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行动2:江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17:50
江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原因
 来源:江西省统计局 2007-07-06   江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原因



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GDP(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最终分配形成三部分的资金流向,即:国家所得,它的主体部分就是财政收入;集体所得;个人所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方面反映财政在国民经济中掌握支配权的大小,即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反映财政在经济总量中提取的比例是否得当。一般而言,伴随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发达国家在40-50%之间,发展中国家在25-30%之间。2002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8.47%,而江西财政收入仅占GDP的9.57%,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可支配的财力十分有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较弱。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尽快壮大江西财政实力,切实改变财政收入比重偏低的问题。



一、财政收入与GDP之间不协调状况分析



2002年,江西财政总收入达到234.43亿元,比1978年增长18.2倍。改革开放以来,江西财政收入已连续跨越100亿元和200亿元两个台阶,跨越时间由17年缩短到6年。但与经济发展速度比较,财政收入增长相对滞后,财政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的问题相当突出。



(一)财政收入增长总体上滞后于GDP增长



1979-2002年,江西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速达到13.1%,比GDP的年均增速14.9%(按现价计算)低1.8个百分点,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88,财政收入增长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增长。从周期波动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财政收入呈现M型的低速增长态势,除1979年和1982年的两次负增长外,其余多数年份的增长速度在5-11%之间。这一时期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5%;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30,财政收入增长远滞后于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1985-1998年):财政收入呈现W型的波动增长态势,1985年、1993年和1994年的增长率达到30%以上,其余多数年份的增长速度在8-20%之间。这一时期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7.6%,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98,财政收入增长略低于经济增长。



第三阶段(1999-2002年):财政收入呈现J型的低开高走增长态势,增长率由1998年的8.0%降至1999年的6.4%,再逐步提高到2002年的17.1%。这一时期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6%,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37,财政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的状况在改变。



(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由于江西财政收入增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滞后于GDP的增长,因此,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已从1978年的14.05%降至2002年的9.57%,下降了4.48个百分点,财政集中程度明显偏低。



一是江西财政实力与经济总量不相适应。2002年,江西财政收入仅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24%,在全国排21位;而GDP占全国的比重为2.39%,在全国排16位;两者比重相差1.15个百分点,排位相差5位。



二是江西财政集中程度与全国水平存在一定差距。1978年以来,江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水平,1995年为历史最小差距(1.68个百分点),随后又逐步拉大,2002年差距达8.90个百分点。



三是江西财政集中程度低于经济发达地区。2002年,江苏的财政集中程度达到13.95%,浙江达到15.22%,分别比江西高4.39个、和5.66个百分点。江西偏低的财政集中程度,制约着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调控能力,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水平,影响着江西经济的崛起。



(三)各地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平衡。



2002年,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中,超过全省水平的有南昌、新余、鹰潭、赣州4个市,位于前三位的是新余(12.23%)、赣州(11.70%)、南昌(11.01%),分别比全省水平高2.66个、2.13个和1.4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水平的有景德镇、萍乡、九江、吉安、宜春、抚州、上饶7个市,位于倒数三位的是抚州(6.84%)、宜春(8.06%)、景德镇(8.30%),分别比全省水平低2.73个、1.51个和1.27个百分点。



二、财政收入的经济关联要素透视



财政收入取决于经济发展,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三要素息息相关,我们采用统计方法透视其与这三要素的量化关系。



(一)、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量化关系



按收入法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而增加值包含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这四个部分构成财政收入的来源。因此,财政收入的增长首先来源于经济的增长。我们选取近5年的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运用回归方法分析,其相关系数达到0.989,显示二者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自变量,财政收入(FIN)为因变量,它们的回归模型可表示为:FIN=0.1259GDP-75.4871。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收入对GDP的边际倾向偏低。近5年的边际倾向为0.1259,即当GDP增加1亿元时,财政收入增加1259万元,与全国平均水平(3712万元)相比,江西只及全国的33.9%。



(二)财政收入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财政收入的增长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其中,三次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的作用最大,在这三大结构内部,不同的结构性因素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财政收入与产业结构。①第二产业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在近5年的财政收入增长(年均递增12.6%)中,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达45.2%,分别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高33.5个和2.1个百分点。②财政收入对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最高。当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时,带动财政收入增长0.53%,分别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高0.20个和0.03个百分点。因而,从三次产业结构角度看,第二产业是支撑江西财政增长的主动力,但第三产业对财政增长的带动能力最强。



2、财政收入与所有制结构。①国有经济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在近5年的工业税金增长(年均递增11.9%)中,国有工业企业的贡献率达80.9%,比非国有工业企业高61.8个百分点。②非国有经济的税金增长较快,年均增速达到18.2%,比国有经济的税金增速高7.2个百分点。因而,从所有制结构角度看,国有经济仍是支撑江西财政增长的主动力,但非国有经济对财政增长的带动潜力较大。



3、财政收入与行业结构。通过对财政收入与31个工业行业之间的分析,烟草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在近5年的工业税金增长(年均递增11.9%)中,这四大行业的贡献率达75.68%,而其他27个行业的贡献率仅24.32%。因而,从行业结构角度看,传统行业仍是支撑江西财政增长的主动力



(三)财政收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益反映经济运行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财政收入本质上是社会剩余产品的一部分,而社会剩余产品的规模大小取决于生产的效益,财政收入的增长与经济效益也存在密切关系。我们选取体现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的八项指标作为财政收入的解释变量,运用主成分方法进行简化分析,发现总产出、工业产值利税率、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的因子载荷量最大,可与财政收入构成更简洁的计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1、经济效益在财政收入增长中的作用还不明显。近5年的财政收入增长中,以总产出为代表的经济总量因素贡献率达89%,以非农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代表的经济结构因素贡献率为8%,而以工业产值利税率为代表的经济效益因素贡献率仅3%。



2、财政收入增长对经济效益的弹性系数最大。当总产出增长1%时,带动财政收入增长0.83%;当非农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时,带动财政收入增长0.59个百分点;当工业产值利税率提高1个百分点时,带动财政收入增长3.76个百分点。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财政收入增长是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点仍然是第二产业、国有经济和传统支柱行业。三是财政收入增长模式属于传统的规模扩张型,经济效益的推动作用还不明显。



三、财政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的原因探索



透过各种相关的数量关系,我们认为,江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经济效益较低,对财政收入增长的推动力偏弱



从全国水平看,经济效益提高对工业税金增长的贡献较为显著,据测算,全国工业产值利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税金提高6.45亿元,且经济效益提高与税收增长的相关性也较明显。而江西经济效益不高,推动力偏弱。



其一,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较低。2002年,江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1.5%,虽然是近5年来的历史最好水平,但比全国水平低38.5个百分点,更远低于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衡量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为6.82%,比全国水平低1.7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5.30%,比全国水平高6.6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39%,比全国水平低0.39个百分点。



其二,企业盈利水平整体较低。2002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仅占全国的0.38%,排全国第25位。而利润率(利润总额与增加值之比)仅5.9%,比全国水平低12.0个百分点,排全国倒数第二位,企业赢利水平整体较低,赢利率(赢利企业赢利额与增加值之比)仅10.5%,比全国水平低10.8个百分点。从亏损情况看,亏损率(亏损企业亏损额占增加值之比)为4.6%,比全国水平高1.2个百分点。



其三,工业效益增长的基础不稳。一是国企改革与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仍较突出,国有企业的亏损状况仍较严重。2002年,江西国有及控股企业亏损面达40.6%,比非国有企业高21.2个百分点;国有及控股企业亏损额占全部亏损额的88.8%,比非国有企业高77.6个百分点。二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大部分缘于政策和价格因素,工业效益的内在增长机制较弱。据测算,政策因素对效益提高的贡献率达到二分之一左右,而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对效益提高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



(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较弱,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带动力偏小



江西经济结构调整未能取得应有的进展,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低,工业化发展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其一,产业结构优化度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仍占GDP的21.9%,比全国水平高7.4个百分点;农业内部仍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产值占全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0%以上,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的程度还很低。第二产业比重偏低,仅占GDP的38.3%,比全国水平低13.4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仍以资源型传统行业为主,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虽然占GDP的39.8%,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以上,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不足,因而人均三产增加值低于全国水平。三次产业的财政收入贡献比率为11.7:45.2:43.1,第二产业贡献率最高,但仍比全国水平低14.5个百分点。



其二,工业化发展水平低。据统计,江西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与GDP之比)仅28.2%,比全国水平低16.2个百分点,也比城镇化率低4个百分点。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



其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据测算,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仅占GDP的1/3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影响整体经济活力的提高。



(三)县域经济发展较慢,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第一,县域GDP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2002年,全省80个县(市)的GDP之和为1296.32亿元,仅比1998年增长(名义)34.8%,年均增长7.8%,比全省同期平均增长速度低1.4个百分点;仅占全省GDP的52.91%,比1998年低2.99个百分点。



第二,县域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率低。2002年,全省县域财政总收入为95.74亿元,比1998年增长32.5%,年均增长7.3%,比全省同期平均增长率低5.3个百分点;在全省财政总收入中仅占40.88%,也比1998年低8.74个百分点。近5年来,县域财政收入对全省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仅24.0%,比县域GDP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低21.9个百分点。



第三,县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小。2002年,全省县域财政收入仅占GDP的7.39%,比全省水平低2.17个百分点,也比1998年低0.13个百分点。



四、壮大江西财政实力的对策



根据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要迅速壮大江西财政实力,促进江西经济在中部地区崛起,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以效益提高为重点,适度扩大财政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



(一)、努力形成持续快速的增长机制,依靠经济实力的增强,扩大财政收入的源流。



1、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注重开发技术与劳动双密聚产业,集中力量推动工业园区上规模、创特色、出效益,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速政府职能转变,落实个体私营企业的国民待遇,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3、大力推进科教创新。要加快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工业园区为基地,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人才建设与环境建设并重,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并重,形成具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集群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科教的跨越发展带动江西经济的跨越发展。



4、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江西的区位优势、低成本优势、资源优势,主动接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精心打造“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洲,以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参与经济全球化,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利用省外、境外和国外经济资源,构建多元化开放型投资支撑体系,努力保持经济加速增长的好势头。



(二)、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依靠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大财政收入这块“蛋糕”。



1、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农业不优、工业不强、三产不新”的矛盾。农业方面,创新发展思路,跳出农业抓农业。着力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型、购销流通型、科教服务型、生产基地型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把小生产做成大产业,积极发展标准化农业、订单农业,实行工厂化生产,切实抓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走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工业方面,发展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壮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提高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支持、筹资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做特、做专、做精、做新。服务业方面,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引进外来要素、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带动有江西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要以生态理念为主脉,发挥绿色、红色、古色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综合市场,积极发展配送中心、连锁经营、仓储式商场、网上销售等新型业态,调整市场建设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骨干,连接农村集市的商品市场体系,构建社会化流通网络;以经济适用房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住宅开发经营体系,培育、发展和规范房地产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的繁荣;进一步深化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其他非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金融业务,引进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组建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业,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库,开发市场调查和信息咨询业,力促电子商务在银行、证券、税务、商贸和大中型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2、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所有制结构。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重点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赋予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权利,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让非公有制经济享有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待遇。除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外,允许社会投资进入各种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建立健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指导、融资担保、技术开发等服务体系,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生力军。



3、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经济增长质量。首先,要建立过剩、落后生产能力的有效淘汰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兼并破产的有关政策,对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行兼并、破产或重组,加速衰败企业的退出。其次,通过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第三,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和名优特产品,扩大市场销售份额,提高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水平。



(三)、着力促进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名牌产品及县域经济发展,依靠重点财源和县域财源的壮大,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1、扶优扶强,把食品、电力、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旅游业培育成骨干财源;加速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形成新的财源;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钢铁、纺织、医药、陶瓷、森工、建材、建筑等传统产业,不断扩大财源。



2、加速企业资本重组和低成本扩张,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促进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到“十五”末期,使江西冶金集团公司、江西纸业公司、江铃集团、九江石化公司、昌河公司的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亿元以上,南昌卷烟厂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华意电器公司、凤凰光学公司、江西纸业公司、亚东水泥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贵冶牌电解铜和工业硫酸、昌河牌微型车、江铃轻型车、华意牌无氟电冰箱压缩机、凤凰牌照相机、金圣牌卷烟、松竹牌新闻纸、汇仁牌中成药、江中牌天然药物、月兔牌系列产品,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



3、振兴县域经济。紧紧围绕“富民强县”这一目标,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重点,依托县域办好工业园区,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工业,提高城镇化水平。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成长支柱和活力源泉,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大幅度提高个体私营、混合所有制、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加快企业改制、改组和改造,建立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促进县域工业上水平,增效益。要使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四)、深化税制改革,依靠制度创新,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可靠保证



一是调整现行税制结构,逐步降低流转税征收的比重,相应提高所得税征收的比重,加快推进向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重主体的税制转变,增强税收对经济的弹性,促进税制的公平合理。



二是在保持税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时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目前增值税仅在工业和商业领域推行,要充分发挥增值税负担合理、统一和税款环环相扣的链条机制作用,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到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与物质生产领域相关的行业,进而逐步扩大到建筑业和服务业,保持产业间税负的均衡性。



三是加快清费改税步伐,实行税费合一。按照区分类别、分步实施的原则,清理整顿和规范收费项目,坚决取缔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将必须的、合理的收费统一纳入到政府的预算管理,对收入数额大、来源相对稳定的收费项目,尽快创造条件改费为税。



四是在税收方面对各类企业实行国民待遇。逐步减少税收减免或优惠的范围,对国内外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按照国家产业和技术政策的要求,适时调整享受税收优惠与减免的行业、项目和产品,提供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五是进一步强化依法征税的力度。要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制度,严厉打击偷税漏税骗税等违法行为;加快税收网络化建设,完善税源监控体系,严格执行“税、贷、货、利”的企业结算原则,防止税收流失,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管理性税源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