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品牌:共和国魂宋教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41:40
  http://www.youth.cn2008-07-2214:08:00中国青年网

目录[隐藏]宋教仁名言 概念 生平纪年 生平概述
  • 早年
  • 同盟会元老
  • 为共和奔走
  • 宋教仁遇刺
  • 宋案之迷
  • 著作
轶事典故
  • 宋教仁与《间岛问题》
  • 宋教仁挨打
宋教仁墓 后世评论 关于宋教仁遇刺的报告 影视版本宋教仁名言概念生平纪年生平概述
  • 早年
  • 同盟会元老
  • 为共和奔走
  • 宋教仁遇刺
  • 宋案之迷
  • 著作
轶事典故
  • 宋教仁与《间岛问题》
  • 宋教仁挨打
宋教仁墓后世评论关于宋教仁遇刺的报告
  • 影视版本


  10月11日,宋教仁获悉武昌首义的消息,深受鼓舞,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正式成立,推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又使他极为悔恨。10月28日,他随黄兴同船抵达武汉,试图扭转革命形势。为此,他召集田桐、居正、胡瑛等人开会,欲举黄兴为两湖大都督,使革命领导权掌握在同盟会员手中,但遭到湖北革命党人吴兆麟等人的反对。黄兴被推举为战时总司令,宋教仁则协助胡瑛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宋教仁看到黎元洪地位已经巩固,自己的政略难以在武昌推行,便于11月13日乘船东下,去筹建革命党人控制的中央政权。
  11月15日,宋教仁以湖南都督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了由沪督陈其美发起,在上海召开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他与陈其美策动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于12月4日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遭到黎元洪的反对,后又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黄代行大元帅职权,到南京组织中央政府。黄兴听说孙中山即将归国,表示谦让,迟迟不肯赴南京就职。
  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国到达上海,次日晚,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其美、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在孙中山寓所开会,讨论成立临时政府问题,大家一致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但在实行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法国式的内阁制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孙中山主张总统制,宋教仁主张内阁制,后经黄兴调解,“询众议,多数赞成总统制”,宋教仁的主张被否决。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孙中山以16票当选。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因有人怀疑宋教仁想当内阁总理,对他意见很大,连孙中山提名宋教仁为国务院九部之一的内务总长的建议也没有通过,只给了他一个“法制院总裁”的头衔。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为袁世凯所窃取,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次日,孙中山提出辞职,荐袁世凯代替,并提出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三个条件。18日,孙中山派教育总长蔡元培为专使偕宋教仁等八人离上海北上,赴北京迎接袁世凯到南京就职。袁世凯玩弄阴谋手段,策动北京兵变,南京政府只好同意袁世凯于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用以限制袁世凯的专权。据此,袁世凯任命唐绍仪为第一任总理,宋教仁为农林总长。但袁氏根本不愿受《临时约法》的约束,不到三个月,唐绍仪内阁即宣告垮台。
  面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宋教仁在同盟会已无军事实力与袁世凯进行较量,他另辟蹊径,大力倡导“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与袁世凯继续进行斗争。1912年8月25日,他征得孙中山、黄兴同意,将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合并,正式成立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长,宋教仁当选为理事,嗣又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
  10月18日,宋教仁离开北京南下,去南方各省宣传他的政治主张。袁世凯企图收买他,馈赠交通银行支票50万元,并向他表示,欲介绍一位有文化、又漂亮的亲戚充当宋的内助,以代替宋据说不太漂亮的妻子,宋不为所动。
  次日,宋教仁写信并派专人呈袁,信中说:“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赐五十万元,笑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如,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
  袁接到宋教仁退回的支票,冷笑道:“他藐视我了,他显然地表示着要和我做对头。”当袁世凯听到宋教仁出京的消息后,怒道:“辞也不来辞,太藐视我了,我容不下。”袁世凯知他“非高官厚禄所能收买”,乃萌杀机,一场卑鄙的暗杀阴谋正在酝酿之中。
  从1913年元月开始,宋教仁在长沙、武汉、黄冈、九江、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发表竞选演说,对北京临时政府进行猛烈抨击,对袁世凯的阴险奸诈无情揭露,极力宣扬“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宋教仁的言论风采倾动一时,深深赢得了人心。2月4日,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召开,参、众两院复选,国民党获392席,而共和、统一、民主三党仅得223席,国民党取得了占绝对多数的胜利。宋教仁为此而欢欣鼓舞,他满怀信心地说:“大局已定,政党责任内阁一定可以成功”,并且表示即将绕道沪宁返京,准备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并想在此基础上,与他党提携,通过民主的手段,选举“最为愚呆脆弱的黎元洪”为总统,以便控制,抛开专横跋扈的袁世凯,使国家大权牢牢掌握在革命派手中。
  国民党在选举上所赢得的胜利使袁世凯坐卧不宁。视权力如生命的袁世凯把宋教仁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政敌,指示大小喽罗匿名投稿各家报刊,并以所谓“救国团”的名义通电全国,对宋教仁极尽污蔑攻击之能事。对此,宋教仁严正驳斥,他在回答某当局者讥讽他运动总理时说:“国家既为共和政治,则国民人人皆应负责任,有人焉自信有能力,愿为国家负最大之责任,此国家所应欢迎者。”“人苟可以自信,则不妨当仁不让”,“吾人之志则不讳言,实深愿将来能当此责任者也,且希望人人有此希望者也。惟枉道以得之,则不可耳。”袁世凯曾派人去日本购求宋教仁在日的所谓“劣史”,编印成册,在社会上广为散发,借以达到毁坏宋教仁名誉的目的,但收效甚微。尽管袁世凯采用种种卑劣手段对付宋教仁,但都无济于事。袁世凯在斗不过、压不垮、中不伤、拉不拢的情况下,图穷匕首见,悍然使用暗杀手段,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宋教仁血案。
  1913年3月18日,袁世凯正式下达了暗杀宋教仁的指令。密令心腹――时任内阁总理的赵秉钧组织实施,赵又委托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主其事,洪则下令上海流氓头子应桂馨负责执行,应指使手下一个名叫武士英的市井无赖充当杀手。
  宋教仁对袁世凯的卑劣行径早有觉察,但他完全被国民党的选举胜利所陶醉,对袁世凯的罪恶行径未作必要的防范。早在武汉时,谭人凤就听到“将有意外之事发生”的消息,劝其“稍加戒备”。他回答:“戒备之说,前在湖南亦有以此言相勖者,实则蛇影杯弓之事也,请毋虑。”宋教仁乘船到黄冈时,田桐又以此言相戒,宋表示:“暗杀的事,防之不胜防,怕也怕不了,只有处之泰然。我在这个时期,生有生的关系,死有死的关系。我若真被暗杀,或足以激励同志们的奋斗,而缩短袁氏的政治生命,也未可知。”宋教仁早已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他一心想到的是如何尽快实施其政治理想。袁世凯催他进京议事,他便决定于20日晚乘火车北上。临行前,他到《民立报》社和友人告别,该报记者徐血儿再提醒他:“慎重防卫”。宋教仁仍不以为意,回答道:“无妨,吾此行统一全局,调和南北,正正堂堂,何足畏惧。国家之事,虽有危害,仍当并力赴之。”
  3月20日晚,宋教仁偕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人取道沪宁、津浦路北上,拟赴北京。10时45分,当进入上海车站站台时,被预伏在那里的杀手武士英持枪击中腰部,于右任等人立即将他送往车站附近的铁路医院抢救。宋教仁痛极,自知伤重不起,握着于右任的手低声说道:“吾痛甚,殆将不起,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上海、北京、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家寒,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他万万没有想到,向他开枪的主谋者竟是袁世凯,在医院里他还不忘让黄兴代笔给袁世凯拍发了一封电报,其中有云:“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时哀言,尚祈鉴纳。”延至22日凌晨,终因伤势过重,不幸逝世。年仅31岁。
  宋教仁逝世,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哀思。国民党及各界人士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从沪宁医院到湖南会馆的10多里路途中,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士兵、巡警都加入到了送殡的行列。人们把宋教仁视为“共和国之国魂”,视为“自由之神”,大声疾呼:“国魂不死!”“自由不死!”他们断言:“滔滔天下,恐自此而复起绝大之危潮。”果然,宋案之后不久,在革命党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揭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
  宋教仁死后,孙中山曾亲致诔词:“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谭人凤亲自办理丧事,他在上海市闸北区共和新路洛川路口(原象仪巷乡间即宝山县境),购地100余亩,修建“宋园”,将宋教仁墓置于其中,墓前立有于右任题写的“宋教仁之墓”的石碑,墓之右侧铸有宋教仁铜像一尊,座右正面篆刻有章太炎手书的“渔父”二字,背面刻有于右任撰写的碑铭。
  宋教仁
  宋教仁(1882.4.5-1913.3.22),字遯初,又作钝初,号渔父,湖南省桃源县八字路乡人。幼丧父,家贫,刻苦好学。1901年中秀才,工诗擅画,但传世联语不多。1905年在日本协助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是孙中山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中国国民党代理理事长,代表孙中山管理党务。辛亥革命元老,中国国民党组建人之一。中华民国初期杰出政治家、民主革命家,民主宪政先驱。
  晚清时期,1899年入读桃源漳江书院。7月在武昌发起创建“科学补习所”。1902年去武昌投考文普通中学堂。1903年8月结识黄兴,成为挚友。11月4日与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一起决议成立华兴会,被推为副会长。1904年2月25日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立,选黄兴为会长,被选为副会长。1901年11月计划在长沙进行起义反抗清朝政府,但事泄未遂。1904年与黄兴策动长江起义,失败后潜赴日本。12月13日到达日本,入读日本政法大学。
  民主革命时期,1905年6月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8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任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兼任编辑。1906年一度回中国,企图在东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1907年黄兴赴安南谋举事,荐宋教仁代理同砟会庶务,主持同盟会日常工作,参与?切机密。1910年返回中国。1911年受孙中山委派,回国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在武昌发展的同盟会分会成员,到上海组织反清运动,旋赴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去武昌在那里组织外交工作。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成立,任南京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时政府组织法》。3月10日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设在北京的民国政府中内务、外交、财政、陆军、海军5个主要部门均由袁世凯的亲信担任总长,教育、司法、农林、工商4个相对次要的部门由同盟会人士担任总长。3月30日被委任为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4月初到北京就职。7月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与教育总长蔡元培等同盟会人士集体辞职,遂辞去农林总长之职。7月21日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事,主持同盟会工作。经孙中山同意,以同盟会为主,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组建国民党,以便同袁世凯抗衡,实行议会民主制度。8月25日国民党成立大会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孙中山出席大会(被选为国民党理事长,黄兴为副理事长),当选为理事,并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代表孙中山管理党务。1913年领导国民党获国会压倒多数席位。由于率国民党在竞选中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有资格以多数党领袖身份出任内阁总理,这就触犯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利益。
  1913年3月20日晚,回湖南探亲后经上海去北京,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指使亲信赵秉钧派杀手刺杀,在火车站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护送宋教仁去沪宁铁路医院抢救,两天后(3月22日凌晨),因伤重不治在医院身亡,终年仅31岁。袁世凯被认为是背后指使刺杀的黑手。著有《间岛问题》、《宋渔父日记》等传世。
  宋教仁自题联
  抱玉连肩,怀珠踵武;
  联情发藻,促膝飞觞。
  ——集《南史·文苑·陆瑜二传》手书自题(隶书墨迹联)
  宋教仁撰题联
  莫使真心堕尘雾;
  要将热血洗乾坤。
  ——题湖南省桃源县桃川书院(1)
  办天下事,自欧亚始;
  读古人书,在秦汉前。
  ——题湖南省桃源县桃川书院(2)
  宋教仁贺赠联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自题暨1912年书赠南社社员冯平(心侠)
  冯平,字心侠,号复苏,别号壮公,江苏省太仓县人。上联“白眼”,语出《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冯平有眼疾,时人称“冯白眼”,以“白眼”巧切受赠者,语意双关。下联“丹心”,谓赤心,忠心。冯平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加入进步文学团体南社,与柳亚子等人友善。 
  宋教仁撰挽联
  思天下有溺者;
  非正命而死之。
  ——挽江苏省吴江县杨君谋(1)
  江苏省吴江县杨天骥之子杨君谋,在赈灾演出时被同台演员误伤而死。见(郑逸梅《南社丛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P.188):杨天骥,江苏省吴江县杨粹卿子,生于1880年。以曹操诗集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因以“千里”为号。……天骥有一胞弟君谋,早年肄业东吴大学,时鄂省水空,为赈灾演《血手印》新剧,君谋饰一银行经理,被人狙击,不意对方失手,弄假成真,君谋竟致毙命。宋钝初和天骥共事《民立报》,钝初作此联挽之,为一时所传诵。
  招二三同志登场,真而假,假而真,吴会新翻血手印;
  为百万灾黎请命,死者生,生者死,皖江长作浪淘声。
  ——挽江苏省吴江县杨君谋(2)
  悼挽宋教仁联
  为我扫幽燕;
  愿君化彗孛。
  ——国民政府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章炳麟挽宋教仁
  宋教仁为袁世凯所刺,章太炎极为愤慨,遂写此联直指袁世凯。上联“幽燕”,古地区名,今属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袁世凯盘踞之地。“彗孛”,彗星又称孛(Bèi音贝)星。此联对仗工整,构思精巧,形象生动,简短有力,为思想与艺术完美统一的典型。
  既生瑜,何生亮;
  卿不死,孤不安。
  ——易顺鼎集句挽宋教仁
  湖南省桃源县人宋教仁为民国初国民党第二号人物,代理孙中山出任国民党理事长,被当时袁世凯视为眼中钉,必杀之而后快。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殉国,薄海同悲。北京新闻界召开的哀悼宋渔父先生大会,有千数百人到场,其中还有日本、法国人。陈家鼎、程家柽、日本和法国的来宾等都发表了演说。统一党也召开追悼会。其他许多地方(如武汉)分别举行了追悼会。全国各地的报纸更是连篇累牍地报道宋教仁遇刺的噩耗,宋案的各种情况和举国上下的哀悼。不同政见的人异口同声,一致称宋教仁为大政治家,对他的被刺表示了极大的悲痛和愤慨。宋教仁的死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共和所遭受的挫折与屈辱。各地纷纷开追悼会,挽联汇印成册。这些挽联来自社会各界、不同的政党、团体的人们,他们的政治观点形形色色,并不一定和宋教仁一致,但在1913年那个春天的中国,几乎所有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为宋教仁之死感到痛苦和不安,都认为宋教仁是一个矢志于民主事业、有能力调和南北的政治家。在民初的政坛上是个独一无二的人物,是不可替代的。这一点,也许是人们和袁世凯唯一的共识。其中短章精悍有力、宛如匕首投枪者有几副(另见下续联)。作者(易顺鼎)戏以袁世凯口吻撰此联。联句分别集自《三国演义》五十七回、六十一回句,一针见血地揭露袁世凯视宋教仁为眼中钉,欲置其于死地的凶恶本质。联语虽为集句,但自然,表述清楚,巧妙精湛,讽剌可谓犀利,堪称力作。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仁,如其仁。
  ——曹民甫挽宋教仁
  桃源何处寻渔父?
  博浪翻教刺子房。
  ——佚名挽宋教仁
  上联说宋教仁为湖南省桃源县人,号渔父,与《桃花源记》巧合。下联用张良刺秦始皇于博浪典故。反为秦始皇刺张良。这里翻过来比作袁剌宋,构思极为新颖。
  养虎果然贻大祸;
  烹猿宁足祭先生。
  ——杨季威女士挽宋教仁
  据传,宋教仁被杀事件,是大野心家袁世凯指使干的。因此,在追悼宋的会上,有人几乎指名痛骂袁世凯。上联说国民党纵容袁世凯,反贻祸于宋教仁。下联则以“猿”代“袁”,“烹猿”,即谐指“烹袁”,即杀之也不能弥补刺宋教仁之损失。
  何人忍贼来君叔;
  举世谁为鲁仲连。
  ——近代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张孝若之父)挽宋教仁
  张孝若辑《父训》:宋(教仁)尚能调和南北,忽然贼,南北猜疑益甚,国事至可危。昨中央任父以导淮,本须北行,因此停顿。无人伦道德之国,未有不覆者。父十馀年前谓中国恐须死后复活,未必能死中求活。求活之法,惟有实业、教育,儿须志之。慈善虽与实业、教育有别,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儿须志之。父今日之为,皆儿之基业也。父挽宋联云:何人忍贼来君叔;举世谁为鲁仲连。(《后汉·光武功臣被刻表》云:“臣夜半为何人所贼。”“何人”云者,不知何人也。)   天下已定,吾固当烹;
  司马之心,人所共见。
  ——佚名挽宋教仁
  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中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挽宋教仁(1)
  1913年3月,国民党的代理“理事长”(即党魁)宋教仁被刺杀殉职。本来国民党的理事长是孙中山,因孙赴南洋、日本等处发展革命力量,才由当时德才兼备的宋教仁代理。事件发生后,孙中山连夜从日本赶回上海,亲自主持了宋的葬礼。并拭撰此挽联(当时是致诔词讲的)。此后,有2万多人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追悼会,挽联挂满整个会场四周。陈其美代表黄兴致悼词,总商会代表王一亭、海军总司令代表李鼎新、民主党南京支部代表、民国大学代表、国民党各地支部代表等依次在灵前一鞠躬。期间“风云变色,天地亦现阴忧之状。又忽作微雨,一时来会者,无不唏嘘感叹,谓为天泣。”没有任何一个政治人物的死曾经引起举国上下如此强烈的震撼,也没有一个谋杀案和宋案一样对历史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
  盗杀武元衡,有国史特笔;
  手造意大利,独我公高勋。
  ——北京国民政府司法总长许世英代人撰挽宋教仁(1)
  血泪洗河山,今对河山挥血泪;
  英雄造时势,我为时势哭英雄。
  ——北京国民政府国务院秘书长孙润宇挽宋教仁
  创林肯以一枪,天之报革命太惨;
  去桃源不百里,我为赋大招致哀。
  ——李初树挽宋教仁(1)
  是豪杰下场,爱国舍身,名已千古;
  这迷离公案,摘奸发伏,责在藐躬。
  ——北京国民政府司法总长许世英挽宋教仁
  一身系天下安危,穷则独善,达则兼善;
  四海望先生丰采,报界伟人,政界伟人。
  ——梁兰逊挽宋教仁
  哲人其萎乎,莽莽神州,更有谁为医国手?
  死者长已矣,迢迢湘水,不堪卒读招魂篇。
  ——盛孝先挽宋教仁
  坏尔长城,问谁实为之,殆出诸野心勃勃者;
  何来刺客,亦大可疑也,果能逃万目睽睽乎!
  ——广东省蕉岭县陈敬孙挽宋教仁
  岑彭刺客为敌,侠累刺客为仇,君奚而被祸;
  革命英雄不生,成功英雄不死,予滋欲无言。
  ——北京国民政府司法总长许世英代人撰挽宋教仁(2)
  革命看成功,于名家、法家、辩家,独立创局;
  为党仇而死,合政界、学界、军界,哭皆失声。
  ——李初树挽宋教仁(2)
  只身系安危,为先生哭,为吾党哭,为民国哭;
  大名垂宇宙,是文学家,是道德家,是政治家。
  ——张子通挽宋教仁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夔丞,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沪军总司令黄兴挽宋教仁
  宋教仁逝世后的第二天,直接凶手应夔丞、武士英就相继被捕。搜查证据,才发现其中大有文章,在应、武的背后还大有人在。首先浮出水面的是洪述祖,其人是袁世凯政府中的内务部秘书。然后,又发现了他后面的人竟是总理赵秉钧,赵的背后才是真正的主谋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袁世凯主使杀宋已是昭然若揭,可惜宋教仁至死还对他寄予厚望。宋案证据公布,全国舆论一片哗然。武士英暴死狱中,赵秉钧也未逃脱被袁世凯毒毙的下场,应夔丞、洪述祖当然都免不了一死,但宋教仁已经不可能复生。袁世凯依然是民国的总统,进而还要做他的洪宪皇帝。袁世凯暗杀宋教仁在20世纪的政治史上开了一个暗杀政敌的恶劣先例。宋教仁的死从根本上打破了在中国实行宪政民主的梦想。他的死,导致了国民党的瓦解。他被暗杀后,国民党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在实际中能够控驭的健将,很快就在袁世凯的利诱威逼之下四分五裂了。此联上联末尾就是平声,下联末尾就是仄声。因为从时间上看,先有“杀”然后才有“说”,上下联不能颠倒,而宋教的“仁”是平声,袁世凯的“凯”是仄声,也避不开。于是尾字就只好上平下仄了。也就是《绝妙好联赏析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上说的:“……楹联的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仄声,下联末字平声。偶有例外,上联末字平声,下联末字仄声,这是由内容决定,无法调换之故……”
  世无晋国触槐人,何地何时,忍令锄麂乘赵盾;
  书有楚词香草泪,独清独醒,始知渔父即灵均。
  ——北洋政府总统府财政顾问张镇芳(袁世凯大哥内弟)挽宋教仁
  按:此峡猿啼子,剖视肠寸寸断矣。上联用鉏鏖刺赵盾典;下联用屈原典。
  我公关系,岂来歙、岑彭等伦,夜中竟被何人贼;
  领土执争,较澳门、香港郑重,海内同悲革命雄。
  ——北京国民政府司法总长许世英代人撰挽宋教仁(3)
  附注:盖清末与日本争间岛不胜,得遯初(宋教仁字)所著书据为答案,日人喙始少息。
  言满天下,行满天下,大业未成,毕命仅三十二岁;
  为一家哭,为一路哭,良心不死,报仇有四百兆人。
  ——爱国女校全体职员挽宋教仁
  卿不死,孤不得安,自来造物忌才,比庸从忌才更甚;
  壮之时,戒之在斗,岂但先生可痛,恐世人可痛尤多。
  ——北京国民政府代理印铸局局长易顺鼎(实甫)挽宋教仁
  附注:上联首句抉出袁世凯之所以必出于杀之心事,亦是以袁之口吻,可谓咄咄逼人矣。
  融贯东西学理,调和南北党争,问如此奇才,古今有几?
  道德发为文章,英雄造成时势,痛横来惨祸,天地不仁。
  ——徐元章挽宋教仁
  倘许我作愤激语,谓神州将与先生毅魄俱沉,号哭范巨卿,白马素车无地赴;
  便降格就利害观,何国人忍把万里长城自坏,从容来君叔,抽刀移笔向谁言。
  ——北京国民政府众议院议长汤化龙挽宋教仁(30+30=60字)
  挽联对宋教仁推崇备至,对主谋刺杀者,词意之间极为愤慨,一时争相传诵。
  庚子我被囚,甲辰君出走,乙巳日京愤取缔,解归倏异倏同,回首直如前日事;
  闽海长司法,首都总农林,长沙选举弭竞争,平议亦趋亦步,伤心忽报此人亡。
  ——北京国民政府司法总长许世英代姚南滂撰挽宋教仁(4)(30+30=60字)
  附注:下联:“闽海……”句,姚南滂时卸福建省司法司长职云。
  订交在国事苍皇间,立谈策大计,我难君恤,君逝我留,可怜一击未殊,顿遣云霄隔生死;
  惟优于中原底定后,异党契同心,政举人存,人亡政熄,此后将伯无助,何堪殆瘁失元良。
  ——北京国民政府众议院议员林长民挽宋教仁(34+34=68字)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周索笔;
  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安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
  ——中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挽宋教仁(2)(35+35=70字)
  上联概括宋教仁一生事业和卓越才华。“三尺剑”,语出《汉书·高帝纪》:“吾以三尺取天下”,洪秀全《剑诗》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句。这里指宋教仁1904年与黄兴、陈天华等组织兴华会,筹划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万言书”,指宋教仁1907年所著《间岛问题》一书,该书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延吉地区的图谋。“美语欧风”,指宋教仁主张仿效欧美政体成立责任内阁。“天地有正气”,见文天祥《正气歌》。“牢笼”,指包罗。《淮南子·本经》:“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季子舌锋,战国时苏秦,字季子,他曾游说六国同盟拒秦。这里借指宋善于言辞的外交才能。“庄生”,指战国时哲学家庄子。“索笔”,指大笔。这里借指宋的精彩文笔。下联对宋的遇害表示沉痛哀悼,并对刺宋主谋者加以谴责。“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死之地。“卧龙”,诸葛亮的称号。将宋比做诸葛亮,用以说明他的死是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损失。“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见杜甫《梦李白》诗第二首,借指当时京城里达官显要很多,惟独宋遭嫉而死。接着作者用苌弘和屈子两典,写出对宋教仁的赞颂和哀悼。“苌弘血泪”,指春秋时苌弘大夫无辜被杀,传说其血三年化为碧玉。“屈子”,战国时受诬而死的楚国诗人屈原。“招魂”,古丧礼。本联文意深沉,感情真挚,选用成句和典故均贴切称题,堪称情文并茂之作。www.findart.com.cn
  附录:【宋教仁轶事、趣闻】
  〖举足轻重〗
  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舞台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曾提名他出任内务总长,遭到代表会反对,改任法制院长。他曾作为迎袁专使之一北上,在唐绍仪内阁中出任农林总长。正是他联合五党组成第一大党国民党,是国民党的实际领袖,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头脑明细,手段灵敏”,袁世凯所支持的共和党无法与他匹敌。他鼓吹责任内阁和政党内阁,他认为“以前是旧的破坏的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在政治上表现出倔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又有极强的活动能力和丰富的宪政知识。谭人凤一语道破,“国民党中人物,袁之最忌者惟宋教仁”。
  面对这样一个人物,奸雄袁世凯岂能无动于衷。在宋教仁辞去农林总长后,“袁极力牢笼,饵以官,不受;啖以金,不受。日奔走于各政党间,发表政见,冀以政治策略,为有次序之进行,改革一切弊政,一时声望大哗。”先是袁世凯有意让他出任总理,刘揆一、范源濂等出面力劝。孙中山、黄兴、唐绍仪等也劝他就任。但他坚持政党内阁的主张,所以坚辞不就。袁世凯送他西装,连尺码都非常准确,还送他交通银行50万元的支票一本,请他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略取少许(2、300元),南下离京前夕即让赵秉钧交还袁,留信一封表示谢意:“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   这就是宋教仁,虽然谭人凤说他“英而不雄”,但他是一个有政治人格、有操守的人,袁世凯的金钱无法收买他。他是个有热烈理想的政治家,不是为了追求高官厚禄。他是个“崭新的人”,“非一般政治人物可比”。他的行动有分寸,不即不离,袁世凯那一套制人术因此在他这里失去了作用。袁的心中杀宋之意这才萌生。在随后举行的国会两院选举中,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离家出山,沿江东下,从长沙、武汉、安徽到上海,再到杭州、南京。一路上到处发表演说,批评袁世凯政府,阐述自己的宪政理想,言论风采,倾动一时。而袁世凯杀宋之心也就定了。

  〖踌躇满志〗
  1913年宋教仁踌躇满志,准备北上组阁,在湖南就讨论过组阁的计划。他确乎是众望所归,他一到北京,根据约法组织内阁是没法阻止的。因此,在3月2日游杭州时所写的《登南高峰》一诗,其中就有“徐寻屈曲径,竞上最高峰”、“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这样的诗句,虽然是写景,抒发的却是他胸中的抱负,其时大选获胜,他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世凯,实现民主的时光已经指日可待,所以他的诗里洋溢着一种胜利的喜悦。甚至临终前他还致电袁世凯寄予殷切的期望,章士钊说他是“至死不悟”,对袁世凯所代表的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力量实在是认识不足。
  在武汉,谭人凤曾告诫他“责任内阁现时难望成功,劝权养晦,无急于觊觎总理。”他还告诉宋教仁,有秘密报告说会党头目应夔丞在北京直接与政府交涉,领有巨款,要他注意戒备。但宋认为是“杯弓蛇影之事”。在上海,陈其美也要他提防暗杀,他还狂笑说:“只有革命党人会暗杀人,那里还怕他们来暗杀我们呢?”许多朋友来信要他多注意安全,他以为是谣言。3月20日,动身北上那天他到《民立报》和记者徐血儿话别,徐请他慎重防备,但他坦然地说:“无妨。吾此行统一全局,调和南北,正正堂堂,何足畏惧,国家之事,虽有危害,仍当并力赴之。”
  其实陷阱早已布下,宋教仁达到了他生命的顶峰,生命之火却即将熄灭了。时代的潮流确实将31岁的他无可抗拒地推向了政治的浪尖上,虽然只是一介在野的平民,却成为万民瞩目的人物,袁不杀他,他依据约法,以国会为后盾组织内阁已成定局。不想受到制约的袁世凯在暗杀之外,找不到另外的办法阻止这一结果的发生。因此宋教仁只有为他的宪政理想付出年轻的生命了。
  〖成仁殉国〗

  1913年3月20日,上海火车站一声枪响,刚刚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国会选举中获胜的宋教仁在准备北上时倒下了,为他送行的黄兴、陈其美、于右任、廖仲恺等赶紧把他送进了医院。他对于右任说:“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他在痛苦中仍念念不忘国事,要求他的同志在他死后“总要往前做”,并授意黄兴代拟给袁世凯的电报,陈述自己中弹经过,及革命生涯,真诚地希望袁世凯“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电报到京,章士钊正和袁世凯一起吃饭,袁叹息说:“钝初可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的叹息是意味深长的。
  3月22日,这位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在民国成立仅仅一年就黯然离世,年仅31岁(虚龄32岁)。临终之际,黄兴、陈其美、于右任、居正等在场的朋友,无不失声痛哭。宋教仁之死引起举国震惊,几乎所有在位、在野的政治人物都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反应。远在日本考察的孙中山当天就给国内发电报:“闻钝初死,极悼。望党人合力查此事原因,以谋昭雪。”袁世凯在得知宋教仁的死讯前后多次“慰令”、“慰电”、“慰唁”,称宋“奔走国事,缔造共和,厥功甚伟”、“学识冠时,为世推重”,在假惺惺表示哀悼、愤怒的同时,抑制不住的是内心的喜悦。黎元洪、赵秉钧、章太炎,共和党、民主党等政见不同的个人、政党、团体都纷纷发出唁电,黄兴、国民党的通电则充满了悲愤之情。在近代史上政治人物被暗杀几乎是常见的,但各界反应之强烈以宋教仁之死为最。
  宋教仁心脏停止跳动的当天,黄兴、陈其美就以宋的朋友身份致函上海总巡捕房,如果拿获正凶,他们准备赏银一万元,作为酬劳。这个由个人所出的奇特的赏格,恐怕历史上罕见。与此同时,上海闸北巡警局、上海县知事各自发出悬赏,赏格一样,都是抓住凶手赏洋1万元,通风报信因此拿获的,赏洋5000元。地方检察厅、沪宁铁路局也都发出了悬赏。根据当时的报纸所载,宋教仁被刺,整个上海市为之震骇,群情愤慨,素不相识的人们一批批自发地赶到沪宁铁路医院问讯。两天后噩耗传出,医院门前更是车马喧阗,吊唁者络绎不绝。第二天灵柩移往湖南会馆,前来送行的人有几千人,所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道路阻塞,但气氛严肃静穆,“莫不为之哀悼”。一路祭者不绝,吊客之多,秩序之整,观者之挤,可谓盛况空前,人们目睹遗像莫不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