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阿祖拉之星代码:人民日报海外版 六尺巷里酝遐思(文博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43:13

六尺巷里酝遐思(文博杂谈)

刘 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0月14日   第 15 版)

  六尺巷是安徽省桐城市的一处文物景点,位于桐城市西南一角,是一条全长180米、宽2米巷道。

  六尺巷看似平常,却有着不平常的来历。这是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一桩往事。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张英(公元1637—1708年),清代名臣,文学家,桐城人,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三藩叛乱时,“一时典诰之文,皆出公手”(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因为张英的宽容与大度,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带着一身的沧桑和3个世纪的感动,六尺巷走进了现代生活,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作为一名讲解员,我与六尺巷结下了深厚情缘。来到桐城的客人,大都会到六尺巷看看。承担起这里的讲解任务,成了我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尽管义务讲解,但我仍乐此不疲。在10余年的讲解生涯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对六尺巷的讲解,全不同于一般的文物景点介绍。六尺巷全长虽不足200米,走完全程只需要四五分钟,但是它的文化内涵却远非四五分钟时间所能承载的。如何在简短的时间里向观众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六尺巷,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探索、积累,在介绍六尺巷的时候,我始终紧抓以下两点,其一,六尺巷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六尺巷是在“桐城”这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离开了桐城这个大环境,六尺巷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桐城民间自古便有尚学之风,“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六尺巷正是在这样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可以说,六尺巷已成为桐城这座和谐之城的一张名片。其二,六尺巷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1956年,毛主席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就曾经引用过六尺巷诗的最后两句,旨在提醒苏联当局,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不能以大欺小,要化干戈为玉帛,这样才能保持两国间长久的睦邻友好关系。今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当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如何去应对?是剑拔弩张还是主动退缩?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张英做出了榜样。他身处高位,却不以权势压人,而是积极地以宽容之心,去影响教育别人。张英失去的仅是三尺之地,换来的却是3个世纪的尊敬。就这样,在每场讲解中,虽然面对的观众不同,我对于自己的定位也会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我会把对六尺巷的这些理解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意识到六尺巷与自己息息相关。一位观众在给我的邮件中说:“……我去过全国很多地方,坦率地说,同那些著名的文物景点比起来,六尺巷实在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能够触动我灵魂,让我思索、让我感同身受的却只有六尺巷。对于我来说,六尺巷好像是一个净化器,洗涤着我的灵魂,让我归于宁静与平和。”这也正是我的希望与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