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僵尸国语:我决定不说话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37:29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读完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我非常赞同出版人安波舜的这段话。言语,无疑是人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它的威力也是不可估量的:朋友可能因一句话而恩断义绝(杨百利与牛国兴,牛爱国与冯文修);仇人也可能因一句话而和好如初(牛爱国与李克智);亲人可能因一句话而反目成仇(杨百顺与卖豆腐老杨);陌生人也可能因一句话而相见恨晚(杨百顺与剃头老裴)...一句话会使我们获得爱情(牛书道与曹青娥),一句话会使我们赢得尊重(喊丧罗长礼),一句话会使我们找到工作(杨百顺挑水,县政府种菜),一句话也会使我们一无所有(杨百顺坎坷的一生)...一句顶一万句啊!
    这部小说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线而荡气回肠。取材单一而人物众多,立意独特而情节复杂。小说通篇充斥着底层人群的恩怨情仇,尔虞吾诈,钩心斗角和相互猜忌,主人公命运一波三折,经常被逼绝路而又凭借勇气执着与忍耐,逢凶化吉。作者敢于用真实的笔触直面农村的惨淡人生,正视人性的淋漓鲜血,用奔放的想象能力以及深度的思想剖析,勾勒出有血有肉有骨的农村生活场景,讲述了人生“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作者不避人性的丑陋,反而用最有力的笔触殚精竭虑,深入挖掘出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一步一步,一点一点,抽丝剥茧,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我不得不说阅读本书是沉重和痛苦的,但也其间洋溢人性的光芒和感情的纯粹以及生命的执着。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立意是在探索中国人千年孤独的原因,探寻隐秘的孤单与隔阂的人心,你和我为什么活的这么累呢?因为话的不真实,找一个能说得着话的人--知己,太难。
    很多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就像传教的老詹和看门的老宋,他们一个讲不清道理要从头再讲,一个嘴笨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本书也是,我读完之后,很多体会是说不出来的,倒不是像老詹老宋那样嘴笨,而是在我储藏的词汇中没有能完全恰当概括我的感受,既然如此,我决定不说话了。
    不过对于这个题目“一句顶一万句”,我有一点自己的理解,起初不明白,想明白了,就想一吐为快。这句话在毛时代相当流行,是林彪说的。其实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圣人一句胜过普通人一万句,像“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句顶一万句,应该是从言语的功效上说的,我分为这么几个层次:
    1.同一个人一辈子说过很多话,但要紧的也就是那么一句或几句,这一句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会影响别人的一生这一句就顶他说过的千万句。像有专家说老师讲课,一节课重要的也就几句。
    2.不同的人说同一句话,领导的一句顶群众的一万句,专家的一句顶没文化人的一万句。就像王立群总结人成功的四个“行”,首先,自己行。二,要有人说你行。三,说你行的人要行。最后, 身体得行。有本事的人夸你一句比没本事的人夸你一万句都强。
    3.同一句话,有的人专拣好听的说,坏话也成为好话,而有的人专拣难听的说,好话也成坏话了。好话的说服力顶坏话的一万句,坏话适得其反。为人处世,孰轻孰重,孰是孰非,自个掂量。
    4.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说,作用不同。书中牛书道在提亲时老说“伯母说的正是”,这本是句戏词,在这里一说,正中下怀,获得丈母娘的欢心,婚事也水到渠成。说话要分场合,才能一句顶一万句。
    5.同一句话如果被人一传十十传百,或者被媒体放大,一句无心之语也会被赋予歹毒的用心,一句话的威力,可以使朋友绝交,亲人反目。这时也是一句顶一万句。
    6.同一句话对不同的人说,在意你的人,你对他说一句,顶对不在意你的人说万句。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我对这个题目的理解程度仅限于此,我想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对它的理解会越来越深的,但我已决定不说话了。
    不说话不是闭口不言装哑巴,而是不说害人害己的话了,不说损人利己的话了,不说脏话了,不说风凉话了,不说狂妄话了,不说瞎话了,不说废话了,不说错话了,不乱说话了,不说不该说的话了,不对不是知己的朋友说知己的话了,不说了...我已决定不说话了!
附:我已说的够多了,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