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佛珠怎么盘玩方法:我不学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28:59
  “这学习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发明的,我不学了!”这是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进行“新教育”改革,在某学校调研时,一位小学生愤愤不平的言辞。
  听后,心中万般滋味。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欲望,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发展人的这种需要,但是为何我们有许多受了教育的孩子却将学习视为洪水、猛兽,驱之、避之呢?哀哉!惑哉!
  其实仔细想想,又有何悲哀与疑惑呢?教学内容的枯燥,学习方法的机械,学习形式的单一,日日面对着冷冰冰的黑板,无聊的公式、定理,繁复的作业、考试……如何不让学习成为孩子的一种负担?又谈何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我曾在一所小学搞过调查:“小学生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无论是学习差的,还是学习好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作业太多,我们没有玩的时间!”这实为一种现状。于是几年前教育部门就提出了“减负”——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是效果如何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似乎增加了,前不久,偶尔在《中国教师报》上读到这样一封读者来信:
  “近一两年来,上午第五节课开始冒头(每节课还是45分钟),而且第五节课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了第五节课,上午第一节上课的时间提前了,由原来的7:45提早到现在的7点多一点,有的学校7:10,有的学校7:15,而上午11:00放学已步入历史,现在一般第五节课要近12点才结束。为了这第五节课,那可怜的课间操只好“瘦身”,由持续多年的20分钟减到15分钟,这样,上完课间操后学生上厕所也得提高效率,否则就可能迟到。
  因为这第五节课,孩子们更累了。
  ……
  还有一个女生,酷爱英语,而且学得也不错,她的梦想是考一著名外国语大学,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竟然在英语课上打盹。课后,老师建议她课间多活动一下清醒清醒,她的回答更让人吃惊:“不敢活动多了,晚上更打盹。”
  读来让人心情沉重——这何尝是一所两所,甚至是十所八所学校的现状呢?
  不过即便“负担”确实减了,就能改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吗?我想未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说:“现在的学生几个有学习的兴趣?素质教育不简单就是减负。到美国去看看,小孩的书包已经重到拿车子推了。”的确,制约学生学习需要的不是他们拥有多少课业,而在于他们是否拥有兴趣——一种自由的兴趣。当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也许最有效的减负也许就是“不学习”。如果说还有许多孩子还在拼命地学着,那我敢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在硬着头皮,履行着自己对教师、对家长的一种使命,而处于一种“假学习”的状态。
  于是,我常想: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否可以先从尊重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我们的课堂可不可以成为师生谈天说地的场所,成为师生心灵的栖息地,成为师生思维碰撞的天地,成为师生张扬个性的乐园。我们是否可以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前提下,将课堂从狭小的教室扩大到田野、林间、公园、街道,把多彩的自然和丰富的社会引入孩子学习的视野,到生活中寻求知识,感悟知识,在宽松的环境中享受获取、运用知识之乐,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
  我很怀念自己小时候在乡村小学读书的日子,没有形式繁多的考试与竞赛,没有那么多“上纲上线”的规范与制度,有的只是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空。春来了,我们可以随老师到小河边折柳枝编草帽,到山上采野花,,捉昆虫做标本,在山脚下野炊,到山顶上放风筝;夏到了,穿村而过的小河就成了我们天然的“游乐场”,捕鱼、钓虾、捉蟹……我们可以尽情地在河水里“泡”个够;秋近了,我们随大人在金灿灿沉甸甸的谷穗间穿梭、劳作,累了就携本书,往草垛旁一躺,尽情享受霞光里浓郁的麦香与书香;冬至了,皑皑白雪中自然少不了我们忘情的欢笑与呼喊,我们拍雪人,掷雪球,在雪地里打滚、追逐、嬉闹,在自然飞舞的晶莹雪花里尽情地做着雪花一样的梦。
  如今这“梦”是越来越远了,不仅对我,更是对我身边那些被考试、升学压得不得喘息的孩子。虽然是梦,我还曾做过,只怕他们连此类的梦都不曾做过吧!他们又如何做得出这样的梦来呢?
  这令我不由地想到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指出,教育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他批判传统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相分离,与儿童的实际相分离,是无生命力的死教育。认为只有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曾拿鸟笼和鸟来比喻学校和教育,在他看来,“传统学校”像鸟笼一样,把学生围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与社会生活隔绝。(而今,我们的许多被称之为“现代化”了的学校,与陶先生所说的“传统学校”又有何异也。)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就是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就如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鸟的世界是森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大自然,推广到全部社会生活实际中,“失掉的是鸟笼,而得到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他对这样的学校曾有这样一段形象的描绘:“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在晓庄师范诞生的开学典礼上说“……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作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层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屋基……”多么辽阔的教育视野,多么美妙的教育境界啊!想想何尝又不是如此。如果我们把教育的“触角”伸向自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何处不会洋溢着教育的快乐之光呢?
  而今,我们在大谈阔论“大教育观”、“大教学观”之时,却将教育封锁在小小的“牢笼”里,或者仅仅是在纸上谈兵。如此,何以冲破束缚教育的“鸟笼”,得到“伟大无比的森林”呢?
  是啊,是应该进行“新”教育改革了!只是不知这一“新”能否真的能够撕破、冲开、扬弃,完成一次真正的“教育的嬗变”。
  我们期待着!