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交通科技:第七章情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5:30:34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情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性知识,懂得不同情感状态对学生具有的重要意义,了解少年期学生的情感特点,学会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培养自己和中学生的情感自控能力。

(一)记忆目标

1.解释情感、情绪、情操、心境、激情、应激、热情、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基本概念。

2.识别情感的两极性。

3.叙述情感的功能。

(二)理解目标

1.说明情感的分类及其内容。

2.正确认识情感现象,了解不同情感状态对人所起的重要作用。

3.领会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三)分析、综合目标

1.概括说明少年期学生情感的主要特点。

2.联系实际分析情感在教学及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运用目标

1.掌握调节自身情绪及调节学生情绪的主要方法。

2.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的措施。

3.举例说明如何控制不良的情绪。

二、教学要点

1.什么是情感,是本章的基础理论问题。教学中,应突出情感定义的分析论述,深入浅出地讲清“体验”一词的含义,并通过情绪、情操、情感的功能,及情感的两极性等内容的阐述和比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情感的概念。

2.在情感分类的教学中,应注意阐明以下几方面问题:(1)情感分类的依据;(2)在每一具体情感现象的教学中,注意贯彻“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的原理;(3)每种具体情感的讲授可着重讲明五个方面内容,即定义、特征、具体表现、引起的原因,及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功能等。

3.情感与教育教学,是情感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联系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情感品质的特点与培养,是情感的重要依据,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4.情感的各节内容,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中,既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特点,也要注意整章内容的完整性。

三、教学建议

1.本章教材中,牵涉到较多的新概念和新知识,理论性强。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弄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可选一些生动、形象的例证,以利学生理解。

2.情感分类是对情感的具体说明,又是后面教学内容的基础,可尽量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联系学生情感发展状况讲授,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类情感的特点、功能及其形成条件。

3.情感与教育教学这部分内容,偏重于应用,可介绍或组织学生搜集能充分说明情感作用、情感培养的心理学依据和具体教育措施的材料,并引导学生分析和体验材料,以避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流于空洞。

4.教学时,采用讲授法和直观法相结合的方式较好。第一,注意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这包括联系学生自身的心理实际,联系少年期学生的心理实际等。第二,在本章讲授前后,可组织学生去中学见习,观察少年期学生情感的特点及其表现,也可从师生情感交流中了解情感的作用。第三,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挂图、幻灯或列表讲解,便于学生比较,也可搜集一些演员的照片或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人们的表情照片,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四、讨论与研究课题

1.不同课堂情境中学生面部表情的分析研究。

2.学生心境状态的调查研究。

3.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研究。

4.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智感水平研究。

5.教育与学生良好情感品质发展研究。

6.学生情感的自我分析的指导研究。

7.提高学生“情商”水平的实验研究。

五、参考资料

(一)情绪、情感的概述

1.情绪的概念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体会到不同的情绪:快乐、忧愁或愤怒。但如何给情绪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并非易事,因为情绪本身是一种多维度、多形态和多功能的复合体,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我国古汉语中一般只用“情”字,到了南北朝以后,才出现“情绪”一词。绪是丝端的意思,表示感情复杂多端如丝有绪。情绪心理学家斯托曼(K.T.Strongman)给情绪下的定义是,情绪是感受,是与本身结构有关的身体状态,它是粗糙的或经过精化的行为并发生于特定的情景之中。

我国有学者提出,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的行为的一种体验。情绪这个概念又与情感这一概念相对应。“情绪这个概念可以既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这个概念只用于人类。”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8页。事实上,情感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的,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引发情绪刺激的前提条件是,这些刺激必须是认知的对象,由于认知对象会引发人的需要,进而就产生了人对认知对象的不同感受或态度。因此,情绪与需要总是相关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根据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肯定的情绪,如喜爱、愉快等;相反,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否定的情绪,如憎恨、苦闷、不满意等。

实际上,包括斯托曼在内的众多情绪研究者们大都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定义情绪: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行为。

情绪的主观体验是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一般所谓“情绪感受”指情绪的主观体验。我们会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主观体验,有些事物使我们感到愉悦与快乐,有些事物则使我们厌恶。当我们产生某种情绪体验时,身体内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情绪的第二个基本成分──生理唤醒。任何一种情绪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生理唤醒。例如,当我们害怕时,会发生许多身体上的变化:心跳和呼吸加快,脉搏加快,四肢发抖,肌肉紧张等。情绪的第三个成分是外在行为。情绪总是伴随着相应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当我们体会快乐的情绪时便会有笑的表情,甚至手舞足蹈;当我们害怕时便会睁大眼睛和嘴巴,喊出声音,以至作出逃跑的动作。

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行为作为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评定情绪时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只有其中一种成分或两种成分时,不会产生一个真正的情绪过程。例如,当一个人佯装愤怒时,他只有愤怒的外在行为,却没有真正的内在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因而也就称不上有真正的情绪过程。因此,情绪必须有上述三方面同时存在,并且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一旦出现不对应,便无法确定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这也正是情绪研究的复杂性以及对情绪下定义的困难所在。

2.情感的概念

什么是情感,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当前比较广泛的看法是,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它包括以下内容。(1)刺激情境,指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如各种自然景象、各种生活事件、人体内部的种种生理状态的变化等。人类的情感并不直接决定于客观的对象或现象,而决定于人对刺激情境的解释和评估。对同一刺激情境的解释和评估不同,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也不同。(2)主观体验,指一个人对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没有主观体验,主体就不知道自己是否产生了情绪和情感。(3)表情,这是情感的外部表现。(4)神经过程。情感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也是脑和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

有时我们把情绪情感笼统地称为情感。

3.情绪的分类

(1)我国学者的分类

我国古代对情绪的分类主要有六情说和七情说。这两种学说的提法大同小异,而六情说较为合理,因为它基本概括了情绪的基本形式,这与现代情绪心理的研究基本吻合,而且,也符合情绪的两极性原则,按此原则,正好把六情分为三组,即喜—怒、哀—乐、爱—恶。

心理学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标准将情绪分为不同类型。有些心理学家根据情绪的演化过程或刺激类型将情绪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原始的基本情绪,常常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它们表现为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四种形式;第二类是由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常常是温和的或强烈的,它们表现为疼痛、厌恶和轻快;第三类是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这主要取决于评价标准,表现为成功感与失败感、骄傲与羞耻、内疚与悔恨等;第四类是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类情绪常常转化为持久的情绪倾向或态度,主要表现形式是爱与恨;第五类是与欣赏有关的情绪,它们是惊奇、敬畏、美感和幽默;第六类是最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心境。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先生从总结我国古代情绪分类的角度,把情绪分为十八类,即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怒、忿恚、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悦爱、憎恶、贪憩、嫉妒、微惧、惭愧、耻辱。

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从情绪的时间序列性或刺激物属性的角度将情绪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情调,即伴随着感觉而产生的情绪,例如,当我们感知到红橙黄绿、酸甜苦辣、乐音噪音等的同时,往往会体验到某种情绪,当我们说到“愤怒的波涛”“厌恶的气味”“凄怆的夜晚”等的时候,这里所感知到的“波涛”“气味”“夜晚”都带有一种特殊的情绪色调;第二类是激情,即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例如,盛怒时,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等;第三类是心境,即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人逢喜事精神爽”正是这种情绪表现;第四类是应激,即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如在不寻常的紧张状况下人体把各种资源(首先是内分泌资源)都动员起来,以应付紧张的局面,这时所产生的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都属于应激状态;第五种是情操,即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如道德、学问、艺术等)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2)苏联心理学家的分类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捷普洛夫(Б.М.Теплов)编的《心理学》和斯米尔诺夫(А.А.Смирнов)主编的《心理学》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热情,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1981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彼德罗夫斯基(Петровский)主编的《心理学》把情绪分为情调、狭义的情绪、激情、应激、心境,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美感。

(3)美国心理学家的分类

著名情绪心理学家普拉切克(R.Plutchik)根据情绪的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提出了一个情绪的三维模型。在情绪的三维模型中,顶部有八种基本情绪──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这八种基本情绪最强烈,每一类情绪中都有一些性质相似、强度依此递减的情绪,位于模型的底部。

谢弗(Shaver,1987)等对情绪进行的分类研究,提出情绪有六种基础类别。他们的研究方法是选取了135个情绪名词,让大学生进行分类,将类似的情绪划归一类。结果表明,有六种基本情绪类别,它们是爱(love)、喜悦(joy)、惊奇(surprise)、愤怒(angry)、悲伤(sadness)和恐惧(fear),其他情绪皆可根据本身的含义和性质划归六种基本情绪之一。对这六种基本情绪种类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这六种情绪中,有三种是正面情绪(爱、喜悦、惊奇),另外三种是负面情绪(愤怒、悲伤、恐惧)。此外,还可以从三个维度,即评价(正面或负面)、强度(强或弱)和活动(唤醒程度高或低)对六种基本情绪进行区分,如惊奇是一种正面的、强的、高唤醒的情绪。

克雷奇(Krech)等人在所著的《心理学纲要》一书中,把情绪分为以下几类:①原始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常具有较高的紧张性;②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包括疼痛、厌恶、轻快等;③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包括成功和失败、羞耻与骄傲等,主要决定于一个人对自己行为与各种行为标准关系的知觉;④与别人有关的情绪,包括爱与恨等。

(二)情绪的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情绪就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学说。詹姆斯认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认为,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的原因。詹姆斯和兰格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都认为:情绪刺激情境→身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他们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但他们却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2.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Cannon,1927)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批评,坎农和巴德(Bard,1927)提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他们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质解除丘脑抑制的功能,即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及机体的其他部分。输送到大脑皮质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输送到内脏和骨骼肌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而情绪感觉是由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起的结果。这一学说强调大脑皮质解除丘脑抑制的机制,但它过分强调丘脑在情绪中的作用,而忽视大脑皮质对情绪的作用,完全否定外周生理反应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

3.情绪的认知理论

现代情绪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产生是由环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状态(生理因素)、认知过程(认知因素)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决定着情绪。其中,认知起主导作用。他认为,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情境的认知评价。因此,认知解释起两次作用:第一次是当人知觉到导致内脏反应的情境时,第二次是当人接受到这些反应的反馈时把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标记过程取决于对事件原因的鉴别,即归因。人们对同一生理唤醒可以作出不同的归因,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当情绪被唤醒时,他们可能把自己的情绪标记为快乐,也可能标记为有趣或者愤怒,这取决于可能得到的有关情境的信息,人们往往通过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情绪。不少实验结果支持了沙赫特的观点,因此这一观点有较大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1950)认为,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与估量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映。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化,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基础。阿诺德强调情绪反应序列是情境—评估—情绪,即对情境的评估引出了情绪,且这种评估是一个皮层过程,因此,皮层的兴奋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所以,阿诺德的学说被称为评估—兴奋学说。

拉扎鲁斯(Lazarus,1968)进一步把阿诺德的评价扩展为评价、再评价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筛选信息、评价、应付冲动、交替活动,及身体反应的反馈、对活动后果的知觉等成分。他认为对情境的评价也包括对可能采取什么行动的评价。只要事物被评价为与个人生活的重要方面有联系,他就会有情绪体验。每一种情绪均包括生理的、行为的和认知的三种成分,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把现象的研究、认知理论和情绪生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考虑,既承认情绪的生物因素,也承认情绪受社会文化情境、个体经验和人格特征的制约,而这一切又伴随着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发生,这种观点比较全面,有较大价值。

(三)情绪的生理机制

情绪都是现实生活变化所引起的个体的体验。引起情绪的刺激因素有来自个体内部的,也有来自个体外部的。个体内部和个体外部的因素又往往联系在一起构成复杂的刺激因素。这就是情绪体验具有复杂性和外部表现的多样性的原因。

情绪的复杂性、多样性是与神经系统的多水平机能相联系的。它是机体内部变化的机制、外部表情的机制以及中枢过程的机制在大脑皮层的协调下协同活动的结果。

1.植物性神经系统

在人产生情绪时,机体的内部变化和一部分外部表情的变化是由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的。植物性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两种神经的机能是相互颉颃的。人在恐惧、愤怒或遇到危急与紧张时,交感神经就会发生反应,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亢进。这些神经兴奋和发生的效应,使有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处于应激的准备状态,提高对外界危险事件的防御能力。副交感神经的机能则相反,当人心情愉快时,会分泌乙酰胆碱,解除应激的准备状态,使有机体内部恢复安静。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着内脏器官与腺体分泌的活动,但是它们究竟哪个占优势则因人而异。

2.中枢神经系统

现代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强调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对情绪的作用。研究表明,情绪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而大脑皮层控制着皮层下各中枢的活动并调节着情绪的进行。下丘脑是产生发怒的整合模式的关键部位。动物实验还发现,下丘脑还是“快乐”和“痛苦”的中枢部位。边缘系统是多功能的综合调节区。它调节着皮下的呼吸、血压等低级中枢和内脏的活动。网状结构在情绪反应中起着激活的作用,它是维持意识的清醒状态的重要机构,对筛选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冲动传入大脑皮层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脑皮层是调控皮层下各中枢及整个有机体的最高调节机构。巴甫洛夫学说认为,大脑皮层动力定型的建立、维持和破坏是情绪的生理机制。

(四)认知与情绪

1.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决定因素。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其中情绪体验是在感知过程中产生,并通过感知过程逐渐得以体现。

(1)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个体通过感觉刺激进行认知体验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

(2)记忆、想象决定着情绪。情绪的产生与表现需要先前记忆的经验来激活。有时,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产生属于记忆恢复现象,它需要记忆参与;同时,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情绪的复杂表现。想象力丰富,情绪的表现就显得复杂;想象力贫乏,情绪的表现就显得较单调。因此,记忆、想象是情绪产生的基础,也是情绪表现的主观条件。

(3)注意、思维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表现。注意能唤醒情绪的产生,思维能影响情绪反应的方式和速度。由此可知,认知结构的复杂程度对于情绪的发生和表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认知结构越复杂,个体对刺激物就越善于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这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有可能显得较温和;认知结构越简单,个体对刺激物进行评价时就越善于从单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这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有可能显得越强烈。

沙赫特认为,情绪是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认知对情绪可能有三种作用:其一是对情绪刺激的评价和解释;其二是对引起唤醒原因的认知分析;其三是对情绪的命名以及对所命名的情绪的再评价。

2.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认知过程总伴随着认知体验,认知体验需要情绪体验的参与,情绪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质量和效率。每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不管何种情绪,只要一经产生,便会影响整个认知过程,使整个认知过程都感染上情绪的色彩。情绪积极时,认知过程也积极;情绪消极时,认知过程也消极。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感染性功能三方面。

(1)情绪的动机性功能是指情绪能激发人的认知和行动的动机。情绪在个体的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与喜悦。第二,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由此,情绪可以被视为动机潜力的指标,它是指个体追踪行动变化的能力,可以被来自环境的挑战而激发。对动机潜力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例如,当个体面对一个应激场面时,动机潜力会发生作用,促使个体作出特定的行为(如逃跑),对这个动机潜力的分析可以由对情绪的分析获得。面对应激场面时,个体的情绪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和行为的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

(2)情绪的信号性功能是指情绪是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各种各样的表情都具有一定的信号意义,这种信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即使在语言互不相通的情况下,凭借表情,人们也是可以交流的。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各自的认知过程与相互之间的认知过程。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教学信息或信号是中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活动是情绪认知活动,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表情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获得反馈信号,从而反思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也有必要从教师的表情去了解教师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可程度。因此,情绪的信号性功能在认知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3)情绪的感染性功能是指人们之间感情的沟通需要情绪的感染,人接受客观事物所带来的刺激而引发的情绪体验也具有渲染性。情绪的感染性功能充分说明,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以情动情,情景交融,引发人们对认知过程的集中注意或分散注意,从而影响认知的效率。

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取决于人们认知过程的心境状态。由于心境对认知的影响是弥散性的,它不仅影响认知过程的质量,而且还影响认知过程的效率,因此,心境的积极状态和消极状态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认知的各种过程。鲍尔等(Bower,1981)一系列研究表明,与心境一致的材料比与心境不一致的材料更容易记忆,这种现象称为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鲍尔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情绪也像其他东西一样可以作为回忆的线索,即一种心境(如高兴)产生时在心理出现的记忆(或事件)是和这种情绪联结在一起的,因而也间接地与其他情绪(如愉快、欢乐等)一致性的记忆联结在一起。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可能是经过精细加工,在记忆中,情绪一致性的材料就更多地联结在一起,也可能是心境一致性的材料与自我有密切关系,或者可能是心境加强了记忆联结的强度。由此可知,情绪直接影响着记忆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记忆的基本过程。

(五)情绪的成熟与社会化

情绪的成熟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使自己能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合乎情理的评价,从而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达到这样的水平就是情绪成熟的表现。

赫洛克(E.Hurlock)提出情绪成熟的标准有四个:一是能够合理地控制因疾病引起的不稳定情绪;二是能预料行动的结果,控制环境;三是不压抑自己的情绪表现,而是将情绪升华到社会性的高度来对待;四是能够洞察、分析各种刺激情境,谋求情绪的自我稳定。也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成熟有三个具体表现。第一,情绪反应能力的差异。情绪成熟的人能较好地控制反应与抑制情绪的外部表现。第二,延缓情绪反应的能力方面的差异。情绪成熟的人能够克制自己情绪的发作、抑制或延缓自己的情绪反应。第三,自怜情绪反应的差异。情绪成熟的人在遇到类似的刺激而产生消极情绪时,能够以自己的意志力来加以克制,不会轻易求助别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