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合同的法律效力: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15:26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秦朝的疆域;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教学要点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措施及经过
  3.秦朝的疆域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三、秦末农民战争

  1.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农民战争的主要经过
  3.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讲授两课时。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难点: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二、在讲述本章引言时,注意强调秦汉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在当时世界的地位,以激发学生探求这一时期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秦朝的统一”一目,教材分四段作了说明。1.统一的历史条件;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措施及过程;3.秦朝的疆域;4.统一的历史意义。

  1.统一的历史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强调它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然后具体分析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时,具备的实现统一的三个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措施及过程。教材介绍了嬴政掌权(公元前238年)后采取的两个方面的措施:①搜罗任用外来人才;②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关于统一的过程,教材从灭六国、平越族、击匈奴三个方面进行了概述。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予以了解。对于秦长城的修筑及意义,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作具体了解。教师须强调长城的修筑“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起到一定的作用,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长城基本与农牧分界线吻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最后点明,秦的统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秦朝的疆域。让学生对照《秦朝疆域》图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教师指出,在这辽阔的疆域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人。以此印证“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教材从两个方面作了说明: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师可强调指出: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目,教材先概述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以咸阳为都城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指出秦朝颁布加强中央集权政策措施的目的。然后,具体介绍了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分析了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1.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其中包含三层意思: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及为何称“始皇帝”(见注释);②皇帝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③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①中央设“三公”“九卿”(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三公”的名称、职责;“九卿”及分掌的事务)。②地方实行郡县制(让学生理解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意义在于打破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要了解郡、县、乡、里这些机构的职责)。③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①秦律制定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②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教师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对秦律的介绍及教材引文《史记·秦始皇本纪》节录)。

  经济方面。教材介绍了四项措施: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驰道。教师在讲述“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时,要指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封建政权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而巩固其统治。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小字部分关于秦朝依户籍征发赋税与徭役,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必讲解。讲“统一度量衡”时,可让学生看《铜权》图,指出“权”就是秤锤。在介绍统一度量衡的情况后,指出它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讲到“统一货币”时,可让学生看《秦半两钱》图,指出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讲到“统一车轨、驰道”时,教师可介绍秦修筑驰道的情况,指出秦朝1尺相当于今25cm,6尺等于1.5m。“车同轨”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文化方面。教材介绍了三点措施及其作用。

  第一,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教师应指出,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关于焚书坑儒的情况,初中已学过,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即可。在分析其作用时,一方面要肯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行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毁灭大批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就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法令)和教师的资格(官吏,当时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秦朝只许官府办学,又规定了统一学习的内容,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教材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积极方面: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极方面: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五、“秦末农民战争”一目,教材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2.农民战争的主要经过;3.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总的来说,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教材分四点作了介绍:第一,徭役繁重,大量人口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第二,刑罚严酷,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第三,赋税十分沉重,除田租、户赋外,还有种种苛捐杂税。第四,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讲完上述四点后,教师指出,由于秦王朝的这些暴政,弄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了一场大规模农民战争。

  2.农民战争的主要经过。教材分二段作了介绍:①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及其失败。分四层意思:a.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b.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并在陈建立张楚政权;c.吴广、陈胜兵败被害;d.反秦起义由刘邦、项羽领导继续进行。②刘邦、项羽领导起义军推翻秦朝。分两个层次:a.秦统治集团内讧,赵高杀秦二世,子婴被立为秦王;b.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教师在讲述农民战争经过时,可利用《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让学生了解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义的地点和进军路线。对于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赵高等人的情况及巨鹿之战等,因学生初中已学过,教师适当点及即可,不必过多讲述。

  3.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教材从直接意义与间接意义两个方面作了阐述,其中包含五个要点:①直接意义,含两个要点:a.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b.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②间接意义含二个要点:a.他们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b.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教材对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讲得简要明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即可,不必再作引申发挥。但要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生产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秦朝的暴政,使得民不聊生,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因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解放了“刑徒”,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这就保护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正义性与进步性是不容置疑的。从而理解掌握,“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六、教师在讲完新课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评价秦始皇”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给秦始皇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七、教师在讲授本节教材时,要注意让学生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①秦朝的统一具备客观条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加上徭役赋税繁重,法律的严酷等,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秦朝由此灭亡;③秦朝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

  资料和注释

  印度孔雀王朝

  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约前324~前187)创建者为旃陀罗笈多。“孔雀”(Maurya)据说从其母名(一说为其宗教名)。约前268~前232的阿育王时代,国势强盛,统一了除半岛南端迈索尔以外的整个次大陆,还领有今阿富汗的一部分,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孔雀帝国)。都城为华氏城,以佛教为国教。但帝国的统一并不巩固,各地区在经济、政治上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阿育王死后不久即告分裂。约前187年,末王布利哈德罗陀被其将军所杀,孔雀王朝结束。

  安息

  安息又称帕提亚,亚洲西部古国,位于里海东南,相当于今伊朗的东北部和土库曼斯坦南部。公元前247年,阿萨息斯一世建国,我国史籍称为安息。前2世纪中期,成为西亚强国。领土西至伊朗高原西部及两河流域以北,东达大夏(巴克特里亚)的马尔吉安那和印度西北部。前1世纪抗击罗马入侵,曾杀死罗马统帅克拉苏,击败罗马统帅安东尼,长期与罗马帝国周旋。2世纪末国势转衰,226年为波斯萨珊王朝所取代。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安息是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贸易、交通(“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中转站。  

  秦始皇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之子,生于赵国邯郸,亦名赵政。公元前246年即王位时,年仅13岁,由丞相吕不韦以“仲父”的身份辅政。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开始亲政。同年,镇压了(Lào’ǎi)发动的叛乱。第二年,免去吕不韦丞相的职务,从此“独治其民”。

  嬴政掌权后,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谋划灭亡六国的策略,任命王翦、桓(yǐ)、李信、王贲、蒙恬等为将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年,灭赵。
  公元前225年,灭魏。
  公元前223年,灭楚。
  公元前222年,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秦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灭掉了东方六国。

  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秦始皇就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南下攻打越族,当年就攻取东瓯和闽越,置闽中郡。在向南越进军途中,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公元前214年,取得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的地方,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公元前213年,秦迁50万人到五岭以南戍边和开垦,和越人杂处。

  在平定南方的同时,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取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重设九原郡。公元前211年,又迁内地3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并在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为了巩固统一,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主要的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改“王”为“皇帝”。秦统一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治、军事等。“三公”以下设“九卿”,掌管具体政务。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官员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驰道。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加强思想控制。

  以上这些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特别是焚书坑儒,毁灭了大批文化典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秦始皇还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的悲惨景象。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十分明显。他统一六国,征越族,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天皇、地皇、泰皇(即后来俗说的人皇)。还有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文选·东都赋》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五帝,按《史记·五帝本纪》之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都是传说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九卿

  秦在“三公”之下设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九卿”,实际之数不限于九,大部分是秦国原有的,少数是统一后新增置的。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廷尉,掌刑罚,为全国最高司法官;大仆,掌皇室车马;典客,主管外事及少数民族;治粟内史,掌管财政;少府,掌管供皇室用的山海地泽的收入;中尉,负责京师保卫;主爵中尉,掌列侯;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此外,中央还设有博士,以备顾问;设前后左右将军,掌征伐。  

  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一千一百多支。这批竹简,绝大部分保存完好。简文为墨书秦隶,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

  云梦出土的秦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虽然不是《秦律》的全部,却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的法律条文。它涉及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及秦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发现,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秦律》来统一全国的法律。云梦秦简中的《秦律》,应是通用于全国的法律。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职务及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从中可以看出其严密繁苛。秦律突出反映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如律文中规定,五人共盗一钱以上,要“斩左止(断去左足),黥为城旦(额上刺字,徒刑六年)”,五人以下的盗窃者,所盗超过660钱,“黥劓为城旦”。秦朝律中规定的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磔(断裂肢体)、枭首、族、夷三族等12种,肉刑有斩足、劓(割鼻)、黥等多种,十分残酷。

  统一车轨、驰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过去的吴、楚地区。“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邹枚路传》)。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直通九原郡的“直道”。再加上修筑在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就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并设有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休息,更换马匹的驿站。同时秦又规定车轮的间距为6尺,便利交通往来,促进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秦铜权

  秦铜权即“高奴禾石铜权”,1964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为战国时秦国高奴地方所铸铜权。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在铜权上加刻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秦二世再加刻二世元年诏书。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的全文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壹之。”可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实际上就是以法令形式肯定秦国原有制度,并向全国推广。测量“高奴禾石铜权”可知:当时一石相当于30.75公斤。

  【附】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D

  二、(一)秦朝制订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①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设“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地方推行郡县制。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④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⑤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⑥统一文字。⑦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对后世的影响:①皇帝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沿用。②秦朝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郡县制基本上为历代王朝所沿袭。③秦律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④秦统一的货币圆形方孔钱的型制,为历代封建王朝铸币时沿用。⑤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对我国文化、政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⑥秦朝官府办学的制度,也为后来封建王朝所仿效。总之,秦朝制订的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①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王绾主张分封诸王。李斯的言论主要是:a周文王、武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造成割据混战,周天子无法禁止。b今仰赖陛下的神明睿智统一全国,分别设置郡县,对王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他们得到满足,易于控制。c天下没有二心,才是安定国家的方法。分封诸侯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②郡县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为巩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四、秦朝的暴政,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①徭役繁重,使大量人口脱离生产,大片田地荒芜。②刑罚严酷,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③赋税十分沉重。④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农民在残酷的压迫剥削下走投无路,不得不揭竿而起,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秦朝灭亡。

  湖南师大附中 何善曾

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选修)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