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魂3出血流:穿越历史~展现千年风彩~ 故宫馆藏玺印赏析(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3:49:16


皇后之宝,通高10cm,纽高6cm,印面14×14cm,重1800k
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




“移改达葛河谋克印”印,金,印面6.3×6.2cm,通高5.4cm
印铜铸,柄钮,印文为叠篆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印侧及背刻楷书体“移改达葛河谋克印(大)定十九年八月礼部造”款。
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后相继消灭了辽与北宋政权,统治黄河以北地区达百余之久。


田黄石浅浮雕“秋江待渡”石章,清中期,长6.1cm,宽4.1cm,通高6.5cm,重235g
  印田黄石制,随形,薄意,侧款。印文篆体,朱文,右上起顺读“丹凤来仪宇宙春,中天雨露四时新,人间好事惟忠孝,臣报君恩子报亲”七言诗一首。题款阳刻篆书体“秋江待渡”。
  由于田黄石珍贵难得,故在章料的雕饰上往往用其原形,巧妙地运用田黄石与外层皮色,使图案层次明晰。一侧为一老者拄杖待舟于岸,随身小童招手呼舟,梢公撑一叶扁舟前来,岸上秋木萧萧,天空中寒鸦归林,一派秋韵野渡的意境。另一侧表现一长者头戴毡笠,拥裘,策蹇而行,一童子担箧随趋于后,路旁树木凋零,秋意已浓,雕工与构图颇具巧思。



“小红低唱我吹箫”象牙章,清,翁大年篆刻,印面边长1.8cm,通高2.4cm
印象牙制,方形,坛纽,纽顶施环链,侧款。印文篆体,朱文,右上起顺读“小红低唱我吹箫”7字,印面有阳线边栏。边款阴刻隶书体“叔均”。
印文出自宋代姜夔的诗句:“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里桥”,“小红”为姜夔的歌妓。象牙材质坚实细腻,作印耐磨。翁大年擅长刻象牙印,其铁线朱文印既挺拔有力,又生动流畅。此印上端为覆斗形,有细环链衔于顶部小环中,作品精巧。


“白发向人羞折腰”石章,明末,汪泓篆刻,印面3.8×3.0cm,通高5.8cm
白寿山石制,长方形,童子牧牛纽,侧款。印文篆体,白文,右上起顺读“白发向人羞折腰”7字。印面有阴线边栏。边款阴刻隶书体“天启四年十月二十有五日。宏度。”
印文出自宋代陆游《剑南诗稿·卷九·醉中出西门偶书》诗句。此印相对汪泓早期的篆刻灵动略逊,而以规整风貌示人。中含险峭,略有凿刻之意。

 
“王间信鉩”玉印,战国,印面2.0×2.0cm,通高1.6cm
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王间信鉩”四字。印材绿色微暗,如叶将秋之渐黄,颇为古雅。印台四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印台四面上敛成斜坡状,斜面满布阴刻勾莲雷纹。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窃曲纹和勾莲雷纹作装饰,此后的铜器上则基本未见。战国时期的玉印上也多采用这两种纹饰,且在汉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间或一见。中国古代玉印在印身上雕有纹饰者本已少见,此件战国玉印兼具这两种纹饰更属罕见,且此玉印整体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应衢”玉印,汉,印面1.4×1.4cm,通高2.0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应衢”二字。印文满格,位置匀称,笔道不深而精神十足。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盘,线条优美,通体洁白无瑕,神态可爱。



“连尹之鉩”鉨,战国·楚,印面2.1×2.3cm,通高1.4cm
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居民“连”一级事务之官的官鉨。“连”为居民编制。


 
“埶关”鉨,战国·楚,直径3.3cm,通高1.1cm
鉨铜铸,鼻钮,鉨面圆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起横读。鉨文字形线条流畅,结体秀逸,颇有后世毛笔书写之意韵,突出显示了楚鉨的地域特色。
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某一关的官鉨。



“武遂大夫”鉨,战国·韩,印面1.3×1.3cm,通高1.2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中的“大夫”二字作“大﹦”,是一种省文,常为相通两字的连写。



“东武城攻师鈢”鉨,战国·齐,印面2.3×2.3cm,通高1.2cm
鉨铜铸,鼻钮,印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鉨造型与文字具有齐国官印的明显特征,《史记·平原君传》载:“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赵地东武城与齐国接境,可能此地一度属齐。



“文桘西疆司寇”鉨,战国·魏,印面1.6×1.6cm,通高1.5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



“外司炉鍴”鉨,战国·燕,鉨面5.1×1.4cm,通高9.5cm
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外司”,即外司炉,是掌管铸造的职官。

 
舞乐杂技图案铜印,西汉,印面1.4×1.4cm,通高1.3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4人各据一角,右上角之人边歌边舞,右下角之人跪坐吹奏似竽的乐器,左上角之人弹奏横于座前的瑟,左下角之人似在表演抛戏杂技。


 
蹴鞠图案铜印,西汉,印面1.6×1.6cm,印体厚0.5cm
印铜铸,双面,一面凹铸图案,表现两人对面站立,各用足面颠球,进行比赛。另一面为百戏图案,形象较粗略,大约为伞下两人相背而坐。
蹴鞠作为我国古老的足球运动屡见于历代史籍。击剑、射猎、赛马、蹴鞠在汉代皆为主要运动项目,极具竞争性。


 
神虎逐鬼图案铜印,西汉, 印面1.4×1.4cm,印体厚0.7cm
印铜铸,双面,一面并列铸吉语“长年”两字,另一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只威猛的大虎人立而吼,张牙舞爪,居高下扑,一个小鬼在下面仰头抬臂,显然被震慑住了,本想到人家中作祟,却被门口的虎神发现,相拒非敌,逃跑无路。
古代人将虎看作一种神兽,认为猛虎属阳刚勇猛之生物,为百兽之长,能搏击凶恶的怪鸟,性喜食鬼魅,所以常以虎比喻勇士。


 
鱼鹤图案铜印,西汉,印面1.5×1.5cm,印厚0.6cm
印铜铸,双面皆凹铸图文,一面为双鹤挺胸仰项对立,争衔一条大鱼,形态生动,另一面铸“曹亭耳”三字。
汉代鱼鹤图案的印章存世较多,有双鹤背向而立争鱼者,有双鹤相对而立争鱼者,也有一鹤衔鱼者。



“白水弋丞”铜印,印面边长2.5cm,印台厚0.6cm
印铜铸,方形,蛇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印文保留有秦篆风格,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白水弋丞”四字。
此印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前之官印,尚有秦官印遗风。


“正黄旗满洲四甲喇十叁佐领图记”印,清,印面5.7×5.7cm,通高9.4cm
印铜铸,柱钮。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汉、满两种文字,内容对照,汉文右上起顺读,满文左上起顺读,印文为阳文篆书体。印台有汉、满两种文字刻款“礼部造。乾隆十四年十一月日。乾字二千六百八号”。
此为清代官印。


“执灋直二十二”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六字三竖行排列。
  此为新莽时官印。印文中“直”为更直执法之意,《汉仪》曰:“其二人者,更直执法省中者,皆纠察百官,督州郡。”



“建伶道宰印”铜印,印面2.2×2.2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建伶道宰印”。
此为新莽时官印。



“汉卢水仟长”印,东汉,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印文内容结构为“汉┼族名┼官名”,这是此类官印的定式之一,首署“汉”字是出于政治需要。



“魏乌丸率善佰长”印,三国·魏,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起顺读。此印是三国时期魏政权颁赐给东胡乌丸族下层官员的官印。

“亲赵侯印”印,东晋·十六国,印面2.5×2.5cm,通高2.2cm
印铜铸,马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印印文为凿刻而成。马钮作为官印的印钮目前仅见于十六国时期,而十六国时期的官印钮以鼻钮或瓦钮为多。此印钮的马为曲腿下卧状,铸造较为精良。
十六国时期先后有两个赵政权。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称汉王,308年称帝,次年徙都平阳,又次年刘聪即位,于316年灭西晋。319年刘曜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公元319年,羯族石勒称赵王,329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建都襄国,后迁邺,史称后赵,351年灭亡。此印中的“赵”目前虽不能确认是前赵还是后赵,但其铸造年代为公元308年至351年间当无疑。此印应是赵政权以君临天下自居并为联合其它部族而颁发的官印。




青鸟图案铜印,西汉,印面直径2.3cm,通高0.9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形状为一只背负筐篓的青鸟。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的侍鸟。西王母住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山海经·海内北经》记龟山,“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汉代神话中有关东王公、西王母的故事颇多,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设祠求神是十分普遍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有一段故事很精采:“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张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西面东向,头上戴七种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鸟如乌大,使侍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



“安西将军章”印,北朝,印面2.8×2.8cm,通高3.7cm
印铜铸,鎏金,龟钮,印文白文,为汉篆字体,右上起顺读。此印虽为凿刻,但印文较整齐率直,印台高厚,印钮之龟身四足撑立,龟首前伸,背甲边缘突出,为北朝官印之典型形制。



“琅邪相印章”银印,印面2.2×2.6cm,印台厚1.3cm
印银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琅邪相印章”。印台较厚,龟纽覆圆甲,上施环级,龟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竖划,为东汉时印文特点。



“武猛校尉”印,魏,印面2.5×2.5cm,通高2.7cm
印银铸,龟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此为魏晋时期的官印。武猛校尉,武官名,始见于汉末三国之际。


 毕方图案铜印,东汉,印面直径2.0cm,通高1.0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鸟纹图案,鸟小首尖喙,长颈扭转,一足粗壮,双翅挥展,羽饰华丽,形状怪异。
《山海经·西山经》记章莪之山不生草木,出产美玉,山中有一种鸟,“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据说这种鸟的名字得于其鸣叫的声音“毕方”,它出现的地方会产生一种怪火。
此印的印体铸造很特别,印台中空,上有一镂空的盘蛇。毕方鸟与蛇有密切关系,传说当初黄帝号令鬼神于泰山之颠,就是“驾象车,而六蛇龙、毕方并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