什么境界?”   马祖答道:“菩萨境界!”   侍者皱起眉头,摇摇头,表示不懂,说道:“这种境界真令人难以懂得。”   马祖道:“因为你是人,不是菩萨。”   侍者问道:“菩萨不是名为觉有情吗?”   马祖终于呵斥道:“因为你是一个拘谨不觉的傻瓜,怎能称做觉有情?”   在马祖道一禅师的呵斥下,侍者终于有所体悟了。   一般人尊敬佛像,其实并没有认识佛,因为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实法界,马祖虽将痰吐在佛像身上,这表示他已经认识诸佛的法身,已经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了。   一般人禅坐的时候,大都欢喜见到瑞相,以增加信心,而马祖讨厌所见,这正表示灭除宇宙间的差别现象而归于平等,灭除人我对待而归于统一,侍者拘于俗见,难怪要被斥为不觉的傻瓜了。
80、砍头落地摘要: 宾主对待一如的看法也好,自他圆融的一体说法也罢,一旦接触到中道平等的超越禅境,是非虚妄的世界粉碎,不悟而何。 有一次,龙牙禅师对德山禅师道:“假如我现在手中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准备要砍下您的头时,不知您有何感想?”
  
  德山禅师听完这话后,就伸出脖子往前走了几步说道:“你砍吧!”

  龙牙禅师哈哈大笑道:“你的头已经落地了!”

  德山禅师也哈哈大笑道:“我的头已经落地了。”

  后来龙牙禅师在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时,曾将砍德山禅师头的经过说了一遍。

  洞山良价禅师道:“当时,德山禅师说了些什么?”

  龙牙禅师道:“德山禅师也跟我哈哈大笑说头已砍下了。”

  洞山良价禅师道:“你不可以说德山禅师头被你砍下来了,实在说,现在你的头才被德山真正砍下来了!”

  龙牙禅师一听,辩解道:“老师!我的头在这里,并未被德山砍去。”

  洞山良价禅师哈哈大笑说道:“德山被你砍下的头,你亲自拿给我看!”

  龙牙禅师听后,顿然天崩地裂一声,他这时才真正的大彻大悟。

  龙牙禅师最初起意,要砍下德山禅师的头,这是从自我出发,没有忘记对方,而洞山良价禅师却提醒龙牙禅师,要砍下自己的头,以便斩断自我的执着。这绝对不是空无的幻想,从自己把自己斩下的头拿给人看,这就是禅的空诸所有,但不否定所有。宾主对待一如的看法也好,自他圆融的一体说法也罢,一旦接触到中道平等的超越禅境,是非虚妄的世界粉碎,不悟而何。 

81、 每天吃什么?

摘要:  良价禅师不假思索,立刻回答道:“我终日吃饭,从来没有吃着一粒米;终日喝茶,从来没有喝到一滴水。”   云居道膺禅师专程前来拜访洞山良价禅师的时候,良价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
  
  道膺禅师回答道:“我从翠微禅师那里来!”

  良价禅师再问道:“你在翠微禅师那里,他都教导些什么?”

  道膺禅师道:“翠微禅师那里每年正月都祭祀十六罗汉跟五百罗汉,而且祭祀得非常隆重!我曾请示道:‘以此隆重礼仪祭祀罗汉,罗汉们会来应供吗?’翠微禅师回答我说:‘那你每天都吃什么?’我想,这句话就是他的教言了。”

  良价禅师听后,非常惊讶地问道:“翠微禅师真的是这样教导你们的吗?”

  道膺禅师非常肯定地答道:“是的!”

  良价禅师既高兴又赞美翠微禅师,不禁非常欢喜。

  进一步道膺问良价禅师道:“老师!请问您每天吃些什么?”

  良价禅师不假思索,立刻回答道:“我终日吃饭,从来没有吃着一粒米;终日喝茶,从来没有喝到一滴水。”

  道膺禅师听后,忽然鼓掌道:“老师!那你每天是真正吃到米、喝到水了。”

  孔子曰:“祭神如神在。”神明有没有来应供,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主要是自己本身已来应供。假如有人问你,每天吃些什么?吃到的都不是真吃,因为有吃无吃,那是生灭问题,假如不吃而吃,吃而不吃,从有为到无为,从有相到无相,从生灭到无生灭,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是每天都在吃,每天都在解脱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